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感動中國的莫振高哪裡人
莫振高(1957年--2015年),男,壯族,1972年8月參加工作。1975年到廣西民族回學院(現廣西民族大學答)中文系學習。
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高級中學原校長,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感動廣西十大新聞人物。莫振高連續30多年用微薄的工資資助近300名貧困生,讓他們進入大學;先後籌集3000多萬元善款,資助1.8萬名貧困生圓了大學夢。
2015年3月9日因心臟病逝世,享年58歲。
2016年2月14日晚,當選「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
B. 莫振高為什麼會感動整個都安縣城
來30多年時間里,都自安高中校長莫振高用自己微薄工資以及陸續籌集而來的3000多萬元人民幣善款,資助近兩萬名貧困生圓了上學夢,他也因此被稱為「化緣校長」。
3月14日晚,廣西河池市都安縣高級中學內,上千名莫振高的親屬、朋友、學生以及海內外校友參加其追思會。30多年時間里,都安高中校長莫振高用自己微薄工資以及陸續籌集而來的3000多萬元人民幣善款,資助近兩萬名貧困生圓了上學夢,他也因此被稱為「化緣校長」。
都安高中連續20多年,每年都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等名校。如今,都安高中的學生遍布國內及美國、澳大利亞、德國、新加坡等國家,僅在北京工作的校友就有上千人。
莫振高辭世後,都安學校的學生自發舉行「停電」儀式,數十間教室同時熄燈,時間長達3分鍾,他們這樣做只為莫校長默哀3分鍾
莫校長的去世,對於許多他曾經教育過的學子來說是一個十分悲痛的消息,整個都安縣城,花圈被搶購一空。
3月14日晚,廣西河池市都安縣高級中學內,上千名莫振高的親屬、朋友、學生以及海內外校友參加其追思會。
C. 我喜歡他莫振高600字作文
莫振高,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高中校長。一位平凡的校長一生堅守了一件事,也感動了一座城。
生前,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資助近300名貧困生,讓他們順利考入大學。10年「化緣」3000多萬元幫助近2萬名貧困學子圓大學夢。在他的感召下,一代代瑤鄉山裡娃走出大山、勤奮求學,用知識改變了自己和家人的命運。他,是大瑤山中築夢人,是瑤鄉師生的「化緣校長」。
身後,一公里的隊伍,數千學生不遠千里從各地趕回,送他最後一程,465個花圈,以至縣城花圈脫銷。莫振高先進事跡視頻觀後感莫振高先進事跡視頻觀後感。去世當晚,4600多名在校學生自發舉行「停電」儀式,數十間教室同時熄燈,時間長達3分鍾,他們這樣做只是為莫校長默哀。校友群、朋友圈、網路論壇,懷念、追憶如潮……他,是瑤鄉學子的「校長爸爸」。
莫振高,一位普通的中學校長,生前曾獲諸多官方的榮譽,但對於他來說,身後來自學生的如潮哀思,或許才是至高無上的榮耀。
2015年3月15日早晨,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縣城。數千人自發前來,人們抹著眼淚,送別離世的都安瑤族自治縣高中校長莫振高。
一雙拖鞋穿7年 工資微薄卻資助近300名貧困生
1954年11月12日,莫振高出生在都安縣高嶺鎮加全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72年高中畢業後,他在高嶺擔任初中民辦教師,197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到廣西民族大學中文系就讀。1978年畢業後分配到都安高中任教。1979年擔任都安高中團委書記,1996年起擔任都安高中校長。
出身貧寒的莫振高經常說,貧窮不見得就是一件壞事,它可以鍛造一個人的品格,可以鍛造一個人的毅力。
莫振高的家,位於都安高中後面,是一棟普普通通的居民樓。他的家裡,裝修得很簡單,記者沒有看到一件值錢的家什,一些傢具看起來還非常老舊。他的卧室只是簡單地批灰刷白,擺放著一張簡易床,對著床頭的,擺放著一個上世紀80年代的木櫃,櫃門已經損壞。
記者在莫校長家二樓的牆角看到了一雙黃里透黑的塑料拖鞋,上面寫著「2008」幾個字。這是莫校長在北京奧運會的時候買下的,鞋子質量不錯,在家裡他已經穿了7年。不過,鞋子已經從當初的黃色差不多變成了如今的黑色。在一樓的廚房裡,使用多年的一個老舊得變形的鋁制水瓢,也見證了莫校長簡朴的一生。
妻子黃西彥說,雖然水瓢難看點,反正還能用,就繼續用著。他的辦公室,刷藍色油漆的木門,留下了歲月的痕跡。一張坐了十幾年的木凳子,掛著一條毛巾。因為身高體壯,他經常出汗,這條毛巾也陪伴了他好幾年。
30多年來,夫妻倆工資微薄,但也都把省吃儉用下來的錢,先後資助了周艷時、藍錦娜、唐金色、黃茜等近300多名學生,使他們完成學業,考上了大學。
10年「化緣」常吃閉門羹 籌集3000多萬元資助近2萬名學子
莫振高曾說,一些貧困家庭的孩子,自尊心強、內心脆弱而敏感,遇到困難時不善於向他人求助,而是選擇自己默默承受。曾有一名學生,在高考前夕把10元報名費借給同學,因同學沒有按時還錢而放棄了高考。還有一些考上重點大學的學生,因籌不到上大學的路費和學費,竟連來領通知書的勇氣都沒有。擔心這些孩子因為貧窮而永遠走不出困境,莫振高決心靠自己的力量,為他們籌集助學金。
「我們學校學生的貧困面大,貧困學生很多,光靠政府和學校不能完全解決。沒辦法,我只有發動全校所有的班主任、行政領導出動,爭取外援。」莫振高說,為籌集善款,他們最初是在金城江、南寧這些附近的城市,後來去過江蘇、浙江,甚至到過深圳、香港、澳門。
都安高中資助辦負責人韋喜鳳回憶說,出去籌款,都是吃閉門羹的多。有的企業直接叫門衛打發他們;有的則讓他們在校門外等,門衛進去半天才出來說他們的領導不在,有時還會遭到一些人的奚落和誤解。不管是出去籌款,還是平時出差,但凡遇到校友請吃飯,莫校長的口頭禪總是「能不能把飯錢折成現金,給我的學生?」
莫振高的「化緣路」始於1995年。當時,在都安一家水泥廠工作的一位校友主動跟莫振高聯系,說他們廠可以為貧困學生提供助學金。然而,當莫振高帶了幾個學生的檔案去到那家水泥廠時,卻被告知企業目前很困難,沒辦法拿出錢來,只是對校長的做法表示理解。
第二次,莫振高去到南寧,約了一家企業的項目負責人到學校來,希望他們能扶助3—5個孩子,也沒有成功。
莫振高說,盡管屢次遭到拒絕,但他從不放棄希望。在十餘年的「化緣路」上,他得到的不僅僅是3000餘萬元的善款,更有許多內心深處的感動。他向記者述說了一次至今想起仍讓他感動不已的經歷。
那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莫振高帶著他的「籌款團隊」到南寧一家化學公司籌集善款。莫振高作完貧困學生的情況匯報後,公司老總沒有當即表態,而是提出要親自到學校看看學生。之後,公司老總兌現了諾言,帶著家人和副總一行十幾人,開著一輛麵包車來到都安,在莫校長的帶領下去看望家住東廟鄉的一位姓唐的孤兒。
當時是數九寒天,車子剛開到村口,他們就遠遠看見3個孩子在一個用彩布條圍成的木棚下生火,凍得瑟瑟發抖。這3個孩子在父親因病去世、母親在縣城附近燒石灰時又被滾落的山石壓死之後,便失去了依靠,只好相依為命。最大的女孩,就是他們專程要來看望的那名學生。老總下車看了3個孩子,問了問孩子的情況,沒有再多說什麼。回到學校後,他對莫校長說,他不但要資助這名姓唐的學生,這一家人他都包了。不管以後這3個孩子在哪裡讀書,他都會一直包到他們上完大學。
這件事讓莫振高相信,社會上像這位公司老總的愛心人士一定還有很多,更堅定了他在「化緣路」上走下去的信心和決心。
為讓千萬山裡娃走出大山 他把自己「鎖」在瑤山一輩子
「讓瑤寨兒女走向世界」,走進都安高中大門,一塊大理石上,9個燙金大字格外耀眼。這是都高的辦學理念,也是莫振高的畢生心願。為了讓孩子們「進得來,學得好,考得上,出得去,成得才」,莫振高費盡思量。
上個世紀80年代,都安高中校舍基本上都是瓦房,只有一棟宿舍樓和三棟小教學樓。每逢下大雨,房子里就漏水,這時莫振高都要冒雨,親自登著梯子,上房去檢修。
一個大雨滂沱的夜晚,一個學生睡不著,爬起來透過窗戶,看見莫振高正蹲在水溝邊專注地掏樹葉,雨傘歪斜在一邊,大雨把莫振高全身都淋濕了,可他全然不顧。原來,水溝被樹葉堵了,如果不及時疏通,宿舍一樓的孩子就要被淹。
從當校長的那一天起,學校的壓力讓莫振高在做老師的同時,多年從沒有離開「化緣」的角色。學校沒有錢,他一點點向社會籌資,就這樣左一個5萬元、右一個10萬元「化緣」湊夠修樓的錢。
對新建的樓,他的要求很嚴,因為都安縣在地震帶上,他知道,教學樓不建結實,出了事,沒法向孩子家長和社會交代。為此,他時常蹲在工地上與工人們討論樓要怎麼建……
就這樣,一點點將五層的學生飯堂、學校圖書館、教學綜合樓和三棟學生宿舍樓建了起來。
除了學校的硬體設施,現代教育技術也必須跟上。
莫振高說:「雖然生活在大山裡,但學生必須不斷吸收新知識、新技術,我們培養的不是『死讀書,讀死書』的學生,而要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讓他們跟上時代的步伐。」
接著一棟科技大樓拔地而起,教室里都配了兩台29英寸的閉路電視、一台高亮度的投影儀和100台電腦……
從此,瑤山的孩子知道了什麼是互聯網。
知識,改變了一代代山裡娃的命運。如今,都安高中的學生遍布國內多個城市及美國、澳大利亞、德國、新加坡等國家,有上千名校友在北京工作。「讓瑤寨兒女走向世界」的目標正慢慢實現。
由於治校有方、成績突出,莫振高多次被推薦到黨政機關任職,也有外地學校拋出高薪橄欖枝。但莫振高都婉拒了。「我走了,娃娃們怎麼辦?」執此一念,莫振高在都安高中一呆就是30多年。
D. 作文:寫一篇關於莫振高校長的通訊
莫振高,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高中校長。一位平凡的校長一生堅守了一件事,也感動了一座城。
生前,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資助近300名貧困生,讓他們順利考入大學。10年「化緣」3000多萬元幫助近2萬名貧困學子圓大學夢。在他的感召下,一代代瑤鄉山裡娃走出大山、勤奮求學,用知識改變了自己和家人的命運。他,是大瑤山中築夢人,是瑤鄉師生的「化緣校長」。
身後,一公里的隊伍,數千學生不遠千里從各地趕回,送他最後一程,465個花圈,以至縣城花圈脫銷。莫振高先進事跡視頻觀後感莫振高先進事跡視頻觀後感。去世當晚,4600多名在校學生自發舉行「停電」儀式,數十間教室同時熄燈,時間長達3分鍾,他們這樣做只是為莫校長默哀。校友群、朋友圈、網路論壇,懷念、追憶如潮……他,是瑤鄉學子的「校長爸爸」。
莫振高,一位普通的中學校長,生前曾獲諸多官方的榮譽,但對於他來說,身後來自學生的如潮哀思,或許才是至高無上的榮耀。
2015年3月15日早晨,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縣城。數千人自發前來,人們抹著眼淚,送別離世的都安瑤族自治縣高中校長莫振高。
一雙拖鞋穿7年 工資微薄卻資助近300名貧困生
1954年11月12日,莫振高出生在都安縣高嶺鎮加全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72年高中畢業後,他在高嶺擔任初中民辦教師,197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到廣西民族大學中文系就讀。1978年畢業後分配到都安高中任教。1979年擔任都安高中團委書記,1996年起擔任都安高中校長。
出身貧寒的莫振高經常說,貧窮不見得就是一件壞事,它可以鍛造一個人的品格,可以鍛造一個人的毅力。
莫振高的家,位於都安高中後面,是一棟普普通通的居民樓。他的家裡,裝修得很簡單,記者沒有看到一件值錢的家什,一些傢具看起來還非常老舊。他的卧室只是簡單地批灰刷白,擺放著一張簡易床,對著床頭的,擺放著一個上世紀80年代的木櫃,櫃門已經損壞。
記者在莫校長家二樓的牆角看到了一雙黃里透黑的塑料拖鞋,上面寫著「2008」幾個字。這是莫校長在北京奧運會的時候買下的,鞋子質量不錯,在家裡他已經穿了7年。不過,鞋子已經從當初的黃色差不多變成了如今的黑色。在一樓的廚房裡,使用多年的一個老舊得變形的鋁制水瓢,也見證了莫校長簡朴的一生。
妻子黃西彥說,雖然水瓢難看點,反正還能用,就繼續用著。他的辦公室,刷藍色油漆的木門,留下了歲月的痕跡。一張坐了十幾年的木凳子,掛著一條毛巾。因為身高體壯,他經常出汗,這條毛巾也陪伴了他好幾年。
30多年來,夫妻倆工資微薄,但也都把省吃儉用下來的錢,先後資助了周艷時、藍錦娜、唐金色、黃茜等近300多名學生,使他們完成學業,考上了大學。
10年「化緣」常吃閉門羹 籌集3000多萬元資助近2萬名學子
莫振高曾說,一些貧困家庭的孩子,自尊心強、內心脆弱而敏感,遇到困難時不善於向他人求助,而是選擇自己默默承受。曾有一名學生,在高考前夕把10元報名費借給同學,因同學沒有按時還錢而放棄了高考。還有一些考上重點大學的學生,因籌不到上大學的路費和學費,竟連來領通知書的勇氣都沒有。擔心這些孩子因為貧窮而永遠走不出困境,莫振高決心靠自己的力量,為他們籌集助學金。
「我們學校學生的貧困面大,貧困學生很多,光靠政府和學校不能完全解決。沒辦法,我只有發動全校所有的班主任、行政領導出動,爭取外援。」莫振高說,為籌集善款,他們最初是在金城江、南寧這些附近的城市,後來去過江蘇、浙江,甚至到過深圳、香港、澳門。
都安高中資助辦負責人韋喜鳳回憶說,出去籌款,都是吃閉門羹的多。有的企業直接叫門衛打發他們;有的則讓他們在校門外等,門衛進去半天才出來說他們的領導不在,有時還會遭到一些人的奚落和誤解。不管是出去籌款,還是平時出差,但凡遇到校友請吃飯,莫校長的口頭禪總是「能不能把飯錢折成現金,給我的學生?」
莫振高的「化緣路」始於1995年。當時,在都安一家水泥廠工作的一位校友主動跟莫振高聯系,說他們廠可以為貧困學生提供助學金。然而,當莫振高帶了幾個學生的檔案去到那家水泥廠時,卻被告知企業目前很困難,沒辦法拿出錢來,只是對校長的做法表示理解。
第二次,莫振高去到南寧,約了一家企業的項目負責人到學校來,希望他們能扶助3—5個孩子,也沒有成功。
莫振高說,盡管屢次遭到拒絕,但他從不放棄希望。在十餘年的「化緣路」上,他得到的不僅僅是3000餘萬元的善款,更有許多內心深處的感動。他向記者述說了一次至今想起仍讓他感動不已的經歷。
那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莫振高帶著他的「籌款團隊」到南寧一家化學公司籌集善款。莫振高作完貧困學生的情況匯報後,公司老總沒有當即表態,而是提出要親自到學校看看學生。之後,公司老總兌現了諾言,帶著家人和副總一行十幾人,開著一輛麵包車來到都安,在莫校長的帶領下去看望家住東廟鄉的一位姓唐的孤兒。
當時是數九寒天,車子剛開到村口,他們就遠遠看見3個孩子在一個用彩布條圍成的木棚下生火,凍得瑟瑟發抖。這3個孩子在父親因病去世、母親在縣城附近燒石灰時又被滾落的山石壓死之後,便失去了依靠,只好相依為命。最大的女孩,就是他們專程要來看望的那名學生。老總下車看了3個孩子,問了問孩子的情況,沒有再多說什麼。回到學校後,他對莫校長說,他不但要資助這名姓唐的學生,這一家人他都包了。不管以後這3個孩子在哪裡讀書,他都會一直包到他們上完大學。
這件事讓莫振高相信,社會上像這位公司老總的愛心人士一定還有很多,更堅定了他在「化緣路」上走下去的信心和決心。
為讓千萬山裡娃走出大山 他把自己「鎖」在瑤山一輩子
「讓瑤寨兒女走向世界」,走進都安高中大門,一塊大理石上,9個燙金大字格外耀眼。這是都高的辦學理念,也是莫振高的畢生心願。為了讓孩子們「進得來,學得好,考得上,出得去,成得才」,莫振高費盡思量。
上個世紀80年代,都安高中校舍基本上都是瓦房,只有一棟宿舍樓和三棟小教學樓。每逢下大雨,房子里就漏水,這時莫振高都要冒雨,親自登著梯子,上房去檢修。
一個大雨滂沱的夜晚,一個學生睡不著,爬起來透過窗戶,看見莫振高正蹲在水溝邊專注地掏樹葉,雨傘歪斜在一邊,大雨把莫振高全身都淋濕了,可他全然不顧。原來,水溝被樹葉堵了,如果不及時疏通,宿舍一樓的孩子就要被淹。
從當校長的那一天起,學校的壓力讓莫振高在做老師的同時,多年從沒有離開「化緣」的角色。學校沒有錢,他一點點向社會籌資,就這樣左一個5萬元、右一個10萬元「化緣」湊夠修樓的錢。
對新建的樓,他的要求很嚴,因為都安縣在地震帶上,他知道,教學樓不建結實,出了事,沒法向孩子家長和社會交代。為此,他時常蹲在工地上與工人們討論樓要怎麼建……
就這樣,一點點將五層的學生飯堂、學校圖書館、教學綜合樓和三棟學生宿舍樓建了起來。
除了學校的硬體設施,現代教育技術也必須跟上。
莫振高說:「雖然生活在大山裡,但學生必須不斷吸收新知識、新技術,我們培養的不是『死讀書,讀死書』的學生,而要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讓他們跟上時代的步伐。」
接著一棟科技大樓拔地而起,教室里都配了兩台29英寸的閉路電視、一台高亮度的投影儀和100台電腦……
E. 化緣校長莫振高的事跡對你有哪些啟示
莫振高,廣西河池市都安高中校長、全國勞動模範、2011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是一個連續35年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資助了近300名貧困生,讓他們順利進入大學的善良人;是一個不惜一切籌資助學,到企業、工地為貧困學子「化緣」的好心人。
近10年來,他先後籌集了3000多萬元善款,資助
1.8萬名貧困生圓了大學夢。在家人、群眾和貧困山區孩子眼中,他是一個「總是惦記著山裡貧困孩子」的校長爸爸,一個被瑤山的孩子稱作「莫爺爺」的好心人。
為了辦好學校他不惜力不怕苦
都安高中是廣西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一所最好的中學,在廣西非常有名,因為教學質量高,連續23年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老百姓都拚命地把孩子往這里送,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走出大山。
廣西河池市都安高中校長莫振高
但是,都安縣這個國家級貧困縣,曾讓前來考察的專家感言「心都不安」——這里,人稱「石山王國」,九分石頭一分土。因為貧窮,過去全縣每年約有200名考上本科的考生被迫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
「窮」,提到都安縣,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個字眼。上世紀80年代,都安高中也逃離不了這個「窮」字。當時,學校校舍基本上都是瓦房,只有1棟宿舍樓和3棟小教學樓。每逢下大雨,房子就漏水,這時莫振高都要冒雨,親自架著梯子,上房去檢修。
學校缺乏教具,莫振高自己動手繪制掛圖。周末,他徒步10多公里的山路到老家,扛木板為學生修理桌椅。
那時,莫振高還是普通教師,是學校為數不多的中共黨員之一,別人不去做的事情,他帶頭做。後來,他當校長了,下決心改變這一切。
學校沒有錢,他一點一點地向社會籌資。學校新建的教學樓就是這樣左一個5萬元、右一個10萬元「化緣」而得。
對新建的教學樓,他的要求很嚴,因為都安縣是在地震帶上。他知道,教學樓不結實,出了事,沒法向家長交代。為此,他蹲在施工工地上,與工人們討論樓要怎麼建……就這樣,一點一點地將5層的學生飯堂、圖書館、綜合教學樓和3棟學生宿舍樓建了起來。
除了硬體設施,學校的現代教育技術也必須跟上。莫振高說:「雖然生活在大山裡,但必須不斷吸收新知識、新技術,我們培養的不是『死讀書,讀死書』的學生,要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讓他們跟上時代的步伐。」接著,一棟科技樓建成了,每個教室里配了兩台電視機、一台高亮度的投影儀,100台電腦也進了都安高中……
從此,瑤山的孩子知道了什麼是互聯網。
「只有不離開教學,才是一名人民教師。」當了校長,莫振高始終沒有放下教鞭,仍然堅持上高三畢業班語文。他說:「我更喜歡被稱為老師,而不是校長。」
每天早上6點准時來到學校,晚上11點半回家,這個「時間表」,莫振高一直堅持了35年。
瑤山貧困孩子家裡的「常客」
都安縣自然條件惡劣,莫振高挑起了改變貧困孩子命運的重擔。都安高中貧困生占學生總數的40%以上,而都安縣人均年收入才1600多元,貧困戶人均收入不足800元。「幫一個貧困生,就是幫一個家庭!」莫振高感同身受。
莫振高走遍了每個村屯,走進每一個貧困生家裡。學校每年拿出一部分經費來幫助貧困學生。莫振高還常組織全校師生給貧困生捐款捐物,發動學校領導、團委幹部和班主任向各屆校友尋求資助。
家住古山鄉徳雅村的黃春茜考上了重慶大學,但家裡所有能賣的東西也湊不足300元,她只能無奈地放棄上大學。莫振高知道後,第一時間趕到黃春茜家了解情況,並拿出1000多元塞到她手裡。大學期間,為了讓黃春茜安心完成學業,莫振高每月定期給她寄去生活費。
其實,慷慨的莫振高並不富有,他唯一的經濟來源是當時每個月50元的工資。
愛是一種心貼著心的情感,莫振高對貧困生的愛,就是這樣一種心貼著心的情感。他感受著他們的痛苦,體會著他們的快樂。他說:「有困難,就找我莫振高。」
都安高中每年招收的1000餘名新生中,有近三成是貧困生,很多學生報到時的行李只有一床破被子。一些家境貧寒的孩子因為沒勇氣報到,就在校門口徘徊。這時,莫振高就把「校長辦公室」搬到校門口,招呼為學費發愁的貧困生「先入學,其他費用慢慢想辦法」。每逢開學必「擺攤」,專做貧困生的「生意」,這一幕,在都安縣家喻戶曉。
托起數萬瑤山孩子心中的「夢」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1993年以來,都安高中高考升學率逐年上升,從1992年的
48.2%到2000年的
93.75%,今年將近100%,而且連續23年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
在莫振高的帶領下,都安高中的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學校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廣西示範性高中,全國語文、數學、英語教學先進集體。
而為了幫助更多的貧困學生,莫振高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資助了近300名貧困生,幫助他們圓了大學夢。近10年來,他先後籌集到3000多萬元善款,資助
1.8萬名貧困生完成學業,最終實現了「一個都不能少」的美好願望,實現了讓所有貧困生「進得來,學得好,考得上,出得去,成得才」的目標。
一名考上北京交通大學的學生,在臨行前的晚上,拿了一把苦麻菜、一把紅薯苗來到莫振高家:「老師,明天我就要走了,家裡沒什麼好東西,我就把這兩把自家種的菜送給您,以感謝您3年來對我的關愛。」
一把苦麻菜、一把紅薯苗!這份純朴的情意,讓莫振高流淚了!
多年來,由於教學成績突出,莫振高多次被推薦到行政部門任職,被外地學校高薪聘請,但都被他拒絕了。他說:「我愛我的學生。我要用畢生的奮斗,給瑤山的孩子們一片自由放飛的天空,踏上大學路……」
翻開厚重的榮譽簿,記錄了已經54歲的莫振高對教育無私奉獻、孜孜以求的執著精神:廣西「優秀教師」、「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感動廣西十大新聞人物」、「廣西十佳校長」、「全國勞動模範」、2011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這些榮譽,是社會各界對一位教書育人模範的崇高敬意。
F. 看《校長爸爸莫振高》觀後感
心裡裝著學校與學生,當然是一名稱職校長的職業責任所在,也為整個社會所期待。但坦率地講,相信不會有人願意將一所學校的命運和自己的求學權利寄託在一位「好好校長 」的「化緣」之上。因此,我們在向這位「化緣校長 」致以敬意的同時,又必須明白,這絕不應該是一個理性社會哀悼一名「好校長 」的全部意義所在。
如果我們將觀察的目光折回到莫振高生前的付出中,就不難發現,與「化緣校長 」感人事跡所對應的,恰恰是某種令人心情沉重的基層教育現實——
即如在一位前來哀悼的學生所回憶的:「一條不標準的煤渣跑道,一個平房食堂里,停電的教室亮起的煤油燈,漏雨漏風的宿舍……」這樣一種乃至更差的場景,應該是不少人的共同回憶甚至是一些孩子正身處的真實求學環境的寫照。
再比如,莫振高所管理的都安中學,有近一半學生來自貧困山區,每年高考結束後,莫振高都要四處奔走,為考上大學的貧困學生籌集學費。假如這些貧困學生都能獲得制度性的助學支持,「化緣校長 」是否能夠少一分艱辛?
正是以一種近乎「化緣」的方式,30多年時間里,莫振高籌集到3000多萬善款,資助近兩萬名貧困生圓了上學夢。在我們為此表達敬意時,另一組來自兩會的數據不應該被忘記:2014年全國各級財政預算共安排教育經費 2.4萬億元,實際支出2.29萬億元,有1千多億元沒有花完。兩相對比,不禁令人唏噓,莫振高30年來化緣所得的3000萬助學金,是否只是以一己之力來補缺某種制度化的教育經費 撥付的漏洞?
事實上,在基層中小學中,募集資金,扮演「化緣者」角色的校長,其實並不少見。莫振高或只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而且,教育經費 要靠「化緣」所得,或還不僅僅是基層校長們的個人困境。於此而言,我們的教育資源特別是農村基層教育經費 的獲取,如何告別「化緣式」、「討錢式」的路徑依賴,恰恰是對於「化緣校長 」最好的告慰。
沒有人能夠否認一位如莫振高般的校長所彰顯出的道德力量與現實價值。但回歸現實,一位幾近聖人般的好校長 終究只能是可遇而不可求,高效而富有「良心」的教育支持體系,才是最可期的制度保障。
莫振高事跡觀後感500字
「莫振高同志的先進事跡感人肺腑、催人淚下,他一生辛勤耕耘、鞠躬盡瘁,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這是看完莫振高同志的先進事跡主題情景報告會後的感受。視頻報告會中,莫振高生前同事、學生以現身說法的形式,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不同角度再現莫振高同志的感人故事。短短的1個半小時報告會里,莫振高校長一個個感人的事跡,他忠誠黨的教育事業,辛勤耕耘,鞠躬盡瘁的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崗位做出不平凡業績的高尚情操,讓在場的每一位聽眾情不自禁流下淚水。在他身上體現出來的愛崗敬業、樂於奉獻、認真負責的優良品質,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種具體體現,也體現了「三嚴三實」的重要精神。
我們應該認真學習莫振高同志的先進事跡,因為他的感人事跡激勵著幹部們開拓進取、奮發向上的動力,更加堅定我們要以榜樣的力量做好本職工作,用正能量引領社會新風尚。
G. 莫振高的介紹
莫振高(復1957年制--2015年),男,壯族,1972年8月參加工作。1975年到廣西民族學院(現廣西民族大學)中文系學習1。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高級中學原校長,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感動廣西十大新聞人物。莫振高連續30多年用微薄的工資資助近300名貧困生,讓他們進入大學;先後籌集3000多萬元善款,資助1.8萬名貧困生圓了大學夢。2015年3月9日因心臟病逝世,享年58歲。2016年2月14日晚,當選「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
H. 莫振高的人物生平
1972年8月,參加工作。
1975年到廣西民族學院(現廣西民族大學)中文系學習 。
生前系廣專西都安瑤族自治縣高屬級中學高級教師、校長。莫振高用自己微薄工資以及陸續籌集而來的3000多萬元人民幣善款,資助近兩萬名貧困生圓了上學夢,被稱為「化緣校長」。
2015年3月9日,莫振高因病逝世,多所國內著名高校以及海內外校友發來唁電。莫振高的離去,在當地引起巨大震動。他去世當晚,全校4600名學生自動集體熄燈,為他們心中的好校長默哀。他的學生們,紛紛從全國各地趕來弔唁、守靈、送別。
2015年3月15日上午,廣西都安,千餘人送別都安高級中學病逝的校長莫振高,隊伍綿延數百米。
I. 乞丐校長莫振高寫材料作文
一位平凡的校長一生堅守了一件事,也感動了一座城。
生前,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資助近300名貧困生,讓他們順利考入大學。10年「化緣」3000多萬元幫助近2萬名貧困學子圓大學夢。在他的感召下,一代代瑤鄉山裡娃走出大山、勤奮求學,用知識改變了自己和家人的命運。他,是大瑤山中築夢人,是瑤鄉師生的「化緣校長」。
身後,一公里的隊伍,數千學生不遠千里從各地趕回,送他最後一程,465個花圈,以至縣城花圈脫銷。莫振高先進事跡視頻觀後感莫振高先進事跡視頻觀後感。去世當晚,4600多名在校學生自發舉行「停電」儀式,數十間教室同時熄燈,時間長達3分鍾,他們這樣做只是為莫校長默哀。校友群、朋友圈、網路論壇,懷念、追憶如潮……他,是瑤鄉學子的「校長爸爸」。
莫振高,一位普通的中學校長,生前曾獲諸多官方的榮譽,但對於他來說,身後來自學生的如潮哀思,或許才是至高無上的榮耀。
2015年3月15日早晨,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縣城。數千人自發前來,人們抹著眼淚,送別離世的都安瑤族自治縣高中校長莫振高。
一雙拖鞋穿7年 工資微薄卻資助近300名貧困生
1954年11月12日,莫振高出生在都安縣高嶺鎮加全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72年高中畢業後,他在高嶺擔任初中民辦教師,197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到廣西民族大學中文系就讀。1978年畢業後分配到都安高中任教。1979年擔任都安高中團委書記,1996年起擔任都安高中校長。
出身貧寒的莫振高經常說,貧窮不見得就是一件壞事,它可以鍛造一個人的品格,可以鍛造一個人的毅力。
莫振高的家,位於都安高中後面,是一棟普普通通的居民樓。他的家裡,裝修得很簡單,記者沒有看到一件值錢的家什,一些傢具看起來還非常老舊。他的卧室只是簡單地批灰刷白,擺放著一張簡易床,對著床頭的,擺放著一個上世紀80年代的木櫃,櫃門已經損壞。
記者在莫校長家二樓的牆角看到了一雙黃里透黑的塑料拖鞋,上面寫著「2008」幾個字。這是莫校長在北京奧運會的時候買下的,鞋子質量不錯,在家裡他已經穿了7年。不過,鞋子已經從當初的黃色差不多變成了如今的黑色。在一樓的廚房裡,使用多年的一個老舊得變形的鋁制水瓢,也見證了莫校長簡朴的一生。
J. 莫振高的事跡為什麼會感動國人
30多年時間里,都安高中校長莫振高用自己微薄工資以及陸續籌集而來的版3000多萬元人民幣善款權,資助近兩萬名貧困生圓了上學夢,他也因此被稱為「化緣校長」。
3月14日晚,廣西河池市都安縣高級中學內,上千名莫振高的親屬、朋友、學生以及海內外校友參加其追思會。30多年時間里,都安高中校長莫振高用自己微薄工資以及陸續籌集而來的3000多萬元人民幣善款,資助近兩萬名貧困生圓了上學夢,他也因此被稱為「化緣校長」。
都安高中連續20多年,每年都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等名校。如今,都安高中的學生遍布國內及美國、澳大利亞、德國、新加坡等國家,僅在北京工作的校友就有上千人。
莫振高辭世後,都安學校的學生自發舉行「停電」儀式,數十間教室同時熄燈,時間長達3分鍾,他們這樣做只為莫校長默哀3分鍾
莫校長的去世,對於許多他曾經教育過的學子來說是一個十分悲痛的消息,整個都安縣城,花圈被搶購一空。
3月14日晚,廣西河池市都安縣高級中學內,上千名莫振高的親屬、朋友、學生以及海內外校友參加其追思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