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學生與父母溝通的調查報告
中學生和父母關系調查報告
泉州市城東中學 傅美蓉、蔡阿鳳、萬秋虹
指導老師:蔡亞理
現在,大部分中學生和父母之間不常溝通,甚至從未有過,有的中學生朋友因此自我封閉,成績直線退步……人與人之間是需要溝通的。海倫凱勒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何時才能學會我們全部彼此相互關心,我們是整體的一員。你需要父母更多的理解嗎?……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一系列問題,如何學會溝通呢?
我們小組對此產生了興趣,決定通過調查和訪問來研究研究,首先,我們決定調查一下同學們對他們父母的看法。
調查時間:2003年4月24日——29日
調查地點:城東中學
調查對象:城東中學初中一年級,共650人左右
調查方法:發放調查問卷、訪談記錄
調查過程:由蔡亞理老師利用上課的時間,發放調查問卷,採用不 記名、不記號、不記班級,交卷時背朝上的放著,再由老師收回,做到完全尊重個人的隱私,目的是為了能達到調查的真實性。
調查結果統計:
一、問卷調查的結果
1、你是獨生子女嗎?
2、你的性格如何?
3、你現在的性格多半由於什麼因素形成的?
4、你的父母為你請過家教嗎?
5、當你的成績不理想時,你父母對你怎樣
6、在家裡,你覺得誰最疼你。
7、你有過離家出走的念頭嗎?
8、如果你父母處處為你安排生活程式,你會厭煩嗎?
9、你認為人生有沒有意義?
10、面對一個問題,你是對的,而你的父母堅持說是錯誤,你該怎麼辦?
11、你曾主動找你父母談心嗎?
12、如果你們常談心過你會徹底說出自已心中最想說出的話嗎?
13、如果有一天父母離異,你會恨他們嗎?
14、父母吵架,你會勸架嗎?
15、你體諒父母嗎?
16、現在你有一個遠大而又堅定的理想嗎?
17、對於你的理想,你父母知道嗎?
18、面對金錢和親情的抉擇,你會選擇哪一個?
19、有一天和父母上街,遇見一個極可憐的乞討者,你想施捨卻被他們 阻攔,你的心情怎樣?
20、你父母在意你的感受嗎?
通過調查,我們覺得當前現象——中學生和父母之間不常溝通,正如我們之前所預料,它已蔓延在每個人的心中,形成一個漏洞,所以我們必須學會溝通,可喜的是,每個人都想溝通,溝通使人喜悅,心中的落寞將隨風而散。
我們對此有幾點建議和看法:1、互相尋找溝通的機會,隨機尋找談話的內容(主題)。2、互相理解,處事對人心平氣和。3、多體諒對方的難處,多想想對方的優點。4無論多忙,都要抽空關心對方。5、適當在一起做一些事情,例如:外出遊玩、一起下廚、一起購物等,調近彼此間的距離。6、煩惱時主動找對方傾訴,反之,對方煩惱時應極樂意當個忠實聆聽者。
我們的看法:
所有的所有都源於溝通,除外,溝通的前提,你要主動、樂意、適當和你父母說說你自己的想法、看法,你必須隨時隨地打心底地去體諒父母的苦衷;多坦白,多想著他們。
㈡ 中學生與父母溝通情況的調查
代溝與溝通
課題:《中學生與父母溝通情況調查研究》
研究者:張盈穎 虞佳陽
對這個課題進行調查、研究的張盈穎、虞佳陽說:「是一篇報道促使他們對此感興趣的。報道說:一位風華正茂的16歲少年,老師眼裡的三好學生、父母心中的懂事孩子,在一夜之間突然離家出走,沒有一絲預兆。突如其來的變故令孩子的父母措手不及,揪心不已。」
他們分別對百餘名初中生和高中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實地采訪。結果發現,有50%以上的學生與他們的父母是很少溝通的,而經常和父母交流的,只佔了10%左右。溝通往往是以談話、聊天為主,也就是說,中學生與父母主要的溝通方式是對話溝通。
傳統觀念認為,子女與父母有了好的家庭關系,溝通就不會有什麼問題。但調查結果並非如此。那些自認為與父母關系很好的中學生在與父母的情感溝通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有65%的中學生覺得與父母聊天「對自己幫助不大,沒什麼感覺」,甚至有15%的同學覺得與父母聊天常常話不投機,有時無話可說。
分析整理調查得來的數據,他們發現,思想上的差異是子女與父母間正常溝通的最大障礙,在所有被調查者中佔到了70%。其中,代溝問題、父母對子女學科成績的過度關心以及家長頭腦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是造成現代中學生與父母之間溝通障礙的三大原因。
調查還表明,親子彼此交談的談話內容多半是關於子女的學習,有近65%。而很少有父母會談及自身,僅16%左右的家長會偶爾提及,但也只輕微帶過。這樣子女就很難了解父母心裡的一些想法,無助於溝通。且如問題涉及到了個人隱私,幾乎93%的父母都會下意識採取迴避。
家庭成長環境
課題:《關於家庭教育環境對學生健康成長重要性的調查報告》
研究者:章敏敏
研究者章敏敏首先提出,家庭教育環境就是家庭、父母或長輩對子女的直接教育和間接影響的綜合。她說:「對我們做子女的來說,家長如何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非常重要,因為它直接影響到一個孩子是否能健康成長。」而她通過對杭州高級中學和浦沿中學的24名學生的調查表明,當今社會,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是不夠理想的。在所有被調查者中,認為自己父母對家庭教育比較重視的有14名,佔59%;不夠重視的有8名,佔33%;根本不重視的有2名,佔8%。
而章敏敏這位下半年才讀高一的女生認為,每個人的成長,尤其是心理行為的養成和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取決於家庭教育的作用。中學生,對父母的心理行為還是有依賴。她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上海家庭教育研究會在1997年對1326名中小學生的家長及其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的測試中得出的結論是:家長沒有心理健康問題,其子女有行為問題的比例就比較少,占學生總數的11.67%;而家長自身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其子女有行為問題的高達60%。也就是說,有一半以上的孩子的行為不端問題直接與父母的心理健康不佳有密切關系。而在日常 ,家長脾氣暴躁、古怪、動輒打罵孩子的現象也為數不少,孩子們說:「親愛的父母,難道你們真的不知道這樣會影響我們嗎?」
父母的思想品德素質也在子女的思想品德形成中起著奠基作用。章敏敏在調查中發現,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那麼一部分家長在這方面的素質不高。僅以父母是否有賭博行為為例,24名接受調查的學生中,有20%的家長有時要去賭博,8%的家長幾乎天天都要參加賭博。她說:「在一個家庭中,如果父母的思想品德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這肯定要影響到子女。」
通過調查訪問,本課題研究者還歸納總結出學生心目中理想的家庭教育環境,各位有心的家長不妨對照一下:這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家庭。在這個家庭里,父母要具有良好的個人素質,不僅通情達理、善解人意,而且能充分信任孩子,讓孩子時刻能感受到父母是最可信的人;這個家庭里的父母還要學會因材施教、講究教育方式,並且經常抽出時間陪同孩子遊玩。在此基礎上,父母能正確看待孩子的考試分數,不會在別人面前隨意責怪孩子,不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且能善於發現和鼓勵孩子發揮特長。
(原載《家庭教育導報》2001年8月3、10日合刊,記者沈愛群)
㈢ 初中生與父母的關系(調查報告)
大部分初中生與父母的關系都不怎麼好,主要是因為缺少溝通,所以才會有這樣回那樣的矛盾產答生,如果現在就有矛盾,那麼建議盡快和父母溝通,不要嫌煩,因為父母總是擔心孩子的,把能說的事情,煩惱的事情向他們傾訴出來,就會使關系更進一步,要和父母做朋友。比如說我吧,我連交女朋友都跟我媽說,我媽也不會在意,只是提醒我不要耽誤學習。所以,常溝通就會是關系密切。
㈣ 關於父母的調查報告800字
第一份
中學生和父母關系調查報告
指導老師:蔡亞理
現在,大部分中學生和父母之間不常溝通,甚至從未有過,有的中學生朋友因此自我封閉,成績直線退步……人與人之間是需要溝通的.海倫凱勒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何時才能學會我們全部彼此相互關心,我們是整體的一員.你需要父母更多的理解嗎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一系列問題,如何學會溝通呢
我們小組對此產生了興趣,決定通過調查和訪問來研究研究,首先,我們決定調查一下同學們對他們父母的看法.
調查時間:2003年4月24日――29日
調查地點:城東中學
調查對象:城東中學初一年級,共650人左右
調查方法:發放調查問卷,訪談記錄
調查過程:由蔡亞理老師利用上課的時間,發放調查問卷,採用不 記名,不記號,不記班級,交卷時背朝上的放著,再由老師收回,做到完全尊重個人的隱私,目的是為了能達到調查的真實性.
調查結果統計:
一,問卷調查的結果
1,你是獨生子女嗎
2,你的性格如何
3,你現在的性格多半由於什麼因素形成的
4,你的父母為你請過家教嗎
5,當你的成績不理想時,你父母對你怎樣
6,在家裡,你覺得誰最疼你.
7,你有過離家出走的念頭嗎
8,如果你父母處處為你安排生活程式,你會厭煩嗎
9,你認為人生有沒有意義
10,面對一個問題,你是對的,而你的父母堅持說是錯誤,你該怎麼辦
11,你曾主動找你父母談心嗎
12,如果你們常談心過你會徹底說出自已心中最想說出的話嗎
13,如果有一天父母離異,你會恨他們嗎
14,父母吵架,你會勸架嗎
15,你體諒父母嗎
16,現在你有一個遠大而又堅定的理想嗎
17,對於你的理想,你父母知道嗎
18,面對金錢和親情的抉擇,你會選擇哪一個
19,有一天和父母上街,遇見一個極可憐的乞討者,你想施捨卻被他們 阻攔,你的心情怎樣
20,你父母在意你的感受嗎
通過調查,我們覺得當前現象――中學生和父母之間不常溝通,正如我們之前所預料,它已蔓延在每個人的心中,形成一個漏洞,所以我們必須學會溝通,可喜的是,每個人都想溝通,溝通使人喜悅,心中的落寞將隨風而散.
我們對此有幾點建議和看法:1,互相尋找溝通的機會,隨機尋找談話的內容(主題).2,互相理解,處事對人心平氣和.3,多體諒對方的難處,多想想對方的優點.4無論多忙,都要抽空關心對方.5,適當在一起做一些事情,例如:外出遊玩,一起下廚,一起購物等,調近彼此間的距離.6,煩惱時主動找對方傾訴,反之,對方煩惱時應極樂意當個忠實聆聽者.
我們的看法:
所有的所有都源於溝通,除外,溝通的前提,你要主動,樂意,適當和你父母說說你自己的想法,看法,你必須隨時隨地打心底地去體諒父母的苦衷;多坦白,多想著他們.
第二份
中學生與父母關系調查報告
體罰,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曾是合法的教育手段。報紙上曾登過這樣一種現象:就在不久前的英國,教師與家長,尺長與巴掌,巴掌與屁股,還經常發生親密接觸。但體罰與塑造學生自尊心,健康人格的教育理念嚴重沖突,也違反相關的人權立法。所以,今天的我們,在理論上不必再受皮肉之苦了。打人不對,毋庸置疑。只是,我們不能同時無視另一種情況,即打並不是傷害學生自尊的唯一途徑,一些在批評上口不擇言的家長,在學生心靈上造成的創傷,癒合的速度遠比一個發紅的巴掌印慢。
所以,值得我們討論的,並不是打或不打,而是愛還是不愛;是真愛,還是盜用愛的名義……
我就中學生與父母關系這個問題,對50位學生(包括我的鄰居和在附近學校補習的學生)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我發現:
「有心事時是否願與父母講」這一項,選A即「什麼都說」的佔30%;選B 即「偶爾」的佔62%;選C 即「很少」的佔8%。
「你與父母是否發生意見分歧」這一項,選A即「經常 任何一件事」的佔6%;選 B 即「某些方面」的占
48%;選C 即「很少」的佔46%。
「與父母觀點不一致時,你會……」這一項,選A 即「爭吵」的佔18%;選B 即「讓步」的佔40%;選C 即「避開話題」的佔42%。
通過以上各項所佔百分率,我們可以看出,我們現在的中學生與分母的交流溝通很少,起碼在這一方面做得還是不夠好。有些同學非常不理解父母的有些行為,認為他們做得不對,產生反感情緒,而有的學生卻能夠接受父母的一些行為和教育手段。那麼父母的教育方法是對還是錯呢,下面是我們調查的學生的一些發言與觀點:
觀點一: 父母的教育?
每個人都在錯誤中不斷長大,父母教育我們最有效的辦法不是打罵而是做我們的朋友!
——甲方某生
父母常常和我說平等、平等,可是平等的家庭為什麼還會出現「暴力」?
——甲方某生
父母不是常常教育我們要以理服人嗎?可為什麼他們卻要以打來屈人?
——某甲方生
我們原諒和愛的教育。
——甲方某生
觀點闡述者(甲方某生):
媽媽,我相信,而且不容置疑,再我很小很小的時候,受到了您百般的呵護。然而,隨著我的長大,您慢慢的變了。您原來看到我很快樂;但是,現在,您不停的往我耳朵里塞話,您要我怎麼做,我就必須怎麼做,從來不允許我說二話。我嘗試任何一種新想法,您都百般阻撓,甚至拿出讓我疼痛的手段——毆打,我只好屈服了!
您很聰明,知道我在摸火後感到灼痛,以後就不會再去摸,您便用同樣的手段來讓我按您的規矩干好每件事!您說您想用切膚之痛讓我與虛偽、懦弱、殘忍、狡詐這些最骯臟的品質永遠隔絕。但是,事實說明您的做法是錯誤的。因為您總是要使用令人畏懼的「毆打」,所以,我開始學會欺騙,我開始變得虛偽!您對我施以武力,讓我看到了武力的能量,於是,我仿效您的做法——對別人施以武力……您始終無法站在我的角度考慮,面對您的毆打帶來的問題,繼續用毆打解決。結果,如同生物鏈的某一節被破壞一樣,造成惡性循環。
我敢說,絕大多數父母打過自己的孩子,是否上帝真給了為人父母者這一道赦免?
觀點二:愛你,打你;打你,愛你!
我對他們打我沒有任何怨恨或反感,我明白他們是為了我好。如果沒有昨天他們打我,就沒有今天優秀的我!
——乙方某生
我的父母從沒打過我,可他們失望的眼神和嘆氣,使我比打我一頓還要難受得多。
——乙方某生
「打」是一種特殊的愛,一種有著殘酷外表的柔軟的愛。
——乙方某生
觀點闡述者(乙方某生):
我一直認為父親是個好父親,因為他從來不偷看我的日記,也從不私拆我的信。日記是我傾訴的好對象,我把我的秘密藏進了日記本里,那把小鎖鎖著我的夢。可那次我回家,父親把我的日記本一摔說,你一天到晚盡給我想些什麼?那個男生是誰,你給我說清楚!事實上從父親摔本子時,我的情緒已是火山爆發狀態。我打斷了他的話,你看我日記了?父親一瞪眼:是。你憑什麼?我眼裡快噴出火來。憑我是你父親。他吼。你是我父親就可以隨便看我日記?我大聲吼回去。他狠狠地瞪著我,說你認不認錯?我說我沒錯。「啪」一聲清脆極了,是父親的巴掌扇到我臉上的聲音。緊接著心臟部位響起更清脆的破裂聲,痛的我淚水也流了下來。
從小到大,無論我怎麼錯他從來沒打過我,這次他居然扇我巴掌?!
我恨你!
我扔下三個字後摔門而去。我就是喜歡那位很帥很陽光的男生,難道愛也有錯嗎?他竟打了我!那一夜我去了同學家,我憤憤的想:我再也不要見到他了!
然而,第二天,我就在學校的門口見到了滿臉焦灼的父親,他拉過我的手,說:「回家吧。」我的淚噴涌而出。後來,弟弟告訴我,爸爸打了我那一巴掌後,自己也哭了。那一晚他為了找我,一夜沒合眼。我現在才慢慢的懂了,其實打也是一種愛,打你因為愛你,愛你所以才打你!
在上述幾位同學的闡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有的同學與父母的關系是很危險的,很不互相諒解,作孩子的一時任性,說出讓父母傷心的話,作父母的一時激動打了孩子。其實事後想想,何必呢,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呢?我們都說「打在兒身,痛在娘心。」其實父母也是很心疼我們的,作為子女應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想一想,多諒解他們。那麼,有些事就不會出現「打」的局面了。
有的同學認為自己的父母有很多缺點,不如其他同學的父母,在調查表中,我們作了一下統計。「認為自己的父母不如同學的父母好」的佔19.8% ,「沒有這么想過」的佔79.5%說明還是有一部分人不能夠真正看到父母真摯的愛,與父母仍存在一些矛盾。
學生心目中好父母的形象
我們歸類了一下,有以下幾點:
①與孩子多溝通、多交流
②教育孩子不偏激
③善解人意
④能給以巨大的鼓舞與安慰
⑤有特長、有豐富的知識
⑥不對子女的學習成績有過多的要求
作為兒女,你覺得你平時表現怎樣?有何想法?今後怎樣做?
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平時表現的不太好,太讓父母操心了,有時讓父母傷心,覺得自己愧對父母。
但都表示以後會更加好好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報答他們,多幫他們做家務。有的同學還說要給父母洗腳,事雖小但說明我們作子女的已經長大,能夠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了。
假如父親是梁的話,母親就是牆!
母愛是一縷陽光,讓你的心靈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溫暖如春;
父愛是一鴻清泉,讓你的情感即便蒙上歲月的風塵仍然清澈澄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