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要中學生的日記。250字左右
2007年 9月25日 星期二 天氣 晴
今天是八月十五,中秋
還是收到很多朋友的簡訊來祝福。雖說簡訊問訊是一種最方便的方法,不過還是很感謝,畢竟給你發祝福簡訊的前提也必須是人家還記得你。只是好歹中秋不比春節,簡訊的花樣也就少了一些,雷同的居多;也跟春節不一樣,中秋大概是比較有詩意的,所以頗有幾個很古體的簡訊。
收到最多的一種是:「明月本無價,高山皆有情。送上一顆甜甜的月餅,連同一顆祝福的心。祝願佳節多好運,月圓人圓事事圓!」;而最有拽(三聲)文的勁兒的,是「賀,中秋。風颯爽,碧水東流。從來盼安好,卻是欲說還休。舉杯遙祝多珍重,天上人間瀟灑同游。」著實這每句話從1個字漸漲到8個字、還要貼切連貫,是很需要一點文化底蘊的。
就在手機這叮鈴鈴地時不常就響一下的聲音中,和朋友去打了一場網球。輸球沒什麼意外,朋友本來打得就比我好、年紀也比我輕不少、身材也比我高、長得也比我帥;倒是自己打得那麼地糟,有些出了自己的意料。第一盤似乎才進行了一半,就隱約覺得腿有點軟;到得第二盤打畢,右肘已經煞是疼痛:莫非我已經得了傳說中的網球肘?
中途休息時朋友便幫著分析原因。的確網球技術的進階有一些標志可衡量,譬如最初的東方式握拍、到隨後的半西方式握拍再到現在的西方式握拍,譬如最初的平擊球到隨後無師自通的切削球再到現在習慣的上旋球,譬如最初手工穿弦55磅到現在的電腦穿弦58磅。然而終歸奔跑的速度卻是在下降的,而且好像奔跑的慾望也都已經下降了——怎麼現在就能容忍那些「估計」撈不到的球直接飛過去、索性連裝模作樣地夠一下都懶得了呢?
然而晚飯還沒找到轍;又想著,中秋節大概不是去騷擾什麼別人的時候。唉,一到該吃飯了就發愁;況乎今天過節:理論上只要是過節、就要格外地好好吃一頓的。
再何況,還沒有月餅。
沒有月餅怎麼過中秋節呢?中秋節已經變成月餅節了;哦不,「中秋節」其實已經是歷史了,現在的八月十五,正經說、過的是月餅節才對。這段日子自己沒出息,終究沒能到一個什麼崗崗的公司當個崗崗的什麼,所以一發連月餅都沒了吃?唉,去年中秋還收到N個崗崗的月餅禮盒的啊,——惆悵啊,——索性超市一趟、連買菜帶買月餅,搞定這個過節的流程罷。
然而這個世道、荒唐事兒真是不少;超市裡排骨是有的、蔬菜是有的,卻沒有了月餅!真的!八月十五晚上的「×客隆」超市裡居然沒有月餅賣?!十分郁悶地質問了售貨員;售貨員頗有些哭笑不得地告訴我,原來月餅差不多賣到中午、就有月餅廠家的人到超市來把尚未售出的月餅統統收回去了也。
還好「天無絕人之路」,超市門口處卻有個櫃台賣散裝的某名牌月餅,6元一個,看上去真是價格便宜量又足的樣子。買了兩塊,放入袋中;回家燉排骨去也。
晚上八點,扛上相機鏡頭三腳架,信誓旦旦地准備拍一把中秋圓月映照下的國慶天安門廣場的燈火輝煌。自然是爆堵車、自然是只能把車停得很遠,但「山人自有妙計」:不走長安街,把車停到勞動人民文化宮的東門,從那兒進去、穿過文化宮的園子出南門,就是廣場了。
然而剛剛走進文化宮的東門,卻下起了大雨!說不得,拽了格格剛剛來得及跑到園子里一個廁所旁邊的一個門檐下躲雨。嘩啦、嘩啦,雨卻不象是很快能停的樣子;只好抽煙郁悶,心裡想著「泡湯」這個詞到底是什麼人發明得這么精確?忽然就有個女子撐了傘裊裊婷婷地過來、裊裊婷婷地進了女廁,咳嗽一聲之後就看見女廁的聲控燈亮了;隨即大約每三分鍾、那燈便滅一次,就又一聲咳嗽、燈再亮起,如此反復再三;——咦,雨漸小了、終於停了呢!
天安門廣場,恢弘偉闊!天安門廣場,人潮洶涌!天安門廣場,嗚嚷嗚嚷的,……從哪年開始流行拍照片的時候就一定要伸出兩個手指大喊一聲「夜!」的呢?
准備洗洗睡了。卻忽然想起晚飯時沒吃完的月餅;不死心、又撿了起來啃了一口:還是那麼冷而且硬的。最近這么多年、吃過的月餅都是既香且甜兼軟而糯,今年卻吃了兩回如此硬朗堅強死板無趣的月餅;上一次是大半個月前在青海,一個無名小攤上賣的不知道誰家的手工。
唉。真是破壞我對月餅的無比美好的印象;只好安慰自己,誰讓我連一個中秋月餅禮盒之類的都混不上、只能去吃這價格便宜量又足呢;——天殺的月餅廠家們,好好的月餅怎麼就收回去不賣了呢?!
我是多麼喜歡吃月餅的啊。年年盼中秋了幾乎。然而今年的中秋、這好月餅卻沒吃成。若是遂了我的心願,我是肯每天吃月餅的;如果生活於我有某個理想模式,那我的早餐一定是一個好月餅再加上一杯世界名牌的「雀巢」牌2+1速溶咖啡(用兩袋沖一杯的那種)。
我的兄弟姐妹們,誰家裡還有多的月餅嗎?
② 初中語文課本中寫老師的課文,以及主人公的性格
魏巍《我的老師》回歸初一教材 主人公蔡芸芝是洛陽人
1 《我的老師》回歸教材,主人公蔡芸芝是洛陽人
一篇在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里消失了13年的課文,近日重新回歸——魏巍的《我的老師》被安排在該版教材的初一語文第六篇,全文約1000字。
魏巍憑借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紅遍大江南北,也讓《我的老師》中的主人公蔡芸芝多年名聲不墜。
鮮為人知的是,蔡芸芝原籍山東兗州,但從小跟隨父親來到河南,長住洛陽偃師諸葛,與洛陽有著割捨不斷的關系,並最終在洛陽去世。
蔡芸芝的愛人王秋秩,時任洛陽復旦中學教務處主任,曾以國民黨洛陽縣參議員的身份,掩護過紀登奎(曾任國務院副總理)躲避政治追捕。
2魏巍兒時表現平平,不像「潛力股」
1928年,魏巍在鄭州東門外東大街關岳廟小學(一座破廟改成的平民小學,現在叫「創新街小學」)上二年級,蔡芸芝是他的國文(語文)老師兼班主任。
蔡芸芝的女兒王玉平告訴記者,蔡芸芝的父親蔡仲荷一直在鄭州隴海鐵路上工作,蔡芸芝則在開封女子師范學校上學。在她還有一年就能畢業的時候,父親失業了,年僅17歲的蔡芸芝為了減輕家庭負擔,輟學當了老師。這一年正是1928年,魏巍是她教的第一批學生。
魏巍在班裡屬於極內向的孩子,不愛說話,表現平平,但成績還不錯。從他身上,還看不出有任何「潛力股」的跡象。
3魏巍遭人欺負,蔡老師挺身解圍
蔡芸芝雖然知道魏巍性格內向,但也逐漸發覺他整天低著頭不吭聲,愛獨來獨往,似乎在躲著什麼人,而且總拉著個臉,毫無尋常孩童的陽光與朝氣,於是很納悶。
通過家訪,蔡芸芝才弄明白,原來當時軍閥混戰,魏巍的父親去打仗了,一走之後就再沒回來。魏巍跟母親相依為命,孤兒寡母的平時常遭人白眼和欺負。
在學校里,一些同學總欺負魏巍,還孤立他,經常三五成群地突然揪著他的耳朵大喊「你爸死啦」「你爸挨槍子兒嘍」之類的話。魏巍不敢還嘴,只能整天低著頭,任人欺辱。
蔡芸芝把那些欺負魏巍的同學好好批評了一頓。當魏巍再到學校時,發現再沒人罵他是「軍閥的兒子」。
為了鼓勵魏巍,蔡老師還特意給他寫信,誇他是「心清如水」的孩子。
4蔡老師引導魏巍走上文學之路
到了寒暑假,蔡芸芝常把魏巍帶到自己家裡,給他吃甜甜的蜂蜜,還告訴他什麼是蜂王漿。
星空下,蔡芸芝帶著魏巍坐在院子里,大手拉小手,教他念《木蘭辭》。夜晚的村莊很安靜,只有風聲里盪漾著魏巍稚嫩的聲音,「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數十年後,魏巍在寫給蔡芸芝的信中還深情地提到這段往事。
當年蔡老師很喜歡詩,常常給魏巍念一些詩,而且音調抑揚頓挫,讓長大後的魏巍常回憶蔡老師吟詩「像唱歌一樣」。
魏巍感嘆世上竟有如此好聽的聲音,「今天想來,她對我接近文學和愛好文學有著多麼有益的影響!」
少年魏巍對蔡老師的崇拜到了「連她握筆的姿勢都急於模仿」的地步,甚至半夜一覺醒來,他迷迷糊糊仍要去「找蔡老師」。
5蔡老師僅教過魏巍三年,卻讓他念念不忘
1930年,魏巍轉學了,而蔡芸芝也離開了關岳廟小學。從此兩個人再沒見過面。
王玉平回憶,蔡芸芝離開關岳廟小學後,重回開封女子師范學校,繼續學業。沒想到復課不久,父親不幸去世,蔡芸芝為了養家,只得再次輟學,來到洛陽老城東華街小學教書。
1951年,魏巍聲名鵲起,從朝鮮戰場歸來,所著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於當年4月11日在《人民日報》刊登,在全國引起重大反響,毛澤東主席閱後批示「印發全軍」。
作為老師,蔡芸芝從未向人提起過她與魏巍的關系,直到1956年。
1956年10月1日,魏巍應邀給《教師報》寫的文章《我的老師》發表在《教師報》第四版上。和蔡芸芝同住一村的韓老師,看到這篇文章後,認為文中「右嘴角邊有榆錢大小一塊黑痣」的描述寫的就是蔡芸芝,於是把報紙拿給蔡芸芝看,她才默認。
雖然蔡芸芝只教過魏巍三年,但魏巍對她一直念念不忘。
6魏巍雖名滿天下,信中言語持弟子禮甚恭
《我的老師》見報後,魏巍經過多方努力,終於得知蔡芸芝的情況,並給她寫了信,這段中斷聯系30多年的師生情才再度延續。
「魏巍在信裡面告訴我媽媽,《我的老師》這篇文章是他含著淚寫完的。」王玉平說。
蔡芸芝的外孫張大勇告訴記者,魏巍在信里總是說,他今天的文學成就得益於小時候蔡老師的教導和熏陶。
「當時的魏巍已經是名噪全國的作家,但是寄來的信里,言辭很是謙恭,總是用『向老師匯報情況』之類的話語。每當出了新作品,他一定會寄來一本。就連他什麼時候結的婚、孩子如今都在幹啥也都跟我外婆說。」看過這些來信的張大勇回憶說。
張大勇還找出一張魏巍在1959年寄來的照片,大概有兩寸大小,正面是魏巍的半身照,戴副眼鏡,穿著軍裝站在一處院牆前;背面寫著「芸芝師留念,魏巍。1959.9.21」。
7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後來,魏巍有很長時間沒有再來信,而蔡芸芝的去信也都石沉大海,沒有回復。蔡芸芝開始不安起來。
這一年是1966年,十年「文革」剛開始,魏巍就被列為「榜上有名」的人物,作品《誰是最可愛的人》成了「宣傳戰爭殘酷」「販賣人性論」的毒草。未完成的小說《東方》手稿也被視為「黑靶」沒收,遭到批判。魏巍從此中斷了與蔡芸芝的通信,而這次中斷竟成了永別。
在這期間,蔡芸芝因為「魏巍的老師」身份也受到了沖擊,但她常對家人說:「國家不會一直這樣亂下去,總有一天,國家會重新重視教育的。」
1973年的一天,蔡芸芝被檢查出患有腸癌。1976年,她去世。
張大勇說,直到1983年,魏巍通過河南省一家通訊社的編輯,電話聯繫上了蔡芸芝的兒子王書發,才得知蔡芸芝病逝的消息,不禁黯然神傷。
一段跨越50多年的師生情就此畫上句號,但魏巍《我的老師》卻將蔡芸芝的慈愛老師形象,通過文學作品永遠留了下來,啟迪著一代又一代的老師,也影響著成千上萬的莘莘學子。
望採納,謝謝!
③ 崇明縣東門中學哪個語文老師被稱滅絕師太
我是今年的畢業生,我的班主任由老師被她以前的學生稱為滅絕師太,不過我感覺她人蠻好的
④ 鹽城中學一初三學生跳樓自殺是真的嗎
此時確實屬實!
我去年剛從鹽城中學初三畢業升入高中,說實話,我在初三時候,幾乎就沒休息超過半天,每個星期日下午放假,作業從下午三點起床,一直要寫到晚上11點才結束(中間吃飯洗澡不超過1小時)。初三給我的印象沒有一點美好。當時我們那個姓張的班主任,在課間,只要「休息」時間超過10分鍾就來上課,每天都要回家上廁所,學校里根本沒時間讓你去!初三的同學真的很幸苦,我很同情你們。其實省教育廳就在弄虛作假,欺上瞞下,中考高考標准都沒降下來,學習負擔怎麼可能減輕啊!
⑤ 宜昌市第二十四中學的師資隊伍
歷屆領導
1971年月------1974年6月 校長:李榮中
1974年6月------1978年6月 校長:李森 書記:劉敬東
1978年6月------1982年6月 校長:張宗賢 書記:費淑英(女)
1982年6月------1986年6月 校長:孫必國 書記:張宗賢
1986年6月------1987年6月 校長:徐遠柏 書記:孫必國
1987年6月-----1990年10月 校長:李興順 書記:李星平
1990年10月-----1991年2月 校長:王祖雄 書記:李星平
1991年2月------1992年6月 校長:張勛堂 書記:李星平
1992年6月------1997年1月 校長:彭翔華 書記:李星平
1997年1月------1998年6月校長:彭翔華 書記:胡波
1998年6月------2000年4月 校長:胡波 書記:彭翔華
2000年4月-----2006年11月 校長:胥宗宜 書記:彭翔華
2006年12月--至今 校長:胥宗宜 書記:彭翔華
名師風采
祁桂發
二十四中支教教師祁桂發
「在農村學校工作和生活的日日夜夜,對我觸動最大的,是農村教師在艱苦環境中的敬業精神。」8月16日,市二十四中支教教師祁桂發回憶起剛剛結束的一年支教生活,深有感觸地對記者如是說。
2006年秋季學期,祁桂發作為城區支教教師走進夷陵區鴉雀嶺鎮新場初中,該校是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湖北省項目學校。祁桂發說,一年支教生活有付出的艱辛,更有收獲的喜悅。
新挑戰帶來新收獲
祁桂發沒想到一開始就遇到了挑戰。他原本是化學教師,但來到新場初中後,學校分配給他的教學任務卻是七年級生物。沒有生物教學經驗的祁桂發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接受教學任務的當天,他趕回城區,找生物教師借了一堆資料,連夜學習,趕緊備課。
開學了,經過精心准備的祁桂發用自己的教學方式吸引著這些農村的孩子們。學生們在自己動手實驗,觀察和思考中,不僅知識記得牢,而且學習興趣大增。很快,學生們喜歡上了祁桂發的教學。一次,學校因教研活動佔用了一節生物課,事後學生們強烈要求把這節被沖掉的課還給他們,祁桂發只好利用業余時間給他們補上了一節課。一年之後,祁桂發所帶的生物學科在夷陵區期末統考中名列全區第二名。
一張工資表引發的觸動
去年9月底,一張請教師們核對的教師工資表張貼在教師辦公室前的小黑板上,初來乍到的祁桂發也湊過去一看,出乎意料的是,即使校長和工齡近40年的老教師,工資竟比祁桂發這個支教的青年教師的工資還低。
新場初中學生幾乎全部在學校寄宿。老師們每天要上早、晚自習,班主任則早、中、晚要檢查學生情況,值班老師更是一大早就要督促學生起床,進行早鍛煉,維持就餐秩序,夜晚住在值班室,深夜還要巡查。一些教師住在校外,距家十幾公里,他們也要早早趕到學校上早自習,午餐後就在辦公室里備課、批改作業。累了,就趴在辦公桌上睡一會兒。晚自習後,有的老師才披星戴月的趕回家。但他們並沒有因為報酬不高,而對工作有絲毫懈怠。
一天凌晨兩點半鍾,祁桂發去上廁所,見劉峰松老師還在學校查夜......祁桂發說,那一刻,他在心裡告訴自己,這一年支教工作,一定要認真干。
細節育人,學生們不再出口成「臟」
初到新場初中時,祁桂發發現學生出口成「臟」。針對這一現象,祁桂發在完成教學任務後,常常留下5分鍾時間給學生講一些文明用語方面的知識,結果很受歡迎,學生們紛紛要求以後多講些相關知識。一段時間後,有老師說:「這屆七年級學生素質比八九年級的學生還要高,不管在校內校外都會主動向我問好。」其他老師也有同感。祁桂發聽後,暗自高興。
他十分細心地關注著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並從一些細節對他們進行教育和引導。
有一次晚自習,學生在教室里被外面焚燒塑料垃圾產生的煙嗆得不停地咳嗽,祁桂發帶領幾個八年級的學生提水去滅火。為了讓學生明白這樣做的危害,他提前上了「空氣質量與健康」這個課題,讓同學們透過照射到教室里的陽光看空氣中的塵埃,感受空氣的污染。同學們深有感觸地說:「我們再也不能在校園焚燒塑料垃了,不能隨地吐痰,而且再也不能在教室里瘋打了!」
這里的學生們,漸漸喜歡上了這個城裡來的年輕教師。祁桂發在球賽中受傷了,同學們見他吃力的樣子,下課後搶著幫他把備課本送回辦公室。許多學生帶來了家裡產的蜜橘、臍橙,悄悄地放在他的宿舍門口。
一年的支教生活很快就結束了,祁桂發說:「這是一段難忘的經歷,在農村學校,我得到了一種在城區不可能感受到的全新體驗。這一年艱苦而充實的支教生活體驗,將成為我一生寶貴的精神財富。雖然我又回到了城區,但我仍與新場初中的孩子們和老師們保持著密切聯系。
鄭琦
鄉村教師的楷模——鄭琦
春風,吹拂著國旗。4月25日上午,當陽市廟前鎮中心小學例行的升國旗儀式正在舉行。
校外輔導員鄭琦對學生做主題講話:「你們要會學習、會生活……」胸前飄揚的紅領巾,已伴隨了鄭琦大半輩子,從少年到白頭……
偏遠的鄉村學校,平凡的崗位,他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
1958年8月,18歲的鄭琦主動申請來到最偏僻的陳院鄉王家塝小學任教。全校20多名學生,四個年級,只有他一個老師。在這里,他夜以繼日地工作,努力向山區孩子播灑知識的陽光雨露。
1979年9月,他歷經坎坷後落實政策恢復工作。第二年被調到井崗小學。住一間窄小的平房,陰暗潮濕,離家八九公里,來往不便,一家老小全靠妻子照料。他在這村小學堅守到退休,整整20年!
每天,鄭琦總是最早起床,打掃校園,備課、研究少先隊的工作……「周末回家換洗衣服,第二天一早就回到了學校,工作一忙經常不回家。他把學校看得比家裡重要。」老伴李應香說。
鄭琦長期教語文課和當班主任,他克服各種困難,編寫刻印復習資料,自製教具,不斷探索適宜山村孩子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在20多所學校的公開課競賽中,鄭琦的課是最受歡迎的課之一。同事說:「他帶的班級在統考中常常是前三名。」
東門小學青年教師楊靜談起自己的啟蒙老師,滿懷感佩之情:「他堅持普通話教學,還教全校的音樂課。他是學校的少先隊輔導員,經常開展夏令營、義務投遞、文藝演出等活動。我們在這里受到的教育一點不比城裡孩子差。」
教學樓前過去天晴一層灰、下雨一團泥。鄭琦就領著學生搬來磚塊,背來河沙,一連幹了幾個月,將泥巴地改造成磚面操場和道路。校園常年花木蔥蘢,老師、村民都說,學校里一草一木,哪一棵沒有經過鄭老師的手呢?
憑著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和熱愛,鄭琦在鄉村小學創造了突出的成績。1984年,鄭琦被授予「全國優秀少先隊輔導員」稱號,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金子在哪裡都閃光!
家訪路上,湍流河水中,他對學生傾注了無限關愛
井崗小學旁邊有一條瓦家河,河對岸住著20多個學生。沒有橋,學生只能踩著河中的石頭過河。每逢冬天和雨天漲水,就有學生曠課。鄭琦向學校建議:學生放學老師要護送,並主動承擔送河對岸學生的任務。從此,不論是暴雨傾盆,還是冰雪封河,他總是毫不猶豫地褲腿一挽,背著學生趟河。二十幾個學生背過去,1米65左右身高的他已是一身汗水。
鄭琦背送孩子們的行動感動了村民,1983年冬,村裡籌資在瓦家河上架了一座簡易橋。誰料到不久一場洪水將橋沖垮了。鄭琦再次承擔了背孩子過河的任務。直到當地公路改造修起了一座新橋,他才停止這個承擔了10多年的義務。
一個大雪天早上,鄭琦發現施衛國沒來上學,馬上來到施家。原來,小衛國的腳凍傷了。他對衛國父親說:「凍傷的腳一兩天好不了,雪一兩天也停不了,不上學怎麼行?我背他去,明天起,你送他到校,我送他回家。」當即就冒雪把孩子背到了學校。
即使退休了,發現誰家孩子沒上學,他都要過問。井崗小學校長程志勇介紹,鄭琦每學期都要幫助10多名孩子重返課堂。學校周圍的鄉村道路上,常年有他家訪勸學的身影。
鄭琦對孩子們的呵護與關愛,不僅是心血汗水,更是前途命運。
1963年4月,鄭琦在漳河小學任教時,校方錯誤地處分一名學生。鄭琦認為處分不符合有關規定,公開反對,卻被認為對抗學校領導被迫停職檢討。1964年10月,他因此事被開除公職。直到15年後才平反冤案。回首往事,他說:「為了學生的合法權益,老師應該挺身而出,我不後悔!」
鄭琦在井崗小學任教20年,一直有學生住在他身邊,短則一兩周,長則三四年。這些孩子,或因殘疾、或是孤兒、或是特別調皮。帶他們,要輔導功課,要調教性格,還要管生活,從微薄的工資中擠出錢來資助學生……他那間充滿愛心的小屋,溫暖了多少孤獨和受傷的幼小心靈!
有人問他:「你不嫌麻煩?」「這有什麼,就像帶自己的孩子。」他的回答那麼真誠。
什麼是對弱勢學生的教育關懷?人們在鄭琦身上得到了答案。
幾十年如一日教書育人做好事,他播撒文明的種子,以文化人
在井崗小學,鄭琦一直擔任少先隊輔導員。他組建了「紅領巾義務投遞站」,年投遞信件報刊2萬余件。當他看到農村的孩子放學後沒有一個好的活動陣地時,又倡導建起了9個校外「少年之家」,使孩子們又有了增長知識、陶冶情操的場所。每年「六一」,他都要在學校組織文藝活動,請附近村民看演出。每年春節,他組織孩子們打蓮響、采蓮船、舞龍燈,自編弘揚文明新風的唱詞,走村串戶拜年。每年植樹節,他還帶領學生在學校周圍種樹。井崗村裡的樹種在他手上換了4茬。至今村道兩旁交相掩映的水杉、刺槐,仍是鄭琦和學生留下的綠陰。「他年年都是這樣,工作紅紅火火的,做的好事數不清。」「他給青少年,給村裡各方面帶來的好影響誰都比不上。」談起鄭老師,相識相知了20多年的原井崗村支部書記張希珍和村委會主任翁明忠都無比欽佩。
17歲少年雨禾因父母離異,無人管束,曾因偷竊電線受到公安機關處罰,夥伴們不理他,人稱「狗都嫌」。鄭琦不嫌,將他接到家中,為他買來生活用品,教育他:「違法的事千萬不能做!」「一定要走正路。」見鄭琦這樣關心自己,雨禾深受感動。鄭琦趁熱打鐵,和他一起開墾他家門前的空地種菜,鼓勵他靠雙手自食其力。在鄭琦的幫助教育下,雨禾轉變了,一個步入犯罪邊緣的少年返回了正道。
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在一個鄉村知識分子默默耕耘的背後,是一片成長的文明新苗。
養老的庭院,成了孩子們課外的樂園,他退休而不退責,秋光映綠一片春色
鄭琦家院門上有一副對聯:「晚霞映紅下一代,秋光照綠一片春」。
1998年秋,還有一年多就要退休的鄭琦,對著一張珍藏了十幾年的老照片沉思。那是1984年他被授予「全國優秀少先隊輔導員」稱號,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時的合影。他忘不了時任團中央領導的胡錦濤同志的囑托:你們從事的紅領巾事業是太陽底下最美好的事業,關心培養教育祖國下一代的重任就落在了你們的肩上。
當年的誓言———把終生獻給黨的教育事業和紅領巾事業———敲擊著他的心房,他夜不能寐。
他和老伴商量妥當,在井崗小學附近的桐樹埡村買下一幢農舍,對房子和庭院改造後,1999年5月搬了過來。「鄭老師搬來了!」很快,他家成了孩子們常光顧的地方。2000年4月,「井崗小學校外輔導站」的牌子掛了起來。
秋天,鄭琦正式退休,一心撲在輔導站的建設上。添置書籍報刊,設立了閱覽室。又拉著老伴,一鋤一鋤地挖,搬走了100多立方米的土石,在房子周邊平整出了近800平方米的場地,建起了花園、菜園,架起了鞦韆、爬桿、乒乓球台等。從此,這里成了孩子們的樂園。每到放學和節假日,孩子們就來這里唱歌、跳舞、看報、養花、打球、學藝……
幾本發黃的《輔導站工作日誌》里記著他的辛勤足跡:「教唱《走進新時代》」、「請農技員周勇講農業技術課」、「交警中隊周警官上交通法規課」、「走訪抗暴英雄之家」……
為了建好輔導站,鄭琦先後投入5萬多元,至今還有近萬元借款沒有還清。
在鄭琦的全心投入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輔導站越辦越紅火,如今已發展成為「桐樹埡青少年活動中心」、「當陽市文化科技中心戶」等。4年多來,到這里參加活動的未成年人達1.5萬多人次。
他還受聘擔任著井崗小學、廟前小學、壩陵小學、煙集中學的校外輔導員。他騎著自行車常年奔波在這些學校進行輔導、開座談會、做報告……
關心和教育未成年人,這崇高的事業繼續在他心中激情燃燒!
⑥ 崇明補習老師
基本上所有老師都補得。要看你在哪裡的了。一般像東門中學和實驗中版學的老師會比權較好些。不過,這也是因人而異的。最好是小班教學,一個老師帶三四個左右的學生同時上,效果會好些。我現在高二。對於補課,我還是持保留意見。當初我幾乎沒補,一樣進了市重點。其實,這也要看本身努力的。
⑦ 我是工商管理專業的本科應屆畢業生,想考個教師證。是小學好還是初中好呢都需要考什麼什麼時候報名
心理學教育學是基礎知識,教英語普通話二乙就夠了!小學中學(包括高中)就看你喜歡了啊!還有你們地方上教育師資的需求!需求量和報考人員的傾向,綜合起來考慮一下!
實話,小學人家專科師范畢業生都已經擠得頭破血流了,你本科就別摻和了!而且小學老師要有很大的耐心很強的親和力,如果你不具備就別考了,不然就算考上了工作也不會快樂的!管好一群小孩子不是那麼簡單的啊!弄不好就是「放牛班」!
你說「會不會考了以後找老師的工作也很困難?」這點事肯定的!有教師資格證不代表有編制,現在編制都是當地教育局統考的多,你要當正式的老師還得參加他們組織的考試,各地方有各地方的標准,入圍比例也不一樣!
編制考試一般分筆試與面試,筆試:教育學概論、心理學概論、教育方法概論是綜合考試,具體考哪門還有考相關科目的知識!面試就是所謂的「說課」,考前就知道一個大范圍,幾年級到幾年級的課本內容,我們那時候什麼版本都不知道,然後考前一小時抽簽,抽課文紙,給你一個小時備課,然後20分鍾說課!除了課文紙沒別的材料,這要求你平時對各種類型的教材板塊設計、講課技巧都有很大要求,熟悉了你抽什麼來什麼都不用怕!
私人學校不用考編制,但是競爭也很大!
⑧ 誰能提供魏巍《我的老師》里蔡老師的資料不是魏巍,是蔡老師!
蔡芸芝
蔡芸芝老師手捧學生魏巍著作
魏巍的散文《我的老師》中的女主人公。
蔡芸芝生於1910年7月27日(農歷6月21日)。
2010年7月27日是蔡芸芝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日。
蔡芸芝的兒子在1983年第6期《中學語文教學》雜志上發表了《懷念我的母親蔡芸芝》一文,那時蔡老師已經去世八年了。摘錄該文中的兩段:
「《我的老師》全文最早發表在1956年10月1日的《教師報》上。那時偃師高中有位韓老師 (我們住在一個村子裡) 看到了這篇文章,酌度再三,最後他從文中『右嘴角邊有榆錢 大小一塊黑疙』中,認為確實是我母親。於是,他就把這篇文章給母親看,母親默認了。後來,設法詢到了魏巍同志的地址。從此,闊別了30年的師生又重新恢復了聯系,以後就經常書信拄來,從魏巍同志的信中,看到了作為當代的著名作家對於教師的尊敬和愛戴。記得,每次信來,母親都要念給我聽,還教我模仿他的字體,練習寫字。」
「當她44歲那年,即1956 年,司馬私立中學聘請她任教。記得,那時她非常高興,精神煥發,感到能為國家培養人才而歡欣鼓舞,魏巍同志的《我的老師》又給了她極大的力量。對於魏巍同志給她的評價,她很自謙,認為自己只是做了教師應該做的事情,一個教師就應該具有愛生的品德。」
蔡芸芝是山東兗州人,其父蔡仲荷一直在隴海鐵路上工作。蔡芸芝是蔡仲荷的二女兒,蔡芸芝家中姊妹五人。她在洛陽女子小學附設的一年制師范班畢業後,考上了開封女子師范。1928年,她父親在鄭州鐵路上工作後不久失了業,為了減輕家庭負擔,蔡雲芝在畢業前一年,決心輟學自謀職業。經人介紹,她到鄭州東門外東大街關岳廟小學(一座破廟改成的免費平民小學,即現在的創新街小學)任教,當時她還不足18歲。
1928——1930年,在蔡雲芝任教的三年裡,魏巍(魏鴻傑)就在這個學校讀二、三、四年級,他跟著年輕的蔡老師培養了文學愛好。1930年8月,蔡芸芝離開了鄭州前往開封女師復學。平民小學設在鄭州東門外的一所破舊關岳廟里,這是一所義學,既不收學費,又可不做制服(校服),這對窮家孩子來說,無異是一個福音。蔡芸芝出身寒門,對這些無錢上正規學校但又同樣聰穎的孩子充滿了同情和愛。蔡老師的文學愛好,對魏巍影響很大,蔡老師後來發表在鄭州一家報紙上的文章《斷鴻聲里》讓魏巍一直念念不忘,可以說,蔡芸芝是魏巍在文學上的啟蒙老師。
魏巍送給蔡芸芝老師的照片
1930年,蔡仲荷去世,蔡芸芝再次輟學,到洛陽老城東華街小學教書。1936年再次復學,1937年總算在開封女師畢業。家庭的變故使蔡芸芝在開封女師斷斷續續讀了十年!畢業後仍回洛陽教書,直到1940年,才與洛陽復旦中學教務主任王秋秩結婚,當時蔡芸芝已29歲,是當時少有的晚婚青年。王秋秩思想較進步,曾以國民黨洛陽縣參議員的身份掩護過紀登奎(曾任國務院副總理)等進步學生。洛陽淪陷後,王秋秩帶著一家人回諸葛老家躲避。1945年抗戰勝利後,蔡芸芝應聘到諸葛中心小學任校長,王秋秩仍回復旦中學教書。
解放後,蔡芸芝和所有知識分子一樣歡天喜地的迎接社會大變革。但由於種種原因,直到1956年諸葛鎮司馬民中成立,蔡芸芝才受聘到民中任教。當時的民中也像鄭州的平民小學一樣設在一所古廟里,條件非常簡陋,但復出後的蔡芸芝精神煥發,全身心投入了工作。司馬民中當時作為偃師西南的一所民辦中學,為偃師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從1957年到1966年10年間,魏巍和蔡芸芝書信不斷,不斷把自己新創作的作品和自己的工作生活情況告訴蔡老師;每出一本書,總要親筆簽上名子送給蔡老師,並且一直親切地稱她「芸芝師」。每次收到魏巍的來信,對蔡芸芝一家和司馬民中的師生「都象過節一樣高興」(王書法語),蔡芸芝不僅把來信讀給兒女聽,也讀給自己的學生聽,讓他們和自己一樣分享這份快樂,勉勵學生象魏巍那樣立志成材。
這十年是蔡芸芝最快樂的日子。後來文革開始了,司馬民中停辦了,蔡芸芝也因丈夫王秋秩的歷史問題受到了沖擊。突如其來打擊,把蔡芸芝擊倒了,病情一天天加重, 1972年夏,蔡芸芝帶著滿腹冤屈離開了人世,終年63歲。
蔡芸芝有四個孩子,老大王亦平、老二王如平和老四王青平是女孩,老三王方(又名王書發)是惟一的兒子。王如平、王書發、王青平三人都在司馬民中畢業,都是蔡芸芝的學生。
1966年,王書發作為返鄉知青,回到了諸葛村,參加了修建陸渾東一干灌渠的水利工程建設,並一直在村裡的工程隊做技術工作。1976年,村裡推薦王書法到該村中學任教,先後當過初中和高中教師。為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1987年至1989年間,王書發自費到洛陽教育學院進修學習。此後,他一直在初中教畢業班,直到2006年退休。從教三十年來,他先後送走了3000多名學生,有不少學生考上了偃師高中,有兩名學生考上了北大,一名學生考上了清華。長期的勞作,使王書法患上了嚴重的心臟病,醫生多次勸他手術,他一拖再拖,直到退休後才在北京做了手術。
1999年,王書發的二女兒、蔡芸芝的孫女王新曉從洛陽二師畢業後,被分配到司馬小學任教。王新曉教學生涯的開始和蔡芸芝教學生涯的結束,竟然在同一地點,歷史竟然有如此驚人的巧合!王新曉現在在諸葛小學任教,她的愛人袁平偉也是一名教師,在洛陽旅遊中專任教。
二女兒王如平的丈夫徐長生在洛陽市聾啞學校從事特殊教育工作,他用手語和愛心,讓一個個殘疾孩子也擁有了健全的人生。
受徐長生的影響,王亦平的女兒、蔡芸芝的長外孫女張瑞紅也愛上了特殊教育,她在洛陽市殘聯康復中心工作,用心幫助殘疾人進行語言和聽力康復訓練。
在蔡芸芝女兒和孫女的婚姻問題上,似乎大多數都傾向於選擇教師。王書發說:「無論是做教師,還是選擇教師做配偶,很大程度上都是受了母親的影響,她老人家曾說過『當教師,教書育人,挺好!』」。
蔡芸芝用她的行動和精神哺育了一個教師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