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惠安小岞美術館有坐到泉州客運中心站的車嗎
惠安23路抄 → k701路 → k605路
3小時53分鍾 57.5公里
惠安小岞美術館
步行 7.5公里
荷山中學站 上車
惠安23路 27站
閩運總站 下車
步行 250米
惠安汽車站 上車
k701路 13站
華僑大學站 下車
華僑大學站 上車
k605路 3站
客運中心站東門站 下車
步行 240米
泉州客運中心站
② 我想要看小岞中學年初二考試座位號
去問問班主任老師就知道了。祝你好運!
③ 惠安縣的社會事業
惠安縣素有「地瘠栽松柏,家貧子讀書」之風。自北宋置縣始,就設有縣學——明倫堂,以經史課士。宋末,境內已有螺山的「龍山書院」、登科山的「科山書院」等講學授業的地方。明清時代,又有義塾、私塾、家塾、社學和書院等。時,惠安諸鄉先後設置社學21所。社學、義塾興起,民間子弟識字學文化的機會增多。由於學風興盛,惠安自唐至清中式進士達172名,明清兩代中舉人536名。
清末,廢科舉,興學堂。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惠安縣第一所公立小學——惠安官立學堂(今惠安縣實驗小學前身)創立。翌年,在縣城基督教堂設立私立時化小學。
民國初年,私塾、學塾因受限制和轉化,逐漸減少,而小學開辦逐漸增多。是時,既有公立小學,又有僑胞、鄉紳和教會辦的私立小學。至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全縣公立私立小學增加到172所。後因戰爭,至1949年,全縣小學減少到132所,教職員工723人,在學學生20305人,學齡兒童入學率僅26.28%。
民國5年(1916年)惠安縣立中學創辦(即今惠安第一中學),小學畢業生得以在縣內繼續升學。學制3年。民國29年,縣內有公立、私立中學各1所;1949年,境內有普通中學4所(含省立水產職業學校),教職員工113人,在學學生1609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惠安教育事業穩步發展。1952年開始改革舊教育制度,對私立學校進行整頓,改私立為公立,確立教育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是年夏,小學增至218所。1958年,確定「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但由於受「大躍進」的影響,辦學一哄而起,不僅有中學8所、小學423所,而且各社隊也辦起35所農業中學之類的職業學校。由於片面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師資和管理跟不上,教育質量下降。
20世紀60年代初,貫徹《中小學暫行工作條例》,建立正常教學秩序,加強「雙基」(基礎知識、基本訓練)教學。1963年,推行「兩種教育制度」,以全日制學校為主,發展耕讀小學,解決貧下中農子女入學問題,防止出現新文盲。
「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小學校先後「停課鬧革命」。1968~1969年,學校陸續「復課鬧革命」,按照毛澤東「五七」指示,建立學農、學工基地,以「階級斗爭」、「大批判」為主要教學內容,大搞「開門辦學」,分散設點,盲目提出「初中不出大隊,高中不出公社」口號。1971年,全縣中學竟達101所(其中完中14校),辦學力量分散,教學質量下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根據「以條件定發展速度,定辦學規模,定實現期限」的原則,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師待遇,健全學校規章制度,開展教學改革,開辟第二課程,推廣電化教學。自1980年始,職業、專業技術教育再度在全縣范圍內迅速發展。1983年,全縣基本普及小學教育。1987年基本實現無文盲縣。至1989年,全縣有小學362所,在學學生122812人,教職員工5540人;中學26所,附中26所,在學學生25921人,教職工2198人;職業學校(包括普通中學附設職業班)53班,在學學生2449人。大、中專統一招生後,惠安每年為國家輸送300~400人,有的年份多達500人。 中專:惠安職業中專學校、惠安開成職業中專學校、惠安高新中等專業學校、惠安經貿學校
中學:惠安一中*、惠安二中*、惠安三中*、惠安第四中學*、青山中學、荷山中學*、黃塘中學、岩峰中學、東周中學、獺江中學、濱江中學、輞川中學*、螺城中學、、梅峰中學、蒼湖中學、五峰中學、山霞中學、凈峰中學、小岞中學、後西中學、尾山中學、美仁中學、上坂中學、錦水中學、工農中學、松林中學、崇武中學*、文筆中學、吹樓中學、大吳中學、東橋中學、襄惠中學、東山中學、候卿中學、蓮山中學、許厝中學、瑞東中學、科山中學、嘉惠中學*、延壽中學、乍港中學、伙成中學、溪東附中、高級中學*、廣海中學*、螺光中學、惠安綜合
帶 * 號為高中或帶有高中的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