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學生心理發展的三個階段分別是
1、適應准備階段:新生步入大學,從高考的喜悅或痛苦中解脫、冷靜下來,面對新的環境、新的人際關系、新的學習方式,打破了原有的心理平衡,使他們整個身心處於動盪不安中,在克服各種不適應的同時,力圖建立新的心理結構,達到新的平衡,開始真正的大學生活。
這個階段如果許多問題解決得不好,會影響到以後幾年的大學生活。這個時期持續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與個人適應能力的高低有關,一般需要一個學期左右。
2、穩定發展階段:這是大學生活最主要最持久的階段,將一直延續到畢業前。這個階段看似風平浪靜,其實不然。大學生在這個時期會遇到許多新問題要做出抉擇和回答,大學生極強的可塑性充分得到展示,每個人都按照自身獨特的方式塑造著自己。
在可能會遇到的許多鍛煉和機遇面前,會經歷成功的喜悅和失敗挫折的困苦,這正是大學生的必要的、必須經歷的成長過程。
3、走向成熟階段:這是大學生從學生生活向職業生活過渡的階段。面對即將到來的又一次環境變遷,角色變化,大學生心理又將掀起波瀾,他們必須在這個階段做好心理准備。
因此,深入了解社會,把握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做好畢業設計,處理與戀人關系等現實問題,每個大學生的心理負擔和沖突都不會少。這個階段是對大學生各方面素質進行綜合考驗的階段,又是進一步促進大學生心理成熟的階段。
(1)中學生心理發展的三個過渡擴展閱讀
大學生發展的特點
(1) 邏輯思維能力大大提高。隨著獨立性、創造性、敏銳性、批判性、廣度和思維深度的進一步發展,大學生能夠全面理解和分析不同的事物,掌握事物發展的一些規律,有創新的思想,敢於創新。
(2) 觀察能力明顯增強。大學生對事物的理解不限於五官的感受和對事物的理解。他們希望探索事物之間內在的、內在的、本質的關系,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事物。
(3) 想像力大大增強了。隨著知識的積累和視野的開闊,大學生的想像力在重建想像力的基礎上更加活躍和富有創造性。想像的結果可以達到一定的深度和廣度。
(4) 記憶達到頂峰。隨著大學生年齡的增長,大腦皮層形成的時間聯系不斷增多,記憶存儲量不斷增加,理解和記憶能力不斷增強。
㈡ 中學生的各階段心理特徵
中學生各階段的心理特徵是
1、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的速度相對緩慢,心理水平尚處於從幼稚向成熟發展的過渡時期。身心處在一種非平衡狀態,呈現半成熟、半幼稚性,引起種種心理發展上的矛盾。
2、反抗性與依賴性產生的心理矛盾主要表現為逆反心理,中學生有了強烈的成人感,進而產生強烈的獨立意識,對父母採取一種對抗的態度,盲目反對。另一方面,在初中生的內心中並沒有完全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在面對困難,遇到挫折時,又很容易退縮到家庭里。
3、閉鎖性與開放性。進入青春期的中學生,心理生活豐富,但表露於外的東西卻少了,加之對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滿意,增加了這種閉鎖性的程度。
3、勇敢和怯懦性。在某些情況下,中學生們似乎能表現出很強的勇敢精神,但這時的勇敢帶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特點。問題主要表現形式為爭強好勝,在學校會有暴力行為。但在另外一些情況下,中學生也常常表現得比較怯懦。
4、高傲和自卑。由於初中生尚不能確切地評價和認識自己的智力潛能和性格特徵,很難對自己做出一個全面而恰當的估價,而是憑借一時的感覺對自己輕下結論。這樣就導致他們對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當,表現為盲目的沾沾自喜和極度自卑。
5、否定童年又眷戀童年。進入青春期後,隨著身體的發育成熟,成人的意識越發明顯。認為自己的一切行為都應該與幼小兒童的表現區分開來,力圖從各個方面對自己的童年加以否定。但在否定童年的同時,在初中生的內心中又留有幾分對自己童年的眷戀。
(2)中學生心理發展的三個過渡擴展閱讀:
中學生心理的預防輔導對策
1、加強心理教育。這是提高中學生心理素質的基本形式,其最終目的是保護和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因此,不僅是要普及心理衛生知識,還要矯正學生心理困惑的認識結構。
2、加強心理咨詢。這是幫助受詢者克服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礙,使他們能適應社會生活,處理好人際關系,順利完成社會角色轉移。心理咨詢要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在於咨詢員對來訪者要給予信任,給予理解,給予換位(即設身處地,將心比心)。
3、加強心理治療。心理醫生有意識地和困於心理問題的患者建立關心、尊重、了解和指導的關系,並依他那問題的需要,使用適當的心理矯治方法,減輕或消除個案的不適應的心理現象及行為,培養適應習慣,促進健全成熟的人格發展。
㈢ 青少年心理發展呈現出的過渡性的主要表現形式有哪些
過渡性:
青少年保留兒童的某些心理特點,
又具有成人的一些心理品質;
㈣ 初中階段是青少年成長發育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從生理方面說,中學生從哪過渡到哪
□ 少年期的三大生理變化
第一,性機能發育成熟。從生理的角度講,少年期也即青春發育期。孩子進入少年期後,性腺機能開始成熟和發生作用,第一、第二性徵開始出現。第一性徵主要指生殖器官的發育特徵(即性腺的發育),女性主要是卵巢,男性主要是睾丸。第二性徵又叫副性徵,主要指男女兩性在發育時期從體態等方面表現出來的一些變化,如:男少年的聲音變粗,甲狀軟骨開始增大,並且出現胡須;女少年的聲音變高,乳腺形成,乳房突起,開始有月經,皮下脂肪增多等等。性機能的發育成熟,對少年期學生的心理發展有著重大影響。一方面,它刺激了學生成熟意識的覺醒;另一方面,也給學生帶來了很多異性交往和性心理衛生方面的問題。
第二,身體外形急劇變化。少年期是學生的身體生長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時期。一個人的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一般有兩個高峰時期:第一個高峰時期是從出生到一歲左右,這個階段兒童的身高體重增長得最快,身高一般從出生時的五十厘米左右長到七十至七十五厘米,差不多增長了百分之五十左右;體重從三、四公斤增加到七、八公斤,增加一倍左右;第二個高峰時期就在少年期,學生在這個時期身高、體重、胸圍、頭圍、肩寬、骨盆等都在加速增長,似乎突然地長高、長大了,如:其身高平均每年增加七至十公分,體重平均每年增加三至五公斤。他們站在父母旁邊,也不比父母矮多少了,甚至有的學生比父母還高出一點。體態的突變使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
第三,體內機能迅速健全。學生進入少年期後,性腺機能的逐漸完善和性激素的作用,對人體各器官、各系統的生長發育有著明顯的作用。比如性激素促進了骨骼的成長與成熟。此時肌肉的增加也非常突出,肌肉變得堅實有力,體態日益健壯豐滿。握力、肺活量、血壓、脈搏、體溫、血紅蛋白、紅血球等生理標志的變化,表明各器官、各系統的發育逐步趨向成熟。在這個時期,大腦的內部結構復雜起來,大腦皮層的溝回組織和神經元細胞逐步完善,高級神經活動的興奮和抑制過程逐步平衡,特別是內抑制機能逐漸發育成熟;大腦的功能開始從第一信號系統占優勢很快轉到第二信號系統佔主導地位,為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體內機能迅速健全,特別是大腦和神經系統的基本成熟,為少年期學生心理的逐漸成熟提供了物質前提和可能性。
□ 少年期的根本特徵
少年期(從11、12歲到14、15歲)在人的一生中,無論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是一個急劇變化的關鍵時期。這個一時期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引起世界各國的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以及倫理學界的重視。他們從不同側面強調了少年期在人的成長中的重要性,並提出了少年期是「反抗期」、「危機期」、「飛躍期」、「煩惱期」、「孤獨期」、「閉鎖期」和「心理上的斷乳期」等等的說法。但是,這些說法僅僅是從某一側面或角度談到了這一時期學生的心理特點,沒有揭示出少年期學生心理發展的根本特徵。我們認為,少年時期處於人生的過渡階段,即從童年向青年過渡、從幼稚向成熟過渡、從不定型向定型過渡的時期,因而過渡性是少年期學生心理發展的根本特徵。而且,與人生的其他階段相比較(與童年期、青年期、成年期比較),少年期學生的心理發展具有變化大、周期短的特點,並且充滿著依賴與獨立、幼稚與成熟等種種錯綜復雜的矛盾。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和掌握少年期過渡這一根本特點,並針對這一特點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其迅速、健康地完成這一過渡。
□ 悅納自己的生理變化
進入了青春發育期後,有些學生不習慣自己的身體急速的增高和性徵的突然變化,害羞或靦腆起來;有的學生會認為自己的發育較晚,和別人不一樣,產生憂慮、苦悶或者變成自卑、孤獨;有些學生因性徵的突變,而產生驚慌、不知所措;有的背後議論、恥笑同伴的突變,造成學生之間的矛盾和磨擦;有的女學生因月經初潮,男學生由於夢遺,開始產生驚恐、焦慮,精神恍惚,但又不跟大人講,很容易造成胡思亂想或沾染上一些壞習慣。所有這些情況都需要教師對他們進行專門的教育,傳授必要的生理知識,給予必要的指導,使之能夠正確對待自己的生理變化。特別在當前父母對少年孩子不重視性知識教育的情況下,更有必要強調系統地進行生理和性知識的教育,從而使孩子避免盲目摸索和不良的好奇心,減少心理上的混亂與恐慌。
□ 促進生理與心理的協調發展
生理與心理的協調發展是身心健康的基礎和保證。在少年過渡時期,許多學生對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發生的巨大變化,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矛盾,往往難以順利適應,經常會產生心理上的困惑和行為上的問題。因此,根據少年期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促進生理與心理的協調發展,幫助學生迅速、健康地度過人生這一關鍵的發展時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另外,在該項內容的教學中,可以適當介紹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的關系——任何心理活動的產生,都有其生理基礎,心理上的每一變化,都能引起肌肉、心率、血壓、呼吸、代謝和體溫等方面的一系列復雜的生理變化。例如,憤怒時,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管收縮,血壓升高;悲傷時,腸胃蠕動下降,消化液分泌減少,食慾銳減。這是因為,支配我們心理活動的神經系統的有關部位,同時也是我們體內各個器官、組織的支配者。所以,在我們皺眉、咬唇、瞪眼、切齒、掩面之時,身體內部也在「倒海翻江」。由於心理的變化必然帶來生理上的變化,因此,如果我們經常處於消極或緊張的心理狀態之中,就可能使體內器官和組織陷於不正常的活動狀態,久而久之造成心理生理紊亂,導致身心疾病。
知道青春期心理衛生常識,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調控好自己的心理沖動。
青春期心理衛生常識可以圍繞少年期的三大心理過渡和三大心理矛盾展開。
□ 少年期的三大心理過渡
進入少年期,學生在心理上的發展,或由童年向青年的心理過渡,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從依賴性向獨立性過渡。由於生理上的巨大變化,少年期的學生就開始逐漸擺脫對父母的依賴,獨立性意向的發展日趨明顯。小到生活料理,大到對個人前途、家庭中大事、社會上發生的重大事件,他們都不象以前那樣只聽從父母意見了,而要表明自己的意願、看法、見解。這時他們反對父母像對待兒童一樣對待他們,而願意父母像對待大人一樣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他們,相信他們。而且,學生從少年期開始,便進入一個喜歡懷疑和爭論的時期。這時,他們對於父母的話開始不大聽從了,對於書本上的結論,報紙、電台的某些報道也不隨便輕信和盲從了,而是要批判地看待一切,有時還非與父母的看法不一樣。這不是學生對父母的不尊重,而是他們向獨立性過渡的表現。
第二,從「自我朦朧」向「自知之明」過渡。與童年期相比較,學生的自我評價開始由「自我朦朧」向「自知之明」的水平過渡。其主要變化有三:一是從外在性向內在性過渡,即少年期學生的自我評價已不再以外部的行為表現為主,而是開始側重於自己內在的世界,同時其評價內容也從具體向抽象發展;二是從情境性向穩定性過渡,即由於自我評價的內在性和抽象性程度的提高,少年期學生的自我評價不再輕易地因一時一事而變化,具有了一定的穩定性;三是從依從性向獨立性過渡,即少年期的學生已不再像童年時那樣依從或看重父母和老師對自己的評價了,他們已能較獨立地評價自己了。
第三,從幼稚向成熟過渡。到了少年期,由於生理發育的逐步成熟和生活范圍的日益擴大,學生的心理活動也逐漸從幼稚向成熟過渡。與童年期相比較,其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認識從好奇性向探究性發展,即對各種事物的好奇已經不再滿足於大人對之的一般性回答,而是逐漸升華為對事物的深入探究,並伴有鑽研性(積極方面)和冒險性(消極方面)的實際行動;二是行為由模仿性向創造性發展,即不滿足重復別人的動作而喜歡新異刺激,好標新立異,不願墨守成規;三是生活願望由空想向理想發展,即對自己長大了要做什麼事、做什麼人的志向不再是無根據的空想,而是開始接近或切合實際了;四是交友由自發性向選擇性發展,即交朋友開始注重從愛好、興趣、理想上加以選擇了,而且學習成績的好壞也成了交友的條件了;五是思維由具體形象向抽象邏輯發展,即抽象邏輯思維便開始佔有相對的優勢,能夠領會和掌握更多的抽象概念,能夠理解一般事物的規律性及因果關系,並能夠對鉸為復雜的問題作出恰當的判斷和合乎邏輯的推理。
□ 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矛盾。
學生進入少年期後,由於學習內容的深化,知識經驗的增多,社會影響的擴大,他們在認識、情緒、意志以及個性心理特徵上,比童年期都有了新的發展,但也出現了新的矛盾。其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渴望獨立與現實依賴得矛盾。少年期是學生自我意識迅猛發展的時期。此時期,學生在心理上產生的最突出的變化,就是出現了「成人感」,意識到「我已經不是小該子了」。他們希望父母象對待成年人一樣地對待他們,而不希望父母還把他們當作小孩子對待,也不願再受到小孩子般特殊的照顧。因此,他們在心理發展上出現了擺脫父母照顧的「心理上的斷乳」過程,即要成為獨立的「大人」的過程。然而,這種「心理上的斷乳」如同幼兒的斷奶一樣,並非易事,少年期的學生在心理上時常交織著渴望與現實的矛盾。他們想獨立自主,可自己又不具備獨立自主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他們想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可自己又不具備充分的生活自理能力;他們想讓成人把他們當作大人看待,可自己的許多言行舉止依然帶有孩子氣。以致於他們越是想擺脫父母,越是發現離不開父母的照料和幫助。這種渴求獨立和現實依賴的矛盾,使學生的心理上經常產生沖突、混亂和不安。為了消除這種矛盾沖突或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他們常常以孩子氣的行為方式對抗父母或成人,以顯示自己不再是兒童。例如,對父母的批評與責備,不管正確與否,都表現出愈來愈強烈的反抗情緒;故意與父母或成人「唱反調」,提出相反的主張或按相反的方式行事;不理會父母或成人的勸導,自作主張,「不撞南牆不回頭」。當然,他們的反抗,更多地是以潛在的形式出現,如對父母在生活和教育上的安排,採取不關心、不表態、無所謂的態度等。
第二,心理閉鎖與求得理解的矛盾。學生進入少年期後,盡管內心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了,但是心理活動的外在表露卻開始失去了兒童的直爽、天真、單純。他們不再像兒童那樣經常向父母敞開自己心扉,而開始變得內向、閉鎖起來。雖然他們在生活上還依賴父母,但是他們傾吐知心話的對象已經不再是父母,也不是老師,而是同伴或朋友了。而且他們中的多數人認為,朋友比父母更知心。因此學生進入少年期以後,就希望有自己單獨住的房間,希望有自己單獨用的寫字台、書櫥或箱子,並且不願意父母隨便挪動自己的東西,還把自己的抽屜、箱子上加鎖。這種閉鎖性給學生帶來了心理閉鎖與求得理解的矛盾。與父母、老師之間「話不投機」,覺得他們都不能真正理解自己,使少年期學生心理上常有一種孤獨感,時間一長就又產生了希望被人理解、渴求傾吐心聲的強烈要求。這種希望被人理解、渴求傾吐心聲需要,常常通過寫日記、書信和選擇最知心朋友上的方式來滿足。寫日記固然有好處,但它不能幫助少年出主意、想辦法,不能做到思想、情感的交流,這種需要的滿足只有求助於自己的知心朋友了。少年期的學生都有若干知心的朋友,他們之間心貼的很近,幾乎是無話不說的。對自己父母不能說的事,都在知心人那裡暢通無阻地交談。少年期學生的這一心理矛盾及其行為特點,如果不能被父母或成年人理解並通過適當的方式加以處理,便很有可能造成對學生的誤解和感情上的隔閡,進而會影響學生的情感生活和社會適應。一些青春期常見的心理障礙,例如抑鬱和焦慮,即同學生心理發展的這一矛盾有重要關系。
第三,性發育迅速成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
從前述少年期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特點可以看到,初中階段是性器官和性機能迅速發育成熟時期,性生理的迅速發育成熟必然帶來性心理的發展變化,但由於學生心理過程和個性發展的限制,特別是在教育引導不夠得力的情況下,使得他們的性心理發展表現出相對的幼稚性。例如,隨著性器官和性機能的發育成熟,少年期孩子在生理上開始出現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急劇和顯著的變化,大多數少年在感到興趣和好奇的同時,對這些變化都會程度不同的感到不安、害羞,甚至產生恐懼及不知所措的心理,這正是性發育成熟與性心理幼稚的一種矛盾表現。再如,性發育的成熟,使他們對異性產生了興趣,開始關注異性,希望與異性交往,但不少中學生卻往往表現出對異性的故意疏遠或排斥,不與異性同學來往,嘲笑與異性同學交往的同伴,甚至不願意男女生同桌。還有,一些中學生中存在的「紙條戀愛」和朦朧狀態下的「狂熱初戀」,實際上也是性心理幼稚的一種表現。這種「紙條戀愛」和「朦朧狂戀」,帶有很大的好奇和模仿成分。盡管陷入這種狀態的中學生有時會認為自己對愛情是認真的、嚴肅的,不是「鬧著玩兒的」,但他們對什麼叫真正的愛情以及愛情所包含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卻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因此,中學生的盲目早戀和沖動性異性交往行為,恰是他們性心理發展很不成熟的反映。中學生性發育迅速走向成熟與性心理相對比較幼稚的矛盾,是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當深刻認識的一個問題。
□ 學會克服青春期煩惱
每個人在青春期的心理發展歷程中,都要不同程度地經歷一段「成長的煩惱」——「自我覺醒」的煩惱。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步入青春期後,隨著抽象邏輯思維、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的發展,往往不僅對周圍事物開始形成自己批判性的見解,而且隨著成熟的進程,已開始把自己當成被觀察的對象,開始了自我審視和評價,希望自己有「自知之明」。但是,他們由於此時的認知發展水平和自我認識能力還不夠完善,所以對很多事物和現象還不能進行全面正確的認識和評價,特別是不能正確對待「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之間的莫大差距。這樣,「自我覺醒」帶給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常常不是「成長的驚喜」,而往往是無盡的煩惱和苦悶,嚴重的還可能引發孤獨、抑鬱等消極情緒。因此,可以從「認清緣由,消除緊張」、「以人為鏡,多作交往」、「理解父母,接受指導」等方面,幫助學生正確對待這種成長的煩惱,幫助學生減少「自我覺醒」中的痛苦和挫折感。
□ 調控心理沖動
在幫助學生消除青春期煩惱的同時,還要教育學生調控心理沖動,特別是性心理的沖動。學生進入了青春期後,由於性的萌發和機體內部新出現的性激素的刺激作用,容易對異性產生好奇及傾慕等性心理活動,加之少年期的男女之間接觸的機會日益增多,以及電影、電視和文學作品中關於愛情描寫的刺激日益增多,更容易引發他們對異性交往的嚮往甚至性的沖動。然而,這階段的少年道德觀念還不完善,法制觀念還很淡薄,不大懂得在異性交往中如何自製及尊重對方,不大清楚自己非正當的異性交往活動會導致什麼嚴重後果,以致情感一沖動就忘乎所以,造成許許多多的社會問題。因此,在對少年期學生進行青春期教育的同時,要特別強調道德、法制的教育,使他們在開始對異性發生愛戀之前,就知道對另一個人負有責任,知道相應的社會道德要求和法律規范。換句話說,道德的教育要走在性成熟之前,不然的話,就會導致少年犯罪。其中,在教育上特別要注意兩點,一是教育學生學會如何與異性建立健康、正常的友誼關系,二是巧妙地教育學生認識婚前性行為的危害。
㈤ 中學生的心理發展具有過渡性、社會性和——
中學生的心理發展
具有過渡性、社會性
和不穩定性
㈥ 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階段特徵有哪些
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一種關於自己是誰,在社會上應占什麼地位,將來准備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怎樣努力成為理想中的人等一連串的感覺。角色混亂是指無法正確認識自己、自己的職責、自己承擔的角色,主要表現為不能選擇生活角色。
Marcia將同一性狀態細化,分為四種類型:同一性獲得型;延緩型;早閉型;彌散型。
同一性獲得,是同一性發展中最成熟的狀態。同一性獲得的大學生經過積極的自我探索與思考,已經明確了個人的價值觀、目標、發展方向和生活的意義,獲得了內在的成長動力。他們通常是思想成熟、喜歡思考的人,表現出較高的自主和自尊水平,具有較強的自我發展潛力,能對生活中的重要問題進行積極探索,主動解決成長中的困擾,主動適應外部的環境變化。因而,能夠不斷戰勝成長中的各種挫折,以積極的心態向人生的目標邁進。
同一性延緩狀態的大學生正處於積極的自我探索之中,他們試圖從無數的可能性中對個人的職業、價值觀、人際關系等方面做出選擇,但還沒有達到最後決斷性投入。他們往往具有較高的焦慮水平,並通過拒絕、發泄和認同來控制焦慮。此外,還表現出對經驗高水平的開放性。生活中常常會見到這樣的學生,因為不知道如何為自己定位,不知道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而感到迷茫和困惑。延緩期對於大學生來說是難以避免的,因為他們必須從多種選擇中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社會轉型階段,由於舊的價值體系被打亂,新的價值體系還沒有完全確立,使青年的自我同一性受到多方面的影響,難以獲得價值觀、信念和行為的內在一致性,需要經歷較長時間的探索。所以,通過各種正規的教育制度、實習制度、職業培訓等,為青少年的成長提供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可以將內心的矛盾和困惑進行反思和沉澱,進行權衡,決定取捨,再加以整合,從而確定自己的社會角色,在社會結構中找到自己適當的位置。
同一性早閉比同一性擴散要好,處於這種狀態的大學生對同一性的探索提前結束,他們沒有對有關自我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過思考,對自我投入的目標、價值、信仰反映了父母或其他權威人物的希望。馬錫亞認為,過早自認是一種較低級的同一性狀態。作為同一性的一種解決方法,處於這種狀態的大學生很少思考認定的選擇是否適合自己,通常只採納來自父母的唯一一套價值觀和目標體系。這是同一性形成過程中的一種中斷,是過早地將一個人的自我意象固定化,從而阻礙自我確定的其他可能性的發展。處於同一性早閉狀態的大學生具有以下的特點:過分看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極力尋求他人的認可,可能十分尊重權威;自我評價建立在他人所承認的基礎上;與其他青少年相比,較易附和他人而缺少自主;對傳統的價值觀感興趣,很少會自己思考,但在遇到緊張的認知任務時,難以做出靈活的和合適的反應;喜歡有組織有秩序的生活;傾向於與父母保持密切的關系,並採納父母的價值觀,如高考志願的選擇、職業的選擇、異性朋友的選擇等。在權威結構下,他們的投入程度比較高,往往表現得非常努力,是教師或者家長眼中的「好學生」、「好孩子」。由於父輩的價值體系往往會與現實存在差異,一旦生活的航向脫離了原有的權威系統,當以獨立的身份開始自己的人生之旅時,由於缺乏自主探索的精神,通常會表現出高水平的專制性、低水平的自主性和外控的行為方式。他們往往使用防禦性的自戀來維持自尊,因此在未來的成長中可能會經歷更多的內心沖突。
同一性擴散是最不成熟的狀態,處於這種狀態的大學生對自己的探索是膚淺的,或者根本就沒有過對自己的探索,並缺乏對明確價值觀和目標的投入。他們或是不能理解自己,對自我缺乏清晰的同一感,自我評價偏低,自尊心不足;或是因自我認識和別人對自己的認識不一致,而產生困惑和苦悶的情緒;或是對生活與工作缺乏熱情,生命價值迷失,難以承擔自己生活的責任等等。如果大學生自我同一性擴散,就會迷失個人方向,失去進取精神,造成精神沒有支柱,生活沒有目標,學習沒有動力,出現退縮、自卑、消極等不良人格特徵,導致人際交往障礙,甚至對社會的主導價值表示懷疑,成為社會的不和諧因素。
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成功地得到解決,就會形成忠誠的美德,相反失敗就形成不確定性。
㈦ 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階段特徵
1、少年期(11、12歲—14、15歲,初中階段)
特點:
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充滿著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②抽象邏輯思維已佔主導地位,但仍以具體形象作支柱,並出現反省思維;
③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有所發展,但帶有片面性和主觀性;
④心理活動的隨意性顯著增長,可長時間集中精力學習,能隨意調節自己的行動;
⑤產生成人感,獨立意識強;
⑥關心自己和別人的內心世界,社會高級情感迅速發展;
⑦道德行為更加自覺,但自控力不強。
2、青年初期(14、15歲—17、18歲,高中階段)
特點:
①生理上、心理上、社會性上向成人接近。
②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邏輯思維已從「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出現辯證思維;
③社會高級情感有了深刻發展;
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識,但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自我肯定與自我否定常發生沖突;
⑤意志的堅強性與行動的自覺性有了較大的發展。
青少年早戀行為有以下幾個特點:
1、朦朧性:早戀的青少年對於早戀關系的發展結局並不明確。他們主要是渴望與異性單獨接觸,但是對未來組建家庭、如何處理戀愛關系和學業關系、如何區別友誼和愛情都缺乏明確的認識。
2、矛盾性:有早戀關系的青少年內心也充滿了矛盾,既想接觸又怕被人發現,早戀的過程中愉快和痛苦並存。
3、變異性:早戀關系是一種充滿變化、極不穩定的感情關系。青少年之間一對一的早戀關系缺乏持久性,一般不會持續很長時間。
(7)中學生心理發展的三個過渡擴展閱讀:
一個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要培養與他人保持良好關系的能力。在學習、生活與工作中,逐漸學會以誠懇、平等、謙虛、寬厚的態度對待別人,學會欣賞別人的長處和容忍他人的短處和缺點。
在與人交往中,處處與人為善,並信任尊重他人,不要輕易對人表示忿怒或怨恨的態度。這樣,才會有更多的朋友,不使自己陷入落落寡歡的孤獨之中。
一個人生活在客觀環境中,就要使自己和環境相適應,做一個能全面了解自己的人。在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能恰如其分地表現自己,並能理智地避免去做那些自己力所不及的事,這樣才能少失敗,也少煩惱。
注意勞逸結合。學習、工作適度,業餘生活豐富多彩,才能保護大腦和神經系統的健康。而適當的勞逸對於保持心理健康極為重要。總之,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應該是襟懷坦盪,目光遠大,熱愛生活,信心百倍,精神愉快,活潑可愛以及孜孜不倦,奮發上進的。
㈧ 為什麼說中小學生心理發展具有過渡性特徵
好像現代的網際網路,小學生的天真純凈,已經被污染得滿心臟兮兮了,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能沒有過渡性的特徵嗎?能採納嗎?
㈨ 小學中學高中三個階段身心發展特點
小學生入學後,便以學習作為主導活動了。在系統的教學活動影響下,他們不僅增長了知識、技能,而且智力水平逐漸提高。集體和不斷擴大的社會活動領域,使他們逐漸發現自己和他人和集體和社會的關系,增強集體感、責任心、義務感,道德意識和自我意識都有所發展。但總的來說,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均處於不成熟的階段。
小學生的生理處於平穩發展的時期,骨骼、肌肉逐年生長發育,但骨化過程還尚未完成,骨骼易彎曲,骨骼、肌肉的力量也不強。心率、血壓、肺活量及其他生理指標都不穩定,且與成年人的指標有較大差距。然而由於小學生的身體各器官、系統的生長發育確比幼兒有了很大進展,加上他們活動范圍的擴大,小學生十分活潑,喜愛參加各種體力活動,如爬山、游泳、打球、跑、跳等等,如果較長時間限制其活動,他們就會感到身體不適。小學生大腦皮層高級神經活動機能不甚完善,隨意運動發展水平不夠高,他們對自己活動能力的估計也不足,加之自我控制力差,在活動過程中常常不會進行很好的自我調節,以致活動量過大,時間過久,造成疲勞,也有時會由此而產生違反紀律要求的行為。針對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教師應創造條件,使他們有活動的餘地,但同時注意引導和教育,幫助他們合理安排各種活動的時間,使他們不要過於疲勞;在教育、教學中提出適當的動、靜要求,幫助他們鍛煉意志力;提醒他們注意活動時保持身體的各種正確姿勢,以免使骨骼、肌肉和韌帶受損傷。
小學生腦重量七歲時約1280克,九歲時達1350克,12歲時便接近成人約1400克左右。小學生大腦神經活動的興奮性水平提高,高級神經活動從第一信號系統占優勢逐漸向以第二信號系統占優勢過渡。因而小學生學習能力與幼兒相比增強了並逐年提高。在認識活動中,小學生的求知慾、新奇感很強,對新鮮事物感興趣,有追求、探索的傾向,表現出喜歡參與或從事某項學習活動的意向,但由於認識能力的限制,他們往往對學習活動形式本身的興趣大於學習內容,因而認識活動較為籠統、表面,深刻性較差。小學生的思維處於形象抽象水平,對於抽象程度較大的教材理解有困難,因此在小學的各科教學中,直觀手段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小學生的心理具有易變性的特點。他們的學習動機還不十分明確,容易受到成人和外界環境中各因素的影響;興趣還不分化,並且經常變換;他們的注意力不夠穩定,中、低年級學生一般只能集中注意20~30分鍾;小學生還沒有形成穩定的性格特徵。可見,小學生心理的可塑性極大,這一時期施之以良好的教育、教學,對奠定其良好的心理發展的基礎確有重大意義。
小學生的獨立自覺性尚差,幼稚性和依賴性明顯,在生活、學習、活動等各方面,都需要成人監護和具體指導。在小學,特別是中、低年級,教師的威信往往高於家長,學生對老師有一種特殊的依戀心理,對於教師的要求、教師講的道理、教師的評價等均有信服的意向,比較容易接受教育。所以,教師應珍惜孩子的這種心理狀態,盡職、盡責、盡心地培育學生。
中學生的心理發展處在人生的重要轉折時期。這一時期的學生充滿著各種心理矛盾,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矛盾的時期。特別是初中學生,半成人、半兒童的特點十分明顯,可塑性大而不穩定,需要教師特別加以關注。到高中階段,學生身心各方面趨於成熟、穩定,逐漸跨入成人行列。
中學生心理發展的一般特徵可概括為「四性」、「四高峰」:
社會性。中學生心理發展更多地取決於社會和政治環境影響。中學生對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問題,對人生的意義、升學、就業等問題越來越感興趣;社會政治因素更多地反映到他們身上,影響和改變其心理特徵。中學生對父母、老師不再依賴、依戀。由於自我意識的發展,他們開始獨立思索,有了自己的見解和行為方式,表現出很強的獨立意向。
閉鎖性。中學生不再像小學生那樣單純、幼稚,一切外露了,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秘密」,不再輕易地表露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的情感也開始有了一定曲折和文飾的特點,自我調節能力增強。
動盪性。中學生的情緒、情感兩極性十分明顯,容易激動,十分熱情而又經常動盪、變化,所以容易出現沖動行為。
敏感性。中學生是長身體,長知識,形成世界觀的時期,他們精力充沛,興趣廣泛,思想活躍。對人、對事、對社會現象具有較強的敏感性,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
生理變化高峰。中學生屬青少年時期,生理發展處於由兒童向成年男女過渡的青春發育期。這個時期生殖器官開始發育並逐漸成熟,女孩子的青春發育約起於十一二歲,男孩子約始於十三四歲,此時,學生的生殖器官發育長大,同時,性腺機能開始顯現,表現為第一、第二性徵的出現,男女兩性的性別差異日漸明顯。隨著性腺機能的逐漸發展、完善,學生骨骼、肌肉系統迅速生長,在一二年內身高迅猛增長,體重也猛增,體態接近成人。中學生的心臟機能、肺活量等也都有顯著發展,接近成人。由於性機能的發展,會使學生萌發性意識,同時身體各方面的突變又使他們產生神秘感和好奇心,這些都會引起學生特殊的心理狀態。針對這種情況,學校應採取良好的方式及時向學生講述生理衛生知識並進行性教育和道德、法制知識的教育,避免發生問題。
中學生的神經系統發育趨於成熟,大腦內部神經細胞體積增大、神經纖維增多,神經元之間的聯結也增多,神經細胞內部結構和機能復雜化,大腦皮層基本發育成熟。中學生大腦神經活動機能的主要特點是興趣性較高,興奮過程比抑制過程要強些,興奮和抑制的相互轉換較快。總的來說中學生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過程不夠穩定,因而對運動系統的協調作用有所下降,學生會出現動作上暫時的笨拙,漸漸地,隨著興奮和抑制趨於平衡,上述現象即逝。中學生的高級神經活動從第一信號系統占優勢很快轉到第二信號系統佔主導地位,為他們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系統地學習科學理論及世界觀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
智力發展高峰。與生理發展,特別是與神經系統發展的成熟相適應,中學生逐漸達到智力發展的高峰。據研究,若以100作為智力發展的最高水平,初中生的知覺能力即可達到100;初中到高中,記憶能力從95逐漸達到100;比較、判斷能力,初中時為80左右,到高中時達100;動作及反應速度也從初中時的90左右發展到高中的100。
社會需求高峰。中學生處於富於理想、充滿追求的時期。對知識的求索、對人生的思索、對理想的追求、對愛情的嚮往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和衣、食、住、行等物質方面的需求都急劇上升。
創造高峰。青少年,特別是青年是創造性充分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是一生中最有活力和創造性的時期。他們最少保守思想,最勇於探索和實踐,智力又處於發展的高峰。古今中外,大凡有作為、有成就的人,都無不從青少年時期起打下堅實的基礎。
可見,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重要階段,珍惜中學時代,從身心各方面加強對中學生的教育、引導,對他們一生的發展將會起到重要促進作用。
㈩ 青春期性心理發展過程3個階段
青春期性心理的發展,可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1、在性意識朦朧時期,渴回望與異性交往答,而有的少女為了吸引對方的注意,一天換好幾套衣服一天洗三次臉。
把控原則:引導少女用正確的途徑和方式與異性交往,不能浮誇、不能低俗、更不能"不擇手段"。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例為例慢慢引導他們。
2、幻想一種情境,活在自己幻想世界裡,白日做夢,接下來就發展成手淫自慰。在大部分人眼中手淫只存在於男生身上,其實不然,女生也會有手淫現象發生。
把控原則:在性心理朦朧時期要對女生進行正面的性教育,轉移她們的注意力,不要讓青春期的幻想性心理影響到她們的發育成長以及心理環境。
3、渴望性生活的嘗試,喜歡模仿。
把控原則:為避免青春期少女出現性行為,要做好保護教育工作。同時嚴格掌握其外出、遊玩等自由時間,萬萬不可過於拘束他們的生活也不可過於寬松,過於拘束會造成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