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牧童的資料
牧童是鄉村放牧的孩子一般手上都有牧笛和牧哨,多半是放牛羊。
2. 自創的兒童詩要15首
1、 《童年》
我問爺爺,童年是什麼?
爺爺說,童年就是和小夥伴嬉戲、玩耍的時光。
我問奶奶,童年是什麼?
奶奶說,童年就是永遠補不回來的時光.......
我想,
童年就是一根冰糖葫蘆。
剛吃時,
酸酸的。
後來,甜甜的.......
2、《小蝌蚪 》
小蝌蚪,直搖頭,找我的媽媽真發愁!
兩條腿,四條腿,多個尾巴我是誰?
別著急,別流淚,咦?尾巴沒了!
我是青蛙! 找到了媽媽真高興,呱呱呱!
3、《小童話》
在雲彩的南面,那遙遠的地方.
有一群樹葉說:我們想像花一樣開放。
有一群花朵說: 我們想像鳥一樣飛翔。
有一群孔雀說: 我么想像樹一樣成長。
4、《草帽》
草帽上的小洞洞 ,
是我給陽光,
開的一扇扇門 .
你看!
陽光鑽下來了,
他們調皮地踩著我的影子,
我的影子上留下了他們的腳印。
5、《雪》
雪,落在樹上。
一根根白條,寒風中發顫。
雪,下在草地上。
涼壞了小草的身子, 變成了一個駝背老頭。
雪,飛在臉上。
把粉嫩的小臉蛋,凍的蒼白了。
6、《石榴》
石榴花開了 ,是夏姑姑紮上了鮮艷的蝴蝶結;
石榴果熟了,是秋媽媽在搖著收獲的紅鈴。
7、《蟲和鳥》
把媽媽洗好的襪子,
一隻只夾在繩子上,
繩子就變成了一隻多足蟲,
在陽光中爬來爬去 。
8、《致小狗》
親愛的小狗啊!
你知道我有多喜愛你嗎?
雖然你頑皮淘氣,
但是你十分可愛.
如果有機會的話,
我會好好教導你,
變成一個乖娃娃.
我想你把我們當朋友.
今生我們---不離不棄 !
9、《春鳥》
春鳥是金嗓子的好夥伴,
每天一大早, 就把我從夢中喚醒 。
媽媽說春鳥是在召喚我,
她要我和她一道到大森林裡去,
傾聽大自然動人的合唱。
10、《漁火》
夜靜悄悄的,
河水 ,
是一個乖孩子 聽月亮媽媽的話,
睡覺了,
漁夫點亮了漁火,
河水,
就像睜開了眼睛,
在說著夢話 。
11、《幾種樹》
楊樹直挺幾丈高,
柳樹倒掛細枝條。
銀杏葉子像扇子,
香椿葉子像羽毛。
桃樹杏樹開花早,
馬纓開花春夏交。
松樹柏樹常年綠,
楓葉秋來紅葉飄。
12、《飯前要洗手》
小臉盆,水清清,
小朋友,笑盈盈,
小手兒,伸出來,
洗一洗,白又凈,
吃飯前,先洗手,
講衛生,不得病。
13、《夏夜》
露珠在荷葉上睡覺,
星星在天空中睡覺,
寶寶在小床上睡覺。
露珠的夢是綠的,
星星的夢是亮的,
寶寶的夢是甜的。
14、《溫暖的童話》
在我的心靈之中,
有個地方深不可測,
其竟從未所問,
你是那希望之火,
為我照亮我的前程,照亮著希望,
在每個黑黑的夜裡,
牽掛的是您,
在每個寒冷的夜晚,
是您給我無盡的溫暖,
天空下起雨了,
每個雨滴都在述說。
15、《媽媽我愛您》
你蒼白的指尖理著我的雙鬢
我禁不住象兒時一樣
緊緊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親
為了留住你漸漸隱去的身影
雖然晨曦已把夢剪成煙縷
我還是久久不敢睜開眼睛
我依舊珍藏著那鮮紅的圍巾
生怕浣洗會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溫馨
呵,母親
歲月的流水不也同樣無情
生怕記憶也一樣退色呵
我怎敢輕易打開它的畫屏
3. 牧童與畫
《牧童》一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續時斷,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的。
2.詞句解析。
(1)「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詩句給我們以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一個「鋪」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表現出來了;一個「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笛聲的悠揚悅耳,使我們想像到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後的輕松閑適的心境。未見牧童,先聞其聲,給人無限美好的想像空間。當然,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2)「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詩人筆鋒一轉,開始寫吃飽飯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沒有家人聚集的場景,沒有夥伴嬉戲的情景,吃飽了飯的牧童,連蓑衣都不脫,就躺在月夜裡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來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歡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賞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兒,牧童心裡會想些什麼?或者什麼都沒想,就睡著了……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卻讓我們不禁浮想聯翩。
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牧童》一詩,不僅讓我們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鬆。白天有牛和牧笛為友,晚上有清風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當然,透過詩,我們也看到作者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嚮往。
,《所見》的大意是: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盪。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歌唱,一聲不響地站在了樹下。這首詩寫的是「意欲捕鳴蟬」的情趣。
舟 過 安 仁
此詩寫詩人乘舟路過安仁時,所見到的情景。
這首詩淺白如話,充滿情趣,展示了無憂無慮的兩個小漁童的充滿童稚的行為和行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這里有作者的所見:一葉小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槳。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
2.詞句解析。
(1)「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這可能是詩人閑來一瞥發現的情景,當然,兩個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雖坐在船上,卻沒有劃船,竹篙收起來了,船槳也停在那裡,這不是很奇怪嗎?由此可見,此時作者的心情是閑適的,也是比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兩個孩童的所作所為。
(2)「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這里省略了詩人看到的兩個孩子撐傘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產生的疑問,而直接把疑竇頓解的愉悅寫了出來。怎麼解開的呢?可能是詩人看到孩童異常的行為,就開始更認真地觀察、思考,結果當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也可能是直接就問兩個孩子,孩子把原因講給他聽的。不管怎樣,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啞然失笑,為小童子的聰明,也為他們的童真和稚氣,於是欣然提筆,記錄下這充滿童趣的一幕。
楊萬里寫田園詩,非常善於利用兒童稚態,起到點化詩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①梅子留酸軟牙齒,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②松陰一架半弓苔,偶欲看書又懶開。戲掬清泉灑蕉葉,兒童誤認雨聲來。)可以參閱。不同的是,《舟過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兒童身上,全詩都是寫兒童的稚氣行為。楊萬里對兒童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對兩個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聰明伶俐贊賞有加。當然,從中也可以看出詩人的童心不泯。
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譯詞】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
溪邊長滿綠綠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吳地方音,
聽起來溫柔面又美好--
那滿頭白發是誰家的公婆父老?
大兒,豆地鋤草身在河東,
二兒,正忙於編織雞籠。
最令人歡喜是小兒的調皮神態,
橫卧在溪頭草叢--
剝食著剛剛摘下的蓮蓬.
【說明】
由於辛棄疾始終堅持愛國抗金的政治主張,南歸以後,他一直遭受當權投降派的排斥和打擊。從四十三歲起,他長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饒市)閑居達二十年之久。作者長期居住農村,對農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對農民也有較多的接觸。所以在《稼軒詞》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農村生活的。其中,有風景畫,也有農村的風俗畫。這首《清平樂》,就是一幅著色的農村風俗畫。
上片勾勒環境烘托氣氛。開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幾筆便形象地描畫出江南農村的特色,為人物的出現安排下廣闊的背景。三、四句寫詞中出現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們講話的聲音帶著醉意,愈加顯得溫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們面前時,才發現說話的已不是什麼年輕人,而是白發皤皤的老年人了。從"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詳,從"媚好",可以看出他們精神的愉快。
下片集中寫這一農戶的三個兒子,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農村生活的各個方面,畫面在繼續擴展。整勞力在溪東的豆地里鋤草,半大的孩子在編織雞籠。詩人著力於"小兒"的描繪,共用了兩句,佔全詞四分之一篇幅。"溪頭卧剝蓮蓬"形象地刻畫出他無憂無慮、天真活潑的神態。對此,詞人感到由衷的歡喜。
這首詞具有濃厚的農村生活氣息,字里行間處處洋溢著作者對農村生活的喜悅之情,客觀上反映了作者對黑暗官場生活的憎惡。
這首詞是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
4. 五年級下冊《牧童》的意思以及全詩...............................................................
草鋪橫野六七里
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
不脫蓑衣卧月明。
意思:綠草如茵,廣闊的原野,一望無垠。笛聲在晚風中斷斷續續地傳來,悠揚悅耳。 牧童放牧歸來,在黃昏飽飯後。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詩句給我們以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一個「鋪」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表現出來了;一個「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笛聲的悠揚悅耳,使我們想像到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後的輕松閑適的心境。未見牧童,先聞其聲,給人無限美好的想像空間。當然,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2)「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詩人筆鋒一轉,開始寫吃飽飯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沒有家人聚集的場景,沒有夥伴嬉戲的情景,吃飽了飯的牧童,連蓑衣都不脫,就躺在月夜裡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來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歡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賞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兒,牧童心裡會想些什麼?或者什麼都沒想,就睡著了……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卻讓我們不禁浮想聯翩。
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牧童》一詩,不僅讓我們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鬆。白天有牛和牧笛為友,晚上有清風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當然,透過詩,我們也看到作者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嚮往。
5. 語文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創新里的牧童整首詩像一幅活恬淡的水墨畫,畫中有什麼等景物
畫中有草地、笛聲、晚霞、圓月
唐朝·呂岩《牧童》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釋義:
遼闊的草原像被鋪在地上一樣,四處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斷斷續續悠揚的笛聲。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後的晚霞時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寫作背景:
鍾傅原本是一個書生,因李憲推薦做了蘭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順,多次被降職。鍾傅在鎮守平涼(今甘肅省平涼縣)的時候,曾經與一位道士閑游,看見一個牧童牽著一頭大黃牛來到院子里。道人說此牧童會作詩,鍾傅不信。牧童應道人之請,即興作下此詩。
作者簡介:
呂岩,一名岩客,字洞賓,唐末、五代著名道士,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世稱呂祖或純陽祖師,為民間神話故事八仙之一。
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詳。呂洞賓本儒生,因科場不利,而轉學道,隱居終南山,活動於關中等地。好以詩言內丹旨要,對鍾呂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貢獻。《全唐詩》錄存其詩四卷。
文章賞析:
《牧童》一詩,不僅讓讀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讀者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鬆。
該詩反映了詩人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嚮往。詩中盡道牧童生活的閑逸與舒適。此詩委婉勸說鍾傅趁早離開那爾虞我詐、角名競利的官場,回歸田園,過牧童那樣無欲無求的生活。
在此詩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現為迷失在宦途中的鍾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詩語言樸直清新,明白如話,表現出一種「由工入微,不犯痕跡」的精湛功夫
6. 古詩呂岩的《牧童》的翻譯急!!!!!!!!!
牧童 <唐>呂岩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版明。
註解:
青草像被鋪開一樣,方權圓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聲牧童悠揚的笛聲。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後的黃昏時分。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7. 以 烏雲 健康 嬉戲 生機勃勃 寫一段話,不超過150字 謝謝!
你看呀,那片烏雲來了,忽然大雨傾盆。可不一會兒,雨漸漸小了,天空中出現了彩虹。我和小夥伴們在草地上嬉戲,玩耍,鍛煉,清新的空氣使我們身體健康,周圍的一切都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