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學師生 > 中學生讀後感餘光中

中學生讀後感餘光中

發布時間:2021-03-09 08:19:29

㈠ 餘光中寫給未來的你讀後感1000字

初讀這首詩,我就被其中流露出的理想色彩和真摯的愛意深深感動。別人用一本書詮釋的內容,詩人餘光中只用一首簡單卻又深刻的長詩告訴我們,也告訴未來的孩子們——做一個優秀的人,一個真正的人。
現實就像一個充滿誘惑的深井,投身井中,你會特別享受那種豐富多彩,從而過著安逸舒適的生活。這樣的生活讓許多人嚮往,因而不辭辛苦、汲汲追求;也讓更多人對之退避三舍,因為這種生活安逸卻平庸,舒適卻無靈魂。而理想主義者絕不安於安逸的生活,他們會主動放棄這種安逸,選擇更加艱辛而更有創造力的理想道路,讓自己的每一天都充滿意義和精神。「理想不是實惠的東西,它往往不能帶給你塵世的享受。因此你必須習慣無人欣賞,學會精神享受,學會與他人不同。」我們的孩子,在溫室中長大的孩子,如何使他們擁有理想並堅定地去追求呢? 學會獨處,喜歡孤獨是現代人最缺乏的一種能力,也是現代人最需要培養的能力。為何現代人浮躁、恐慌,缺乏真實的安全感?不僅是因為我們屈服於現實的壓力,變得庸俗而目光短淺,還因為我們沒有孤獨自處的生活,害怕在孤獨中面對自己、認識自己。我們已習慣於在嘈雜、熱鬧的人群中,在每時每刻的微信聊天中找到存在感,孰不知,這種不能真實面對自己內心與靈魂的存在感實在渺小得可悲、可憐。
我們的中學生,的確是幸運的,因為他們絕不可能再遭遇戰爭和貧窮的痛苦,可以平平安安地學習、成長,可是這種成長又是過於順利、過於「充實」,因而顯得膚淺而軟弱,所以他們又是不幸的——沒有痛苦的經歷,缺乏痛苦的情感,沒有在匱乏的年代中成長起來的青少年那種成熟堅毅而正直的品格,後者因為有了渴望和理想能夠踏實而不懈地勇往直前。都說現在的學生早熟,懂得多,可這種早熟絕不是成熟,而是由於各種信息的鋪天蓋地和周圍風氣的影響,過早沾染上的庸俗的世俗氣息。就這樣,他們不再喜歡天真地探索未知,讓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懷抱,或者讓小小的心靈充滿可愛的幻想和情感,他們沉迷於網游,他們做事情已有了明確的現實功利考量,他們學會了察言觀色、虛與委蛇……面對這樣的新一代學生,我們的教育可以怎樣做?
也許可以想一想餘光中先生的話:做一個平凡的人,同時做一個情感豐富、精神高貴的人。

㈡ 〈〈餘光中作品精選〉〉讀後感

鄉愁,浪子回頭—— 讀《餘光中作品精選》有感

讀餘光中先生的詩,總是十分驚訝,一個人竟能完成如此的風格突變,從溫柔婉轉的浪漫,到肝腸寸斷的鄉愁。可當我細品餘光中先生的人生經歷後再讀他的詩時,我發現這不是風格突變,而是浪子回頭。

餘光中少時隨母親四處流亡,逃避戰亂,這使得他得以與底層人民接觸,當時先生年紀較小,尚未開始寫詩。當他年齡稍長,日漸成熟之時,縱然他也思念故鄉,然而美好的青春使他無法面對故鄉的過去,而他也無法看清故鄉的未來。這時,美好的愛情成了他的烏托邦,以安慰他受傷的心靈,他不願唱出時間的悲傷。

然而,即便在此時,餘光中先生也深愛著自己的祖國,正如《舟子的悲歌》中所說:「昨夜,月光在海上鋪一條金路,渡我的夢回到大陸。」

這就是一顆鄉愁的種子,而不久的留學便讓它生根,發芽。所謂:「你不能夠真真了解中國的意義,直到有一天你已不在中國。」

一來到異國他鄉,餘光中先生便感受到了鄉愁的第一部分,孤獨。「在此地,在國際的雞尾酒里,我仍是一塊拒絕融化的冰——常保持零下的冷,和固體的溫度。」這或許是剛到異地的不適,日子一久,便說不定淡忘。但這仍不失為一個「回頭浪子」,不是風格上的改變,而是漂泊海外之時,能回頭望一望自己的祖國。

眾所周知,餘光中教授是英文教授,他在英語環境中應能很快適應,加上時光推移,他對故鄉或許便不再那麼掛念了吧。然而,日子愈久,他對故鄉的感情卻愈加深厚。縱然他桌上的中文書以只剩下三成,縱然他在中國只到過九個省,在美國卻曾踏過二十八個州,他仍然是那麼孤獨。面對都市的繁榮與喧囂,他默默地獨行在那片不屬於他的土地上;面對周圍海嘯一般的人潮,他孤身一人逆潮而泳;面對四周與中國文化不相乾的一切,他獨自書寫著鄉愁這封世上最長的信。

然而若只是孤獨,不過在日暮黃昏或夜深人靜之際,獨自東望神傷而已,卻不必為「洋策士」登上長城而憤怒,那是因為先生的鄉愁,除了孤獨之外,還有對故鄉的責任與歸屬。

「在中國,你僅是七萬萬之一的中國,天災,你可以怨中國的天,人禍,你可以罵中國的人。軍閥、漢奸、政客、貪官污吏、土豪劣紳,你可以一個挨一個的罵下去,直罵到你的老師、父親、母親。當你不在中國,你便成為全部的中國。」

的確,在中國,無論你走到什麼地方,無論那裡的方言你是否聽得懂,你仍會感覺到:「這也是中國。」對周圍的一切,你便似乎有了評頭論足的權利,批評或褒獎。因為,你是中國人,中國屬於你正如你屬於中國。而當你遠走他鄉之時。那一切,被你贊賞、批評甚至曾不屑的一切才會慢慢地清晰。無論你走到哪兒,那曾經的一切都是你永遠的歸宿。正如餘光中先生所說:「一片大陸,算不算,你的國?一個島,算不算,你的家?」而答案,在茫茫的風里,沒有人來問,只有你自己,默默聆聽——聆聽黃河的歌唱,聆聽長江的鼻音,聆聽你紅海的呼嘯,聆聽所有人血的合唱。

而正因為有這血濃於水的關系,餘光中先生無法忘記作為一個中國人,對家國興亡的責任。他不允許一雙陌生而魯莽的腳,踏在自己一直想撫摸跪拜的長城上,這是中國的尊嚴,也是他的尊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受盡屈辱,身在異國他鄉的餘光中先生自感無法推諉,他說道:「中國啊,中國,你全身的痛楚就是我的痛楚,你滿臉的恥辱就是我的恥辱。」這樣的的歷史使命感,賦予了先生的作品更深厚的內涵。而這些歸結到一點,就是對中國未來的期望——「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但我的國家,依然是五嶽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滾滾向東,民族的意志永遠向前,向著熱騰騰的太陽,跟你一樣。」 從面的這首《歡呼哈雷》中不難看出,餘光中先生已然將目光投向了自己死後,投向了永恆。鄉愁,可以是一個人的思念,也可以是一群人的傳統,更可以是自古至今所有人永恆的情懷。這也就是為何先生的詩能感動無數遊子,能影響中國的文學史。他意識到,自己不過與其他許多人一樣,是一條思鄉的小魚,滔滔的中國文化大河不會因一條魚的離去而改變,「正如從古到今,,人來人往,馬嘶馬蹶,月缺月圓,萬里長城長在那裡。李陵出去,蘇武回來,孟姜女哭,季辛吉笑,萬里長城長在那裡。」而唯有意識到這一點,鄉愁才顯得深沉而莊重,它脫去了時間的淺薄,在永恆的長河中沉澱,而也未有不變的永恆,才能寄託餘光中先生無限的鄉愁。而此時,對祖國深情的回眸一望,便不再是初來乍到的不適,而是紅如海棠,白如雪花的鄉愁了。

㈢ 餘光中讀後感

從小吟詠著餘光中的《鄉愁》長大,相望著的那一方的土地,滿溢著我們的思念,更回盪著憂愁。同一片月光下的我們何時才能舉杯共邀明月,言歡共飲長江水。然而,在四川省及周邊一場突如其來的特大地震,在哀痛與悲傷面前,讓我們強烈的感受到「唇齒相依,手足相連」的血脈親情,那是一種發自心靈的統一。
同文同種,唇齒相依的骨肉親情,在大災難面前,愈加強烈。從5月12日汶川地震的災情-災區以及受災民眾,成為台灣社會的焦點。台灣同胞們都紅著淚眼互問:「我們可以為災區做點什麼?」台胞們的捐贈救災行動蔚然成風,催生出一幅幅感人畫面。大量人力物力湧向中國,為中國的每顆受傷的心,滴血的翅膀帶來一份慰藉與撫慰。來自台胞們急切的捐款的電話系著這一頭,在那一頭,成千上萬的那一頭也在急切地等待著,系著這頭,系著那頭,而電話服務的這一頭,恨著自己為什麼就只有兩只手!此刻台商都動員起來,很多台商捐了又捐,在這一刻他們決不計較著生命的豪華奢侈的投資,在生命的禮遇面前,所有世人同逝者默哀,向生命的尊嚴致敬。平凡人的愛心,則從四面八方如洪水般匯聚而來,在陰霾里化作縷縷溫暖的陽光,輕撫著大陸同胞的心坎。20多位台灣的飛行員,舍小家顧大家,紛紛主動請纓上陣,一個堅定的信念是鷹的誓言,要馳騁昨天的廢墟。迴旋的氣流,記錄下你一次次最美的弧線。紅十字會的愛心團隊也在第一時間來到這片滿目瘡痍的黃土地上,青銅的光輝下,在奔跑,再爭奪,這片黃土地上每個人生的權力。放飛著一隻鴿子的心,帶上溫暖與祝福,去尋找那一顆顆恐懼又膽小的心,一路陪著天使來到天堂,在純凈與美麗中尋找快樂。從不放棄過自己的諾言,從不背棄過自己的信念-將愛傳播下去。在地獄邊上,中國的戰士不孤獨。在浸染著陰霾與紅色的世界裡,有無數條黃色的絲帶瀟灑的飄揚,有著那一條條不屈的錚錚鐵骨漢子,一根根不彎的凜冽的脊樑。同一個信念,同一個誓言:希望必將與中國同在。

㈣ 餘光中散文精選讀後感450

第一次接觸秋雨散文是<<廢墟>>.「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在心靈與心靈的撞擊中,發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文章中沒有細節,沒有歷史人物,沒有山水勝跡。行文中充盈著閃光的智慧,蘊涵著深刻的思考,飽蘸著濃郁的感情。
殘簡斷垣中,那優美的語言,獨特的視角,深刻的思想,就像磁石一般強烈的吸引著我.走進廢墟,他體會著歷史的滄桑
,品味著文化的內涵,發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進程」的慨嘆;面對著敦煌,看到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感受著歷史的強悍與苦難,感嘆著」飛天的後人」.余秋雨先生,站在歷史的高度,以理性的嚴峻,考察中國現存的原始文化,去貼近文化的大生命,重新審視中華文明.正如<<文化苦旅>>自序中提到的」我發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文人與古代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
就這樣,山川草木,樓台軒榭,廟宇亭閣,雲月飛鴻,都與人的呼吸相通,散發著文化的魅力!.道士塔,莫高窟,陽關寄託著他悠遠的憑吊;寂寞天柱山,風雨天一閣,承載著他濃重的感喟;白發蘇州,江南小鎮,蘊涵著他深沉的思考.貞節牌坊令人感慨,新加坡的墳人使人震撼,貴池儺事又警人反思!邊塞大漠中,留下他道道車轍,廬山石級沾下他輕輕的腳印;江南小巷中回響著他的感嘆,殘簡斷垣中閃現著他佇立的身影.。十萬進士,遙遠的絕響,蘇東坡突圍,一幕幕歷史被用文化的眼光注視,用優美的語言闡釋.——跋涉於殘陽廢壘中臨西風古道,與一頁頁風乾的歷史對話,撫摸著古老民族胴體上的傷痕。對文明的嘆惋,對生命的珍愛,對自然山水的理性追求,匯成一種冷冽的憂患意識,這是歷史的感悟。它是冥冥夜色中一星遙遠的燈火,若明若暗,忽隱忽現。

㈤ 求一篇餘光中自選集讀後感

讀《當我死時》有感

當「斷腸人在天涯時」,那滿懷羈旅之思的遊子是何等惆悵呢?

讀著餘光中的《當我死時》,我的心也彷彿飛向遙遠的美國,卻牽連我的母親國度——中國。

人在密西根享福,心在故鄉受苦,苦在心裡,苦在心的心裡。

春天,我思念故鄉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白堤上的綠柳揚著長長的綠袖子,向遊客展示嫵媚的春意;梅園的梅花開得熱火朝天,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淡淡的含著濃濃人情味的香從中國傳進我的鼻。

夏天,我思念故鄉那浪漫的情調。「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杭州西湖的荷花引人入勝,在清爽的河水裡自由地游泳。

秋天,楓葉們化成了火,時時燃燒著我思鄉的熾熱的心。瓜果飄香,讓我每個細胞都感到甜甜的,很溫馨。

冬天,松竹梅三君子傲霜鬥雪,感動人心,偶而下場雪,寒意覆蓋了一切,也覆蓋了我思鄉之心。

我要葬在故鄉,餘光中要葬在故鄉。

㈥ 餘光中詩選讀後感

提起餘光中,有太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那首《鄉愁》。但餘光中並不僅僅是《鄉愁》里的餘光中,他作詩千餘首,也不僅僅都在訴說鄉愁。他的詩歌里有引經據典的部分,也有環保的部分。餘光中是1949年從廈門離開大陸,先去香港,1950年去了台灣。1952年在台灣大學畢業,到美國去讀書、教書,一直到1972年42歲時,正是「文革」,兩岸不可能交流,感覺回歸無期,所以在這種心情下,寫出《鄉愁》。當時一口氣寫了很多別的「鄉愁」。另外一首由羅大佑譜的曲,在大陸也唱過,叫《鄉愁四韻》,有四段。另外還有一篇感情差不多的,叫做《民歌》。
其實餘光中不僅僅是寫鄉愁的詩歌,還寫過很多很西化的詩、也寫散文、甚至還翻譯西方的文學作品。
《鄉愁》這首詩因為被編到教科書里,所以大家都念過,而且也好記,形式單純。《鄉愁》是大白話,我在這頭,誰在那頭,都是白描的。
但也有一些寫得很文的引用典故很多的詩,比如《湘逝》,是寫杜甫的晚年,他安史之亂一路從陝西輾轉逃到四川成都,到了三峽那裡順流而下去了湖南,所謂「湘逝」就是死在湖南。這個當然很受古典的影響,語言也比較文,典故也比較多。
另外還有一首《尋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綉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餘光中的詩在現代詩里,是比較強調音樂性的,往往有押韻,不一定是腳韻,行、句子中間有關鍵字眼,跟前後呼應的也是一種韻。押韻也有各種方式,押得不好是油滑,押得好是恰到好處。餘光中有一首詩叫做《浪子回頭》,一開頭就講,「鼓浪嶼鼓浪而去的浪子」,「浪」字就出現了三次,「清明節終於有岸可回頭」,這樣的句子開始,同樣一個字扭來扭去,變來變去就可以發展下去。像李白那首,「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幾個「日」字翻來覆去就發展下去了
網路不謝

㈦ 求!!!餘光中散文讀後感

《聽聽那冷雨》是餘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於朱自清。初讀《聽聽那冷雨》,不由大驚:散文可以如此寫?細讀之則手不釋卷。餘光中曾戲稱:「右手寫詩,偶爾左手寫散文,算是副產品。」但這樣的副產品在當代散文家中有幾人能出其右?

詩一樣的充滿跳躍聯想的語言是《聽聽那冷雨》的最大特色。作者在文中大量動用了迭字句。文章開始,就對雨作盡情的描繪: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一句就寫出雨的形聲。接著他跳躍聯想,寫道:······即使在夢里,也似乎把雨傘撐著······這句奠定了整篇一種「憂傷」的基調。馬上,他大膽想像:整個中國整部中國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這樣下著雨。此時,我窒息般地感覺到餘光中內心那種深深的鄉愁以及愛國情懷。

本文恰似一首長詩,字字句句,充滿令人驚奇的詩的意象。作者筆下的雨時而是「黑白片子」,時而是「宋畫」,時而是「一滴濕漉漉的靈魂」,時而是「溫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憑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像力,把鄉愁化為種種意象,而意象又於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靈歷程相連相融。可謂情絲和雨絲交織。

餘光中用詩樣的語言對雨進行視覺、聽覺、嗅覺等多方面感覺進行描寫,字里行間,古詩韻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遙指」,「劍門細雨渭城輕塵」,「杏花春雨江南」。愛好古典文學者看本文,時時會心一笑。而喜愛現代風格的讀者也不會失望,例「雨是潮潮濕濕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許多所謂的現代詩人汗顏。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語言沒有音樂味,何能成為作家?同樣,思想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餘光中將思想完美融入語言,正如他所說:一位出色的散文家,當他的思想和文字相遇,美如鹽撒於燭,會噴出七色的火花。我讀書,常愛劃句,但是讀《聽聽那冷雨》,竟然摘不下一句,因為每一句話都這么美。

文壇宿耆柯靈說:《聽聽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這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對中國文字和現代文學的表現力增加一點信心,也應該承認這在五四以來的散文領域中,算是別辟一境。評論毫無過獎,也深刻公道。

㈧ 餘光中精選集的讀後感

從小吟詠著餘光中的《鄉愁》長大,相望著的那一方的土地,滿溢著我們的思念,更回盪著憂愁。同一片月光下的我們何時才能舉杯共邀明月,言歡共飲長江水。然而,在四川省及周邊一場突如其來的特大地震,在哀痛與悲傷面前,讓我們強烈的感受到「唇齒相依,手足相連」的血脈親情,那是一種發自心靈的統一。
同文同種,唇齒相依的骨肉親情,在大災難面前,愈加強烈。從5月12日汶川地震的災情-災區以及受災民眾,成為台灣社會的焦點。台灣同胞們都紅著淚眼互問:「我們可以為災區做點什麼?」台胞們的捐贈救災行動蔚然成風,催生出一幅幅感人畫面。大量人力物力湧向中國,為中國的每顆受傷的心,滴血的翅膀帶來一份慰藉與撫慰。來自台胞們急切的捐款的電話系著這一頭,在那一頭,成千上萬的那一頭也在急切地等待著,系著這頭,系著那頭,而電話服務的這一頭,恨著自己為什麼就只有兩只手!此刻台商都動員起來,很多台商捐了又捐,在這一刻他們決不計較著生命的豪華奢侈的投資,在生命的禮遇面前,所有世人同逝者默哀,向生命的尊嚴致敬。平凡人的愛心,則從四面八方如洪水般匯聚而來,在陰霾里化作縷縷溫暖的陽

閱讀全文

與中學生讀後感餘光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睢寧縣第一中學北校區 瀏覽:349
道里小學中學排名 瀏覽:226
遼寧重點中學分數線 瀏覽:174
臨夏回民中學2018分數線 瀏覽:683
合肥市包河區外國語實驗中學 瀏覽:477
龍川實驗中學公路改造 瀏覽:844
呼和浩特中學上下課時間表 瀏覽:300
2018年沈陽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數學 瀏覽:687
龍川縣登雲中學校長 瀏覽:863
北侖中學招生簡章 瀏覽:473
長安一民中學上課時間 瀏覽:833
盱眙中學2015高考成績 瀏覽:284
中學生手球錦標賽 瀏覽:377
遼寧省實驗中學魏民 瀏覽:670
2018江浦高級中學錄取名單 瀏覽:305
洛陽2019年中學招生信息 瀏覽:220
蔡家坡初級中學電話 瀏覽:903
三門啟超中學招聘2018 瀏覽:572
郴州市第三中學貼吧 瀏覽:716
2019北鎮中學分數線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