導航:首頁 > 中學師生 > 某中學教師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史學

某中學教師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史學

發布時間:2021-03-10 01:32:17

① (12分)最近某中學歷史興趣小組擬舉辦一次以「東西方文明的對話」為主題的探究活動(教師指導、學生參與

(1)相同點:都看到美德與智慧之間的聯系;都重視教育的作用。(2分)
(2)相同點:批判君主專制統治。(2分)原因:明清時期小農經濟佔主導地位,資本主義萌芽十分微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缺乏強有力的物質基礎;中國傳統文化的束縛和影響;黃宗羲等思想家提不出新的社會方案。(答出任意兩點給2分)
(3)甲:反對學習西學。乙:只學習西方的器物(技術),不學其制度。丙:不僅學西方的技術,也要學習西方的制度(在更廣泛的層面上學習西方)。丁:全盤肯定西方文化、否定傳統文化。(4分)
(4)結論:東西方文明相互啟發與合作促進了人類歷史的進步;在對待外來文化與民族文化的問題上要堅持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和對外來文化的包容性;在對待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問題上要堅持傳承與創新的態度;要把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與吸納優秀的外來文化相結合。(答出任意一點給2分)

② (16分)某中學高一學生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研究性學習。第一小組同學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圍繞不同時期各國實

(1)政策:重農抑商。 (1分)
依據:農業為四民提供糧食所以是本業,在人多地少的情況下更要驅民歸農,才能民富國安,工商業不能生產糧食且與農業爭勞動力。(2分)
(2)蘇俄:在農業方面以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1分)
美國:調整農業生產,穩定農產品價格。(1分)
中國: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分)
(3)調整:制訂經濟計劃,指導經濟發展;擴大政府開支,政府直接采購;建立福利國家制度。(3分)
特點: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1分)
(4)50年代學習蘇聯的高度集中地計劃經濟體制,實行計劃經濟(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初步奠定社會主義工業化基礎。(3分)
1978年以後學習西方先進經營方法、管理技術通過國家宏觀調控、企業自主經營,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3分)

③ 淺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合理運用史料進行教學

史料是再現歷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據,也是歷史教學的基礎,歷史的無窮魅力也在於它包含了大量豐富的史料和內涵。離開了史料,歷史知識就成了無本之木。近年來,隨著新課程理念和教材的日益推廣,高中歷史試題更加突出了對材料處理能力的考查,以各種材料為載體的高考試題不斷增加,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也越來越普遍,史料運用的有效性也就備受關注。因此,本文試圖從史料教學的角度出發,分析如何以此更好地推進高中歷史有效課堂。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適當、准確的選取史料
教學的有效性包括教的有效性和學的有效性,課堂教學行為對教學效果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成功的教學依賴於教師有效的教學行為。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有效課堂應該是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所以對於教師來說,如何適當、准確地指導學生選取史料尤為關鍵。
一般來說,教學史料形式上大多以文字史料為主,圖片、數字史料、視頻等多媒體資料為輔,實物史料由於受條件的限制,課堂教學中基本不常見。史料在教學中的運用價值就在於為歷史事實提供例證,有助於學生真實地、近距離地感知歷史,從而真正理解歷史知識的本質。
1.鼓勵學生嘗試獨立搜集、選取史料
在歷史學習中,史料的選擇和搜集是提高歷史認知水平必不可少的。獨立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表現。學生嘗試獨立的搜集資料、探究資料則是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途徑。學生經過獨立思考之後提出真正屬於自己的問題,才能真正體現出學習的主動性。因此,從搜集資料出發,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但面對浩如煙海的史料,學生自己獨立搜集時,究竟該如何展開?而且在中學階段的歷史學習中,學生最重要的角色是歷史知識的學習者,並非專業的歷史研究者。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好引導作用,根據學生實際程度和教學內容的需要,讓學生學會查找、辨析史料的方法。例如,如何充分利用各種文獻資料的書目、索引?如何利用網路查找和檢索史料?如何判斷作者的立場和時代性?如何把各種資料進行分類歸納和整理?如何判斷所選史料的准確性和客觀性?這些都是學生進行歷史學習必須具備的基礎能力和素養。
2.充分使用教材中補充的史料
從文字史料角度來看,在人教版三本必修教材中,本身就帶有思考題的「學思之窗」部分,共有74處(其中必修一26處,必修二24處,必修三24處),還有很多史料直接在「歷史縱橫」、「資料回放」以及課後「探究學習總結」中的「學習延伸」部分給出。這些史料基本上是圍繞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選取的,與正文內容相互補充,具有典型性和啟發性。
教師在備課時應結合教材內容,充分分析這些史料,以促進難點和重點內容突破。除了以此對書中現成史學觀點進行解釋和論證,還可以開發其更多的價值。在具體授課中,教師引導學生在讀懂、讀通的基礎上對歷史事實進行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逐漸學會學習、認識歷史的基本方法;鑒別、處理史料的基本技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識。如果能把不同章節的應用史料重新組合,不僅提高了分析運用材料的水平,而且有助於形成對知識的整體認識。如把人教版必修一中古希臘民主政治的史料和必修三中蘇格拉底思想、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和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結合起來,則可以更好地認識古希臘人文主義思想起源與發展的整體歷程。
人教版新編歷史教材的史料的種類十分豐富,除了一般常用的文字資料外,還有歷史人物畫像和照片、地圖、名勝古跡照片、漫畫、數據表格等。雖然這些插圖只是輔助資料,但也能形象生動地說明了教科書中的有關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因此,也不能忽視這些歷史地圖、插圖的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更要注意挖掘插圖中的隱性知識。
3.有針對性地適當補充教材外史料
教材中的史料受篇幅的限制有限,但有些重點內容艱深難懂,或只有歷史結論而沒有說明過程,使學生難以接受,教師可結合課堂教學的需要,有針對性地補充一些課外史料,相應地培養學生分析閱讀史料的各項能力,努力做到論從史出。補充史料,關鍵是有針對性,有針對性的史料重點在選擇,這就要求教師廣泛閱讀,平時注意積累。
不過要注意的是,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有限,史料也不能無原則地堆砌。教材外的補充史料,一定要反復篩選,緊扣課程目標、教學目的,選擇最具代表性的史料;同時要確保史料真實可信、長短適宜,難易度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如果學生不了解相應的歷史背景,即使材料很典型,學生也很難真正理解材料本身,也就很難最大限度地挖掘史料的內涵,更別提用史料來分析問題了,效果當然也會大打折扣。節選加工材料時,可對原始材料進行編輯和改寫,刪除無關的內容,提取材料中最為重要的信息,形成文字或圖表。不過要注意材料所屬的前後語境,以保證其原意的完整性。如人

④ (高中歷史新課程創新教學設計)新課程對學生能力提出了怎樣的要求在教學中如何實現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高中歷史新課程對學生能力提出了非常多的要求,注重學生自己獨立動手學習、自己實踐能力等方面,其中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能力是一個能力要求的一個重要方面。現將自主學習及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作一探究。 自主學習是指學習者負責、管理自己的學習,自己選擇學習目標、內容、策略,從而獲得有效的自主能力。學習是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在建構主義者看來,知識是人們永無休止的探索。教師不能把所有知識教給學生,只能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讓學生掌握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成為一個自主學習者。 一、高中歷史選修模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必要性與可行性1、高中歷史新課程的性質決定的。普通高中歷史新課程的總體目標定位是: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學習歷史經驗,弘揚民族精神,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學會用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從歷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為學生進入更高層次的學習和走向社會奠定必要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所以在教學中把學生培養成為自主的、能動的、有創造性學習的快樂主體,已成為廣大歷史教師的共識。選修模塊作為高中歷史新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也因如此。2、高考對選修模塊的考查特點決定的。從近幾年新課程實施地區的高考試題命制來看,高考對選修模塊的考查主要以情境材料題為主要題型,但試題不直接對選修模塊的具體內容進行考查,而是依託選修課程作為學科背景,通過提供新材料,創設新情景來考查學生通過選修課程的修習獲得的學科能力和素養。這就要求在選修模塊的教學中要尤其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高中歷史選修模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途徑1、培養學生閱讀教材的能力。閱讀能力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基礎。新課程觀認為教材是學生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來源,是歷史的主幹和經脈。培養學生閱讀教材的能力就是讓學生自己學會看書,為此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用心、用腦去讀。一般來講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可從兩方面進行。首先是泛讀,讓學生去抓住教材的綱目快速閱讀,使學生初步地、基本地了解教材內容。第二步是精讀。要求學生逐字逐句反復閱讀,理解教材每一個知識點,並融會貫通起來,使知識化整為零。2、培養學生自編知識結構的能力。歷史知識結構就是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的發展線索、因果關系及相互內在的聯系,是歷史學科教學內容的基礎。只有掌握了歷史知識結構,才算真正掌握歷史學科的知識及其體系,歷史學科的能力的培養才有了物質基礎和依託。讓學生自編知識結構,不僅能使學生掌握教材基礎知識,而且能清理教材思路,認識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的內在聯系和本質屬性,將教材有關內容按從屬或並列關系連接起來,把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納入到歷史發展的整體中來,形成完整的歷史知識結構體系,從而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3、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培養學生自學交流能力,首先是因為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充分調動主體參與的積極性。由於小組成員間既是一種合作學習,也是一種競爭關系,每個成員都想在其他成員面前展現自己,因此能極大地激發其自主學習的熱情。其次,小組合作學習還可以顯著提高主體參與的機會和效率。由於不同背景和學力的學生組成的合作小組,使得成員間優勢互補。通過學習方法和策略的交流和碰撞,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一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教學中教師可選擇一些富有啟發性、挑戰性的知識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但設計的問題應具有一定的思維含量。如在教學《康乾盛世的開創者康熙》時我就引用了常用的教學設計:關於歷史上的‘康乾盛世’,史學界對此基本上有兩種評價:(一)從中國古代歷史的縱向發展來看,值得頌揚。(二)從世界歷史的橫向發展來看,不宜誇大評價。請按照自己的理解,說明你同意哪種看法並簡述理由。二可以在課余時間進行。如我經常在選修模塊教學中利用教材《學習與探究》的內容,由學生自由組合成學習小組完成作業並展示成果。4、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的能力。人類歷史的長河奔騰不息,古今中外,上下幾千年,其間發生的事件太多太多。高中歷史教材知識對這幾千年歷史的濃縮不可能一一敘述,對某些歷史事件不可能詳細闡述。因此,在學生自學的同時對某些歷史事件或現象的了解就藉助工具書或參考書。培養學生學會查閱工具書、參考書,不僅是自學能力提高的表現,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的能力一可以根據教材教學需要,適當選取編印一些相關歷史資料,這不僅能有助於學生理解教材內容,而且也有助於學生對材料題的解題能力的提高。二可以充分利用現成的課程資源。現行教材在每一模塊後面的附錄中都有列舉一些課外讀物推薦書目和歷史學習推薦網站,適當向學生介紹這些書目和網站,也可提高學生使用工具書的能力。

⑤ 中學歷史教師如何引導學生轉變歷史學習方式

可以把歷史事件的邏輯套用在現代社會的實際中進行對比講解,這樣一來可以豐富講課的豐富性和趣味性,可能會對您的講課有比較大的幫助。

⑥ 求教歷史老師,歷史教學問題。請老師給出答案或答案出處,謝謝!

我前短時間看了一篇教案,覺得不錯,親,你可以去看看,看是否對你有幫助

這個是360 文庫的,不能粘貼網址給你,你可以直接輸入題目搜尋到的

《中學歷史教學法》教案
導 言
教學目的和要求:理解《初中歷史教學論》的學科性質和研究內容,培養原為中學歷史教育事業貢獻聰明才智的態度;了解本課程學習的任務;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
教學重點:《初中歷史教學論》的主要內容及學科性質;《初中歷史教學論》的任務及學習方法。
教學難點:《初中歷史教學論》課程的任務和學習方法。
教學方法:講述法。
教學手段:CAI課件
課時安排:2學時
教學內容:

《中學歷史教學法》是一門師范院校歷史系的必修課。它通過對中學歷史教學過程的研究,揭示其特殊規律,提出中學歷史適用的組織形式、教學手段和特殊方法,使高師學生掌握中學歷史教學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這門課程是完成培養合格的中學歷史教師任務的「最後一道工序」。
本課程由理論課和實踐課兩部分組成。實踐課的主要實踐活動有:觀看教學錄像、觀摩中學優秀歷史教師示範課、多媒體歷史教學課件製作、教學討論、自備教案試講評議等。

一、《中學歷史教學法》的教學意義
《中學歷史教學法》是高等師范院校歷史系的專業必修課。研究與學習該課程對師范學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一、有助於總結、提煉中學歷史教師的實際教學經驗,掌握中學歷史教學的規律,引導學生認識這些規律,將來遵循這些規律順利地展開歷史教學活動。第二、有助於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和教育質量,完成教學任務。

二、《中學歷史教學法》的性質與任務
《中學歷史教學法》是一門具有專業特點的應用性理論學科。它以中學各階段歷史學科的特定要求和特定內容為依據,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等基本理論,研究中學歷史教學的基本規律、教學原理和方法,為培養合格的中學歷史教師提供必要的教學理論知識和科學施教途徑,以便其今後最有效地從事歷史教學工作的一門學科。
因此,《中學歷史教學法》的學科性質,即不是教育學科和歷史學科相結合的綜合學科,也不是歷史學科的分支學科,而是具有歷史專業特點的應用教育學科,屬於教育學科的范疇,或稱「歷史教育學」。
《中學歷史教學法》的研究任務是:研究中學歷史教學的全部過程和中學歷史教學的客觀規律,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完成教學任務。
三、《中學歷史教學法》的基本內容
中學歷史教學的全過程,大致可分為課前階段、課堂教學階段和課後階段三部分。如按中學歷史教學過程各個組成部分的性質加以劃分,基本內容則可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歷史教學法理論研究,如: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方法論、教育科學理論、心理學理論的研究;二是歷史教材研究;三是歷史教學方法的研究。

第一章 中學歷史教學的地位、任務
教學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掌握中學歷史教學在中學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從寬闊的視野去認識中學歷史教育的意義;了解中學歷史教學的主要任務和目的。
教學重點:中學歷史教學的主要任務。
教學難點:中學歷史教學的三維目標及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
教學方法:講述法和分析法。
教學手段:CAI課件
課時安排:4課時
教學內容:

一、中學歷史教學的地位
在國家教育部頒布的《歷史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歷史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可見,中學歷史教學在整個中學教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是任何其他課程都無法取代的。
首先,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起著重要作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求每個公民都能成為「四有」勞動者(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都能具有「五愛」精神(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要實現這個要求,就要有文化、有知識,特別是歷史知識。因此,中學歷史教學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表現如下:
(1)中學歷史教學使學生充分了解歷史,正確認識現實,積極主動的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去。
(2)中學歷史教學能使學生樹立社會主義必勝的堅定信念。
(3)中學歷史教學能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
總之,歷史教育有助於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為精神文明建設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
其次,在中學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因為歷史知識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任何一門社會科學都有自身的發展過程,發展歷史。沒有歷史的社會科學是不存在的。所以,每門社會科學都是歷史科學的研究對象。學習歷史,是學習各門社會科學學科的入門途徑,尤其是同中學語文課、政治課的關系尤為密切。不僅如此,歷史知識同自然科學的關系相當密切。在中學的歷史教材中,無論是中國史,或是世界史都不乏科技方面的內容。中學歷史課也是學好自然科學課程所必需的基礎課程。

二、中學歷史教學的任務
根據1986年國家教委制訂的《全日制中學歷史教學大綱》的明文規定,中學歷史教學的三項任務是:傳授基礎的歷史知識、培養能力、思想政治教育。1992年、1996年國家教委頒布的教學大綱中對三項任務又有更大的改進。尤其是強調了素質教育的要求,從而大大突出了中學歷史教學任務的時代特色。2001年,教育部又頒布了《歷史課程標准》,在課程目標中明確規定了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應達到的總體目標。
1、知識與能力--歷史教學的基礎與核心
《歷史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初中歷史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以及重要的歷史概念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歷史的構成有四個基本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活動、歷史事件。基本的歷史知識是由具體的歷史知識和規律性的歷史知識所組成的,內含基本史實、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三個方面的知識,簡稱「三基」。「具體的歷史知識」,是指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通過特定的歷史人物活動所構成的具體的歷史事件。「規律性的歷史知識」,是指歷史概念、規律而言。掌握了具體的歷史知識,這只是在大腦中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歷史表象,再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對各種各樣的歷史表象加以處理,上升到對其本質的認識,形成正確的概念,認識其發展的規律。
在要求學生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還要培養和形成基本的歷史技能和能力。其具體的要求是:
(1)初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時空概念。課程目標要求學生能從全球的空間角度和人類產生以來的時間角度,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時空概念。從時間觀念來講,要能正確地計算歷史年代。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了解歷史上的紀年方法,二是要掌握公元前和公元後的年代的計算方法,並且要初步了解歷史上各種紀年方法與公元紀年法的換算。從空間觀念上講,要能置換與指認古今地理名稱和范圍,能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
(2)初步掌握和識別、使用歷史圖表的技能。
(3)初步具備閱讀、理解和歸納基本的歷史材料以及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4)形成口頭和書面表述歷史問題的基本能力。
(5)初步具備從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釋歷史問題、得出結論的歷史思維能力。歷史思維能力是指能以歷史的眼光理解、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它是人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是初中歷史新課程的重要目標。
(6)形成豐富的歷史想像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7)逐步形成科學的歷史觀。
2、過程與方法--歷史教學的方法與手段
這方面的內容是以前教學大綱中所沒有提到的。它強調學生感知歷史,積累客觀真實的歷史知識,理解歷史。強調培養學生探究式的學習方法,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並學會解決歷史問題的基本方法,用歷史的眼光分析現實問題,強調歷史與現實的聯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歷史教學的靈魂
這方面的內容與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相比,更注重人的全面、和諧、健康的發展。提倡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民族主義感情,這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則。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非常重視這一點,而且以各種方式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制到法治的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不斷強化民主與法制意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

三、三維目標的辨證關系
知識與能力是歷史教學的基礎與核心,過程與方法是歷史教學的方法與手段,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歷史教學的靈魂。三者是辨證統一的,缺一不可。

第二章 歷史教學大綱和歷史課程標准
教學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學歷史教學大綱的形式、內容及作用及發展演變,理解中學歷史課程的意義,認識歷史教育的現實意義和價值;把握現代課程發展的主要趨勢,能夠從更寬闊的視野把握中學歷史課程的發展方向;全面了解中學歷史學科的課程標准,掌握《歷史課程標准》的結構、內容和特點;分析大綱與課標的區別;理解和正確把握新課程的總目標,學會使用中學歷史課程標准。
教學重點:掌握《歷史課程標准》的結構、內容和特點及與大綱的比較,分析兩者的區別。中學歷史課程標准在教學中的使用。
教學難點:對新課程總目標的理解、把握與落實;課程標准在教學中的使用。

中學教師資格證試講歷史,要試講什麼知道的幫我解答一下

初中歷史課《北伐戰爭》面試試講稿
一、教學目的
(一)基礎知識
使學生了解和掌握:黃埔軍校的建立;北伐戰爭的目的、主要對象、主要戰場的重要戰役;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二)基本技能
通過製作和利用《北伐戰爭形勢圖》,概述北伐戰爭的進軍路線和主要對象,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讀圖識圖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概括歷史事件的能力;通過小組討論、分析北伐戰爭勝利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識;通過材料,分析國民革命失敗的原因,培養學生閱讀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課堂辨析說明題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通過搶答和小組競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應變能力;通過課前搜集資料、預習、復習總結和自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歸納能力等。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分析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黨員始終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並不惜為之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激發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熱愛之情和愛國主義情感。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北伐戰爭是中國各革命階級積極參加,並由國共合作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正義戰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通過對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和國民革命失敗的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國民黨的反動本質,增強愛國、愛黨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一)教學重點:北伐戰爭勝利進軍。
(二)教學難點: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如何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解決辦法: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所以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利用歌曲、對聯、小組活動、自學、小組競賽、小組討論、動手動腦、多媒體、圖片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
三、教學資源
(一)多媒體設備(或投影儀)。(二)圖片:孫中山的頭像;被關押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國民黨屠殺革命志士;黃埔陸軍軍官學校。(三)自製幻燈片(或投影儀圖片):黃埔軍校校門對聯;《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關於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討論題和國民革命失敗的原因及一個判斷說明題;吳、孫、張三派軍閥實力表;關於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及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和北伐戰爭期間帝國主義破壞中國革命的四段材料;北伐戰爭期間工、農運動發展的相關材料;自製知識網路圖。(四)磁帶:《國民革命軍軍歌》(也可製成幻燈片或投影儀圖片)。
四、學生活動設計
根據所學知識復習總結孫中山在「五四運動」前領導的重大斗爭;自學國民黨一大的有關內容;預習關於黃埔軍校的建立的內容,每組寫一個有關報道;課前分組搜集北伐戰爭期間國民革命軍和共產黨員英勇斗爭的事跡和國民黨右派及帝國主義破壞國民革命的資料等。
五、教學過程與方法
(一)導入新課。
提示或建議:展示圖片:孫中山的頭像,然後請各小組根據課前復習總結搶答:孫中山在「五四運動」前領導的重大斗爭。
教師總結:孫中山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家,「五四運動」前,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先後領導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和護法運動,但斗爭都失敗了。「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他親眼目睹了人民群眾力量的不斷壯大,開始了他一生中偉大的轉變,1924年他改組了國民黨,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張,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使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即國民革命時期。在這一時期,國共合作領導了北伐戰爭,把國民革命運動推向了高潮。導入新課(展示標題或板標題)。
(二)教授新課。
國共合作之後,在中共和蘇聯的幫助下孫中山創辦了我國第一所培養革命軍隊幹部的軍官學校。
整個流程:
一、黃埔軍校的建立
提示或建議:展示幻燈片(或自製投影儀圖片):黃埔軍校;軍校校門對聯:上聯:「陞官發財請往他處」,下聯:「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批:「革命者來」。然後,讓學生根據這些材料和課本知識及以往所學知識分組討論:孫中山為什麼要建立黃埔軍校?這副對聯體現的辦學宗旨(目的)是什麼?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後,讓每組找一個代表以記者的身份報道軍校建立的情況。
孫中山認識到在過去自己進行不懈革命的過程中,所依靠的對象只是會黨、新軍和各派軍閥等,始終沒有自己的革命軍隊,這是革命失敗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通過黃埔軍校創立革命軍,挽救中國的危亡。
對聯體現了黃埔軍校的辦學宗旨:培養有理想、不怕犧牲,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的新一代軍人。
在當時,黃埔軍校的建立是我國的一件重大事情,下面請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根據課本知識和這副對聯及剛才的討論,以一名記者的身份報道它建立的情況。(課前預習准備)
黃埔陸軍軍官學校位於廣州黃埔島上,是由原廣東陸軍學校和廣東海軍學校的校舍組成。1924年5月5日,第一期學生開始入學,6月6日正式開學。軍校全稱「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1926年2月改稱為國民黨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因校址在黃埔,故稱為「黃埔軍校」。這是我國第一所培養革命軍隊幹部的學校。它為國民革命培養了大批的軍事人才,孫中山以軍校的學生為根本成立了國民革命軍,軍校的學生大多成為國民革命軍的各級領導幹部,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1926年,他們在廣東革命政府的領導下,高唱著《國民革命軍軍歌》開始了北伐戰爭。
二、北伐勝利進軍
提示或建議:提出問題讓學生閱讀「北伐軍勝利進軍」這部分內容,並結合所給的資料和自己掌握的地理、歷史知識,回答問題。讓學生利用《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到台前自己做小老師給大家講一講北伐軍勝利進軍的過程。對表現好的、積極參與的同學要給予表揚。
當年國民革命軍就是唱著這首歌開赴北伐前線的,那麼,你知道歌詞中的軍閥主要指哪些人嗎?國民革命軍為什麼要打倒他們呢?北伐的目的又是為了什麼?其主要戰場在哪裡?哪一位同學有勇氣來前面利用這幅圖給大家講一講北伐軍勝利進軍的過程?
通過這個實例表和我們掌握的地理、歷史知識,可以知道吳、孫、張三派軍閥擁兵自重,控制著中國大部分富庶的地區;同時他們又是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中國封建統治的代表,他們對內鎮壓、混戰,對外賣國投降,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因此成為國民革命軍討伐的主要對象。
剛才這幾位同學的表現非常出色,根據他們的講述,我們知道北伐軍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就從珠江流域打到了長江流域,聲勢震動了全國。那麼,北伐軍為什麼能夠勝利進軍呢?請同學們根據給出的資料和本課知識,分組討論,看哪一組分析得最全面。
提示或建議:展示:幻燈片(或投影儀圖片):北伐戰爭期間工、農運動發展的有關資料。對同學們的分析給予點評,好的給予肯定,其他的要給予鼓勵。(教師總結)。
一般分析戰爭勝利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1)戰爭的正義性;(2)軍隊的作戰方針是否正確;(3)各方面配合是否得力,官兵作戰情況;(4)是否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援、外援等。下面哪一位同學能根據各組分析的情況和這些方法來總結一下?(教師要給予表揚)
提示或建議:展示幻燈片(或投影儀圖片):北伐軍勝利進軍的原因,教師總結。
這位同學總結得很不錯,北伐戰爭之所以能夠勝利進軍是因為:(1)北伐戰爭是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正義戰爭;(2)作戰方針正確;(3)國共兩黨齊心協力;(4)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群眾的密切配合和積極支援;(5)廣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奮戰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北伐戰爭期間,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成為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重要原因之一,哪一位同學能列舉幾個這方面的例子?你們認為在當今社會中,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是否仍在發揚?請你舉出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說明。
提示或建議:對於學生可能提出的一些不正確的觀點和事例,教師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分析,要教給學生看問題要看主流,不要以點概面,以免學生被個別黨員的違紀、違法行為蒙蔽,形成錯誤的思想和看法。
看來同學們對這個問題感觸很多,由於時間關系,余興未盡的同學,我們可以在課下繼續共同探討。
提示或建議:展示幻燈片(或投影儀圖片):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
北伐戰爭把國民革命推向了高潮,那麼,國民革命的最終結果如何呢?針對這一問題有兩種不同的看法,請同學們判斷哪一種觀點是正確的?並說明理由。
小女孩的觀點是正確的。因為,北伐戰爭雖然取得了巨大勝利,基本上打垮了北洋軍閥,但是隨著國民黨右派蔣介石、王精衛等叛變革命,中國又出現了反共反人民的南京國民政府。舊軍閥被打垮了,又出現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軍閥。新軍閥對內鎮壓,對外出賣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大地主和大資產階級的代表。因此,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沒有完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國民革命最終失敗了。
那麼,國民革命為什麼會導致失敗呢?請同學們根據以下四則材料分組討論,分析其原因。看哪一組表現最棒。
提示或建議:展示:幻燈片(或投影儀圖片):四一二政變;七一五政變;北伐戰爭期間,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和帝國主義破壞革命的四則材料。學生回答後再由教師總結。展示幻燈片(或投影儀圖片):國民革命失敗的原因。
通過分析以上四則材料我們可以得出,國民革命之所以會導致失敗是因為:國際帝國主義聯合支持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極力破壞中國革命,反革命力量大大超過了革命力量;國民黨右派不斷製造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嚴重削弱了革命力量;再加上中國共產黨還處於幼年時期,缺乏斗爭經驗。領導人陳獨秀又犯了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放棄了革命的領導權,導致在敵人發動突然襲擊時,不能組織有效的反抗。
在國民革命失敗的同時,蔣介石建立了南京國民政府,這一政府的具體情況如何呢?它的性質是什麼呢?這一政府建立後,中國出現了哪三個對抗的政權?請同學們閱讀這一部分內容後搶答,看誰反應最快。
三、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提示或建議:展示:幻燈片(或看課本第53頁圖片):《被關押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國民黨在屠殺革命志士》兩幅圖片。學生回答後再由教師總結。
1927年建立的南京國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黨政府,它成立後,使舊中國出現「三足鼎立」的局面,即汪精衛的武漢國民政府、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張作霖的北洋軍閥政府。後來武漢國民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合並,合並後的南京國民政府進行了北伐,少帥張學良從國家和民族利益出發歸順了南京國民政府,使三個政權對立的局面結束。南京國民政府對內鎮壓,對外賣國投降,直到1949年才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推翻,結束了它在中國大陸22年的反動統治。
(三)課堂小結
歌謠是濃縮知識點的有趣的方法之一,請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中要靈活運用。下面是我用歌謠的形式對本課知識的小結,與同學們交流一下。
孫中山開一大,國共合作成一家。蘇聯、中共幫助下,黃埔軍校建立啦。
兩黨攜手齊北伐,反帝反封保國家。齊北伐,打軍閥,吳、張、孫基本被打跨。
蔣、汪背信鬧分家,另起爐灶獨當家。對內鎮壓,又屠殺,內外勾結力量大。
中共年幼大權撒,國民革命失敗啦。
(四)探究園地
請同學們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和今天所學的知識,課下分組討論,探究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和北伐戰爭的異同。

與某中學教師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史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睢寧縣第一中學北校區 瀏覽:349
道里小學中學排名 瀏覽:226
遼寧重點中學分數線 瀏覽:174
臨夏回民中學2018分數線 瀏覽:683
合肥市包河區外國語實驗中學 瀏覽:477
龍川實驗中學公路改造 瀏覽:844
呼和浩特中學上下課時間表 瀏覽:300
2018年沈陽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數學 瀏覽:687
龍川縣登雲中學校長 瀏覽:863
北侖中學招生簡章 瀏覽:473
長安一民中學上課時間 瀏覽:833
盱眙中學2015高考成績 瀏覽:284
中學生手球錦標賽 瀏覽:377
遼寧省實驗中學魏民 瀏覽:670
2018江浦高級中學錄取名單 瀏覽:305
洛陽2019年中學招生信息 瀏覽:220
蔡家坡初級中學電話 瀏覽:903
三門啟超中學招聘2018 瀏覽:572
郴州市第三中學貼吧 瀏覽:716
2019北鎮中學分數線 瀏覽:296
© Arrange www.lksy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