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抓好中學生德育工作
一、引言
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社會的思想觀點、政治准則轉化為個體思想品質教育。學校德育是指學校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並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德育對中學生思想覺悟、政治立場、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的培養起巨大作用,它是塑造中學生靈魂的系統工程。本文從中學生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出發,就學校應如何抓好中學生德育工作進行了分析。
二、中學生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與希望,處於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中學生在年齡是未成年人,其生理和心理上沒有成熟,正處於生理和心理急劇變化的關鍵階段,既是人生的多事之秋,又是德育的最佳時期。如果在這個時期對中學生的德育工作出現失誤和疏漏,容易形成學生的扭曲和反常人格,這不但會對學生個人造成不幸,也會影響到其家庭和社會。從當前形勢上來看,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中學生德育工作面臨著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學生的行為習慣、道德水準、思想觀念、法紀意識、集體主義價值觀、理想信念等或多或少存在缺失,甚至有些方面非常突出,因此中學生德育工作的任務非常艱巨。中學生的時間大部分在學校度過,所以學校作為好中學生德育工作的主要陣地,必須抓好其德育工作。
二、中學生德育工作現階段需要面對的問題
1.德育理念應與時俱進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精神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文化思潮呈現多元化。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學生容易出現思想、道德、情感唯我獨尊的現象。因此對中學生的德育工作需要與時俱進,針對當前中學生出現的新問題,探索新的符合時代特徵的德育理念,服務於新時期中學德育工作。
2.德育管理與教育工作出現錯位
相當一部分學校中教學工作與德育工作存在分工現象,導致出現管教學的校領導不管德育;抓德育的校領導不管教學的問題,德育管理與教育工作因此出現了錯位。另外,日常教學與德育工作兩者之間也需要加強磨合,每位任課教師都應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將德育工作融入到日常教學中。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在學校管理教學過程中,都應重視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自身所承擔的德育責任,加強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3.德育評估體制存在缺失
目前教育工作中存在只注重學習成績的現象,對學生的德育評估考核普遍是做個樣子、走個過場。對學生的德育評估流於形式,甚至學習成績的好壞成了衡量學生思想品德好壞的標准,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會被評為「優秀」,學習成績差的則被評為「不合格」。社會對學校的評價也僅看升學率,升學率是評價一個學校好壞的唯一標准。
三、抓好中學生德育工作的措施
1.加強對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學校作為中學生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必須加強對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首先,學校的校長、書記等領導要有正確的認識,除了要抓好全體教師的師德師風工作,還應抓好學生德育工作。學校可建立含書記、主管政教的副校長、政教主任等在內的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各班主任為成員,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德育教育體系。其次,學校可制定德育工作相關的考評制度,充分調動全體教師德育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規范學生的德育考核
針對德育評估體制缺失的問題,教育行政部門可依法制定量化的德育工作考核細則,考核細則應貫穿於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避免畢業時一次性考核。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可組織學生進行德育理論測試,針對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等進行測試,把德育考核和文化考核相結合,與升學率直接掛鉤,由此可給德育工作產生強大的動力。
3.充分發揮課堂德育主渠道作用
課堂教育是學校進行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首先,思想政治課教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對學生進行較全面系統的社會主義思想政治品德的知識教育,為學校德育工作奠定理論基礎,以理論觀點和社會科學基礎知識來武裝學生,逐步達到提高學生思想政治覺悟和認知能力的目的。其次,各學科教師也同樣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工作,將思想政治教育溶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中。課堂教育作為學校進行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教師要善於把知識的傳授和思想教育有機統一起來,善於引導學生由知識向行動、修養和世界觀方面轉化。教師應積極探索新的課堂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傳授學科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情感、學習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4.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現已成為中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所面臨的突出問題。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往往情緒不穩定,意志品質薄弱,性格尚未定型,因此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緒。學校可通過成立心理健康咨詢室,聘請心理輔導教師等方法,打開學生心靈窗戶,使學生走出心理誤區,幫助學生及時消除心理壓力,正確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發展,使其具有較強的自製力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5.重視社會實踐活動
學校既應重視學生的學科知識教育,又應注重他們的實踐教育和體驗教育。學校可結合學生的心理和生活,組織指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開展各式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活動,使學生走進自然,了解社會,把實踐性的體驗活動與學生的內心道德需求相結合,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時代所需要的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
6.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優化育人環境
在德育工作中,應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傳媒作用,使其承載德育,服務德育。首先,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上,學校的整體布局應體現學校教育的整體性與其使用價值,更應體現其美學價值和深刻的教育價值。其次,在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上,學校應在管理實踐中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第三,在物質、制度文化建設的基礎上,學校還應形成自己獨特的校園精神文化,包括良好的校風、嚴謹的教風、和濃厚的學風等。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增強每一位師生的愛校意識,真正發揮校園環境的德育功能。
7.加強學校、社會、家庭三方聯合教育
廣義的德育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狹義的德育專指學校德育。學校為了更好的抓好學生德育工作,必須健全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體系,使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教育相互配合、促進。例如學校可與當地博物館、紀念館、烈士陵園、駐地部隊等單位保持聯系,建立各類校外德育基地。另外,可開辦家長學校,成立家長委員會,設立家長信箱,逐步形成良好的家庭、學校聯系反饋機制。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促使家長提高自身素質,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並主動協同學校搞好學生的德育工作。
四、結論
總之,中學生的德育工作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學生的緊密配合。通過加強對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出發,通過規范學生的德育考核、充分發揮課堂德育主渠道作用、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抓好校園文化建設,加強學校、社會、家庭三方聯合教育等措施,全方位的抓好學生的德育工作,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❷ 如何對中學生進行德育
1.家庭環境熏陶法。
作為抄家長應該營造一個良好家庭育人環境,應使家庭成員處於平等地位,尤其是家庭的重大決策也應讓孩子參與……。這樣就會產生一個良好的家庭育人環境。但若對自己、對學生有兩套不同的行為標准,那麼刻意要求、培養孩子的種種努力,會被自己不經意間的自我放縱而輕易抹去
2.言傳(教)與身教法。
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首先做到,並用自己的行動來教育、引導孩子。
3.聆聽與溝通法。
當代社會家長抱怨學生不聽話,學生埋怨家長不理解自己。 問題出在家長沒有掌握聆聽與溝通的技巧。
4. 鼓勵(表揚)與懲罰(引導)法。
懲罰引導法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但這種方法不可濫用。但這種方法並非是傳統意義上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而是要把批評懲罰和教育引導相結合。同時,適度的懲罰也讓學生明白失誤的代價,這更能磨煉學生,增加對人生的認識。
5.說服教育法。
6.暗示提醒法。
中學生有了一定的認知能力,往往通過暗示提醒,使他們對可能發生的失誤有所預見,能起到教育作用。
7.榜樣影響法。就是用偉人的事跡或是身邊成功人物所表現出來的優秀品質對他們進行正面引導,從而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❸ 如何做好中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引導學生既要愛祖國、愛家鄉、反對民族分裂,維護民族大團結。學習成才,又要成人,把做人和成才二者緊密結合起來,塑造出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符合現代需求的新型合格人才。
一、學校教育是品德教育的主陣地,要增強德育的全員意識
中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品德培養有著極為有利的條件,因為中學是以正規的學習為主導活動的,學習活動的內容和性質帶有社會性、強制性,在客觀上為青少年學生品德的培養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另一方面,學生在入中學前就有嚮往中學生活的意向,希望在中學生活中見到更多的新東西,學到更多的新知識,新技能,開展更多符合自己需要的活動;再加上這個時期學生已積累了一定的社會生活經驗,認識和基礎知識能力有了一定的發展,這都為中學生接受中學教育創造了良好的內部條件。因而必須抓住學校教育這個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增強全員意識,切實抓好德育工作。德育工作不光是班主任的事,每個教師都肩負著德育教育的工作職責。教師是既教書又育人的。我們如果無視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內在聯系,而單純的認為德育僅在品德與社會課、晨會課、班隊課中,勢必會造成德育游離於學生的智育、體育和美育之外,使德育與諸育脫節,這根本無法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二、加強師德教育,以學生為主體,教學相長促進德育發展
加強師德教育,提高教師素養非常有必要。教育是以教師的人格塑造學生人格的事業,為人師表是教育工作者的重心,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必須做到。因為學生的模仿力很強,很多學生把教師當作自己的榜樣。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要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為學生樹立一個仿效的榜樣。
在德育教育與管理中,還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情感意識形成的發展規律,以人為本,提倡平等和諧、相互依賴的師生關系。教師應公正嚴明,平等待人。課內是嚴師,課外是摯友,學生有了過錯,要做到實事求是,公正無私,一視同仁。即使對學生合情合理的批評是嚴厲的,學生也會認為是真誠的,也會受到學生衷心的愛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智力發展、興趣、愛好、傾向,就談不上教育。教師要用真誠的愛打開學生的心扉,形成師生間的雙向交流。因此,教師在對學生的教育引導中,要至誠、至正、至愛、至理。教師要先以誠信示人,然後教人以誠信為本。在教育教學中,師德正,學生則有善行。在教與學中,相互發展,共同提高,促進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圍。
三、創設、挖掘道德教育的情境因素,寓德育於知識活動之中
學校、班級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集體。在這個集體中,集體成員之間有相互依存的責任關系,集體既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又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等方面的需求,能給學生的行為提供具體的生動的榜樣。要充分發揮班集體的作用,激勵學生積極向上。班主任要積極配合團組織,在各種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有利於學生良好意志和行為習慣的形成,在各種活動中從實際出發,講求實效把課內外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貼近生活、走近生活、體驗生活。按科學的教育規律來培育學生,促進其德、智、體、美、勞和諧全面發展,融思想教育、行為習慣、良好意識和情感的培養於各種豐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活動之中。這是非常符合學生品德的形成規律和社會要求的,可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充分挖掘,利用教材和課外讀物、文藝作品中潛在的教育因素,寓教於知識教學之中。要充分利用可用的因素啟發教育學生,以提高學生道德認識,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在教育教學中不能就事論事的單純傳授知識,忽視思想品德教育,又不能把文化知識的轉化過程變為品德教育課。應把知識傳授和思想教育有機地統一在教學中,做到寓德育於智育中,各科間教學都應做到教書育人。
四、充分利用社會教育條件,配合家庭、社會促進學生品德的培養和形成
社會教育是兒童品德形成過程中的重要因素,不可忽視。它的影響有正面的、積極的,也有消極的一面。正如人們所說的,學校教育幾天,不如社會影響半天。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積極利用社會教育積極因素的影響,防止消極因素的腐蝕。如引導學生課外參加有意義的公益活動,自覺抵制不良風氣和傳統觀念的影響,明辨是非,矯正不良行為。為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行,學校應通過各種途徑大力配合家長,指導家長教育。如召開家長座談會,教師家訪等,在相互溝通中,引導家長轉變觀念,改進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家長認識到,教育的核心是做人,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只有多欣賞孩子,才能幫助他們成功。作為家長,要在誠實守信、真誠待人、行為習慣、艱苦奮斗、尊重他人等方面作出表率。要指導家長培養孩子獨立自理的能力,增強自主意識,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家庭與學校教育必須合力,才能共同促進兒童品德的發展。校內外相結合,以學生為主體,與家庭、社區相結合,構建德育網路,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學會與人相處,了解社會,貼近生活,引導學生直面人生,全面認識社會,讓學生看到社會的主流,積極的、正面的東西,也要讓他們認識社會的復雜性、多元性。懂得社會上除了美好的東西之外,還有諸多不良的現象、消極的一面,需要我們去分辨是非,增強自覺抵制的意志,從小培養兒童的是非觀、善惡觀,增強他們改造社會的責任心。
誠然,德育的出發點不是去約束人、禁錮人,而是以人為本,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地發展人。十年樹木,百年育人,精闢地闡明了育人的重要性和長期性。學校、家庭、社會都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積極尋求德育工作的途徑、方法,加強對中學生的教育,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針對性、主動性,從而培養出更多符合時代需求的合格型人才。
❹ 中學生德育的基本原則
開展學生德育教抄育的八項原則
九年級六班班主任
2019-07-16
1、導向性原則: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德育目標要符合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要求,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現實性結合。
2、疏導原則:講明道理,疏導思想,因勢利導,循循善誘,表揚激勵、正面教育,肯定學生的進步。
3、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教育者要有責任感,尊重、關心愛護學生,根據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標,對學生嚴格要求,認真管理。
4、知行統一原則:理論教育提高學生思想道德認識,引導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促使他們加深情感體驗,養成良好行為習慣。評價學生堅持知行統一,教育者要以身作則、嚴於律己。
5、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想結合的原則:堅持正面教育,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健全學校規章制度和集體組織的公約、守則,嚴格管理,認真執行。
6、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要一分為二、全面分析、客觀評價學生的優點和不足。
7、教育影響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發揮教師集體作用,爭取家長、社會的配合,保持德育經常性和制度化,處理好銜接工作。
8、因材施教原則: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內心世界,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根據年齡特徵有計劃進行教育。
❺ 如何加強中學生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一直是學校教育的工作重點,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能獨立思考的、尊重社會公德的勞動者。德育過程作為一個動態系統來考察,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是教育者用社會所要求的品德規范影響受教育者,啟發他們自覺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過程,德育過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統一才能收到預期的德育效果。經過多年班主任工作實踐我總結出一點德育工作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1 教育說服法
教育說服法是通過「曉之以理」啟發和引導學生自覺地接受社會道德行為准則,改正錯誤的道德觀念,從而指導道德行為的一種教育方法。現代心理學認為「教師曉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學生心悅誠服時才能轉化為學生的道德要求,進而產生道德動機推動道德行為 」因此,如果學生對教師講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壓制和強迫不但不能取得預期的教育結果,還會產生負效應。因此教育說服法就更顯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說服法很多,如主題班會、思想品德課、座談會等。下面談談我作為班主任的一些常用方法。
2 情感陶冶法
積極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構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創設富有強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學生在特設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熏陶,從而陶冶情操、修養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又是品德培養的有效方法。
高中生學習和活動所處的主要是在學校和班級中,其道德認識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學校和班級的環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風和班風是一個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環境,對學生是一種異常活躍的教育因素,它對學生的思想意識、道德情操、行為習慣等,多會產生直接而巨大的影響。所以,對於一個高中班主任來說,能否經過努力引導學生共同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班風,關繫到能否為學生品德的培養創造一個健康的道德環境。我在建設班風的實踐中越來越感覺到優良的班風可以使整個班級形成一種強烈而感人的氣氛,優良的班風能充分地發揮情景教育的功效,對學生產生巨大而無形的「滲透性」影響,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鳴,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從而達到「修身養性,壯情煉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風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響作用,是因為在這種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學生具有明確的是非標准,對來自各方面的影響,能明辨是非美醜和善惡榮辱;同時,這種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體輿論,這種輿論對每個學生具有某種威懾作用。在這種健康輿論的陶冶下,可以使學生的道德行為不斷擴展與發揚光大,使錯誤的道德行為受到譴責、抑制甚至消除。
3 實踐鍛煉法
學生品德的養成,無論是道德認識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發、道德意志的鍛煉,還是道德行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習慣的養成,都離不開各種實踐活動。學生的優良品德不僅要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形成,也要在不斷豐富和深化的實踐活動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時由於高中生活潑好動、精力充沛、積極好學、求知慾和上進心強,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各種實踐活動恰恰特別符合他們的興趣愛好,能滿足他們的多種需要。我在實踐中也大量地採取各種實踐鍛煉方式,創設各種情景,在課堂上讓學生對特定事情採取他們所認為有效且符合道德規范的措施,然後以探討的方式附於集體討論法,最終得出一定的道德評價。
4 耪樣模仿法
耪樣模仿法是引導學生通過模仿英雄模範和其他先進人物的思想言行,促進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種教育方法。班主任作為一名教師,不僅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播者,還是學生人生道路的導航者。班主任與學生朝夕相處,其思想品德和言行舉止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在學生心目中,班主任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樣。為了充分發揮自身的榜樣,我作為班主任,要學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對學生傳授道德規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強自己的品德修養,努力做一個高尚的人。在與學生的交往中,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以身作則,既重言教,又重身傳,努力做學生修養品德的表率。
知、情、行是彼此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轉化的。一般地說,「知」的培養是基礎;「行」的實現是關鍵和標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劑」的作用。因此,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必須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恆」,促進四要素統一和諧地發展。
思想品德教育只考慮認識過程是遠遠不夠的,通過班會或團隊活動向同學們正面宣傳提倡什麼,限制什麼,禁止什麼是需要的,但抓住時機,創設自然融洽環境,努力激發學生自身的「內應力」與道德情感則是另一回事。在校內、教室是學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場所。教師在這兒,有的通過別開生面的班隊活動,有的挖掘學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則根據學生個性與心理特徵,因勢利導,達到各種教育預期目的。但也應看到,由於對學生「主體需求是內化的原動力」這一點認識不足,在如何把社會首先規范內化為學生自己的品質方面研究得不夠,我們的某些方面教育就顯得脆弱與生硬。學生在那種正面教育場合,有時很難放開自己,他們經常只是首先意識的被動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學生在活動中發言,所說的也常是此刻我應該說此什麼,而非內心真實所感,不能期望這種形成會達到很好的效果。其實,真能觸到學生靈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跡。它不僅發生在操場上,發生在課間十分鍾,而且發生在事先無所准備的最自然的生活與情境中。因此,進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開學生心靈的啟動器,是「知」與「行」的中介和「催化劑」。
(1)以情育情,以情動人。情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說,情能動情。即在一定的時間和范圍內,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發生同樣的或與之相聯系的情緒。我曾帶過一個班,有兩位女同學因小事發生口角,繼而惡言相向,在班上掀起軒然大波。事後,我不是武斷地各挨五十板,而是找當事人心平氣各地了解情況,並打算抓住這個時機,召開一個主題班會。班會以小組為競賽單位,安排了學生喜聞樂道的歌曲、典故、諺語、名人名言等項目,圍繞著「團結、友情、親情」進行了緊張的比賽,學生們情緒高漲,竟相參與。當活動進行到高潮時,我在黑板上寫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幾個大字,緊著錄音機里傳出了《相親相愛》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學的情感共鳴。隨著如潮般的掌聲,那兩個同學不約而同地走上講台,四隻手緊緊地握在一起……
❻ 中學生德育包括那些
學校德育包括: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勞動教育、人道主內義與社會公德教容育、自覺紀律教育、民主與法制觀念的教育、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心理健康。
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並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
德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質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政治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的政治觀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教育。可以說,我國德育是一種涵蓋整個社會意識形態的「大德育」。
然而,品德的發展,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政治覺悟的提高,各屬於不同層面的問題,其過程機制相差甚大,不能以一樣的手段、方法,通過一樣的途徑,遵循一樣的原則,來實施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❼ 淺談如何進行初中生德育教育
學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中學生就是未來的主要建設者和接班人,直接關繫到整個社會的前途和命運。中學生正處於青少年時期,其心理生理發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強的特點,在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時,能否全面認識、理性分析問題,不僅是部分人的問題,而且也是一個社會問題。眾所周知,德育教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思想准則和道德規范轉化為個人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德育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及學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學校、家庭及社會教育的各個環節,在教育過程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特殊性與普遍性相結合的原則,做到有的放矢。
1、加強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本內容,講道德是做人的起碼原則,中學生道德教育主要是進行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職業道德教育,具體表現在堅持「五愛」、學習《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同時應以偉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青少年,對青少年進行德育教育,讓青少年耳濡目染,最終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緊抓心理健康教育;人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廢。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往往具有情緒不穩定,意志品質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極易受外界因素影響的特點,所以心理健康教育關鍵要做到:增強學生的交往能力,培養豐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緒,較強的自製力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對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養,不僅僅是紙上談兵,重要的是結合社會實踐,聯系中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對社會現象的挖掘和提煉,正反兩方面施加影響,對青少年進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學會自覺調節情緒、意志堅強、性格良好等。
3、提倡個性發展教育;個性發展教育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對中學生主要是進行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審美情趣的培養,以信息化為主要標志的二十一世紀,人們的審美觀易受影視、音像製品、網路文化以及廣告宣傳等的影響,中學生更是如此。因此,個性發展教育的迫切任務之一就是要在尊重發展學生個性的基礎上,培養健康的審美觀、道德觀和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