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綜合素質中學教師資格證考試作文範文大全
把孩子交給世界
畢業生有兩種:一種是圓的,一種是有稜角的。
看到一則關於教育的趣聞。有一年,中國一個訪問團去美國考察初級教育,回國後,訪問團的報告中有這樣的描述:學生不分品德優劣、能力高低;小學二年級學生仍然不識字;孩子們重視音體美教育,輕視數理化教育;課堂紀律不好,學生無視老師的存在。這個參訪團的結論是:美國的初級教育非常糟糕。
同一年,美國也派考察團來中國,他們也有考察後的感想:中國小學生上課紀律很好,手放在背後,除非老師發問,學生不敢講話;中國學生回家還需做作業;以分數排列優劣。美國考察團認為,中國學生的成績是最好的,中國的科學文化也許會在20年內趕超美國。
但30多年過去了,兩個參訪團的結論都是錯誤的。被人不看好的美國式教育越來越被人推崇,而被人看好的中國式教育卻越來越受人詬病。
這則趣聞事實上是一個關於教育的「天問」,教育到底是什麼?瑞吉歐學前教育系統的創始人馬拉古茲有一首詩《其實有一百》裡面寫道:「兒童,是有一百種組成的。兒童,有一百種語言……一百個世界……但是被偷走了九十九個。」他的觀點非常明確,孩子其實不是屬於你們的,而是屬於世界的。你不能佔有他們,而應該由他們自由自在地成長。馬拉古茲的教育觀點非常鮮明,教育不僅僅是知識教育,而是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最後才是知識教育。
而我們的教育,知識被看成最為重要的東西,似乎有了「知識教育」,人適應社會的能力、人性的教育、勞動技能、實踐技能等等,都可以一並解決了。事實上,這是教育最大的悲哀。有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現在80%的孩子不會洗衣、做飯、做家務。在我國18歲以下的青少年中,大約有17%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突出表現為人際關系、情緒穩定性和學習適應方面的問題。不少人難以應對逆境,在受到打擊或者不如意時,有的竟然選擇自殺。這就是應試教育的悲劇。
我認識一位父親,他給5歲的女兒一個小布包,裡面裝有一張寫有電話號碼的紙片、一部手機、20塊錢,然後讓她自己去幼兒園。最初一段時間,他每天跟在女兒後面。後來,這女孩就自己上幼兒園了。很多人都在背後說:「天下哪有這樣不負責任的父親?」但沒有人看到,這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教育。
美國一位名叫安妮·斯通的母親寫了這樣一封信:「我的孩子上學了,我把他交給你—世界。請你輕輕挽起他的手,告訴他應知之事。讓他知道,每有惡人之地,必有英雄所在;每有奸詐之人,必有義士;每有敵人,必有朋友在旁相助。告訴他為成功可以付出百倍精力和智慧,但不可以出賣靈魂。告訴他讀書雖然重要,但也要欣賞這大自然賜予的美麗景色……世界啊,你要給孩子堅強、信念和百折不撓的精神……」
我很喜歡這段文字。
有這樣一個孩子,他搬了一架梯子想取下掉在屋頂上的球,但是沒有人為他扶住梯子,孩子黯然神傷。孩子的父親來了,他對孩子說:「孩子,你上去吧,我在這里扶住梯子。」孩子爬得很高,他從來沒有想到自己可以爬得那樣高。這位父親名叫洛克菲勒。孩子下來時,
他告訴孩子:「其實,梯子很安全,我自始至終沒有扶過梯子。」每個孩子的生活里都有這樣一架梯子,許多孩子都為了等待那個扶梯人而徘徊不前。其實,孩子一個人也可以爬得更高。
你把孩子交給世界,也許孩子會更強大。
擬定一生藍圖 沒有好先生就沒有啟蒙。大學是對一個人深加工的地方,而之前的底子和模樣已經由基礎教育打下:不論是小皇帝還是小公主,都得離開罩著他們的「父皇」「母後」進入學校,接受集體生活與正規授課的洗禮,學習各學科基礎知識,學會待人接物,開始規律作息。這是他們社會化的起始,人格成長的初級階段,像一枚幹細胞開始迅速分化。此時從老師處學到的東西,完全融進生命、化入血液。大學之後所學,則只能作為附加知識——骨架已經搭起,骨縫已然閉合,不論是長肌肉還是長脂肪,總之是沒法再長高了。
蘇格拉底的父親是雕刻師,一天,他問正在雕刻石獅子的父親,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好的雕刻師。父親說:「看!拿這頭石獅子來說吧,我並不是在雕刻這頭獅子,我只是在喚醒它。」父親進一步解釋說:「獅子本來就沉睡在石塊中,我只是將它從石頭的監牢里解救出來而已。」
教育家朱永新先生毫不客氣地給教師行業提高「准入門檻」:「教師是一個冒險甚至是危險的職業,偉人與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形成,因此教師必須如履薄冰,盡最大的努力讓自己和自己的學生走向崇高。」
如果說待啟蒙者是一張纖塵不染的白紙,那啟蒙先生無疑參與擬定了待啟蒙者一生的心中藍圖。1909年12月8日,身為長沙修業學校教師的徐特立,在學校操場進行演講之時,講至國恥民辱不勝激憤,熱淚如傾,當場揮刀將自己的左手小指砍下,血書「請開國會,斷指送行」交給請願團。時為其學生的毛澤東後來回憶起徐特立的壯懷激烈,認為「這給了我對革命的第一次感性認識」。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10歲入學,他的啟蒙先生錢伯圭年輕時曾游學於上海,是深藏不露的革命黨人。一天,錢伯圭拉住錢穆問:「聽說你能讀《三國演義》,是這樣嗎?」錢穆稱是。老師告訴他:「這樣的書不要再讀了。一開篇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治一亂‟,這是因為中國歷史走上了錯路,才會這樣。像現在歐洲的英、法等國,合了便不再分,治了便不再亂。我們以後該學他們。」
一番教導,讓錢穆頓覺「巨雷轟頂,全心震撼」。多年之後他回憶道,自己畢生所從事的治學研究,其最初動力都來自於老師的這一番啟發。他自己入大學執教之前曾做過10年小學教師,8年中學教師。錢穆晚年曾多次對人說,教大學不如教中學,教中學不如教小學。
職業道德是教師必備的基本素養
但丁曾說:「道德可以彌補智慧的不足,而智慧卻無法彌補道德的不足。」因此,對於一位教師來說,最重要的是要具備基本的職業道德素養。 於是,那位堅持取出最後一塊紗布的護士遵守了自己的職業道德,那位堅持給一個學生上完了一節課的教師也遵守了教師的師德。那麼,我們如果能夠做一名教師,也必須遵守教師的職業道德,因為這是對真理的永恆追求,對責任的永不言棄。
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要求。教師的關愛在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缺乏師愛的班集體是不和諧、不快樂的,孩子在這種氛圍中學習、成長,勢必形成不健全的性格和個性品質。教師的愛不僅可以營造一種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還有利於孩子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創造力的發展。因此,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熱愛自己的學生。
作為一名優秀的職業教師,僅僅具備熱愛學生的精神是遠遠不夠的。教育教學需要教師精通自己的專業知識,另外,還要具備廣博的文化知識和必備的教育科學知識。教師教書育人,需要自己有一桶水才可以給學生一滴水。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認知、情感、能力、價值觀等等,還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處理各種各樣的偶發事件。 教
師職業道德的另一核心要求是教師的教育機智。教育機智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教師 在處理課堂中的突發事件時,要運用教學機智靈活而巧妙地處理,靈活多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例如,教師在課堂上遇到學生搞惡作劇,若立刻處理,會影響其他同學的聽課;若不予理睬,會影響教師的威信,並致使學生變本加厲。這時,教師就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機智,以使教學工作正常進行下去。
作為一名優秀的職業教師,最重要的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個性發展的教育原則。依據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每個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是不一樣的,其智力特長也是不一樣的。作為教育者,應依據每個孩子的個性差異,實施不同的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因勢利導。 職業道德是一名護士的職業靈魂,也是一名教師的職業靈魂。
用黑色的眼睛尋找光芒
同樣半杯水,樂觀的人會說:「我還有半杯水。」悲觀的人會說:「我只剩半杯水了。」正如塞爾瑪女士一樣,同樣一片地方,卻產生了前後兩種截人不同的生活。教師看待學生,也正應如此,尋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關心、熱愛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
斯賓塞曾說過:「仔細觀察是取得偉大成就的一個因素」。通過觀察了解學生也是也是教師做好教學工作的首要任務。塞爾瑪之所以能根據自己親身經歷寫了一本《快樂的城堡》,正是因為她的仔細歡觀察,主動樂觀的探究周圍的一切。作為教師也要善於觀察,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和豐富性,因材施教,因勢利導,這樣,才能使每個學生得到發展。
魯迅曾說過:「教育植根於愛」,熱愛學生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塞爾瑪女士開始研究千姿百態的仙人掌,欣賞曼妙的落日和海市蜃樓,正是她開始熱愛這片天地的過程。熱愛學生,要哎全體學生,在整個班集體中,教師不僅要愛成績好的學生,等要給予後進生更多的關愛。熱愛學生,要的愛與尊重信任相結合,充分發揚民主教育,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這樣才能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除此之外,教學還應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每個學生身上都既有積極的因素,又有消極的因素,正如塞爾瑪母親的回信上:「一個看到的是地上的泥土,一個看到的卻是天上的星星」。作為教師,要充分放大學生身上的優點,並運用賞識教育,幫助、引導其通過積極因素去克服自身的消極因素,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完全的性格特徵。
每個學生身上都匯集著不同色彩的光芒,只要教師善於發現這道道光芒,也會像塞爾瑪一樣「彷彿沐浴在春光里」。然後,教師要抓住這小小的光芒,給予學生多一些幫助、引導和期望,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在屬於自己的天地發光發熱,出早出屬於自己的輝煌。
繽紛成就和諧
三個學生走進商店尋解渴之物,喜甜者偏愛果汁,喜淡者選擇礦泉水,喜歡又苦又甜者買下咖啡,三種味道不同,但卻因不同而和諧——和而不同方為和諧,若這世上只有一種飲料,則不免單調而索然無味。
繽紛成就和諧,試看暮春三月,鵝柳淡煙的嫩黃,映階碧草的翠綠,出牆紅杏的艷紅,卷雲時舒的碧空,它們的顏色各不相同,但這又有何妨?「萬紫千紅總是春」,本來萬物都欣然生長的春日就不是由一種色彩來主宰的。不同的是表象,和諧的是本質,繽紛成就的是多彩的世界,是真正意義的和諧。
輕叩紅樓之門,尋那樁百年來曼遠悠長的夢,你說《紅樓夢》里眾相紛芸,鍾靈秀麗的女兒如此之多,誰是讀者的最愛?從來是眾口難調,然而亦從來是雅俗共賞,輕撫著略微捲起的書頁,我們彷彿聽到,那「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的張揚,那「花落人亡兩不知」的憂傷,那「這個妹妹,好像哪裡見過」的驚喜,那「愛哥哥,愛哥哥」的呼喚,匯成了一曲和諧的樂章,不絕於耳,味之不盡„„
和諧不是一把尺子,硬生生地丈量萬物,用同一個標准命令世間萬物達成量的一致;和諧是一位總攬全局的決策者,抑或說是指揮家,讓萬事萬物各就其位,讓它們演繹真實的自己,成就真正的和諧。
千年之前,春秋戰國的戰亂年代裡卻上演了空前而驚世的文化盛宴,諸子百家的爭鳴之聲穿透史冊、書卷,穿越時空仍然在耳畔擲地有聲;千年之後,蔡元培先生的「不以自己思想來束縛他人,亦不以他人之思想來束縛自己」這一名言震醒了求索中的多少中國人,而「學術自由,兼容並包」的思想又延續至今,令人感佩。
子曰「有教無類」。作為人民教師,我們應尊重不同的學生,尊重不同的看法,尊重不同的選擇,用心去領會並呵護真正的和諧,對各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給予保護;對各個學生的學習陋習給予寬容;尊重商店裡買不同飲料的學生;尊重音像店裡買古典音樂或是流行搖滾音樂的學生„„正是每個學生的不同特性構成這變幻多彩的大千世界,沒有不同就沒有真正的和諧。
用生活豐富教材
在傳統教育觀念影響下,相當一部分教師「以本(教材)為本」的意識十分頑固。正如材料中的私塾先生,把教材當「聖經」來使用,認為「書上有什麼,我就講什麼;書上怎麼寫,我就怎麼講;寫進書本的都是正確的。」不會把書本的知識,經過自己的處理,合理運用到生活中,以致於在殯葬的時候出現這場鬧劇。我們現在有些教師把自己束縛在教材中,對教材中每一個知識點都掰開揉碎,繁講細講,生怕有半點遺漏,認為只要把教材內容灌輸給學生即可完成教學任務,課堂氣氛單調、沉悶。
現代課程論強調課程是「教科書與其他教學材料、教師與學生、教學情景與教學環境」構成的復雜、開放系統,因此教材是實施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教材只是學生學習的一種材料而不是全部材料。新課改的精神告訴我們:教材應具有開放性和彈性,應有利於學生改變呆板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觀察、實踐、收集資料、合作、探究、交流以及體驗、感悟、反思等,從而實現其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這些新的課程理念使我們重新認識教材的「法定」性質,只強調「教教材」是遠遠不夠的,葉聖陶先生曾經指出「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我們必須突破教材的禁錮,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僅僅是教教材,應做教材的主人而不能淪落為教材的奴隸,既要運用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既要憑借教材又不依賴教材。
偉大教育家陶行知聽到朋友的夫人責罵拆表的孩子之後,連連搖頭說:「你打掉了一個
『愛迪生』。」他親自到朋友家裡把小孩領出來,帶到修錶店看師傅修表。陶行知對那位夫人說:「鍾錶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在鍾錶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挨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打跑、趕走。」由此看出,只有將「生活」這本教材靈活的運用好,並將書本知識融匯其中,才能更形象直觀的完成教學任務。
教師要敏銳地觀察生活,善於用生活的內容、時代的「活水」來充實、豐富教材。教材只是課程資源的一部分,教師要擺脫教材的束縛,就應具備課程改革的意識和課程資源開發的能力。其實課程資源豐富多彩,包括學生的經驗、生活的環境、教學設備設施、自然和社會資源、網路資源等等。只要我們留意生活、敏銳觀察,豐富的生活積累將成為我們教學信手拈來的生動課程資源。作為教師,只要我們摒棄傳統「照本宣科」的教學觀念,增強課程意識和課程資源開發能力,就一定能「化平庸為神奇」,使教材這一課程資源的價值得到「超水平」發揮。
實施創新型教育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隨著科技革命和知識經濟的迅速崛起,創新及創新型教育已成為時代關注的焦點。越來越多的人已充分認識到創新型教育對國家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意義。如何實施和推進創新型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已成為每個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課題。
首先,教育的思想和理念需要創新。因為思想理念是一切行動的決定性因素,在教育工作中,思想理念尤為重要。作為創新型教育的實施者——人民教師,必須積極轉變落後的教育、觀念,確立與時代相適應的觀點和理念。從新的教育觀來看,教師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者,更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課程內容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從新的人才觀來看,不僅考上大學的學生是人才,而且只要是個性得到發展和完善,素質和能力得到提高,並能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勞動為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的人都是人才。我們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適合各個領域需要的人才。從新的教育質量觀來看,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求知、學會創造,即教育要以人為本,努力提高人的素質,並通過人的發展促進社會的發展。
其次,教師的素養需要創新。沒有創新素養的教師就不可能培養出創新型的人才。教育既有傳遞性又有創新性。教師要有強烈的創新慾望,能創造出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尊重學生的個性。具有激發學生創新慾望的藝術,具有基本的教育科學素質和教育科研能力。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要教會學生學習;不僅要發揮教師的積極性,而且要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再次,教育的內容需要創新,包括創新型教育教學模式、創新型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等等。長期以來,我國的中小學課堂教學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形成了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傳授知識為教學目標的課堂教學模式,傳授知識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在這一模式下,教學過程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創新型教育教學的模式則是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有機融合,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傳統的教學知識內容陳舊,重理論、輕實踐,缺少靈活性,從而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失去了對知識的自悟。因此,實施創新型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我們要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三個層次上著手來調整課堂教學的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改進學生的科研實踐活動。將創新教育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
最後,需要營造創新型教育的良好氛圍。好的環境才會有好的發展,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高校機關要轉變過去的職能和作風,改變舊的思維定勢,實施學校特色建設工程,指導校、系從各學科建設的實際出發,選准改革的突破口。同時,加大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加速教育設施建設和教育技術現代化的進程,為信息化遠程教學創造條件。
知行合一 貴於行之
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牆上的這句話,無不訴說著這樣一個道理——學貴於知之,更貴於行之。
西漢文學家劉向說過:「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千百年來,多少思想家、教育家總在為我們闡述一個亘古不變的真理: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於實踐。其實把聽與見結合而論便是知,一個胸無點墨的人怎能有所作為?古人常講「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如果沒有博觀或者博聞,想必無論是誰也是無處可取的。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張。「行知」之名也正代表了他的「行動—知識—再行動」的教育思想。我們通過觀察、通過聽聞獲得知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講究「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這樣的一種境界。齊白石學畫蝦時,曾終日蹲坐在蝦池旁觀蝦的動態;徐悲鴻的奔馬圖,是他常在馬廄觀馬的結果;達芬奇為了完成《最後的晚餐》,曾用兩年半的時間到酒館、市集去搜尋人物形象,觀摩人物神態。這些名人的事例無不啟迪著我們要學有所成,就必須有「知」在肚裡,「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礎。在教學過程中,達到教師傳播知識,學生掌握知識的目的。單有「知」是不行的,要緊的是「行」,是做。如果只有學知,有遠見,但只空論,那不但不會美名遠揚,反會被他人認為是「空水瓶」,沒有真才實學。荀子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孔子也曾曰:「吾嘗終日不食,終日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光是知之,而不行之,想必其所學所知會胎死腹中吧。李時珍為確保所著醫術的准確詳盡,親自到深山採取草葯,向葯農詢問情況;徐霞客為完成游記,跋山涉水,遍游名川大山,歷經許多城市;巴爾扎克為了使書中人物具有獅子般品性和毅力,曾親自到非洲獵獅;托爾斯泰為了刻畫逼真的戰爭場面,曾親自前去戰場觀察。所有的事例一再證明:實踐出真知,唯有「行」了,方可驗證所「聞」所「見」,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義上的「知」。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參與課外活動、觀察自然環境等方式,使學生體驗生活、體驗自然。想到和得到,中間還有兩個字便是做到。懶於動手實踐,只會運用書本知識空發議論,那隻會給人留下笑柄。昔有趙括紙上談兵,最終敗北;今有學生空談理想,最終無所成就。
學習知識,不能只是聽,只是接受,更應該用眼、耳、手、腦等多個感官參與學習,實現聞、見、做的統一,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B. 本人將寫一篇關於新課改下中學物理教師素質的畢業論文,急求相關外文參考文獻(至少兩篇),要有權威!
大學物理教育專業有那麼一本書.開的課.比較權威可以參考.我是即將畢業的物理教育專業的學生.很高興能遇到你.以後還請你多指教.
C. 如何加強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建設論文
淺談中小學教師的道德人格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推出後,在社會上版引起強烈反響,特別是權教育界的有識之士對《綱要》的重要性、先進性、及時性已達成共識,現在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有效地實施《綱要》,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使其真正地發揮作用。在中小學教育的問題中,我認為最為重要的應是道德教育問題,而道德教育的關鍵是中小學教師自身道德水平的問題,全面提高中小學教師的道德水準,特別是道德人格乃是全社會進行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環節,這也是我們必須把中小學教師的道德人格作為研究課題的重要原因。
D. 中學地理教師優秀論文:如何提高
教師證全國統考地區考試報名在中小學教師考試網 國考筆試下半年9月份報名,專11月初考試 考試分為屬三個級別,筆試考試內容分別為: 幼兒園《綜合素質》《保教知識與能力》 小學《綜合素質》《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 中學《綜合素質》
E. 初中歷史素質教育論文3000及以上
現代教育在強調人對社會的適應、強調人面向社會的發展時,卻忽視了人的生存本身,忽視了「照料人的心魄」這一教育的永恆使命。常言「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但對靈魂的深入關照恰恰是現代教育所欠缺的。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使學生具有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在新頒布的中學課程計劃中,理科類學科的課時比例在相對減少,文科類、音體美等學科的課時比例得到保證或有所增加,研究性課程、活動課程得以凸現。這表明: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突出特徵是要大力加強人文教育。《歷史課程標准》明確規定,歷史課程屬人文素質課程。而目前歷史課程的教學現狀都是功利性色彩濃,缺乏人文性。歷史學科是專門研究人類社會的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學科。歷史學科包含了許多鮮活的、富有個性的人物,包含了許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也包含了許多音樂、服飾、繪畫、建築等精彩內容。歷史學科曾是一門人氣比較旺的學科,招徠許多人士的關注和學習,普通老百姓也樂意了解一二。由於歷史學科人文精神的失落,出現了教材不關注「人」,教師不激發「人」,高考更不把人當「人」和教師講得起勁、學生背得賣力、考後忘個干凈的現象,以至於許多學生逐漸厭惡歷史、遠離了歷史,使歷史教學出現了人氣漸失的尷尬局面。過去我們簡單地看待歷史知識的過去性,把歷史知識等同與教科書,因此也把歷史教育中的傳承功能看死了,以致於民族認同、文化歸屬感、愛國心等深層次的課程功能,也都建立在「背」「考」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從目前整個中小學歷史教育課程體制看,一個人在義務教育階段可以學習三年歷史課程,內容為簡單的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如果他能上高中,在高一年級能深入學習中國近代現代史。如果他選擇理科,則不再學習歷史課程。在通常情況下,大約5/6的高中生選擇理科,這樣看來,絕大部分人一生中只能接受3——4年的歷史教育,其中中國古代史與世界史只能有一次基礎性的學習機會(高中歷史新課程設置情況是:開設3門必修、6門選修課課程。這樣,學生學習歷史的機會要多些)。又如在觀念上,關於戰爭史的內容很多同學都感興趣,但是一見到或一聽到戰爭的殘暴性有的學生往往會發出陣陣無謂地甚至認為有趣地笑聲,有學生還為希特勒辯護:希特勒是愛國的,他的種族理論符合物種發展的客觀規律,即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正義是一種主觀的東西,戰爭是人類社會一個不可避免的現象,只要有戰爭,就一定有傷亡,希特勒不對二戰中死亡的生命負責;戰爭不由希特勒發動,也將由x特勒發動。這說明:一、人文主義教育不足,致使學生缺乏對人類生命敬畏和對人類文明應有的尊重;二、世界意識教育不足,所謂世界意識,就是指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歷史和當今國際社會,關注人類共同的命運,分析本國的作用和地位,認識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的意識。這也反映了學生人格的扭曲。
據2001年一份來自我國某地重點中學的問卷調查材料顯示,有69.6%的學生反映,他們上歷史課「習慣於照抄教師板書的內容」,而不是主動探尋問題的答案;有71.4%的學生認為,「歷史就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功課」;另有許多學生則坦率地承認,「上歷史課不是做其他的作業就是打瞌睡」 ,等等。盡管這份調查主要是在高二年級中進行的,有一定的客觀影響因素,但是,其中所折射出來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卻是顯而易見的。我們過去傳統的歷史課堂,大多數充其量只不過是機械灌輸僵死的歷史知識和對學生反復施以機械式的所謂「強化訓練」的場所,而非生命活力不息涌動的生活場所。直言之,這樣的歷史課堂與學生的生活世界顯然是完全割裂開來的!
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究竟缺失什麼?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我國中學歷史課堂卻恰恰嚴重缺失了人文氣息這一重要特性。
一、歷史課堂教學缺失了「人」
這里所說的「人」,既指學生,也指教師。我們的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所擁有的主體地位基本上被剝奪殆盡,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也基本上被完全扼殺。於是,我們就會常常看到這樣一種景象:在歷史課堂里,所謂「知識」完全變成了主宰一切的絕對力量,教師因附屬於大大小小的知識點而自然而然地成了課堂教學的惟一強勢權威者,學生則相應地淪落為可憐的被控制體和單一的弱勢被動接受體。在這樣的歷史課堂教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只不過僅僅是知識的簡單傳遞工具與機械接受容器而已。從這個角度來講。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他們所扮演的角色同樣都是非常可憐的。即,他們是工具,是「物」,但惟獨不是真正有生命意義的「人」。
一位中學歷史教師曾講過這樣一段真實的經歷——當年,他有一名在高考中歷史學科取得了優異成績的得意門生,在升入大學後的第一個元旦節給他寄來了一張精美的賀年卡。賀卡上寫這樣幾句頑皮的話:「親愛的老師,真抱歉,當我給您寄這張賀卡時,我才突然發現,您花費了那麼大的心血教給我的那些歷史知識,我已經將它遺忘在早晨長跑的跑道上了,湮沒在擁擠嘈雜的餐廳里了,丟失在周末聯歡的舞會上了……。真不好意思,現在,您辛辛苦苦教給我的歷史,我已經又把它們全部奉還給您啦!……」
這個案例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從這位剛剛離開中學校門的學生那略帶調侃意味的無奈話語中,我們從中能感悟到什麼呢?顯然,在傳統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對知識的傳授是備受推崇的,它一向被作為歷史課堂教學的中心任務來看待。然而,上述案例卻表明,事實上,在較長的一個時期里,即便是我們想當然地認為做得最扎實、最有效的歷史基本知識的傳授,其教學效果也遠不是像我們主觀上估計的那樣高,那樣好。為什麼學生離開我們中學的歷史課堂才僅僅四個月就基本上將那些看上去已經爛熟於心的歷史基本知識很快遺忘了呢?為什麼在學生的心目中,認為除了知識點的接受之外,從歷史課上就再也沒有感受到還有其他方面的收獲呢?很明顯,一個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已經將歷史課完全窄化為只是歷史知識的單一授受與識記了,而且,這種對歷史知識的教與學又基本上變成了機械灌輸與死記硬背。於是,學生就不再是鮮活的生命個體,他們已經相應地變成完全喪失了「自我」的被動的知識「儲蓄罐」了。這樣,我們所傳授的歷史知識也就完全失去了它所固有的精神、文化、智慧與情感等豐富的生命意蘊,而變成一堆毫無意義的僵死的知識點、知識線或者知識面了。由此而言,我們不能不承認,在某種程度上,正是我們自
己把原本「活生生」的歷史抽去了靈魂而教「死」了。
二、歷史課堂教學缺失了「情」
所謂「情」,即情感。它是筆者所稱的「有生命的歷史」的內核,如果失去了情感也就失去了歷史教育的生命性。但是,在傳統的歷史課堂里,教師卻往往是以一種固定的模式來傳授著原本豐富多彩的歷史知識,以一種整齊劃一的設定目標來約束著原本個性鮮明的學生。比如,教師嚴格按照教材、教參規定的內容授課,過分強調歷史知識的傳授與掌握,對學生現實而新穎的問題或想法要麼置之不理,要麼更是「壓制打擊」,使學生想說的話不能或不敢表達出來;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課堂紀律、秩序的良好,強調學生對知識的被動接受性、封閉性,教師經常的教學語言是:「注意了,轉過身來」;「安靜下來,注意聽講」;「我們繼續講;你們不聽是嗎?不聽就算了。」這種過程其實教師反而是被動的,當然,也壓抑了學生歷史學習的好奇心與自主性,封閉不交流造成學生心胸狹窄,不願與同伴共同克服困難。也就是說,教師的勞動沒有把學生當成有思想、感情、個性和主動性、獨立性、發展性的人,教師自己也成了一台沒有情感的機器了。在這樣的課堂里,既不可能有生命的互動與智慧的碰撞,也不可能有生命激情與靈性的飛揚,更不可能有沁人心脾的詩意的生成。這樣,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其固有的生命價值就得不到確認,情感缺少交融,人性的光芒被遮蔽,最終,「情感」也就被異化為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和可憐的認知工具了。
三、歷史課堂教學缺失了「魂」
這里所說的「魂」,即思想。人們常說,「讀史使人明智」。可是,如果我們「讀史」時並不懂得帶著思辨的眼睛和思想的大腦去審視、去思索,並且從中感悟和生成一種具有歷史深度的思想和眼光,以此來關注和審視現實,那麼,我們也就永遠不太可能達到「明智」的境界。所以,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應當是教學生從歷史之中「學會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這,也就決定了「思想」應當是貫穿於歷史課堂的靈魂。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沒有思想的歷史課堂,就必然是「死」的課堂和「無用」的課堂。然而,如上問卷調查所列,在我們某些地方的中學歷史課堂里,居然有高達71.4%的學生認為「歷史就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功課」,這就難怪為什麼在另外一些地方的調查問卷中,竟會有多達41.7%以上的中學生明確地認為中學歷史課是「可有可無」的了。
據報道,2001年2月初,北京零點市場調查與分析公司曾在我國文化教育水平比較發達的北京、上海、武漢和深圳等四個城市對14~28歲之間的1065名青少年,進行過一次《青少年中國歷史知識現狀》的專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我國青少年對祖國歷史知識的了解程度是極不令人樂觀的。在這份范圍並沒有超出初中歷史課本內容,滿分為100分,而且絕沒有偏題怪題的問卷調查下,全體受訪者的平均得分僅為27.69分;如果以60分為及格,則全體受訪者的及格率只有1.5%。據披露,在回答是什麼人「1860年侵略中國燒毀圓明園」這一歷史常識性的簡單題目時,正確選擇了「英法聯軍」的只佔受訪者的31.8%。關於他們了解中國歷史知識的途徑方面,佔86.9%的受訪者回答是通過學校教育(課堂)獲得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高學歷者對歷史的了解程度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深,大專以上學歷受訪者的得分只比整體的平均得分僅僅高出5.77分;同時還發現,25~28歲的青年對歷史知識的了解程度要明顯低於17~24歲的青少年,盡管他們受教育的年限要高於該年齡段的青少年。
在這份調查材料中,有一個矛盾現象應當特別值得我們注意,即「高學歷者對歷史的了解程度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深」,並且「25~28歲的青年對歷史知識的了解程度要明顯低於17~24歲的青少年」。那麼,這種與知識積累規律似乎是相矛盾的狀況說明了什麼呢?顯然,這些受訪者在學校所接受的歷史教育基本上是「灌輸式」的或「強制性」的,而這種教育方式所造就的只不過是學生的機械「短時記憶」而已,並非「有意義」的學習,而且,這種教學方式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厭倦與反感。所以,一旦他們出於一種應試的功利性目的而不得不學這些課本上的歷史知識,在通過或考過之後,要不了多久必然會很快遺忘了。可見,如果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中只有知識而沒有「思想」的話,那麼,我們不可能指望實現歷史學科的人文教育價值。
當歷史的鮮活形象被分割成死氣沉沉的概念的時候,歷史本身即被窒息了,學生受得教育越多,他們的思想就越包裹在一層堅實的知識硬殼之中,在這之中,沒有個性、沒有創造,更沒有理想與熱情,他們既對生活缺乏正確的判斷,在未來的生活中就將是一個盲人。中學歷史教育必須改弦更轍,走出所謂「學科教學」的死胡同,還歷史課堂以生氣,還學生教師以生氣,養成人文素質,為學生未來的生活作盡可能全面的准備。學校的作用應該培養靈魂,鍛煉精神,優化情感,使學生成為熱愛世界的主人,就目前看,我們的中學歷史教育並不能完全稱得上上述意義的教育。
F. 如何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論文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生物教師如何提高自身素養
生物教師轉變觀念,以提高教師自身素養為突破口,充分相信學生,還學生一個自由探索的空間,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式。
1 注重師德修養,提高教學業務能力
1.1師德修養
1.1.1教師職業必備的幾種素養
教師職業責任――教師必須自覺地做到對學生負責,對學生家長負責,對教師集體負責,對社會負責。
教師職業態度――有從事教育勞動的光榮感與自豪感,要有肯吃苦的精神。
教師職業技能――刻苦鑽研業務,不斷更新知識,要懂教育規律,要具備一定的管理知識,勇於實踐,不斷創新。
教師職業作風――教師在職業活動中要有優良的職業態度和行為,等等。
1.1.2教師個人修養
修煉自己的聲音,讓它引人入勝;修養自己的語言,讓它妙趣橫生;修煉自己的眼睛,讓它傳神豐富;修養自己的表情,讓它神采飛揚;修煉自己的行為,讓它規范專業;修養自己的學識,讓它有如泉涌;修煉自己的脾氣,讓它逗人喜愛;修養自己的個性,讓它鮮明唯美;修煉自己的心靈,讓它平和美麗;修養自己的氣質,讓它超凡脫俗;修煉自己的靈魂,讓它崇高聖潔;修煉自己的人生,讓它陽光幸福。
1.1.3教師的幾種意識
「天平」意識: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書和育人是分放在兩個托盤中的砝碼,要使天平永遠處於平衡狀態,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做到教書和育人並重,教師要把教書育人內化為自身需要。
「鏡子」意識:樹立「平面鏡」意識,即經常性地以人為鏡,時時進行自我對照、自我檢查、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最終達到自我履行職責、自我修養、自我完善的境界。
1.2鑽研教學業務
鑽研怎樣備課、上課、測評、說課、評課、教學反思、教學研究、教學論文等。
2 著力提高教師的基本功和文化素養
2.1基本功
包括三筆字、普通話、簡筆畫,使用工具書、計算機操作、教學課件的製作,備課、作業設計、作業批改、考核、教學研究、指導學生第二課堂等。
2.2 加強課堂教學藝術水平的培養和提升
在廣大教師中深入開展上達標課、示範課、展示課、竟賽課以及聽、評課活動,讓所有教師充分展示自己的講課藝術與評課才能,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2.3新課程教學的「五還」、「六盡量」
五還:(1)還「時間」――每節課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主動學習,更為學生的知識建構提供充足的時間保障;
(2) 還「空間」――教師要為學生的知識建構提供空間的便利,允許學生自由選擇學習夥伴及根據需要變動位置;
(3)還「工具」――教會學生學習方法;
(4)還「提問權」――讓學生在預習、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提出自己想問的各種問題;
(5)還「評價權」――包括自評和他評、發表感受等。
「五還」對解放學生、活躍課堂起到了推動作用,學生的積極性、對課堂的感情態度發生了積極的變化。
六盡量:新課程的教學要求教師在課堂中盡量讓學生獨立觀察;盡量讓學生獨立思想;盡量讓學生實踐操作;盡量讓學生動口表達;盡量讓學生提出問題;盡量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
G. 中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的作文怎麼寫
作文,一個是中心提煉,之後是圍繞這個中心去寫就可以了,所以中心一定要對,同時圍繞老師教育等,另外就是字數要達標。
立意准確
無論規則怎樣變化,所有的閱卷老師最看重的還是作文的立意,可以說作文立意決定作文分數。在這里要記住的就是我們參加的是教師資格證的考試,因此無論是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還是開放式作文,都應該從教育的角度、教師的角度出發,在教師資格證考試中作文的文采並不是獲取高分的決定性因素,文採的作用不過是錦上添花,絕大多數人都只有普通的寫作水平,但是只要觀點到位我們仍可取得二類文及以上的成績。
結構完整
所謂結構完整,就是文章應該包括開頭、正文和結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總分總結構。考試的時候即使時間不夠用了,來不及結尾,也要盡量爭取時間將其補充完整,哪怕只有寥寥數語,這樣你的結構才是完整的,這非常重要,結構不完整扣分非常大。
語言規范
考場作文的寫作謹記語言要用職業用語、要有規范性,特別注意不用網路用語和調侃語。除了規范之外,用語還應該生動,相信沒有人願意看一篇平淡無奇、索然無味的作文。那麼如何讓作文生動起來呢,就是多運用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引用……
卷面整潔
干凈整潔的卷面可以提升一個檔次,臟亂的卷面會給人帶來負面的情緒,閱卷老師在閱卷時候心情煩躁,評分的時候也不會很客觀。所以一定要注意,寫錯了可以劃一下,然後在旁邊寫上正確的答案,但是千萬不要塗黑,本來閱卷老師沒注意到,一塗黑了就引起注意了,所以要注意,不要被這些硬傷影響到最終的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