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特點
一、人格的特徵
人格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概念,具有獨特性、穩定性、整體性和功能性的特點。
二、人格的結構
人格是一個復雜的結構系統,它包括許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氣質、性格、認知風格、自我調控等方面。
1.氣質與性格
(1)氣質
不同氣質類型的學生有各自的特點,作為教師應了解並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每一種氣質都存在向某些積極或消極性格品質發展的可能。作為教師在教育學生過程中不應刻意地改變學生的氣質,而是要注意幫助各種氣質類型的學生,發展積極 品質而克服消極 品質。(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抑鬱質)
(2)性格
一是性格的態度特徵。二是性格的意志特徵。三是性格的情緒特徵。四是性格的理智特徵。
2.認知風格
(1)場獨立型和場依存型(2)沖動型和沉思型(3)同時型和繼時型
三、中學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1.激發中學生自我教育的意識2.進行人格素質的整合教育3.實施以提高文化素質為基本內容的綜合素質教育4.強化情感陶冶與行為訓練5.優化育人環境,協調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形成人格培養的正合力6.大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7.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養的激勵與約束機制
四、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強調生物本能即性本能在人格形成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強調嬰幼兒時期的經歷和經驗對人格形成和發展的重要作用。他把發展分為五個時期:1.口腔期2.肛 門期3.性器期4.潛伏期5.生殖期。
五、埃里克森的社會性發展階段理論
埃里克森認為,兒童人格的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人的一生可以分為八個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發展階段。其中前五個階段屬於兒童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
1.嬰兒期(0~1.5歲):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2.兒童早期(1.5~3歲):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感3.學前期(3~6、7歲):主動感對內疚感4.學齡期(6、7.12歲):勤奮感對自卑感5.青年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6.成年早期(18~25歲):親密感對孤獨感7.成年中期(25~50歲):繁殖感對停滯感8.成年晚期(50歲至死亡):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沖突
六、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
1.生物遺傳因素2.社會文化因素3.家庭因素4.學校教育因素5.個人主觀因素
Ⅱ 中小學生健全人格如何培養
為了落實《關於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和《中小學德育指南》,促進中小學生健全版人格的形成,遼寧省教育權廳決定推廣遼寧師范大學心理學院中小學生健全人格培養研究成果。項目啟動會於3月13-15日在鞍山舉行。省教育廳義務教育處劉丹副處長、鞍山教育局王艷副局長、北師大陶沙教授、鞍山綜合實踐基地譚廣峰主任、心理學院胡金生院長、楊麗珠教授、常若松教授和來自全省各市縣代表100多人出席了啟動儀式。王艷副局長、胡金生院長、劉丹副處長先後致辭,儀式由常若松教授主持。
在為期2天的項目實施培訓中,陶沙教授做了題為「學生如何學習」的報告。項目負責人楊麗珠教授帶領團隊圍繞中小學生人格評價體系的構建、量表的編制、活動設計、現場實驗、報告撰寫等做了主題培訓。培訓會後課題組與各實驗單位簽訂了推廣協議。本次活動推動我校心理學科建設向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並重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更是加強學科服務社會重大需求,優化科研成果轉化的集中展現,促進了學科的特色發展,推進了和政府的密切合作。
來源:遼寧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Ⅲ 如何指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如何指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隨著WTO的加入,社會對人才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學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人才。江總書記在《關於教育問題的講話》中指出:「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要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教育水平,不僅要加強對學生的文化知識的教育,而且要切實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講話》對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因此,教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人格是做人的資格,就是人之成為人的品格和起碼應具有的權利和義務。自尊、自愛、自強、勤奮、謙虛、平凡意識是保障個性發展和獨善其身的個性品格。愛祖國、愛人民、愛集體、愛勞動、樂於助人等是個體促進社會發展的社會品格,一個人的社會品格只有有益於社會進步,個體品格的價值才能得到充分體現。
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呢?
要重視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
高一學生剛剛經過初中三年的拼搏考入高中,這不能不說是學生人生的重大轉折點,面對新的環境、新的同學、新的生活,新生往往會自發地產生一種「重頭來」、「好好乾」的願望,班主任應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在「新」字上做文章。這一時期主要是進行責任感和文明習慣、衛生習慣、學習習慣等各種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讓學生明白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同時發展個體品格,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首先,生活上讓學生學會自理。現在的高一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初中時洗衣、掃地等事情都由父母包辦,高中生活,是學生獨立生活的開始。大多數學生第一次離開父母,生活中的一切都要由自己來安排,此時,班主任應指導學生快速適應環境,然後可以宿舍為單位,培養學生的內務整理能力,並進行量化評比,加強責任感教育。其次,學習方面,由於剛從初中升入高中,學生對高中的教學方法難以適應,這就要求老師進行學法指導,讓學生很快適應高中的教學,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再次,在心理素質方面,要學生學會自尊、自愛,學會承受,學會面對挫折和失敗。另外,要教育學生講文明、講禮貌,樂於助人,熱愛集體等,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總之,良好習慣的養成會使學生終身受益,同時良好的習慣也會內化為素質,形成健康的人格。
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奮斗精神、合作精神
現在的中學生出生在改革開放之後,大多數生活條件都比較優越,很少經歷過艱苦的日子,他們不知道創業的艱辛。一些學生花錢大手大腳,甚至追求時髦、比闊氣,任意揮霍父母的錢財。據了解,有的學生每月花費六、七百元,有的甚至更多。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就更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奮斗精神,比如讓每個學生回去了解父母親辛酸的創業史,了解他們的艱辛的奮斗史,學會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激發學生對父母的責任感,從而培養他們對社會的一種責任感。據說,目前一些大學生最崇拜的偶像是比爾 蓋茨、李嘉成等,其實,中國如果有越來越多的人向比爾 蓋茨等學習,學習他的奮斗精神,那整個民族就有了希望。英國首相布萊爾曾多次發表講話,煽動整個英國要奮斗,超過他的維多利亞時代,激發英國國民奮斗。的確,一個民族只有奮斗,才有希望。我們培養的是未來世紀的接班人,育人是我們的宗旨,只有讓學生先成人,然後才能成才。有了奮斗精神,生活上就能夠艱苦樸素;有了奮斗精神,學習上就能夠奮發進取。另外,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進取精神、奮斗精神、合作精神是一種健康的、積極向上的良好品質,也是一個健全人格的標志。
各科教學中滲透對學生的德育教育
教師的基本職責是教書育人,因此我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應注意德育的滲透。政治課上,可以對學生進行民主與法制的教育,使學生成為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歷史課上,可以通過中國近代史的教育,讓學生明白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語文課上,可以藉助一些優美的課文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比如,在一次作文教學中,我讓學生談談對老鼠的看法,大多數同學都說老鼠該打,並列舉了一系列該打的理由,有的說老鼠偷糧食吃,該打;有的說老鼠偷油吃,該打;另有一個同學怯生生地說,那一群小老鼠多可憐呀,大老鼠偷糧食是為了養活小老鼠卻要挨打,人類尚且有母愛,那老鼠為什麼不能有鼠愛呢?再說老鼠偷糧吃是為了維持生存,它並沒有危害人類呀,人類尚且知道要求生存,為何老鼠不能呢?如果說老鼠該打的話,那麼,那麼多動物被人吃掉,人又該怎樣呢?這里且不說這位同學思維獨特,單從人性角度來看,便能看出這是人性的復甦,從這里也可看出人類的美好情感,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加以否定,因此我對那位同學加以贊揚,那位同學也樂滋滋的。其實,尊重人性,對人格的發展有利。可以說人最可貴的品格就是人性。
當然,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方法多種多樣,也可以聯系實際,開展豐富多彩、寓教於樂的活動。比如讀報唱歌活動、知識競賽、演講比賽、文娛活動、影視活動、討論辯論、社會實踐等,在活動中培養能力,在活動中塑造人格。
「學做人」是一個永遠不會有終極答案的教育課題,每一代人,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可以從各自的工作角度完善它,豐富它,我們期待能與大家共同探討。
Ⅳ 教師如何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人格構建人生大廈的支柱,沒有它,壯麗與輝煌將無從談起;人格是人生的風帆,有了它,才能駛向理想的彼岸;人格是磁石,是人生靚麗的風景線,惟有它,才具有吸引人、影響人的巨大魅力。然而,當今的社會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社會上各種觀念混雜、碰撞。社會生活中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使一些處於人生「斷乳期」的初中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人格上的缺陷。比如,把自己看得過重,在處理個人與集體,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中存在著較大的偏差;有些學生甚至缺乏最基本的社會責任感及道德感,對人無感激之心,做事不盡力,甚至漠不關心,對公共財物甚至自己的財物不知珍惜,不去注意剋制自己言行。初中學生正處於可塑性最強的年齡階段,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關鍵時期。怎樣才能使一個中學生發展成具有健全人格品質的人呢?這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如家庭的、社會的、自身遺傳方面的等等。這里,我只談談班主任如何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品質。
一、重視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
當代教育家魏書生曾經說過:「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所以塑造學生一個健全的人格比教授他們一個高的分數更重要,何況有了一個健全的人格又何愁不能取得好的學習成績。塑造孩子健全完善的人格,就必須從養成教育抓起,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打好人生的初稿。
養成教育是通過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的具體事情對青少年的言語、行為、態度等進行訓練,以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基本的做人品質的活動。教育的宗旨是積極倡導「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教育的方式是以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為載體,增加學生的道德體驗,堅持自律與他律相結合,主要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內化為學生終生享用的習慣,這將為學生良好品質的定型和鑄造美好未來起到了固化和奠基的作用。古人雲「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刻苦磨練、日積月累,「德才兼備、德達材實」的育人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二、引導學生明辨是非與美醜
世界本來就是多彩的,有善、有惡、有美、有丑。中學生必須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從而吸收善和美,拋棄惡和丑。手下曾有一學生慣於「助人為樂」,——以幫助人打仗為樂,我所知道的他的兩起打仗事件,都是他幫助別人打的,結果自己卻成了校務室的常客,甚至學校的公開批評。我在和該同學談心的時候,我問他為什麼去打仗,動機是什麼,他說,既然朋友叫去幫忙,不好意思不去。我說,你們都是初中生了,要有辨別是非的能力,應該想辦法化解同學之間的矛盾,理智地去對待這類問題,而不是去幫助他們打仗,否則是越幫越「忙」,對雙方同學都沒有什麼好處。
個人行為如此,對於文化亦然。在開放的社會環境里,學生的主體意識明顯增強,他們文化傾向和追求有自己的主見。教師應該著眼和著力幫助學生提高辨別是非、善惡、美醜的能力,引導他們向主流文化、深層文化的方向發展,使他們在復雜的社會文化生活中獨立地進行判別、篩選。如何提高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審美理想的教育,從中獲取人格力量。審美,是人們為客體激起的一種崇高和優美的感情。因此客體不僅具有實用價值,還具有審美價值。一個完整的人格會時刻向周圍環境輻射出關於美和丑的信息,從而也就成為他人評價自己美與丑的對象。也可以說,人格的形成,也是展現自身美與丑的過程,或說展現美的人格和丑的人格過程。在某種意義上說,美的人格也就是美的人生。因為人格的美化是有具體內容的,這些美的高尚的內容,便是人的追求的目標。美是人存在的最高境界,包含著生理的、社會的、道德的諸多因素,在層次上是最高的要素。人們總是明辨是非,追求真理:識別善惡,追求至善;分辯美醜,追求完美。
三、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學生也是在與人相互交往、相互聯系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自己的人格。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具有重大作用。
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人格需要人格的陶冶。教師幾乎每天都和學生在一起,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在無形中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他的行動比他的言論更能對學生起到教育作用。如果把學生比作潔白無瑕的銀幕,那麼教師就好比是清晰的拷貝。拷貝上的一切將毫不掩飾,毫不保留地投映在銀幕上。教師的人格特徵必將在學生的心靈中,在學生的人格藍圖上留下深遠而有決定性的影響。良好的師德是塑造健全人格的核心,教師應以真、善、美的要求不斷調整自己的道德行為,敬業愛崗,以身作則,勤學躬行,努力成為學生最活生生的榜樣。甘於清苦,耐得寂寞,樂於奉獻,海納百川,應是教師人格中一道善和美的光環。師愛是師德之魂,在一定程度上說,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但熱愛學生並不容易,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更不容易,有一位教育家說過:「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疼愛自己的孩子是一種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才是神聖的。因為這是一種無私的、廣泛的、沒有血緣關系的愛,又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也正是這種愛,促進了學生的成人和成才,影響著學生身心發展和人格形成,甚至受益畢生。
進入初中,是中學生了,有了與兒童時代告別的新異心情。新的環境、新的學習內容、新的要求、新的朋友,產生著新的相互關系。初入中學時,還以教師為中心,對朋友還在「探索」。比較熟悉之後,少年期相互關系的新特點就開始顯現出來。同學之間人際關系的交往,開始比師生關系更為重要,而且比小學生的相互關系復雜、多樣。教師必須讓學生認識到在人際交往中,各人的愛好、性格都不一樣,不能用一種標准去衡量、要求,更不能因為別人與自己有不同的觀點和志趣而失去容忍。對人要寬厚、溫和、仁愛,要在人際之間創造一種和諧、融洽的氣氛,最終達成順利溝通,愉快合作。寬厚待人,也就是容得下人,允許別人有不同看法,允許別人持保留意見;寬厚待人,也就是以君子之心衡量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甘作人梯,牽線搭橋;寬厚待人,也就是能夠正確對待別人的錯誤,幫助分析原因,一起尋找改進的辦法。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寬厚可以養德,寬厚可以消除誤會,寬厚可以減輕反對的阻力。對人越寬容,留給自己的空間就越大。一味壓制別人,排斥異己,是一種簡單但也是最不聰明的辦法
四、培養競爭和合作精神
競爭精神、合作精神是一種健康的、積極向上的良好品質,也是一個健全人格的標志。一個成功的社會永遠少不了社會成員間的競爭與合作,競爭與合作並存的理念則是我們應該接受和努力實踐的理念。
一個人只有具備了競爭的意識與能力,敢於競爭,善於競爭,才能在社會上和生活中實現自己的理想與價值。培養學生的競爭能力也有助於學生形成堅強人格。通過合理競爭,讓他們對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有進一步的認識,從而激發自身潛能,增強自信心,滿足其自尊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在培養學生競爭意識的時候首先應明確開展競爭活動的真正目的和作用:就是為了互相促進、共同提高,賽的是思想、是人才、是干勁。切忌讓學生產生競爭就是一味的爭勝的錯誤認識,為爭勝就不擇手段、鉤心斗角、互相拆台。因此,我們在培養學生正確的競爭觀的同時,要提倡學生的合作精神。不會合作的人就不會競爭;只有在競爭中學會合作,才能開展有力的競爭。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曾這樣說「播下一種心態,收獲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是的,社會呼喚人才,人才源於教育,育人之計在樹人,樹人先樹本。樹之本為根,根不直,樹不立;人之本為人格,人格不健全,難成棟梁材。人格,就像濃濃的馨香,渲染出生命的寧謐,勾勒出生命的光澤,於不平凡中見真諦。有了人格上的魅力,生命就是永恆不變的鑽石,晶瑩剔透在暗夜裡散發出耀眼的光澤,永遠閃亮著,讓生命也變得多姿多彩。
Ⅳ 中學生如何塑造健全的人格
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生活的諸多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作為傳道解惑的教師,教育學生健康成長,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培養高中學生的健全人格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
一是要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通過社會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喚醒道德成長主體的內在自覺應該是教育變革的核心,有效的德育教育必須建立在有意義的道德學習的基礎上。
二是要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凡言出,信為先」。誠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世之本,一個人只有內心誠實,做事才能講信用,有信譽,才能贏得人們的信賴和尊敬。中學生的思想品質、人生觀、世界觀正在形成,對他們進行誠信教育至關重要。
三是要培養學生的禮儀意識。講文明懂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與人友好相處不可缺少的禮儀修養。講禮儀是做人的起點,是治事之本。孔子說過「不學禮,無以立」。這個「禮」字,密切地關系著國家的盛衰,個人的成敗,這點我們的古聖先賢早就知道,所以遠在上古時代就產生了《周禮》、《儀禮》、《禮記》三部巨著,倡導禮貌運動,而使我國有了「禮儀之邦」的美譽……因此,老師要處處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的宣傳,要求學生學會尊重他人人格,講文明,講禮貌,不講臟話和粗話,這對同學之間友好相處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Ⅵ 談談怎樣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
良好的師德對學生人格的培養起著決定的作用。作為一名教師,自身的人格、語言、行為和情感具有無盡的感染力,這種師德的魅力能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一、「言傳身教師為范」以自己人格的魅力影響學生的人格只有我們的孩子具有了人性,讀寫算的能力才有價值特別是一些智商高的學生背後卻是情商的嚴重缺乏,那麼,怎樣才能使學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呢?這里有一則故事:哲學家和他的孩子們來到一片草地上,哲學家問:如何除掉曠野上的雜草?弟子們有的說:「鏟除它;有的說:用火燒;有的說:撒上石灰;有的說:斬草除根,把根挖掉。」哲學家說:你們按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雜草,沒除掉的,一年後再來。一年後,弟子們都來了,他們去年相聚的地方成了一片稻田。弟子們恍然大悟,要除掉曠野的雜草,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在上面種上莊稼。人存在的價值,不惟知識的飽學,不惟智慧的增長,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建樹,精神的挺立。要讓學生心靈無雜草,無塵埃,無淫穢,唯一的方法就是教師用美德佔據學生心靈的曠野,在孩子心靈里播種上高尚人格的種子,進取精神的種子。而要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大寫的「人」,教師本身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是不容忽視的,正如教育家裡寧說過的:「教師彷彿沒天蹲在一面鏡子里,外面有幾雙精敏的,即善於窺視出教師優缺點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斷的監視他」。因此,教師在提升學生人格的同時,也要不斷的提升自己的人格,在教育實踐中用自己的高尚品德熏陶感染學生的品德。而教師的人格魅力首先體現在對人的真誠和善良上,教育教學不是演戲,決不能搞雙重人格,要言行一致,表裡如一,使自己的品行在學生身上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教育中,教師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學生,要用自己的語言去打動學生,把自己對人對事的真情實感流露出來,以此使師生間產生心靈的共鳴。學生會感到教師就是他們的榜樣,教師的人格魅力就會在學生身上體現出來。二、「關懷理解育情感」以自己行為的魅力完善學生的人格 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你在哪寫些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時,那位白發蒼蒼的學者答道:在幼兒園里,把自己的東西分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錯了事要道歉;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東西就這些。這充分說明了作為一名基礎教育的工作者,任重道遠,要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而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教師首先就要關注自己的一言一行,特別是教師自身的行為對學生示範作用最大,雖然學生渴望教師的愛就像禾苗需要雨露陽光一樣,從中來感受教師的善良和真誠的愛心,樂於聽從老師的教誨。但是情感識別是一種復雜的認識過程,包括觀察、分析、判斷、推理等。對於低年級兒童來說最容易識別的情感就是老師最直接的充滿關愛的行為,所以師愛要明明白白地用行為表現出來,才會很容易被體會到,「親其師,信其道」使學生的人格不斷的完善。1、點滴關懷、信心相印誰都願意得到他人的關注與重視,尤其是孩子,當得到教師的一句溫暖的問候,或一個溫柔的撫摸時,他就會覺得無比幸福。這樣就會消除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感,進而產生親近感,從而有利於完善學生的人格。學生沒帶鉛筆心神不寧時,我會悄悄地把我准備的筆送給他,這一支筆,好似一道彩虹在師生之間架器了一座心靈之橋。夏日上操時,學生在炎炎烈日下,汗流滿面,我走過去,用手帕把汗水輕輕擦乾。這輕輕的一擦,好似一縷清風在學生的周身吹拂。不經意的小事間,教師的關懷對學生人格的完善起的作用無法估量。但對學生關懷要一視同仁,對後進生不能冷淡,對不聲不響的學生不能忽視,讓每一個學生都感覺到老師是喜歡他的,是重視在乎他的,是關心他成長的。2、理解寬容,善待學生 理解就是「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能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著想,能包容學生。理解就意味著寬容,理解就不會在學生犯錯誤的時候懲罰他,而是想盡辦法幫助他解決問題.班上學生特別喜歡動手,喜歡在課間用紙疊小飛機、小船或隨手在一張紙上畫點什麼,教師也因此保證不了衛生。對於著件事我首先採取理解的態度,告訴學生,喜歡動手製作是件非常好的事,可是為是怎麼辦了?學生說:「我們會多注意的」。我說:「怎麼注意呢?這樣吧,我們學了表示先後順序的詞,大家就用『下課以後,先干什麼,再干什麼,然後干什麼』。說一句話」。學生說出了下面的句子:下課鈴響了,我們先整理桌面准備學具,再檢查地面撿地上的紙,然後出去玩。於是我順水推舟,規定每節課都有專人負責提醒大家注意衛生。就這樣,以後的班級衛生很不錯。在這件事後處理上,我深刻地感覺到:教師對學生的理解比懲罰的效果要好得多。通過以上這些小小的行為沒,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同時,又促進了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三、「喜怒哀樂溢言表」以情感的魅力來感染學生的人格一個著名教育學家曾說;「要說什麼是最大失敗的教育,那就是師生情感的破裂」。因此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是教育中不可忽視的手段。魏書生老師曾經這樣講:「生活像一面鏡子,你對它微笑,它就你微笑;反過來,你板著面孔對待生活,那就天天都值得生氣的事情,你若對著鏡子哭,它當然就對著你哭。」無論遇到多麼麻煩的事,只要堅定抱著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具備開拓創新的思想,就會精神愉快,心情舒暢,身體健康,精力旺盛,思維活躍,正像人們所說的:人逢喜事精神爽。反之,無論生活多麼優越,環境多麼好,如果遇事總愛生氣、煩惱、消極悲觀,心灰意懶、怨天尤人,就會倍受折磨,失意失敗。因此教師做學生的榜樣,對在教育中出項的任何情況都要保持積極的態度,以樂觀的情緒對待學生,適時地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表現給學生,學生通過教師在處理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受到感染,從而提高教師良好的情感表現對學生的教育作用。1、抓住機會,表達欣喜在班級工作中,常常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偶發事件,這就需要教師善於抓住幾哦按語機會,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生動活潑的教育。一天放學收拾書包時,楊不小心把後面魏的鉛筆盒碰掉了,魏不由分說就抬手狠狠打了楊一拳,我看見後批評了魏。排路隊時魏手裡拿著口風琴掉在地上,可路隊已經往前走了,魏開始著急,站在後面的楊毫不猶豫地儉起口風琴幫他拿著。看到這一幕,我真的為楊的行為感動,剛才還挨這位同學的打,現在卻主動幫助他,多麼可愛的孩子啊!得適時的表揚楊。第二天在晨會十分鍾時,我對大家說:「我今天特別高興,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告訴你們吧,是因為作嘔台放學時發生的一件事,」我把事情敘述了一遍,最後說:「互相關心,不幾前嫌,這就是朋友,我為有這樣的學生而欣喜。」只見楊笑紅了臉,魏不住的點頭。可能楊沒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會令老師如此欣慰,魏也沒意識到楊對自己的大度寬容,給老師一點撥,他們覺得同學之間的確應該這樣友好的相處。果真成了特別要好的朋友,教師適時的表達自己的欣喜之情,在事情的處理中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2、當怒則怒、是非分明對學生的教育以鼓勵表揚為主,並不等於隱瞞其缺點,一味地遷就,這樣會導致學生不能准確全面地了解自己,不能明辨是非,也就不利於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學生很喜歡上英語課,而英語教師對學生又負責又耐心,但他的課堂上,總有一些忘乎所以,無所顧忌地大喊大叫,課上得很不順利。我知道後,非常嚴肅地說:「我對我們班有些同學的行為感到氣憤,由於你們的自由散漫,給老師和同學帶來了煩惱,這樣是不了解的自己不愛學習,不影響他人,這樣的學生也是不受歡迎的。」我想通過我的不滿的態度告訴學生;自己做事要想到別人的感受,即使本身沒有傷害他人的意思,但不剋制自己的情緒,也會傷害別人,這就幾哦啊損人利己。教師生氣的態度表現明了,學生就會是非分明。3、流露悲哀,觸及心靈有的孩子缺乏自製力,易沖動,一點小事就對人拳腳相加。面對這樣的孩子,我覺得光給他講道理不行,如果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他,有時會起到小、震撼的作用。如此,我會難過地看這著他,悲傷地說:「你又失去了一個朋友,我為你感到難過。這種教師以身自責代替批評的做法,通常比簡單的批評教育的效果更好。」樂不可支,欣賞有加在教育過程中,學生又常有令人贊嘆不已的想法和做法。這時教師要適時地用充滿笑意的表情告訴學生「我很欣賞你,我同意你的看法」。在一次評議班幹部的班會上,張站起來用稚嫩的童音說:「老師,我不同意陳當值日班長,您不是說班幹部就是為同學服務的嗎,可他總是在同學面前逞威風,只是教訓同學,而不是幫助同學。」聽了他的話,我樂得合不攏嘴,我問學生:「你們知道我為什麼樂嗎?」學生們都瞪大眼睛看著我,我又用欣賞的目光注視著張,笑著說:「我為張的發言而高興。他說出了老師的心理話。相信你會努力改正缺點並做好值日班長的。教師的笑容不僅是對學生的肯定與欣賞,同時也是在弘揚一種正氣,是在十分鮮明地向學生表明自己贊同態度,這只是靠語言表達不能及的」四、「好言笑語似甘露」以語言的魅力來塑造學生的人格捷足教育家誇美紐斯說:「人的教育不過是幫助自然本性按照自己的方式發展的藝術。」也就是盡可能地讓學生「順其天性」去學習,學生是人的一種本能的需求,是生理的、精神的需求。學生一旦認識到學習能提高自己的素質,他們就會去探索,去思維、去感覺、去快樂的享受,因此教師的語言要有魅力、需要有人情味、趣味,同時又要富有理性,能切合學生心理特點,迎合學生的心理需求。這樣的語言必能讓學生願意接受,達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話語、潤人心田教師對學生多說一些溫暖的話語,使其深深地感到教師真誠的關愛,從而拉近師生的距離,有利於學生人格的塑造。因為只有教師得到了學生尊敬與信任,學生才會樂於接受老師的教育與幫助。學生的病好了,回到學校,見到他,我會走到他面前,問候一句:「你好了!」在課堂上,看到學生在座位上坐立不安,我會偷偷地對他說:「如果你想上廁所,你就去。」就是這一句句看似平常的話語,好似一江春水滋潤著學生的心田。1、忠言順耳、方可利行教師對學生要有一種充滿感和理智感的愛,這種愛就是嚴格要求。嚴而有愛,還要嚴而有理,如果再用上些學生樂於接受的語言,就會達到完美的效果。華聰明伶俐,可字寫得挺糟糕。一天他來交生字本,我一看那字,就把語文書打開,模仿著「字」的口吻對他說:「我這么漂亮,讓華寫成這樣,卷著胳膊,窩著腿,躬著身子,瞪著眼睛,這么不舒展,難受死我了,快點把我重新寫。」華聽了,一吐舌頭,趕快回到坐位認真地寫起來。學生不好好站隊,小動作太多,我說:「想做挺拔的小樹苗,就請把身子挺直;想做萎靡不振的枯黃草,就聾拉腦袋扭扭腰。」學生聽了都禁不住笑了,馬上站得筆直筆直的,誰不想做挺拔的小樹苗呢?教師的要求入情入理,富有情味,具有趣味,兼有韻味,定然能打開學生的心靈之鎖,達到犀有靈心一點通的境界,產生積極的教育效果。2、發掘優點、引發思考布魯金斯有句格言:「不是因為有些事情難以做到,我們才失去自信;而是因為我們失去自信,有些事情才顯得難以做到。」只有相信自己的人才會贏。記得有這樣的一則故事:一名老教授下放到一所小學當教師,不長時間村裡流傳說他能掐會算,能預測孩子的前程,孩子們從學校回到家後有的說:「老師說我將來能成為數學家。」有的說:「老師說我將來能成為畫家。」……家長們吃驚地的發現,孩子們與以前不一樣了,他們變得懂事好學了。許多年後這些孩子大部分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理想的大學。這位教授真正的能掐會算嗎?不是!他是在給孩子灌輸一種信念;相信自己,正視自己,努力進取就能成功。因此,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要及時用一些激勵性的語言來激發學生,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如,我曾對一為學習很差但個頭又很大的學生說:「你看你身材魁梧,以後肯定是一位有名的運動健將。」就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明顯地發現他上課的時候特別認真聽我的課。成績一下子提高了,我又繼續激勵他,在全班學生面前說:「你看林就是一位運動健將的料」,更激發了他的學習積極性。這就應了「冷語一句一生寒,暖語一聲三冬暖,」的語言魅力,教師必須具備這些語言能力。從以上可看出:師德的魅力是無窮的,它能照亮學生成長的歷程,指明前進的方向,點燃學生的希望之火,凈化學生的心靈,消除學生的不良習慣,從而使他們健康的成長。作為新世紀的教師只有不斷的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修養,增添師德魅力,才能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與發展。一個人也只有高尚的人格,自主學習的能力、健康的心理品質、良好的習慣,他的一生一定是幸福、成功的,我們的基礎教育工作者就是要為學生的幸福健康成功奠基。
Ⅶ 影像中學生健全人格的具體因素比如民主家庭與家長制家庭在各方面的不同影響
捨本逐末――論中學教育中優秀人格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摘要:隨著新課改精神的推廣和學習,在新課標的實行過程中,中學教育中智力因素培養和非智力因素以及優秀人格的培養孰輕孰重的問題,到底那個才是教育之本的問題,正在被人們所普遍關注;新課標是要堅持原來的教授知識為主,還是切實從學生本身的素質培養入手,已經成為新課改中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在此我們將就這個問題進行探討,希望能對課改有所幫助,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 自我意識 人文因素 非智力因素
學習現在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一種追求自身提高的必要手段和途徑,人們也正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和學習知識的緊迫性,但是我們需要學習的是什麼?什麼才是我們最應該學習的?特別是對於中學生來說,學習什麼才是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呢?
莊子曾經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而且他老人家還告訴我們「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我們不難看出,莊子認為知識應該是要圍繞生命的,而且知識是要為生命服務的,而不是相反的。現在的中學教育也應該是這樣的,圍繞中學生本身的成長和發展,真正的做到以人為本,不要因為對知識的追求而忽略甚至放棄對於學生本身的教育。因此,我們要在中學教育中突出學生優秀人格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做到以人為本,實現人文教育,切實提高學生的素質。
一、中學生的心理研究——教師的責任
青年學生雖然走過了少兒時期,但剛剛萌發的「自我」意識還處在感性的、形象化的幼稚階段,缺少個體的主動性,身心接受的社會化影響往往局限於父母、家庭成員和老師的(比較)狹小的范圍。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格心理逐漸融入社會化過程,由家庭教育逐漸增加了一些社會化教育渠道,值得重視的是學校的具有知識性、計劃性、系統性的正規教育。這個時期就是人的初次社會化的完成期,即把一個尚未完全具備社會成員資格的人類個體轉化為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
青年學生完成自然生理過程以後,由於思維的發展使全部認識和行為表現出更大的自主性和能動性,他們的記憶也更多的採用理解的、邏輯的方法,通過大腦的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的活動,來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思維發展也由形式邏輯思維走向辯證思維的過程。由於學校的正規教育,使之更多地利用理論思維而不僅僅是經驗思維,從而表現出思維的獨立批判性和思維的創造性,並表現出自我意識的強化。我們這里說的自我意識也叫自我感覺或自我評估等,是指個體自己對自己的認識,這種認識往往以信心或信念的形式表現出來,從而對個體的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心理學研究表明: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一般都會有較好的行為效果。
自我意識的強化,也就是自我觀察、自我體驗、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等意識的產生和逐漸增強。由於青年時期是集中接受知識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比較廣泛接觸社會經驗時期,都有一種主動感受生活、體驗生活的慾望,強烈的好奇心和參與欲,使之渴望清晰地把握自己內心的活動,主動地根據自我意向進入社會角色,從而產生一種「自我角色認同」的趨向。
基於這樣的中學生的心理狀態,學校以及教師在與學生接觸交流中,特別是在教學過程當中,對於學生的影響可謂是巨大的,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教師要切實擔負起培養學生優秀人格的使命,做到培養的學生都是人格健全的,而且應該進一步要求這種人格應該是優秀的。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認識到他們面對的是學生,必須冷靜思考青少年成長中出現的一些新情況,不能受社會某些思潮的影響。扎扎實實地做好基礎教育工作,是教師的責任,不僅要講奉獻,更要講責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中應強調以人為本,無論是在課題的研究中,還是教育改革的實踐中,教育工作者必須研究學生的心理,了解他們的需求,開發非智力因素,發展學生特長,以促進全面發展。
二、人格教育的實現
要實現人格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在教育過程中關注學生的精神成長、情感體驗。培養優秀人格的教育強調民主的教育態度(如尊重、接納、信賴),這一教育是學生在感悟、體驗的過程中完成的。而通過生動的活動,設置特殊的情境,更有利於學生的情感在體驗、感受中發生變化,重新調整思維,提高認知、判斷能力、實現教育效果。因此,開掘課程教材中人文因素和教育功能對實現人格教育非常重要。現在新課程改革對教材作了很大的調整,人文主義的因素大大增加,給教師留出了更大的發揮的空間,同時也給教師對學生進行優秀人格的培養創造了更為完備的條件。而且新課標要求學生的介入,改變原來以老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加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在教學活動中融入學生,把老師對於知識的理解和教育意思的傳授,變為學生對於知識的發現和對其中的人文因素形成自身的獨立的認識,而不再是同一的標准化的生產道德標准。任何教學活動,都是以學生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參與多少來決定其成功與否。一切教學影響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積極參與才能轉化為學生內在的精神財富。
此外,為了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優秀人格,還應該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對於學生的鼓勵。對於學生的創新和獨特的認識及觀點要給與及時地合適地鼓勵甚至贊揚,積極調動學生自學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通過對學生的鼓勵,把教學過程變成讓學生充分認識自己能力和評估自身能力的最佳選擇。
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高曼,在《情緒智力》一書中,明確指出一個人的成功,智力因素(又稱智商IQ)的作用只佔20%,而非智力因素(又稱情商EQ)的作用要佔80%。情商包括五個重要方面的情緒和能力。
1、 認識自身的情緒和能力
2、 控制自我的情緒和能力
3、 自我激勵的情緒和能力
4、 認識他人的情緒和能力
5、 人際關系管理的情緒和能力
從一定意義上來講,非智力因素是成功人才的基本條件,也是人生決勝的關鍵。EQ和IQ相比,它有一個顯著特點是,它與遺傳無直接的關系,不受先天的局限,主要通過後天的教育和培養而獲得,並隨著人生經驗的豐富和學習的增長而提高,特別是在早期教育和基礎教育階段,對於培養一個人的EQ尤為重要。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如果有這種認識,並能付諸行動,那麼,我們就為培養成功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美國道爾頓中學被稱為「天才的搖籃,哈佛的熔爐」,他們總結出的教育理念中,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孩子的初期教育條件中,最重要的不是增加孩子的知識,而是使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孩子的教育,最根本的不在於智商的高低,而在於他們快樂地學習」。他們提出了一個具體的措施:每個孩子都要訂一個具體的學習計劃,把各種活動安排在時間表上,老師的任務就是幫助、檢查、督促學生按計劃去完成。他們還發現一個現象,善於安排時間,並能按計劃有效利用時間的人,將來就是成功者。從這里,我們看到培養學生樂於學習、善於學習、合理安排時間、堅決執行計劃等優秀品質等非智力因素是何等的重要!
對於早期的學校教育而言,學生只有具有了個人獨立的能力才能真正實現自我的學習和對於知識的完整的把握和應用。就像前面說到的情商的五個方面,我們在早期的教育中就是要突出這些方面,讓學生學會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學會從細微之處來看待自己和他人,要能知己知彼,正確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同時也要學會正確認識和評價他人的優缺點;要學會發現和了解自己的不良情緒,並學會很好的控制這些不良情緒,增強自身的自控能力;此外還要學會和周圍環境的融合,學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這也是我們的教育中應該強化的一點。
此外,作為教育工作者,對於學生興趣愛好的開發,對於學習習慣的養成以及思維習慣的培養,都應該提到教育的優先地位,這些能力、愛好和習慣的養成,並不像知識掌握那樣具有可觀察和可考核性,但是這對於學生的發展甚至學生整個人生都會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中學教育過程當中,應該積極要求學生的參與,激發學生的興趣,把課堂和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充分的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思維習慣,使其成為真正的學習者和應用者,而不是僅僅作為書櫥。在此期間還可以加入團隊合作精神培養,動手能力培養,積極引導學生從實踐中學習,注重各方面能力習慣的培養和養成。也只有在這些方面引起了充分的重視,才能把學生引上正確的學習發展道路,為學生以後的發展鋪平道路。真正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綜上,我們從學生心理發展角度入手,簡要闡述了優秀人格和非智力因素培養的重要性,並就其培養作了初步的討論,希望能夠引起廣大教師關注,並積極參與到新課改的進程中來,為中學教育改革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Ⅷ 如何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
人格構建人生大廈的支柱,沒有它,壯麗與輝煌將無從談起;人格是人生的風帆,有了它,才能駛向理想的彼岸;人格是磁石,是人生靚麗的風景線,惟有它,才具有吸引人、影響人的巨大魅力。然而,當今的社會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社會上各種觀念混雜、碰撞。社會生活中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使一些處於人生「斷乳期」的初中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人格上的缺陷。比如,把自己看得過重,在處理個人與集體,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中存在著較大的偏差;有些學生甚至缺乏最基本的社會責任感及道德感,對人無感激之心,做事不盡力,甚至漠不關心,對公共財物甚至自己的財物不知珍惜,不去注意剋制自己言行。初中學生正處於可塑性最強的年齡階段,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關鍵時期。怎樣才能使一個中學生發展成具有健全人格品質的人呢?這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如家庭的、社會的、自身遺傳方面的等等。這里,我只談談班主任如何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品質。
一、重視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
當代教育家魏書生曾經說過:「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所以塑造學生一個健全的人格比教授他們一個高的分數更重要,何況有了一個健全的人格又何愁不能取得好的學習成績。塑造孩子健全完善的人格,就必須從養成教育抓起,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打好人生的初稿。
養成教育是通過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的具體事情對青少年的言語、行為、態度等進行訓練,以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基本的做人品質的活動。教育的宗旨是積極倡導「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教育的方式是以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為載體,增加學生的道德體驗,堅持自律與他律相結合,主要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內化為學生終生享用的習慣,這將為學生良好品質的定型和鑄造美好未來起到了固化和奠基的作用。古人雲「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刻苦磨練、日積月累,「德才兼備、德達材實」的育人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二、引導學生明辨是非與美醜
世界本來就是多彩的,有善、有惡、有美、有丑。中學生必須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從而吸收善和美,拋棄惡和丑。手下曾有一學生慣於「助人為樂」,——以幫助人打仗為樂,我所知道的他的兩起打仗事件,都是他幫助別人打的,結果自己卻成了校務室的常客,甚至學校的公開批評。我在和該同學談心的時候,我問他為什麼去打仗,動機是什麼,他說,既然朋友叫去幫忙,不好意思不去。我說,你們都是初中生了,要有辨別是非的能力,應該想辦法化解同學之間的矛盾,理智地去對待這類問題,而不是去幫助他們打仗,否則是越幫越「忙」,對雙方同學都沒有什麼好處。
個人行為如此,對於文化亦然。在開放的社會環境里,學生的主體意識明顯增強,他們文化傾向和追求有自己的主見。教師應該著眼和著力幫助學生提高辨別是非、善惡、美醜的能力,引導他們向主流文化、深層文化的方向發展,使他們在復雜的社會文化生活中獨立地進行判別、篩選。如何提高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審美理想的教育,從中獲取人格力量。審美,是人們為客體激起的一種崇高和優美的感情。因此客體不僅具有實用價值,還具有審美價值。一個完整的人格會時刻向周圍環境輻射出關於美和丑的信息,從而也就成為他人評價自己美與丑的對象。也可以說,人格的形成,也是展現自身美與丑的過程,或說展現美的人格和丑的人格過程。在某種意義上說,美的人格也就是美的人生。因為人格的美化是有具體內容的,這些美的高尚的內容,便是人的追求的目標。美是人存在的最高境界,包含著生理的、社會的、道德的諸多因素,在層次上是最高的要素。人們總是明辨是非,追求真理:識別善惡,追求至善;分辯美醜,追求完美。
三、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學生也是在與人相互交往、相互聯系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自己的人格。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具有重大作用。
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人格需要人格的陶冶。教師幾乎每天都和學生在一起,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在無形中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他的行動比他的言論更能對學生起到教育作用。如果把學生比作潔白無瑕的銀幕,那麼教師就好比是清晰的拷貝。拷貝上的一切將毫不掩飾,毫不保留地投映在銀幕上。教師的人格特徵必將在學生的心靈中,在學生的人格藍圖上留下深遠而有決定性的影響。良好的師德是塑造健全人格的核心,教師應以真、善、美的要求不斷調整自己的道德行為,敬業愛崗,以身作則,勤學躬行,努力成為學生最活生生的榜樣。甘於清苦,耐得寂寞,樂於奉獻,海納百川,應是教師人格中一道善和美的光環。師愛是師德之魂,在一定程度上說,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但熱愛學生並不容易,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更不容易,有一位教育家說過:「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疼愛自己的孩子是一種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才是神聖的。因為這是一種無私的、廣泛的、沒有血緣關系的愛,又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
Ⅸ 如何培養高中學生的健全人格
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生活的諸多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作為傳道解惑的教師,教育學生健康成長,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培養高中學生的健全人格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 一是要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通過社會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喚醒道德成長主體的內在自覺應該是教育變革的核心,有效的德育教育必須建立在有意義的道德學習的基礎上。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在形成解構知識與建構知識能力的同時,把道德與教育聯系起來,使學生形成解構道德規范與建構道德規范的能力,從而在做人原則、情感態度、品德素養、是非觀念、價值取向等方面,事事講道德、守道德。這樣,對個人修養的形成、對家庭成員的和諧、對社會風尚的建構,均意義重大。 二是要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凡言出,信為先」。誠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世之本,一個人只有內心誠實,做事才能講信用,有信譽,才能贏得人們的信賴和尊敬。中學生的思想品質、人生觀、世界觀正在形成,對他們進行誠信教育至關重要。教師要結合授課、班會對學生進行誠信道德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學生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強化「誠信光榮,不誠信可恥」的道德觀念,逐漸確立信奉誠實守信的風尚。這樣,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大有裨益。 三是要培養學生的禮儀意識。講文明懂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與人友好相處不可缺少的禮儀修養。講禮儀是做人的起點,是治事之本。孔子說過「不學禮,無以立」。這個「禮」字,密切地關系著國家的盛衰,個人的成敗,這點我們的古聖先賢早就知道,所以遠在上古時代就產生了《周禮》、《儀禮》、《禮記》三部巨著,倡導禮貌運動,而使我國有了「禮儀之邦」的美譽。東漢時「融四讓梨」的故事在我國歷史上傳為佳話。今天,國家也把文明禮貌寫進了《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可見,懂禮貌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多麼重要。因此,老師要處處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的宣傳,要求學生學會尊重他人人格,講文明,講禮貌,不講臟話和粗話,這對同學之間友好相處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是要培養學生的孝順之心。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我們常說「百善孝為先」,孝是做人的第一步。試想,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善待的人,他還能善待別人嗎?一個不知孝敬的人,必然不受家人的歡迎,那麼他還能受到社會的歡迎嗎?有句話說,「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所以,青年學生首先要學習孝道,堅守孝道。東漢時的黃香九歲時母親去世,從此他專心服侍父親,炎熱的夏天為父親扇枕,嚴寒的冬季為父親溫衾而受到人們頌揚。 五是要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感恩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個中學生必備的起碼品德。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老師對我們有教育之恩,社會對我們有關愛之恩,祖國對我們有呵護之恩……對於這些我們首先要知恩,心存感激。中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感恩之心對他們很重要,老師要教育他們懂得這方面的道理。如今,中學生守則里寫入「學會感恩」條款,這也充分肯定了感恩之心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另外,除上述五點外,培養高中學生的健全人格,還可以從仁愛、榮辱、理想、拼搏、競爭等方面入手,老師可根據各自實際作些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