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柳關中學老師名單
柳是報春的使者,杜甫有詩:「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它告知楊柳是春天氣息的預報員,因而自古以來,人們都喜愛楊柳,形成許多與柳有關的民間風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插柳】我國古代寒食節,清明節,那天家家門前有插柳枝的風俗。到宋代時,這種習俗更盛,不僅門前插柳枝,而且還在頭上戴個柳條帽圈,坐著插滿柳條的車子、轎子,到郊外踏青游春。至今,還有不少人在清明掃墓時把柳條插墳頭上以示紀念,這種習俗也就是由此而來的。【折柳】折柳贈別之俗始於漢朝。「折柳」一詞最早見於六朝無名氏所撰的《三輔黃圖》一書。此後「折柳」在詩文中為送別的同意語。古人贈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樹易生速長,用它送友意味著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而纖柔細軟的柳絲則象徵著情意綿綿。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戴柳】「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含有願春色長留人間,永葆青春的意思,表現了人們珍惜春光的良好心願,此為其一,其二,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柳既是很容易扦插的樹種,又是極易長大的速生樹木,可謂生機蓬勃,戴柳又有前程發達之意。相傳,黃巢起義時,曾規定戴柳為號,就是取其生機勃發、容易成功的寓意,現在我國北方及閩台等還有清明戴柳的習俗。【射柳】據有關資料講,這是古人在清明前後開展的一項娛樂活動,即在距離柳樹一百步遠的地方,用弓箭射擊懸掛的柳葉。這一活動起始於戰國,流行於漢朝,至唐時,被官方確定為正式比賽項目。以後,不知何人又出新招,把原來射柳葉改成射葫蘆:在葫蘆里裝一隻鵓鴿,掛於百步之外的柳樹上,射中葫蘆,驚飛鵓鴿,以命中率高低決定勝負。雖是射葫蘆,仍舊叫「射柳」。【賞柳】清明是踏青的大好時機。《武林舊事》記載:「清明前後十日,城中仕女艷妝飾,金翠琛玉,接踵聯肩,翩翩游賞,畫船簫鼓,終日不絕。」踏青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看柳,這點,從許多關於清明的詩詞可以看出來,如,宋人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喻柳】柳是美好的象徵。柳葉初生,似睡眼剛展,故稱「柳眼」。李商隱《二月二日詩》:「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女子秀眉細長為柳葉,喻為「柳眉」。王衍詩《甘州曲》:「柳眉桃臉上勝春」。女子身腰若柳條柔軟,故稱「柳腰」。韓屋詩:「柳腰蓮臉本忘情。」晉代衛灌的書像柳葉,世稱「柳葉篆」。柳絮散落為絮綿,又稱「柳綿」。晏殊《寓意詩》:「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蘇東坡有「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詞句。【詠柳】歷代詩人以柳入題,歌詠不絕。古代的《詩經》中所寫的「楊柳依依」,早已成為人們吟詠的佳句。唐以後,詠柳的詩詞名篇迭出,如「柳絮飛來片片紅,夕陽方明桃花塢」,「依依裊裊復青青,勾引春風無限情」等等。但是在詠柳的詩詞中,把柳樹的柔美形象描繪得最真切動人的,要數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愛柳】春秋時,有個柳下惠,原來不姓柳,因為很愛柳才改姓,於是,他的後代都姓柳了;東晉陶淵明,特意在堂前栽了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北宋歐陽修曾在揚州平山溏掘土種植柳樹,人稱「歐公柳」;唐代文成公主在拉薩的大昭寺前栽植一柳樹,後人名之為「唐柳」;明末清初的蒲松齡臨泉卜居,泉邊栽柳,便自稱「柳泉居士」;清末名將左宗棠出征西北時,命令軍隊在河西走廊沿途種柳,長達數千里,人稱「左公柳」。現代畫家豐子愷曾將屋子取名為「小柳屋」;現代史學家陳寅恪也特別愛柳,他的書房叫「寒柳堂」,其著述編為《寒柳堂集》。【詠柳詩】柳詩文「春風楊柳萬千條」,柳樹在春風中吐綠綻芽,隨風起舞,搖曳生姿,極具風流,很早就贏得了國人的喜愛,成了歷代文人題頌謳歌的對象,寫下了大量的詠柳詩文。縱觀古代詩文,有關「柳」的形象比比皆是,如「章台柳」、「灞橋柳」、「水邊柳」、「隋堤柳」、「青門柳」、「江邊柳」、「城邊柳」、「東門柳」、「亭柳」、「河柳」、「垂柳」、「新柳」、「秋柳」、「煙柳」、「風柳」、「問柳」、「柳色」、「柳絮」「楊柳曲」、「折楊柳」、「楊柳枝」、「柳枝詞」等諸多柳詩、柳賦、柳記、柳詞、柳曲,構成「柳文化」的重要內容。柳作為文學形象出現是在先秦時期,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采微》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兮,雨雪霏霏」之句,西漢枚乘《忘憂館柳賦》是第一篇柳賦。魏晉六朝時期伴隨著詠物詩的產生,出現了以柳為題材的詠柳詩,梁簡文帝《折楊柳》則是第一篇詠柳詩。縱觀歷代詠柳詩文,則以唐賀知章的《詠柳》詩最著名、最傳神,詩曰:「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作為文學作品中的「柳意象」最具象徵意義是表達「離情別意」的符號。柳色如煙,柳條曼長,猶如親友間繾綣的柔情,彷彿離人不盡的別恨,加之「柳」與「留」諧音,人們樂意把柳當做情感的寄託物和負載體,產生了「折柳贈別」和「折柳寄遠」的風俗。長期以往就把柳視為別離的代名詞,從而植根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自春秋時期產生「折柳」風俗以後,代代相傳。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折柳枝》(又名《折楊柳》、《楊柳枝》)的樂府詩。《宋書•五行志》載:「晉太康末,京洛為折楊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辭。」《唐書•樂志》也載:「梁樂府有鼓吹歌雲:『上馬不提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此歌辭源出北國,即鼓角橫吹《折楊柳枝》是也」。梁•簡文帝《折楊柳》就有「楊柳亂成絲,攀折上春時」的詩句。唐代以後詩詠折柳極為興盛,如唐•王之渙《送別》有「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詩句,孟郊《古離別》詩有「楊柳織別愁,千條萬條絲」,李白《勞勞亭》詩有「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楊柳青」,白居易《青門柳》詩也有「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許渾《重別》詩有「留卻一枝河畔柳,明朝猶有遠行人」,李商隱《離亭賦得折楊柳》有「為報行人休盡折,半留相送半迎歸」,施肩吾《折柳枝》有「傷見路邊楊柳春,一重摺盡一重新;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宋•韓琦《新柳》有「驛路行人東復西,等閑攀折損芳枝;有生自是無根物,忍向東風贈別離」,歐陽修《詠柳》有「長亭送客兼迎雨,費盡春條贈別離」,周邦彥《六丑》詞有「長條故意惹行客,似牽衣待話,別情無極」,明•晏鐸《詠柳》有「河橋楊柳半無枝,多為行人贈別離」,等等,不勝例舉。學者羅宗濤先生分析古代文學作品中大量出現的以柳象徵「別離」原因時說:「我國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的植物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楊柳,有人說『中國文學作品中最常見的樹木是楊柳』,似有道理。楊柳是別離的象徵,而中國人喜聚不喜散,最怕與別人與朋友分開。但在人生旅途中,不管是生離還是死別,別離又是經常發生的,於是在我國詩歌中,別離成為最重要的主題,詩人筆下經常出現那依依的柳條,飄舞的柳絮,以及笛聲鳴咽的折楊柳曲。」[36]正是如此。古代詩文中還出現「折柳寄遠」的亞意象符號意義。如唐•許景先《折柳篇》詩有「折芳遠寄相思曲,可惜容華難再持」,盧照鄰《折楊柳》詩有「攀折將安寄,軍中音信稀」,張九齡《折楊柳》詩有「纖纖折楊柳,持取寄情人」,張旭《柳》詩有「濯濯煙條拂地垂,城邊樓畔結春思」,李賀《致酒行》詩有「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唐彥謙《柳》詩有「春思春愁一萬枝,遠村遙岸寄相思」,等等,都是詩詠折柳寄遠的事象,藉此以表達對遠方親友的思念,祈盼早日歸來。
Ⅱ 河南洛陽河洛中學初中部現在還有一位教數學的叫馬致敏的老師嗎好想她,我的啟蒙老師。
理想的復教育到底是什麼?制
就是有一幫擁有使命感的老師,充分的尊重和保護孩子們的天性,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天賦所在,進而和家長一起努力去培養他們的天賦,讓他們成為一個個優秀的獨一無二的自己。
而不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磨去他們的稜角,讓他們做一個乖孩子。
是引導孩子去成為一一個擁有健康人格的人,而不是告訴他們好好學習就是為了將來有一份好的工作。
很多人都在呼籲提升教師待遇,讓社會上真正優秀的精英人才進入到我們的教育中來。
在我們的大環境沒有改變的情況下,我們作為基礎教育的老師,就要盡力去做一名真正的好老師,幫助孩子認知世界,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幫助孩子成長,而不僅僅教給他們ABC。
Ⅲ 柳江縣洛滿中學中考生物地理分數查詢藍慧玲中考成績
如果中考成績出來,可以憑以下方式查詢:
1、可以撥打12580查詢憑准考證號成績;
2、可以到回當地的教育局網站查詢成答績或者網路搜索當地市成績查詢;
3、咨詢初三的班主任:
4、到學校教務處或者教務科查詢。
希望能幫到你,請採納正確答案,點擊【採納答案】,謝謝 ^_^
你的點贊或採納是我繼續幫助其他人的動力
Ⅳ 洛滿中學幾時報名
學習是自己的事,最重要的是自己要用心
課堂上的時間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好好把握!
還有 該學的時候一定要認真··當然 娛樂的時候就好好玩吧··
Ⅳ 《論教師的學習》讀後感 洛新中學 郭玉峰
[《論教師的學習》讀後感 洛新中學 郭玉峰]
《論教師的學習》讀後感
洛新中學
郭玉峰
春節期間讀了《論教師的學習》一書,非常受觸動,《論教師的學習》讀後感 洛新中學 郭玉峰。社會在不斷地日新月異的發展,知識在快速的更新,教師作為知識的傳道授業解惑者,如果不能適應需要,不斷學習,將會面臨更大的困境。在工作中我們發現:聰明、伶俐的學生多了,但過去那種刻苦努力、主動學習的學生幾乎沒有了,班裡前幾名的學生也有不想上學的,學生愛打扮、注重穿著的多了,很多學生對未來沒有理想、也不想未來,……;生活中,發現現在小學生學的知識比過去初中學的知識還多,電腦、數碼相機、自動電器等高科技產品不斷融入生活,股票、基金、期貨等金融產品不得不想……,讀後感《《論教師的學習》讀後感 洛新中學 郭玉峰》。越來越發現知識不夠用了,時代離自己漸漸遠了,如果還不學習,不讀書,真的,許多方面將舉步維艱!
〔《論教師的學習》讀後感 洛新中學 郭玉峰〕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Ⅵ 柳江縣的教育
民國19年(1930年),馬平縣政府始撥款504元,在城廂(今柳州市)模範小學附設一個幼兒班,招收幼兒42名。25年,開辦柳州城中鎮幼稚園,設主任1人,教師4人,招收幼兒200名,課程設識字、計算、美工、唱遊等。30年,在今柳州中山西路的柳州日報社處開辦德健幼兒園,招幼兒100名。32年,因設備不足和日本飛機經常騷擾、家長不願送幼兒入園而停辦。36年,柳州熱心人士陳顯揚等發動群眾捐資,在谷埠街又開辦一所幼兒園,招收幼兒50名,設教師2人。此幼兒園直辦至柳州市解放。此外,19年,模範小學附設一個幼兒班,設有固定教材,以游戲、唱歌為主,只教十以內的數字,教師重管不重教。
1952年,拉堡小學附設一個幼兒班,招收幼兒50人,配教師2人,設備簡陋。1958年9月,開辦縣機關保育院,實行全托制。「文革」中,縣機關保育院和附設幼兒班被迫停辦。1969年,縣機關保育院和附設幼兒班才相繼恢復。1981年,拉堡鎮屬各單位捐資1470多元創辦鎮幼兒園,招收幼兒68人,配教師4人。1982年,縣玻璃廠開辦一所幼兒園。1984年以後,各鄉中心校及有些村委會所在地的小學也先後辦了幼兒班和學前班。幼兒園的課程,有識字、計算、美工、唱遊、語言、常識、音樂、體育等。1980年前後,曾採用廣州和浙江編寫的教材。1983年後才使用全國通用教材《幼兒教育綱要》。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柳州始辦馬平縣城區第一初等小學堂。是為柳江縣開辦小學之始。次年,馬平縣知縣奉令將柳江書院改為馬邑兩等小學堂。課程有:國文、算術、英文、歷史、地理、格致、終身、圖畫、體操、音樂等,學制為7年(初小4年,高小3年)。光緒三十四年,在縣城十字街節孝祠(今柳州市中山東路新華書店處)建立馬邑女子小學堂。
民國元年(1912年),馬平縣政府在城廂(柳州市)設立樂群小學、河南小學、馬平縣女子小學、進化小學。鄉鎮小學當時只設有拉堡、洛滿、里高3所,其餘圩鎮仍保留私塾,直到民國4年,里雍、百朋、流山、進德、成團、三都、土博、穿山等鄉才先後都辦起初等小學。由於經費不足,一般是利用當地廟宇作校舍,設備也很簡陋。10年以後,廣西政局動盪,多數小學被迫停課。14年,才逐步恢復。21年,全縣連村小學共增加到114所,學生7516人。23年,新桂系制定《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五年計劃》規定:每鄉、鎮設國民中心小學1所,每村街設立國民基礎小學1所。當時全縣有高等小學1所,兩等小學16所,初級小學168所。中心小學校長由鄉、鎮長兼任,國民基礎學校校長由村街長兼任。27年,全縣有中心國民基礎學校(即鄉、鎮小學,30年改稱中心國民學校)30所,國民基礎學校(即村小學,30年改稱國民學校)246所。抗戰開始,淪陷區的機關、團體和難民都向後方轉移,柳州人口急劇增漲,入學兒童相應增多,公立小學容納不了,私立小學應運而生。柳州先後建立了克強、中山、龍城、文惠、黃花崗、中正等私立小學。33年秋,日本侵略軍侵入柳江縣境,全縣中小學都被迫停課。日軍退出後,直至35年春,全縣能復課的中心國民學校才22所,國民學校才154所。至37年,全縣小學才基本恢復正常。據統計,當年全縣(包括今柳州市及郊區)中心國民學校有30所(相當解放後的大隊小學),國民學校有246所(相當解放後的村校教學點),但有的只有1個班,10多個學生;有的是空掛牌子,並不上課。
1950年,柳江縣人民政府接管民國留下的各鄉中心小學14所,共24個班,學生715人。當時由於土匪騷擾,很多小學無法上課,只有思賢、進德、大榮、六道等小學堅持上課,但來校學生也不多。1951年,全縣小學發展到67所,213個班,學生7881人。1952年全縣土地改革結束後,小學增加到94所,413個班,學生16226人。1956年,隨著農業合作化的發展,全縣小學發展到97所,631個班,學生27853人,相當於1951年的3.53倍還多(邊遠山區群眾自發開辦的教學班不計在內)。1960年,有小學114所,706個班,學生37841人。當年動員小學超齡生回隊參加生產勞動。1962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全縣小學調整為201所,565個班,在校學生28876人。1966年「文革」開始後,全縣學校停課鬧革命,教師被沖擊,社會上打、砸、搶成風,學校遭到嚴重破壞。1968年,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委員會進駐小學掌權,提出「復課鬧革命」,砍掉基礎課程,只學毛澤東語錄,取消考試和留級制度,學校出現了砸「三表」(課程表、作息時間表、教學進度表)現象。此後,大隊小學辦戴帽初中或高中,770多名教師被層層上調,削弱了小學師資,教學質量大大降低。1972年整頓了學校秩序,提出上好社會主義文化課,教學開始有所好轉。但第二年以後,又被說成是「資本主義回潮」,學生被迫放棄學習,參加「批林批孔」和「反師道尊嚴」的斗爭。
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小學教育才逐漸恢復正常。1977年,各校先後恢復了各種規章制度。1978年,教育部公布了修訂的《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全縣學校進行調整,撤消了大隊小學戴帽高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為了加強小學基礎教學,又逐步地撤消了大隊小學戴帽初中。1980年,全縣小學109所,教學點320個,1670個班,在校學生54572人。1981年,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1.2%。1985年,在縣城增辦第二小學。當年,全縣小學共125所,村教學點223個,共1602個班,學生59543人。 解放前,今柳江縣境內沒有一所中學,青少年讀初中都得到柳州去。民國38年以前,柳州除省立柳州中學、私立龍城中學、中正中學、大道中學、豫章中學外,縣立中學先後有:
馬平縣立初級中學,民國16年建,校址在青雲街學院衙門(今中山西路柳州日報社處)。22年,該校並入廣西省立第四中學。柳江縣立國民中學,29年柳江縣參議會、縣政府根據《廣西國民中學辦學大綱》籌辦,並定柳州景行路黌學(今市二中)為臨時校址,同時在思賢鄉木羅村籌建永久校舍。因柳州常遭日機轟炸,次年3月才開始招收3個班新生180人。31年秋季以後,該校先後開辦一年制的簡易師范2個班和高中先修班,同時招收初中班和國中班。32年9月,木羅村新校舍建成,全校師生500餘人遷到新校址上課。33年11月,日本侵略軍入縣後校舍遭破壞,學校再遷回柳州舊址。35年停止招收國中班,只收初中班,校名改為柳江縣立初級中學,一直辦到柳江縣解放。柳江縣立第二初級中學始建於36年,稱縣中河南分校,校址在河南圩亭(今東風商場處)。38年遷入新校舍(桐油山下,今市一中處),改稱柳江縣立第二初級中學,一直辦到柳江縣解放。1950年12月,縣立國民中學、縣立第二初級中學,都劃歸柳州市。
1951年4月,柳江縣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決議建立柳江縣初級中學。先利用土改時沒收的成團鄉靈江村大地主的房屋作臨時校舍,一面在拉堡圩興建新校舍。最初招生3個班,共150人。1953年春,新校舍基本建成,校址由成團遷拉堡,當年招生3個班。1956年,改辦完全中學,除招收各年級初中生外,開始招高中新生兩個班;兼收來賓、柳城兩縣部分學生。另外,在三都、百朋、成團、洛滿、穿山等區各新辦一所初中,各招生兩個班,分別稱柳江縣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1958年,教育也掀起「大躍進」高潮,又在里雍、土博兩區各辦一所初中,校名分別為柳江縣六中、七中,各招收新生兩個班,並把三都中學辦成完全中學,招收高中新生一個班。1959年9月,全縣各中學都改為以所在地點名稱命名。1962年進行調整,停辦成團、里雍、土博中學,三都中學停止招高中生。同時各校開始貫徹《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簡稱「五十條」),重新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改變學生勞動過多、參加社會活動過多的做法。1963年再次調整原來8所中學,又精簡為5所,43個班精簡為34個班。1966年,各中學都捲入「文革」停課「鬧革命」,先後有700名師生外出串連,用去柳江縣和外地國家經費28萬多元。1967年3月,部分學生回校鬧革命,組成各種名目的戰斗隊,批判、揪斗學校領導和教師,並向教育行政部門奪權。10月,中央發出《關於中、小學復課鬧革命的通知》後,大部分師生陸續回校,在大批判、大辯論中逐步形成兩派,在「文攻武衛」的口號下開始武鬥,一時打、砸、搶成風,學校遭到嚴重破壞。三都中學所有的課桌凳被搶劫一空,教室、宿舍的門板、門框、窗扇、窗框也被撬走,圖書、儀器無一倖存,教師的衣物也多被搶走。
1969年,各中學相繼正式復課後,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委員會陸續派人進駐學校,領導一切,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防修反修」,亂批亂斗。柳江中學45名教職員就有40人被批判、斗爭、圍攻,其中5人被抄家,11人遭毒打致殘,19人被隔離審查,2人被抓入監獄坐牢,1人無辜被殺害,21人長期被掛牌勞役。同時,批判「專家治校」、「智育第一」,以致形成以勞動代替教學的偏向。同年9月,進德中學、成團中學、里雍中學被迫搬到拉堡,合並為柳江中學;縣教育行政部門按照《人民日報》發表的《農村中小學大綱》(草案)的精神,決定廢除考試制度和留級制度,招生採取推薦與選拔相結合的辦法。1970年,提出「讀初中不出大隊,讀高中不出公社」的口號,又恢復成團、土博和里雍3所中學,增設福塘中學(當時名為福塘「五七」中學),各公社中學統統改辦高中,把初中下放給大隊辦。至1976年,全縣103個大隊有98個辦了戴帽初中。合格師資不足,就層層拔高使用。結果,有770多名小學教師被「拔」上來教初中,許多初中教師則教高中,致使教學質量嚴重下降。當年,縣革委會還決定停辦柳江中學,撥款3萬元在穿山公社開辦柳江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招生200人,分為農機、農技、水電、林業、畜牧、衛生等6個專業。初建校時,搭茅棚做教室和宿舍,將縣城柳江中學的課桌、公文櫃、床架、辦公桌椅搬去使用。只辦了一年,又遷回縣城恢復柳江中學。1972年9月,縣革委抽調一批大隊幹部到各中學充當領導(即所謂「摻沙子」),加強工農兵對學校的管理。強調學校要走「五·七」道路,要辦工廠、農場,教學要走出去,請進來。當時,百朋中學在校辦工廠、農場和開門辦學等方面「成績」比較突出,成為柳州地區的重點中學。區內外不少學校都到該校參觀,內蒙古、新疆等地的教育參觀團也不遠千里而來。
粉碎「四人幫」後,1978年7月,根據教育部《關於辦好一批重點中小學試行方案》的通知,縣教育局確定柳江中學為縣重點中學。8月,成立拉堡中學。1980年秋起,開始改革中等教育結構。穿山、成團、三都、里雍、土博等中學,停止招收高中生。1981年增辦白沙中學、進德二中、三都二中、穿山二中、百朋二中、土博二中、流山中學。1982年洛滿中學停止招收高中生。1983年,縣城增辦柳江二中,定為重點初中,每年都向全縣招收新生兩個班(1985年取消)。1984年,穿山二中停辦,學生並入穿山中學。1985年,全縣有完全中學兩所(柳江中學、拉堡中學),仍有高中班的鄉中學3所(進德、百朋、三都),縣、鄉初中11所,共有高中29個班,學生1371人;初中124個班,學生6135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柳江縣在中學教育方面,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按教育規律辦事,加強學校管理,建立教學質量目標,加強質量控制,抓好質量分析,嚴格質量把關,重視質量服務方面的五個方面管理,即:制定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綱要、建立良好的教學常規和學生管理條例、提出狠抓「雙基」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具體措施。要求教師抓好備課、上課、作業批改、成績考核四個環節;要求學生抓好預習、聽課、復習、作業四個環節,努力把教育質量搞上去。為此,幾年來縣教研室還舉辦教學改革學習班8期,專題講座十多次,鄉一級上公開課200多節,先後引進外地教學法16種,徵集較有價值的教學論文162篇(都分別發表在自治區級、全國性和《柳江教育》上),還通過電教活動和多次學習、聽課和參觀訪問等,交流教學經驗,促進了全縣教學改革出現新面貌和取得成績。柳江中學這樣做後,不僅1980年至1986年的高中畢業生考上大中專院校744人、升學率佔72.4%,而且畢業回鄉的學生中,有31人當上鄉幹部,27人當上民辦教師,2人被選為縣八屆人大代表,有的入了黨,有的成為種養專業戶,有的被聘為農民技術員,都為農村的兩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該校80屆高二班原是個紀律差、成績差的「雙差班」,經過一年努力,迅速改變面貌,1981年高考中被錄取大中專院校23人。百朋中學的畢業生,除1979、1980年升學率分別為37%和40.2%外,公社各大隊的農科組成員大多數是該校畢業的學生。1984年,全縣報考初中5942人,錄取2180人,升學率為36.7%;高中畢業生362人,考取大中專院校191人,升學率為52.8%。 清末,馬平縣書院教師及城鄉塾師大都是當地秀才和宿儒。開辦柳州府中學堂後,文科教師仍是縣內舉人、貢生;理科教師一般到外地聘請。
民國初年,縣城小學教師一般以師范畢業生充任,鄉鎮小學教師大多數仍是當地有名望的讀書人充任;中學教師多聘請外地人擔任。民國15年以後,柳江縣籍的大專、高師畢業生陸續回縣參加教育工作,中學教師隊伍才不斷得到充實。
抗日戰爭期間,各省、市南遷的中、小學教師有不少加入柳江縣中小學教師隊伍,此外,柳慶師范、香山慈幼院等也為柳江縣培養了一定數量的小學教師和幼兒教師。解放戰爭期間,除高等院校及師范學校畢業生充任中、小學教師外,國民中學和其他公私立中學畢業生也有很多人加入小學教師隊伍。
解放初期,按照「維持現狀,立即開學」的原則,柳江縣對原任教職工採用「留去自由」的做法,留用了一部分小學教師。此外,還在寒、暑假舉辦教師講習會時,吸收社會上一些知識分子參加學習,補充小學教師的不足。1952年,柳江縣中學開辦教師培訓班,有58人參加學習,學習結束後,有56人分配當小學教師。但中學教師仍靠上級調配。1958年,上級開始從湖南、江蘇、河南、上海、浙江等省市大專畢業生中分配10名到柳江縣任教。以後連年都有分配。1972年以後除了接收上級分配來的大專及師范生外,為了解決中小學師資不足的問題,縣教育局選送4名教師到大專院校培訓,又在柳江縣中附設師范班和各種短訓班。1976年,縣師范學校正式成立,到1983年共培養師范生350人,各科專業短訓班結業1222人。1983年至1985年,又舉辦語文、音樂、美術、體育等科的短訓班,培訓各種專業教師321人。1985年,全縣公辦小學教師774人,佔小學教師總數的37%;公辦中學教師313人,佔中學教師總數的88%。
Ⅶ 過埠中學教師簡華嶺
序號姓名性別所在單位申報資格申報專業1鍾娟英女贛州市第四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2餘歡昌男贛州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3劉人華女贛州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4胡道豪女贛州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5彭亞青女贛州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6張龍飛男贛州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7韓博女贛州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8郭媛女贛州一中中學一級教師語文9邱子清男贛州一中中學一級教師語文10李穎瑩女贛州一中中學一級教師語文11肖春燕女贛州一中
中學一級教師語文12曾麗琴女贛州經開區黃金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13張修斌男贛州市章貢區勤工儉學辦公室中學一級教師語文14劉琳琳女贛州市厚德外國語學校中學一級教師語文15劉志平男贛州市章貢區沙河中學
中學一級教師語文16賴婷婷女贛縣中學北區中學一級教師語文17李季女贛縣第四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18張通盛男贛縣第四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19賴建模男贛縣第四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20郭石青男贛縣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21張聲蘭女贛縣中學
中學一級教師語文22謝明輝男贛縣職業技術學校中學一級教師語文23凌願飛男江西省贛縣第二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24肖志梅女贛縣長洛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25鍾曦男贛縣茅店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26張娟女贛縣白鷺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27鍾星女贛縣攸鎮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28張小蘭女贛縣湖新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29曾小燕女贛縣南塘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30謝天儀女贛縣白石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31謝水英女贛縣湖江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32吳建英女贛縣田村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33梅滿昌男贛縣小坪中心學校中學一級教師語文34餘日河男贛縣五雲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35羅美萍女贛縣江口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36劉世真女贛縣江口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37趙燃紅男贛縣王母渡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38劉新連女贛縣王母渡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39陳燕霞女贛縣大埠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40曾令華男贛縣儲潭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41劉建福男贛縣吉埠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42劉盛斌男南康區大嶺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43謝愉女南康區唐江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44鍾居正男南康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45艾軍男南康中學
中學一級教師語文46葉雲雲女南康區鳳崗鎮峨嵋初中
中學一級教師語文47郭薇女南康區第六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48鍾麗華女南康區唐江紅旗學校中學一級教師語文49張冰彬女南康區第八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50皮衛華男南康區第八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51劉小梅女南康區第八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52曾日美女南康區第八中學中學一級教師語文
http://wenku..com/link?url=Xl0e8Wr6Sr_qtOhLNz5Fzcy2gFUf-21L9XXrC
Ⅷ 洛城中學的師資力量
在職教師239名,其中高級教師50人,省級優秀教師3人,市級優秀教師15人,區級回優秀教師115人次答。學校還擁有一批在市、區享有聲譽的優秀教師:戴永祥榮獲首屆「番禺區名校長」,丘曉暉榮獲首屆「番禺區名教師」,馮少婷獲「廣州市十佳政治教師」稱號;2012年有10人推薦為番禺區首屆骨幹教師,3人推薦為廣州市第二屆骨幹教師,數學、政治等4個科組被評為番禺區第九屆中學優秀學科教研組。
Ⅸ 洛們初中是不是有一個叫劉浩的老師
集雅敘
匯集眾多才俊所寫,文雅的敘錄
Ⅹ 求伊金霍洛旗初中教師工資能有多少
伊旗的老師教師工資不錯·大概7.8千左右·(一班普通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