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現在的中學生普遍缺少了什麼
也不知道 ``為什麼想知道這個``現在的中學生肯定跟以前的不一樣了``社會在變``什麼也就不一樣了``
2. 現在的中學生最缺少什麼
愛心
3. 00後中學生缺失了什麼
後輩缺失的很多東西可以慢慢積累改變,討論一個群體普遍缺乏的品質意義不大,隨便說一個優秀品質十個人里八個沒有。但有個100percent的答案——00後缺歷史。
4. 中學生缺少什麼
中學生缺少的來是團結自、互助的精神,同時,又嬌生慣
養。現在的中學生,在應試教育和計劃生育之下,以變
的自私自利,凡是總是先想著自己,以自我為中心。在
學習上,他們只會自己學自己的,為了不讓別人超過
去,想盡法子的騙人。他們不會幫住同學,同時又缺乏
創新意識。在生活上,他們什麼都不會,甚至是最簡單
的炒西紅柿雞蛋,也很少有人做家務。他們如果走得路
稍微有點多,便會喊累,嬌氣的很。
5. 中學生的缺點
1、人情味缺乏。不喜歡幫助別人,以自我為中心,排斥他人。現在的孩子在家中祖輩溺愛、父母寵愛,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他們很少考慮他人的利益、處境和感受,與周圍人的關系疏遠,非常冷漠。
2、惰性十足。生活中缺乏勤勞的精神, 自理能力差,對家長依賴心理強。不少學生習慣於把生活中的問題交給家長解決,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每期開學,我們都可看到家長替學生報名、繳費、領書;上課也是一副甩手掌櫃的樣子,不做筆記、不獨立思考、左耳進右耳出等。
3、不善堅持 。做事缺乏持之以恆的精神,基本就是三分鍾熱度。生活中遇到困難就退縮,意志薄弱,經不起批評,心理承受能力差。由於長期的嬌生慣養,做錯事,也缺乏勇氣承認。
4、不愛吃苦。當代的中學生缺乏吃苦的精神,生活中缺乏簡朴的精神,攀比性強,動輒講吃講穿。
5、缺乏鑽勁。當代的中學生,不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都缺乏一種鑽研的精神。造成做事不認真,敷衍塞責
6、好吃零食。在教室中隨意吃東西,甚至上課的時候的時候也偷吃東西,並且亂丟垃圾。
7、沒有規劃。做事情沒有計劃與安排,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或者有計劃也流於空談,不重落實。
8、不重積累。錯過的題目因為不重積累,下次考試再考原題,依然出錯。
9、缺乏誠信。說過的話、給出的承諾通常難以兌現,責任感和使命感基本沒有。
10、沉迷網路。經常泡在網吧,或沉迷手機,利用手機做超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甚至考試利用手機瘋狂作弊且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6. 現在中學生最缺少的是什麼
當代中學生最缺少的是什麼(2009-07-31 12:43:15) 標簽:雜談 分類:處世雜談 (一)恆心和毅力 當代中學生身上最容易缺少的是什麼?有人說,是恆心和毅力。 「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先生曾到全國幾百所中學作激情演講,所到之處,無一不是掌聲雷動;聽講之人,無一不是熱血沸騰。李陽走後第二天的早讀課,同學們無一不是瘋狂朗讀,拚命背誦;但是,第三天呢?第五天呢?第十天呢?一百天之後,還有幾個同學仍在堅持背單詞、讀課文?《名人傳記》有位資深記者曾經總結,成功的人身上最可貴的品質就是那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不屈不撓堅持到底的精神!中國現代企業「教父」級人物、海爾集團CEO張瑞敏有一句名言,「什麼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什麼是不簡單?把每一件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環顧我們四周,那些注意力不夠集中,做事三分鍾熱度的同學,總是在成功的路上半途而廢,而那些成績優異的同學,往往正是用恆心、毅力不斷自律,堅持做好每一件平凡之事的人! (二)勤奮踏實的態度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當代中學生身上最容易缺少的是什麼? 有人說,當代中學生獨生子女多,從小嬌生慣養,最缺乏的就是勤奮踏實的態度和吃苦耐勞精神。 在中國,作父母的有句老話:「再窮不能苦子女,再苦不能累孩子」——自從孩子呱呱墜地,父母就為其傾盡所有,生怕孩子受一點委屈、吃一點苦頭,現在即使是在貧困的農村家庭,很多父母也已經不再讓孩子做家務。殊不知可憐的父母用盡了愛心、勤勞和無私,卻培養了嬌氣、懶惰和自私的孩子!君不見中學校園里,到處充斥著同學對學習競爭壓力的畏懼和對學校枯燥生活的抱怨!我們身邊,總也不乏遇到困難就退縮低頭、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的同學!在我們學校,入校之前從未自己洗過一雙襪子、從未幫父母做過一次家務的同學並非少數。這樣的孩子,怎能應對人生的挑戰? 美國哈佛大學對波士頓地區456名少年兒童做了一項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其報告顯示:愛做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的失業率比為1:15,犯罪率之比是1:10,並且,愛做家務的孩子成年後的平均收入要高出20%以上!事實上,做家務這一看似簡單的小事,正是在培養青少年勤奮踏實的態度、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承擔家庭責任的意識。同學們,你們出生在90年代,除了宏志生以外,絕大部分同學的家庭都比較富裕,你們身上是否有嬌氣、懶惰和自私這些不良品質?你們身邊的同學是否有嬌氣、懶惰和自私這些不良品質?如果有,在新的一年裡,你是否已經做好自我完善的准備? (三)好習慣和公德心 當代中學生身上最缺少的是什麼?有人說,是好習慣和公德心。 作為一名生活在21世紀的中國公民,當代中學生應當具有怎樣的生活習慣?讓我們且來看看15年前的一件小事: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來到內蒙古,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舉行了一次草原探險夏令營活動。在咱們中國的草原上,日本孩子用過的雜物和垃圾,全都用塑料袋裝好隨身帶著,直到丟進垃圾箱。他們發現了百靈鳥蛋,馬上用小木棍圍起來,提醒大家不要踩。可中國孩子似乎對自己美麗的國土毫無愛惜之情,走一路丟一路垃圾,那沿途丟下的雜物如同一道傷疤,深深地刻在了每個中國人的心頭……15年過去了,物是人非,惜乎風氣依舊。今天站在這個廣場上的同學當中,恐怕也有一些人同樣有亂丟垃圾的習慣吧,否則早餐後校園里怎會突然多出一些隨風飄揚的餐巾紙,周末的走廊上怎會赫然躺著幾片剛剛剝下的橘子皮?有幾次,我帶著客人參觀校園,突然在樓梯口或者道路旁邊,看到同學們亂扔的半個饅頭或是只咬了一口的蘋果,我頓時感到如芒在背,如鯁在喉!在為這幾位丟垃圾的同學深感汗顏和羞辱的同時,更多的是深深的心痛:心痛的是我們的教育失敗了;心痛的是在北大附中河南分校這所全國知名的中學里,仍然有著如此不堪的學生!心痛的是,平時總是提起抵制日貨就熱血沸騰的同學們,卻不知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現代中國公民!我曾去過幾個國家作教育考察,看到那些成群結隊、大呼小叫的,是中國人我們的同胞;那些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的,也是中國人我們的同胞;那些在飯店裡旁若無人地猜拳行令、毫不掩飾地剔著牙、打著響亮飽嗝的,還是中國人我們的同胞! 好習慣是現代公民應有的美德,公德心是國民素質的重要標准。同學們,在公德心和好習慣的標尺上,你,站在了哪個刻度? (四)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當代中學生身上最缺少的是什麼?有人說,是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多少年來,不斷有人質疑:為什麼中國年年有學生獲國際奧賽金牌,卻至今沒有人獲得諾貝爾獎?為什麼美國卻恰恰相反?美籍華人、教育學家黃全愈先生比較了中美兩國的基礎教育,找出了答案:奧賽需要的是運用已有知識回答出標准答案,諾貝爾獎則需要一頭扎進未知領域,創造出新的世界。傳統的中國教育強調的是多學、多練、多記、多考,而美國教育向來強調多看、多問、多想、多干。因而,中國學生普遍缺少提出問題的能力,缺少批判性思維的能力,缺少創造性思維的能力,而美國學生則正好相反。當中國的孩子習慣於滿堂灌和死記硬背的時候,當中國的孩子習慣於被家長催著學、壓著學的時候,當中國的孩子習慣於盲目相信參考書和標准答案時,美國的中學生正在像牛頓一樣看著蘋果樹、異想天開,像愛因斯坦一樣仰望宇宙、終日思考,像愛迪生一樣做第一千次實驗…… 同學們,真正的懶人不是四體不勤的人,而是大腦懶惰的人。我們的大腦中有100多億個細胞,每天能記錄生活中大約8600萬條信息。只有勤於思考才能維持腦細胞們的生命活力,只有勤於思考才能催生我們頭顱中的智慧。懶人,從來都是不太願意讓自己的大腦去干苦力的!當你坐在教室里,但大腦並沒有真正啟動,你就不是真正在學習——獲取的知識沒有經過充分思考就囫圇吞了下去,寫作業也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做卷子只滿足於和標准答案一樣就行了——這樣的同學,根本不能稱之為在「學習」,他們所做的努力,充其量只能稱之為在「被動接受知識」罷了。被動學習的不良習慣使很多同學淪為知識的容器。習慣於依賴老師的「教」「補」和家長的「催」「壓」的同學需要警惕,你的腦細胞正在逐漸悄然退化和衰減,逐漸喪失提出問題的能力、探索未知世界的熱情和追求真理的勇氣。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徹底治好這些同學腦細胞的「懶病」,上個學期,我校提出了「自主學習」的理念。我們認為,評價一個老師教得好不好,應該看學生們的思維火花是否被教師充分激發和點燃;評價一個學生學得好不好,應該看他讓自己的100多億個腦細胞處於什麼狀態。在新的一年來臨之際,我想試問那些仍然在被動學習的同學,你為治療自己腦細胞的「懶病」做好准備了嗎? (五)...... 有人說,是缺少公平競爭、自強不息的體育精神;有人說,是缺少合作意識和陽光心態;有人說,是缺少獨立自主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還有人說,是缺少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對集體的責任感... 同學們,當代中學生身上最缺少的素質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其實沒有一個固定答案。我希望這個巨大的問號,留給同學們的是深深的反思——反思自己的行為習慣,反思自己的學習態度,反思身邊的不良現象,也深深反思自己的內心世界。唯有反思,才能讓我們在批判和自我批判中達到完善自我、幫助他人、共同進步的目的!
7. 在中國的中學生最缺少的是什麼素質
學的都是一些書面上的東西,沒有實際效果。比如說,我學會了埋地雷,只是書上學而已,實際上可能自己炸死了自己。
8. 現在中學生最缺少的是什麼 現在的中學生最缺少什麼
第一,自控力特別的差。這個主要是講的上課的表現,普遍表現出來的現象專是這樣。一種情屬況是上課遇到思考探究的問題,腦袋立馬形成漿糊,自我放空,兩眼呆滯,在需要思考問題的時候總會是不小心走神發呆,這簡直是一大通病,說些什麼都不知道。另外一種就是根本控制不住的嘴巴,不管上課還是自習,忍不住在那裡吃零食,無心上課和寫作業。
第二,自我認識較差,不能正確的自我定位。很多學生總喜歡把初中的成績與高中進行對比,假如初中成績還算不錯,到高中依然會依然如此。一旦出現成績下滑的趨勢,那隻有一個原因,即老師水平不行。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我相信起點高的學生在高中依舊保存學習的好習慣,成績不會差到哪裡去。所以我認為這些之所以沒有找到成績下滑的真正原因,主要是在於這些學生還有不少好高騖遠之徒,在新階段不能客觀的自我定位,
第三,普遍存在閱讀分析能力和理解思維能力有待提高。即使一段很簡單的材料都不知道從何下手,總是很依賴課本上的理論結論,然而理論總結那麼多,卻又不能准確的去描述,邏輯思維混亂,學習能力明顯不足。
9. 中學生缺乏學習動力怎麼辦
新的歷史時期,學校如何圍繞「育人」這個中心,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這是所有學校都必須面對的一個新的課題。本文著力從中學生的學習動力的角度,調查研究影響中學生學習動力的各種外在和內在因素,以及學習動力狀況對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深遠影響。以期為家長、老師、學校和社會找到一把開啟「發動機」的金鑰匙,幫助中學生增強學習動力。 一、中學生學習現狀的調查 大量調查研究表明:中學生學習動力不足是制約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中學生學習動力不足有以下一些表現: 1.無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既無長期目標 , 也無近期目標 , 2.無成就感 , 無抱負和理想 , 無求知慾和上進心。既對學校制訂的各種獎勵措施沒有興趣 , 也對各種懲罰措施沒有壓力和緊迫感。缺乏適宜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缺乏的學生由於對學習總體上是一種消極的態度 , 所以也不可能努力地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3.興趣的中心不在學習上,對學習消極應付。具有這種表現的中學生大部分是學業不良者。他們不但覺得學習沒有必要,厭倦學習、逃避學習。更認為學習簡直就是活受罪,是苦差事,因此上課不聽講, 不做筆記,課後不復習,抄襲作業。認為考試就是讓自己丟丑。所以在學校里他們感興趣的事情大都是與學習無關的奇聞軼事、影視明星、青春偶像、歌壇新秀、玩游戲機、去影視廳、打架斗毆,干出違反紀律、遲到、曠課、早退,甚至蛻變為品德不良者。惡性循環,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十分不良的影響。 經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既有社會上的客觀背景,更有學生自身和學校、家長的主觀原因。認識這些背景,了解農村中學生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問題的深層原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就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二、中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的對策 針對中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最關鍵的是要修復學生內心情感系統的發動機。 (一)通過激發中學生的理想目標,打開他們的心鎖。 如果心中沒有目標,沒有夢想,就像走路的人,不知道目的地,越走越消沉,越走越懶散。高目標、低要求,讓學生把大目標化解成可勝任的小目標,跳一跳,夠得著,不斷強化勝任感、成就感,從而燃起自信的火焰,重新啟動發動機。要加強對中學生成就發動機的教育。追求成功使人振奮、積極進取、樂學好學,學習效果就好;迴避失敗使人憂心仲仲、焦慮壓抑、消極被動、怕學厭學,學習的效果也就不好。因此,中學生應以學業進步、求知成才為奮斗目標,而不應以考試過關為學習目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成就發動機。 (二)「以德促學」,激發學習動力。 1.喚醒學生的責任意識。讓學生明白一個有作為的人,首先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人,要懂得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不能唯我獨尊,我行我素,學習是自己的事,不應該由教師、父母替自己負責,通過體驗,喚醒學生心中的「責任感」。要讓責任感成為學生的一種行為習慣,成為生命的組成部分,成為自覺的行為,成為潛在的內部動力系統。使學生將已養成的責任感遷移到各種活動中並內化為自身品質,使學生能隨時隨地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並有較強的自我學習、自我平衡、自我調控能力,具有強烈的「自立、自尊、自信、自強」意識。學生責任心強,做任何事情都很自覺、認真、負責,做事情就容易成功。呼喚學生的責任意識,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要讓學生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在他們心中播種責任心,給學生一個信念——我要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對自己、對他人負責,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二是教育學生明確作為一個學生最主要的職責就是學習,努力做好作為學生應做的每一件事情。 2.使學生有一顆感恩的心。喚醒學生心中的愛。懂得父母之愛的博大、無私,讓每個學生「愛」的幼苗在內心長大,學習動力訓練就是要喚醒學生心中的那份愛。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從認知層面、情感層面、實踐層面,通過行之有效的措施對學生進行識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學生知恩於心,報恩於行。人生的杠桿是精神,精神的支點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形成一種感恩的心態、品質和責任,進而顯示為感恩的行為,才能煥發出無窮的力量。把這種情感遷移到教師所教的科目,使學生對該學科產生學習興趣,可以由此引發出良好的學習效果;遷移到渴望回報父母,又會激發用一流的學習成績報答父母的需求,使它變為學習的內在力量。 3.健全學生的人格。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健全的人格有助於學生正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培養自己高度的學習責任感,使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成為自己強烈的願望。我們在以德促學的實踐中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引導學生樹立強烈的上進心。當學生的追求進取心成為他們內心的需要,就形成了一種強大的內驅力。學生樹立「以學習為榮」的意識,自覺地見賢思齊,勤奮不輟;二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創新,培養學生「不迷信、不盲從」的探索精神,使他們終身熱愛學習、勤於思考,並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增強學生人際溝通、合作的能力。 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不能顧及他人心中的感受,再加上不懂得看別人的優點、長處,缺少包容心,總是帶著嫉妒、自私的性格特點,只能使自己的人際圈越來越小,從而使自己缺少朋友,導致情緒狀態不佳,影響學習動力。通過調查,讓同學們在「快樂、學業、友情、家庭、健康」中,選擇一項對自己最重要的選項,盡管只是假設,但學生們落筆的時候還是感到心情沉重。在以往訓練中,幾乎所有成年人都把家庭和健康列為首位,出人意料的是,這些高中學生卻多把友情列入首位,甚至為此不惜放棄極重要的其他四項。由此可見友情對高中學生的重要性。因此,缺少友情,就會影響到學生的心情,心情影響到學習動力。 (四)改變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方法不當嚴重影響學生的源動力。有的學生想學好,但沒有好的學習方法,又缺少科學的引導,耗費了時間,成績並不理想,久而久之,會產生自我否定,產生挫敗感,喪失自信心。學習不是簡單的「做題」、「背」就可以了,在學習中找不到快樂,就是不得法。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藉助各種途徑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感悟與體驗,使學生發自內心地體會到學習策略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主動、自覺地學習和運用學習策略。學生自身要強化學習策略意識,積極主動構建自己懂得學習策略。學校教師在強化學習動力指導中,要特別關照那些智力一般的學生,對他們的努力與勤奮著重給予鼓勵和信任,用以引發及強化他們內在的勤奮性格和頑強毅力。要讓學生知道,勤勞的品質、良好的心理素質在智力發展中能起到以「勤」補「拙」的特殊作用,持之以恆同樣可以使他們在事業上獲得了巨大成功。 (五)增強耐挫力,激發上進心,從而激發學習動力。 碰到一點挫折、困難就恢心、退縮是意志脆弱的表現,接受挑戰,鍥而不舍,有一個積極的心態,能化苦為樂,百折不撓,享受超越自我的快樂,坦然面對累與苦,就會發現一個強大的自我就誕生了。重塑自信心,激發學習動力。自信是人成才的第一要素,面對學業,堅信「我能」而不是我「不能」或「讓我試試」,讓學生放大自己的長處,善待自己的不足。通過體驗活動,找到我是獨一無二的感覺。我也有很多的優點,學會賞識自己,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找到勝任感、成就感,從而把失去的自信一點點找回來。讓學生們懂得每個人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現在的不夠優秀,並不代表永遠不夠優秀,要學會重新認識自我、接納自我,尋回夢想,重新啟航。 「育人」教育強調的是,不僅能達到增加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把這種學到的知識轉化為一種現實的能力,真正使知識內化,並通過外化表現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