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學師生 > 通賢中學校長

通賢中學校長

發布時間:2021-02-15 09:33:23

❶ 四川安岳縣通賢中學2000年的校長是誰

正校長:龍大滿

❷ 介紹一個你熟悉的莆田歷史名人

巍巍壺公山,清清蘭溪水。壺公山水孕育著這片神奇的土地。地靈則人傑,自陳朝鄭露「開莆來學」,這里便是人才的搖籃。
莆田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曾被譽為「海濱鄒魯」、「文獻名邦」。自唐以來1200多年間,涌現出2345多名進士,12名狀元,14名宰相。有98人在中國二十四史中立傳,有99部興化人的著作被收入《四庫全書》,有「一家九刺史」、「一門五學士」、「一戶六進士」、「一科兩狀元」、「魁亞占雙標」、「兄弟兩宰相」、「六部尚書佔五部」、「父子兄弟同朝為官」的風流佳話。他們恰似燦爛的群星,在歷史的銀河裡閃爍,各領風騷,垂範後人。
唐 ● 宋
林披(公元733 - 802年)字茂則、茂彥,號師道,莆田縣人。唐天寶十一年(752年),明經擢第,為將樂令、遷漳州刺史、澧州(今湖南澧縣)司馬、康州(今廣東德慶)刺史,貶臨汀郡曹椽,改臨江(今四川忠縣)令。後授臨汀別駕知州事。官終檢校太子兼蘇州別駕,賜紫金魚袋、上柱國。林披有九子,皆官至刺史,世號「九牧林家」。

徐寅(生卒年不詳)字昭夢,荔城區人。唐乾寧元年(894)舉進士,梁開平元年(907)再試進士,中第一名。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幾何賦》中「三皇五帝不死何歸」句,要其改寫,徐寅答:「臣寧無官,賦不可改」,太祖怒削其名籍。東歸,閩王審知禮聘入幕,官秘書省正字。後歸鄉隱居。有《徐正字集》、為清代《四庫全書》收錄,詩亦收錄於《全唐詩》中。

黃滔(公元840 - 911年)字文江,荔城區人。唐乾寧二年(895)登進士,官國子四門博士,因宦官亂政,憤然棄職回鄉。王審知主閩,奏授御史里行,充任威武軍節度推官。黃滔是晚唐著名詩人,《全唐詩》收錄其詩作一百多首。還編輯唐代福建人詩作總集《泉山秀句集》30卷,對保護福建文化起了一定作用。他是莆田早期的文學家,人稱閩中「文章初祖」,其著作《黃御史集》被收錄於《四庫全書》和《叢書集成》中。

翁承贊(公元859 - 932年)字文堯,祖居莆田縣興福里竹嘯庄(今北高鎮竹庄村),後移居漆林里(今屬福清縣新厝鄉七林村)。唐大中十三年(859年)生。唐乾寧三(896年),承贊以進士第三人被選為探花使。擢博學宏詞科,授京兆尹參軍,累遷右拾遺,戶部員外郞。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篡唐自立,國號梁,以承贊為右諫議大夫。開平四年(910年),又以承贊為冊禮使,冊封王審知為閩王,承贊次為王審知所賞識。其從子乾度,官左補闕,乾度有子六人:處厚、處恭、處易、處朴、處廉、處休,相繼於宋建隆(960~963年)、開寶(968~976 年)、雍熙年間(948~987年)進士及第。時稱「六桂聯芳」。宋時建有「六桂祠」至今尚存(在今黃石鎮清中村)。

陳洪進(公元914 - 985年)字濟川、致先,仙游縣楓亭人。行伍出身,投泉州指揮使留從效手下,以軍功被閩主王延政封為馬步軍都校。公元945年,泉州置清源軍,陳洪進調為清源統軍使,後升清源軍節度,兼漳、泉二州觀察使。宋開寶八年(975),宋太宗即位後,陳洪進審時度勢,順應歷史潮流,於太平興國三年(978)獻泉、漳二州所轄14個縣,歸入宋朝版圖,為國家統一作出積極貢獻,被授為武寧軍節度使同平章事。次年,隨太宗收復太原,後被晉封為杞國公、岐國公,賜府第於開封祥符縣。公元985年病歿,朝廷廢朝二日,宋太宗贈中書令,謚「忠順」,追封為東海南康郡王。

林默(公元960-987年)莆田縣人,晉代晉安郡(今福建福州市)王林祿之十二世女錄,唐閩中望族九牧林之後。其父林惟愨,官都巡檢,居湄洲嶼(今福建莆田市湄洲島)。林默生於宋建隆元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酉時。出世至彌月,不聞啼聲;因名曰「默」。自幼聰穎,不類諸女;八歲從塾師訓讀,悉解文義;十歲始喜凈幾焚香,頌經禮佛。自小即習水性,善駕舟、泅水,通曉氣象與海道。十六歲起,矢志不嫁,專為商人、漁民救險排難,被人稱為「神姑」。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歷九月實九逝世。不久,鄉要在湄洲島上立祠祀之,號「通賢靈女」,尊為「媽祖」或「娘媽」,並定每年三月二十三日為「媽祖」節。由此日趨神化,被海上商人、漁民奉為「海上救護神」。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徽宗始特賜「順濟」廟額;南宋時多次被封為「夫人」、「妃」;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加封「天妃」。明初鄭和七下西洋,平安往返,曾奏建南京、太倉、長樂天妃行宮,立碑紀念;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進封「天後」。至今,海內外許多地方均有奉祀媽祖廟宇。

蔡襄(公元1011 - 1067年)字君謨,號莆陽居士,仙游縣楓亭人。宋天聖八年(1030)登進士,時年19歲。歷任諫官、樞密直學士,龍圖閣學士,翰林院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歷知泉州、福州、杭州、開封府事。他剛正不阿,仗義直言。景ネ右(1036)三年,范仲淹等四臣反對權相呂夷簡而遭貶謫,蔡襄作《四賢一不肖》詩,抨擊此事,名聲大震,時年25歲。在任地方官時,他關心百姓疾苦,免除苛雜賦稅,興修水利,綠化官道,禁止陋俗,造福於民。宋慶歷四年(1044),他奏減福州丁口稅;出任泉州時,主持修造中外聞名的洛陽橋(萬安橋),促進了泉州貿易的繁榮和發展。他還撰寫《荔枝譜》和《茶錄》等書,為茶、果栽培作出傑出的貢獻。《荔枝譜》為世界上最早的果樹栽培學專著之一,近年被譯為英法等國文字,流傳海外。詩文造詣較深,有《蔡忠惠公文集》傳世;擅長書法,與蘇軾、黃庭堅、米芾齊名,稱為宋四大家,墨跡有《謝賜御書詩》傳世。蔡襄病逝後,大文學家歐陽修為其撰寫墓誌銘,葬於仙游縣楓亭錦嶺。

蔡京(公元1047 - 1126年)字元長,仙游縣楓亭人。北宋熙寧三年(1070),與其弟蔡卞同榜進士,初任浙江錢塘(今杭州市)尉,舒州(今安徽潛山)推官。後任起居郎,出使遼國,回來後被提升為中書舍人。曾參與支持王安石變法。宋元ネ右元年(1086)司馬光任宰相,廢止王安石新法,復差役制,蔡京又積極追隨司馬光,受到賞識。紹聖元年(1094),蔡京任戶部尚書,此時司馬光已死,他又幫助章忄享重行新法,推行雇役制,又得章忄享賞識。後徽宗即位,蔡京被降為端明殿龍圖閣學士,不久又貶至杭州任職。崇寧元年(1102)後,蔡京又被重用,歷任大名府知府、戶部尚書、左丞、右僕射、太師等職,先後五度為相。他盡復新法,貶元ネ右諸臣為「奸黨」,立黨人碑,立於端禮門及各地官廳;又力倡「豐亨豫大」之說,大興土木,建造宮殿,設立道觀,加重百姓負擔。蔡京晚年誤國,宋靖康時(1126),被欽宗皇帝放逐嶺南(今廣東廣州),途中死於潭州(今湖南長沙),時年80歲。

鄭樵(公元1104 - 1162年)字漁仲。世稱「夾氵祭」先生、「 溪西 」先生。涵江區人。南宋著名的歷史學家。他16歲時從族兄鄭厚在越王山下結廬苦讀,博覽群書,不事科舉,立志要「匯天下之書為一書」。他30年著書,10年搜訪圖籍,一生留下81部900多卷著作。他第一個創立中國通史體系,寫成《通志》200卷、500多萬字,與杜佑的《通典》、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並稱「天下三通」,後人對其評價極高。《通志》、《爾雅注》、《夾氵祭遺稿》、《六經輿論》等皆收入《四庫全書》。

葉禺頁 (公元1100 - 1167年)字子昂,仙游縣人,宋紹興二年(1132)進士。初任南海縣(今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北部)主簿兼代縣尉,後知常州(今江蘇常州市)。孝宗即位,召為尚書郎和右司諫,歷吏部侍郎、代理吏部尚書。乾道元年(1165),改任簽書樞密院事、端明殿學士、參知政事兼樞密院事。次年一度罷政,後又召為尚書左僕射等職。卒後累贈少師,謚「正簡」。葉禺頁為人朴實,清廉公正,嚴以律己,不圖私利。自初入仕至為相,田宅不改其舊。

陳俊卿(公元1113 - 1186年)字應求,莆田市荔城區人。宋紹興八年(1138)進士第二名,授泉州觀察推官。後調睦宗院教授,以校書郎召為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他不肯依附秦檜,主張抗金,反對議和。孝宗即位,他受重用,遷中書舍人,帶職任江淮宣撫判官兼代理建康府(今江蘇南京)事。乾道元年(1165)入京,為吏部侍郎,同修國史。乾道四年(1168)任宰相,以選賢舉能為己任。淳熙八年(1181),上書告老還鄉。卒前,他手書示諸子勿祈恩澤,勿請謚樹碑。卒後,孝宗贈太師,謚正獻。朱熹遠道來莆弔唁,並為之撰寫行狀。

林光朝(公元1114 - 1178年)字謙之,號艾軒,荔城區人,宋隆興元年(1163)進士。早年得理學名儒周敦頤濂洛學派真傳,講學於莆田東井、紅泉、蒲弄等書堂,後世學者稱其為「紅泉學派」,尊為「南夫子」。他以名儒召對,任國子祭酒,兼太子左諭德。官終工部侍郎,謚「文節」。有《艾軒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中。
鄭僑(公元1132 - 1202年)字惠叔,號回溪,仙游縣人。宋乾道五年(1169)考中狀元。歷任轉校書郎、著作佐郎、國史院編修、吏部司封、起居舍人、左庶子、兼任給事中、禮部郎中兼侍講等職。曾任建寧(今福建建甌縣)、建康(今南京)、福州知府。寧宗即位,召其為吏部尚書。慶元元年後,拜參知政事,進知樞密院事,及資政殿大學士,拜觀文殿學士等。晚年辭官返鄉,卒後贈太師、郇國公,謚「忠惠」。

陳讜(公元1135-1216年)字正仲,仙游縣人。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進士,在甌寧(今福建省建甌縣)、泉州等地任職,升右司郎中、殿中侍御史。以直言觸犯當朝宰相陳自強,調任太常少卿奉祠。後起用為兵部侍郎,因上書不納,遂乞外任,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寧國府。旋除敷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國宮。寧宗嘉定初年(公元1208年),告老還鄉,卒封清源郡(今福建泉州市)侯,贈通議大夫。曾倡建仙游安利橋、石馬橋、金鳳橋等。平生博覽群書,詩文雅緻,擅長書法,楷寫尤為雄健有力。

王邁(公元1184 - 1248年)字實之,號癯軒,仙游縣人。南宋嘉定十年(1217)進士。歷任殿試詳定官、南外睦宗院教授、潭州(今湖南長沙市)觀察推官、贛州、吉州(今江西吉安市)通判,和邵武軍知軍等職。為官公正,敢於直言強諫。受當朝宰相鄭清之器重。王邁還是南宋詩人、文學家,著有《癯軒集》27卷,收入《四庫全書》。

劉克庄(公元1187 - 1269年)字潛夫,號後村居士,荔城區人。宋嘉定二年(1209)以蔭入仕,淳ネ右元年(1241)特賜同進士。歷任桂州(今廣西桂林)幕、建陽知縣、福建帥司參議、廣州提舉、潮州通判等職,以太府少卿任國史院編修、實錄院檢討,兼崇政殿說書、中書舍人,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漳州、福建提刑。再召入詞館同修撰、起居舍人、侍講。累遷兵部侍郎,權工部尚書兼侍讀。卒後,贈銀青光祿大夫,謚「文定」。劉克庄秉性耿直,不滿當權者埋沒賢能,敢於抨擊朝政弊端,一生為官30多載,落職九次。因其政治抱負無法施展,遂傾注畢生精力於文章詩詞。其詞有辛棄疾,陸游詞風,洋溢著愛國憫民思想,是宋詞的重要組成部分。後人編輯其作品,稱《後村居士大全集》190卷,收入《四庫全書》。

陳文龍(公元1232 - 1277年)字君賁、德剛,荔城區人。原名子龍,宋咸淳五年(1269)中狀元,度宗賜名文龍。先後任秘書省正字、鎮東(今吉林省西北部)軍節度判官、崇政殿說書、監察御史、撫州知府、左司刺、侍御史、參知政事、興化知軍、閩廣宣撫等職。陳文龍是南宋抗元將領,曾上書彈劾宰相賈似道一味求和誤國,遭打擊,憤而辭官。元兵陷福州後,派人勸降,遭嚴辭拒絕,並斬招降使,傾盡家財募兵,打出「生為宋臣,死為宋鬼」旗幟,堅守興化城。後因叛將開城降元被捕,誘降不屈,械送北上,一路絕食。經杭州拜謁岳飛廟時,氣絕而死,葬於杭州西湖智果寺旁,被後人譽為福建的「岳飛」。
元 ● 明
陳旅(公元1288 - 1343年)字眾仲,號荔溪,秀嶼區人。少篤學,薦為閩海儒學官。後至京都與翰林侍講學士虞集結為文章知己,由趙世延極力推薦,授為國子助教。元統二年(1334),出任浙江儒學副提舉。二年後應召入京,任翰林文字官,遷國子監丞,除文林郎。主張推崇孔孟,仁政愛民。是元代福建著名的文學家,著有《安雅堂集》13卷,收錄於《四庫全書》。
柯潛(公元1423 - 1473年)字孟時,號竹岩,城廂區人。明景泰二年(1451)狀元及第,歷任翰林院修撰,右春坊、右中允、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學士掌院事。奉命主持兩京鄉試一科、禮部會試二科,任東宮講官、侍經筵等職。所為文章、平妥整潔,詩律清婉。有《竹岩集》收錄於《四庫全書》。

黃仲昭(公元1435 - 1508年)原名潛,字行,號未軒,莆田市城廂區人。明成化十四年(1478)舉進士,授編修。因上奏《諫元宵賦煙火詩疏》,被稱為翰林四諫之一。皇帝覽疏大怒,謫貶湘潭知縣,改南京大理寺評事。弘治元年(1488),黃仲紹才被起用為江西提學僉事,不久辭職歸里,以講學著述為事。他在文學、理學、方誌等方面都有突出貢獻。世稱「未軒先生」。著有《未軒集》12卷;編撰《八閩通志》、《延平府志》、《邵武府志》、《興化府志》、《南平縣志》等,皆被《四庫全書》收錄。

鄭紀(公元1438 - 1513年)字廷綱,號東園,仙游縣度尾鎮人。明天順四年(1460)二甲進士。歷任國子祭酒、翰林庶吉士、浙江按察副使、南京左通政、南京戶部侍郎、大司徒等職。卒後贈戶部尚書。他一生經歷英宗、憲宗、孝宗三朝,人稱「三朝元老」。鄭紀為官正直。憲宗時,目睹朝政腐敗,不顧殺身之禍,上「太平十策」奏章。要憲宗「遠姦邪,任忠良,恤民命,興禮教」。因忠言未被採納,憤然辭官歸里,隱居二十多年。在家鄉興學勸耕,植樹造林,倡修橋梁,崇尚勤儉,做了不少有利於家鄉人民的好事。晚年又被起用,任浙江副使,撥糧賑濟災民;上疏朝廷,免除仙游軍戶役的苛法,減免錢糧。終因受奸臣排擠,再度引退。歸隱後還上了19道奏章,為民請命。鄭紀博學多才,有《鄭東園文集》、《歸田錄》等傳世。

柯維騏(公元1497 - 1574年)字奇純,號希齋,莆田市城廂區人。明嘉靖二年(1523)進士。授官南京戶部主事,不赴任,閉戶專志讀書,家居50年足不入公府,四方從學者四百餘人,教以務實志、實功、實用之學。地方官十八次薦於朝廷,詔授承德郎,即致仕。著有《宋史新編》200卷。《續莆陽文獻》24卷、《史記考要》10卷及詩文《藝餘集》、《河汾傳》等。今城廂區東岩山下柯氏祠堂,即柯維騏編撰《宋史新編》的地方,有修史堂。

林兆恩(公元1517 - 1598年)字懋勛,號龍江,道號子穀子,世稱「三教先生」,教徒尊為「三一教主」「三教度世大宗師」。荔城區赤柱巷人。他無意科舉,專研宋儒和當時王陽明的「身心性命」之學說。他認為儒、道、釋三教的本源是相通的,創立儒、道、釋「三教歸一」學說,著有《三教正宗統論》36卷,勸人為善,反對邪惡。其學說影響深且廣,弟子幾遍天下,國內外許多地方均有規模不一的「三教祠」。林兆恩曾在城廂區東岩山報恩寺前的「東山樵舍」講學,其信徒把此處稱為「宗孔祠」,也被世人稱之為「麟山祖祠」。嘉靖年間,倭寇騷擾閩浙沿海,莆田受害甚烈,林兆恩呈《防倭管見》於官府,並傾盡家產賑濟難民,收埋屍骨二萬二千餘身;曾創「艮背法」(氣功),著有《九序圖》一書,用以防病健身,救治當時兵災後的流行瘟疫。

林潤(公元1530 - 1569年)字若雨,號念堂,荔城區下務巷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進士。初任臨川(今江西撫洲)知縣,後授南京山東道御史。林潤剛正不阿,正色立朝。當時嚴嵩、嚴世蕃父子權橫朝野,林潤毫無媚骨,彈劾嚴嵩死黨鄢懋卿五大罪狀,數列嚴世蕃不赴謫所,藏在老家占田地、蓋府第,凌辱官民、有「負險不臣之心」等罪狀。使嚴家父子伏誅。《明史》評嚴嵩父子之敗,及「發於鄒應龍,成於林潤」。

陳經邦(公元1536 - 1616年)字公望,號肅庵,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進士,授翰林編修。隆慶時,陳經邦被選任東宮太子朱翊鈞的講讀官。太子登位時才十歲,仍以經邦侍講讀。由於他態度懇切,講讀明白,深得萬曆帝聖意,屢獲晉封,官至禮部尚書,加封太子少保。陳經邦還對國家政令、興革利害多所條陳,皇帝亦予以採納,並御書「責難陳善」四字賜之(此匾已於「文革」期間毀壞)。因為萬曆皇帝成年後貪圖宮闈享樂,委政於輔臣,而陳經邦常與輔臣議事不合,受到排擠。40歲時,陳經邦請求退休,前後在家達30年,終不得重用。

曾鯨(公元1568-1650年)字波臣,莆田人。明代著名的肖像畫大師,承古代人物畫大師顧愷之「以形寫神」的手法,並大膽吸收西洋畫法,熔中西於一爐,創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凹凸法」,人稱「波臣派」。所畫肖像,神情生動、逼真,如鏡取影,前無古人。在明清兩代畫家中,享有很高聲望。《中國繪畫史》稱其肖像畫在朱明王朝三百年間,首屈一指。傳世有《黃道周像》、《黃宗羲像》、《謝在杭像》、《錢澄之像》、《張岱像》等,皆屬珍品。

宋珏(公元1576-1632年)字比玉。自號荔支仙,又號浪道人。莆田縣(今城廂區)人。肄業國子監,不久棄去,寄寓南京、蘇州、杭州等地三十餘年。平生落魄,而疏財仗義,濟急排難,無所避畏,為人所難能。長於書法,章、行、草俱佳,規撫《夏承碑》甚蒼古。善畫能詩,時稱為三絕。尤擅長山水畫,《國朝畫征錄》稱其「能脫盡畫史習氣,自是士人高致,其寫松樹尢秀絕。」詩情畫筆,傾倒名流,片紙隻字,皆成珍寶,外國使才多以重金購其作品。此外,又工篆刻,首創以八分入印,自成一家,世稱「莆田派」或「閩派」。手刻有《古香齋寶藏蔡帖》、《荔枝譜》等。

林蘭友(公元1594 - 1659年)字翰荃,號自芳,別號猗齋,仙游縣楓亭人。明崇禎四年(1631)進士。授廣西臨桂知縣,後任南京湖廣道監察御史。任職期間,發奸剔弊,不畏權貴,不徇鄉情,曾一日三劾薛大豐(蘭友同鄉,少時同就讀於楓亭塔斗山會心書院),轟動朝野,人稱「鐵面御史」。後因上疏論大臣楊嗣昌反被謫貶為浙江按察司充散員,旋又起用為光祿寺卿,調南京吏部考功員外郎。崇禎末年,李自成入北京,蘭友被捕,旋脫身歸故里。明唐王立於福洲,起用為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出漳、泉督師,力圖恢復明朝,卻以失敗告終,帶全家逃往海島,隱居15年,後病卒。親屬將靈柩運回故鄉,葬於楓亭九社登乾山麓。

清 ● 民國 ● 現代
郭尚先(公元1785 - 1832年)字元開,號蘭石,荔城區人。清嘉慶十四年(1809)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貴州鄉試主考官、編修提督四川學政、翰林院侍講,官終大理寺卿。他精鑒賞,長書法、工墨畫。作品嘗為仁宗皇帝賞識,時人視若珍寶,墨跡流傳入朝鮮、日本,多為故宮收藏。著作有《芳堅館題跋》、《芳堅館印字》、《增默庵文集》、《使蜀日記》等傳世。

江春霖(公元1854 - 1918年)字仲默,號杏村、梅陽山人,莆田縣萩蘆人。光緒二十年(1894)進士,名列第一。他先後歷任江南、新疆、遼沈、河南、四川諸道監察御史,訪察吏治,不避權貴。前後六年,封奏六十多起,與慶親王、袁世凱、徐世昌、孫寶琦等權貴抗爭,聲震朝野。宣統二年(1910)被罷官歸里。從此,厭談政治,致力於公益事業,任修築韓壩海堤、萩蘆溪大橋等董事。辛亥革命後,袁世凱任總統,請他出山任福建宣慰使,授其二等嘉禾勛章,均被拒絕。有《江御史奏議》、《梅陽山人詩文集》著作傳世。

李霞(公元1871 - 1938年)字雲仙,號髓石子,仙游縣賴店人。少時隨伯父(民間雕刻藝人)學畫,為廟宇作壁畫。16歲始以賣畫為生。1908年在北京故宮以《麻姑晉酒圖》譽滿京城,被稱為「麻姑李」。1910年,先後在南京、上海等地舉辦個人畫展,轟動一時。1914年,其名作《十八羅漢渡江圖》被選送巴拿馬參加世界博覽會,獲優等獎章。1923年所繪的《函谷跨牛圖》在美國紐約賽會上又獲優等獎章。李霞的人物畫多取材於歷史人物、民間傳說及神話,筆法神逸,老練奔放,繼承中國畫傳統技法,又有獨特藝術風格。李霞一生遍游名山大川,追求藝術真諦,成就卓著,為祖國畫壇增添光彩。抗日戰爭期間,他抱病賣畫,捐助抗戰,直至病逝,精神可嘉。

張琴(公元1876 - 1952年)字治如,號石匏老人,莆田市城廂區人。光緒三十年(1904)進士,是興化科舉以來的最後一科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次年,廢科舉,興學堂,首任興化第一所官辦興郡中學監督(校長)。民國成立,被選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在北京與愛國人士創辦《亞東新聞》報,任主筆。因該報文章揭露袁世凱圖謀帝制,剌殺宋教仁等內容,被袁世凱拘留,報紙亦遭封禁。民國六年(1917年)赴廣州出席國會非常會議,擁戴孫中山,受聘為杜起雲師長秘書。後歸故里著述,有《六書考源》、《桐雲軒碑帖題跋》、《讀爾雅稿》、《莆田縣志稿》、《桐雲軒畫集》、《桐雲軒詩文集》等。

李耕(公元1885 - 1964年)仙游縣人,原名李實堅,字硯農,號一琴道人、大帽山人。歷任福建文史館研究員、福建省政協委員、仙游縣政協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福建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他祖父、父親都是民間畫師,成人後,他能吸取唐寅、黃慎諸名家之長。筆法超脫老練,形、神、韻三者兼備,獨樹一幟,在國內外久負盛名。他繪畫的《彌勒佛》曾在1926年華東五省畫展中獲第一名。徐悲鴻評贊「有奇拙者,首推李耕君,揮毫恣肆,可追蹤癭瓢,其才則中原所無」。李耕為人正直,品德高尚,廣收門徒,培養了一大批後起之秀,為國畫藝術的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有《畫論》、《菜根精舍》等論著傳世。1954年,仙游縣建有李耕國畫研究所。

歐元懷(1893-1978年)字愧安。莆田市城廂區人。1915年赴美國,先後在西南大學文理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學習。1922年畢業回國,歷任廈門大學教育主任兼總務長、上海大夏大學副校長和校長、上海市工部局華人教育處教育委員、貴州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等職。解放初任「華東師范大學籌備委員會」事務委員,並被邀為上海市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
歐元懷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曾因創辦大夏大學,成績顯著,貢獻傑出,美國西南大學特贈予榮譽博士學位。
林景潤(公元1897 - 1946年)字琴雨,莆田縣人。莆田哲理中學畢業後,入福建協和大學政治系學習,後轉美國芝加哥大學深造,1919年獲碩士學位,又獲美國哈佛大學名譽博士學位。回國後任福建協和大學教授。1928年起,任福建協和大學校長,歷近二十年。並創辦琴雨幼稚園、捐辦小學。曾任福建省臨時參議會議員,1946年病故於美國。

黃羲(公元1899-1979年)原名文清,又作文倩,字可軒,號大蜚人,仙游縣人。中國著名的古裝人物畫家,美術教育家。少年時,拜李耕為師,後隨要霞學畫。浪跡蘇州、杭州、上海、上海福建閩南和台灣等。1926年考入上海美專,又進新華藝術進修,畢業後任教42年。其畫既繼承傳統的國畫技法,又吸取民間藝術的氣質和特點。代表作有《風塵三俠》、《伯樂相馬》、《伏生傳經》、《文姬歸漢》、《麻姑》、《達摩》、《觀音》等。1957年應著名畫家潘天壽邀請,受聘於浙江美術學院講授中國古裝人物畫傳統技法,著有《說畫》和《中國畫理法研究》等書。1980年,浙江美術學院和閩、浙美術協會聯合舉辦「黃羲遺作畫展」,著名藝術大師劉海粟題詞「意思橫逸,動筆新奇」,給以高度評價。

黃震(公元1900-1969年)原名經芳,仙游縣人。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歷任福建省農業改進處處長兼試驗場場長、福建省科學館館長、中國動物學會福州分會理事長、莆田一中校長,以及福建農學院、福建師大等校教授。

黃震對教育、文化和科研事業的貢獻至為卓著。早在30年代,即編著生物科學讀物,供各大專院鷳應用。40年代,曾在永安大湖創辦10所國民學校、10間民眾教育館、32個讀書站,並組織3個巡迴教育隊,極力在農村普及文化、衛生及科學知識。舉辦全省動植物及防治病蟲害展覽會,受到國內外科研人士和知名學者的高度評價。編著有《福建獸類簡志》、《福建農業害獸目錄》、《農作物防治病蟲害》、》鳥類對農作物的危害》、《福建動植物之研究》等20多部書。

❸ 從古至今莆田有哪些名人

莆田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曾被譽為「海濱鄒魯」、「文獻名邦」。自唐以降1200多年間,涌現出2000多名進士,10名狀元,8名宰相。有98人在中國二十四史中立傳,有99部興化人的著作被收入《四庫全書》,有「一家九刺史」、「一門五學士」、「一戶六進士」、「一科兩狀元」、「魁亞占雙標」、「兄弟兩宰相」、「六部尚書佔五部」、「父子兄弟同朝為官」的風流佳話。他們恰似燦爛的群星,在歷史的銀河裡閃爍,各領風騷,垂範後人。
林披(公元733 - 802年) 字茂則、茂彥,號師道,莆田縣人。唐天寶十一年(752年),明經擢第,為將樂令、遷漳州刺史、澧州(今湖南澧縣)司馬、康州(今廣東德慶)刺史,貶臨汀郡曹椽,改臨江(今四川忠縣)令。後授臨汀別駕知州事。官終檢校太子兼蘇州別駕,賜紫金魚袋、上柱國。林披有九子,皆官至刺史,世號「九牧林家」。
徐寅(生卒年不詳) 字昭夢,莆田市城廂區人。唐乾寧元年(894)舉進士,梁開平元年(907)再試進士,中第一名,為福建歷史上第一個狀元。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幾何賦》中「三皇五帝不死何歸」句,要其改寫,徐寅答:「臣寧無官,賦不可改」,太祖怒削其名籍。東歸,閩王審知禮聘入幕,官秘書省正字。後歸鄉隱居。有《徐正字集》、為清代《四庫全書》收錄,詩亦收錄於《全唐詩》中。
黃滔(公元840 - 911年) 字文江,莆田市城廂區人。唐乾寧二年(895)登進士,官國子四門博士,因宦官亂政,憤然棄職回鄉。王審知主閩,奏授御史里行,充任威武軍節度推官。黃滔是晚唐著名詩人,《全唐詩》收錄其詩作一百多首。還編輯唐代福建人詩作總集《泉山秀句集》30卷,對保護福建文化起了一定作用。他是莆田早期的文學家,人稱閩中「文章初祖」,其著作《黃御史集》被收錄於《四庫全書》和《叢書集成》中。
陳洪進(公元914 - 985) 字濟川、致先,仙游縣楓亭人。行伍出身,投泉州指揮使留從效手下,以軍功被閩主王延政封為馬步軍都校。公元945年,泉州置清源軍,陳洪進調為清源統軍使,後升清源軍節度,兼漳、泉二州觀察使。宋開寶八年(975),宋太宗即位後,陳洪進審時度勢,順應歷史潮流,於太平興國三年(978)獻泉、漳二州所轄14個縣,歸入宋朝版圖,為國家統一作出積極貢獻,被授為武寧軍節度使同平章事。次年,隨太宗收復太原,後被晉封為杞國公、岐國公,賜府第於開封祥符縣。公元985年病歿,朝廷廢朝二日,宋太宗贈中書令,謚「忠順」,追封為東海南康郡王。
蔡襄(公元1011 - 1067年) 字君謨, 號莆陽居士,仙游縣楓亭人。宋天聖八年(1030)登進士,時年19歲。歷任諫官、樞密直學士,龍圖閣學士,翰林院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歷知泉州、福州、杭州、開封府事。他剛正不阿,仗義直言。景ネ 右 (1036)三年,范仲淹等四臣反對權相呂夷簡而遭貶謫,蔡襄作《四賢一不肖》詩,抨擊此事,名聲大震,時年25歲。在任地方官時,他關心百姓疾苦,免除苛雜賦稅 ,興修水利,綠化官道,禁止陋俗,造福於民。宋慶歷四年(1044),他奏減福州丁口稅;出任泉州時,主持修造中外聞名的洛陽橋(萬安橋),促進了泉州貿易的繁榮和發展。他還撰寫《荔枝譜》和《茶錄》等書,為茶、果栽培作出傑出的貢獻。《荔枝譜》為世界上最早的果樹栽培學專著之一,近年被譯為英法等國文字,流傳海外。詩文造詣較深,有《蔡忠惠公文集》傳世;擅長書法,與蘇軾、黃庭堅、米芾齊名,稱為宋四大家,墨跡有《謝賜御書詩》傳世。蔡襄病逝後,大文學家歐陽修為其撰寫墓誌銘,葬於仙游縣楓亭錦嶺。
蔡京(公元1047 - 1126年) 字元長,仙游縣楓亭人。北宋熙寧三年(1070),與其弟蔡卞同榜進士,初任浙江錢塘(今杭州市)尉,舒州(今安徽潛山)推官。後任起居郎,出使遼國,回來後被提升為中書舍人。曾參與支持王安石變法。宋元ネ 右 元年(1086)司馬光任宰相,廢止王安石新法,復差役制,蔡京又積極追隨司馬光,受到賞識。紹聖元年(1094),蔡京任戶部尚書,此時司馬光已死,他又幫助章忄享 重行新法,推行雇役制,又得章忄享 賞識。後徽宗即位,蔡京被降為端明殿龍圖閣學士,不久又貶至杭州任職。崇寧元年(1102)後,蔡京又被重用,歷任大名府知府、戶部尚書、左丞、右僕射、太師等職,先後五度為相。他盡復新法,貶元ネ 右 諸臣為「奸黨」,立黨人碑,立於端禮門及各地官廳;又力倡「豐亨豫大」之說,大興土木,建造宮殿,設立道觀,加重百姓負擔。蔡京晚年誤國,宋靖康時(1126),被欽宗皇帝放逐嶺南(今廣東廣州),途中死於潭州(今湖南長沙),時年80歲。
鄭樵(公元1104 - 1162元) 字漁仲。世稱「 夾氵祭 」先生、「溪西」先生。宋時興化縣(今莆田縣) 廣業里人。南宋著名的歷史學家。他16歲時從族兄鄭厚在越王山下結廬苦讀,博覽群書,不事科舉,立志要「匯天下之書為一書」。他30年著書,10年搜訪圖籍,一生留下81部900多卷著作。他第一個創立中國通史體系,寫成《通志》200卷、500多萬字,與杜佑的《通典》、 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並稱「天下三通」, 後人對其評價極高。《通志》、《爾雅注》、《夾氵祭 遺稿》、《六經輿論》等皆收入《四庫全書》。
葉禺頁 (公元1100 - 1167年) 字子昂,仙游縣人,宋紹興二年(1132)進士。初任南海縣(今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北部)主簿兼代縣尉,後知常州(今江蘇常州市)。孝宗即位,召為尚書郎和右司諫,歷吏部侍郎、代理吏部尚書。乾道元年(1165), 改任簽書樞密院事、端明殿學士、參知政事兼樞密院事。次年一度罷政,後又召為尚書左僕射等職。卒後累贈少師,謚「正簡」。葉禺頁 為人朴實,清廉公正,嚴以律己,不圖私利。自初入仕至為相,田宅不改其舊。
陳俊卿(公元1113 - 1186年) 字應求,莆田市城廂區人。宋紹興八年(1138)進士第二名,授泉州觀察推官。後調睦宗院教授,以校書郎召為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他不肯依附秦檜,主張抗金,反對議和。孝宗即位,他受重用,遷中書舍人,帶職任江淮宣撫判官兼代理建康府(今江蘇南京)事。乾道元年(1165)入京,為吏部侍郎,同修國史。乾道四年(1168)任宰相,以選賢舉能為己任。淳熙八年(1181),上書告老還鄉。卒前,他手書示諸子勿祈恩澤,勿請謚樹碑。卒後,孝宗贈太師,謚正獻。朱熹遠道來莆弔唁,並為之撰寫行狀。
林光朝(公元1114 - 1178年) 字謙之,號艾軒,莆田縣人,宋隆興元年(1163)進士。早年得理學名儒周敦頤濂洛學派真傳,講學於莆田東井、紅泉、蒲弄等書堂,後世學者稱其為「紅泉學派」,尊為「南夫子」。他以名儒召對,任國子祭酒,兼太子左諭德。官終工部侍郎,謚「文節」。有《艾軒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中。
鄭僑(公元1132 - 1202年) 字惠叔,號回溪,仙游縣人。宋乾道五年(1169)考中狀元。歷任轉校書郎、著作佐郎、國史院編修、吏部司封、起居舍人、左庶子、兼任給事中、禮部郎中兼侍講等職。曾任建寧(今福建建甌縣)、 建康(今南京)、福州知府。寧宗即位,召其為吏部尚書。慶元元年後,拜參知政事,進知樞密院事,及資政殿大學士,拜觀文殿學士等。晚年辭官返鄉,卒後贈太師、郇國公,謚「忠惠」。
王邁(公元1184 - 1248年) 字實之,號癯軒,仙游縣人。南宋嘉定十年(1217)進士。歷任殿試詳定官、南外睦宗院教授、潭州(今湖南長沙市)觀察推官、贛州、吉州(今江西吉安市)通判,和邵武軍知軍等職。為官公正,敢於直言強諫。受當朝宰相鄭清之器重。王邁還是南宋詩人、文學家,著有《癯軒集》27卷,收入《四庫全書》。
劉克庄(公元1187 - 1269年) 字潛夫,號後村居士,莆田市城廂區人。宋嘉定二年(1209)以蔭入仕,淳ネ 右 元年(1241)特賜同進士。歷任桂州(今廣西桂林)幕、建陽知縣、福建帥司參議、廣州提舉、潮州通判等職,以太府少卿任國史院編修、實錄院檢討,兼崇政殿說書、中書舍人,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漳州、福建提刑。再召入詞館同修撰、起居舍人、侍講。累遷兵部侍郎,權工部尚書兼侍讀。卒後,贈銀青光祿大夫,謚「文定」。劉克庄秉性耿直,不滿當權者埋沒賢能,敢於抨擊朝政弊端,一生為官30多載,落職九次。因其政治抱負無法施展,遂傾注畢生精力於文章詩詞。其詞有辛棄疾,陸游詞風,洋溢著愛國憫民思想,是宋詞的重要組成部分。後人編輯其作品,稱《後村居士大全集》190卷,收入《四庫全書》。
陳文龍(公元1232 - 1277年) 字君賁、德剛,莆田市城廂區人。原名子龍,宋咸淳五年(1269)中狀元,度宗賜名文龍。先後任秘書省正字、鎮東(今吉林省西北部)軍節度判官、崇政殿說書、監察御史、撫州知府、左司刺、侍御史、參知政事、興化知軍、閩廣宣撫等職。陳文龍是南宋抗元將領,曾上書彈劾宰相賈似道一味求和誤國,遭打擊,憤而辭官。元兵陷福州後,派人勸降,遭嚴辭拒絕,並斬招降使,傾盡家財募兵,打出「生為宋臣,死為宋鬼」旗幟,堅守興化城。後因叛將開城降元被捕,誘降不屈,械送北上,一路絕食。經杭州拜謁岳飛廟時,氣絕而死,葬於杭州西湖智果 寺旁,被後人譽為福建的「岳飛」。

❹ 莆田古代有出過什麼名人

莆田(興化)為「文獻名邦」,紹興八年、1138年,黃公度中狀元、林鄧中探花、陳俊卿中榜眼、龔茂良中傳臚、前四甲都為莆田人,故有魁亞同榜」(莆田人黃公度、陳俊卿同時中狀元和榜眼),「析榆未三里,魁亞占雙標(黃公度、陳俊卿)古今往來、絕無僅有!還出現「一家九刺史」(唐代林披的後裔,有九個官至刺史)、「一門五學士(唐黃璞進士,其四子也都同列館職)、」一科兩狀元「(1076年文武狀元分別為莆田人徐鐸和仙遊人薛奕所得)、和「龍虎榜頭孫嗣祖」(指宋徐鐸與其祖唐徐寅均為狀元)、鳳凰池上北聯兄」之類美談。另外「六桂翁」:指的是北宋初莆田人翁乾度的六個兒子分別雙雙蟾宮折桂的佳話。(按:莆田翁姓,自唐至宋,原居莆田北高竹嘯(今竹庄),後遷莆屬的蒜嶺漆林鄉。其族內仕履略。更奇的是:北宋建隆元年(960)錄取的莆田進士僅二人,這二人恰好是翁處厚和翁處易。開寶六年(973)錄取的莆田進士只二人,這二人恰好是翁處朴、翁處廉。雍熙二年(985)錄取的莆田進士只二人,這二人又恰是翁處恭、翁處休。同胞兄弟六人,三榜雙折桂,成為科甲佳話。正由於莆田有如此壯觀的科舉成就,加上學術昌明,著作如林,所以早在宋朝,莆田就以「文獻名邦」(宋度宋贊語)、「閩越之地,鄒魯之邦」(宋真字皇帝敕字)、「興化多進士」(宋王安石贊語)、「莆田人物之盛」(宋朱熹贊語)、「比屋業儒,號衣冠盛處」(宋游酢贊語)、「家習詩書,多出魁人韻士,為中州冠」(宋張友贊語),「莆田,文物之邦」(宋黃公度贊語)、「莆邦文學號鄒魯」(宋黃灝贊語)等美譽著稱於世了。重教興學不僅是莆仙文化名垂天下的根源所在,而且是莆田「文獻名邦」最具特色的傳家寶。有了這個傳家寶,莆田的「文獻名邦」,必將迎來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

二、進士人數情況

莆田(興化)歷代共有2308名進士(另一說約2400名),其中宋代1666人(含特奏名進士),明代興化533名(以縣而論全國第一,興化(閩)533,寧波509,泉州452,餘姚376,福州391,蘇州386,南昌326,紹興325,杭州321,吉安304,松江273,廣州243,安福232,常州229,徽州226,無錫212,豐城211,撫州211,崑山199,秦和186,常熟186,嘉興182,台州174,湖州172),清代只有50多名(退步較大)。

三、文武狀元情況

自隋朝開創科舉制度,到清末科舉的廢止(1905年),興化共出了二十三位狀元。加上具爭議的五代狀元徐寅(在歷代狀元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因為詩賦被罷免的狀元)。福建莆田歷代文狀元為十一人、武狀元為十二人:

五代(大梁)徐寅 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
北宋徐鐸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

南宋黃公度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

南宋鄭僑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

南宋吳叔告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

南宋陳文龍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

元朝林濟孫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

元朝林亨元惠宗至正三年(1343年)

明朝林環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

明朝柯潛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

蔡必勝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武舉第一名

薛 奕 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武舉第一名

陳從龍 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 武舉第一名

葉豈頁 宋宣和六年(1124)年殿試第一名

林定元 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武舉第一名

廖 標 明世宗嘉靖4年 公元1525年

陳安定 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年武舉第一名

吳泰來 清世宗雍正二年 公元(1724)年武舉第一名

林 洪 清高宗乾隆18年 公元(1753)年武舉第一名

黃振邦 清高宗乾隆59年 公元(1794)年武舉第一名

康荔芳 清仁宗嘉慶21年 公元(1816)年武舉第一名

周玉輝 清德宗光緒15年公元1889年武舉第一名

四、宰相情況

莆陽歷史上出過14位宰相,茲將詔命出任宰執及追贈官位者,列名於後:
翁承贊,字文堯,莆田縣北高人,乾寧三年(896)進士,後梁貞明二年(915)授閩國(今屬福建省)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輔佐閩王王審知,時年56歲。
陳洪進,字濟川、致先,仙游縣楓亭人,軍旅出身,宋太平興國二年(977)七月,於平海軍節度使兼泉(州)漳(州)觀察使任上,獻所掌泉、漳兩郡及所轄十四縣,納入宋朝版圖。宋太宗賜詔嘉納,以陳洪進為武寧軍節度使、同平章事,留京師奉朝請。時年63歲。
陳靖,字道卿,莆田縣荔城人,由德化縣(今屬福建泉州)尉官至諫議大夫,天聖四年(1026)卒,熙寧元年(1086)宋神宗詔贈尚書左僕射。
蔡京,字元長,仙游縣楓亭人,熙寧三年(1070)進士,崇寧元年(1102)五月,宋徽宗詔以翰林學士丞旨蔡京為尚書左丞。七月,詔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時年55歲。明年正月為尚書左僕射,繼加太尉(最高軍事長官),進太師。後屢罷屢起,自號「公相」,通治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居相位達九年之久。
蔡卞(王安石女婿),字元度,仙游縣楓亭人,熙寧三年(1070)進士,紹聖二年(1095)十月,宋哲宗詔為尚書右丞,時年46歲。四年,為尚書左丞。
葉顒,字子昂,仙游縣大濟人,紹興二年(1132)進士,乾道元年(1165),宋孝宗詔除端明殿學士,拜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時年65歲。明年,進尚書左僕射兼樞密使,繼詔宰相兼國用使,參政同知國用事。
陳俊卿,字應求,莆田縣城南闊口人。紹興八年(1138)年進士。乾道三年(1167)十二月,宋孝宗詔拜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時年54歲。明年十月,授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龔茂良,字實之,莆田縣荔城人,紹興八年(1138)進士。淳熙元年(1174)十一月,宋孝宗詔茂良以禮部侍郎升參知政事,時年53歲。繼以首參行相事。五年,受誣卒於貶所。
鄭僑,字惠叔,興化縣(今屬仙游)象溪人。乾道五年(1169)年進士。慶元二年(1196),宋寧宗詔為參知政事,明年,進知樞密院事。
黃鏞,字器立,莆田縣涵江黃巷人。景定三年(1262)進士。德佑元年(1275)十二月,宋恭帝詔以吳鏞兼權參知政事,明年二月升右丞相,參知政事、平章軍國兼知樞密院事,景炎元年(1276),宋端宗再授右丞相,與陳文龍共主國事,未赴任。
陳文龍,字君賁,莆田縣城南闊口人,咸淳四年(1268)進士。德佑元年(1275)冬,宋恭帝詔為參知政事,時年43歲。明年五月,宋端宗於福州稱制,復以文龍參知政事,堅持抗元斗爭,後被俘盡節。
周如盤,字聖倍,莆田縣黃石人,萬曆二十六年(1598)進士。天啟六年(1625)明熹宗詔為東閣大學士,參與機務,繼入閣為首輔,閱三月即罷歸。
黃鳴俊,字啟甸,莆田縣荔城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進士。歷明神宗、熹宗、思宗三朝,官至右僉都副御史浙江巡撫。隆武元年(1645)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制,起用鳴俊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時年55歲。
朱繼祚,字立望,莆田縣黃石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進士。唐王,隆武元年(1645)詔為東閣大學士,桂王永曆元年(1647),詔任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
上列十四名莆藉能臣,均以宰相的相關正式名號位居揆席。其所處王朝政治社會背景雖大相徑庭,居官風績及其結局亦不盡相同,然均有朝廷詔命的正式宰相官名,則是不爭的史實,亦是判定其宰相身份的基本依據。

五、祖籍福建莆田的部分外地狀元(11人)

潮州籍狀元林大欽、吳川狀元林召棠。以及莆田黃岸派文武狀元九人:

1、黃仁穎字福佑號潘湖翁福建晉江潘湖人唐天成丁亥科狀元莆陽東里黃滔庶孫歐陽氏出,莆陽黃仁願之弟(系福建黃姓第一狀元)

2、黃仁澤 福州候官人黃璞五子唐乾寧乙卯科武狀元官節度巡官(系中華黃姓第一武狀元)

3、黃定 福建永福龍嶼人福建莆田唐大司徒黃碣嗣孫宋乾道壬辰科狀元官廣東提舉

4、黃由 福建長洲人福建莆田黃岸十八世孫宋淳熙辛丑科狀元官刑部尚書

5、黃朴 福建閩侯人唐大司徒黃碣嗣孫宋紹定乙丑科狀元官廣東提舉

6、黃觀安徽池州貴池清江金墩人。祖籍福建莆田清江境(今黃石清前清後金墩黃遠公曾孫黃璋孫黃古子)貢元會元洪武二十四年狀元「三元及第」,禮部侍郎。

7、黃鉞字長白又字賡材號鍾山南京下關金墩人明萬曆辛丑科武狀元官南京兵部尚書

8、黃士俊廣東順德人福建莆田黃岸裔孫萬曆丁未科武狀元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

9、黃仁勇 廣東人(1762~1817)清代武狀元。字智齋。海陽(今潮州市潮安縣)古巷孚中鄉人。福建莆田唐桂州刺史開國公黃岸三十世孫。嘉慶元年(1796),嘉慶皇帝丙辰恩科武狀元。

六、莆田部分古代名人錄匯總表(按姓氏筆畫排列)及簡介莆仙古代名人錄

陳昂[明]
蔡卞[宋]
蔡傳[宋]

陳次升[宋]
陳池養[清]
陳讜[宋]

陳道潛[明]
陳德薰[清]
陳洪進[唐]

陳均[宋]
蔡京[宋]
陳吉老[宋]

陳居仁[宋]
蔡戡[宋]
陳可大[宋]

陳旅[元]
陳宓[宋]
陳遷[明]

蔡伸[宋]
陳文龍[宋]
蔡襄[宋]

蔡攸[宋]
陳音[明]
方大琮[宋]

傅楫[宋]
方良永[明]
方崧卿[宋]

傅佇[宋]
郭篯齡[清]
郭良翰[明]

郭尚先[清]
黃徹[宋]
黃公度[宋]

黃璞[唐]
黃壽生[明]
黃滔[唐]

黃廷用[明]
洪希文[元]
黃仲元[宋]

黃仲昭[明]
江春霖[清]
江采蘋[唐]

康大和[明]
柯潛[明]
柯維騏[明]

廖必琦[清]
林富[明]
林光朝[宋]

林光世[宋]
林環[明]
林俊[明]

李俊甫[宋]
林麟焻[清]
林嵋[明]林默(媽祖)

林披[唐]
林人中[清]
林宋卿[宋]

林師益[宋]
林文[明]
林文俊[明]

李文利[明]
林豫[宋]
林蘊[唐]

林堯俞[明]
林揚祖[清]
林楨[清]林藻[唐]

林兆恩[明]
彭鵬[清]
彭韶[明]

錢四娘[宋]
宋珏[明]
宋際春[清]

宋廷尊[清]
佘翔[明]
翁承贊[唐]

王鳳九[清]
王回[宋]
王邁[宋]

徐寅[唐]
薛元鼎[宋]
余崇龜[宋]

俞良甫[唐]
葉顒[宋]
姚宗之[宋]

朱紱[宋]
鄭鳳超[明]
鄭紀[明]

鄭露[唐]
鄭良士[唐]
鄭樵[宋]

鄭僑[宋]張琴(進士)
周瑛[明] 李耕(畫家)
吳彬(明宮廷畫家)

❺ 莆田歷史名人的事跡,急!!!!!!!!!!!!!!!(要短一點的)

林披(公元733-802年) 字茂則、茂彥,號師道,唐高平太守林萬寵之次子,莆田縣人。唐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經擢第,為將樂令、遷漳州刺史、澧州(今湖南澧縣)司馬、康州(今廣東德慶)刺史,貶臨汀郡曹椽,改臨江(今四川忠縣)令。後授臨汀別駕知州事,汀俗尚鬼,作《無鬼論》以曉喻民眾。官終檢校太子兼蘇州(今江蘇蘇州市)別駕,賜紫金魚袋、上柱國。卒後贈睦(今浙江建德)刺史,林披有九子,皆官至州刺史,世號「九牧林家」。

林藻(生卒年不詳) 系林披次子,字緯乾,小名遂奴,莆田縣人。唐貞元四年(公元788年)登明經第。七年(公元791年)中進士,是閩舉進士之第一人。少有奇志,刻苦業文,讀書於靈岩精舍。初授容州(今廣西北流)支使,遷殿中侍御史,內供奉嶺南節度副使,終江陵府(今湖北江陵)使。工詩書法,今傳世有行書《深慰帖》(見《唐書藝文志》);其詩作收錄於《全唐詩》中。

徐寅(生卒年不詳) 字昭夢,莆田縣(今城廂區人)。唐乾寧元年(公元894年)舉進士,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再試進士,中第一名,為福建歷史上第一個狀元。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幾何賦》中「一皇五帝不死何歸」句,要其改寫,徐寅答「臣寧無官,賦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東歸,閩王審知禮聘入幕,官秘書省正字。後歸莆(今城廂區)隱居。有《徐正字集》,為清代《四庫全書》所收錄,詩亦收錄於《全唐詩》中。

本寂(公元840-901年) 唐僧,佛都曹洞宗創始人之一。俗姓黃,名崇精。莆田縣(今涵江區)人。少時習儒學,19歲出家於福州靈石山,法名耽章。25歲受具足戒。唐咸通中(公元860-873年)至長安,從洞山良價學禪,得心印「曹山本寂禪師」。著有《寒山子詩集注》。《景德傳燈錄》有傳。

黃滔(公元840-911年) 字文江。莆田縣(今城廂區)人。唐乾寧二年(公元895年)登進士,官國子四門博士,因宦官亂政,憤然棄職回鄉。王審知主閩,奏授御史里行,充任威武軍節度推官。黃滔是晚唐著名詩人,《全唐詩》收錄其詩作一百多首。還曾輯唐代福建人詩作刊行《泉山秀句集》30卷,是第一部閩人詩歌總集,對保護福建文化起了一定作用。他是莆田早期的文學家,人稱「閩中文章初祖」,其著作《黃御史集》被收集於清代《四庫全書》和《叢書集成》。

黃滔規勸王審知「為開門節度,不為閉門天子」,崇節儉,減賦役,與民休息;開港路,興海上貿易;建學校,發展地方文化。故閩境三十年免受兵禍,並以禮相待避亂來閩名士,使其安居福建,從事各項工作,其功績為世人所傳頌。

陳洪進(公元914-985年) 字濟川,又字致先,仙游縣人,出身軍伍。閩永隆三年(公元942年)升泉州馬步行軍都校,次年王延政歸南唐,任清源(今福建泉州市)統軍使,後升節度使。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繼留從效任泉州節度使,割據漳、泉二州地。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趙匡胤授之平海軍節度使,兼泉、漳二州觀察使、檢校太傅,賜「推誠順化功臣」印。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宋太宗即位後,陳洪進審時度勢,順應歷史潮流,於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獻漳、泉二州所轄14縣歸入宋朝版圖,為國家統一作出積極貢獻,被授為武寧節度使同平章事。次年,隨宋太宗收復太原,先後晉封為杞國公、岐國公。病卒後,宋太宗御贈為中書令,謚「忠順」追封為東海南康郡王。

林默(公元960-987年) 莆田縣人,晉代晉安郡(今福建福州市)王林祿之十二世女錄,唐閩中望族九牧林之後。其父林惟愨,官都巡檢,居湄洲嶼(今福建莆田市湄洲島)。林默生於宋建隆元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酉時。出世至彌月,不聞啼聲;因名曰「默」。自幼聰穎,不類諸女;八歲從塾師訓讀,悉解文義;十歲始喜凈幾焚香,頌經禮佛。自小即習水性,善駕舟、泅水,通曉氣象與海道。十六歲起,矢志不嫁,專為商人、漁民救險排難,被人稱為「神姑」。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歷九月實九逝世。不久,鄉要在湄洲島上立祠祀之,號「通賢靈女」,尊為「媽祖」或「娘媽」,並定每年三月二十三日為「媽祖」節。由此日趨神化,被海上商人、漁民奉為「海上救護神」。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徽宗始特賜「順濟」廟額;南宋時多次被封為「夫人」、「妃」;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加封「天妃」。明初鄭和七下西洋,平安往返,曾奏建南京、太倉、長樂天妃行宮,立碑紀念;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進封「天後」。至今,海內外許多地方均有奉祀媽祖廟宇。

蔡襄(公元1012-1067年) 字君謨,號莆陽居士,仙游縣人,北宋名臣,政治家、園藝學家。宋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登進士,時年19歲。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並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贈禮部侍郎,謚「忠惠」。

蔡襄不識淵博,為官清廉,不徇私情,忠直敢言。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等四臣因反對權相呂夷簡而遭貶謫,蔡襄作《四賢一不肖》詩抨擊此事,伸張正義,名聲大震。知諫院讜論直言,名列「慶歷四諫」。在地主任職時,同情人民疾苦,免除苛雜賦稅,興辦學校禁止陋俗,興修水利,綠化道路,多方造福於民。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旱災嚴重,奏減福州人民的丁口稅。出知泉州時,主持修建了中外聞名的洛陽橋(萬安橋),便利了福建南北交通,促進了泉州內外貿易發展。蔡襄在園藝科學也有建樹,所撰《荔枝譜》和《茶錄》等書,為茶、果栽培作出傑出貢獻。《荔枝譜》為現存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樹栽培學專著,近年已譯成英、法等國文字流傳。

蔡襄擅長書法,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並稱為宋代著名書法家,其書法楷行皆妙,尤以「飛白散草」為最。書跡傳世有碑刻《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墨跡有《謝賜御書詩》和書札詩稿等。詩文清妙,造詣較深,有《蔡忠惠公文集》傳世,內集詩歌370首,雜文584篇、奏議64施展。

蔡京(公元1047-1126年) 字元長,仙游縣人。北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所)一弟蔡卞同榜進士,初任浙江錢塘縣(今浙江杭州市)尉,舒州(今安徽潛山)推官。以起居郎出使遼國,還為中書舍人。曾一度積極支持和參與王安石變法。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司馬光廢止王安石新法,復差役制蔡京又積極追隨司馬光,如期完成。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權戶部尚書,助章 重行新法,復改差役制為雇役制徽宗即位,降蔡京為端明殿、龍圖閣學士。不久,又貶至杭州為任職。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後,歷任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東)知府、戶部尚書、左丞、右僕射和太師等職,先後五度為相。曾盡復新法,貶元佑諸臣為「奸黨」,立黨人碑;倡「豐亨豫大」之說,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鑄造禮器,修理方澤,設立道觀,力主修《大晟樂》、《宣和畫譜》。晚年誤國,罪責在身。靖康時,貶崇信軍(今甘肅省東北部)節度副使,後被貶往嶺南(今廣東廣州市),道死潭州(今湖南長沙)。

李富(公元1085-1162年) 字子誠,號澹軒。莆田縣(今涵江區)人。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金兵連陷南京、臨安(今浙江杭州市),李富捐家財募義兵三千人,攜糧響,乘舟楫,北上抗敵,隸名將韓世忠部,致金兵敗退。宣撫使李綱薦其任殿前統制司干辦公事官,以上書言收復失地為秦檜所扼,降承信郎,遂歸鄉。致力於家鄉公益事業,建石橋34座、涼亭座,築海堤,墾埭田280多公畝,修軍學,創梅峰書院並親自講學。著有《春秋註解》、《澹軒集》傳世。

鄭樵(公元1104-1162年) 字漁仲。學者習慣稱之「溪西」先生、「夾祭」先生。宋興化縣(今莆田縣)人,南宋著名的歷史學家。十歲閉門讀書,不應科舉,刻苦學問,博覽群書,三五年著書,十年搜訪圖籍,一生留下81部900多卷著作。鄭樵第一個創立了中國通史體系。其歷史巨著《通志》200卷、500多萬字,集天下書為一書,與杜佑的《通典》、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並稱「三通」,後人評價極高。《通志》、《爾雅注》、《夾祭遺稿》、《六經奧論》等皆收入《四庫全書》。

陳俊卿(公元1113-1186年) 字應求,莆田縣(今城廂區)人。南宋大臣,官至宰輔。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登進士,授泉州觀察推官。後調睦宗院教授,以校書郎召為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敢於彈劾奸臣,主張抗金,反對議和。孝宗即位,遷中書舍人,以本職充江淮(今江蘇、安徽兩省淮河以南及長江下游一帶)宣撫判官兼代理建康府(今灌輸省南京市)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為禮部侍郎參贊督府軍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入京,為吏部侍郎、同修國史。又知建寧府(今福建省建甌縣)。越年授吏部尚書,拜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入相,以選賢舉能為已任。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以觀文殿大學士出知福州,起判建康府兼江東(今長江南岸地區)安撫使。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上書告老,以少師、魏國公致仕。卒前,手書示諸子勿祈恩澤,勿請謚樹碑。卒後,孝宗贈太師,謚正獻。朱熹親自來莆弔唁,並書其行狀。

林光朝(公元1114-1178年) 字謙之,號艾軒,莆田縣人,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進士。以名儒召對,遷國子祭酒,兼太子左諭德。以朝散郎充分集英殿修撰知婺州(今浙江省金華市),提舉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太平興國宮,官終工部侍郎,謚「文節」。早年得理學名儒周敦頤濂洛學派真傳,講學於莆田東井、紅泉、蒲弄等書堂,後世學者稱其為「紅泉學派」,尊為「南夫子」。朱熹少時過莆田,嘗聽其講學。有《艾軒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

鄭僑(公元1132-1202年) 字惠叔,號回溪,宋興化縣(今仙游縣)人。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考中狀元。後歷任簽書鎮南軍節度使判官,轉校書郎、著作佐郎、國史院編修、吏部司封、起居舍人、左庶子、兼權給事中,權禮部郎中兼侍講,知建寧、建康、福州府。寧宗即位,召為吏部尚書拜同知樞密院事,三年以資政殿大學士復知福州,移建康,拜觀文殿學士。晚年,因與韓 胄意見不合而受排擠,辭官回鄉。卒後贈太師、郇國公,謚「忠惠」。

陳讜(公元1135-1216年) 字正仲,仙游縣人。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進士,在甌寧(今福建省建甌縣)、泉州等地任職,升右司郎中、殿中侍御史。以直言觸犯當朝宰相陳自強,調任太常少卿奉祠。後起用為兵部侍郎,因上書不納,遂乞外任,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寧國府。旋除敷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國宮。寧宗嘉定初年(公元1208年),告老還鄉,卒封清源郡(今福建泉州市)侯,贈通議大夫。曾倡建仙游安利橋、石馬橋、金鳳橋等。平生博覽群書,詩文雅緻,擅長書法,楷寫尤為雄健有力。

陳文龍(公元1232-1277年) 字君賁、德剛,莆田縣(今城廂區)人。初名子龍,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中狀元。度宗易名文龍。先後任秘書省正字、鎮東(今吉林省西北部)軍節度判官、崇政殿說書、監察御史、撫州(今江西撫州市西)知府、左司刺、侍御史、參知政事、興化知軍、冰廣宣撫等職。

陳文龍是南宋末抗元將領。曾上書彈劾奸相賈似道對元兵一味求和誤國。遭賈打擊,憤而辭官。元兵入閩攻陷福州後,元將派人勸降,遭嚴辭拒絕,並斬招降使,傾盡家財募兵,制「生為宋臣,死為宋鬼」二旗堅守興化城。初戰退敵於囊山,因叛將開城降元被捕,誘降不屈,械送北上,一路絕食。經杭州謁拜岳飛廟時,悲痛萬分,氣絕而死,葬於杭州西湖智果寺旁,被後人譽為福建的「岳飛」。行朝詔贈太師,謚「忠肅」。

柯維騏(公元1497-1574年) 字奇純,號希齋,莆田縣(今城廂區)人。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不赴任。地方十八次薦其才可備著述,有旨授承德郎,即致仕,居家五十餘年,致心於著述,四方從學者四百餘人,教人以務實志、實功、實用之學。著有《宋史》、《遼史》、《金史》等三史為一書,糾正其謬誤、疏略,加以考訂、補遺,國內外史學界均予以較高評價,日本尤其推重,曾翻刻傳播,世稱良史,此外,著有《續莆陽文獻》24卷、《史記考要》10卷、詩文《藝餘集》、《河汾傳》等。

林兆恩(公元1517-1598年) 字懋勛,號龍江,道號子穀子,世稱「三教先生」,教徒尊為三下教主夏午尼氏道統中一三教度世大宗師。莆田縣(今城廂區)人。三十歲時棄科舉,專心研究宋儒和當時王陽明的「身心性命」之學,創儒、道、釋「三教歸一」學說。著有《三教正宗統論》36卷,勸人為善,反對邪惡。其學說影響至深且廣,弟子幾遍天下。現國內外許多地方均有許多規模不一的「三教祠」。而東岩山報恩寺前這「宗孔祠」則被世人稱為「麟山祖祠」。

嘉靖年間,倭寇騷擾閩浙沿海,林兆恩呈《防倭管見》於官府,並傾家賑濟難民,收埋屍骨二萬二千餘身,曾創「艮背法」(即今氣功療法),著有《九序圖》一書,用以防病健身,救治當時兵災後的流行瘟疫。

林潤(公元1530-1569年) 字若雨,號念堂,莆田縣(今城廂區)人。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進士。初任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知縣,後授南京山東道御史。林潤任職期間,正色立朝,敢於嚴懲奸惡。先後彈劾祭酒沈坤殺人案、嚴世藩死黨鄢懋卿五大罪狀,章奏嚴嵩之子嚴世藩及羅龍文之大逆罪。《明史》評嚴嵩父子之敗,乃」發於鄒應龍,成於林潤」。擢南京通政司參議,升僉都御史,巡撫蘇松。此時倭寇屠掠興化城,林潤特疏請朝廷發帑金賑恤,並免徵賦稅三年。

宋珏(公元1576-1632年) 字比玉。自號荔支仙,又號浪道人。莆田縣(今城廂區)人。肄業國子監,不久棄去,寄寓南京、蘇州、杭州等地三十餘年。平生落魄,而疏財仗義,濟急排難,無所避畏,為人所難能。長於書法,章、行、草俱佳,規撫《夏承碑》甚蒼古。善畫能詩,時稱為三絕。尢擅長山水畫,《國朝畫征錄》稱其「能脫盡畫史習氣,自是士人高致,其寫松樹尢秀絕。」詩情畫筆,傾倒名流,片紙隻字,皆成珍寶,外國使才多以重金購其作品。此外,又工篆刻,首創以八分入印,自成一家,世稱「莆田派」或「閩派」。手刻有《古香齋寶藏蔡帖》、《荔枝譜》等。

普鯨(公元1568-1650年) 字波臣,莆田人。明代著名的肖像畫大師,承古代人物畫大師顧愷之「以形寫神」的手法,並大膽吸收西洋畫法,熔中西於一爐,創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凹凸法」,人稱「波臣派」。所畫肖像,神情生動、逼真,如鏡取影,前無古人。在明清兩代畫家中,享有很高聲望。《中國繪畫史》稱其肖像畫在朱明王朝三百年間,首屈一指。傳世有《黃道周像》、《黃宗羲像》、《謝在杭像》、《錢澄之像》、《張岱像》等,皆屬珍品。

林蘭友(公元1594-1659年) 初名蘭支,字翰荃,號自芳,別號猗齋,仙游縣人。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進士。授廣西臨桂(今廣西臨桂縣)知縣,後任南京湖廣道監察御史。任職期間,發奸剔弊病,疾惡如仇,不畏權貴,不徇鄉情,曾一日三劾薛大豐,轟動朝野,人稱「鐵面御史」。後因上疏論大臣楊嗣昌「忤旨誤國,忠孝兩虧」,反被謫貶為浙江按察司充散員。旋起為光祿寺卿,調南京吏部考功員外郎。崇禎末年,李自成入北京,被捕,旋脫歸故里。明唐王立於福州,起用太僕寺少卿、山西道監察御史,後晉升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出漳泉督師,抗擊清兵,力圖恢復明室,卻以失敗告終,乃帶領全家隱居海15年,病卒。

江春霖(公元1854-1918年) 字仲默,號杏村,又號梅陽山人,莆田縣人。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進士,名列第一。由翰林檢計歷光國史武英殿纂修、國史館協修撰文處行走。考選御史,旋掌江南、新疆、遼沈、河南、四川諸道監察御史。訪察吏治,不避權貴。前後六年,封奏六十多起,直言義諫,與慶親王、袁世凱、徐世昌、孫寶琦等權貴抗爭,聲震朝野。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被罷官歸里。從此,厭談政治,唯致力於公益事業。翌年,辛亥革命後,袁世凱以其修家鄉水利有功,授二等嘉禾勛章,拒之不受。著有《江御史奏議》、《梅陽山人集》等行世。

李霞(公元1871-1938年) 字雲仙,別號髓石子,仙游縣人。少時隨伯父(雕刻老世藝人)學畫,為廟宇作壁畫。16歲始以賣畫為生。1908年在北京故宮以《麻姑晉酒圖》傑作譽滿京城,被稱為「麻姑李」。1910年,先後在南京、上海等地舉辦個人畫展,轟動一時。1914年,其名作《十八羅漢渡江圖》被選送巴拿馬參加全球博覽會,獲優等獎章。1923年所繪的《函谷跨牛圖》在美國紐約賽會上又獲優等獎章。我國著名畫家吳昌碩曾撰文高度評價李霞畫作,稱其為當代「人物第一家」。

張琴(公元1876-1952年) 字治如,晚號石匏老人。莆田縣(今城廂區)人。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圻)進士,是興化科舉以來的最後一科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次年,廢科舉,興學校,首任興化第一所官立興郡中學堂監督(即校長)。民國成立,選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在北京與愛國人士創辦《亞東新聞》報。任主筆。因《亞東新聞》每期著社論揭露竊國大盜袁世凱圖謀帝制自為、刺殺宋教仁等罪行,被袁世凱拘留懷仁堂一晝夜,報紙亦遭封禁。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赴廣州出度國會非常會議。擁戴孫中山,受聘為杜起雲師長秘書。後歸里著述,有《六書考源》、《桐雲軒碑帖題跋》、《讀爾雅稿》、《莆田縣志稿》、《桐雲軒聲畫集》、《桐雲軒詩文集》等。其詩文、書畫、篆刻手跡,均為世人所珍藏。

李耕(公元1885-1964年) 原名李實堅,字硯衣,號一琴道人、大帽山人,仙游縣人。歷任福建文史館研究員、福建省政協委員、仙游縣政協副主席,中國美協會員、福建美協副主席。

李耕是著名的國畫家。從事藝術實踐六十多年,用神妙畫筆創作許多珍貴的藝術形象,尢以佛像畫著稱於世,山水花卉功力甚深,兼通書法、詩文、雕塑。作畫筆法超脫老練,形、神、韻三者兼備,獨樹一幟,在國外及東南亞久負盛名。作品《彌勒佛》曾在職926年的華東五省畫展中獲第一名。徐悲鴻評贊曰:「有奇拙者,首推李耕君,揮毫恣肄,可追蹤癭瓢,其才則中原所無」。代表作有《東坡笠履圖》、《達摩》、《十八羅漢圖》、《彌勒佛》、《十六快》、《四快圖》、《仙游十八景》等。另有《菜根精舍》、《畫論》等繪畫理論著作。李耕為人正直,品德高尚,廣收門徒,熱心培養一大批後起之秀,為國畫藝術的發展作出較大貢獻。

黃羲(公元1899-1979年) 原名文清,又作文倩,字可軒,號大蜚人,仙游縣人。中國著名的古裝人物畫家,美術教育家。少年時,拜李耕為師,後隨要霞學畫。浪跡蘇州、杭州、上海、上海福建閩南和台灣等。1926年考入上海美專,又進新華藝術進修,畢業後任教42年。其畫既繼承傳統的國畫技法,又吸取民間藝術的氣質和特點。代表作有《風塵三俠》、《伯樂相馬》、《伏生傳經》、《文姬歸漢》、《麻姑》、《達摩》、《觀音》等。1957年應著名畫家潘天壽邀請,受聘於浙江美術學院講授中國古裝人物畫傳統技法,著有《說畫》和《中國畫理法研究》等書。1980年,浙江美術學院和閩、浙美術協會聯合舉辦「黃羲遺作畫展」,著名藝術大師劉海粟題詞「意思橫逸,動筆新奇」,給以高度評價。

吳德懋(公元1902-1942年) 中國體育巨星。莆田縣(今城廂區)人。畢業於南京東南大學體育系。任廈門集美中學體育主任、南京東南大學體育教師、福建省政府參議、中央大學體育科主任等職。

吳德懋曾獲1924年福建省學校聯合運動會個人總分第一名;1924年的第三屆全國運動會上,獲五項全能及十項全能冠軍,並獲鐵餅第二名和鉛球、標槍第四名,同時獲得個人總分第一名,轟動全國體育界。1925年參加第七屆遠東運動會,榮獲五項全能第一名,為我獲得僅有的一項冠軍。吳德懋在任教期間,精心造就一批全國著名的體育人才。著有《女子籃球訓練法》一書。1942年在重慶喪生於車禍。

黃震(公元1900-1969年) 原名經芳,仙游縣人。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歷任福建省農業改進處處長兼試驗場場長、福建省科學館館長、中國動物學會福州分會理事長、莆田一中校長,以及福建農學院、福建師大等校教授。

黃震對教育、文化和科研事業的貢獻至為卓著。早在30年代,即編著生物科學讀物,供各大專院鷳應用。40年代,曾在永安大湖創辦10所國民學校、10間民眾教育館、32個讀書站,並組織3個巡迴教育隊,極力在農村普及文化、衛生及科學知識。舉辦全省動植物及防治病蟲害展覽會,受到國內外科研人士和知名學者的高度評價。編著有《福建獸類簡志》、《福建農業害獸目錄》、《農作物防治病蟲害》、》鳥類對農作物的危害》、《福建動植物之研究》等20多部書。

林景潤(1897-1946年) 字琴雨,莆田縣人。莆田哲理中學畢業後,入福建協和大學政治系,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深造。1919年獲碩士學位,後又獲哈佛大學授予的名譽博士學位。回國後任福建協和大學教授,講授政治學及教育行政學。1928年起,出任福建協和大學校長,歷近二十年。並創辦琴雨幼稚園、捐資辦小學。曾任福建省臨時參議會參議員,1946年故於美國。

歐元懷(1893-1978年) 字愧安。莆田市城廂區人。1915年赴美國,先後在西南大學文理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學習。1922年畢業回國,歷任廈門大學教育主任兼總務長、上海大夏大學副校長和校長、上海市工部局華人教育處教育委員、貴州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等職。解放初任「華東師范大學籌備委員會」事務委員,並被邀為上海市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歐元懷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曾因創辦大夏大學,成績顯著,貢獻傑出,美國西南大學特贈予榮譽博士學位。

閱讀全文

與通賢中學校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睢寧縣第一中學北校區 瀏覽:349
道里小學中學排名 瀏覽:226
遼寧重點中學分數線 瀏覽:174
臨夏回民中學2018分數線 瀏覽:683
合肥市包河區外國語實驗中學 瀏覽:477
龍川實驗中學公路改造 瀏覽:844
呼和浩特中學上下課時間表 瀏覽:300
2018年沈陽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數學 瀏覽:687
龍川縣登雲中學校長 瀏覽:863
北侖中學招生簡章 瀏覽:473
長安一民中學上課時間 瀏覽:833
盱眙中學2015高考成績 瀏覽:284
中學生手球錦標賽 瀏覽:377
遼寧省實驗中學魏民 瀏覽:670
2018江浦高級中學錄取名單 瀏覽:305
洛陽2019年中學招生信息 瀏覽:220
蔡家坡初級中學電話 瀏覽:903
三門啟超中學招聘2018 瀏覽:572
郴州市第三中學貼吧 瀏覽:716
2019北鎮中學分數線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