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族團結事例
新中國建國的37年前,也就是民國元年(1912年),此時中華大地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剛剛被終結。同年的11月9日,來自二十多個國家的五百多個各民族代表(無產階級)齊聚瑞士巴塞爾,參加第二國際的特別會議,會議通過了《國際局勢和社會民主黨反對戰爭危險的統一行動的決議》(《巴塞爾反戰宣言》)。呼籲各民族無產階級團結起來,警惕英德兩大帝國主義陣營,反對歐洲大國的任何侵略活動,號召無產階級兄弟們隨時准備抄傢伙推翻那些可能把自己拖入大戰泥沼的暴政。
經過了上百年文爭武鬥後,全世界各民族所能達成的團結共識在20世紀初達到了最高點。那時候不僅僅是無產階級,各民族小資產階級和左翼知識分子也堅信著,我們是團結一心的,因此殘酷的世界大戰不會爆發。畢竟,在大家眼中,人類早已來到文明時代,飛機輕松穿越邊境,無線電將資訊傳遍世界,似乎全歐洲(全世界)各民族已經變成了一家人,團結在一起的一家人。
然而,一戰將這個歐洲(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妙幻覺戳破,世界大戰是對20世紀初高呼國際主義口號的各民族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左翼知識分子最直接的靈魂拷問——「Nationalism or Internationalism」。最後第二國際的27個工人階級政黨中有24個站到了Nationalism的立場上支持本國的戰爭。當1914年8月4日得知德國社民黨議員在德國國會投票通過軍事預算案消息後,列寧說出那句經典的結論:「第二國際已死」。
2. 民族團結的事例
晚霞紅似火,愛心暖人間——維族老人和他的3個孩子
20多年來,奎屯市的維吾爾族老人玉素甫收養3個棄兒並靠賣雜碎湯將其逐一養大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在這個不尋常的家庭里,一對維吾爾族老夫妻和他們的兩個漢族女兒、一個維族兒子,如同血脈相連的一家人,幸福地生活著。
幸福的阿米娜。阿米娜是漢族的聾啞孩子,也是玉素甫老人的第一個孩子,好聽的維族名字,就是玉素甫老人起的。老人收養她時,她火車站附近流浪,並且有嚴重的自閉症。那時,老人就過著清貧的生活,但是,為了能讓孩子享受到家庭的溫暖,夫婦倆把她當做自己的孩子撫養,用自己的行動,溫暖著孩子的心。
聰明的古麗米娜。古麗米娜,是老人收養的第二個女兒,是一名漢族棄嬰。父親玉素甫對她的疼愛,周圍鄰居都知道。在她四五歲時,爸爸只要一出門,就會把她背上,捨不得她走路,鄰居們都說,小古麗米娜是在父親的背上長大的。如今的她,學習成績不但名列前茅,還是班上的英語課代表,做事有條不紊,在奎屯市舉辦的雙語大賽中,還獲得了第一名,是老人心中最大的驕傲。
懂事的開塞江。2005年,第三個孩子又走進了玉素甫的家,老人取名開塞江。開塞江是維族男孩,老人收養他時,已年過七旬,老兩口雖然身體都不好,但還是毫不猶豫地收留了孩子。開塞江十分愛他的爸爸媽媽,他說「我長大了,爸爸媽媽卻老了,今後我要刻苦學習,爭取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將來好好照顧我親愛的爸爸媽媽!」
3. 民族團結的小故事
一、2004年9月28日,居住在北山的哈薩克族牧民卡熱木的女兒努爾巴克突然感到肚子特別痛,她要生小孩了。可是,按時間算還不足月。於是,他們急忙從北山來到團部,因他們不太懂漢語便找到了派出所,所長石建新接待了他們。在介紹完情況後已是21時,當時醫院的醫生全部到外團參加考試去了,經護士初檢後認為是難產,需要立即進行剖腹產手術。於是,護士、民警立即同外出考試的醫生聯系迅速趕回,這邊護士也在忙著給手術室消毒。醫生到達後,經全面檢查後就開始進行手術。24時手術成功,母子平安。7天後,努爾巴克出院了,由於沒有車民警們又開車將她們母子送回到了40公里外的北山牧場的家。
二、22團11連職工馬俊芳的小麥地里,9名維吾爾族男性民工拿著坎土曼,揮汗如雨地平著毛渠埂子。隨著該團3.4萬畝小麥豐收在望,該團的小麥承包抓緊時間做好夏收前的准備工作。
在該團雇維吾爾族民工打工是司空見慣的事,到秋收季節來該團打工的少數民族多達幾千人。原因很多,一是該團周圍居住著很多包括漢族人在內的維吾爾族、回族、蒙古族組成的和靜縣、焉耆縣鄉、村的各族群眾;二是該團經常與地方的少數民族聯絡,互相交流感情,相互學習在農業種植上的新技術;三是每年從春播、田管到秋收都有很多地方的少數民族來到該團支援團場的農業建設;四是長期各民族的共同交往,讓各民族之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漢族朋友能真心對待少數民族,而少數民族也能真心對待漢族人。
維吾爾族小伙阿不拉說:每次我們來漢族朋友打工,都能快快能把工錢給我們,而且對我們很好。
三、
新疆布爾津縣哈薩克族愛心媽媽--麗達常年幫扶各族貧困孩子。
8月9號,布爾津縣第三小學二年級學生明梅像往常一樣,來到哈薩克族阿姨麗達家中做作業,沒想到麗達阿姨不僅為她准備了生日蛋糕,還請來左鄰右舍的小朋友,為她慶祝生日。
明梅的媽媽五年前離家出走,一家五口靠父親撿破爛維生。一次偶然的機會,麗達聽說了小明梅的情況,就經常給她買衣服、買零食、洗頭洗澡、檢查作業,每個月還要給她20元零用錢。小明梅:「今天我特別高興,我好久沒吃過蛋糕了,我真想叫阿姨一聲媽媽。」
麗達下崗後從街頭擺小攤開始做起,現在經營一家民族工藝品商店。2003年,麗達聯合其他姐妹一百多人共同創辦了布爾津縣「愛心媽媽」協會,5年來,愛心媽媽們已先後幫扶了20多名各民族貧困孤殘兒童和困難群眾,累計捐款捐物達十多萬元。麗達:「我是個下崗工人,當時有好多人幫助過我,要不是他們的話,我就不會有今天的好日子,現在我有能力了,有條件了,所以我幫助別人。我們民族漢族都是一家人,大家只有團結了,我們老百姓的日子才會一天比一天好。」
4. 關於中華民族團結的事例或者民族情的事例 越多越好
天山網訊(通訊員嘯鴻報道)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一點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接納並用實際行動為中華各民族團結、和睦與友好相處做著力所能及的一切。
因為修築精伊霍鐵路,我有機會接觸到維吾爾族、蒙古族、哈撒克族、回族等少數民族朋友。在與他們的相處中我對中華民族的各個民族有了更深的了解,並常常為民族朋友的真誠、豪爽感動。也見證了各民族間患難與共,互相幫助感人事例。這只是其中一個。
在烏魯木齊發往北京的T70次列車9號車廂的3號下鋪上,有一位特殊的旅客:一名中年維吾爾族婦女帶著兩個小孩子,大的走路都搖搖晃晃,小的還在襁褓中,而且都在咳嗽。維族婦女對兩個不停咳嗽的孩子顯得無能為力而易怒。她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總是按下葫蘆浮起瓢。無奈中她只有呵斥稍微大一點的小娃娃。聽到哭聲,列車自烏魯木齊開動不久,就來了一位漢語維語都講得很流利的女同志。經她問詢了解,大家才知道大的維族小孩只有一歲多一點,小的剛剛滿月。
這名維族婦女背後有著很讓人牽心的故事。
維吾爾族婦女的丈夫掙了不少錢,但他自律較差沒事就愛賭博,掙的錢賭輸的很多,已經很少往家裡寄錢。家裡婦女帶兩個孩子,已經十分艱難,近期孩子又病了。婦女一是想到丈夫身邊管管丈夫,另一方面孩子病了,兩個人照管總要好一點。否則她一個人帶孩子,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她自己也沒法跟丈夫交代,於是拖著孩子匆忙上路。按說婦女和孩子還都是需要人照顧的,婦女也從沒出過遠門,對照看孩子和出行生活所知不多,連奶瓶、勺子之類帶嬰兒必備的東西都沒有帶,甚至連衛生紙都是同一車廂的旅客,七拼八湊供應她們母女三人的。隨行的旅客將自己隨身帶的備用葯阿莫西林等治咳嗽和消炎的送給維族婦女,讓她壓成粉末用水給孩子沖服,以減少娃娃咳嗽症狀。好在稍大的娃娃雖然咳嗽,吃東西還可以,其他旅客送來的香蕉、八寶粥他都大口大口地吃,即使沒吃完就會吐,一旦嘴擦乾凈,他還是大口大口地吃。精神也挺好。小娃娃指甲長了,自己胡亂抓撓把自己的嘴唇都抓爛了。有人建議用指甲刀給剪一下。婦女直搖頭,不停地說著維語,經翻譯才知道,按維族人的習俗,小娃娃的長指甲第一次要孩子的爸爸用刀子削出來才好,否則孩子將來長大會沒有出息。只要大家能幫上忙的還是盡力幫她們。同車廂1號下鋪的一位漢族女同志一有空就過去幫維族婦女抱孩子。還把自己帶的雞蛋等吃的送給維族母女,甚至把火腿腸也拿過去,經別人提醒維族人信奉伊斯蘭教,不能吃大肉,她才不好意思地把火腿腸揀出來。小孩拉到褲子上了她很利索地幫維族婦女給孩子擦洗。一位將到北京上班去的身材魁偉的體育老師用他寬大的臂膀摟著稍大一點的娃娃。白天孩子除了玩,基本都在他的臂彎里,睜著黑黑的大眼睛好奇地看周圍的一切。3號、4號鋪的幾位旅客把自己帶的酸奶、八寶粥、香蕉等水果拿給維族婦女母女。甚至自己用的勺子也讓給了維族婦女母女。那位充當翻譯的女同志則陪維族婦女聊天、聽她講述自己帶兩個小娃娃的辛苦,適時給她寬心、安慰。鼓勵維族婦女振作精神,把孩子帶好。
維族婦女來時是族裡的幾個兄弟送上車的,到北京後丈夫來接她,再繼續北上,還要趕到吉林延邊。真不知道後面的路怎麼走?好在同車廂遇到的都是好心人,孩子走到車廂連接等危險處有人抱。兩個孩子同時哭時有人幫忙來哄。到西安我下車時還是比較順利的,但願她們母女能夠平安順利到東北。
5. 有民族團結的事例
絲綢之路得開通 玄奘取經 鑒真東渡
6. 舉出一個各民族團結奮斗的事例
中國抗戰是指1931年至1945年歷時14年的抗日戰爭。在這場艱苦卓絕的偉大斗爭中,各愛國黨派、各社會階層、各團體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到處燃起抗日的烽火。全國人民英勇反抗侵略者,表明了與侵略者血戰到底、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決心。
全國抗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國社會各階層紛紛投身到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中。上海、北平、天津等大中城市的工人群眾紛紛組織抗日義勇隊、宣傳隊,支援前線,參軍參戰。教師學生以及宗教界、婦女界等都建立了各種形式的抗日救亡組織。1937年7月,上海一批社會名流成立上海抗敵後援會,蔡元培等組織了上海文化界救亡救國會;何香凝、宋慶齡倡議成立了中國婦女抗敵後援會;9月,沙千里等組織了上海職業界救亡協會,等等。這些抗日團體在淞滬抗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民族工商界人士也表現出高昂的愛國熱情。他們踴躍認購救國公債,為前線將士捐贈物資。華中、華北地區的許多工商界人士抱著與敵人斗爭到底的決心,把自己的企業搬遷到西南和西北後方省區繼續從事生產,以支持長期抗戰。上海著名實業家胡厥文等克服重重困難,積極組織民營廠商內遷。進步實業家沈鴻在八路軍辦事處協助下,將其五金廠的機器設備經西安遷往延安,為陝甘寧邊區工業生產發揮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中國各少數民族也投身到抗日救國的洪流中。從北到南,從朝鮮族、滿族到壯族、瑤族、黎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人民為保衛中華民族利益,維護祖國獨立和統一,對日本侵略者進行了堅決的斗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在東北,朝鮮族、滿族等少數民族群眾積極參加抗日武裝斗爭。在大青山,蒙古族和漢族群眾組成抗日武裝,成為大青山抗日游擊戰爭的主力。在各敵後抗日根據地,少數民族建立起抗日救國會等愛國團體和抗日武裝,在根據地的政權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1938年1月10日在冀西阜平召開的晉察冀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不僅有共產黨員、國民黨員、各抗日軍隊和抗日群眾團體的代表參加,有工人、農民、開明紳士和資本家的代表參加,還有蒙、回、藏等少數民族的代表,以及五台山的僧侶代表等參加。在少數民族的抗日武裝中,冀中回民支隊和渤海地區回民抗日游擊隊最為有名。冀中回民支隊由回族共產黨員馬本齋擔任司令員,人數最多時達2000餘人。他們英勇抗敵,屢建戰功,受到群眾擁戴。冀中軍區曾通報嘉獎回民支隊,授予「無攻不克,無堅不摧,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的錦旗。為掩護馬本齋的母親,冀中獻縣東辛庄的許多群眾不懼敵人的威逼,被打得死去活來仍守口如瓶。最後馬母見情不忍,挺身而出。在敵人威脅利誘,要她寫信勸兒子投降時,她痛斥敵人說:「我是中國人,一向不知有投降二字。」最後絕食而死。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抗日英雄。
新疆各族人民也為抗戰作出了重要貢獻。僅據募捐一項的統計,自1937年9月至1940年5月,新疆各族民眾共捐款摺合大洋322.617萬余元,金銀首飾2萬余件,除1938年購買戰斗機10架送往抗日前線外,其餘均匯往抗日全國後援總會,支援抗戰。其中,1938年3月13日,新疆庫爾勒縣維吾爾族婦女然比汗,捐抗日救國後援款票銀75萬元。11月6日,阿克蘇區溫宿縣農民沙海阿洪將父親遺留的部分朝汗路費捐作抗日捐款,並稱:「全國抗戰,民很願親赴前方,共同殺敵救國,奈因交通不便,並家務關系,未得前往,故將所有一半自願捐助,以助前方多買幾種槍彈,多殺幾個敵人,好給我們中國報仇」。沙海阿洪這位山村農民熱烈捐款救國的表現,表達了少數民族群眾的愛國之心。
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也以各種方式支援和參加祖國的抗戰。他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上海八一三事變的第二天,東南亞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等立即發起成立馬來亞新加坡華僑籌賑祖國傷兵難民大會委員會。1938年10月,東南亞各國的40多個華僑救國團體的代表在新加坡集會,一致決議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推選陳嘉庚為主席,庄西言、李清泉為副主席,其分支機構遍布南洋各國,廣泛開展募捐活動,籌集抗戰急需物資,組織華僑青年回國參軍參戰。1939年2月,南僑總會應國民政府軍委會西南運輸處的要求,代雇機工即汽車司機和修理工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前往新開辟的滇緬公路和西南各省服務。先後有3200餘名南僑機工回國服務,他們克服路險、雨滑、瘧疾乃至敵機轟炸等種種艱難險阻,以忘我的犧牲精神為祖國搶運戰需物資。在美洲,致公黨創始人司徒美堂於1937年10月發動美國紐約市54個華僑團體,成立紐約華僑抗日救國籌餉總會,號召僑胞募捐支援祖國抗戰。波士頓、舊金山以及南美一些國家的華僑,歐洲、澳洲(大洋洲)等地的華僑,也先後建立了支援祖國抗戰的各種團體,進行抗日宣傳,抵制和阻運日貨,籌集現款和物資,購買救國公債,組織人員回國參軍參戰,增強了祖國的抗戰力量,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貢獻了力量。
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對祖國抗戰在經濟上的支援是巨大的。全國抗戰開始後,中國國民政府陸續向國內外發行救國公債、國防公債及節約儲蓄券等多種債券,總數達30億元。到1942年,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認購總數達到11億元國幣,超過發行國債總額的1/3.而且戰後這些公債並未償還。所以,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購買的這些公債如同捐款一樣,全部無償地貢獻給了祖國的抗戰事業。為了支援祖國抗戰,華僑紛紛「增寄家費以益外匯」,僑匯連年保持在較高水平上。數額巨大的僑匯收入,不僅可以填補中國對外貿易的巨額逆差,同時作為硬通貨,還被用作發行紙幣的基金,起到了鞏固國民政府法幣幣值、維持戰時經濟的作用。這也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從經濟上支援祖國抗戰的一個重要途徑。
在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中,面對日本侵略者的野蠻侵略,全國各民族、各階級、各黨派、各社會團體、各界愛國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團結一心,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場關系民族生死存亡的偉大斗爭中。全體中華兒女冒著敵人的炮火共赴國難,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後戰場,千千萬萬愛國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各界民眾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奏響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抗擊日本侵略的英雄凱歌,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首感天動地的反抗外來侵略的壯麗史詩。
7. 關於同學之間的民族團結故事,要短小精悍的那種!急急急
8月9號,布爾津縣第三小學二年級學生明梅像往常一樣,來到哈薩克族阿姨麗回達家中做作業答,沒想到麗達阿姨不僅為她准備了生日蛋糕,還請來左鄰右舍的小朋友,為她慶祝生日。
明梅的媽媽五年前離家出走,一家五口靠父親撿破爛維生。一次偶然的機會,麗達聽說了小明梅的情況,就經常給她買衣服、買零食、洗頭洗澡、檢查作業,每個月還要給她20元零用錢。小明梅:「今天我特別高興,我好久沒吃過蛋糕了,我真想叫阿姨一聲媽媽。」
麗達下崗後從街頭擺小攤開始做起,現在經營一家民族工藝品商店。2003年,麗達聯合其他姐妹一百多人共同創辦了布爾津縣「愛心媽媽」協會,5年來,愛心媽媽們已先後幫扶了20多名各民族貧困孤殘兒童和困難群眾,累計捐款捐物達十多萬元。麗達:「我是個下崗工人,當時有好多人幫助過我,要不是他們的話,我就不會有今天的好日子,現在我有能力了,有條件了,所以我幫助別人。我們民族漢族都是一家人,大家只有團結了,我們老百姓的日子才會一天比一天好。」
8. 民族團結的故事
1、文成公主進藏
文成公主進藏是指唐朝貞觀年間,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遣大相噶爾東贊(即祿東贊)為請婚使者,赴長安請婚。唐太宗將遠支宗女封為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並詔令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為主婚使,持節護送文成公主入蕃。
松贊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內)迎接文成公主,與文成公主同返邏些(今拉薩),並在拉薩為文成公主修建宮室。
2、昭君出塞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被他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
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後),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
3、張騫出使西域
漢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三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9. 民族團結的事跡
晚霞紅似火,愛心暖人間——維族老人和他的3個孩子
20多年來,奎屯市的維吾爾族老人玉素甫收養3個棄兒並靠賣雜碎湯將其逐一養大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在這個不尋常的家庭里,一對維吾爾族老夫妻和他們的兩個漢族女兒、一個維族兒子,如同血脈相連的一家人,幸福地生活著。
幸福的阿米娜。阿米娜是漢族的聾啞孩子,也是玉素甫老人的第一個孩子,好聽的維族名字,就是玉素甫老人起的。老人收養她時,她火車站附近流浪,並且有嚴重的自閉症。那時,老人就過著清貧的生活,但是,為了能讓孩子享受到家庭的溫暖,夫婦倆把她當做自己的孩子撫養,用自己的行動,溫暖著孩子的心。
聰明的古麗米娜。古麗米娜,是老人收養的第二個女兒,是一名漢族棄嬰。父親玉素甫對她的疼愛,周圍鄰居都知道。在她四五歲時,爸爸只要一出門,就會把她背上,捨不得她走路,鄰居們都說,小古麗米娜是在父親的背上長大的。如今的她,學習成績不但名列前茅,還是班上的英語課代表,做事有條不紊,在奎屯市舉辦的雙語大賽中,還獲得了第一名,是老人心中最大的驕傲。
懂事的開塞江。2005年,第三個孩子又走進了玉素甫的家,老人取名開塞江。開塞江是維族男孩,老人收養他時,已年過七旬,老兩口雖然身體都不好,但還是毫不猶豫地收留了孩子。開塞江十分愛他的爸爸媽媽,他說「我長大了,爸爸媽媽卻老了,今後我要刻苦學習,爭取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將來好好照顧我親愛的爸爸媽媽!」
10. 學校民族團結一幫一小故事
校園民族團結感人故事 毛橋小學 六(1)班 學生:張賢 指導教師:陳玉華
一個民族就像一滴水,一滴水很容易滲到沙土裡面去,如果56滴水混合起 來,就成一片汪洋大海;我們每個人就像一束陽光,一束能照到多大的地方呢?13億多束太陽光混在一起,無比耀眼,燦爛發光,能照亮全世界;我們每個人就像一根筷子,一根是很容易折斷,13億多根筷子綁在一起,就堅如長城,民族團結就是這樣的。
有一次學校舉行了拔河比賽。我們班取得了第一名,我們班有漢族和少數民族學生。在拔河比賽中感覺到了團結的力量非常的巨大。如果他們說那是漢族,那是回族,那樣分得話,力量不會聚中在一個地方,很容易受到別的班強烈打擊,不會取得好的成績來。他們為了自己班變更加優秀,更有出色,而一起努力,一起奮斗,一起進步,遇到困難,共同商量克服困難 。不會因為不團結成績不好,紀律不好,各方面都差 ,而受到別的班同學的嘲笑 ,看不起。一個國家相當於一個班集體,一個多民族的班集體,我們每個人都不分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了解各民族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的話。我們社會更加和諧穩定,人民都平安生活,中國變得更加強盛, 具有一個巨大民族團結力量的國家。我們團結起來,不讓任何一個民族分裂都得到分裂中國的目的。
我們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又漢族,也有回族,但我們都非常和睦相處,我們都像一家人一樣生活。老師就像我們的母親一樣,不僅關心我們學習,還關心我們的冷暖苦餓。我們在課堂有師生關系,下課後就想兄弟姐妹一樣,互相開玩笑玩。 「團結就是力量, 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硬比鋼還強… 』』這首詩天天在耳邊唱響,我們要從現在開始團結起來,聚集比鐵硬比鋼還強的力量,使校園變得更加和諧,使中國變得更加強盛。
新聞紀事:新疆校園里的民族團結故事
2009年07月28日 12:02:26
「和他們交往我的生活更多彩了」
烏魯木齊市第20中學的熱依汗·古麗已經在講台上站了13年,新學期她將擔任「雙語」班的老師,她有點緊張,但一想到身後有很多漢族同事她信心倍增。
7月21日,一說起漢族同事對她的幫助,熱依汗·古麗打開了話匣子。
2004年牞烏魯木齊市第20中學實行了民漢合校,熱依汗·古麗多了很多漢族同事,在那之前她幾乎沒有漢族朋友,那之後她驚奇地發現,漢族和維吾爾族一樣待人熱情,愛幫助別人。
3年前,在學校的「民漢教師結對子」活動中,她和同是教化學的李元忠老師結成了「一對子」。
從那以後,李元忠每次有了新的教學資料都要多准備一份,給熱依汗·古麗講解,熱依汗·古麗把自己學到的再傳遞給學生。每次化學組集體備課,他都會對熱依汗·古麗提合理建議。今年他們分別送走了一個高三畢業班,復習時用什麼書、用什麼資料、用什麼樣的練習試卷,熱依汗·古麗都要和李元忠商量。
該學校化學組有17位老師,有8位是少數民族,現在李元忠不光和少數民族同事關系很好,在學校以外還交了不少維吾爾族朋友。和熱依汗·古麗變成「一對子」後,讓李元忠對維吾爾族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認識。
「自從和熱依汗·古麗結對子後,感覺和這個民族很親。」李元忠說,現在他們不僅是同事還是朋友,漢族的節日他會收到熱依汗·古麗的問候,維吾爾族過節時他會給熱依汗·古麗送上祝福,工作中常相互開玩笑。
隨著時間推移,熱依汗·古麗對李元忠產生了像哥哥一般的信任。寫論文遇到問題她會打電話給李元忠,備課時遇到困惑她會向李元忠請教。3年來,熱依汗·古麗漢語授課水平提高了,以前她在課堂上總把一些專業術語弄錯,李元忠一遍遍耐心地給她講解,讓她課後多練習。
數理化一直是民語班學生的弱項,為了幫助學生突破學習化學的瓶頸,熱依汗·古麗經常追著李元忠了解他班上的學生是如何學習化學的,李元忠會把學生們好的學習方法介紹給熱依汗·古麗,這樣的交流對她班上的學生幫助很大,化學成績慢慢提高了。看到熱依汗·古麗的學生成績提高了李元忠也很高興,同時也更欣賞愛學習的熱依汗·古麗。
去年暑假,熱依汗·古麗參加網上培訓課程,面對大量的習題她很著急,為了幫她順利完成學習,李元忠給她當起了老師,給她講解網上的難題。他們都是班主任,他們還常交流如何做學生的思想工作。
李元忠說:「我們結對子不光增強了不同民族老師間的了解團結,還帶動了各自班級之間民漢學生的交流和了解,我們是學生行為的風向標,『7·5』事件一點都不會影響我和維吾爾族同事朋友的交往。」
從一位民語老師成長為「雙語」老師,熱依汗·古麗的背後有很多漢族同事的支持:「徐老師是電腦專家,給我教了很多電腦和網路知識,出去玩,高老師一直幫我提行李,還有黃老師……漢族同事們都很熱心,我的進步就是李老師和其他漢族老師幫助的結果,和他們交往,我的生活更多彩了。」(記者張雪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