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初中高中 > 廈門第一中學創辦人

廈門第一中學創辦人

發布時間:2021-03-07 19:05:37

㈠ 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的知名校友

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的知名校友
相關信息,
可嘗試詢問學校教務處和辦公室。
只要努力付出過,
就會有收獲。

㈡ 廈門一中怎麼樣啊

非常不錯的一個學校,並且這兩年才剛剛新建了新樓區,學校面積大。廈門的兩所有名的中學是:廈門雙十中學和廈門第一中學,薪資在全市教育體系來說是上流水準一般是2000-3000,等你師資長了工資長得好快,如果有自己帶班的話(班主任)津貼更高。以下是廈門一中的介紹:
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創建於1906年,當時稱廈門中學堂。廈門中學堂前身是玉屏書院,建於1751年,是廈門最早的中學。1912年改名思明中學。1917年春收歸省立,稱省立十三中。1929年改稱省立廈門中學(簡稱省中)。1937年秋停辦,1946年9月復辦,廈門市立中學(簡稱市中),創立於1946年3月。解放後,人民政府接管了這兩所學校。1951年2月省中和市中合並,稱廈門第一中學。1953年定為省重點中學。並選定廈門市區東部白鶴嶺南坡建築新校舍。
學校多次被評為省、市文明單位,現為第八屆省級文明單位。學校佔地12.7萬平方米。作為省紅旗綠化單位、廈門市綠色學校的廈門一中,環境優美、綠樹成蔭、布局合理、規劃科學。掩映於綠樹叢中的教學樓、辦公樓、化學樓、物理樓、綜合樓、圖書館、體育館、藝術樓等現代建築錯落有致,塑膠跑道和培植草皮的運動場氣勢恢弘而典雅,成為莘莘學子求學成才和令人嚮往、羨慕的理想校園。新校區總建築面積94700平方米,按60個教學班的規模建設,總投資3億元,共分成教學區、實驗區、信息中心區、行政辦公及學術教研區、文體區、藝術區和奧賽中心區等七大功能區。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255名,其中特級教師10名,高級教師102名。省市優秀青年教師37人,省市學科帶頭人13人,碩士研究生17人。特別是全國模範教師曾國壽榮獲英特爾國際傑出教師獎第一名,他所帶的學生連續2次榮獲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學大獎賽集體大獎。學校現有高、初中共6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000多人。
「勤、毅、誠、敏」是學校的校訓,「創新、務實、團結、奮進」是學校的校風。學校遵照小平同志「三個面向」的指示精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加大教育創新力度,科技教育、藝術教育、體育教育、德育教育等辦學特色日益鮮明。與廈門火炬學校合作,探索九年一貫制教育實驗;與北師大海滄附校合作,攜手創新;與市青少年宮合作,探索大藝術教育;與中國人民大學合作,創辦少年新聞學院廈門分院;與市體校合作,開設游泳課、形體課;創建全省第一家校園學生電視台。成功舉辦了全國數學奧賽冬令營。教育教學手段現代化水平居全省前列。我校是全國青少年科技人才培養實驗項目基地校,該項目在全省僅福州一中和我校有資格參與。
優秀的高考、中考成績是廈門一中辦學的突出亮點。學校近年高考成績均居省、市前列,各批次錄取率、錄取人數、平均分等多項指標多次獲全市第一,有近百位廈門一中學子進入清華、北大深造,其中2003年我校有14位同學考入清華大學,創省紀錄,清華大學為此專門發來喜報。我校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學科競賽,成績顯著。在廈門市中學生已獲的6塊國際獎牌中,有5塊為我校學子所獲,其中我校學生洪毅穎所獲化學競賽國際金牌是廈門市中學生參加學科競賽的第一塊國際獎牌。我校是廈門市唯一承辦過全國奧賽決賽的學校,全國中學生計算機學科競賽和全國中學生生物競賽都曾在我校舉行。即將畢業的2006屆高三學生參加數、理、化、生、信息學等學科競賽獲省一等獎人數居全省第一(不含未獲省教育廳認可的學科競賽的獲獎人數)。即將畢業的2006屆初三學生也獲得優異成績,在已公布的數學奧賽中,我校兩位學生成績分獲全省第一和第五名。
學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革碩果累累,辦學成績驕人。學校先後榮獲全國中小學科技活動先進單位、全國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青少年體育工作先進集體、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全國「百強中學「、省「五一」獎狀、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省先進模範職工之家、省首批青少年科技教育示範學校等一批榮譽。
時代進入二十一世紀,廈門一中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始終站在教育教學改革前沿,在把廈門一中辦成學習型、創新型、信息型校園的辦學理念指導下,正在努力擴大優質高中資源,把學校辦成全國有影響、有特色,面向國際交流的實驗性、示範性重點高中的辦學方向穩步前進。

廈門一中招生主頁網址:www.yizhong.xm.fj.cn/

㈢ 全國創辦最早的高中是哪一所

中國最早的中學?
現廈門一中(五中)
明末,在廈門玉屏山設立義學版;清乾隆十六年(權1751年)改稱「玉屏書院」;1906年改稱「廈門中學堂」;之後幾易其名:思明中學、省立十三中學、省立廈門中學;解放後合並為廈門第一中學;1955年廈門一中分離出廈門五中。

㈣ 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的歷史沿革

1906年——1912年,廈門中學堂
1912年——1917年,思明中學。
1917年——1929年,稱省立十三中。
1929年——1938年,改稱省立廈門中學(簡稱省中)。
1946年——1951年,省立廈門中學、廈門市立中學。
1951年2月——,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

㈤ 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的辦學條件

1999年,福建省廈門市第一中學女生洪毅穎獲得第31屆國際中學生化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
2005年羅牧晴同學設計的「周年晨昏儀」,榮獲由國家科技部等大為主辦的第十五屆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牌,並獲得「華漢青少年發明專項獎」。
2005年高考,福建省廈門市第一中學有10篇高考滿分作文。
2013年福建省文理科語文單科狀元都出自福建省廈門市第一中學。
2013年第27屆全國中學生化學奧林匹克決賽中,福建省廈門市第一中學高三黃越冬、柯雲劼、林若谷勇奪2金1銀(福建省隊12人共獲3金4銀),3名同學現場被清華大學預錄取(本一線)。
2013年高考,福建省理科前50名,廈門市共12人,福建省廈門市第一中學8人;福建省理科前150名,福建省廈門市第一中學19人。福建省文科前20名,廈門市10人,福建省廈門市第一中學4人;福建省文科前100名,福建省廈門市第一中學13人。
2014屆福建省廈門市第一中學4名同學獲北京大學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和清華大學「百年領軍計劃」推薦,人數全省第一。 許桂芬老師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級教師」榮譽稱號。
林遙老師被評為市國防教育先進個人。
曾國壽老師在2003年獲得第54屆國際科學與工程大賽「英特爾傑出教師獎」第一名,這是50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位獲此殊榮的教師。2004年5月赴美參加國際教育家論壇, 發表「培養青少年創新能力」的專題演說,再次獲得「英特爾2003 年國際優秀教學經驗推廣獎」。
張瓊老師榮獲全國總工會《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知識競賽活動優秀個人獎。
黃春曉老師的課例《探究小鼠逃離水迷宮的學習行為教學案例》榮獲全國中學生物課堂實驗教學展評一等獎。
葉昀瑩老師獲「2010-2013年廈門市環境教育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陳斕老師撰寫的論文《利用網路環境優化高中地理實證教學》榮獲首屆廈門市中學地理優秀教學論文評選二等獎,並被匯編入2014年廈門市中學地理教學論文集。
李傑輝老師的教學設計《酸鹼鹽的性質及其應用》在2014年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教學案例類評選活動中榮獲二等獎。
李穎老師的論文《廈門市義務教育階段城鄉體育課程教學資源均衡化研究》獲省特等獎。 2011年12月,學校被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福建省2009-2011年度文明單位」。
2013年,學校被廈門市教育局授予「學校綜治目標安全管理先進單位」。
2013年9月學校被廈門市國防教育委員會授予「廈門市全民國防教育示範學校」。
2013年9月學校被福建省教育廳授予「福建省2009-2011年度德育工作先進學校」榮譽稱號。

㈥ 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怎麼樣

簡介: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簡稱廈門一中,是福建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暨福建省普通中學一級達標學校,是福建省省級文明單位。 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創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1906年。1951年2月,稱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1953年定為省重點中學。 截至2007年12月,學校佔地約12萬平方米,有高、初中共83個教學班(初中42個、高中63個),在校學生4000多人。
注冊資本:2546萬人民幣

㈦ 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的介紹

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簡稱廈門一中,是福建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暨福建省普通中學一級達標學校,是福建省省級文明單位。1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創建於1906年。1951年2月,稱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1953年定為省重點中學。2截至2007年12月,學校佔地約12萬平方米,有高、初中共83個教學班(初中42個、高中63個),在校學生4000多人。

㈧ 廈大學校是誰創辦的

廈門大學是陳嘉庚創辦的。

自陳嘉庚公司改為有限公司之後,陳嘉庚只被允許每月支取 5000元用於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每月經費缺額 2萬余元,到有限公司收盤共 30個月,兩校經費總缺額 60多萬元。這個缺額陳嘉庚是這樣解決的:①變賣廈門大學校業,得 10餘萬元;②陳嘉庚的親家曾江水捐 15萬元;葉玉堆捐 5萬;③向廈門集通銀庄息借 30萬元;④將自己在新加坡經禧律 42號的私宅 3幢大廈過名易主,把賣得的錢用於廈門大學,即:「變賣大廈,維持廈大」。

陳嘉庚為確保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即使在自己的生意失敗之後也有可靠的經費來源,採取了以下措施:①將有限公司的 7間橡膠廠由南益公司李光前、益和公司陳六使、宗興公司和其他合夥人及自己承租,訂明條件為所得凈利的 1/ 3到一半用作兩校經費。②函請廈門大學校長林文慶往新、馬進行募捐,得
18萬元。③向李光前募 5萬元、陳六使兄弟 5萬元、陳延謙 1萬元、李俊承 5000元,自捐 5.2萬元,共 16.7萬元,在柔佛買橡膠園
388英畝,作為廈門大學基金,每月收入 2000元( 1937年 7月廈門大學改為國立後,由捐款人決定改作集美學校基金)。④廈門大學每月經費
1.6萬元,經他請示,自 1934年起由中央和省政府各補助 5000元 (中央 5000元常拖欠),他自己籌匯 6000元。

陳嘉庚為全力辦好集美學校,於 1936年 5月致函福建省政府和中央教育部部長王世傑,要求政府收辦廈門大學。他在信中寫道:限於自己的經濟事業不能發展,「千思方想,唯有請政府收辦,弟願無條件將廈大產業奉送,不拘省立或國立均可,所有董權一概取消。」 1937年 7月,陳嘉庚獨資創辦的私立廈門大學改為國立廈門大學。

陳嘉庚自
1904年獨立創業,至 1934年公司因失敗而主動收盤,前後 30年經營所得的利潤累計 1900萬元,支出總計也
1900萬元。在支出中學校經費占 42%( 800萬元),其中用於廈門大學達 400萬元之多;營業上的支出和家庭生活費分別占支出的 56.6%和
l.39%。他創辦的廈門大學在 1921年開學之後,由他個人獨立維持、支撐至 1937年,共 16年,最後無償獻給了政府。

陳嘉庚為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的犧牲。他作為一位華僑企業家,卻以「毀家興學」或「傾資興學」的形象閃亮在人們的心目中。他當時總結自己 30年的創業歷程和為興學樹人所做的艱辛努力,認為絕不是憑一時熱情的輕率之舉。他無愧無悔地認為:「犧牲非孟浪」。

陳嘉庚對興學為什麼如此執著,如此痴迷?這不能不說是與他生長在國家衰弱,宰割由人、國人猶如散沙一盤備受凌辱的年代有關。世界先進國家的現代文明與祖國同胞、家鄉父老多災多難現實生活的反差深深地震撼著他的心靈,牢牢地培植著永遠不凋謝的民族憂患意識。

1893 -1895 年,那是祖國的多事之秋。青年陳嘉庚出洋後第一次回返故鄉。他回國前,在英國皇家政府殖民部直轄的海峽殖民地首府新加坡,耳聞目睹華僑中的一些有錢人熱心捐資興辦公益事業。當地的蓄水池、平民醫院和許多舊式學校等公共設施都是華僑和僑生捐建的。但大丟中國人臉面的醜事也時有發生,如幫派林立、交惡斗毆及拐賣婦女、脅迫賣淫等。陳嘉庚回到故鄉,所見所聞是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慘敗,日本浪人在廈門為非作歹,家鄉宗族與宗族、鄉村與鄉村之一睚眥之怨必報,以致於發生械鬥,地方不靖天災不斷,觸目皆貧。

這時的陳嘉庚深深地感受到肩上的社會重負,對家鄉公益事業相當熱心,他說這是「出乎生性之自然,絕非被動勉強者」。他最初做的一件事是花錢編印醫書《驗方新編》,用以贈送閩南各鄉村,希望能消減家鄉農村人民缺少醫生造成的不幸。第一次是在 1893年,他寄 3600元往日本定印 1200冊,結果因郵寄失落而失敗。第二次他在國內 17個城市和南洋各地登報廣泛徵求民間經驗良方,寄款到上海印 2萬本,不料卻因錯字太多不能用。第三次他僱用專人將搜集到的葯方進行整理校對,計劃印 8萬冊,但等到書稿謄寫完畢即將付印時,陳嘉庚有限公司已收盤。陳嘉庚煞費苦心編印醫書幫助家鄉人民解除痛苦的願望,終究落空。

創建惕齋學塾是陳嘉庚捐資辦學的最初行動。惕齋學塾原址今仍在,從門柱上的兩幅聯文不難探知陳嘉庚當年心曲。其一:「惕厲其躬謙沖其度齋庄有敬寬裕有容」;其二:「春發其華秋結其實行先乎孝藝裕乎文」。可以說,「惕齋」是青年陳嘉庚注重德行、修業、教化及居不求安、食不念飽的一種表現。

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封建專制王朝,孫中山與同盟會設計的民主政治產物——中華民國接著也誕生了,海外華僑興高采烈。新加坡華僑奔走相告;傾城慶祝,他們燒掉象徵清朝的黃龍旗,大放鞭炮。在橋南路、橋北路和吉寧街,鞭炮紙屑堆積的厚度可掩膝蓋。廣大僑胞受到維新派人物康有為的新思想啟蒙,受到同盟會會員的反清革命教育和華僑社會改革運動的影響,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不斷孕育形成和激發出來,這時表現為對新生的民國政府充滿信心。充滿為國家盡國民義務的熱情。素有大志的陳嘉庚更是意氣亢奮,他自問:「政治有清明之望矣,而匹夫之責何如?」他自揣個人的才能並不適合參與政務或從事其他公眾事務,便決定回國做兩件事:創辦工廠;興辦學校。
1912年(民國元年)秋,陳嘉庚懷抱著對中華民國的無限希望和報效祖國的滿腔激情回到又已闊別了 10年的故鄉。

他曾在新加坡嘗過外國的蚝(牡蠣)罐頭,覺得個頭老大,心想如果用集美的蚝作原料一定能制出佳品。他花 7000元從新加坡買機器設備運回國,函請在日本的朋友代聘一名制蚝罐頭的技師來集美。 1912年冬試生產,結果不成功。集美的蚝在海里的生長期不到 9個月,經高溫一煮就縮小大半,形狀欠佳;那位日本技師很用心試制出來的蚝,不幾天就變質發臭。陳嘉庚興辦制蚝罐頭廠的嘗試失敗了,他只好將機器折價入股廈門大同罐頭食品有限公司。

陳嘉庚做的另一件事是在家鄉創辦集美小學。民國初年的集美依然是陳氏單姓族人聚居的地方,男女 2000)多人,分六、七房,各房設一間私塾,各有一二十名男生。女子不得入學。各房內部又分成兩派,長期對立甚至棍械相向,怨結仇積。陳嘉庚召集各房的房長在一起開會,曉以新時代新時尚,動員大家消解仇嫌,合力創辦新式完全小學,培養學生。各房都聽從他的勸告,從此停辦私塾。 1913年 1月 27日,鄉立集美兩等小學校開學,在集美的學齡兒童全部入學,共 135人,借用集美大社陳氏宗詞等做校舍。學校所需經費全部由陳嘉庚負擔。原計劃聘用校長教師 7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只聘到 5人。

集美小學辦起來了,但沒有校舍。集美三面環海,人口稠密,地狹田少,每年收成不足供應 3個月的糧食。村裡無地,村外雖有地,但墳墓多,人們迷信風水,動用不得。陳嘉庚便花 2000元買了村外的一個大魚池作校址。這魚池是過去村裡人在海灘上築堤圍成的,面積數十畝。春末動工,開溝、排水、填池,只幾個月,可容納 7個班級的平屋教室及操場都完工。秋季開學,全校遷入新址。

陳嘉庚在創辦集美小學的過程中,曾對閩南許多縣的教育情況和省立師范學校的情況進行過考察。當時同安全縣人口 20餘萬,只有 1所縣立小學和 4所私立小學,加上集美學校,在校學生總數不上 700名。全縣師資連同簡易師范科畢業的在內只有
4名,其中 1名改行經商,只剩
3名。學生這樣少,師資這樣缺乏,他簡直不敢相信。他在鄉村常見十幾歲少年和兒童赤裸身體,成群結隊,或嬉鬧,或賭博。目睹的情景使他感到痛心而難於自持,他用這樣的

10個字進行了概括:「兒將回復上古野蠻狀態!」這么多適齡孩子不上學讀書,鄉村野俗又如此之重。陳嘉庚從調查中了解到這種觸目驚心的情況由來已久。清末廢棄了科舉和實行了新學校制度之後,書塾停了,而新學校卻因缺錢、缺教員辦不起來。當時同安縣縣長選聘校長,校長選聘教員,縣長變動,全校變動,師生離散,十多年間竟然沒有畢業生可升入師范。漳州有 1所師范學校學生有百餘人,因經費困難,其成績鮮有所聞。設在福州的省立師范學校,創辦
12年,在校學生保持在 300名左右。學膳宿等費均免,另有優厚的獎勵。學生一入其門。似乎就有了前清秀才的架勢,
4年畢業出了校門,相當於舉人資格,所以趨之若騖。每年招生約 80名,多不公開招考。即使這些學生
4年畢業後都能從教,就全縣來說也是杯水車薪。更何況富人子弟入師范學校大多是想混一紙文憑,並沒有從事教育的志向。陳嘉庚曾與福建省教育廳長談到師資缺乏的問題,廳長聽了卻不以為然,說省師范學校的畢業生還沒有地方可安插,意思是師資是過多了而不是缺乏。陳嘉庚大失所望,他說:「因此一人,乃誤盡福建

3000萬人民,豈不可哀?」他決心在力所能及時創辦師范學校,招收貧寒子弟入學,訓練成教員。他把辦學與培養師資、改變福建地方教育廢墜、文化落後及民智淺陋的社會風貌聯繫到了一起。

幾年之後,陳嘉庚從體察中國受西方國家的欺侮,國內軍閥混戰、地方紛亂的現實中深深地感悟到教育與國家存亡、人民禍福的關系。 1918年,他在給集美學校學生的一封信中寫道:「教育不振則實業不興,國民之生計日絀。……吾國今處列強肘腋之下,成敗存亡千鈞一發,自非急起力追難逃天演之淘汰。」他說自己正是為此而奔走海外,茹苦含辛,興學一事總掛心頭。無論犧牲多少金錢,耗費多少精力,都在所不惜。天天努力,從不稍忽。他要求學生們對他的興學動機,心領神會,志同道合,上以致力國家的富強,下以營求桑梓的祥和。
「改進國家社會,舍教育莫為功」

陳嘉庚辦學不同於一般有錢人的行善積德。他憂國憂民,把辦學看作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急迫任務和自己報效祖國力所能及的事而努力為之。他 1921年撰寫的《集美小學記》碑文開宗明義的一段話是:「余僑商星洲(華僑對新加坡的習慣叫法),慨祖國之陵夷,憫故鄉之哄斗,以為改進國家社會,舍教育莫為功。」

辦學要有錢。有了錢才有條件辦學。陳嘉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智獲商機,利路暢通,資財積累很快。他有了按照自己意願大力興學的基礎。 1916年秋,他商遣胞弟陳敬賢回國負責建築校舍。覓聘校長教員、籌辦集美師范及中學。

這時的集美已因小學的創辦,社會風貌逐漸改觀。以往女孩子幫助剝牡蠣以增加家庭收入,不許上學。但
1917年當陳嘉慶辦起了集美女子小學時,破天荒地有
60個女孩子成了女校的第一批學生。人們的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使是德」的陳腐觀念受到了盪滌。當然這是經濟補償和思想開導相結合取得的成效。陳嘉庚規定上學的女生不僅各費全免,而且發給津貼每生每月
2元或 3元;學校開辦前,知書達理的陳敬賢和王碧蓮夫婦倆走家串戶挨個地進行說服動員,使適齡女童的家長終於邁出了走向現代社會的第一步。那年
60名女生,相當於男子小學生數的 25%。這在當時也屬少數開風氣之先的例子。據 1919年統計,全國女子小學生也僅佔小學生數的
5%。這時陳嘉庚創辦師范及中學需要用地,也比以前容易解決了。他出高價買地,如需動遷墳墓,另給遷移費。集美村人出地有補償,對國事家事的認識有提高,不再出現因怕壞了風水、破了迷信和失了祖業而阻撓建築校舍的事。
1918年 3月 10日,集美師范和中學順利開學了, 3座校舍成排地矗立在坡地上,猶如寶石璀璨生輝。學生 196名,其中 3年制師范講習科和
5年制預科 3個班,中學
2個班。對學生,學校不僅免收學費和寄宿費,而且免費發給統一的被、席、蚊帳和校服。中學生交膳費,師范生免交,省食節約的膳費歸學生。

陳嘉庚為造就師范人才以播撒「教育種子」,對師范生除了提供許多優待條件之外,還制定了嚴格的招生辦法。他採取了完全不同於省立師范學校為富家子弟開方便之門的作法,只招收貧寒學生,規定每年招生大縣 5- 6名,小縣 3- 4名,由閩南 30多縣的勸學所負責初選,到學校復試合格方可錄取,違背定章或不及格者不收。從此,由各縣選派優秀貧寒學生就讀,在集美師范逐漸形成慣例。其後,陳嘉庚又於
1921年創辦了集美女子師范學校和廈門大學附設高等師范, 1927年創辦集美幼稚師范學校並將集美幼稚園(
1919年創辦)附屬之。陳嘉庚建立的這一整套師范教育體系,至 50年代培養了約
2000名畢業生,對閩南教育的普及,特別是對南洋華僑學校的發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陳嘉庚辦學不同於一般慈善家拿出錢來並規定用途和接受「董事長」之類的頭銜就算完事了。辦學為育才樹人,是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大計,他始終目標高懸。 1919年 5月他將陳嘉庚公司交給胞弟陳敬賢掌管,並委任李玉昆、張兩端兩位經理輔佐,自己回到國內並計劃長住,專心致志進行興學活動。但是,文弱書生陳敬賢不堪商戰風雲的搏擊和公司擔子的重負,年紀輕輕就被病魔糾纏不得解脫。 1922年初,陳嘉庚與陳敬賢兩兄弟不得不互相調換位置。陳嘉庚重返新加坡主持陳嘉庚公司,大展鴻圖。陳敬賢回國內,一邊治病,一邊履行「二校王」職責,代表陳嘉庚繼續創辦學校並支持林文慶和葉淵執掌廈門大學和集美的校政。陳嘉庚在集美創辦的學校於 1921年定總校名為「福建私立集美學校」,至 1927年包括小學、中學和師范,水產、航海、商科、農林及國學專門等職業學校。與此同時,他在廈門創辦廈門大學,在新加坡集資創辦南洋華僑中學。

陳嘉庚創辦這么多學校,都為著實現振興中華造就急需人才這個總目標。 1920年他在集美學校設水產航海科,並向法國購買 1艘撈魚輪船用於教學實習。他認為,我國沿海有八、九省,海岸線長萬里,海產豐富,水上交通范圍很廣,但因不講科學,百業落後,海權喪失,漁利廢棄。福建是擁有漫長海岸線的省份之一,設專門學校以開發漁業與航運業是地方所直。 1939年,我國沿海大部分地區被日寇佔領和封鎖,集美學校被迫遷移內地。在此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歲月里,陳嘉庚滿懷抗戰必勝的信心在新加坡創辦水產航海學校,為戰勝日寇之後復興祖國准備人才。雖然這所學校 3年後因新加坡淪陷, 100多名學生還未畢業就解散停辦了,但它反映出陳嘉庚為報效祖國是那樣地深思熟慮、那樣地盡心竭力。

關於創辦大學,陳嘉庚在 1918年已涉及。直至那年,號稱文明國家的英國,在其所屬殖民地馬來亞還沒有一所大學。當時,美國教會中學校長那牙計劃創辦新加坡大學,希望得到陳嘉庚的支持。陳嘉庚捐
10萬元用於設中文科基金,立約每年 1萬元, 10年交清。那牙經過 3年籌辦,那所大學終因英國殖民政府不批准注冊而辦不成,陳嘉庚已交的
3萬元連本帶利改作該教會中學的理化基金。同年 6月
18日,陳嘉庚在中華總商會召開的南洋華僑中學籌辦會議上演講,提到:我華僑志士仁人不僅要辦中學,還應進一步籌劃,「他日於相當地點,續辦專門大學。」
1919年 5月,他一回到家鄉,就在同安縣和廈門島進行踏勘,高興地找到一片辦大學最理想的場地,即明代民族英雄鄭成功在廈門訓練軍隊的演武場。廈門是他的故鄉,更主要的是廈門位於中國與南洋的中心地點,又是我國的重要通商口岸與華僑出入國的門戶,在此設立中國人自己的私立大學,於華僑於祖國最適合。而演武場附近山麓背山面海,坐北朝南,范圍廣大,面積達 2000多畝,有利於將來的發展擴充。陳嘉庚擇定校址後即發布通告,召集廈門各界人士,徵求意見,開始了籌辦大學的活動。

陳嘉庚之所以創辦廈門大學,是因為他認為只有大學才能培養高等人才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他說:「國家之富強,全在乎國民。國民之發展,全在乎教育。」他分析國民受教育情況,說歐美各國人口中不識字者約占
6- 7%,日本也在 20%以下,而我國文盲竟超過總人口的
90%。「國民識字之程度如此,欲求免天演之淘汰,其可得乎?」他感慨我國在世界商戰中屢屢敗落在他人之後,以致於「一般命脈,均操於他人」。究其原因,地非不大,物非不博,人非不敏,資本也非不厚,只差「商人不識商業原理與常識。」「今日之世界,一科學全盛之世界也。科學之發源,乃在專門大學。有專門大學之設立,則實業、教育、政治三者人才,乃能輩生。」
1919年
7月他在《籌辦福建廈門大學校附設高等師范學校通告》中寫道,只有創辦大學培養高等人才,才能實現根除專制積弊、完善共和制度、制止軍閥割據、普及國民教育、發展地方實業的願望。他說自己:「久客南洋,志懷祖國,希圖報效,已非一日,不揣冒昧擬倡辦大學校並附設高等師范於廈門。」

陳嘉庚對造就祖國緊缺人才的學校刻不容緩地進行創辦。學校一旦辦起來了,他要求高水準、高質量,辦成省內外、國內外一流水平。對學生,他一方面減免各種費用,提供完善的教學設備和寄宿條件,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另一方面嚴格規定學生必須遵守紀律、尊重師長、知曉許可權、努力讀書,不許到廈門跳舞,不得沾染目無紀律、目無尊長和揮霍浪費的惡習,做到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他要求校長、教師對學生要嚴格管理與教導,包括強迫做早操,只許在盥洗處洗臉。對老師,他以誠摯相對待,以優俸酬其勞。為找校長、教師,特別是找好校長、好教師,他費盡周折。在創辦集美學校的過程中,他託人在教育發達的江蘇省代聘,後來由陳敬賢北上江、浙尋聘,也曾面請我國教育家黃炎培幫助選聘,曾函請上海吳淞水產學校選派優秀畢業生去日本留學,並約明修業期滿後回國到集美任教。集美學校在初辦的八九年間,校長、教師多自外省應聘而來,他們或戀鄉不安心工作,或才學平庸不合要求,陳嘉庚不得已而 3次更換校長,調整教員,逐漸以聘用本省人為主,使學校穩步發展。

廈門大學開學不久,陳嘉庚一連發了幾封電報到新加坡敦請林文慶出任校長。林文慶學貫中西,曾獲英國愛丁堡大學醫科和內科雙學士、外科碩士和香港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當時身兼幾家大公司董事主席、英國海峽殖民地立法議會議員和幾個土生華人社團主席的職務,擁有家產數十萬元。他與陳嘉庚是志同道合的老朋友,收到電報即進行交接,擱置所有既得的優越條件,乘船離開新加坡回國。他於
1921年 7月 4日抵達廈門的當天晚上就與師生見面,表示要把廈門大學辦成生機勃勃而不是死氣沉沉、實實在在而不是空有其名的真正大學。

陳嘉庚作為廈門大學永久董事,對於校長林文慶(當然董事)完全信賴,採取學校行政和進退教員「均權操校長」的作法,不以「董權」干預校政。林文慶擔任校長 16年間( 1921- 1937),廈門大學設文學院、法學院、理學院和商學院,
24個系,培養 12屆畢業生,共
636名。這段時間,正是外侮日深、政局動盪、學潮不斷的多事之秋,又是陳嘉庚公司由鼎盛而江河日下、學校經費由每年數十至上百萬元都不成問題,到捉襟見肘每年
2- 3萬元也難於籌措的艱難時期。盡管如此,林文慶忠於職守,兢兢業業,為廈門大學澆鑄了「南方之強」的堅實基礎。

林文慶對陳嘉庚披肝瀝膽。他對陳嘉庚創辦廈門大學的遠大抱負十分理解,融匯貫通於他所制定的校訓和宗旨之中。他以「止於至善」作為廈門大學校訓,規范學生的行為,把學校的培養目標定在造就國民的完善人格上。他制定的「廈門大學宗旨」共 10條,扼要介紹如下:

①本大學以振興中華為國爭光為職志,無地方畛域之見,一切教授悉用國語。②以造就應用科學人才為前提,教授科學知識,以期養我國國民之科學精神。③注重科學研究,以期養成真正研究之精神,使各種學術切實達到高深地步。④特別重視教育科,以期養成良好師資及教育界領袖。⑤國文之外,尤注重英文,為有志深造之青年創造研究世界各國學術之途徑。③提倡學生自治活動,以期養成高尚人格,發揚民族精神,在學校里造成模範風氣,為將來服務人群做好准備。①開展推廣教育運動,使教、政、農、商、工各界人士都有求學機會,以期提高國人的知識水準,養成真正的民治精神。③本大學與海外各埠華僑關系甚深,故予華僑子弟以返國求學的機會,彈得發揚其眷愛祖國之熱忱,使國內外同胞增進民族團結精神。②研究南洋及其他各地華僑的情況,以圖發展與進步。①開發福建省自然資源,以期達到振興實業的目的,進而發展國際貿易。

這 10條,是廈門大學校長林文慶——一位既接受西方完整教育和「洋化」、又認同並極力推崇中華傳統的人物,一位由中西文化合爐陶冶出來的劃時代的人物,對壯懷激烈的愛國華僑實業家陳嘉庚的興學動機所做的深刻詮釋。

勸富僑作善事防僑生被異化

陳嘉庚關心華僑教育事業,關心華僑青年前途。這是華僑重視中華文明的繼承與延伸在陳嘉庚身上的體現。

據記載,早在問世紀時華僑就在僑居地創辦義學或以「能者為師」的方式教育孩子讀、寫、算,使在海外出生的後輩能識中國文字,曉祖先遺訓,有教養、懂信義,長大謀生有路,興家立業。
19世紀末、
20世紀初,華僑教育發展很快。那是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主要是西方科學民主思潮與現代社會文明對華僑產生了影響;資產階級改良派在華僑中鼓吹興學起了推動作用;同盟會會員以當教員為掩護、以學校為陣地進行革命宣傳活動,直接推動了華僑學校的發展;中國政府制訂了鼓勵華僑辦學的政策,並派官員和教育行家前往視察,華僑學校得到來自祖國方面的扶持與指導;一些土生土長的華僑知識分子開始以主人翁的姿態登上歷史舞台,他們以提倡孔教為號召,以創辦學校為先導,推進華僑社會的改革。在這種種積極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海外各地的華僑小學紛紛建立。但是,也有許多不利因素妨礙華僑學校的發展。除了僑居地政府不同程度地限制、甚至取締華僑學校之外,障礙還來自華僑社會自身的局限性。

華僑社會是以家鄉的省籍和方言分為「幫」的,各幫自辦小學,用方言教學,相互之間缺乏溝通,有錢人雖多而財力不能集中,所以到
20世紀 10年代末,東南亞有華僑小學 400多所,學生近
2萬名,卻沒有中學。在這前後,華僑人口迅速增加,特別是隨著中國婦女出國人數的增加,在僑居地出生的子女——僑生越來越多,學校的發展遠遠跟不上需要。華僑子女在小學畢業之後沒有能夠在當地上中學,要回國升學,一般家庭又沒有這樣的經濟能力。

陳嘉庚對此感慨萬千。他說,西方國家除幼稚園外,孩子 7歲人小學, 13歲升中學, 4年畢業時 17歲,即使不再入專門學校,孩子們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已足以自立營生。而華僑社會沒有中學,孩子到 13歲小學畢業就被迫停學推向社會,要他們自立,不僅他們沒有這種能力,而且一般華僑家庭也不忍心這樣做。如果不抓緊創辦華僑中學,「其貽誤後生,奚堪設想!」

1913 年陳嘉庚在家鄉創辦集美小學時就曾致函當地具有華僑總代言的社團——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建議在南洋(東南亞)的政治經濟中心新加坡創辦華僑中學。他的倡議在當時沒有得到回應。 5年之後,終於有同德書報社和國風幻境劇社的熱心人找到陳嘉庚,將這一倡議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

1918
年6 月,陳嘉庚聯絡了16 所小學的總理(後來稱董事主席)發起籌辦中學,他自己捐款 3萬元,共籌募
49.4萬元。學校定名為「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即設在新加坡的、向全南洋華僑子弟開設的華僑中學,於 1919年 3月
21日開學,陳嘉庚任總理,校長塗開輿是由黃炎培從上海代為選聘的,學生 78名。

南洋華僑中學是東南亞華僑創辦的第一所師生不分省籍、用國語進行教學的新式完全中等學校。至
1934年陳嘉庚有限公司收盤,陳嘉庚曾擔任這所中學 5屆董事主席職,任期累計達
9年。陳嘉庚總結創辦南洋華僑中學的影響時說:「自那以後,南洋各地不但一些華僑中等學校相繼設立,而且小學也得到發展,『如雨後春筍』,至
30年代末共約 3000多所,學生數十萬人,比國內任何地方都普及。」

㈨ 翔安一中的學校歷史

翔安一中是1945年8月由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創辦的,校名為「集美初級中學馬巷校舍」;1947年11月改制更名為「私立舫山中學」;1954年10月更名為「福建省同安第二中學」;1958年8月增設高中部,成為一所普通完全中學;2002年9月更名為「廈門市舫山中學」,2005年2月更名為「廈門市翔安第一中學',簡稱翔安一中。1996年通過省三級達標校驗收,2002年7月通過省二級達標校驗收,2004年12月順利通過省一級達標校驗收學校。學校位於翔安區馬巷鎮,校園面積135畝,在校學生4000多人。 學校基礎設施完備,建有教學樓,辦公樓,藝術樓,科學樓,圖書館,體育館,400米塑膠跑道等;校內網,多媒體教室,電子備課室,圖書閱覽室,可容納600人的大禮堂,學術報告廳,閉路電視系統,有線無線聽力系統,教室多媒體設備等教學設施配備齊全;校園環境優美,花草如錦,綠樹成蔭,舫山碑苑更是美不勝收,遐邇聞名。學校先後被授予「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福建省素質教育先進單位」,「福建省排球重點傳統校」,「廈門市文明單位」,「廈門市文明學校」,「廈門市花園式單位」,「廈門市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廈門市學校衛生工作先進單位」,「廈門市基礎教育課改先進單位」,「廈門市先進教工之家」,「福建省青少年愛國主義讀書教育活動基地」等榮譽稱號。
六十多年的辦學歷史,學校培養了30000多名初、高中畢業生,1979年以來,向高校輸送了5000多名優秀人才,並三獲廈門市文史類高考狀元,六奪同安縣文史類高考第一。學校堅持以教學研究為中心,以科學管理為手段,以全面育人為目標,以改革創新求發展,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改善辦學條件為保證,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實現了大跨越。我校教育教學成績更加顯著:2007年應屆本科上線300人,應屆專科以上上線543人,2008年應屆本科上線422人,應屆專科以上上線589人,2009年應屆本科上線496人,應屆專科以上上線619人。
菁菁校園,桃李芬芳;捷報頻傳,鼓舞人心。翔安一中2013屆全體師生,銳意進取,勇攀高峰,又創佳績,再創輝煌。
2013屆應屆實考考生614人,本一上線81人(不含藝體),完成率900%,實現歷史新突破,文科本一上線實現歷史新跨越;本二上線451人,完成率95.6%,本科上線人數保持上升勢頭,佔全區70%以上;考生614人全部上線。莘莘學子,夢圓高校。
點石成金,琢玉成器。在各級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全體師生的拼搏進取,精耕細作,今年我校高考成績再上一個新台階。

辦學宗旨:依法治校,以德育人。
校訓:誠勤毅敏

㈩ 廈門第一中學大概情況

很好的學校........

閱讀全文

與廈門第一中學創辦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睢寧縣第一中學北校區 瀏覽:349
道里小學中學排名 瀏覽:226
遼寧重點中學分數線 瀏覽:174
臨夏回民中學2018分數線 瀏覽:683
合肥市包河區外國語實驗中學 瀏覽:477
龍川實驗中學公路改造 瀏覽:844
呼和浩特中學上下課時間表 瀏覽:300
2018年沈陽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數學 瀏覽:687
龍川縣登雲中學校長 瀏覽:863
北侖中學招生簡章 瀏覽:473
長安一民中學上課時間 瀏覽:833
盱眙中學2015高考成績 瀏覽:284
中學生手球錦標賽 瀏覽:377
遼寧省實驗中學魏民 瀏覽:670
2018江浦高級中學錄取名單 瀏覽:305
洛陽2019年中學招生信息 瀏覽:220
蔡家坡初級中學電話 瀏覽:903
三門啟超中學招聘2018 瀏覽:572
郴州市第三中學貼吧 瀏覽:716
2019北鎮中學分數線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