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美教育差異
1.中國與美國教育的差異首先在於兩國初等教育的教學目標不同:
中國初等教育將開發孩子的智力,孩子好處高分看成首要目標;而在美國,初等教育的目的只有一個: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2.對待成績的態度不同
對中國孩子來說,一份不好的成績單會使他收到來自各方壓力.然而在美國,每個學生年終的成績單都時間私人的物品.家長方面也不會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分數在大人心中比能力要差得遠.而中國大部分學生的目的是"那高分".
3. 兩國在知識觀是存在差異:
中國的教育注重對知識的積累灌輸,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尊重和對知識的繼承以及知識體系的構建.
美國則更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實際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質疑,批判精神和對知識的拓展和創造.
這兩種教育表達了對待知識的不同態度:即中國教育的靜態與美國之間的動態差異,這一動一靜這反映兩國知識觀的差異.
4.兩國在提供該學生的環境上不同:
美國的學校從小就鼓勵孩子做研究,就培養孩子的研究能力,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組織研究材料的運動研究方法的能力.
而中國的學校,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傳統觀念的影響下,採取的是初級階段打基礎,高級階段才能做學問的相互脫節的兩階段戰略.
5.兩國課程設置不同
比如關於外國語言的學習.在中國,學生在基礎教育中只有英語一種(除專業外).這是教育系統為全體學生做的統一選擇.
而在美國,學生選擇德育的就大得多,包括西班牙語,發育,拉丁語等.還有在美國不用教材的課是存在的,他們通常叫做"家庭生活"課,.
課程內容包括縫紉,烹飪和增強自信心等等.他教給學生的是書本以外生活之中的事情,是作為一個人或者的必需.他教給學生如何生活
6.教育模式和高考制度不同:中國的啟發式教育存在著一個弊端,就是其實一直到某一個問題的答案通過誘導學生,使他們找到"唯一的答案".
在美國學校的教學法,除了引導學生去理解和掌握教師一致的正確答案外,還給與學生自由想像的空間,去探索教師和學生都沒未知但卻客觀存在著的潛在答案.
在中國,除了少數人才不用看"高考"分數外,其餘的均以"高考"成績為錄取人學得最重要的,唯一標准.但在美國學生年年都參加各類考試中的至少一種考試,一次失手,情有可言;兩次失手,也可以理解……因此,這些考試成績就可作為非常重要的錄取入學考量標准.
7.學習負擔不同:美國幾乎每周都回放一天假.但在中國,周末可能被無情佔有,就連絢麗多彩的假日也會因繁重的作業的充斥而黯然失色.
8.家庭教育不同:
1)美國教育小時管得嚴,美國父母會立下許多規矩,而孩子越大管得越松;中國父母恰恰相反,小時候百般溺愛,長大處處限制,甚至連大學專業,戀愛都橫加干涉.
2)美國教育注重孩子責任感的培養,這個教育差別使得美國孩子比中國更具自立性.
『貳』 中美兩國教育的十個最大差異是哪些
1.中國與美國教育的差異首先在於兩國初等教育的教學目標不同:
中國初等教育將開發孩子的智力,孩子好處高分看成首要目標;而在美國,初等教育的目的只有一個: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2.對待成績的態度不同
對中國孩子來說,一份不好的成績單會使他收到來自各方壓力.然而在美國,每個學生年終的成績單都時間私人的物品.家長方面也不會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分數在大人心中比能力要差得遠.而中國大部分學生的目的是"那高分".
3.兩國在知識觀是存在差異:
中國的教育注重對知識的積累灌輸,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尊重和對知識的繼承以及知識體系的構建.
美國則更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實際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質疑,批判精神和對知識的拓展和創造.
這兩種教育表達了對待知識的不同態度:即中國教育的靜態與美國之間的動態差異,這一動一靜這反映兩國知識觀的差異.
4.兩國在提供該學生的環境上不同:
美國的學校從小就鼓勵孩子做研究,就培養孩子的研究能力,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組織研究材料的運動研究方法的能力.
而中國的學校,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傳統觀念的影響下,採取的是初級階段打基礎,高級階段才能做學問的相互脫節的兩階段戰略.
5.兩國課程設置不同
比如關於外國語言的學習.在中國,學生在基礎教育中只有英語一種(除專業外).這是教育系統為全體學生做的統一選擇.
而在美國,學生選擇德育的就大得多,包括西班牙語,發育,拉丁語等.還有在美國不用教材的課是存在的,他們通常叫做"家庭生活"課,.
課程內容包括縫紉,烹飪和增強自信心等等.他教給學生的是書本以外生活之中的事情,是作為一個人或者的必需.他教給學生如何生活
6.教育模式和高考制度不同:中國的啟發式教育存在著一個弊端,就是其實一直到某一個問題的答案通過誘導學生,使他們找到"唯一的答案".
在美國學校的教學法,除了引導學生去理解和掌握教師一致的正確答案外,還給與學生自由想像的空間,去探索教師和學生都沒未知但卻客觀存在著的潛在答案.
在中國,除了少數人才不用看"高考"分數外,其餘的均以"高考"成績為錄取人學得最重要的,唯一標准.但在美國學生年年都參加各類考試中的至少一種考試,一次失手,情有可言;兩次失手,也可以理解……因此,這些考試成績就可作為非常重要的錄取入學考量標准.
7.學習負擔不同:美國幾乎每周都回放一天假.但在中國,周末可能被無情佔有,就連絢麗多彩的假日也會因繁重的作業的充斥而黯然失色.
8.家庭教育不同:
1)美國教育小時管得嚴,美國父母會立下許多規矩,而孩子越大管得越松;中國父母恰恰相反,小時候百般溺愛,長大處處限制,甚至連大學專業,戀愛都橫加干涉.
2)美國教育注重孩子責任感的培養,這個教育差別使得美國孩子比中國更具自立性.
奩外犟 2014-11-22
『叄』 中國和西方學生素質的差異
1. 師生關系 中國的教師強調對學生嚴格要求,強調紀律性、聽話、努力學習,師生之間是「管」與「被管」的關系;西方則是平等、尊重的關系,學生的環境比較自由、寬松,強調順其自然的發展,師生關系甚至包含著一種平等的「契約」關系,就是大家商量著辦,學生的意見也算數。
2. 文化傳統 中國崇尚東方集體主義文化,每個人是集體一分子,強調集體榮譽感、共性和趨同性,個人利益被置於抽象的「國家」、「集體」利益之下;西方是個體主義文化,強調每個人是獨立的、完整的、有價值的個人,個人利益受到保護。
3. 道德教育 中國強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提倡雷鋒精神,現在又進行「行為規范」教育,但這些內容,要麼脫離實際,要麼只強調外在的形式化的教育,而忽視在日常道德活動中、以道德情感為基礎的、內化的德育;西方的道德教育除一部分由宗教教育來完成之外,學校組織的德育活動也比較貼近實際生活,使孩子們從小形成了發自內心的、有情感支持的、內化的東西。如誠實、公正、分享、合作、利他、同情,以及對人的尊重,這些道德品質能在西方孩子們身上實實在在地表現出來。雖然西方人也有「德行」不好的人,但其居民的平均道德水平,比中國高得多。這種差距不僅僅是居民平均文化水平造成的。
4. 個性發展 平均來說,中國的文化傳統和教育體系,使中國學生更內向,抱負水平低,依賴性強,篤信權威,求同、保守,但相對地比較能吃苦,任勞任怨,忍受壓迫的能力強;西方學生明顯地更加外向,抱負高,從小注重雄心壯志的培養,具有較好的獨立性、主體性、創造性、求新求異性。但責任感略差,不能忍受壓迫。
5. 智力發展 據美國權威心理學家報告,中國人和猶太人的智商測驗分數是全世界各種族中最高的,其次是昂格魯-薩克遜白人及其在美洲的移民,最後是黑人和棕色人種。但如果把所有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按其種族分析,華人獲獎者在各種族平均數之下,而猶太人是這個平均數的28倍,法國人是6.3倍,日爾曼人是4.4倍,義大利人是1.6倍。為什麼中國小學生的學習成績比美國孩子好得多,中學生也連連獲得國際中學生奧林匹克數理化競賽金牌,而中國人獲諾貝爾獎金的人數這樣少呢?我認為不是社會政治體制問題,而在於文化傳統。和中國有相似文化傳統的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也沒有多少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是一個證明。中國的教育體制注重所謂的「博聞強記」,注重腦的操作和訓練,強調繁瑣、復雜、脫離實際的計算能力的培養。中國人12年的中小學學習生活,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就是「死記硬背,勤學苦練」,在這種教育體制下,人的內在興趣、動機和自發行為,受到嚴重的壓抑,而這些卻是獲得諾貝爾獎(即高水平的發明創造)所必需的;相形之下,西方從家庭到學校教育都重視手的操作,讓學生大量閱讀課外書,擴大知識面,培養發散型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雖然他們的中小學生的成績不如中國學生,但當他們進入大學以後,其自主性、自發性、對問題的興趣和內在動機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使得美國大學生和研究生中出類拔萃的人才大量涌現。中國人的智力水平雖然不低,但由於缺乏自主性、創造性,不敢想,不敢說,所以中國人受教育之後容易拿到飯碗,也容易成為平庸的科學工作者和大學教授,卻很少有人成為世界一流水平的人才。
6. 語言能力 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在3-10歲,也就是幼兒期到小學中年級之間,中國在這個時期不重視孩子們的語言訓練和閱讀水平的提高,據中美跨文化心理學比較,中國幼兒的閱讀水平比美國兒童低1-1.5年。中國兒童普遍地不善言詞,不善於情緒表達(台灣、日本人也如此),中國的外語教學與學習效率非常低,學生在學校學了十年英語,仍然不能和人對話。而歐洲的大學生,普遍能用三、四種外語與人對話,其原因主要並不在於拼音文字的共通性,而在於文化傳統、對外語的重視程度和外語教學水平,包括教材、內容和方法。
7. 家庭教育 中國的家長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大多採取「專制型」教育,即大量地提要求,但不和孩子商量,也缺乏情感溝通和具體指導。家長只關心孩子能否考高分,能不能上重點學校,能否考上大學,家長親自為孩子設計成長藍圖。這一點,即使是在外國留學的中國人家長身上也同樣如此;而西方家長的普遍文化素質較高,其文化傳統使其家庭教育方式,特別是中產階級以上的家庭,大多採取「權威型」教育方式,即向孩子提要求,但和孩子商量,和孩子有情感溝通,也有具體的指導。家長關心孩子的情緒、社會性發展勝過關心他們的學習成績,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讓孩子自己為自己設計成長藍圖。
8. 中環境 社會生態學把兒童所處的兩個小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稱為中環境,如家庭與學校之間的相互作用就屬於中環境。在這方面,中國是很差的,學校和家庭很少有「平等對話」;而在西方(包括日本),家長的意見在教育中起很大的作用。由家長和教師聯合組成的「家長委員會」可以決定學校的許多重要事項。
9. 學生生活 中國的中小學生的生活像采蜜的「工蜂」,他們對學校生活充滿厭倦和壓力感,但又無可奈何,否則,來自父母的壓力將使他們無法生存。而西方的孩子們過的是真正孩子般的生活,學生喜歡去學校,喜歡那裡的環境。從中國到國外讀書的中小學生百分之百地不願意回國讀書,是一個最好的證明,也是對我們當前中小學教育體制的一種最具諷刺的評價。
10. 最終結果 中國的教育體制之下,培養出來的大多是平庸之才。雖然中國的大學生的智商也許是世界上最高的(因為中國的大學入學率只有3.4%,即只有智力最優秀的學生才能入學),但是中國的大學畢業生里很少有出類拔萃的人才,他們只能滿足國家科學技術的一般發展,而不能適應激烈的國際高科技競爭的需要。相形之下,西方國家的教育,平庸之才較少,而失敗者和成功者都比中國多。我訪問過的墨爾本大學,每年的大學畢業生有30%拿不到學士學位,他們不得不再學一、兩年,才能拿到學位。中國的大學畢業生拿到學士學位的高達99%。但這些「學士」們大多隻是為了獲得自己的飯碗,有獻身科學的雄心壯志、打算為人類、民族和國家奮斗終生的人並不多。
『肆』 中美學生在學習上的區別有哪些
中美學生在學習上的區別有哪些
中國學生和美國學生最大的區別在於思維方式的不同。這種專不同是文化及環境屬長期熏陶的結果。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下,中國的學生往往不知道為了什麼而學習,不能把書本的知識和現實的生活聯系在一起。而老師同樣迫於考試的壓力,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由此而桎梏了中國學生的思想及創造力。美國學生是在一個思維自由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思想中的任何一點點小火花都會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褒獎。正是這種褒獎給了他們自信和神奇的創造力。他們更愛思考,更願意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往往更有自己的想法。另外,美國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以及與人溝通交往的能力也強於中國學生。這主要要得益於他們從小到大不同時期參加的各種活動及社區服務。這樣才完善了他們作為人的社會性的另一方面,而中國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解題和背單詞當中。這就是中美學生有所差距的原因。
『伍』 中美教育的差異
1.中國與美國教育的差異首先在於兩國初等教育的教學目標不同:
中國初等教育將開發孩子的智力,孩子好處高分看成首要目標;而在美國,初等教育的目的只有一個: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2.對待成績的態度不同
對中國孩子來說,一份不好的成績單會使他收到來自各方壓力.然而在美國,每個學生年終的成績單都時間私人的物品.家長方面也不會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分數在大人心中比能力要差得遠.而中國大部分學生的目的是"那高分".
3. 兩國在知識觀是存在差異:
中國的教育注重對知識的積累灌輸,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尊重和對知識的繼承以及知識體系的構建.
美國則更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實際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質疑,批判精神和對知識的拓展和創造.
這兩種教育表達了對待知識的不同態度:即中國教育的靜態與美國之間的動態差異,這一動一靜這反映兩國知識觀的差異.
4.兩國在提供該學生的環境上不同:
美國的學校從小就鼓勵孩子做研究,就培養孩子的研究能力,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組織研究材料的運動研究方法的能力.
而中國的學校,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傳統觀念的影響下,採取的是初級階段打基礎,高級階段才能做學問的相互脫節的兩階段戰略.
5.兩國課程設置不同
比如關於外國語言的學習.在中國,學生在基礎教育中只有英語一種(除專業外).這是教育系統為全體學生做的統一選擇.
而在美國,學生選擇德育的就大得多,包括西班牙語,發育,拉丁語等.還有在美國不用教材的課是存在的,他們通常叫做"家庭生活"課,.
課程內容包括縫紉,烹飪和增強自信心等等.他教給學生的是書本以外生活之中的事情,是作為一個人或者的必需.他教給學生如何生活
6.教育模式和高考制度不同:中國的啟發式教育存在著一個弊端,就是其實一直到某一個問題的答案通過誘導學生,使他們找到"唯一的答案".
在美國學校的教學法,除了引導學生去理解和掌握教師一致的正確答案外,還給與學生自由想像的空間,去探索教師和學生都沒未知但卻客觀存在著的潛在答案.
在中國,除了少數人才不用看"高考"分數外,其餘的均以"高考"成績為錄取人學得最重要的,唯一標准.但在美國學生年年都參加各類考試中的至少一種考試,一次失手,情有可言;兩次失手,也可以理解……因此,這些考試成績就可作為非常重要的錄取入學考量標准.
7.學習負擔不同:美國幾乎每周都回放一天假.但在中國,周末可能被無情佔有,就連絢麗多彩的假日也會因繁重的作業的充斥而黯然失色.
8.家庭教育不同:
1)美國教育小時管得嚴,美國父母會立下許多規矩,而孩子越大管得越松;中國父母恰恰相反,小時候百般溺愛,長大處處限制,甚至連大學專業,戀愛都橫加干涉.
2)美國教育注重孩子責任感的培養,這個教育差別使得美國孩子比中國更具自立性.
建議
中國的考試制度改革,教學改革與學生減負,是教育整體改革的三個方面,而考試制度是"牽一發而動身"的關鍵.只有應試教育改變了,素質教育才能獲得真正屬於自己的空間.
美國是在創新有餘而基礎不足的前提下以抓基礎來補不足.我國的情況卻是恰恰相反,我們是基礎有餘而創新不足,因而我國教育的完善必須抓創新來補不足.
教育是一種文化現象,不同的教育反應的是不同的文化內涵,適宜美國今日社會的教育方法或教育體制並不一定適應中國現在的社會.總之,我們需要的是本土化和國際化結合的現代化教育.
中國現行在實行的新的教育體制,正逐步的改正教育的缺陷,趨向於多元化,國際化,這正是研究教育的成果所在.也是我們的本意.
『陸』 看看中美教育差別到底有多大
晚上和小貝通電話,「雖然我們都在美國讀書,在美國生活過,但是每一次深入了解美國,依然會發現很多美國精神的獨特之處,中國的教育和美國教育、中國的整個社會的發展水平和美國社會的發展水平相比,落後了整整一百年。這並不教育這一個領域的錯,而是整個社會的信仰、國民的素質、政府的管理和教育者以及家庭的價值觀總體的落後。」。
美國高中的課堂
反觀中國,我們急匆匆的腳步,遠離了教育本質中很多寶貴的東西。我們的基礎教育教室依然那麼擁擠,大學在沒有原則的擴招,很多教育者向權貴低頭甚至諂媚,失去了教育的獨立精神,真個社會缺失信仰和共同認知的價值觀,充斥著虛假的口號和謊言。而教育型企業在資本的驅動下,慢慢遠離教育的精神,追逐利益成了主導的價值觀。在教育屬性和商業屬性的平衡中,商業屬性輕易佔領了上風。
2008年我回國的時候,很多人找我咨詢留學,那個時候是「求學」,隔了5年,2013年,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房價離譜地漲,公立教育似乎停滯不前,更多人找我咨詢留學,這個時候「求學」成了「求生」,看到中國優秀人才的遠赴重洋,一方面祝福他們獲得了向世界學習的門票,另一方面感嘆我們的國家,為何讓「移民」這樣的話題成了工薪階層都會談論的話題?為何越來越多的父母,像逃亡一樣地送孩子出國,甚至不惜忍受家庭分離的痛苦。
如果人才逆差的趨勢一旦形成,我們的國家競爭力會越來越弱。
生於這片土地,因此,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可是,為何,愛,卻變成了了無奈的沉重。
『柒』 美媒如何看中美學生能力差異
大體來看,美國孩子都不擅長數學,但中國的孩子卻在這一學科表現出色。
作為全球教育中被廣泛引用的測量方法之一,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發現,在學術考量當中,中國學生總是名列榜首,然而美國學生卻總是「墊底」。
一些專家指出,PISA這些標准化測試主要測量的是學生的應試能力,而不是他們的知識儲備。不過,對於美國的數學教育仍需改進這一問題,沒有任何人提出異議。
成就的取得來自刻苦還是天賦?
不過,在美國,有一個地方能夠展示出這種「成長式的思維模式」:體育競技。
「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精益求精,更加刻苦。」斯蒂格勒說,「在體育方面,我們能夠抵擋競爭。」
另外,楚在書中還寫到,美國人對於足球場或橄欖球場上的排名並不是那麼在意。斯蒂格勒告訴楚,在一場運動競技中排名第九位並不會讓美國運動員遭受打擊,對他們來說,這只說明他們應該換種方法,更加刻苦地訓練,以做得更好。
「不過在學術領域。」斯蒂格勒對楚說,「你不會想要通過把人們排到第九位來駁他們的面子,因為『這並不是他們的錯』。在美國的學術圈,『你要麼有成就要麼沒有』。」
『捌』 美國大學注重培養學生質疑與辯證的能力嗎
美國來大學非常重視培源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也就是你所說的質疑與辯證的能力。主要通過以下兩點來達到。
1、優質課程:許多大學還要求學生完成批判性思維和倫理學這些課程的學習。這不僅能確保學生畢業後充分勝任本職工作,而且具有誠信意識,以及在工作中處理問題的能力,團隊適應與合作能力。培養學生適應競爭激烈的職場生活正是美國大學的又一亮點。
2、學術支持:方面,美國大學也強於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大學。學生有數名聯絡人來督導他們的學業進展情況。如,在斯坦福大學,所有入學新生都將配有一名與學生將要選擇的專業有關的老師作為指導咨詢老師,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最終感興趣的學習領域,或者哪些實習工作和課外的興趣愛好會對其之後的職業發展有長遠的幫助。整個大學的學習過程都會有這類指導咨詢老師的陪伴,但是需要學生主動去尋求他們的幫助,思考老師提供的建議,把握自己的未來發展。除指導咨詢老師外,學生在大學第一年還有一位「peer advisor」,通常由高年級的學長擔任,幫助引導學生處理大學一年級出現的各種問題,學長們有過同樣的經歷,對新生遇到的問題比較有同感。而且與學校教職人員相比,他們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
『玖』 中美兩國小學生解題能力有什麼不同
中美兩國的教育各有優弊,中國教育雖然比較傳統但是孩子能懂得忠孝禮儀,美國教育雖然能孩子擁有獨立自主的人格,但是親子關系不比中國,文化底蘊和沉澱也不比中國,獨立人格更易引發犯罪。 由於中美兩國不同的價值觀、思維模式,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導致兩國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一)家庭教育目的的不同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家庭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依據,也是家庭教育實踐活 動的歸宿。它制約著家庭教育活動的方向,一切家庭教育活動都是實現家庭教育目的的過程。 在我國,家庭教育的目的是指把孩子培養成人才,將來有出息,過上穩定、舒適的生活。至於孩子的獨立生活的能力,對未來社會的適應能力,以及公民意識則很少考慮。結果,即使學業成績再好,將來也很難立足社會,甚至還會與父母的期望相反。 美國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養成適應性強和具有生存能力的社會人。這個目標與中國的家庭教育目標比起來,是不高的。社會人的目標不是讓人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一個現實的,易把握的要求。 (二)家庭教育內容的不同 英國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話》中論述培養紳士的家庭教育時,提出並論述了家庭保健、家庭道德教育和家庭智育。陳鶴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書,對於兒童的家庭體育、德育、智育、美育、家庭勞動教育等方面的任務和內容,作了詳細地闡述。可見家庭教育所承擔的任務和教育內容是多方面的。有什麼樣的教育目的,就有什麼樣的教育內容。 中國的家庭教育內涵分為德、智、體、美、勞幾個方面。但往往當孩子進入學齡期就開始將智育放在首要位置。在體育上,中國的家長更喜歡防禦性的、靜態的、被動的保護方式。如:保證孩子生長發育的各種營養品,保護孩子安全,注意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在智育上,向孩子傳授知識、技能,為孩子購買各種知識性、趣味性的讀物、訓練孩子讀、寫、算的能力,為步入學校教育打下基礎。在美育上,越來越多的父母,認識到特長的重要性。因而盲目的培養孩子的特殊藝術才能。如送孩子去繪畫班、舞蹈班學習、聘家教等,從而導致孩子學這學那,最後失去了學習藝術的興趣。相對中國的家庭教育內容,美國的家庭教育內容比較豐富、科學。 美國的家庭教育內容注重孩子在體力、認知、語言、社會性、情感上的和諧發展。美國人有這樣一個信念:成功靠努力爭取,而不是靠繼承。美國人崇尚個人奮斗,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獲得成功。黃全愈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中滲透出美國家庭教育的點滴。在促進體力的增強上,重視幼兒的戶外活動、體育鍛煉。如在院子里盪鞦韆,野外遠足等活動;在認知的發展上,家長注意開拓孩子的文化,審美視野,孩子的學習興趣,尊重兒童自己的選擇;在社會性的培養上,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並且要求孩子學會具有與同伴合作、分享、互動的行為;在情感的陶冶上,指導孩子欣賞音樂、美術、舞蹈的美,帶孩子到美術館、博物館看各種展品,鼓勵孩子親身接觸、體驗大自然的奧秘。 (三)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 家庭教育方式是父母完成教育內容的具體措施和手段。選擇什麼樣的教育方式和文化傳統緊密相聯。 中國的家庭教育方式表現在生活上的包辦、代替。社會上過分保護,不少家長怕孩子吃虧或學壞,於是就限制孩子與外界接觸。經濟上對孩子放任,不少家長對孩子總是百依百順,有求必應。這無形中助長了孩子們奢華浪費的習慣。與生活、經濟、社交上的縱容相比,家長對孩子的學習要求卻非常高。當孩子出生後就以天才的標准來要求、教育孩子。 美國家長從鍛煉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角度出發,對孩子採取放手不放任的方法進行教育,主張開放式教育。重視實際鍛煉,強調在實踐中培養孩子,而不是說教。美國父母更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人權,把孩子當作是一個獨立、平等的家庭成員相待。 (四)家庭教育的結果不同 由於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式的不同,其教育結果也表現出一定的差異。 中國家長包攬一切,孩子形成了依賴性的思維定勢、不會自己做決定、遇事不果敢、缺乏興趣、不願嘗試、適應性較差。不懂得人際交往的技巧,人際關系較差,怕苦怕累,缺乏同情心和幫助別人的能力,缺乏社會責任感。美國孩子從小就表現出很強的自立能力,絕大多數18歲以上的孩子都靠自己掙的錢來讀書,美國孩子還對社會表現出很強的適應能力,他們更能吃苦,具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毅力,積極樂觀,求知慾強,敢於冒險,有作為社會成員而獨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氣。
『拾』 什麼是學生的質疑能力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激勵學生發散思維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古人雲:「學源於思,思源於疑。」陶行知先生也有句名言:「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又不斷通過各種途徑使問題得以解決的過程。
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對次有精闢的闡述:「我國歷來研究做『學問』,可是現在的教學只是做『學答』。課堂只講現成的答案,練習題也只是重復已有的答案,從不要求學生『問』問題。教師應幫助學生學會提問,包括練習題、思考題,提出課本乃至人類尚未解決的問題,這就是『創新』。」
現在的課堂中,缺少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老師,也就缺少敢於向教材質疑的學生。
一般的學者認為,學生積極提問,既可以鍛煉其思維能力,而且在發問的基礎上上學生探討有關問題的答案,也可以培養其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的精神,對兒童創造力的培養十分有效。
因而,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的創見,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有人說「真正的好課應該越講問題越多」是不無道理的。
因此,為了孩子的發展,我們教師不要在課堂上太吝嗇自己的時間,應該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去質疑。我們在教學中不要太緊扣自己的事先預案,應該多考慮學生的意見、個人的解讀。應該鼓勵學生的創見,我們應該多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能在課堂上被學生問倒,不是丟人的事,相反,我們應該感到很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