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學生人格品質指的是什麼
我認為,中小學生的思想品質就是學會感恩,學會怎樣做人。
「人」這一撇一那,專人人都會寫,但是有屬多少人知道,該怎樣做人呢?一個人不管有多聰明,多能幹,背景條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那麼他最終的結局肯定是失敗。做人做事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都碌碌無為,那是因為他活了一輩子都沒有弄明白該怎樣去做人做事。
Ⅱ 中學生的人格發展
(一)來人格的發展源
1、定義:人格又稱個性,是指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並使其與他人的行為有穩定區別的綜合心理特徵。
2、發展階段:埃里克森八階段理論(見書P20-21)
3、影響人格發展的社會因素:①家庭教養模式;②學校教育;③同輩群體
(二)自我意識的發展
1、定義: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系的意識。
2、組成: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控
3、發展階段:
①生理自我(1歲末開始,3歲左右基本成熟)
②社會自我(3歲以後至少年期成熟)
③心理自我(在青春期開始發展和形成)
Ⅲ 中學生的人格發展理論有哪些
人格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概念,具有獨特性、穩定性、整體性和功能性的特點。人格是一個復雜的結構系統,它包括許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氣質、性格、認知風格、自我調控等方面。
1、氣質與性格
氣質:
不同氣質類型的學生有各自的特點,作為教師應了解並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每一種氣質都存在向某些積極或消極性格品質發展的可能。作為教師在教育學生過程中不應刻意地改變學生的氣質,而是要注意幫助各種氣質類型的學生,發展積極
品質而克服消極 品質。(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抑鬱質)
性格:
一是性格的態度特徵。二是性格的意志特徵。三是性格的情緒特徵。四是性格的理智特徵。
2、認知風格
場獨立型和場依存型、沖動型和沉思型、同時型和繼時型
3、中學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激發中學生自我教育的意識;
進行人格素質的整合教育;
實施以提高文化素質為基本內容的綜合素質教育;
強化情感陶冶與行為訓練;
優化育人環境,協調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形成人格培養的正合力;
大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
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養的激勵與約束機制。
4、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強調生物本能即性本能在人格形成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強調嬰幼兒時期的經歷和經驗對人格形成和發展的重要作用。他把發展分為五個時期:口腔期、肛
門期、性器期、潛伏期、生殖期。
5、埃里克森的社會性發展階段理論
埃里克森認為,兒童人格的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人的一生可以分為八個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發展階段。其中前五個階段屬於兒童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
嬰兒期(0~1.5歲):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
兒童早期(1.5~3歲):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感
學前期(3~6、7歲):主動感對內疚感
學齡期(6、7.12歲):勤奮感對自卑感
青年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
成年早期(18~25歲):親密感對孤獨感
成年中期(25~50歲):繁殖感對停滯感
成年晚期(50歲至死亡):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沖突
6、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
生物遺傳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家庭因素、學校教育因素、個人主觀因素
Ⅳ 初中生的性格應該如何分析
學生進入初中後,隨著青春期的到來,由於在生理方面出現了急劇的變化,使他們在心理方面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在身心發育和內心世界產生了諸多顯著特點。
1. 初中生身體外形的變化,使他們產生了成人感。他們對一切都不願順從,總是認為自己正確,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常處於一種與成人相抵觸的情緒狀態中。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顯著發展,不滿足於簡單的說教和現成的結論,但由於還不成熟,所以容易固執和偏激。
2. 在學習心理方面,初中生的觀察、記憶、邏輯思維等能力進一步發展,他們能夠在觀察中注意到事物的細微處,能夠較長時間地專注干一件事物,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推理的能力和抽象地表達事物本質特徵的能力。初中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他們興趣廣泛、思想活躍、敏感,與成人相比較少有保守性,他們喜歡進行奇特的幻想,在許多方面都都有創新的見解。因為有了較深刻的內心體驗,所以自我需要的范圍擴大了,需要滿足的要求也提高了。
3. 在情感體驗方面,初中生的興奮性較高,穩定性較差,波動性較大,兩極性十分明顯,容易激動,十分熱情而又經常動盪、變化,容易出現沖動行為。隨著思維的日漸成熟和自我意識的覺醒,初中生情感的指向日益廣泛,既有社會性情感,也有自我認知的態度體驗。在某些情況下,初中生們似乎能表現出很強的勇敢精神,但這時的勇敢帶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特點。態度的認識因素與情感因素易於產生不協調性,即理智上認為應該(或不應該),而情感上卻不然。
4. 在意志品格方面,近期目標是推動初中生心理活動的主要動機,他們很難將自己的行為同遠大目標真正聯系起來,他們在各種活動中想到的是如何完成任務,而不是完成任務的意義;他們往往決心很大,但行動很差,說的和做的相脫離。初中生仍不能確切地評價和認識自己的智力潛能和性格特徵,很難對自己做出一個全面而恰當的估價,而是憑借一時的感覺對自己輕下結論。幾次甚至一次偶然的成功,就可以使他們認為自己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材而沾沾自喜;幾次偶然的失利,就會使他們認為自己無能透頂而極度自卑。性格開始朝著穩定與成熟的方向發展,但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5. 在思維品質方面,初中生思維的片面性主要表現在其思想的偏激與極端,不能全面、辯證地分析回題、解決問題,而是抓住一點而不計其餘。這種思想的片面性還使初中生在思考、分析問題時極易鑽牛角尖,嚴重者會出現心理障礙。初中生在日常的實踐活動中,在顯示出很高的創造力的同時,又暴露出思想上缺乏嚴謹的邏輯性及全面性,所以,對問題的最後處理結果常常是雖很有新意,但並不準確。
6. 在自我評價方面,初中生開始由注重外部表現的具體評價,向以抽象慨括為主的抽象評價轉變,他們已經能夠把一些社會准則、道德規范納入自我評價之中。開始將個人的主動適應替代了原先對外界要求的被動迎合,即在社會適應方面的自覺性和選擇性得到飛躍性的發展。由於發現了不同於外部現實的內心世界,所以初中時期便產生了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的慾望和能力。
7. 隨著生活經驗的增多和獨立意識的發展,初中生的內心活動開始豐富起采。開始有了獲得自尊的需要,他們希望同伴能接受自己、肯定自己、喜愛自己。由於身體急劇變化,他們感到已長大成人,希望自己支配自己,並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不少情況下開始對師長表現出不馴服,要求成人尊重他們的意志和人格。但因為處在轉折時期,思想和行動還未脫稚氣,所以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常常充滿矛盾,很容易自以為是。
8. 隨著自我意識的高漲,初中生開始較為強烈地關注自己的相貌、成就、地位等,並據此確定自己的行動目標和方式。他們不再像兒童時期那樣,心裡怎麼想就和父母老師怎麼說,而是保留著很多自己的小秘密。
他們更傾向於維護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獨立和自尊,但他們的某些想法及行為不能被現實所接受,屢遭挫折,於是就產生一種過於偏激的想法,認為其行動的障礙來自成人,便產生了反抗心理。
當然,除上述所列出的幾種主要心理特點外,初中生也有一些個性差異。但要特別注意,在初中這個年齡階段的心理表現中消極成分仍占很大的比例。因此,特別需要父母、教師及社會其他教育力量予以悉心指導。
現代社會關於"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傳統的醫學觀點,不僅軀體、生理健康,還應該精神、心理健康。當今社會競爭激烈,造成人們心理壓力重,在校中學生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生存,面臨升學壓力,心理脆弱,心理壓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洩;再者,我國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也顯得越來越嚴重;更甚者,由於家庭的殘缺,如父母離異、喪父或喪母的單親家庭,隔代撫養孩子等現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有關研究表明:心理發生變化的高發區在青春期,中學生存在問題令人觸目驚心,學校里學生各種不良現象屢禁不止,各種失控越軌行為時有發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學生素質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質較差有極大的關系。我們如果只重視學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就目前狀況而言,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作為教育者應怎樣注重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呢?
一、心理教育課程化,幫助學生認識自我。
現在初一《思想政治》新編教材,以人為本,開設了心理知識內容,注重心理品質,以促進心理健康化,另外,還應提倡進行有關的心理講座,如《健康的心理是成才的基本條件》、《增強承受能力,克服考試焦慮》、《讓良好行為化為習慣》、《學會控制情緒,培養積極心態》等,以明確心理健康的標准或調節情緒的有效方法等。但心理教學或講座務必要在愉快的氛圍中使學生得益,該課的開設不應該增加學生的負擔,更不能增加學生的心理壓力,否則將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心理教育課應注意以下特點:
1、趣味化。針對學生的實際,熱點、不良心理反應等問題,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測試等方式提出,激發學生的表現欲,讓學生在輕松、熱烈的心境下,打開心扉,注重自我心理修養能力的培養。如講意志時,針對學生"計劃訂起來生動,讀起來感動,過了三天不動"的現象,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如何適合個人特點及實際,做到有始有終,磨煉自己的意志。
2、行為化。強調行為作業,把教育要求及時轉化為行為訓練的要求,並注重從行為角度評價心理素質的變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美國心理學家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說:"大膽去做你所怕做的事情,並力爭得到一個成功的記錄。"因此,針對學生的耐挫力差,討論如何對待挫折時,除對各種心理情況作出種種對策,讓學生走出自我的"怪圈",找到自我外,還要求必須付諸行動,讓實踐時時考驗自己能否經得起挫折,能做幾回還是最終勝利者。
3、個別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個別問題需個別指導分層指導。因此,可指導學生制訂自我心理修養計劃,分步實施,並定期進行自我對照檢查,以解決心理問題。
二.心理教育環境化,幫助學生養成自我。
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因此,優雅、潔凈、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校園中名人畫像、書畫長廊、名人名言、校風校訓以及各種宣傳櫥窗都會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種植園里生機盎然,校園里繁花點點,綠樹成蔭,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看書,這些自然風景無時無刻不在觸動著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悅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創設育人情境,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優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為問題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受良好心理素質的支配,同時,良好行為習慣又可內化、積淀為一定的心理素質。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單純的口頭說教,更應該創設各種情境,在行動中促使學生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質。如現在一些學生自製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強。教室里有紙屑箱,他偏把紙屑往窗外丟,看見瓶罐偏要用腳去踩和踢,隨意攀折花木等。曾聽過這么一件事,有一個學校的學生老喜歡用腳踢門,為改變這個壞毛病,學校安裝了一扇玻璃門,結果玻璃門完好無損。我們從中得到了啟示,於是在校園內各個角落安放了40多個環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園地上豎起木板,寫上"請愛護我們吧!"等懇請的話語,果然學生不忍心破壞,過去的壞毛病也改了。可見,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能表現出最佳的行為效果。因此,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心理認知暗示,能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心理教育檔案化,幫助學生分析自我。
心理檔案一般可分為這樣幾項:家庭成員情況、個人簡歷(學習動機、學習能力、思想行為、疾病史等)個性心理(性格)、特長、智力測試及分析、非智力因素測試及分析、心理咨詢記錄等。建立心理檔案,便於教師從內到外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特徵,做到有的放矢,易於開展心理工作。
心理咨詢主要是藉助語言、文字,給咨詢對象以啟發與教育的過程,即教育者讓學生訴說自己的煩惱、痛苦、疑懼使學生在得到情感渲泄和凈化的同時,讓教師因勢利導,促進學生找到解決心理問題的有效辦法。一些具有自私、自悲嫉妒、孤獨等心理的學生,大多是在感到不受人們歡迎時,才喪失自信心,表現出心理缺陷的。咨詢活動可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一種是學生與咨詢老師直接面談,如設立心理咨詢室進行咨詢,根據學生的實際,當面暢開心扉,擺問題,談認識,以求得老師的疏導。從而引導學生自覺進行心理調運另一種是進行簡接咨詢,如電話咨詢、信件咨詢,讓學生把難以啟齒的問題通過不顯名的方式傳達給老師,以避免尷尬情境,教師則可通過講座、黑板報、心理衛生櫥窗等方式解決其中的典型問題,如討厭某位老師,不願與他合作,甚至不願聽他的課該怎麼辦?如何處理早戀現象?如何與父母相處得好?等。
積極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本校建立了心理咨詢室,還配備專職的心理咨詢師。學生通過咨詢、傾吐和宣洩,釋放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困惑和矛盾。據了解,咨詢的學生反映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學習壓力重造成考試的自卑、抑鬱、狂躁、恐懼等情緒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無法自製的不良行為問題,青春期困惑的問題等。行為咨詢方法的先驅者克羅姆布魯茲指出"咨詢的中心目標就是要幫助每一個當事人解決他之所以來尋求幫助的那些問題。"學校心理咨詢師要給予咨詢學生溫暖,指導他們自我調控,還要詳細了解咨詢學生的各種情況,尊重、理解學生,保護學生的隱私,做到既是學生的傾訴者,又是學生的咨詢顧問,努力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我們的學生很多是需要幫助的,除了求助於心理咨詢師外,學校還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組織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
四.心理教育家庭化,幫助學生創造自我。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只能在極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矯正和引導,社會環境和家庭影響也尤為重要。可以說,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礙都與其父母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取得家長的合作,幫助家長發揮他的教育功能,對於改善和預防孩子的心理障礙,幫助孩子成才極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質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養,學校要與家庭緊密配合,教師與學生家長要加強溝通,時刻關注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導,對學生給予及時的疏導。如學生應試心理差,教師可引導家長要以平常心態看待考試,家長的嘮叨、在意、期望高,都會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壓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際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養等都需要發揮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學生有社交恐懼心理,少與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納,或嫉妒別人,或看不慣別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長應鼓勵孩子多交友,在擇友上加以指導,培養社交技巧,過多指責、約束孩子反而會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正確引導孩子,加強交流,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需要,應引起高度重視。家庭和社會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學校更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個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
澆樹要澆根,育人要育心。培養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是對學生的心理結構進行改造、重組、升華的過程。中國的未來正充滿希望地注視著新世紀的一代新人。培養學生自尊自愛、善於交往、樂於奉獻、具有較強的反省能力;能正確對待挫折,勇敢面對現實,有一定的忍耐力;能勇於負責、獨立思考、不盲目沖動。這是當前素質教育對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願我們能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中去辛勤耕耘、播種、採摘、並長期堅持,系統規劃,總結經驗,成為心理教育領域的拓荒者。
Ⅳ 中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特點
一、人格的特徵
人格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概念,具有獨特性、穩定性、整體性和功能性的特點。
二、人格的結構
人格是一個復雜的結構系統,它包括許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氣質、性格、認知風格、自我調控等方面。
1.氣質與性格
(1)氣質
不同氣質類型的學生有各自的特點,作為教師應了解並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每一種氣質都存在向某些積極或消極性格品質發展的可能。作為教師在教育學生過程中不應刻意地改變學生的氣質,而是要注意幫助各種氣質類型的學生,發展積極 品質而克服消極 品質。(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抑鬱質)
(2)性格
一是性格的態度特徵。二是性格的意志特徵。三是性格的情緒特徵。四是性格的理智特徵。
2.認知風格
(1)場獨立型和場依存型(2)沖動型和沉思型(3)同時型和繼時型
三、中學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1.激發中學生自我教育的意識2.進行人格素質的整合教育3.實施以提高文化素質為基本內容的綜合素質教育4.強化情感陶冶與行為訓練5.優化育人環境,協調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形成人格培養的正合力6.大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7.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養的激勵與約束機制
四、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強調生物本能即性本能在人格形成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強調嬰幼兒時期的經歷和經驗對人格形成和發展的重要作用。他把發展分為五個時期:1.口腔期2.肛 門期3.性器期4.潛伏期5.生殖期。
五、埃里克森的社會性發展階段理論
埃里克森認為,兒童人格的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人的一生可以分為八個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發展階段。其中前五個階段屬於兒童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
1.嬰兒期(0~1.5歲):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2.兒童早期(1.5~3歲):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感3.學前期(3~6、7歲):主動感對內疚感4.學齡期(6、7.12歲):勤奮感對自卑感5.青年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6.成年早期(18~25歲):親密感對孤獨感7.成年中期(25~50歲):繁殖感對停滯感8.成年晚期(50歲至死亡):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沖突
六、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
1.生物遺傳因素2.社會文化因素3.家庭因素4.學校教育因素5.個人主觀因素
Ⅵ 中學生是人格塑造重要的例子。
這一個辯題很好辯的,你就抓住一下幾點:
1.塑造人格的重要性。要在社會上立足,就必須學會如何做人,社會不是死記硬背的課本,是靈活變通的,若只顧學習不顧品德,再好的成績也無法適應社會。
2.我們現在學習的許多科目,都是為了塑造你的品格。如培根在《談讀書》中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我們積累的每一點知識,歸根到底都是服務與人格的塑造。
3.可以通過社會上許多「學習天才,生活白痴」的例子來說明。
4.辯論的時候不要自顧自地說觀點,導致正反方好像完全割裂開來,你說你的,我說我的。要懂得抓住對方的漏洞,並把它放大,再與自身的論點結合起來反駁。而且千萬不能被對方牽著鼻子走,不能陷入對方的怪圈中,要條理清楚,堅持立場。我舉個例子~假如對方說「沒有了知識積累,光有高尚人格也不能為現代社會所接受」你就不能順著他的話拚命解釋這種情況下也能被社會接受,而是應該從本質的角度分析,指出他的例子過於極端,偏離辯題。辯題是「哪個更重要」而不是辨析哪個存留。即使一時半會兒想不出很好的反駁方法,也要強硬地拽過自己這方,把對方唬住。
Ⅶ 中學生如何塑造健全的人格
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生活的諸多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作為傳道解惑的教師,教育學生健康成長,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培養高中學生的健全人格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
一是要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通過社會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喚醒道德成長主體的內在自覺應該是教育變革的核心,有效的德育教育必須建立在有意義的道德學習的基礎上。
二是要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凡言出,信為先」。誠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世之本,一個人只有內心誠實,做事才能講信用,有信譽,才能贏得人們的信賴和尊敬。中學生的思想品質、人生觀、世界觀正在形成,對他們進行誠信教育至關重要。
三是要培養學生的禮儀意識。講文明懂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與人友好相處不可缺少的禮儀修養。講禮儀是做人的起點,是治事之本。孔子說過「不學禮,無以立」。這個「禮」字,密切地關系著國家的盛衰,個人的成敗,這點我們的古聖先賢早就知道,所以遠在上古時代就產生了《周禮》、《儀禮》、《禮記》三部巨著,倡導禮貌運動,而使我國有了「禮儀之邦」的美譽……因此,老師要處處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的宣傳,要求學生學會尊重他人人格,講文明,講禮貌,不講臟話和粗話,這對同學之間友好相處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Ⅷ 中學生性格特徵
中學生心理特徵:
對正處於心理上不斷發展不斷變化時期的中學生該怎樣進行教育和管理?這對於中學老師來說,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學生的心理,按照其身心發展規律對其進行教育和管理。
可以說,中學階段,是人一生中最關鍵而又有特色的時期,是人一生中黃金時代的開端。中學生朝氣蓬勃,風華正茂,在各方面都表現出積極向上的趨勢。在整個中學階段,中學生的心理表現出種種特點。也正是由於多方面的心理特點,在中學生身上才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作為教育者,一定要掌握中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然後對症下葯。
1.掌握中學生的過渡性心理
學生在中學以前處於真正的幼稚期,要更多的依靠成人的照顧、保護,他們的獨立性、自覺性都較差。進入中學階段後就進入了少年時期,而中學後期則處於青年初期,是個體逐步發展成熟的時期,它標志著個體真正開始逐步成為獨立的社會成員。
中學生心理發展的過渡性,反映出中學初期(少年期)和中學後期(青年初期)過渡狀態的兩種不同特點。前一時期,即少年期,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復雜充滿矛盾的時期;後一時期,即青年初期是一個逐步趨於成熟的時期,是獨立的走向社會生活的准備時期。前一時期,還保留著一定的幼稚性;後一時期,卻包含著成熟後的獨立性和自覺性。即使如此,他們也只是剛剛達到成熟時期,他們的認識能力、水平還是不高的,他們的個性傾向還不穩定,還需要教師、家長對其關懷和指導,以便加強他們的自我修養,使其真正趨向成熟。
2. 掌握中學生的閉鎖性心理
中學生的心理逐漸顯示出閉鎖性,即他們的內心世界逐漸復雜,開始不大輕易將內心世界表露出來。
中學生處於青春發育期,生理上的一系列變化也必將引起情感上的變化。這些變化一般是不會輕易流露的。即使為此引起情感上的波動,由於這個時期相應的意志力的發展,他們也往往會控制住而不表現出來。這是閉鎖性的情感和意志方面的基礎。
由於閉鎖性的特點,中學生心裡的話常常是不願對長輩說的。中學生的年齡越大,這個特點就越為明顯,初二、三以後的中學生,自己放東西的抽屜總愛加鎖,似乎有什麼秘密的東西不願讓人知道,其實裡面並沒有什麼要緊的東西。因此,要了解和研究這個階段的學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心理,如果只根據他們一時一事或某個舉動就做出判斷,或做出研究的結論,那常常是容易發生錯誤的。
中學生在閉鎖性心理的同時還有一個心理特點,就是容易對同齡、同性別的人,特別是知己暴露真正的思想,這就為我們老師教育管理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啟示:就是要生活在學生的中間,成為學生的好朋友。
學生尊敬師長,是理所當然的。但學生對老師敬若天神,勢必造成師生間的距離感,久而久之,教師就會感到學生越來越難管理,越來越抓不住學生的心。解決的措施就是深入到學生中去,和學生打成一片,讓學生感到教師不僅可敬,而且可親(但要注意「度」的問題,否則,學生就會由於跟教師太親近而不服從教師的管理,家長感到孩子難管的道理就在於此)。
3. 掌握中學生的自尊心理
中學生有一個心理特點就是自尊心強,愛面子。他們非常注重自己是否受人尊重,和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育管理學生時,一定要注意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和面子,否則,就會事與願違。
如果學生犯了錯誤,則教師對其行為嚴正指明是很有必要的,有時甚至需要對其進行批評教育。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把握好不傷其自尊心的原則。可以在一個沒有其他教師和同學的環境中,心平氣和地單獨與他談及他的錯誤行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引導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樣因為避免了讓在別人尤其是同學面前感到難堪,他就會較容易地接受老師的教育和批評,並且暗地裡還會感激老師的,這能為教師以後管理班級創造更好的條件。
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刮臉前先塗肥皂」,即批評前先表揚。塗上肥皂刮鬍子,自然干凈,但最重要的還是舒服。如某個學生籃球打得很好,但學習成績卻很差。我們就可以先誇獎他在校籃球賽上的優秀表現和頑強的拼搏精神,趁他自豪的時候,向他建議如果他在學習過程中也發揚如此頑強的拼搏精神,他的學習成績一定能趕上去的。
值得我們教師注意的是,學生的自尊心更多地表現在要求別人把他當成一個平等的個體來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接受學生所犯的錯誤,學生畢竟是「人」而不是「神」,要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發生在學生身上的一切。
4. 掌握中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
現在的中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再加上現如今優越的生活條件,家庭的寵慣,可以說,在他們身上,幾乎事事以自我為中心,遇事時他們的自尊更多的表現為一種高高在上、盛氣凌人的態度。對待此類學生,我們可以採用「打一打,揉一揉」(軟硬兼施)的方法。
對待學生,如果只是和風細雨,恐怕他會認為老師不過如此,很好對付:但如果一味疾風暴雨,又會讓學生產生恐懼心理。兩種做法,如果只用其一,長次下去,必定都會降低教師的威信,所以應該將其結合起來使用。
如對於某些學生的嚴重錯誤,我們就應該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嚴厲地批評他們,並讓他們做出書面檢查。這樣做,既能起到打擊他們因嬌生慣養而蓄積的囂張氣焰,也能起到了敲山鎮虎的作用。但是,事後教師必須利用課余時間去和這些同學談談心,交換一下意見,並且適當地安慰他們,即「打一打,揉一揉」。只有這樣,才能既達到教育的目的,又不會疏遠師生關系。
5. 掌握中學生的搖擺性心理
中學生希望受人重視,把他們當成大人,當成社會的一員,他們思想單純,很少有保守思想,敢想、敢說、敢做、敢為。但在他們心中,什麼是正確的幸福觀、友誼觀、英雄觀、自由觀和人生觀、還都是個謎。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增強,對於別人的評價十分敏感、好鬥好勝,但思維的片面性卻很大,容易偏激、容易搖擺。他們熱情,也重感情,但有極大的波動性,激情常常佔有相當地位。他們的意志特徵也在發展,但在克服困難中毅力還不夠,往往把堅定與執拗,勇敢與蠻干混同起來,他們的精力充沛,能力也在發展,但性格未最後定型,尚未找到正確的活動路徑。總之,這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很不穩定,可塑性大。這個年齡段的心理狀態很不穩定,可塑性大。這個年齡段是心理成熟前動盪不穩的時期。
因此,我們常會看到發生在中學生身上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暴十寒」的現象。今天,他們可能因為心血來潮學習到深夜,明天就可能將學習拋到九霄雲外……所以,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注意觀察學生的日常行為,時時為他們提醒,幫助他們在不斷的搖擺中選擇出一條正確的道路。
6. 掌握中學生的模仿心理
在教育與接受教育這個過程中,可以說,學生無時無刻不在注視著教師的表現,教師的表現直接會對學生的做法產生巨大的影響,學生會以教師為表率;去模仿教師的一舉一動。學生的這種模仿心理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以身作則,率先垂範。
何為「垂範」?乃「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也!教師就是學生的最好榜樣,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應首先做到並且要做好。
例如,我們要求學生要保持教室衛生,那我們自己就要注意,如果發現地面臟了,就要把它拖凈,拖干;如果發現地面有紙屑,無論多不顯眼,也要彎撿起來。諸如此類事情,教師做的時候,學生就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長此以往,就能起到很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當然,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多方面的,還遠遠不止這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不斷的實踐中,不斷去發現、去總結,以尋求更好的教育措施,把學生培育成真正的有用之才
青春期特徵
青春期是人生的關鍵時期,處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性格特點鮮明,需要我們家長和老師認真加以引導,從而避免孩子誤入歧途,早日成材。我想這也是廣大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心願。通過多年來和孩子交談、觀察,總結了一下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性格特點,供廣大家長和老師參考。
1、早熟。由於生物製品、激素、影視宣傳等,使我們的孩子生理和心理越來越早熟,對世界有著超越年齡的思維。
2、可塑性強。所有孩子的內心都是向善的,沒有孩子生下來就心狠手辣,殺人放火,都有成功的慾望,都有英雄夢。
3、好奇。孩子們對五彩繽紛的世界充滿好奇心,總想探索一切,總想知道一切,總想掌握一切,充滿幻想。
4、貪玩。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沒有不愛玩的孩子,並且方式多種多樣。
5、自以為是。自以為已經長大,自己是全能的,自己是英雄,是救世主,敢於勇挑重擔。已經認識部分世界,在對世界的認知還不完全的情況下,自認為什麼都懂,什麼都行。一瓶不滿,半瓶咣盪。
6、自控能力差。還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容易被誘惑。
7、意志力脆弱。在生活中稍有挫折就可能灰心喪氣,意志不堅定。植
8、識別判斷能力欠缺。由於知識和技能不全面,對世界沒有足夠的正確判斷能力。
9、逆反心理強。由於和家長老師溝通欠缺,總認為自己已經長大,討厭家長和老師的處處節制,拒絕執行家長和老師的意圖,總想反著做。和家長存在代溝。
Ⅸ 哪些因素影響中學生人格的發展
中學階段學生身心最大的特點是生理上的蓬勃發展和心理上的急劇變化。隨著生理的發育和成熟,中學生的性心理已由「異性疏遠期」發展到「異性接近期」,並逐漸向「兩性戀愛期」發展。男女同學之間不再象青春初期(小學階段、初中低年級階段)界限分明,相互躲避,大多表現出一種接近異性的心理。他們開始精心修飾自己,重視自己的形象。許多學生在精美筆記本、文具盒貼滿青春偶象的照片。他們常用一種欣賞的心情和友好的態度來對待異性的言談和行為;自己也總想以各種方式引起異性的注意。一些容貌俊美、舉止優雅,或在文體、學業等方面有特長的同學更為引起異性的注意。這種男女生之間彼此願意接近,互相吸引的心理,是青春期性心理發展中必然要經歷的階段。真象歌德所說:「哪個青年男子不善鍾情,哪個妙齡少女不善懷春,這是人性中至真至純。」所以,青春期男女同學之間的兩性間的自然吸引為基礎而產生的愛慕之情是天經地義,自然而美好的。但是,中學生生理、心理尚未完全發育成熟,特別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處於形成階段,思想還不夠成熟。因而,一些學生不能很好地調節控制自己的心理需要,缺乏健康的異性交往心理,把異性吸引誤認為愛情,過早地把那種愛慕之心發展為戀愛,產生「早戀」。他們往往因一句動聽的話、一封友好的信、一個愛慕的眼神、一次美好的交往而動情,開始談情說愛;或者在情感的沖動下,主動以寫信、傳條子、約會等方式向異性表示「愛情」。當然,「早戀」心理及行為的發生不只是由其生理因素,還有其社會因素。當今社會生活的豐富和開放,文化娛樂的多樣化,大眾傳播中性、婚戀內容的劇增,同齡人的互相感染式影響,都促進中學生的性心理的早熟和性意識的強化。特別是一些不健康的「性文化」(諸如色情文學、色情影視、色情音樂等)泛濫,誘使一些學生模仿、效尤,導致早戀,甚至誤入歧路,違法犯罪。另外,由於青春期教育特別是「性知識」教育滯後,不少中學生缺乏正確的「性知識」,產生對性的神秘感和畸形的好奇心,這也是造成中學生「早戀」的重要因素之一。二、中學生「早戀」心理類型及危害中學生「早戀」實質上並不是真正的戀愛,真正的戀愛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和精神基礎上的。愛情是一種深沉的感情,它涉及思想、品德、體魄、閱歷、學識、興趣、愛好、性格、習慣等諸多方面。這一切對於中學生來說還沒有定型,尚未完全成熟,所以中學生「早戀」,是他們在人生樂曲中過早地奏響的一段走調的愛情主題。因而,「早戀」心理實質上是青春期心理障礙的反映,是不健康心理的表現。據調查研究,筆者將「早戀」心理歸納為如下幾種類型:(一)獵奇型。不少中學生「早戀」是在缺乏理智的控制下,為滿足自己對異性的好奇心而形成。在這「戀愛」過程中,生物性的內容大大勝過社會性因素。同時,不良的社會因素也會起很大的誘發作用,一些學生正是由好奇模仿而陷入「早戀」泥潭的。(二)幻想型。「早戀」中的中學生往往有一種盲目性。在他們看來愛情是一種超凡脫俗的浪漫,世界只是屬於他們兩個人的。他們為了「戀愛」可以將其餘一切(包括學業、紀律、物質條件等)拋置腦外,以為「戀愛」便是生命的全部意義。有的中學生戀上了某個同學時,在不了解對方人品、性格、興趣、家庭、志向等基本情況下,就自我陶醉了,並以為終生有托,可結百年之好了。(三)游戲型。由於沒有深厚感情基礎,一些「早戀」生說好就好,說壞就壞,視戀愛為兒戲,尋找刺激,從中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這種人的「戀愛」對象很不穩定,甚至同時和幾個人「交朋友」。(四)逆反型。簡單粗暴地禁止中學生談戀愛,往往會激起一些學生的逆反心理,對抗心理,反而強化他們對性與婚戀的神秘感與不健康的好奇心。這種「禁果效應」就人為地造成了一些學生「早戀」現象的發生。(五)依賴型。一些中學生內習孤獨,他們既感到自己在不斷成長,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在提高,同時又往往覺得自己得不到他人理解,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從而引起很多寂寞、煩惱和痛苦。當這種心理體驗變得強烈時,就需要尋找可以依賴的「意中人」來傾訴。一旦出現他們想像中的異性,很有可能發生「早戀」。綜上所述,中學生「早戀」心理是不成熟、不健康的。他們對愛情的真正含義,以及怎樣追求愛情等根本問題,缺乏健全的理性的認識。正因為「早戀」學生缺乏健康愛情觀,不能正確地把握友誼和愛情的界限,並且他們沒有能力承擔戀愛婚姻的社會責任和經濟基礎,所以一旦有社會風浪的沖擊,那種所謂熱戀中的海誓山盟便告煙消雲散,即便有時一些痴情者表現出的異常「堅定」,甚至以身殉情,那也只能表明他們理智低下意志薄弱,還無法抑制狂熱的感情。可見,中學生不成熟的感情維系的愛情是不會鞏固的,而且感情本身也會隨環境年齡等多種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中學生還不具備談戀愛的條件,如果中學時代就把自己的命運拴一一個情況多變的人身上,往往會自食苦果。中學時代正是長身體,長知識的黃金時期,談情說愛必然會分期待精力,影響學業進步,影響身心健康發展。一旦發生挫折,就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煩惱和痛苦,甚至會造成嚴重後果,給自己帶來終身遺憾。有資料表明,當前表少年性犯罪以及暴力、盜竊犯罪很多正是起因於「早戀」。這不能不引起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充分重視。三、中學生「早戀」的對策中學生「早戀」已是我們無法迴避的現實問題,對此我們應該採取怎樣的對策呢?事實告訴我們如果採取簡單粗暴的禁止手段,不僅不會產生良好的效果,而且有可能產生更嚴重的後果。反之,對中學生「早戀」,不聞不問,不教不管,放任自流,則是不負責任的態度。這就要求我們更新觀念,提高認識,根據中學生的身心特點採取科學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和辦法。(一)加強青春期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周恩來總理生前多次指出一定要把青少年性衛生教育搞好。《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見》中,把青春期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五個方面的內容之一明確提出來了。我們應摒棄那種「談性色變」的落後錯誤的觀念,積極開展青春期教育。青春期的教育內容應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這三方面內容。適時、適度、適當地開展青春期教育不僅能使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生理變化,而且可以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道德修養,懂得自理、自護、自愛、自重、自強。只有當他們獲得了科學的性知識,才能消除他們對性的神秘感,有效地抵制他們可能從非正常渠道猁的「偽性科學」,克服畸形性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防止「早戀」、「性罪錯」等問題。(二)加強理想教育,開展多種活動。有理想、進取心強的學生往往會把精力集中到學習上,他們不會對異性表現出過分的熱心。在較強的理智控制下,一般是不會產生「早戀」的。中學生只有在正常交往中(包括異性交往),在集體活動中才能形成健全的自我意識與人格,因而我們並不反對男女生之間的交往和純潔的友誼。值得警惕的是性情孤僻的學生往往會產生病態心理,不是視與異性交往為「可恥」之事,就是對異性產生非分之心。同樣,一個厭倦集體活動的學生,往往是一種不良心理的表現。為此,我們引導他們進行正常的異性交往,克服心理障礙,形成健康心理;積極組織集體活動,讓他們在集體活動中健全人格。我們還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各種興趣愛好,讓他們精力在活動中得到體現,情感在愛好中得到升華。凈化社會環境,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抵禦不良風氣影響和腐朽思想侵蝕。這也是防止中學生「早戀」的必要措施。(三)講究疏導方法,提高教育水平。對待「早戀」學生我們要從理解愛護幫助的角度出發,針對他們不同心理特點,尋找教育突破口,因勢利導,採取最佳方法,方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有時候,一個貼切的比喻,幾句知心言語會起到特殊的作用。幾年前,筆者執教的文科班中,有兩位班幹部出現「早戀」現象,影響了學習。針對他倆非常愛好詩歌這一特點,我受一位老師的啟發,在一天放學後悄悄地把他們叫到辦公室,在「閑談」中,贈給他們一首汪國真(當時中學生最喜愛的流行詩人)的詩歌:《無題》「他和她/只是走在一起/便成了一道作文題/同學先做/老師後做/家長最後做/世上多了三篇文章/人間少了一份美麗。」幾天後,他們都在周記上都表示要正確區分好友誼和戀愛,趁熱打鐵,當天,我又分別同他們作了一次長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終於使他們走出了「早戀」誤區。這首詩便是一把打開心靈之鎖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