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博愛縣第一中學的校容校貌
新一中生活區有學生公寓、餐廳、青年教師公寓等設施,建築面積 42000 ㎡,實驗 17000 ㎡,圖書樓 6400 ㎡;有體育館、游泳館和寬廣的體育場地。新一中整體景觀為「一心、兩軸、四庭、五園」,即以教學樓前廣場為中心,以南北、東西為兩軸線,安排了海棠庭、玉蘭庭、寒梅庭、桂花庭,知湖滌心園、桃李溢芳園、林愛飲翠園、丹楓秋染園和修竹怡情園等景觀,有人在畫中之覺。新一中新一中將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依據良好的辦學條件,加強學校內部科學化管理,加大學校內部改革力度,形成良好的教風和學風,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回眸過去,篳路藍縷,勵精圖治,玉汝於成。建校半個多世紀來該校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興科研,推名師,育英才,形成了「團結、文明、求實、爭先」的校風、 「嚴謹、開拓、敬業、愛生」的教風和 「勵志、誠信、博學、創新」的學風。教育水平穩步發展,辦學效益不斷提高,該校現有教職工中,享受國家津貼的優秀教師2名,省市級骨幹教師優秀班主任41名,研究生學歷教師5名,本科達標率98%。新校建成以來,教師已撰寫教科研論文200餘篇,獲省級一、二、三等獎的論文有48篇,市級優秀成果獎的有25篇,參編、合編、主編的各類學術著作26項,獲奧林匹克賽輔導獎和其他國家級省級輔導獎26次。學校堅持「三個面向」的教育方針,抓住機遇,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教育教學碩果累累,素質教育落到實處。2001年該校高考上線人數891人,2002年上線人數900人,2003年、2004年逐年上升,2005年上線人數達到1071人。先後有劉小新、馬冬冬考入清華大學,褚大軍、馬俊才考入北京大學,張娟被評為焦作市形象大使,呂偉偉獲梨園春擂主,另有26名畢業生已獲博士後稱號。2011年高考,該校王雲飛同學以焦作市文科狀元成績考入北京大學。
『貳』 武陟一中分數線
武陟縣第一中學分數線:584分; 修武縣第一中學分數線:570分; 博愛縣第一中學分數線:560分。
『叄』 博愛縣第一中學的學校簡介
創建於1951年3月,原校址在「博愛縣第一完全小學(現在的衛東學校)」,學生 56名,教師4名,學制3年,經費由縣財政自籌。同年7月,學校遷至縣城十街南廣場東側。8月又招收了一個初級師范班。1954年8月,改為「河南省博愛縣中學校」,當時有初級中學班6個,學生675名,教職工41名,教育經費列入國家財政計劃。8月,初級師范班與焦作市初級師范合並,停招初級師范學生。1957年,學校改為「博愛縣第一中學」。1959年,學校奉上級指示代培初中師范班兩個,招收學生100名。1962年7月,初級師范兩個班與縣幼師合並。1966年,「文革」開始,學校受到沖擊,正常教學秩序被擾亂。1968年至1972年,學校停辦。1972年,學校恢復,將清化高中、一小、二小、西關、九街四個學校的初中班合並於一中,更名為博愛縣完全中學。根據新鄉地區教育局指示,學校從1975年至1982年每年為新鄉師范代培中師班一個。1978年,又更名為「博愛縣第一中學」。 1995年8月,博愛縣第十中學高中部並入縣一中。2000年,學校整體搬遷到博愛縣城南鴻昌路東段。為了加快高中教育的發展步伐,縣委、縣政府決定二次搬遷博愛一中。2005年整體搬遷至坐落在城北新區的新校區。
『肆』 博愛縣第一中學怎麼樣
簡介:博愛縣第一中學,始建於1951年,是河南省示範性高中之一。2005年整體搬遷至坐落在城北新區的新校區,新一中東臨西環路,南靠北一環,北依豐許路,佔地 400 余畝,總建築面積 129504 ㎡。學校設計為 30 軌,布局合理,設施先進,功能齊全。整個設計屬全省一流。教學樓與辦公樓 25000 ㎡, 90 個教室與辦公樓相通。該校現有教職工312人,專任教師278名。
注冊資本:411.8萬人民幣
『伍』 2016年博愛縣勤奮學校為什麼被告
老師打學生的事件
面對著越來越多的劣性師生沖突,拿什麼來保護老師的尊嚴?
文|鄭學志(湖南省班主任學會副理事長,湖南省國培執行專家,省級名師工作坊坊主,全國知名班主任,湖北二師、西南大學特聘講師,國家關工委特聘專家,著有《做一個會偷懶的班主任》等32部教育教學專著,作品總發行量達110多萬冊。)
1、師生感情的小船說翻就翻
這一段時間,網上不斷爆出讓老師揪心事件:
4月7日南京鄭和外國語學校班主任丁海燕老師無辜被家長扇耳光;
4月17日湖南桃江教師夫妻雙雙被家長逼下跪;
4月20日,安徽蒙城一所初中生拒交試卷群毆英語監考老師……
二十天不到,三起惡性事件發生,加上去年的13起媒體報道的襲師事件,也無怪老師們在網上驚呼:教師成了高危行業。也有很多新入職的老師表示教育太恐怖了,現實擊碎了他們的夢想,師生感情的小船說翻就翻……
一個教師深情地寫道:「一直以來,我以我是一名教師而驕傲,我可以為我的學生獻出我的青春和熱血,這世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為別人家的孩子傾情付出,除了教師。可今天發生在校園的一幕,卻動搖了我所有的信念,心生悲涼。一個教師,失去了教育的權利,一所學校,失去了管教的能力,請問教育還有繼續下去的必要麼?教育者還有站上講台的勇氣么?」
『陸』 求文檔: 因為學生的頑皮被迫輟學老師的真情打動學生是學生迷途知返努力學習的故事
兩千工錢和一本打工日記能幹啥
博愛一老教師喚回了輟學打工的兒子
他的打工日記還成了當地學校經典案例 降低了失學率
兒子高中輟學後,選擇到南方打工,作為教師的父親極力勸阻仍是徒勞。
暑假到了,父親打起背包也走了,不是為了找兒子,而是想體驗一下打工對學生究竟有多大的誘惑力。
一個多月下來,淚水和汗水凝成一篇篇打工日記。讀過日記,父子倆抱頭痛哭,兒子也選擇了繼續上學。
如今,打工日記走進當地許多校園,使昔日居高不下的輟學率,大大降低。
2月13日,焦作一家名為「沁園春論壇」里,網友「沁園春」發帖引起網友的關注,一周來,先後三百多位網友關注此帖。 帖子的主角是博愛縣孝敬鎮塢庄學校一位叫杜滿堂的老教師。兩年前,杜滿堂的兒子高中輟學後也到外地打工,他一直為沒能勸住而自責,為更好地對厭學、並准備輟學的學生進行更有力的說服教育,去年7月,年過半百的他到山東做了一次打工體驗,並在打工之餘,寫下幾十篇感人至深的打工日記。看了父親的打工日記,在福建打工的兒子重新回到了學校,聽了杜滿堂在孝敬鎮多所學校作的報告,許多學生放棄了輟學打算。「春節回家,當我聽說了這件事後,很受感動,就要來了他的打工日記,整理後放在論壇里。」「沁園春」說,輟學應該是農村比較普遍的現象,這位教師的「打工日記」應該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樣才能喚起全社會對農村輟學兒童及留守兒童的關注。■ 現場 「印象中的山東每日有魚」2月20日上午11時,博愛縣孝敬鎮塢庄小學院內,一群課間休息的小學生拉著一位老師講故事,他就是這個故事的主角——該校教務處主任杜滿堂。看著孩子急切的眼神,杜滿堂沒拒絕,回到辦公室拿出一個教案本。「同學們知道山東為什麼簡稱『魯』嗎?山東在我國最東部,那裡的人每天最先看到太陽,加上山東海岸線很長,富產海鮮,所以就有了魚和日,魚和日加在一起就有了『魯』了,而且啊,我在山東打工時候,每天就是搬魚,沒日沒夜地搬,所以啊山東給我的印象就是每日有魚……」杜滿堂的故事就是從山東說起的。孩子們睜大眼睛靜靜地聽著。其實,這不是杜滿堂第一次給孩子們講故事,以往的故事情節也並不是不生動,但杜滿堂感覺在講述自己的故事時,學生們聽得很認真,而且他們之間互動或交流氣氛非常熱烈。杜滿堂知道其中的原因:故事屬於親身經歷,更主要的是孩子們聽後,會考慮自己的未來。這就是杜滿堂故事的獨特魅力。■ 緣起 平時好學的兒子執意輟學打工杜滿堂沒想到,學生們對自己的打工故事如此感興趣,更沒想到的是,如今他的故事走進了附近鄉鎮一些中學。事情還得從去年春天說起,在博愛一中上高二的兒子杜國城輟學了,背著行囊要去南方打工,杜滿堂怎麼也想不通,平時懂事兒好學的兒子為何突然會有這種想法,無論杜滿堂如何勸說,可兒子就是鐵了心要去。後來,杜滿堂才知道,兒子是受一些輟學去南方打工同學的影響。事實上,在兒子變化前,杜滿堂都在關注一個現實:農村中學生流失。「中學,特別是初中是學生流失的重點階段,這些孩子的父母,大部分在外打工,學生都跟著爺爺奶奶在家成了留守兒童,生活上和家庭教育嚴重脫節,致使孩子厭學、逃學或輟學。」杜滿堂說,他前幾年曾在一個中學執教,帶過一個有76名學生的班級,到了初三僅剩下42名學生,其餘學生外出打工了。但他沒想到,高中一年級還獲得省數學競賽特等獎的兒子,不到一年的時間,竟也「隨波逐流」輟學打工了。作為老師,面對兒子的出走,卻沒能說服兒子,杜滿堂很自責。兒子去廈門的一家鞋廠打工走了,杜滿堂的心也隨之而去……■ 體驗 老父親外出打工感動迷途兒子「出外打工到底有多大的誘惑力?我一定要體驗一下。」隨後,杜滿堂的想法得到了校長許發國的支持。去年8月中旬,杜滿堂背著簡單行囊到山東榮成石島鎮一個漁場打工。此後一個多月,他一直重復著裝筐、冷凍、包裝、裝貨等繁重的體力活。老闆擔心魚腐爛,經常連續40個小時不讓工人休息。幹活之餘,杜滿堂拿起小本子,把自己的一些感受記錄下來。擔心被老闆發現,每次寫完,他就把日記藏在一裝衣服的紙箱底層。還另外准備一個小本子放在床頭記錄了一些讓老闆「感興趣」的東西。如:我愛這里的大海邊,老闆有一顆慈善的心等一些「溜須拍馬」之類的日記。老闆看到這些日記後,主動給他找一些很輕的活兒,其間,杜滿堂還給老闆提一些合理化建議,很受老闆器重。「和我一起打工的走了一批又一批,老闆從沒給他們完整的工資。我總結一句話,出外打工,沒知識不但要乾重活,而且工資也拿不全。」杜滿堂說。9月底,杜滿堂帶著2200元工資和一本密密麻麻的打工日記回到了家。這時,杜滿堂才知道兒子也回來了。看到父親被太陽曬得黑紅的臉龐,兒子抱著父親大哭一場。隨後的兩天內,父子倆沒出家門,他們相互交流著自己的打工故事……第三天早上,杜國城走到父親面前說:「爸爸,我想繼續上學。」■ 現狀兒子復學了,父親以打工日記喚兒子回頭的故事在當地傳為佳話。隨後的半年多,杜滿堂的打工日記成為當地教育界的經典講座。除自己鄉鎮學校外,附近如界溝鄉中學、孝敬鄉中學都成為杜滿堂打工日記的大課堂。據許發國介紹,以前,附近一些鄉鎮的失學率很高,人們常說的30%應該為保守數字,一些私立中學的失學率最高達到60%,通過杜滿堂典型案例,很多學生迷途知返。「王賀中學也要請我給學生們講課。」杜滿堂認為,他的打工日記起到了明顯的社會效果,不斷有新的學校相邀讓他講課。然而,其間也有不和諧的音符,杜滿堂曾遇見一位對此不滿的教師,他的一句話,杜滿堂覺得心很涼:你這一講課,成績不好的學生也不想過早棄學了,以後我們的升學率也受到嚴重影響。言外之意,升學率依然是考核老師教學的唯一手段,杜滿堂認為,有這種想法的不僅僅是他一個人,這也是農村教育改革所面臨的一個大的課題。杜滿堂打工日記摘選7月17號曬前3天的任務是在院子里幫打井隊打井、豎鐵架、挖坑,坑十分難挖,沙是大沙粒,由很多碎石組成,鋤有一尺多長,鎬像小簸箕,一會兒工夫,腰開始疼,胳膊開始酸。今天是一年中最熱的大暑天,頭頂火盆樣的太陽,附近連個草帽也買不到,一會兒衣服就濕透了,貼身上很難受,偏偏那幾天一絲風也沒有,更叫人受不了的是二老闆來了,喊著「快乾!再快點」。身體吃不消尚在其次,精神上時時弄得人很緊張,更叫人受不了,好在不是長干,只干3天。我期盼著,3天後,進車間應該好點吧!7月19號 吃中午往往是芥菜疙瘩加饅頭,很少有米,但大多蒸不熟;面條的做法是,要放冷水裡泡一下,再撈出(可能是為了節省吃飯的時間),這么一泡,什麼味也沒了。清水撈面條,也沒醬油、醋,更沒有鹵,可以打一份菜,但菜是辣的(估計是控制工人吃菜的數量,因為辣而不能多吃)難以下咽,晚上連湯也沒有。沒開水,有人冷水(自來水)泡饃,就是一頓飯,今天連續一天一夜沒睡,聽說明天還不讓睡覺。7月20號住由於廠里效益還可以,工人較多,我來到廠里時已沒床,找了幾張紙箱紙,打起地鋪。後來,山東棗庄來了個年輕人,聽說是廠里電工的親戚,電工幫他搞了一張床,兩條褥,兩條薄被子,但他只加了一個通宵班,尚沒記住他的名字,就當了逃兵,於是他的一套東西便歸了我,我終於睡在了床上,很感激他。但至今也回憶不起來他長得什麼樣子。隨後,我的地鋪上又來了一個年輕人……7月21號險公司的倉庫裝滿了魚,心想可能不用加班,誰知道老闆借了一個倉庫,繼續加班還不準請假,曠工罰100元。4車魚入庫,今天卸車時我站在車邊,一個外號叫「傻子」的年輕人不打招呼便打開了車廂,約2米高,兩丈多長的車廂板猛地放下來,把我的後腰擦了一層皮。如果我站的位置再靠後一點,就會砸斷我的腰。萬幸、太萬幸了。回廠時,下起了雨,坐在敞篷車後廂,一個個衣服被淋透了,幸好一路無事,兩點睡覺,明天五點就要起床。7月24號自傷今天的任務是扣盤子:具體工序是一車凍魚從冷庫出來,約55盤,每盤約40斤,由兩個人卸下裝入水槽,另一頭兩人從水中撈出,一隻手抓盤翻轉,另一隻手按住鐵盤底向一張大鐵桌上狠狠扣下,叫扣盤或叫卡盤,一個東北人才來第一天,一下子把鐵盤扣在右手的食指上,差一點把食指扣掉,沒掙一分錢,回去了。扣盤子費力、危險,從車上卸盤子不如扣盤費力,但同樣危險。之前,有一次卸盤往水裡丟時,一車鐵盤嘩啦一聲全倒了,我急忙又蹦又跳向前跑,但仍被幾十盤鐵盤包圍,其中有兩盤凍魚砸傷了腿,自費去醫院包紮一下,腿一直蹲不下,至今腿上仍有兩塊黑傷疤,巴掌大。7月25號人傷一東北四平人,今天上港裝車,回來滿臉是血,白骨外露,我幾乎沒認出他來。原來是大海起浪,漁船纜繩斷了,一頭打到臉上,把臉打得稀巴爛,聽人說,他還算運氣,以前有人被纜繩纏住腰纏死的,有被拽到大海中淹死的(因為纏住了胳膊腿,即使會水也不行),有打瞎了眼的。東北人連續兩次負傷,一起來的十幾個人決定要回去了,最後,每人給了200元,他們都流著淚走了,白幹了近一個月,我拉著一個東北朋友王大富的手,久久說不出話來,1.80米的東北大個子,拉著我的手,失聲痛哭,我也暗自流淚不知該怎樣安慰他。
『柒』 有關博愛縣第一中學圖片
網路 圖片
裡面多的是
看你要哪個一中 現在七方的 還是以前官莊的
『捌』 想知道: 焦作市 從焦作市到博愛縣第一中學怎麼坐公交
坐焦作到溫縣還是孟州的車好像路過那個學校,到旅遊汽車站問問這兩個車哪個路過,到站里問司機,打電話問不出來。
『玖』 博愛縣玉祥中學是原來哪個中學
是原來的十中,也就是博愛縣第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