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從田忌賽馬中學到什麼
1公平這種東西是絕對不存在的。
2千萬不要遵守規矩,規矩是用來違反的。
3死心眼的人一定會死的很難看。
『貳』 2014中咱賽馬
8.18,朱日和,
『叄』 鳳城市賽馬中學中考成績
根本就沒有臉上傳呀
『肆』 誰有這幾個人的簡介
伯夷、叔齊
伯夷為商末孤竹君之長子,叔齊為三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及父卒,叔齊讓位於伯夷。伯夷以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齊亦不肯立,亦逃之。後來二人聽說西伯昌善養老人,盡往歸焉。及至,正值西伯卒,武王興兵伐紂,二人叩馬而諫,說:「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武王手下欲動武,被姜太公制止,說:「此義人也」,扶而去之。後來武王克商後,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逃隱於首陽山,採集野菜而食之,及餓將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管仲
管仲(?~公元前645),名夷吾,字仲,又稱管敬仲。
襄公時,與摯友鮑叔牙同為齊國公室侍臣。周莊王十二年(前685),在齊國內亂中,助公子糾同公子小白(齊桓公)爭奪君位失敗。雖一度為齊桓公所忌恨,終以經世之才,經鮑叔牙力薦,被桓公重用為卿,主持國政。
經商時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對此人們背地議論說,管仲貪財,不講友誼。鮑叔牙知道後就替管仲解釋,說管仲不是不講友誼,只貪圖金錢。他這樣做,是由於他家貧困。多分給他錢,是我情願的。管仲三次參加戰斗,但三次都從陣上逃跑回來。因此人們譏笑他,說管仲貪生怕死,沒有勇敢犧牲的精神。鮑叔牙聽到這譏笑後,深知這不符合管仲的實際情況,就向人們解釋說,管仲不怕死,因為他家有年邁的母親,全靠他一人供養,所以他不得不那樣做。管仲同鮑叔牙的友誼非常誠摯,他也多次想為鮑叔牙辦些好事,不過都沒有辦成;不但沒有辦成,反給鮑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難,還不如不辦好。因此人們都認為管仲沒有辦事本領,鮑叔牙卻不這樣看,他心裡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個很有本領的人。事情所以沒有辦成,只是由於機會沒有成熟罷了。在長期交往中,他們兩人結下了深情厚誼,管仲多次對人講過: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
司馬遷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前90年),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他10歲開始讀古書,學習十分認真,遇到疑難問題,總是反復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20歲那年,司馬遷從長安出發,到各地游歷。後來回到長安,做了郎中。他父親司馬談死後,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馬遷接替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與天文學家唐都等人共訂「太初歷」。同年,開始動手編《史記》。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李陵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被捕下獄,做了中書令。他按照漢朝法令的規定出錢贖罪,受了「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掌握皇帝的文書機要。他發憤著書,全力寫作《史記》,大約在55歲那年最後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
孫臏
孫臏,齊國人,兵聖孫武的後世子孫,戰國中期著名的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真名不詳,因其曾受臏刑,故稱。青年時的孫臏曾與龐涓一起師從鬼穀子學習兵法。龐涓下山後,投奔魏國,得到魏惠玉的寵信,被任為將。龐涓自忖才能不及孫臏,設計處孫臏以臏刑。
孫臏身處危境,佯狂自晦,並設計歸齊,得到大將田忌的賞識;又通過著名的「田忌賽馬」顯露出驚人的才華,得到齊威王的器重,被任為齊國的軍師。在軍事上,策劃了兩場大捷的戰役,圍魏救趙的「桂陵之戰」,以及逼迫龐涓自殺的「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後,田忌遭宰相鄒忌的陷害,被迫流亡楚國。孫臏辭官歸隱,潛心軍事理論研究,終於寫成了流傳千古的軍事名著——《孫臏兵法》。
魯迅
魯迅(1881.9.25——1936.10.19)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城裡一個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原名樟壽,後改名樹人,字豫才,「魯迅」是發表《狂人日記》時開始用的筆名。魯迅是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魯迅著作二十卷,繼往開來,博大精深。《狂人日記》、《孔乙己》、《葯》等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奠定了新文學的基礎;《阿Q正傳》的發表,為新文學史樹立了一面豐碑,對中國作家和世界作家產生了巨大影響;《熱風》、《二心集》、《而已集》等雜文,精悍犀利,獨樹一幟,開創了中國現代文學的新領域。他卓越的文學成就,不僅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新文化藝術寶庫,而且也是對世界文學的巨大貢獻。
有名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等。
巴金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出生於四川成都正通順街。從1921年公開發表第一篇文章,到1999年2月續寫《懷念振鐸》一文,巴金一生中創作與翻譯了1300萬字的作品。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寒夜》、《憩園》、《第四病室》等文學作品,是中國文學的豐碑。
巴金是我國當代文學巨匠,是新文學的開拓者,是先進文化的實踐者和傳播者,在文學界德高望重,在海內外享有廣泛聲譽。巴老的文學作品是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瑰寶。他的文學名著《家》、《春》、《秋》、《霧》、《雨》、《電》等在我國新文學史上擁有崇高的地位,啟示了一代人去追求真理、追求光明、投身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斗爭。巴老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學翻譯家和文學編輯家。他為我國讀者翻譯介紹了大量的世界文學名著,他主編《文學叢刊》、《收獲》等著名刊物,培養了一大批優秀青年作家,又推出了一大批文學精品。
2003年,國務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榮譽稱號,並頒發了榮譽證書。
老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現代著名作家,曾任小學校長、中學教員、大學教授。抗戰期間,主持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工作,為團結廣大文藝工作者參加抗日宣傳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解放後,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務。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老舍一生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如《四世同堂》、《駱駝祥子》、《茶館》、《龍須溝》等。
沈從文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以《邊城》等作品享譽文壇,蜚聲海外。
沈從文,一九○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生於湖南鳳凰一個舊軍官家庭,後因家境轉入困頓,一九一七年,沈從文剛剛小學畢業、年齡還不滿十五歲時,即廁身行伍,到人世間去「學習生存」。其後數年間,他隨當地軍閥部隊輾轉於湘、川、黔邊境及沅水流域各地。一九二三年秋,在「五四」新思潮的影響下,開始不安於現狀,並毅然離開湘西,獨自來到北京。從一九二四年開始,先後以休芸芸、懋琳、小兵、甲辰、璇若、上官碧、炯之、巴魯爵士等為筆名,在報刊上發表作品。迄於一九四八年,先後有數十種創作集問世。
三十年代初,沈從文於創作的同時,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並以其在文壇的廣泛影響,被視為「京派」作家年輕一代的領袖。一九四九年以後,由於「歷史的誤會」,改行從事古代文物研究,並先後出版《明錦》(與人合作)、《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等古代文物圖案集及學術論文集。一九六四年,受周恩來之囑,著手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其後的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卻使此書疊經劫難,直至一九八○年方得以完成,一九八一年九月始由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
一九八八年五月,因心臟病突發,在其北京寓所逝世。
錢鍾書
錢鍾書(1910.11.21-1998年12月19日)字默存,號槐聚。江蘇無錫人。早年就讀於教會辦的蘇州桃塢中學和無錫仁中學。1933年於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系畢業後,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1935年與楊絳結婚,同赴英國留學。1937年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獲副博士學位。又赴法國巴黎大學進修法國文學。1938年秋歸國,先後任昆明西南聯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藍田國立師范學院英文系主任。1941年回家探親時,因淪陷而羈居上海,寫了長篇小說《圍城》和短篇小說集《人.獸.鬼》。《圍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語譯本。散文大都收入《寫在人生邊上》—書。《談藝錄》是一部具有開創性的中西比較詩論。與此同時,他在上海暨南大學、中央圖書館和清華大學執教或任職。1953年後,在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任研究員。所著多卷本《管錐編》,對中國著名的經史子古籍進行考釋,並從中西文化和文學的比較上闡發、辨析。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伍』 賽馬的作者介紹
黃海懷(1935-1967),江西萍鄉人。當代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1949年--1952年在萍鄉內三中(鰲洲中學)讀容初中,他的二胡作品在發展傳統演奏技巧的同時,敢於大膽借鑒西洋音樂的手法,因此既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又有一定程度的推陳出新。其代表作品為二胡曲《賽馬》,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傑出的二胡作品之一。
『陸』 從「賽馬機制」中學習什麼
比如:在人員離職方面。每年,尤其是近幾年,離職已成為一種社會的普遍現象,有過離職經歷的人員越來越多,說實話,在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中,習以為常或見怪不怪也就是一種正常行為和思維方式。我們不必要對一個頻繁發生的事情一一過問,個個揪住不放,但是,要突破這種思維方式,其實也是很容易做到的事,那就是從中找出比較有代表性的、比較特殊一點的,抓住這些,我們問一下原因,找一下根源,也許對我們的工作有一些新的啟示和觸動。怎樣的人是有代表性的,有特點、特殊的,如:在某一時間我們特定招聘的人員;在平時工作中,做得比較好和曾經做得比較好的員工。
有些人辭職,申請書寫得很簡單,根本就反映不出離職的原因,即使有的人寫上一點原理,也不是真實的理由所在,如果是做上級管理工作的,或是做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不去問一問為什麼?不去分析一下動因?對該企業來說,是很難提高管理水平的。可以肯定地說,有些離職現象不完全是個人的原因,有些人的意見,對企業是一種真實的探病,可以通過他們找到一些管理不佳的症狀,他們自身只是不能醫治,能醫治者若不去問診,就無法治理病症,有時很可能是一個小病或慢性病,若得不到及時的醫治,可能會演變成大病或急性病,甚至到了無法醫治的邊緣。
有此人離職是這樣一些原因:甲某是剛進企業工作不久的研究生,在該企業的一個比較重要的部門工作,他表現說不上突出,但對工作特別認真,他按照部門布置給他的工作的要求,結合研究生學習時的一些研究方法,在他的工作中提出了相應的工作方案,可是他的方案一次又一次地沒有通過,盡管他認為這其中有一些是有益的,甚至是有創造性的意見,但就是沒有通過,他的上級也並沒有就為什麼不能通過給他具體的修改意見,他感到了他從未有過的失敗,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壓力,於是他提出了離職,他沒有說這些,當然也沒有誰問過他這些。
乙某,他是一個很有發展潛力的員工,正是由於如此,公司把他的工作給調動了,從他剛到公司的那個部門調到了一個很重要的部門工作,工作一段時間後,他發現該部門都是很有能力的人,由於他來得比較晚一點,於是他感到他的壓力不可逾越,因為別人也很有能力且先於他就職於該部門,或者在該部門工作的人員有的是他的學長,他除了尊敬,就是自認自己是晚輩,他感到無法再超越自己了。他喜歡足球,經常與同事談論足球,有一天他突然悟出一個道理,為什麼球星多的球隊反而打不好球?一個主要原因是不好領導、不好管理。在球場上,球星愛表現自己,不太配合,產生的後果往往是團隊失去了戰鬥力;球場外,球星們愛暴新聞,有時影響球隊的形象。他覺得自己不必要在這樣一個團隊里與人爭斗,也不必在此與他人論資排輩,所以他沒有猶豫。
丙某,他在一個部門已經做到了部門領導的位置,這既是領導對他既往工作的肯定,也是他努力的結果,新的職位為他進一步磨練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舞台。可是上任不久,他就提出了辭職,一個有著良好的發展前途的員工,緣何職位升到了一定的位置卻要中途提出辭職?這是一個大惑不解的問題。經一位有心人了解得知,他接受了另一家用人單位月薪更高的承諾,他為此准備跳槽。僅僅是因為更好的工資待遇嗎?事情恐怕並非如此簡單。雖然他努力工作得到了該公司的及時肯定,也給他賦予更大的權利和責任,但他仍認為自己是一流大學畢業的,自己有一張王牌通行證,在這種優越感至上的心理趨動下,眼前的一切他認為理所當然,他還認為一進該公司就應該擔任要職,早就應該是他駕馭別人而非別人駕馭他。對這一次晉升,他不是高興而是感到對下一次的提升機會會是更加漫長,所以藉此時位置作跳板,能躍得更高。
甲、乙、丙乃至更多的情況,都可以算是個案,在離職的現象中確實會有種種不同的原因,關鍵是要收集,收集之後才能歸類分析,只有知道了現象,才能夠進一步地了解動向,也就更能制定好適合於本企業的管理制度。比如有的企業學習海爾的「賽馬機制」,這是一個「賽馬不相馬」的用人機制,關鍵是注重實際能力和努力工作後的效果,它把每一個人都放到了同一個平等競爭的平台上,讓所有員工都有共同的機會,實行的是「能者上,庸者下」的任職機制,雖然「賽馬機制」讓人覺得比「仕途漫漫」的崗位輪流機制要好得多。但是,嚴格的管理,工作只認結果不講過程,稍有疏忽和不慎就有可能被當眾批評或面臨下崗,沒有業績也沒犯錯誤則是不進則退的表現,這樣也會認為是平庸之輩而被列入批評的對象,所以「賽馬機制」似的升遷並不被當前企業的新型員工看好,新型員工也希望能像企業一樣做大、做強、做長,這種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更讓他們感到壓力無處不在。於是他們的結果便是:在這樣的企業只能工作一時,而不能工作一世。
有些現象是很難以小見大的,「賽馬機制」是有值得學習的方面,但也不能忽略它在人力資源開發中比較客觀存在的隱患,學習一種管理方式,或許是一個更好地完善現有的人力資源開發思路的一個更好的契機。一個企業不能過於固執,要善於接受新事物和新觀點,過於偏見是不利的,過於偏執是不行的;也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盤接受外來的東西,有些東西看起來不錯,其實並不一定適合。所以,企業要客觀公證地對待別人的經驗,要在如何才能爭取人才、留住人才並保持合理的人員流動性上進行不斷深入細致的探索,要有一種比較開放的心態和以一種包融的態度管理自己的員工。
企業管理的核心是什麼?主要有四個方面:人、財、物、信息。很明顯,後三者都是由人去管理和操作的,人是企業管理的主體,也是行為的主體,所以,對人的管理是企業管理核心的核心。企業要把對人力資源開發工作放在一個戰略性的重要位置,每個企業都有一套自己的用人理念,本質上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適合、實在、實用才是好的,學習別人的經驗更要講究適用性。
古人有句話:「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韓愈也說過:「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而「賽馬機制」卻認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對市場經濟的顛覆,主張「人人是人才,賽馬不相馬」,這固然是打破了傳統,是一種用人機制的創新,它提供了一種公平競爭的機會和環境,也能避免「伯樂」在相馬過程中的主觀局限性和片面性。但是賽馬規則不一定是合理的,即便是通過賽馬賽出了人才,我們也不能少了監管。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管理可以靠法制的力量,但目前法制還不夠健全,這就需要我們強化監督。市場是變的,人也會在變。必要的監督、制約制度對於人才的使用來說,也是一種愛護與關心,不能等到問題出現了再管,也不能把人才的健康成長完全放在靠他個人的修煉之上。權利在失去監督的情況下,才會變得腐敗。所以,應該在監督的同時強調道德的約束,加強個人素質修養,我們要更加相信那些能抗拒利益誘惑的人才,要認清人的信用價值。在強調權利下放的時候,並不等於放棄監督制約的機制。越是有成材苗頭的人才,越是有貢獻的管理者,越是委以重任的新人,越是要加強監督。總之,只要他們手中有權、有錢,就必須要受監督機制的制約。一味地強調「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導致人才放縱自己的溫床,是絕對的權利導致絕對的腐敗的根源之一。
企業的各級領導者,在用人和培養人的問題上,主要任務不是去發現誰是人才,而是要建立一個可以出人才的機制,並公證地維護這個機制健康而又持久地運行。這種人才機制應該給每個人相同的競爭機會,相馬要公證、賽馬要公平,這樣才能充分挖掘每個人的潛能,並且越是人才,越是委以重任就越應該自覺地接受監督,壓力與動力並存,企業在招聘員工和對員工進行價值觀教育時,要充分說明這一點,從而更加集中地聚集具有相同或接近價值觀的人才一起工作。
一個企業到底需要從「賽馬機制」里學到什麼?海爾的賽馬規則包括:三工並存、動態轉換制度;在位監控制度;屆滿輪流制度;海豚式升遷制度;競爭上崗制度和較完善的激勵機制等。對於一個創建該制度的企業來說,這其中一定有它的文化背景,反之這些制度的建立也很好地確立了該企業的文化,然而,對於別的企業來說,要學習他人的經驗也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情,生搬硬套不行,打著學習的幌子,另行一套更不行。
企業人才是否真正地通過賽馬規則選取出來的,通過個體的表現能夠看得很清楚,有些人主觀上沒有自我控制力,自我約束能力不夠,自律意識也很差。對於這種人企業的態度很重要,它是建立公信力的基礎,因此在學習「賽馬機制」的時候,更應該結合該企業實際加以完善,不要單純地從硬指標上去衡量,軟指標也要考慮。屆滿輪流主要是為了培養人還是防止小圈子,或防止惰性?其實兩者均有,有的人在一個地方做得好,但並不代表他到另一個地方也能做好,反之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