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教師繼續教育多少分為合格
教師來繼續教育不實行學分自,但要求新任教師培訓不少於120學時,教師崗位培訓不少於240學時。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應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按需施教、學用結合的原則,採取多種形式,注重質量和實效。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原則上每五年為一個培訓周期。
為新任教師在試用期內適應教育教學工作需要而設置的培訓,培訓時間應不少於120學時。為教師適應崗位要求而設置的培訓,培訓時間每五年累計不少於240學時。對有培養前途的中青年教師按教育教學骨乾的要求和對現有骨幹教師按更高標准進行的培訓。
(1)中學教師繼續教育擴展閱讀:
教師繼續教育要求規定:
1、全體中小學教師普遍接受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技能培訓,大多數教師具備運用計算機的基本能力,能開展不同程度的計算機輔助教學。
2、制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政策法規,「工程」結束時,各地要基本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政策法規;初步建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制度;逐步完善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運行和保障機制。
3、通過培訓,使中小學教師逐步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不斷完善知識結構,不斷提高履行崗位職責的能力,適應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
㈡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分哪幾類,如何組織管理
(一)非學歷教育包括: 新任教師培訓:為新任教師在試用期內適應教育教學工作需要而設置的培訓。培訓時間應不少於120學時。 教師崗位培訓:為教師適應崗位要求而設置的培訓。培訓時間每五年累計不少於240學時。 骨幹教師培訓:對有培養前途的中青年教師按教育教學骨乾的要求和對現有骨幹教師按更高標准進行的培訓。 (二)學歷教育:對具備合格學歷的教師進行的提高學歷層次的培訓。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第十條規定: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宏觀管理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制定有關方針、政策;制定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教學基本文件,組織審定統編教材;建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評估體系;指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 第十一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主管本地區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制定本地區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配套政策和規劃;全面負責本地區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實施、檢查和評估工作。市(地、州、盟)、縣(區、市、旗)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在省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指導下,負責管理本地區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 第十二條規定:各級教師進修院校和普通師范院校在主管教育行政部門領導下,具體實施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小學校應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參加繼續教育,並組織開展校內多種形式的培訓。綜合性高等學校、非師范類高等學校和其它教育機構,經教育行政部門批准,可參與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經主管教育行政部門批准,社會力量可以舉辦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機構,但要符合國家規定的辦學標准,保證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質量。
㈢ 什麼是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
1、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是指對取得教師資格的中小學在職教師為提高思想政治和業務素質進行的培訓。
2、附: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提高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適用於國家和社會力量舉辦的中小學在職教師的繼續教育工作。
第三條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是指對取得教師資格的中小學在職教師為提高思想政治和業務素質進行的培訓。
第四條 參加繼續教育是中小學教師的權利和義務。
第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管理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應當採取措施,依法保障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的實施。
第六條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應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按需施教、學用結合的原則,採取多種形式,注重質量和實效。
第七條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原則上每五年為一個培訓周期。
第二章 內容與類別
第八條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要以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為重點。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師德修養;專業知識及更新與擴展;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教育科學研究;教育教學技能訓練和現代教育技術;現代科技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等。
第九條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分為非學歷教育和學歷教育。
(一)非學歷教育包括:
新任教師培訓:為新任教師在試用期內適應教育教學工作需要而設置的培訓。培訓時間應不少於120學時。
教師崗位培訓:為教師適應崗位要求而設置的培訓。培訓時間每五年累計不少於240學時。
骨幹教師培訓:對有培養前途的中青年教師按教育教學骨乾的要求和對現有骨幹教師按更高標准進行的培訓。
(二)學歷教育:對具備合格學歷的教師進行的提高學歷層次的培訓。
第三章 組織管理
第十條 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宏觀管理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制定有關方針、政策;制定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教學基本文件,組織審定統編教材;建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評估體系;指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
第十一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主管本地區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制定本地區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配套政策和規劃;全面負責本地區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實施、檢查和評估工作。
市(地、州、盟)、縣(區、市、旗)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在省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指導下,負責管理本地區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
第十二條 各級教師進修院校和普通師范院校在主管教育行政部門領導下,具體實施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教育教學工作。
中小學校應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參加繼續教育,並組織開展校內多種形式的培訓。
綜合性高等學校、非師范類高等學校和其它教育機構,經教育行政部門批准,可參與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
經主管教育行政部門批准,社會力量可以舉辦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機構,但要符合國家規定的辦學標准,保證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質量。
第四章 條件保障
第十三條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經費以政府財政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在地方教育事業費中專項列支。地方教育費附加應有一定比例用於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培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要制定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人均基本費用標准。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經費由縣級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管理,不得截留或挪用。
社會力量舉辦的中小學和其他教育機構教師的繼續教育經費,由舉辦者自籌。
第十四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要按照國家規定的辦學標准,保證對中小學教師培訓機構的投入。
第十五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機構的教師隊伍建設。
第十六條 經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批准參加繼續教育的中小學教師,學習 期間享受國家規定的工資福利待遇。學費、差旅費按各地有關規定支付。
第十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採取措施,大力扶持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貧困地區的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
第五章 考核與獎懲
第十八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要建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考核和成績登記制度。考核成績作為教師職務聘任、晉級的依據之一。
第十九條 各經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要對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成績優異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和獎勵。
第二十條 違反本規定,無正當理由拒不參加繼續教育的中小學教師,所在學校應督促其改正,並視情節給予批評教育。
第二十一條 對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質量達不到規定要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責令其限期改正。
對未按規定辦理審批手續而舉辦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活動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責令其補辦手續或停止其舉辦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活動。
第六章 附則
第二十二條 本規定所稱中小學教師,是指幼兒園,特殊教育機構,普通中小學,成人初等、中等教育機構,職業中學以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教師。
第二十三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實施辦法。
第二十四條 本規定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1999 9 30
㈣ 怎麼登陸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培訓網
第一、打開中來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培源訓網http://www.teacher.com.cn/
第四、進入一個登陸頁面,首先注冊自己的名字,注冊碼由教育主管部門發給學校,學校通知給個人的,注冊後,即可登陸學習了。
㈤ 當前開展的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有哪些主要內容
當前開展的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基本是由各地自行規定相關的培訓項目回和內容的,並沒有統一的規答定,所以所培訓的內容是五花八門的,區別非常大。
當前開展的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主要指導文件為1999年9月13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7號《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第八條,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要以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為重點。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師德修養;專業知識及更新與擴展;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教育科學研究;教育教學技能訓練和現代教育技術;現代科技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等。
㈥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學習有什麼作用
讓教師學習更多的知抄識,學習更多襲的教學方法,讓教師更好的教育學生。
繼教網全力為各級教師培訓機構打造一個網上工作 ( 公共服務 ) 平台。基於最新網路技術和資料庫技術開發了適合學員學習、教師輔導與考核、培訓機構組織和管理的遠程培訓系統,形成了全國繼教網公共服務平台、區域教師網聯、縣區學習與資源中心和校本培訓四級管理的基本框架。平台可支持百萬人同時在線學習,擁有強大的視頻直播、點播、視頻互動功能。同時,提供強大的在線考試功能,能同時讓數萬人在網上進行考試。網站設置了教學中心、信息中心、交流中心、資源共享、教研指導等 10 個重要的一級欄目及文章搜索、在線課堂等多個輔助欄目,為廣大校長、教師提供豐富的教育信息、教學經驗、教研指導知識,滿足培訓機構的多樣化需求。為了充分利用互聯網上可隨時隨地進行多種方式交互的特點,全國繼教網還提供了教育論壇、教師博客、校長博客、課件展示等多種交流平台。繼教網多方位、多層次地滿足了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服務質量得到廣大教師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