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培養大學生音樂鑒賞能力
音樂有啟迪智慧,促進智力發展的特殊功能。研究表明:常聽音樂能提高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發展思維。每當人們欣賞音樂的時候,大腦總要產生不同的生活聯想:或一幅幅生動的圖畫;或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或某種帶有幻想性的思維活動;或帶有哲理性的反映。所以,欣賞音樂是人們打開智慧大門的鑰匙之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早在本世紀初,美國著名兒童音樂教育學心理學學者詹姆斯·默塞爾就在其音樂教育心理學名著《學校音樂教學心理學》一書中反復強調指出:在普通學校中,音樂教育就是欣賞教育,就是為欣賞而進行的教育。由此可見音樂欣賞對學生的重要性,因此教師要通過音樂欣賞的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欣賞能力。 一、激發學生聆聽的興趣, 養成良好的音樂欣賞習慣。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它不像繪畫、電影、戲劇那樣是直觀可見的造型藝術,而是通過人們的聽覺引起人們的聯想,從而獲得一個彷彿可以感覺到的聽覺形象。音樂欣賞是指以具體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的方式及其它的輔助手段來體驗和領悟音樂,從而得到精神愉悅的一種審美活動。近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認為:成人,特別是音樂修養水平較高的成人,他們在欣賞音樂時,可以通過無外顯行為的內部操作來設置期待和獲取期待的滿足。而缺少音樂經驗的小學生只能更多地通過可見的外部操作來產 生期待和追求期待的滿足。欣賞主體企圖從音樂中獲得某種體驗的期待是欣賞熱情產生的最原始的動力,而期待的不斷滿足則是欣賞熱情不斷保持並增長的強化劑。因此,沒有期待和期待的不斷滿足就不會有欣賞熱情的激發、保持和增長,也就不會有真正主動和持久的欣賞行為。喜歡聽音樂的人遠比喜歡唱歌演奏樂器等音樂表演的人多。一是因為耳朵比眼睛更易於動情,另一方面是音樂欣賞不受其它音樂形式、設備、技術和生理條件的限制。只要有一定聽力,每個人都可以欣賞音樂、享受音樂。科普蘭曾說過: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可見培養學生良好的聆聽習慣,是學生理解音樂的重要前提。1、選擇有特點的音樂,激發學生欣賞興趣。 興趣是一種特殊的追求與探索,它是一種啟動人類智慧的特殊途徑。對音樂感興趣的人,在學習中就會全神貫注,積極思考,他們會有很大的積極性和很強的求知慾。孔子說: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所以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激發他們內心不同的情感體驗。對於普通學校中絕大多數缺少音樂經驗的小學生來說,熟悉度過低的內容,無論就音樂價值評論體系來說其品位多麼高,就音樂知識體系來說其體系多麼完善,小學生若不能很好地接受,其所有的 價值都將得不到充分的實現。因此,我們在選材上、設計上都必須努力確保兒童對所將關注的音樂有必 需具備的冗餘度。要做到這一點,在選擇欣賞作品、安排教學內容時就要根據兒童原有的生活經驗和音樂經驗 ,以兒童的經驗為基本的出發點。在選擇欣賞方法、設計教學程序時,也要依據學生對該作品中各種因素的熟悉情況和兒童音樂操作能力的實際發展水平來進行。例如在《鳥店》的欣賞中可以讓學生體驗到生動、精彩的音樂形象;在欣賞《苗嶺的早晨》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優美中國民族音樂;歡快活潑的《打棗》,依戀思念的《小背簍》,耐人回味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都深深的吸引著孩子們.。這些具有不同風格特點的音樂作品,感染著學生,引發著學生的共鳴,激發了他們欣賞音樂的興趣。2、引導學生溶入樂曲的角色、培養欣賞音樂的習慣。 學會傾聽音樂是理解音樂的重要前提。在聽音樂中學生被要求安靜地傾聽他們所不熟悉的音樂時,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往往都會很快感到迷茫和厭倦 ,希望能盡快結束或退出這種活動。對此,我在欣賞音樂前給學生講述一些動人的音樂背景故事引導學生進入樂曲的角色中去。首先,讓進入樂曲的角色學生好好地欣賞樂曲;其次,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和理解樂曲;最後,讓學生把對樂曲的感受表達出來(語言表達、或動作表達)。循序漸進的引導使學生成為音樂的主人,從而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習慣。 二、通過欣賞音樂,增強學生的想像力,提高學生欣賞音樂的能力。 音樂是一種高尚的聽覺藝術,它是通過人的聽覺引起聯想而產生形象。這種形象是通過欣賞音樂而產生的。欣賞音樂應具備感受音的高低、長短、強弱、音色及節奏、速度、力度、配器、織體等變化的能力.音樂欣賞的教學是培養學生學會聆聽音樂、體驗音樂、理解音樂的重要手段, 能較快地提高學生音樂的鑒賞力和表現力的一項重要實踐活動。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和積極思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和記憶力,還能通過感受音樂語言的變化,培養他們的想像力。 想像力是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大腦的思維加工過程,表現為創造新的形象的能力。音樂能給孩子們的想像力提供一個廣闊的天空。他們在音樂中能聽到很多東西,做到心領神會、身臨其境,同時產生一種表現的慾望。這時,教師對學生啟發和引導,孩子們就能夠充分發揮想像力。但由於音樂的表情內容有顯著的不確定的特點.同一樂曲,由於它沒有詞義,沒有特定畫面,所以它可因時間、地點、情緒的不同,使欣賞者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同時這種情感體驗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因此我在欣賞教學中,努力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嘗試讓學生在欣賞音樂後,將內心的體驗轉化為外在的語言表現出來。在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中,不斷擴展學生的想像空間。通過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加深對樂曲的理解,從而提高欣賞音樂的能力。 三、讓學生在音樂欣賞的教學中發展自己的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具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發散性思維,音樂思維不具象性和概括性的特徵為發散性思維提供了大量的鍛煉機會。二是情感的作用。創造性思維離不開豐富的情感.大文學家托爾斯泰說: 我們的創作沒有激情是不行的音樂思維不僅能表達情感,更能激發情感,有助於創造思維的發展。欣賞教學中,努力給學生創造一種受感染的氣氛,使他們置於某種情境下,以縮短與作品的時間距離,產生共鳴, 受到感染和啟發,獲得真、善、美的真諦。並通過音樂劇的創作和表演,使學生運用音樂語言、肢體動作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在欣賞課中讓孩子們根據樂曲創編律動。那律動是什麼?律動是兒童隨著音樂節拍,進行有節奏動作的一種活動。律動能幫助兒童藉助身體的動作來理解音樂的內容、風格和情緒,訓練孩子的韻律感。欣賞課中的律動不僅滿足了孩子們好動的特性,而且幫助他們感受到了樂曲的內在情緒、風格特點。除了律動還可以讓學生進行音樂劇的創編和表演,可以使學生積極的自我展示,使學生們各抒己見、發散想像,利用集體思維,使思想互相激盪,發生連鎖反應,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合作能力有著很好的效果。通過音樂劇創編和表演,孩子們不但對作品進行了再創作,還運用自己特有的表達方式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這樣也提高學生音樂欣賞能力。 在欣賞音樂的教學中,對學生的音樂欣賞進行了有意識有目的的培養和培養學生的想像力與創造能力。通過音樂欣賞豐富了學生的聽覺感知,擴大了他們的音樂視野,積累音樂語匯,發展音樂思維,從而達到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培養審美情趣的目的也大大提高他們的音樂欣賞能力。
B. 如何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音樂有啟迪智慧,促進智力發展的特殊功能。研究表明:常聽音樂能提高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發展思維。每當人們欣賞音樂的時候,大腦總要產生不同的生活聯想:或一幅幅生動的圖畫;或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或某種帶有幻想性的思維活動;或帶有哲理性的反映。所以,欣賞音樂是人們打開智慧大門的鑰匙之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早在本世紀初,美國著名兒童音樂教育學心理學學者詹姆斯·默塞爾就在其音樂教育心理學名著《學校音樂教學心理學》一書中反復強調指出:在普通學校中,音樂教育就是欣賞教育,就是為欣賞而進行的教育。由此可見音樂欣賞對學生的重要性,因此教師要通過音樂欣賞的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欣賞能力。
一、激發學生聆聽的興趣, 養成良好的音樂欣賞習慣。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它不像繪畫、電影、戲劇那樣是直觀可見的造型藝術,而是通過人們的聽覺引起人們的聯想,從而獲得一個彷彿可以感覺到的聽覺形象。音樂欣賞是指以具體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的方式及其它的輔助手段來體驗和領悟音樂,從而得到精神愉悅的一種審美活動。近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認為:成人,特別是音樂修養水平較高的成人,他們在欣賞音樂時,可以通過無外顯行為的內部操作來設置期待和獲取期待的滿足。而缺少音樂經驗的小學生只能更多地通過可見的外部操作來產 生期待和追求期待的滿足。欣賞主體企圖從音樂中獲得某種體驗的期待是欣賞熱情產生的最原始的動力,而期待的不斷滿足則是欣賞熱情不斷保持並增長的強化劑。因此,沒有期待和期待的不斷滿足就不會有欣賞熱情的激發、保持和增長,也就不會有真正主動和持久的欣賞行為。喜歡聽音樂的人遠比喜歡唱歌演奏樂器等音樂表演的人多。一是因為耳朵比眼睛更易於動情,另一方面是音樂欣賞不受其它音樂形式、設備、技術和生理條件的限制。只要有一定聽力,每個人都可以欣賞音樂、享受音樂。科普蘭曾說過: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可見培養學生良好的聆聽習慣,是學生理解音樂的重要前提。1、選擇有特點的音樂,激發學生欣賞興趣。
興趣是一種特殊的追求與探索,它是一種啟動人類智慧的特殊途徑。對音樂感興趣的人,在學習中就會全神貫注,積極思考,他們會有很大的積極性和很強的求知慾。孔子說: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所以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激發他們內心不同的情感體驗。對於普通學校中絕大多數缺少音樂經驗的小學生來說,熟悉度過低的內容,無論就音樂價值評論體系來說其品位多麼高,就音樂知識體系來說其體系多麼完善,小學生若不能很好地接受,其所有的 價值都將得不到充分的實現。因此,我們在選材上、設計上都必須努力確保兒童對所將關注的音樂有必 需具備的冗餘度。要做到這一點,在選擇欣賞作品、安排教學內容時就要根據兒童原有的生活經驗和音樂經驗 ,以兒童的經驗為基本的出發點。在選擇欣賞方法、設計教學程序時,也要依據學生對該作品中各種因素的熟悉情況和兒童音樂操作能力的實際發展水平來進行。例如在《鳥店》的欣賞中可以讓學生體驗到生動、精彩的音樂形象;在欣賞《苗嶺的早晨》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優美中國民族音樂;歡快活潑的《打棗》,依戀思念的《小背簍》,耐人回味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都深深的吸引著孩子們.。這些具有不同風格特點的音樂作品,感染著學生,引發著學生的共鳴,激發了他們欣賞音樂的興趣。2、引導學生溶入樂曲的角色、培養欣賞音樂的習慣。
學會傾聽音樂是理解音樂的重要前提。在聽音樂中學生被要求安靜地傾聽他們所不熟悉的音樂時,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往往都會很快感到迷茫和厭倦 ,希望能盡快結束或退出這種活動。對此,我在欣賞音樂前給學生講述一些動人的音樂背景故事引導學生進入樂曲的角色中去。首先,讓進入樂曲的角色學生好好地欣賞樂曲;其次,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和理解樂曲;最後,讓學生把對樂曲的感受表達出來(語言表達、或動作表達)。循序漸進的引導使學生成為音樂的主人,從而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習慣。
二、通過欣賞音樂,增強學生的想像力,提高學生欣賞音樂的能力。
音樂是一種高尚的聽覺藝術,它是通過人的聽覺引起聯想而產生形象。這種形象是通過欣賞音樂而產生的。欣賞音樂應具備感受音的高低、長短、強弱、音色及節奏、速度、力度、配器、織體等變化的能力.音樂欣賞的教學是培養學生學會聆聽音樂、體驗音樂、理解音樂的重要手段, 能較快地提高學生音樂的鑒賞力和表現力的一項重要實踐活動。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和積極思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和記憶力,還能通過感受音樂語言的變化,培養他們的想像力。
想像力是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大腦的思維加工過程,表現為創造新的形象的能力。音樂能給孩子們的想像力提供一個廣闊的天空。他們在音樂中能聽到很多東西,做到心領神會、身臨其境,同時產生一種表現的慾望。這時,教師對學生啟發和引導,孩子們就能夠充分發揮想像力。但由於音樂的表情內容有顯著的不確定的特點.同一樂曲,由於它沒有詞義,沒有特定畫面,所以它可因時間、地點、情緒的不同,使欣賞者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同時這種情感體驗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因此我在欣賞教學中,努力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嘗試讓學生在欣賞音樂後,將內心的體驗轉化為外在的語言表現出來。在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中,不斷擴展學生的想像空間。通過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加深對樂曲的理解,從而提高欣賞音樂的能力。
三、讓學生在音樂欣賞的教學中發展自己的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具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發散性思維,音樂思維不具象性和概括性的特徵為發散性思維提供了大量的鍛煉機會。二是情感的作用。創造性思維離不開豐富的情感.大文學家托爾斯泰說: 我們的創作沒有激情是不行的音樂思維不僅能表達情感,更能激發情感,有助於創造思維的發展。欣賞教學中,努力給學生創造一種受感染的氣氛,使他們置於某種情境下,以縮短與作品的時間距離,產生共鳴, 受到感染和啟發,獲得真、善、美的真諦。並通過音樂劇的創作和表演,使學生運用音樂語言、肢體動作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在欣賞課中讓孩子們根據樂曲創編律動。那律動是什麼?律動是兒童隨著音樂節拍,進行有節奏動作的一種活動。律動能幫助兒童藉助身體的動作來理解音樂的內容、風格和情緒,訓練孩子的韻律感。欣賞課中的律動不僅滿足了孩子們好動的特性,而且幫助他們感受到了樂曲的內在情緒、風格特點。除了律動還可以讓學生進行音樂劇的創編和表演,可以使學生積極的自我展示,使學生們各抒己見、發散想像,利用集體思維,使思想互相激盪,發生連鎖反應,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合作能力有著很好的效果。通過音樂劇創編和表演,孩子們不但對作品進行了再創作,還運用自己特有的表達方式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這樣也提高學生音樂欣賞能力。
在欣賞音樂的教學中,對學生的音樂欣賞進行了有意識有目的的培養和培養學生的想像力與創造能力。通過音樂欣賞豐富了學生的聽覺感知,擴大了他們的音樂視野,積累音樂語匯,發展音樂思維,從而達到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培養審美情趣的目的也大大提高他們的音樂欣賞能力。
C. 如何提高中學生音樂鑒賞能力
中學音樂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成功的音樂教育對學生可以起到撫慰心靈、鼓舞鬥志、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擴大視野、開發智力等多方面的作用,其寓教於樂的獨特功能是別的學科課程所無法替代的。因此要充分發揮音樂教育在發展學生素質方面的作用。實施美育是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美育是培養學生對自然、社會生活、藝術具有審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同時美的正確感受和創造是思想意識和情感的一種有文化修養的表現。音樂教學通過各種形式和方法,給人以美感教育,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審美觀念、審美能力,發展審美情感,影響學生的道德、情操的目的。
以「六藝」教子弟,將詩三百篇「皆弦歌雲」.荀子在《樂論》第二十中對樂的娛樂作用說道:「夫樂(音樂之樂)者,樂(快樂之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我們這個世界可以由音樂的音符組成,也可以由數學公式組成。挖掘音樂教育的時代魅力,有其現實和理論實踐意義。音樂的輔德、益智、促勞、健身等作用正在受到教育界的認可。因此,實現以音樂教育為手段,達到全面提高教師素質的總目標,無疑會收到更為理想的效果,是人才培養工程中自覺、明智的選擇。
音樂活動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因此,許多職業技術學校也都開設了這門課程。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音樂教育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音樂作為藝術的一種,能直接地、迅速地通過感官傳達到人的大腦,作用於心靈,喚起美的感受。聽音樂、唱歌曲不僅能感染情緒、陶冶性情,而且對整個社會、風尚也有重要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對於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尤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音樂鑒賞是普通高中的必修課程,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具備良好的音樂鑒賞能力,對於豐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個性具有重要的意義。音樂鑒賞主要是通過聆聽和感受音樂及對音樂歷史與文化的學習,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評價、判斷能力,是增進學生音樂文化素養的主要渠道。
在教學中,常有這樣的現象:一段音樂播完之後,學生一致反映音樂很優美。至於優美在什麼地方,為什麼美,就很少有人知道了。這說明學生的音樂鑒賞水平只停留在感官的欣賞這一層次上,還沒有上升到一個情感和理性的欣賞階段。那麼,如何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水平呢?
首先,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聆聽音樂。「音樂是一種聽覺的藝術。離開聽覺,音樂在很大程度上就會失去其存在的價值。」所以作為音樂教師,在音樂鑒賞課中我們應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聽覺體驗,發展他們的音樂聽覺能力,並且學會如何創造性地去「聽」。 而創造性的「聽」通過多層次、多角度地挖掘音樂作品的內涵,使學生不僅能聽、會聽,而且可以創造性地聽:「聽」出音樂作品的情感。例如:在欣賞莫扎特的「第四十交響曲」第一樂章後,一致感覺作品的旋律優美、感情豐富、活潑樂觀。再經過啟發引導和反復欣賞,同學們又聽出音樂中包括的不僅是歡樂,而且還有痛苦和困惑。在此基礎上,適當地向學生介紹作者及作品創作背景和作品的風格等。這有助於學生更准確地理解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我又從音樂的內涵和表現手法上進行深入的分析,指出在作品中音階下行音調表現了悲哀的情感,進而指出在莫扎特的音樂中,人們聽不到命運的叩門,也看不到人生苦難的烙印,是因為他把生活的辛酸置之度外,而以樂觀的態度使自己的作品永保安詳和溫柔的面貌,不讓眼淚把它打濕。通過教學,同學們既體會了音樂的美妙,又認識到莫扎特的「含著眼淚的歡笑」的藝術魅力;既開闊了思路,又提高了審美情趣。當然,教師在授課前必須深刻理解作品,細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受,才能更好地和學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其次,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從音樂的各個要素在作品中的表現意義去欣賞。如作品《祖國頌》,這部作品不同於其他作品的特點就是運用眾多的節拍交替,豐富的節奏,調式對比及和聲織體的進行,抒發了對偉大祖國的感情。因此,通過這首樂曲的賞析,可以讓學生理解節奏、調式、和聲織體在音樂作品中的表現意義,起到一舉多得的作用。又如無伴奏合唱曲《半個月亮爬上來》,可以讓學生通過仔細的欣賞來了解音色、力度、速度等因素的變化使用把姑娘和小夥子之間羞澀的、追求美好愛情的關系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來。
再次,通過啟發性的語言、創設情景,讓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盡情翱翔在美妙的音樂聲中。例如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響詩《沃爾塔瓦河》,形象地描繪了沃爾塔瓦河兩岸的美麗風光、動人的傳說、英雄的歷史,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的深切之情。在展開部村民婚禮的一段中,開始時力度由弱而強,可以提示學生這時彷彿坐著船順流而下,兩岸的風光漸漸移近,傳來了農村婚禮上純朴的波爾卡舞曲,隨著力度的漸強,我們來到了婚禮現場,感受到了一幅捷克民間風俗的溫馨畫卷。接著,音樂又由強而弱,彷彿小船漸漸遠去,甚至消失在遠方,似乎夜幕降臨了。所有這些想像都是因為音響效果的力度變化而跌宕起伏的。
第四,要積累豐富的優秀音樂作品,音樂鑒賞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目的的,需要在長期不斷的欣賞過程中,積累豐富的優秀作品,久而久之就會提高對優秀音樂作品的興趣和音樂鑒賞能力。可以通過背唱優秀作品的主題旋律來加深對作品的印象,優秀音樂作品的主題旋律往往易於演唱,像《梁山伯與祝英台》、《二泉映月》等作品的主題旋律學生在聆聽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跟唱。學生在對這些主題旋律的反復聆聽和背唱中即感受了音樂的旋律、節奏等要素的豐富表現力,又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通過積累豐富的優秀音樂作品,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通過這樣的途徑,學生在不斷實踐、體驗中,欣賞水平都能有較大的提高。在欣賞教學中潛移默化地逐漸培養了他們正確的審美觀,使他們凈化了心靈、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審美能力,從而達到了我們音樂鑒賞教學的目的。
D. 如何提高音樂專業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音樂有啟迪智慧,促進智力發展的特殊功能。研究表明:常聽音樂能提高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發展思維。每當人們欣賞音樂的時候,大腦總要產生不同的生活聯想:或一幅幅生動的圖畫;或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或某種帶有幻想性的思維活動;或帶有哲理性的反映。所以,欣賞音樂是人們打開智慧大門的鑰匙之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早在本世紀初,美國著名兒童音樂教育學心理學學者詹姆斯·默塞爾就在其音樂教育心理學名著《學校音樂教學心理學》一書中反復強調指出:在普通學校中,音樂教育就是欣賞教育,就是為欣賞而進行的教育。由此可見音樂欣賞對學生的重要性,因此教師要通過音樂欣賞的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欣賞能力。一、激發學生聆聽的興趣,養成良好的音樂欣賞習慣。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它不像繪畫、電影、戲劇那樣是直觀可見的造型藝術,而是通過人們的聽覺引起人們的聯想,從而獲得一個彷彿可以感覺到的聽覺形象。音樂欣賞是指以具體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的方式及其它的輔助手段來體驗和領悟音樂,從而得到精神愉悅的一種審美活動。近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認為:成人,特別是音樂修養水平較高的成人,他們在欣賞音樂時,可以通過無外顯行為的內部操作來設置期待和獲取期待的滿足。而缺少音樂經驗的小學生只能地通過可見的外部操作來產生期待和追求期待的滿足。欣賞主體企圖從音樂中獲得某種體驗的期待是欣賞熱情產生的最原始的動力,而期待的不斷滿足則是欣賞熱情不斷保持並增長的強化劑。因此,沒有期待和期待的不斷滿足就不會有欣賞熱情的激發、保持和增長,也就不會有真正主動和持久的欣賞行為。喜歡聽音樂的人遠比喜歡唱歌演奏樂器等音樂表演的人多。一是因為耳朵比眼睛更易於動情,另一方面是音樂欣賞不受其它音樂形式、設備、技術和生理條件的限制。只要有一定聽力,每個人都可以欣賞音樂、享受音樂。科普蘭曾說過: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可見培養學生良好的聆聽習慣,是學生理解音樂的重要前提。1、選擇有特點的音樂,激發學生欣賞興趣。興趣是一種特殊的追求與探索,它是一種啟動人類智慧的特殊途徑。對音樂感興趣的人,在學習中就會全神貫注,積極思考,他們會有很大的積極性和很強的求知慾。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所以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激發他們內心不同的情感體驗。對於普通學校中絕大多數缺少音樂經驗的小學生來說,熟悉度過低的內容,無論就音樂價值評論體系來說其品位多麼高,就音樂知識體系來說其體系多麼完善,小學生若不能很好地接受,其所有的價值都將得不到充分的實現。因此,我們在選材上、設計上都必須努力確保兒童對所將關注的音樂有必需具備的冗餘度。要做到這一點,在選擇欣賞作品、安排教學內容時就要根據兒童原有的生活經驗和音樂經驗,以兒童的經驗為基本的出發點。在選擇欣賞方法、設計教學程序時,也要依據學生對該作品中各種因素的熟悉情況和兒童音樂操作能力的實際發展水平來進行。例如在《鳥店》的欣賞中可以讓學生體驗到生動、精彩的音樂形象;在欣賞《苗嶺的早晨》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優美中國民族音樂;歡快活潑的《打棗》,依戀思念的《小背簍》,耐人回味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都深深的吸引著孩子們.。這些具有不同風格特點的音樂作品,感染著學生,引發著學生的共鳴,激發了他們欣賞音樂的興趣。2、引導學生溶入樂曲的角色、培養欣賞音樂的習慣。學會傾聽音樂是理解音樂的重要前提。在聽音樂中學生被要求安靜地傾聽他們所不熟悉的音樂時,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往往都會很快感到迷茫和厭倦,希望能盡快結束或退出這種活動。對此,我在欣賞音樂前給學生講述一些動人的音樂背景故事引導學生進入樂曲的角色中去。首先,讓進入樂曲的角色學生好好地欣賞樂曲;其次,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和理解樂曲;最後,讓學生把對樂曲的感受表達出來(語言表達、或動作表達)。循序漸進的引導使學生成為音樂的主人,從而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習慣。二、通過欣賞音樂,增強學生的想像力,提高學生欣賞音樂的能力。音樂是一種高尚的聽覺藝術,它是通過人的聽覺引起聯想而產生形象。這種形象是通過欣賞音樂而產生的。欣賞音樂應具備感受音的高低、長短、強弱、音色及節奏、速度、力度、配器、織體等變化的能力.音樂欣賞的教學是培養學生學會聆聽音樂、體驗音樂、理解音樂的重要手段,能較快地提高學生音樂的鑒賞力和表現力的一項重要實踐活動。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和積極思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和記憶力,還能通過感受音樂語言的變化,培養他們的想像力。想像力是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大腦的思維加工過程,表現為創造新的形象的能力。
E. 如何提升高中音樂教學中學生的鑒賞能力
音樂鑒賞是高中音樂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老師們在音樂課堂上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音樂審美能力、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念的重要途徑。我們的音樂世界裡,存在著積極向上和糜爛頹廢的兩個對立階層,存在著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兩種風格,存在著通俗、民族和美聲的各種唱法,存在著民族音樂、古典音樂和帶有濃厚商業性的流行音樂等各種音樂流派。一個具有良好的音樂鑒賞能力的中學生,必然能表現出對音樂的良好的感知力,能夠鑒賞真善美和假惡丑的音樂形態,能夠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優良的道德品質。下面,筆者就高中音樂課堂上如何提高高中生的音樂鑒賞能力談幾點意見,希望能夠做到拋磚引玉,給廣大從事高中音樂教學的老師以啟迪。
1 傳授基本的音樂知識和鑒賞技巧,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音樂是一門專業性、技術性要求非常高的藝術,然而它又是最富於創造力和表現力的藝術。一個合格的音樂鑒賞者必須具有濃厚的音樂樂理知識和扎實的基礎技術,很難想像,一個合格的音樂鑒賞者能夠在不了解曲子的曲式、調式、旋律、節奏、和聲和器樂等諸多因素的情況下談到對音樂能夠真正的了解。音樂鑒賞教學作為高中音樂課堂的重要內容,要求同學們必須了解:音樂的背景、作品的樂理常識、能區分出不同的音樂載體等。這就要求我們的高中音樂老師在實踐教學中必須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積極給大家講述音樂所要表達的社會因素和情感因素,需要傳授各種基本的音樂知識,提高音樂欣賞的水平,增強對糜爛頹廢音樂的識別能力和免疫力。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比如,在欣賞《英雄交響曲》的時候,可以給同學們講述,這首曲子一共有四個樂章,第一樂章採用的是奏鳴曲樣式,規模宏大,變化多端,第二樂章採用的是慢板帶動的賦格曲效果,到了第三樂章又採用快板引導出開始部分的弦樂主題,力度逐漸加強,整個樂曲詼諧幽默,最後一個樂章用甚快板引發的自由變奏曲模式,這樣結合著曲子的旋律、節奏、曲式、調式給大家做一個講解,再結合著音樂去進行鑒賞,就可以讓學生們從各個方面去體會音樂所要表達的意境,真正做到了「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2 實施分層次音樂教學,合理引導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
音樂鑒賞分為三個階段,它們包括:感官體驗、感情體驗和理性體驗。在感官體驗中,受眾者僅僅是感受到音樂帶給他的優美的旋律、律動的音符和優美的和聲;到了感情體驗階段,受眾者可以體驗到作者通過音樂所表達出來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可以分清曲式、調式等樂理知識,能夠感受到聲音的高、低在音樂整個轉呈銜接中的作用,能夠對音樂中的各種樂器進行識別;到了理性體驗階段,就真正進入到了欣賞階段,它可以將情感和理智相互結合,可以通過音樂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交流,真正成為音樂之大成者。對於音樂鑒賞的這三個階段,需要我們高中音樂老師在音樂課堂上能夠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來把握這個度,積極創造一種良好的音樂氛圍,對學生進行合理引導,提高學生的音樂識別能力。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比如欣賞我們耳熟能詳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時候,對於一些剛剛接觸到這個曲子的同學,教師可以引導他們了解整個曲子優美的旋律,可以結合根據這個旋律改變的一些通俗歌曲來講解,讓大家對這種旋律加深印象;如果是已經對樂理知識和五線譜有一些了解的同學,教師就可以在欣賞優美旋律的基礎上,穿插講解樂曲的結構、旋律和節奏等,提高大家對作者所要表達情感的理解;到了真正做到情感和理智貫通者,可以結合故事的背景,給大家穿插講解在每一段、每一小節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流露的心聲,並了解作者是通過什麼樂器、什麼方式來表現的。
3 創作良好的音樂氛圍,提高學生對音樂鑒賞的識別能力
音樂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語言,它看似抽象但又非常理性,它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卻又可以引起大家的共鳴,這就需要我們的音樂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夠真正做到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上巧安排,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真正做到以實踐欣賞為主,樂理知識講解為輔,再穿插講解曲子中包含的音高、旋律、節奏、曲式、和聲等樂理知識,保證能夠在一種歡樂融洽的氣氛中,吸收單調枯燥的樂理知識,充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對音樂知識的深入了解,使得同學們在吸收到美的元素後又體驗到了音樂所帶來的成就感,真正達到了陶冶情操的目的。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比如,在欣賞《二泉映月》這種民族性風格非常強的音樂作品的時候,可以給大家介紹這首二胡名曲創作的過程,給大家講述瞎子阿炳的故事,這樣有助於同學們體會到《二泉映月》所要表達的那種凄美的意境。在教學中,只有讓學生全面了解每首曲子,才能引發學生從時代背景、作者經歷、創作心情等各方面領會曲子所要表達的意境,增加學生的鑒賞能力。
比如,在欣賞《藍色的多瑙河》的時候,可以利用投影儀在幕布上播放多瑙河婀娜多姿的身材和沿岸的秀美風光,可以保證學生在欣賞音樂作品的同時會產生聯想效果,腦海里浮現美麗的風景,更好的激發學生對這個音樂作品的理解,也達到了陶冶情操的目的。
總之,上述幾點關於提高高中生音樂鑒賞能力的方法不是個別孤立的,而是需要我們的高中音樂老師能夠相互融合,穿插使用。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音樂鑒賞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我們的高中音樂老師在高中課堂上持之不懈的努力,需要我們的同學們將興趣完全投入到這個方面上來,從最基礎的音樂知識開始學起,逐漸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真正做到博古通今,學位所用,在欣賞作者優美動聽的音樂的同時,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念。
F. 如何培養初中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如何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沒有藝術,特別是沒有音樂,就不可能培養一個人的個性。」日本音樂教育家鈴木也反復強調說:「教音樂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出良好的公民。」因此,我們可以明確:小學音樂教育的任務就是培養具備一定音樂藝術修養、具備較高水準的音樂審美素質的音樂藝術欣賞者。所以培養學生具有較高層次的音樂欣賞能力是當前音樂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多聽
1、聆聽是關鍵
日本音樂教育家鈴木說:「音樂的耳朵可以在聽力訓練中得到,而不是天賦或固有的,以後多練習就多出效果。它是人類的適應性在聽力訓練上的發展。」想要有「欣賞的耳朵」就必須從小培養聽覺能力。音樂是聲音的藝術,了解這門藝術的直接途徑是聆聽,只有在聆聽中才能學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因此,培養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關鍵是在於多聽。給學生聽覺製造接觸音樂的機會。首先,對同一首作品要反復地聽,尤其是一些音樂作品,只有在多次聆聽之後才能為我們的聽覺所把握。所以在教學中,我們不防先從一些短小的、結構簡單的樂曲開始,由小漸大,由淺入深地反復聆聽,當學生對音樂的旋律、節奏、和聲等基本要素不再陌生並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掌握聽覺印象之後,學生欣賞音樂的能力也就達到了一個的新的水準,而且學生也因熟悉一定數量的作品,並在反復地聆聽中,對這些作品的特徵有了較深的感性體驗。所以多聽是提高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基本條件。
2、擴寬聽覺領域
當然,我們所謂的多聽還應包含聽各種類型的音樂作品,不斷地擴展音樂欣賞的范圍。要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只習慣於欣賞一種類型的音樂作品是遠遠不夠的,這正如一個偏食者不能成為真正的美食家一樣。老師可以從多方面為學生選材,讓學生都接觸不同類型的音樂,如:如雄壯有力的進行曲;恬靜安詳的搖籃曲;風趣逗人的詼諧曲;短小天真的少兒歌曲以及高亢激昂的山歌;細膩流暢的民間小調。從多個角度,不同內容為學生提供音樂欣賞能力所需要的精神食糧,廣泛地汲取人類一切音樂文化成果中的養分,不斷地拓寬學生的聽覺感受領域,在千百次聆聽、欣賞中,漸漸提高和完善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讓學生真正擁有一副「有音樂感的耳朵」。
二、多賞
音樂新課標也明確提出「音樂欣賞教學應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的感受和見解。」單純地給學生聽音樂來培養他們的欣賞能力是遠遠不夠的,每部音樂作品都有不同的音樂形象,並且各具特色。有的突出抒情性,有的側重於描寫,有的則富有哲理。音樂的內容、形式、風格和表現的情感是多樣化的。所以對樂曲的初步了解後,教師要從樂曲的情緒、力度、速度、技巧等方面對樂曲進行對比分析。
音樂欣賞整合了個體在聽覺、視覺、動作、認知和感性等各方面的運作。音樂欣賞教學並非讓學生單純地聆聽,而應該結合音感、識譜、演唱、演奏等活動,通過創造性的引導帶領學生進入音樂的內涵。教師的職責是選擇最優秀的、最有代表性、最能激發學生美感的藝術精品,實施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濃厚的聽賞音樂的興趣,獲得美好的音樂享受,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逐步積累鑒賞音樂的經驗。懂得欣賞音樂的學生必定具有良好音樂素養,而欣賞群體的增加必定提升學校音樂教育的水準。
三、多學
多學習理論知識。
音樂欣賞能力往往是一個人全面文化藝術修養的體現,音樂欣賞者在欣賞音樂的瞬間所獲得的審美感受,是長期積累的知識、觀念、趣味等眾多因素,在一瞬音以感性方式展現出來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一個人對樂理知識的掌握程度,是其音樂欣賞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所以平時,老師可以課堂上授於學生一些基礎的音樂知識,特別是一些作品的背景知識的了解,使學生盡可能多的獲得對音樂知識的了解,強化學生對音樂的熟悉感受,促使學生在欣賞過程中保持注意力的適度集中性和穩定性,達到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使學生在欣賞音樂中保持期待和探索的狀態。如:學習音樂作品產生的歷史時代、音樂作品所屬的風格,作曲家的生活經歷和創作意圖等等。當學生掌握的音樂理論知識愈多,全面理解和認識音樂的可能性就愈大。因此,學習音樂知識有助於學生欣賞能力的培養。
2、多積累感性經驗。
除了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外,學生還應竟可能地學習一些簡單的樂器,如:笛子、口琴、腰鼓、鋼琴等等,或者用自己的歌喉。讓學生充分表現音樂,古人雲:情動於衷而行於言,言之不足詠歌之,詠歌之不足,舞之蹈之。老師應經常組織一些文藝活動,不但可以調動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還可鼓勵學生親自參與演奏或演唱,學生可以把自己學到的實踐中體現出來。這樣對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十分有效的。
原文網址:http://i.yanxiu.com/blog/9822823/26107919005459!cateid=0
望採納~
G. 如何培養初中生的音樂能力
學生音樂能力,是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觀察、注意、記意、理解、表現、想像、思維等方面的綜合能力。那麼怎樣培養學生的音樂能力呢?根據《課程標准》要求:「教學中要注意以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應進行多種提高學生音樂能力的訓練,主要做法是:
一、聽音訓練
對低年級學生來說,聽音訓練是為了今後更好地學習音樂打基礎。引導學生經常做聽音練習,其作用:
通過音階練習使學生形成高音概念,提高感知音準的敏銳性。採用趣味性的動作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如:讓學生反復聽「do、mi、s。」這三個音,要求學生當聽到「d。」就做走的動作,「mi就做鳥兒飛的動作,「so」就做青蛙跳的動作,經常這樣訓練,學生會形成固定的音高概念。還有採取音階手勢法邊唱邊練習。如「d。」雙手抱膝蓋,「r
e」雙手拍臀部,「mi」雙手叉腰,「fa」雙手橫放胸前,「so」拍肩,「1
a」拉耳朵,「xi撐眉毛,「do」手指尖放頭頂等方法來鞏固學生的音高概念。在學生有了初步的音高感之後,就可以通過游戲來提高學生感知音準的敏銳性。例如事先在地面上畫好高音譜號,讓學生聽音的同時,做動作,找譜號,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高音概念,又使枯燥難記的五線譜變成學生做游戲的內容,讓學生在游戲中愉快地記住了五線譜的唱名位置,在趣味中增長了知識。
用音樂欣賞來培養學生聽的能力,是提高感知、理解和鑒賞音樂的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發展想像力,豐富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過去通過錄音機播放音樂給學生聽,大部分小學生覺得難以理解,枯燥無味,聽不懂。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到來,多媒體電腦在課堂教學中的廣泛運用,讓枯燥的聽覺藝術增添了動感,它把音樂、畫面、情節等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抽象的音樂變成形象的圖解,把學生帶進了動感的境地,學生猶如撥雲見日,讓難懂的聽覺藝術變成生動的畫面,形象的展示給學生,通過畫面的演示來提高學生聽的能力及欣賞音樂的能力。
二、打擊樂訓練
音色訓練: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兒童提供打擊樂,先讓兒童敲敲打打,使他們感知這些樂器有不同的音色。如:給兒童一種打擊樂器,要求他們在這種打擊樂器或其它一個發聲器材上,用兩種不同聲音來表示「滴答」的鍾聲,讓學生動腦子思考之後擊出多種「滴答」的鍾聲。敲鼓面表示「滴」,敲鼓邊表示「答」;用手掌拍桌面表示「滴」,用手指彈桌面表示「答」,由於學生的力度不同,這樣就形成各具特色的「滴答」聲了。也可以請學生為「畫面」配音響,如看大屏幕,點擊滑鼠,出現第一幅畫是旭日東升,第二幅畫是電閃雷鳴,第三幅畫是小雨沙沙,然後再點擊幻燈片瀏覽視圖,讓學生動腦子想,應該用什麼打擊樂器,分別為三幅不同的畫面配上音響,學生經過思考,有的就會選擇鈴鼓、小鈴為第一幅畫配音響;用鈸、鼓給第二幅畫配音響;用沙球給第三幅畫配音響等。隨著學生辨別音色能力的提高,就能較自如的運用不同音色來表現相應的音樂形象。
歸類訓練:將演奏性質相近的、節奏相同的打擊樂器集中訓練。先讓學生了解各種打擊樂器的性能。可把三角鐵、手鈴、碰鈴展現在同學們眼前,然後用它們分別敲擊出二分節奏。學生聽完後說:「三角鐵、碰鈴的聲音亮,餘音長,用二分音符很好聽,手鈴聲音比較短,不好聽。」又按四分節奏、八分節奏敲擊三角鐵、碰鈴,學生便說:「不好聽,太吵,聲音不清楚。」這時反問學生:「三角鐵、碰鈴的餘音長,要發揮它的特點,應該怎樣給它安排節奏呢?」學生答:「疏一點」。接著拿出木魚、沙球用二分節奏敲擊,學生就說:「老師,木魚、沙球的餘音短,應該用密一點的節奏才好聽」。
當學生了解了打擊樂器的性能後,就讓學生為剛學過的曲子編配打擊樂器,學生很快就把三角鐵、碰鈴編的較疏,木魚、沙球的節奏編的較密,他們演奏起自己創作的打擊樂譜時,個個興致勃勃,課堂氣氛十分活躍。經過不斷的實踐,這種訓練方法,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敏銳性。因為這些訓練不僅要求學生擊准自己的節奏,還必須有橫向的協調性,這也是使學生要唱好合唱,演好合奏必須具備的能力。
三、節奏訓練
為了使學生掌握好節奏,應經常變化著手法進行節奏訓練。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根據節奏的變化製作課件,通過電腦顯示到大屏幕上;無條件的學校可以用幻燈打到大屏幕上,或者直接寫到軟黑板上,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
以「新」引「趣」:例
跑跑跑,跳跳跳,跑跑跳跳,身體好!
在這些基礎上,可採用柯達伊的節奏訓練法,即四分音符為「塔」,八分音符為「梯」,十六分音符為「里」。根據學生討厭機械的「說教」,喜歡形式多樣、新奇多變、愛唱好動的特點,可先讀節奏,後唱曲子,再配動作的形式。這種方法能以「新」引「趣」,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動作:「塔」拍掌;「梯」右手指點左手掌心;「梯里梯」(「里」雙手拍腿)先點掌後拍腿,再點掌。
看動作打節奏:教師有節奏地做拍球動作:XX | XX X |,跳繩動作:XX | XX XX|,讓學生通過視覺用拍手法,把教師剛才的動作和節奏拍出來。
分聲部訓練:如進行拍手、拍腿、跺腳訓練節奏,可分二聲部訓練,兩組拍一聲部,兩組拍二聲部,也可以用手腳並用等訓練進行。
四、口琴教學
目前,樂器教學已成為培養兒童素質不可缺少的教學手段,因為不論是口琴、口風琴,還是豎笛,都會給學生帶來無窮的樂趣,使他們在「趣」中增長知識。美國當代著名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塞爾指出,「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體驗音樂橋梁,事實上它本身就是一個廣泛的音樂學習領域」。這一精闢論斷,更堅定了我進行器樂教學的信心。在教學中我體會到巧用樂器教學中的吹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識譜、記譜能力,而且還鍛煉了他們的表現力。例如口琴教學,對初學者別急於練習吹奏,要把正確的吹奏方法告訴學生,怎樣握住口琴,然後吹一吹,辨別高音低音,高音對著右邊臉,低音對著左邊臉,並在黑板上畫出簡易圖,左右,在「1」處吹出的音就是「do」,然後再畫出吹奏的簡易圖,
再看著教師的手勢起伏做呼吸。這種方法學生一目瞭然易接受(在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用口風琴進行教學,它有固定的鍵盤和固定的音高學生學習起來就容易得多)。學會音階的吹奏後,便可以找一些短小的曲目練習,由淺人深,長期堅持,學生的吹奏能力也就不斷得到提高。另外為了使每個學生都不掉隊,挑選一些吹奏技巧比較好的學生當小輔導員,利用課余時間互幫互學;課堂上輪流讓學生到講台前表演吹奏,這樣既鍛煉了膽量,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提高了學生的視譜能力,也鞏固了樂理知識,還減輕了學生的聲帶負擔,保護了嗓音,還有的學生因為天生唱歌會「跑調」或者是啞嗓,自從學會了吹口琴(口風琴),他們不僅音準好了很多,唱起歌來也不怎麼跑調了,而且啞嗓兒還可以用口琴(口風琴)來吹奏自己想唱而不敢唱的歌了。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也增強了學生學習音樂的信心,提高了音樂能力。
五、律動訓練
讓學生隨著音樂節奏和旋律,感受音樂,理解音樂。了解音樂所塑造的音樂形象,一般可以通過教師示範,觀看掛圖,聽錄音機等方法來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理解音樂。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通過電腦多媒體演示所要表達的音樂形象,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並用身體的律動來表現音樂主題,讓學生在音樂中「動」起來,親自演一演,做一做,來加深對音樂內容的理解。因為學生在完全熟悉和充分理解音樂作品的情況下,已經不滿足於靜聽,或歌唱的形式,有一種強烈的「動」去表現音樂,抒發自己情感的慾望,所以教師有目的的引導學生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段,給予必要的示範,可用自己的眼神、手勢、舞蹈動作等,幫助學生理解音樂形象。如《小蜜蜂》一課,學生可以隨著音樂節奏加深對音樂的理解,用動作來表達、想像小蜜蜂採花粉、釀花蜜而不斷忙碌的情景,調動學生的創造力。如欣賞《可愛的動物》一課,可以先通過電腦多媒體展示音樂畫面,讓每個學生根據各自對音樂的感受、理解,選擇一種動物,如馬、大象、老虎、獅子、小兔、小貓、小蜜蜂、烏龜等,用動作來表現。
H. 如何培養初中生音樂樂感及音樂鑒賞能力
在現實音樂生活中我們確實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一曲優美的音樂,無數聽眾為之傾倒,如醉如痴;但在有些人身上卻不能喚起任何反響,他們似乎對音樂的魅力無動於衷。同樣是琵琶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不會欣賞的人,聽到的只是一些高低、快慢、輕重不同的音,而懂得欣賞的白居易卻能感受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並且想像出「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拔當心劃,四弦一聲如裂帛」。除了興趣上的偏好及環境、心情等偶然因素的影響之外,不同的人在對音樂美的感受能力上也的確存在著差距。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決定這種差距的先天因素不容否認。但是正如人的其他能力一樣,也能夠通過後天的培養而得到提高,且不說音樂的創作和演奏需要一定的學習和訓練,即使是欣賞音樂的能力,也需要在長期的熏陶和培養下逐漸地形成。比如說到「美女」這個詞(我總是不忘美女 ^_^)大家腦子裡面馬上形成一個美女的圖象,她一定是皮膚很白,大大的眼睛,水汪汪的,高高的鼻樑,小小的嘴巴,臉上什麼雀斑都沒有,(我還會多形成一個瓜子形狀的小臉^_^),絕對不會形成一個皮膚黑的不成樣,滿臉雀斑和皺紋,蠟黃蠟黃的臉,黃黃的牙齒,等等這樣的一副嘴臉。這就是長期積累所形成的一種美女意識! 雖然人們的音樂天資各有不同,但每個人都能夠在各自的先天基礎上依靠後天經驗補充而使自身的能力得以改善。我們通常所說的「音樂感」,即音樂的感受力,它一方面含有先天成分,另一方面也凝聚著後天培養的結果,大量事實證明,這種能力在音樂實踐中具有可塑性,主觀上的努力與客觀環境的影響對於音樂感受力的養成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作為一名普通的音樂聽眾,如何通過後天的實踐活動使自己的音樂能力得到提高呢?培養人的音樂欣賞能力,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欣賞者還需要有意識地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自己,逐步使自己具備能適應各種風格表現形式的音樂欣賞能力。 加強感性經驗的積累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了解這門藝術的直接途徑是聆聽,因此,培養音樂欣賞力的關鍵在於多聽,當然音樂那麼多,不是叫你什麼都聽。只是多給我們的耳朵製造接觸音樂的機會。或者乾脆讓耳朵和音樂談戀愛,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對同一首作品要反復地聽,尤其是一些大型的音樂作品,只有在AB 式的反復聽才可能被我們的聽覺所把握。音樂不同於造型藝術,它不能給我們提供一個固定在時間與空間中的實在物體,構成音樂作品的是那些瞬間即逝的聲音,這些聲音以單音或多音組合的方式相繼展現給我們聽覺,當一首樂曲的最後一個音結束之後,這首樂曲便從我們身旁消失,它留給我們的只有聽覺上的某種印象。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告訴我們,一種對象作用於我們知覺的時間越長,它留給我們意識的印象也就越深,譬如,當我們觀看一幅油畫的時候,為了加深印象,我們就要盡可能長時間的注視它,無論多久它都不會消失。但是,一首三分鍾長的樂曲,無論你怎樣地注意聽,它註定要在三分鍾後結束,若要加深對它的印象,掌握它的一些特徵,就需要在另一個時間過程中去重新接觸它。我們要領略一部音樂作品的美,基本前提就是去熟悉它。雖然有些好的作品在第一次被聽到的時候就能夠深深打動聽眾的心靈,但越是好的作品就越需要人們去多聽幾遍,因為每一次聆聽都會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並讓他們體會到一些新東西,聽得越多,就越覺得它有開掘不盡的美。這是音樂藝術的特徵,我們若要領略音樂的美,就必須使自己的聽覺適應音樂藝術的這種特性。在音樂欣賞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音樂記憶力,只有具備了良好的音樂記憶力,才能夠有效地把握那些在時間中流動的音符,把聽覺中的印象綜合起來構成整體。實踐證明,人的這種能力完全可以通過有意識的培養而得到發展。鍛煉這種能力,我們不妨先從一些短小的、結構簡單的樂曲開始,由小漸大、有淺入深地反復聆聽一些作品,當我們對音樂的旋律、節奏、和聲等基本要素不再陌生並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掌握聽覺印象之後,我們欣賞音樂的能力也就達到了 一個新的水準,而且我們也因此而熟悉了一定數量的作品,並在反復的聆聽中,對這些作品的特徵有了較深的感性體驗。這是一個高品味音樂欣賞者的基本條件。 多聽的另一層含義是廣泛地涉獵各種類型的音樂作品,不斷地擴展音樂欣賞的范圍。正如科普蘭所說:「全部投入音樂意味著要擴大自己的趣味,只喜歡傳統類型的音樂是不夠的。趣味像靈敏度一樣,在某種程度上是天生的,但這兩者都可以通過明智的練習得到發展。這就是說對各個時期各種流派的、新的和舊的、保守的和現代的音樂都要聽。這意味著盡可能不帶偏見地聆聽。」所以要提高我們的音樂欣賞能力。只習慣於欣賞一種類型的音樂作品是遠遠不夠的,這正如一個偏食者不能成為真正的美食家一樣。當然這並不是說欣賞音樂不應有所選擇,事實上任何人在欣賞趣味上都必然有所偏愛,必然要
I. 如何培養中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馬克思說過:「對於不懂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由此使我們想到,如果學生缺乏必要的音樂欣賞能力,音樂的美感就不能為學生所接受,音樂本身也會黯然失色,音樂教學就不能最終取得成功。作為一名音樂課教師,要全面完成音樂教學任務,不能不重視音樂欣賞這一關鍵環節。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既要教會學生音樂理論知識、音樂基本技巧,還要在培養學生音樂欣賞能力上多下功夫。
1 在學生了解曲目背景的前提下欣賞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它是通過聲音塑造形象表達情感的。音樂欣賞的過程就是欣賞者的感情活動與音樂作品蘊含的客觀感情相吻合的過程。要讓學生能夠欣賞音樂,必須讓他們了解這個音樂作品。首先,我們必須讓學生對某一首曲子反復地聽,一方面使學生憑著直感去准確細致地體驗樂曲的感情表現;另一方面從樂曲產生的社會環境、創作意圖、作曲家的生活經歷、藝術風格等各個方面進行了解和研究,最終准確把握樂曲感情的內涵。例如海頓的《第四十五交響曲(告別)》,筆者首先給學生們聽故事,在幾百年前的奧地利,有一位著名的音樂家,他長期擔任了一個埃斯台哈奇公爵的的宮廷樂長。有一次,公爵看上了一處遙遠的湖畔山林,在此大興土木,建造行宮,每年夏天都帶著家人和僕人來此長住,宮廷樂隊免不了隨同前進。天長日久,樂手們思鄉心切,但誰也不敢言歸。一天晚上,公爵和他親朋在大廳聽賞他們演奏的音樂。奏到最後,沒想到那些樂師輪流輕輕吹滅為樂譜照明的蠟燭,拿著樂器相繼退場。最後只留下了兩個小提琴手,他們靜靜地奏完最後一個音符,也悄然退席。善解人意的公爵領會到他們的意思,第二天便宣布:全體人員返回宮廷。這首樂曲由此而被稱為《告別交響曲》。學生了解了音樂的背景,再去反復聆聽這首交響曲,就不難理解樂曲的內涵了。
2 視聽結合,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引導欣賞
筆者嘗試在音樂教學中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網路平台,為學生學習音樂提供一個聲情並茂、音畫同步、時空統一的多媒體音樂世界。通過五彩繽紛、千姿百態的多種信息呈現方式以及演示、交互、自學等形式,引導學生去感受美、欣賞美和理解美,啟迪學生去想像美與創造美,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能力,建構起「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型音樂教學模式,使學生真正能在音樂知識的海洋中遨遊,充分發展他們的藝術創造才能,切實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二年級欣賞曲《玩具兵進行曲》是一首含有童話意境的樂曲,樂曲的創作背景是作曲家童年時做了一個有趣的夢,長大後他根據自己的夢境創作了這首樂曲。樂曲中描繪了一群生動活潑、惹人喜愛的玩具兵形象。在上這課前筆者感到這首樂曲很有感染力,但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篇幅太長,而且又是器樂曲,要學生只憑音響和老師的講解聽下來,就學生的年齡特點來說不僅形式單調枯燥,而且樂曲中生動形象的玩具兵形象學生也不能深入地體會到。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筆者充分利用了先進的電教技術,根據樂曲創作背景,為學生設計了一段音畫結合的動畫片。由於動畫中玩具兵的形象與音樂十分貼和。一曲終了,學生們獲得了豐富的想像啟發,立刻活躍起來紛紛向我、向同學相互說著自己的想法……想像的火花擦亮了,也燃起了學生們對音樂的熱情之火,後面的表演當然也很有趣,學生們都根據自己的理解表現了非常有個性的玩具兵形象。
3 聯想和想像,讓學生在音樂想像的王國里欣賞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在給學生講授音樂欣賞時,一定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各種知識,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因為豐富的聯想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像力的增強、思維的活躍,會大大提高學生欣賞音樂的能力。例如:聽一曲《黃河船夫曲》,學生會被其粗狂、雄渾的氣質所感染,會聯想到中華民族勤勞、堅強、不屈的性格。聽一曲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能使人聯想到一幅美倫美奐的生活美景:江南春色、小橋流水、青青草地,牧童橫坐牛背,手拿短笛,信口吹奏,怡然自得。這種人們所熟悉的圖景,其實正是作品所要塑造的形象。想像得出這些圖像,就是聯想和想像發揮作用的結果。所以,教師一定要給學生插上聯想和想像的翅膀,使他們在音樂的王國里自由翱翔。
4 藉助優美的教學語言,創設欣賞意境
語言本身就是美的化身,它具有節奏美、音調美、色彩美、音律美等特點,而美的語言更是運載著人類獨特的情感。美的語言在審美活動中,更加烘托出美的基質,因為美的語言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能生動地再現欣賞內容,描繪出音樂意境,可以聯系起他們切身的生活經驗,把他們帶入嚮往的藝術境界。美的語言,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引領他們去感受音樂,獲得真切的美感體驗。所以,老師首先要成為音樂作品的欣賞者,要深刻地理解、准確地把握音樂作品的思想感情,生動准確簡練組織語言、運用語言。如:欣賞《春江花月夜》時,我們可用朗誦的語調,平靜、委婉地描繪春、江、花、月、夜五者結合的美妙意境。讓學生置身情、景、聲交融的場面,真正領會教學語言與音樂語言帶來的美感。美的語言是詩的語言。做為音樂教師,在欣賞音樂中應具有詩人的審美氣質和語言組織能力。課堂上,教師應學會釋放情感的智慧,以情帶情,創造音樂欣賞的意境,達到音樂欣賞的目的。
音樂這門學科是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有效載體。音樂欣賞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主要途徑之一,對於創造型人才的培養,對於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一定要認真研究音樂欣賞教育的有效途徑,創造性地做好音樂育人工作。
J. 淺談怎樣培養高中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音樂課程標准明確提出,著重發展學生創新能力與創造性,而高中正是學生創新能力以及創造性提高的關鍵時期。高中音樂雖不是主要學科,但它更能激發與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培養與提升學生的創造性以及創新能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比擬的。首先,這主要由音樂的模糊性以及自由性所決定,它傳遞的是一種聽覺上的抽象信息,學生對其聆聽與理解的過程正是發揮其想像力的過程。其次,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當讓學生傾聽優秀經典的音樂作品,並要求對音樂所傳遞與表達的內容進行客觀評價,對其創造意境展開想像,對其表達的情感加以分析。最後,模仿、創新出新作品,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一、轉變傳統教學觀念,發揮學生主體地位
新課程標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著重強調了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素質教育和培養高素質、高質量的綜合性人才的要求。因此,在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教師應當徹底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在教學中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想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應當轉變應試教育下教師主宰的現狀,將課堂重新歸還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而非旁觀者。教師的作用是在進行授課的同時,有效地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引導,這樣才能使學生在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同時更加主動地去吸收與消化教學知識,而不只是被動式地接受。比方說傳統的音樂鑒賞課,教師想要帶領學生對一首音樂作品進行鑒賞時,只將這首作品的名字、作者以及內容告訴學生,不詢問學生聽完這首作品的感受以及體驗,這樣不僅遏制了學生想像力的發揮,更妨礙了學生對音樂內容以及情感傳達的直接感受,失去了音樂的神秘性。新課改以後,音樂鑒賞更加註重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讓學生傾聽音樂,並主動感受音樂內容與情感,能促使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問題。
二、合理調整作品難度,培養學生鑒賞能力
由於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鑒賞能力各有不同,為了能促進全體學生共同進步與發展,教師要合理調整音樂作品難度,盡量選擇一些結構短小、鮮明的音樂作品。在學生有了一定的文學素養、鑒賞能力後,再去嘗試與欣賞那些大型音樂作品。對於部分感知能力與鑒賞能力低的學生,如果硬要他們去嘗試欣賞大師的經典之作,無疑是讓小學生閱讀《紅樓夢》,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其次,對於那些演唱能力以及識譜能力較弱,甚至有的連基本音階都唱不完的學生,如果教師再挑選一些高難度的音樂作品,他們連基本的合唱都不能完成,又如何能夠實現鑒賞能力的提升?因此,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學生自身的能力,合理調整音樂作品難度,如此,才能有效幫助學生培養與提升音樂鑒賞能力。例如,讓學生鑒賞《第五交響曲》時,教師不可能要求學生感受與掌握貝多芬演奏時的情緒以及情感等,因為大部分學生在剛接觸交響樂時,很難擺脫其他音樂模式對其的影響。所以,需要教師從交響樂的基本題材特徵以及發展歷程等諸多方面開始,讓學生對這一音樂模式形成一定的定向認識與了解,如此,才能促進其鑒賞能力的提升。
三、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加強學生情感體驗
高中音樂教學與初中有差異。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閱歷,能夠自行對音樂所表達的情感進行感知,但是卻不能對作品進行深入的分析與鑒賞,這就需要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首先,教師應當熟悉通俗音樂所傳達的意境,如《獻給愛麗絲》這首音樂作品創作源自於德國音樂家貝多芬的一段戀情。教師在講授之前,可將作者的創造背景、創作動機一一做介紹,告訴學生在鑒賞音樂的過程中一定要用心去感受貝多芬與其學生間的美好純真愛情。引導學生在鑒賞這首經典作品時,感受來自於我們生活的真實情感,教育學生藝術來源於生活,又歸於生活。而且,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其感情豐富、心思細膩、思想敏銳,在音樂鑒賞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在鑒賞作品時,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自身情感以及思想感受,將切身經歷融入鑒賞教學中,有感情地進行鑒賞,相信學生能夠更好、更快地掌握與領悟音樂鑒賞的方法。
小結:總之,音樂鑒賞是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音樂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想要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就需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發揮學生主體性,合理調整作品難度,並聯系生活實際將學生置身於音樂鑒賞的具體意境中,體會音樂、感受音樂、欣賞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