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惠織女迴文》;《蘇惠織迴文》註解.唔該幫忙 .
蘇惠·《迴文璇璣圖》璇璣圖是相傳為前秦時期秦州刺史竇滔之妻蘇惠所做的迴文詩章。又常稱為迴文詩。歷史典故:蘇惠之夫竇滔因拒不服從軍令被前秦苻堅左遷至甘肅敦煌,竇滔在這段時光中結識了了善於歌舞的小妾趙陽台,並納趙陽台為妾。這令身為原配的蘇惠與趙陽台關系頓時緊張,兩人在竇滔面前相互詆毀,結果是竇滔對蘇惠日漸不滿。在蘇惠21歲時,竇滔獲令鎮守襄陽,從甘肅動身時也將趙陽台帶在身邊,對丈夫攜小妾動身的蘇惠甚為不滿,拒絕與夫君一同前往襄陽。這一舉動使竇滔與蘇惠之間的感情關系落入冰點,隨後竇滔斷絕了與蘇惠的聯系。 不久蘇惠就對與丈夫斷絕往來的事情悔不當初,獨守空房蘇惠將對丈夫的漫長思念之情寄託在自小的愛好——詩詞歌賦上,轉眼間已寫出幾百篇詩章。蘇惠將詩篇進行了絕妙的編排,這就是璇璣圖——以五色絲線在八寸見方的錦緞上綉下了句句回穩的兩百餘首詩詞。璇璣圖無論正讀、反讀、縱橫反復都可以是一篇詩章。堪稱是一篇巧奪天工的名作。 當《璇璣圖》見世時一段時間里並沒有人能夠讀通全篇詩章,對此蘇惠笑答:「詩句章節徘徊宛轉,也依舊是一首詩賦。除了我的家人,誰也不會明白個中三味。」於是蘇惠的家人將《璇璣圖》星夜送至襄陽竇滔手中。看到妻子詩文的竇滔感受到妻子蘇氏的愛意,最終決定將趙陽台送回關中,派出精心修飾的禮車將蘇氏接回襄陽。兩人恩愛如初。 此後璇璣圖被諸多名家解讀,其中唐朝武則天曾專門為蘇惠與《璇璣圖》撰寫序文。宋代才女朱淑真著有《璇璣圖記》,成為堪與武則天所撰序文媲美的研究文章。 文字版本:圖璣璇文回錦織色五蘭若蕙氏蘇
琴清流楚激弦商秦曲發聲悲摧藏音和詠思惟空堂心憂增慕懷慘傷仁
芳廊東步階西遊王姿淑窈窕伯邵南周風興自後妃荒經離所懷嘆嗟智
蘭休桃林陰翳桑懷歸思廣河女衛鄭楚樊厲節中闈淫遐曠路傷中情懷
凋翔飛燕巢雙鳩土迤逶路遐志詠歌長嘆不能奮飛妄清幃房君無家德
茂流泉清水激揚眷頎其人碩興齊商雙發歌我袞衣想華飾容朗鏡明聖
熙長君思悲好仇舊蕤葳桀翠榮曜流華觀冶容為誰感英曜珠光紛葩虞
陽愁嘆發容摧傷鄉悲情我感傷情征宮羽同聲相追所多思感誰為榮唐
春方殊離仁君榮身苦惟艱生患多殷憂纏情將如何欽蒼穹誓終篤志貞
牆禽心濱均深身加懷憂是嬰藻文繁虎龍寧自感思岑形熒城榮明庭妙
面伯改漢物日我兼思何漫漫榮曜華雕旌孜孜傷情幽未猶傾苟難闈顯
殊在者之品潤乎愁苦艱是丁麗壯觀飾容側君在時岩在炎在不受亂華
意誠惑步育浸集悴我生何冤充顏曜綉衣夢想勞形峻慎盛戒義消作重
感故昵飄施愆殃少章時桑詩端無終始詩仁顏貞寒嵯深興後姬源人榮
故遺親飄生思愆精徽盛醫風比平始璇情賢喪物歲峨慮漸孽班禍讒章
新舊聞離天罪辜神恨昭盛興作蘇心璣明別改知識深微至嬖女因奸臣
霜廢遠微地積何遐微業孟鹿麗氏詩圖顯行華終凋淵察大趙婕所佞賢
水故離隔德怨因幽元傾宣鳴辭理興義怨士容始松重遠伐氏好恃凶惟
齊君殊喬貴其備曠悼思傷懷日往感年衰念是舊愆涯禍用飛辭恣害聖
傑子我木平根當遠嘆水感悲思憂遠勞情誰為獨居經在昭燕輦極我配
志惟同誰均難苦離戚戚情哀慕歲殊嘆時賤女懷歡網防青實漢驕忠英
清新衾陰勻尋辛鳳知我者誰世異浮寄傾鄙賤何如羅萌青生成盈貞皇
純貞志一專所當麟沙流頹逝異浮沉華英翳曜潛陽林西昭景薄榆桑倫
望微精感通明神龍馳若然倏逝惟時年殊白日西移光滋愚讒漫頑凶匹
誰雲浮寄身輕飛昭虧不盈無倏必盛有衰無日不陂流蒙謙退休孝慈離
思輝光飭桀殊文德離忠體一達心意志殊憤激何施電疑危遠家和雍飄
想群離散妾孤遺懷儀容仰俯榮華麗飾身將無誰為逝容節敦貞淑思浮
懷悲哀聲殊乖分聖貲何情憂感惟哀志節上通神祇推持所貞記自恭江
所春傷應翔雁歸皇辭成者作體下遺葑菲采者無差生從是敬孝為基湘
親剛柔有女為賤人房幽處己憫微身長路悲曠感生民梁山殊塞隔河津
詩文讀法:《璇璣圖》最早是840字,後人感慨璇璣圖之妙遂在璇璣圖正中央加入「心」字,成為現在廣泛流傳的841字版本。璇璣圖最早的五色已不可考,後人通過顏色區塊的劃分來解讀《璇璣圖》。因而有七色讀法、井欄讀法等形形色色的方式。四圍四角紅書讀法
自"仁"字起順讀,每首七言四句;逐字逐句逆讀,俱成迴文:
仁智懷德聖虞唐,貞妙顯華重榮章,
臣賢惟聖配英皇,倫匹離飄浮江湘。
仁智至慘傷、貞志至虞唐、欽所至穹蒼,欽所至榮章、貞妙至山樑、臣賢至路長、臣賢至流光、倫匹至幽房、倫匹至榆桑。倫匹由臣賢、由貞妙,至虞唐。余仿此。
湘江由皇英、由章榮,至智仁。余仿此。
以下三段讀俱同前:津河至柔剛、親所至蘭芳,琴清至慘傷。中間井欄式紅書讀法
自欽字起順讀,每首七言四句:
欽岑幽岩峻嵯峨,深淵重涯經網羅,
林陽潛曜翳英華,沉浮異逝頹流沙。
深淵至幽遐、林陽至兼加、沉浮至患多、麟鳳至如何、神精至嵯峨、身苦至網羅、殷憂至英華。
自沉字起,逐句逆讀,迴文。余仿此:
沉浮異逝頹流沙,林陽潛曜翳英華,
深淵重涯經網羅,欽岑幽岩峻嵯峨。
自沙字起,逐字逆讀,迴文:
沙流頹逝異浮沉,華英翳曜潛陽林,
羅網經涯重淵深,峨嵯峻岩幽岑欽。
間一句,間二句順讀,或兩邊分讀,上下分讀,俱可。
自初行退一字成句:
岑幽岩峻嵯峨深,淵重涯經網羅林,
陽潛曜翳英華沉,浮異逝頹流沙麟。
淵重至遐神、陽潛至加身、浮異至多殷、鳳離至何欽、精少至峨深、苦惟至羅林、憂纏至華沉。黑書讀法
自嗟字起,反復讀,三言十二句:
嗟嘆懷,所離經;遐曠路,傷中情;家無君,房幃清;
華飾容,朗鏡明;葩紛光,珠曜英;多思感,誰為榮?
榮為至嘆嗟、經離至思多、多思至離經。
左右分讀:
懷嘆嗟,所離經;路曠遐,傷中情;君無家,房幃清;
容飾華,朗鏡明;光紛葩,珠曜英;感思多,誰為榮。
誰為至嘆嗟、所離至思多、感思至離經。
半段回環讀,三言六句:
嗟嘆懷,傷中情;家無君,朗鏡明;葩紛光,誰為榮?
榮為至嘆嗟、經離至思多、多思至離經。
半段順讀:
懷嘆嗟,傷中情;君無家,朗鏡明;光紛葩,誰為榮?
誰為至嘆嗟、所離至思多、感思至離經。
以下三段,讀俱同前:游西至摧傷、凶頑至為基、神明至雁歸。
左右間一句,羅文分讀:
嗟嘆懷,路曠遐;家無君,容飾華;葩紛光,感思多。
榮為至離經、經離至為榮、多思至嘆嗟。
從中間一句,羅文分讀:
懷嘆嗟,路曠遐;君無家,容飾華;光紛葩,感思多。
所離至為榮、誰為至離經、感思至嘆嗟。
中間借一字,四言六句:
懷所離經,傷路曠遐;君房幃清,朗容飾華;光珠曜英,誰感思多?
誰感至離經、所懷至為榮、感誰至嘆嗟。
兩分各借一字互用:
懷所離經,踏傷中情;君房幃清,容朗鏡明;光珠曜英,感誰為榮?
誰感至嘆嗟、所懷至思多、感誰至離經。
中間借二字,五言六句:
嘆懷所離經,中傷路曠遐;無君房幃清,鏡朗容飾華;紛光珠曜英,為誰感思多?
為誰至離經、離所至為榮、思感至嘆嗟。
兩分各借二字,互用分讀:
嘆懷所離經,曠路傷中情;無君房幃清,飾容朗鏡明;紛先珠曜英,思感誰為榮?
為難至嘆嗟,離所至思多、思感至離經。
以下三段,讀俱同前,階西至摧傷,漫頑至為基、通明至雁歸。藍書讀法
自中行各借一字,互用分讀,四言十二句:
邵南周風,興自後妃;衛鄭楚樊,厲節中闈;
詠歌長嘆,不能奮飛;齊商雙發,歌我兗衣;
曜流華觀,冶容為誰?情征宮羽,同聲相追。
情征至後妃、周南至情悲、官征至淑姿。
取兩邊四字成句,四言六句:
興自後妃,厲節中闈;不能奮飛,歌我兗衣;冶容為誰?同聲相追。
同聲至後妃,窈窕至情悲、感我至淑姿。
兩邊分讀,四言十二句:
興自後妃,窈窕淑姿;厲節中闈,河廣思歸;
不能奮飛,遐路逶迤;歌我兗衣,碩人其頎;
冶容為誰?翠粲藏蕤;同聲相追,感我情悲。
同聲至淑姿、窈窕至相追、感我至後妃。
兩邊各連一句,或兩邊遙間一句,俱可讀。
以下三段,讀俱同前:惟時至成辭、佞好至防萌、何辜至惟新。
兩邊分讀,左右遞退,六言六句:
周風興自後妃,衛女河廣思歸;
長嘆不能奮飛,齊興碩人其頎;
華觀冶容為誰?情傷感我情悲。
宮羽至淑姿、邵伯至相追、情傷至後妃。
以下三段,讀俱同前:年殊至成辭、讒人至防萌、愆殃至惟新。
互用分讀:
周風興自後妃,楚樊厲節中闈;長嘆不能奮飛,
雙發歌我兗衣;華觀冶容為誰?宮羽同聲相追。
宮羽至後妃、邵伯至情悲、情傷至淑姿。
虛中行左右分讀,六言十二句:
周風興自後妃,邵伯窈窕淑姿;楚樊厲節中闈,
衛女河廣思歸;長嘆不能備飛,詠志遐路逶迤;
雙發歌我兗衣,齊興碩人其頎;華觀冶容為誰?
曜榮翠粲葳蕤;官羽同聲相追,情傷感我情悲。
情傷至後妃、邵伯至相追、宮羽至淑姿。
左右連一句亦可讀。
以下三段,讀俱同前:年殊至成辭、讒人至防萌、愆殃至惟新。紫書讀法
自歲寒反復讀,五言四句:
寒歲識凋松,貞物知終始;顏喪改華容,仁賢別行士。
士行至歲寒、松凋至賢仁、仁賢至凋松。
自寒字蛇行讀:
寒歲識凋松,始終知物貞;顏喪改華容,士行列賢仁。
仁賢至歲寒、松凋至行士、士行至凋松。
從外讀入:
寒歲識凋松,仁賢別行士;顏喪改華容,貞物知終始。
仁賢至華容、松凋至物貞、士行至喪顏。
從內讀出:
貞物知終始,顏喪改華容;仁賢別行士,寒歲識凋松。
顏喪至行士、始終至歲寒、容華至賢仁。
以下一段,讀俱同前:詩風至微元。
自龍字起順讀,五言四句:
龍虎繁文藻,旗凋華曜榮;容飾觀壯麗,衣綉曜顏充。
從外讀入:
藻文繁虎龍,充顏曜綉衣;麗壯觀飾容,榮曜華凋旗。
充顏至飾容。
從內讀出:
榮曜華凋旗,麗壯觀飾容;充顏曜綉衣,藻文繁虎龍。
麗壯至綉衣。
以下一段,讀俱同前:衰年至異世。
回環讀:
龍虎繁文藻,榮曜華凋旗;容飾觀壯麗,充顏曜綉衣。
衣綉至虎龍。
順讀:
藻文繁虎龍,榮曜華凋旗;麗壯觀飾容,充顏曜綉衣。
充顏至虎龍。
以下一段,讀俱同前:衰年至奇顏。黃書讀法
自詩情起,五言四句:
詩情明顯怨,怨義興理辭;辭麗作比端,端無終始詩。
詩始至情詩、辭麗至理辭、辭理至麗辭、端比至無端、怨顯至義怨、端無至比端、怨義至顯怨。
自思感起,四言四句:
思感自寧,孜孜傷情,時在君側,夢想勞形。
形勞至感思。
順讀:
寧自感思,孜孜傷情;側君在時,夢想勞形。
夢想至惑思。
以下三段,讀俱同前:愆舊至何如、嬰是至何冤、懷傷至者誰。
從外讀入:
寧自感思,夢想勞形;側君在時,孜孜傷情。
夢想至在時。
從內讀出:
孜孜傷情,側君在時;夢想勞形,寧自感思。
側君至勞形。
從下一句間逆讀:
孜孜傷情,寧自感思,夢想勞形,側君在時。
側君至傷情。
以下三段,讀俱同前:念是至獨居、懷憂至漫漫、悼思至感悲。
自詩情起,四言四句:
詩情明顯,怨義興理;辭麗作比,端無終始。
始終至情詩、辭麗至興理、理興至麗辭、情明至始詩、麗作至理辭、無終至比端、義興至顯怨、顯明至義怨、比作至無端。
余如始終無端,顯明情詩,回環讀,仍是四言四句八首。
琴清流楚激弦商秦曲發聲悲摧藏音和詠思惟空堂心憂增慕懷慘傷仁
芳廊王南荒嗟智
蘭桃懷鄭淫中懷
凋燕土歌妄君德
茂水眷商想容聖
熙好舊流感曜虞
陽傷鄉征所多唐
春方殊離仁君榮身苦惟艱生患多殷憂纏情將如何欽蒼穹誓終篤志貞
牆加懷繁思岑妙
面兼何華傷幽顯
殊愁是觀君岩華
意悴冤曜夢峻重
感少端終詩嵯榮
故精平始璇峨章
新舊聞離天罪辜神恨昭盛興作蘇心璣明別改知識深微至嬖女因奸臣
霜遐氏詩圖淵賢
水幽辭興怨重惟
齊曠懷感念涯聖
傑遠感遠為經配
志離戚殊懷網英
清鳳知浮如羅皇
純貞志一專所當麟沙流頹逝異浮沉華英翳曜潛陽林西昭景薄榆桑倫
望神龍時光滋匹
誰輕昭盛流謙離
思桀德意電遠飄
想散懷麗逝貞浮
懷哀聖哀推自江
所春皇遺生基湘
親剛柔有女為賤人房幽處己憫微身長路悲曠感生民梁山殊塞隔河津
七七縱橫線讀法
自初行退一字,每首七言四句,俱逐句退成迴文:
智懷德聖虞唐貞,妙顯華重榮章臣,
賢惟聖配英皇倫,匹離飄浮江湘津。
智懷至西林、至羅林、至璣心、至岑欽、至奸臣、至識深、至如林、至浮沉、至知麟、至恨神、至懷身、至繁殷、至始心、至苦身、至南音、至和音、至傷仁、至憂心、至唐貞。
以下十五段,讀俱同前:所懷至芳琴、河隔至剛親、清流至傷仁、妙顯至梁民、生感至望純、清志至商秦、曲發至唐貞、賢惟至長身、微憫至霜新、故感至藏音、和詠至章臣、匹離至房人、賤為至牆春、陽熙至堂心、憂增至皇倫。
自上橫行退一字成句,逐句逐字逆讀,俱成迴文:
傷慘懷慕增憂心,堂空惟思詠和音,
藏摧悲聲發曲秦,商弦激楚流清琴。
傷慘至鄉身、至苦身、至始心、至何欽、至南音、至繁殷、至懷身、至恨神、至知麟、至浮沉、至如林、至識深、至璣心、至羅林、至奸臣、至章臣、至智仁、至唐貞、至憂心。
以下十五段讀俱同前:芳蘭至聽親、剛柔至河津、湘江至智仁、堂空至陽春、牆面至賤人、房幽至匹倫、皇英至憂心、藏摧至故新、霜冰至微身、長路至賢臣、章榮至和音、商弦至清純、望誰至生民、梁山至妙貞、唐虞至曲秦。
自兩間行退一字成句,下以遞退一句成章,又縱橫返復讀:荒淫至生民、王懷至皇人、志篤至方春、桑榆至貞純、方殊至志貞、貞志至桑倫、岑幽至長身、加兼至剛親、何如至故新、陽潛至所親、羅網至和音、鳳離至清琴、苦惟至章臣、沙流至湘律、淵重至房人、遐幽至望純、多患至清純、浮異至牆春,峨嵯至曲秦、精少至陽春、憂纏至皇倫、華英至梁民、光流至剛親、龍昭至霜新、當所至芳琴、榮君至所親、鄉舊至故新、所感至清琴、蒼穹至湘津、西照至長身。
自中行退一字成句,以下迎退一句成章:南鄭至遺身、奸回至舊新,遺哀至南音、舊聞至奸臣、繁華至房人、識知至清純、浮殊至曲秦、恨昭至皇倫、詩興至剛親、蘇作至所親、始終至清琴、璣明至湘津、時盛至望純、辜罪至賤人、征流至陽春、微至至梁民。
自角斜退一字成句,以下遞退一句成章:
嗟中君容曜多欽,思傷君夢詩璇心,
氏辭懷感戚知麟,種輕粲散哀惑親。
嗟中至貞純、至浮沉、至遐神、至遺身、至陽林、至沙麟、至舊新,至鳳麟、至加身、至基津、至桑倫、至生民、至淵深、至華沉、至廊琴、至方春、至王秦、至精神、至多殷、至奸臣、至羅林、至苦身、至南音、至基津,至圖心、至妙貞、至皇倫、至恨神、至知麟、至懷身、至繁殷、至如林、至思欽、至平心、至識深、至曲秦、至堂心、至憂心、至皇倫、至微深、至征殷、至唐貞、至多欽。
以下十五段同前:廊桃至基津、春哀至嗟仁、基自至廊琴、思傷至望純、懷何至梁民、知戚至憂心、如懷至陽春、氏辭至霜新、圖怨至長身、璇詩至和音、平端至故新、神輕至牆春、滋謙至房人、多曜至曲秦、傷好至清純。
自中心詩興起,各項字倒換互旋,八面分讀:
詩興感遠殊浮沉,時盛意麗哀遺身,
始終曜觀華繁殷,征流商歌鄭南音。
始終至遺身、璣明至舊新、蘇作至奸臣。
四正左旋讀:詩興至舊聞、蘇作至南音、始終至識深、璣明至浮沉。
四正右旋讀:詩興至奸臣、璣明至南音、始終至舊新、蘇作至遺身。
四隅左旋讀:璇詩至廊琴、平端至春親、氏辭至基津、圖怨至嗟仁。
四隅右旋讀:璇詩至基津、圖怨至春親、氏辭至廊琴、平端至嗟仁。
雙句左旋讀:詩興至春親、氏辭至舊聞、蘇作至廊琴、平端至南音。始終至嗟仁、璇詩至奸臣、璣明至基津、圖怨至遺身。
雙句右旋讀:詩興至基津、圖怨至奸臣、璣明至嗟仁、璇詩至南音。始終至廊琴、平端至舊新、蘇作至春親、氏辭至遺身。
各行退一字,於八面各取一句,左旋顛倒迴文:
南鄭歌商流徵殷,廊桃燕水好傷身,
舊聞離天罪辜神,春哀散粲輕神麟。
廊桃至時沉、舊聞至滋林、春哀至微深、遺哀至多欽、基自至征殷、奸臣至傷身、嗟中至辜神。
八面右旋讀:南鄭至滋林、嗟中至時沉、奸臣至神麟、基自至辜神、遺衷至傷身、春哀至征殷、舊聞至多欽、廊桃至微深。
各行退一字,四正面各取一句,左旋讀:
南鄭歌商流徵殷,舊聞離天罪辜神,
遺哀麗意盛時沉,奸因女嬖至微深。
舊聞至微殷、遺哀至辜神、奸因至時沉。
四正右旋讀:南鄭至辜神、奸因至征殷、遺哀至微深、舊聞至時沉。
四隅左旋讀:嗟中至滋林、廊桃至多欽、春哀至傷身、基自至神麟。
四隅右旋讀:嗟中至傷身,基自至多欽、春哀至滋林、廊桃至神麟。
附:武則天為《璇璣圖》所作序
前秦苻堅時,秦州刺史扶民竇滔妻蘇氏,陳留令武功蘇道質第三女也。名蕙,字若蘭。智識精明,儀客秀麗;謙默自守,不求顯揚。年十六,歸於竇氏,滔甚愛之。然蘇氏性近於急,頗傷嫉妒。 滔字連波,右將軍於真之孫,朗之第二子也。風神秀偉,該通經史,允文允武,時論尚之。苻堅委以心膂之任,備歷顯職,皆有政聞。遷秦州刺史,以忤旨謫戌敦煌。會堅克晉襄陽,慮有危逼,藉滔才略,詔拜安南將軍,留鎮襄陽。初,滔有寵姬趙陽台,歌舞之妙,無出其右。滔置之別所。蘇氏知之,求而獲焉,營加棰辱,滔深以為憾。陽台又專伺蘇氏之短,讒毀交至,滔益忿恨。蘇氏時年二十一。及滔將鎮襄陽,邀蘇同往,蘇氏忿之,不與偕行。滔遂攜陽台之任,絕蘇音問。 蘇氏悔恨自傷,因織錦為迴文:五采相宣,瑩心耀目。縱橫八寸,題詩二百餘首,計八百餘言,縱橫反復,皆為文章。其文點畫無闕。才情之妙,超古邁今。名《璇璣圖》。然讀者不能悉通。蘇氏笑曰:「徘徊宛轉,自為語言,非我佳人,莫之能解。」遂發蒼頭齎至襄陽。滔覽之,感其妙絕,因送陽台之關中,而具車從盛禮迎蘇氏歸於漢南,恩好愈重。 蘇氏所著文詞五千餘言,屬隋季之亂,文字散落,而獨錦字迴文盛傳於世。朕聽政之暇,留心《墳典》,散帙之次,偶見斯圖。因述若蘭之多才,復美連波之悔過,遂制此記,聊以示將來也。大周天冊金輪皇帝制。
此外,還找到蘇蕙的一個112字迴文璇璣圖,如下
去日深山當量妻夫歸早咐真思又
公雀同初叫寡思回婦囑不身情貴
陽婆結夫配早織垂時思上何米語
倡發年夫與錦歸去雙少深柴夫誰
好伴奴邁回要凄可寒淚中久料我
豈赦尋文身孤本衣憐家上至別月
早知朝能受靠野歸想天今枕日離
子天冷淡尚鶴誰更不久地同鴦鴛
⑵ 運城河津都有哪些高中
河津高中,樊村高中,鋁廠二中
⑶ 一些表達思鄉情感的詩.快 快 快!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採薇>>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漢樂府民歌<<悲歌>>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遊子吟>>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度大庾嶺>>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維<<雜詩三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靜夜思>>
每逢佳節倍思親------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唐.司空圖<<漫書五首>>
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唐.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唐.賀知章<<回鄉偶書>>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杜甫<<月夜憶舍弟>>
悲莫悲兮生別離------戰國.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歸>>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南唐.李煜<<清平樂>>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
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浪淘沙>>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唐.杜甫<<贈衛八處士>>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渭城曲>>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別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唐.韋應物<<寄李儋元錫>>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唐.李商隱<<無題>>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宋.黃庭堅<<寄黃幾復>>
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宋.蘇軾<<水調歌頭>>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同上.
⑷ 以道字開頭的古詩
《送趙法師還蜀因名山奠簡》李隆基。道家奠靈簡,自昔仰神仙
真子今將命,蒼生福可傳專。
江山尋故國,屬城郭信依然。
二室遙相望,雲回洞里天。
《延英殿玉靈芝詩三章,章八句》李亨玉殿肅肅,靈芝煌煌。
重英發秀,連葉分房。
宗廟之福,垂其耿光。
元氣產芝,明神合德。
紫微間采,白蕣呈色。
載啟瑞圖,庶符皇極。
天心有眷,王道惟直。
幸生芳本,當我扆旒。
效此靈質,賁其王猷。
神惟不愛,道亦無求。
端拱思惟,永荷天休。
《七月十五日題章敬寺》李適招提邇皇邑,復道連重城。
法筵會早秋,駕言訪禪扃。
嘗聞大仙教,清凈宗無生。
七物匪吾寶,萬行先求成。
名相既雙寂,繁華奚所榮。
金風扇微涼,遠煙凝翠晶。
松院靜苔色,竹房深磬聲。
境幽真慮恬,道勝外物輕。
意適本非說,含毫空復情。
《題劍門》李衍緩轡逾雙劍,行行躡石棱。
作千尋壁壘,為萬祀依憑。
道德雖無取,江山粗可矜。
回看城闕路,雲疊樹層層。
《郊廟歌辭
⑸ 求太上諸品渡亡仙經
步虛韻] 大道洞玄虛 有念無不契 錬質入仙真 遂成金剛體 超度三界難 地獄五苦解 悉皈太上經 靜念稽首禮 [舉天尊] 太乙救苦天尊 ◎[小提綱] 靈音到處滅罪消愆 寶號宣時扶危救難 將當有誦經演教之偈 仰勞道眾隨聲應和 [下水船] 救苦天尊妙難求 身披霞衣累劫修 五色祥雲生足下 九頭獅子道前游 盂中甘露時常灑 手內楊柳不記秋 千處請師千處降 愛河常作度人舟 ◎(誦經功德不思議 孤魂滯魄早超升) 香供養 十方救苦天尊 [大啟請] 種種無名是苦根 苦根除盡善根存 但憑慧劍威神力 跳出輪回五苦門 道以無心度有情 一切方便是修真 若皈聖智圓通地 便是生天得道人 [小啟請] 道場眾等人各恭敬 恭對道前 誦經如法 [開經偈] 太乙救苦天尊 寂寂至無宗 虛峙劫仞阿 豁落洞玄文 誰測此幽遐 一入大乘路 孰計年劫多 不生亦不滅 欲生因蓮花 超凌三界途 慈心解世羅 真人無上德 世世為仙家 [諸品仙經] 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 爾時 救苦天尊徧滿十方界 常以威神力 救拔諸眾生 得離於迷途 眾生不知覺 如盲見日月 我本太無中 拔領無邊際 慶雲開生門 祥煙塞死戶 初發玄元始 以通祥感機 救一切罪 度一切厄 渺渺超仙源 盪盪自然清 皆承大道力 以伏諸魔精 空中何灼灼 名曰泥丸仙 紫雲覆黃老 是名三寶君 還將上天炁 以制九天魂 救苦諸妙神 善見救苦時 天上混無分 天炁歸一身 皆成自然人 自然有別體 本在空洞中 空洞跡非跡 徧體皆虛空 第一委炁立 第二順炁生 第三成萬法 第四生光明 天上三十六 地下三十六 太玄無邊際 妙哉大洞經 皈命太上尊 能消一切罪 東方玉寶皇上天尊 南方玄真萬福天尊 西方太妙至極天尊 北方玄上玉宸天尊 東北方度仙上聖天尊 東南方好生度命天尊 西南方太靈虛皇天尊 西北方無量太華天尊 上方玉虛明皇天尊 下方真皇洞神天尊 道言十方諸天尊 其數如沙塵 化行十方界 普濟度天人 委炁聚功德 同聲救罪人 罪人實可哀 我今說妙經 念誦無休息 歸身不暫停 天堂享大福 地獄無苦聲 火翳成清署 劍樹化為騫 上登朱陵府 下入開光門 超度三界難 徑上元始天 於是飛天神王 無鞅數眾 瞻仰尊顏 而作頌曰 天尊說經教 接引於浮生 勤修學無為 悟真道自成 不迷亦不荒 無我亦無名 朗詠罪福句 萬徧心垢清 爾時 飛天神王及諸仙眾說是頌畢稽首天尊奉辭而退 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 元始天尊說升天得道真經 爾時 元始天尊在大羅天上 玉京山中 為諸天仙眾 說此生天得道真經 告諸仙曰 吾今為汝 略啟身心 明宣道要 十方得道神仙 皆從此經修行 而通微奧 善男子善女人 依憑齋戒 作是津梁 一切有為 顯諸真路 體此法相 乃可受持 能屏眾緣 永除染著 外想不入 內想不出 於正念中 乃得五臟清涼 六腑調泰 三百六十骨節之間 有諸滯礙 十惡之業 百八十煩惱之業 眾苦罪源 悉皆除盪 即引太和真炁 注潤身田 五臟六腑 心目內觀 真炁所有 清凈光明 虛白朗耀杳杳冥冥 內外無事 昏昏默默 正達無為 古今常存 總持靜念 從茲解悟 道力資扶 法葯相助 仍節飲食 驅遣鬼屍 安寂六根 靜照八識 空其五蘊 證妙三元 得道成真 自然升度 爾時 諸天仙眾 上白天尊言 自從無始以來 至於今日 未聞如是大乘經典 我等緣茲幸會 廣及一切 道果圓明 而說偈曰 杳杳冥冥清靜道 昏昏默默太虛蹤 體性湛然無所住 色心都寂一真宗 元始天尊說升天得道真經 太上道君說解冤拔罪妙經 爾時 太上道君與諸聖眾在八騫林下 七寶台中 羅列威儀 敷陳道要 怡神默坐 如玉京山 放七寶光明 照福堂地獄 見福堂之內 男女善人 快樂無為逍遙自在 復見諸地獄之中 餓鬼窮魂 以日繼夜 受種種苦惱 悉無人形 五體壞爛 飢飡猛火 渴飲鎔銅 足履刀山 身負鐵杖 遍體流血 悲號徹天 是時會中有一真人 名曰廣信 從座而起 稽首前進 上白道君曰 不審此輩窮魂 生有何咎 而受茲苦道君曰 受諸罪者 在世之時 不敬三光 欺負神理 十惡五逆 不忠不仁 不慈不孝 毀傷物命殺害眾生 福盡壽終 當受斯苦 是時廣信真人心生哀憫 欲其濟拔 幸望妙力威光 許令開度伏蒙道君 垂賜金言 廣設法要 為諸眾生演說是經 名曰解冤拔罪 流布於世 利益存亡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一心專志 入靜持齋 焚香行道 六時轉念是經 吾當隨願 保佑其人 使宿世冤讎 乘福超度 幽魂苦爽 各獲超升 真人廣信 歡喜再拜 覼縷勝因 而作頌曰 偉哉大道君 常普無量功 舟楫生死海 濟度超羅酆 罪對不復遇 福報與冥通 用神安可測 贊之焉能窮 是時廣信真人與諸聖眾 聞法將畢 各各稽首皈依 信受奉行 太上道君說解冤拔罪妙經 [諸真寶誥] {斗姥誥·拜誥} 志心皈命禮 摩利攴天大聖,先天斗姥元君! 眾等志心皈命禮 西天竺國,大智光中,摩利攴天大聖,先天斗姥元君! 眾等志心皈命禮 真空妙相法王師,無上玄元天母主,摩利攴天大聖,先天斗姥元君! 眾等志心皈命禮 金光爍處,日月潛輝,摩利攴天大聖,先天斗姥元君! 眾等志心皈命禮 寶杵旋時,鬼神失色,摩利攴天大聖,先天斗姥元君! 眾等志心皈命禮 顯靈蹤於塵世,衛聖駕於閻浮,摩利攴天大聖,先天斗姥元君! 眾等志心皈命禮 眾生有難若稱名,大士尋聲來救苦,摩利攴天大聖,先天斗姥元君! 眾等志心皈命禮 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摩利攴天大聖,先天斗姥元君! 志心皈命禮 摩利攴天大聖,先天斗姥元君 西天竺國 大智光中 真空妙相法王師 無上玄元天母主 金光爍處 日月潛輝 寶杵旋時 鬼神失色 顯靈蹤於塵世 衛聖駕於閻浮 眾生有難若稱名 大士尋聲來救苦 大悲大願 大聖大慈 聖德巨光天後 摩利攴天大聖 先天斗姥元君 {三官誥} 志心皈命禮 唯三聖人 乃一太極 昔受浩劫家之命 鼎膺無量品之褒 紫微清虛洞陰 總領功過 賜福赦罪解厄 溥濟存亡 道冠諸天 恩覃三界 大悲大願 大聖大慈 三元三品 三官大帝 三宮九府 應感天尊 {玄天誥} 志心皈命禮 混元六天 傳法教主 修真悟道 濟度群迷 普為眾生 消除災障 八十二化 三教祖師 大慈大悲 救苦救難 三元都總管 九天游奕使 左天罡北極 右垣大將軍 鎮天助順 真武靈應 福德衍慶 仁慈正烈 協運真君 治世福神 玉虛師相 玄天上帝 金闕化身 盪魔天尊 {天師誥} 志心皈命禮 本來南土 上泝蜀都 先獲黃帝九鼎之丹 書後事老君兩度於玉局 千軸得修行之要 一時成吐納之功 法籙全成 受盟威品而結磷訣 正邪兩辨 奪福庭冶而化咸泉 德就大丹 道齊七政 大悲大願 大聖大慈 三天扶教 輔元體道大法天師 雷庭都省 泰玄上相 都天大法主 正一沖玄 神化靜應 顯佑真君 六合無窮 高明大帝 降魔護道天尊 {呂祖誥} 志心皈命禮 玉清內相 金闕選仙 化身為三教之師 掌法判五雷之令 黃粱夢覺 忘世上之功名 寶劍光輝掃人間之妖怪 四生六道 有感必孚 三界十方 無求不應 黃鶴樓頭留聖跡 玉清殿內錬丹砂存道於岩祠 顯仙跡於雲洞 闡法門之香火 理玄嗣之梯航 大悲大願 大聖大慈 開山啟教 靈應祖師 天雷上相 靈寶真人 純陽演正 警化孚佑帝君 興行妙道天尊 {薩翁真君誥} 志心皈命禮 派流西地 跡顯龍興 施財合葯濟群生 積行累修至道 授鐵師之教旨 掌玉府之雷書 身披白衲伏魔衣 手執五明降鬼扇 代天宣化 咒棗書符 運風雷於咫尺之間 剪妖魔於斗罡之下 道參太極 位列先天 松筠野鶴任縱橫 遐邇孤雲常自在 方方闡教 為萬法之宗師 處處開壇 作後人之模範 都天宗主 一元無上 薩翁真君 {王靈官誥} 志心皈命禮 先天主將 一炁神君 都天糾罰大靈官 三界無私猛吏將 金睛朱髪 號三五火車雷公 鳳嘴銀牙 統百萬貔貅神將 飛騰雲霧 號令雷霆 降雨開晴 驅邪治病 觀過錯於一十二年 授命玉帝 積功勛於百千萬種 誓佐祖師 至剛至勇 濟死濟生 方方闡教 處處開壇 豁落猛吏 三五火車 太乙雷神應化天尊 {救苦誥} 志心皈命禮 青華長樂界 東極妙嚴宮 七寶芳騫林 九色蓮花座 萬真環拱內 百億瑞光中 玉清天寶尊 應化玄元始 浩劫垂慈濟 大千甘露門 妙道真身 紫金瑞相 隨機赴感 誓願無邊大聖大慈 大悲大願 十方化號 普度眾生 億億劫中度人無量 尋聲赴感 太乙救苦天尊 [反八天] 青化妙嚴 慈相億千 身居長樂 尊座金蓮 慧光無礙 照諸幽泉 甘露流潤 遍灑空玄 朽骸枯骨 鹹得光鮮 拔度沉溺 不滯寒淵 [解厄真言] 上請天官解天厄 地官解地厄 水官解水厄 五帝解五方厄 四聖解四時厄 南宸解本命厄 北斗解一切厄 於是七元君 大聖善通靈 濟度諸厄難 超出苦眾生 若有急告者 持誦保安平 盡憑生百福 咸契於五行 三魂得安健 邪魅不能停 五方降真炁 萬福自來駢 長生超八難 皆由奉七星 生生身自在 世世保神清 善似光中影 應如谷里聲 三元神共護 萬聖眼同明 無災亦無障 永保道心寧 [報恩誥] 志心皈命禮 玄元應化 武曲分真 垂念我等眾生 有相脫生 父母懷躭十月 乳哺三年 辛苦百千 殷勤寸念 憐我父母 日漸衰朽 我今持念平等 悉滅嶮峻貪嗔 禮帝為師 祈恩報本 願我現在父母 福壽增延 過去宗祖 早得超生 大聖大慈 大仁大孝 八十二化 報恩教主 佑聖真武 治世福神 玉虛師相 玄天上帝 金闕化身 終劫濟苦天尊 一願風調雨順 二願五穀豐登 三願聖真萬歲 四願國土清平 五願民安物阜 六願福壽康寧 七願災消禍散 八願水火無侵 九願聰明智慧 十願學道成真 十一願諸神擁護 十二願亡者超升 一切飛禽走獸一切螻蟻蛇蟲 一切冤家債主一切男女孤魂 四生六道一切寒林 聞經聽法早得超升 聞經聽法早得超升 聞經聽法早得超升 [小贊韻] 青華教主 太乙慈尊 玉清應化顯金身 大千甘露門 接引群生 永出愛河津 接引群生 永出愛河津 [二郎神] 願滅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心明了 普願災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無上道 四恩三宥均利益 十洲三島任逍遙 迴向四府眾龍神 禮謝道經師三寶 向來誦經福無邊 風調雨順民安樂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誦經保平安 消災增福壽。 [土地咒] 此間土地 神之最靈 升天達地 出幽入冥 為吾關奏 不得留停 有功之日 名書上清 向來誦經功德 上奉高真 下保平安 賜福消災 同賴善功 證無上道 一切信禮 志心稱念 太乙救苦天尊 不可思議功德 ◎[結經偈] 既誦經語當解經義 各自省心 早求度世 人身不易得 正法最難遇 但念無常苦 各發清靜志 掃除諸妄念 去卻貪嗔痴 懺悔往昔非 當求今日是 勇猛生精進 各用皈命禮 [三皈依] 志心皈命禮 無上道寶 當願眾生 常侍天尊 永脫輪回 眾等志心皈命禮 無上經寶 當願眾生 生生世世 得聞正法 眾等志心皈命禮 無上師寶 當願眾生 學最上乘 不落邪見
⑹ 帶吉字的古詩句
《中和節日宴百僚賜詩》李適
韶年啟仲序,初吉諧良辰。
肇茲中和節,式慶天地春。
歡酣朝野同,生德區宇均。
雲開灑膏露,草疏芳河津。
歲華今載陽,東作方肆勤。
慚非熏風唱,曷用慰吾人。
《奉和同太子監守違戀》李元嘉
乾象開層構,離明啟少陽。
卜征從獻吉,守器屬元良。
逖矣凌周誦,遙哉掩漢庄。
好士傾南洛,多才盛北場。
地分丹鷲嶺,途間白雲鄉。
儲誠虔曉夕,宸愛積炎涼。
珠璧連霄漢,萬物仰重光。
《郊廟歌辭•祭汾陰樂章•凱安》蔣挺
維歲之吉,維辰之良。
聖君紱冕,肅事壇場。
大禮已備,大樂斯張。
神其醉止,降福無疆。
《祭汾陰樂章》蔣挺
維歲之吉,維辰之良。
聖君紱冕,肅事壇場。
大禮已備,大樂斯張。
神其醉止,降福無疆。
《奉和聖制送張說巡邊》崔日用
軒相推風後,周官重夏卿。
廟謀能允迪,韜略又縱橫。
吉日四黃馬,宣王六月兵。
擬清雞鹿塞,先指朔方城。
列將懷威撫,匈奴畏盛名。
去當推轂送,來佇出郊迎。
絕漠蓬將斷,華筵槿正榮。
壯心看舞劍,別緒應懸旌。
睿錫承優旨,乾文復寵行。
暫勞期永逸,赫矣振天聲。
《郊廟歌辭•讓皇帝廟樂章•奠幣》李舒
惟帝時若,去而上仙。
祀用商舞,樂備宮懸。
白璧加薦,玄纁告虔。
子孫拜後,承茲吉蠲。
《庄陵輓歌詞三首》張籍
白日已昭昭,干戈亦漸消。
迎師親出道,從諫早臨朝。
佞幸威權薄,忠良寵錫饒。
丘陵今一變,無復白雲謠。
觀風欲巡洛,習戰亦開池。
始改三年政,旋聞七月期。
陵分內外使,官具吉凶儀。
渭北新園路,簫笳遠更悲。
曉日龍車動,秋風閶闔開。
行帷六宮出,執紼萬方來。
慘慘郊原暮,遲遲挽唱哀。
空山煙雨夕,新陌繞陵台。
《昆侖兒》張籍
昆侖家住海中州,蠻客將來漢地游。
言語解教秦吉了,波濤初過鬱林洲。
金環欲落曾穿耳,螺髻長卷不裹頭。
自愛肌膚黑如漆,行時半脫木綿裘。
《酒罷張大徹索贈詩》李賀
長鬣張郎三十八,天遣裁詩花作骨。
往還誰是龍頭人,公主遣秉魚須笏。
太行青草上白衫,匣中章奏密如蠶。
金門石閣知卿有,豸角雞香早晚含。
隴西長吉摧頹客,酒闌感覺中區窄。
葛衣斷碎趙城秋,吟詩一夜東方白。
《惱公》李賀
宋玉愁空斷,嬌饒粉自紅。
歌聲春草露,門掩杏花叢。
注口櫻桃小,添眉桂葉濃。
曉奩妝秀靨,夜帳減香筒。
鈿鏡飛孤鵲,江圖畫水葓。
陂陀梳碧鳳,腰裊帶金蟲。
杜若含清露,河蒲聚紫茸。
月分蛾黛破,花合靨朱融。
發重疑盤霧,腰輕乍倚風。
密書題豆蔻,隱語笑芙蓉。
莫鎖茱萸匣,休開翡翠籠。
弄珠驚漢燕,燒蜜引胡蜂。
醉纈拋紅網,單羅掛綠蒙。
數錢教奼女,買葯問巴賨。
勻臉安斜雁,移燈想夢熊。
腸攢非束竹,胘急是張弓。
晚樹迷新蝶,殘霓憶斷虹。
古時填渤澥,今日鑿崆峒。
綉沓褰長幔,羅裙結短封。
心搖如舞鶴,骨出似飛龍。
井檻淋清漆,門鋪綴白銅。
隈花開兔徑,向壁印狐蹤。
玳瑁釘簾薄,琉璃疊扇烘。
象床緣素柏,瑤席捲香蔥。
細管吟朝幌,芳醪落夜楓。
宜男生楚巷,梔子發金墉。
龜甲開屏澀,鵝毛滲墨濃。
黃庭留衛瓘,綠樹養韓馮。
雞唱星懸柳,鴉啼露滴桐。
黃娥初出座,寵妹始相從。
蠟淚垂蘭燼,秋蕪掃綺櫳。
吹笙翻舊引,沽酒待新豐。
短佩愁填粟,長弦怨削菘。
曲池眠乳鴨,小閣睡娃僮。
褥縫篸雙線,鉤絛辮五總。
蜀煙飛重錦,峽雨濺輕容。
拂鏡羞溫嶠,薰衣避賈充。
魚生玉藕下,人在石蓮中。
含水彎蛾翠,登樓選馬騣。
使君居曲陌,園令住臨邛。
桂火流蘇暖,金爐細炷通。
春遲王子態,鶯囀謝娘慵。
玉漏三星曙,銅街五馬逢。
犀株防膽怯,銀液鎮心忪。
跳脫看年命,琵琶道吉凶。
王時應七夕,夫位在三宮。
無力塗雲母,多方帶葯翁。
符因青鳥送,囊用絳紗縫。
漢苑尋官柳,河橋閡禁鍾。
月明中婦覺,應笑畫堂空。
《中和樂九章•歌儲宮第六》盧照鄰
波澄少海,景麗前星。
高禖誕聖,甲觀升靈。
承規翠所,問寢瑤庭。
宗儒側席,問道橫經。
山賓皎皎,國胄青青。
黃裳元吉,邦家以寧。
《自代內贈》李白
寶刀截流水,無有斷絕時。
妾意逐君行,纏綿亦如之。
別來門前草,秋巷春轉碧。
掃盡更還生,萋萋滿行跡。
鳴鳳始相得,雄驚雌各飛。
游雲落何山,一往不見歸。
估客發大樓,知君在秋浦。
梁苑空錦衾,陽台夢行雨。
妾家三作相,失勢去西秦。
猶有舊歌管,凄清聞四鄰。
曲度入紫雲,啼無眼中人。
妾似井底桃,開花向誰笑。
君如天上月,不肯一回照。
窺鏡不自識,別多憔悴深。
安得秦吉了,為人道寸心。
《續姚梁公坐右銘》貫休
善為爾諸身,行為爾性命。
禍福必可轉,莫愨言前定。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則美無不克。
見人之失,如己之失,是亨貞吉。
反此之徒,天鬼必誅。
福先禍始,好殺滅紀,不得不止。
守謙寡慾,善善惡惡,不得不作。
無見貴熱,諂走蹩躠。
無輕賤微,上下相依。
古聖著書,矻矻孳孳。
忠孝信行,越食逾衣。
生天地間,未或非假。
身危彩虹,景速奔馬。
胡不自強,將升玉堂。
胡為自墜,言虛行偽。
艷殃爾壽須戒,酒腐爾腸須畏。
勵志須至,撲滿必破。
非莫非於飾非,過莫過於文過。
及物陰功,子孫必封。
無恃文學,是司奇薄。
患隨不忍,害逐無足。
一此一彼,諧宮合徵。
親仁下問,立節求己。
惡木之陰匪陰,盜泉之水匪水。
世孚草草,能生幾幾。
直須如冰如玉,種桃種李。
嫉人之惡,酬恩報義。
忽己之慢,成人之美。
毋擔虛譽,無背至理。
恬和愻暢,沖融終始。
天人之行,盡此而已。
丁寧丁寧,戴發含齒。
《大蜀高祖潛龍日獻陳情偈頌》貫休
有叟有叟,居岳之室。
忽振金湯,下彼巉崒。
聞蜀風景,地寧得一。
富人侯王,旦奭摩詰。
龍角日角,紫氣盤屈。
揭日月行,符湯禹出。
天步孔艱,橫流犯蹕。
穆穆蜀俗,整整師律。
髯發垂雪,忠貞貫日。
四人蘇活,萬里豐謐。
無雨不膏,有露皆滴。
有叟有叟,無實行實。
一瓶一衲,既朴且質。
幸蒙顧盼,詞暖恩郁。
軒鏡光中,願如善吉。
《桐江閑居作十二首》貫休
木落雨翛翛,桐江古岸頭。
擬歸仙掌去,剛被謝公留。
猛燒侵茶塢,殘霞照角樓。
坐來還有意,流水面前流。
香剎通真觀,樓台倚郡城。
陰森古樹氣,粗淡老僧情。
壁畫連山潤,仙鍾扣月清。
何須結西社,大道本無生。
靜室焚檀印,深爐燒鐵瓶。
茶和阿魏暖,火種柏根馨。
數只飛來鶴,成堆讀了經。
何妨似支遁,騎馬入青冥。
不問賡桑子,唯師妙吉祥。
等閑眠片石,不覺到斜陽。
獨自收櫧葉,教童探柏瓤。
王孫莫指笑,淡泊味還長。
詩琢冰成句,多將大道論。
人誰知此意,日日只關門。
乳鼠穿荒壁,溪龜上凈盆。
因知無事貴,言外更無言。
紅黍飯溪苔,清吟茗數杯。
只應唯道在,無意俟時來。
樹疊藏仙洞,山蒸足爆雷。
從他嫌復笑,門更不曾開。
蟬急野蕭蕭,山中信屢招。
樹香烹菌術,詩□□瓊瑤。
諸境教人認,荒榛引燒燒。
吾皇禮金骨,誰□美南朝。
露滴滴蘅茅,秋成爽氣交。
霜椑如蜜裹,□□似鹽苞。
浮蘚侵蛩穴,微陽落鶴巢。
還如山裡日,門更絕人敲。
塹鳥毛衣別,頻來似愛吟。
蕭條秋病後,斑駁綠苔深。
珠翠籠金像,風泉灑玉琴。
孰知吾所適,終不是心心。
芙蓉峰里居,關閉復何如。
白玃兼花鹿,多年不見渠。
紅泉香滴瀝,丹桂冷扶疏。
唯有西溪叟,時時到弊廬。
憶在山中日,為僧鬢欲衰。
一燈常到曉,十載不離師。
水汲冰溪滑,鍾撞雪閣危。
從來多自省,不學擬何為。
囊非撲滿器,門更絕人過。
土井連岡冷,風簾迸葉多。
村童頑似鐵,山菜硬如莎。
唯有前山色,窗中無奈何。
《上盧使君》貫休
一別旌旗已一年,二林真子勸安禪。
常思雙戟華堂里,還似孤峰峭壁前。
步出林泉多吉夢,帆侵分野入祥煙。
自憐酷似隨陽雁,霜打風飄到日邊。
《謝荊幕孫郎中見示《樂府歌集》二十八字》齊己
長吉才狂太白顛,二公文陣勢橫前。
誰言後代無高手,奪得秦皇鞭鬼鞭。
《競舟》元稹
楚俗不愛力,費力為競舟。
買舟俟一競,競斂貧者賕。
年年四五月,繭實麥小秋。
積水堰堤壞,拔秧蒲稗稠。
此時集丁壯,習競南畝頭。
朝飲村社酒,暮椎鄰舍牛。
祭船如祭祖,習競如習讎。
連延數十日,作業不復憂。
君侯饌良吉,會客陳膳羞。
畫鷁四來合,大競長江流。
建標明取捨,勝負死生求。
一時歡呼罷,三月農事休。
岳陽賢刺史,念此為俗疣。
習俗難盡去,聊用去其尤。
百船不留一,一競不滯留。
自為里中戲,我亦不寓游。
吾聞管仲教,沐樹懲墮游。
節此淫競俗,得為良政不。
我來歌此事,非獨歌此州。
此事數州有,亦欲聞數州。
《和樂天送客游嶺南二十韻》元稹
我自離鄉久,君那度嶺頻。
一杯魂慘澹,萬里路艱辛。
江館連沙市,瀧船泊水濱。
騎田回北顧,銅柱指南鄰。
大壑浮三島,周天過五均。
波心涌樓閣,規外布星辰。
狒狒穿筒格,猩猩置屐馴。
貢兼蛟女絹,俗重語兒巾。
舶主腰藏寶,黃家砦起塵。
歌鍾排象背,炊爨上魚身。
電白雷山接,旗紅賊艦新。
島夷徐市種,廟覡趙佗神。
鳶跕方知瘴,蛇蘇不待春。
曙潮雲斬斬,夜海火燐燐。
冠冕中華客,梯航異域臣。
果然皮勝錦,吉了舌如人。
風黖秋茅葉,煙埋曉月輪。
定應玄發變,焉用翠毛珍。
句漏沙須買,貪泉貨莫親。
能傳稚川術,何患隱之貧。
《離思五首》元稹
自愛殘妝曉鏡中,環釵謾篸綠絲叢。
須臾日射燕脂頰,一朵紅蘇旋欲融。
山泉散漫繞階流,萬樹桃花映小樓。
閑讀道書慵未起,水晶簾下看梳頭。
紅羅著壓逐時新,吉了花紗嫩麹塵。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紕縵最宜人。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尋常百種花齊發,偏摘梨花與白人。
今日江頭兩三樹,可憐和葉度殘春。
⑺ 地仙演義的小說目錄
第一卷 鴻蒙劫 第一章 游青城獨驢尋蹊徑 見異樹小子返鴻蒙 第二章 修靈識甫覺真如 遇寶樹方明本性 第三章 爭先只因前世鑒 煉體且為後來謀 第四章 逢盤古結得善緣 論化形共品靈果 第五章 贈紫氣盤古談大道 熔精血鎮元鑄金身 第六章 收物事盤古贈寶鼎 游鴻蒙鎮元得靈根 第七章 鎮元失語泄天機 盤古贈符談運勢 第八章 靈根出塵翳 瑞草現華容 第九章 燭龍分火成造化 異寶發威震鴻蒙 第十章 省問真身尋至寶 堪破幻境見真容 第十一章 鎮元終獲二靈根 盤古將開一世界 第十二章 三千神魔盡成灰 兩大神器皆應劫 第十三章 盤古開天應劫數 鎮元得寶煉玄黃
第二卷 赤明劫 第十四章 洪荒有道生萬物 鎮元出關上不周 第十五章 井中收秘液 造化賭黃龍 第十六章 小弟子入門 玄龍印出世 第十七章 造化出戊己 鴻鈞證混元 第十八章 鴻鈞傳教化 眾仙上紫霄 第十九章 鴻鈞傳道紫霄宮 冥河結怨西方教 第二十章 觀根性道祖收徒 掌洪荒二仙得寶 第二一章 鎮元首開人參會 眾仙皆入法寶中 第二二章 果會分果再分寶 鎮元結緣又結因 第二三章 木公金母掌洪荒 鴻鈞道祖談聖道 第二四章 眾仙問聖位 道祖分靈寶 第二五章 鴻鈞合天道 眾仙下紫霄 第二六章 異族突起洪荒地 鎮元一上太陽宮 第二七章 太一拒婚生波折 鎮元斡旋說太陰 第二八章 陰陽初定婚姻事 鎮元二上太陽宮 第二九章 鎮元三上太陽宮 太陽太陰終成偶 第三十章 鎮元終得桂花樹 紅雲又遇劫中魔 第三一章 准提當道路 紅雲陷危機 第三二章 紅雲殞身開大劫 異族得道舞洪荒 第三三章 異族勢大難守拙 燭龍舌巧易動心 第三四章 燭龍擺大陣 帝俊入彀中 第三五章 燭龍攻佔太陽星 太陰出奔粟廣野 第三六章 借法寶羲和救夫 亂洪荒龍族失德 第三七章 道祖面命平洪荒 眾仙暗鬥生齷齪 第三八章 眾仙奔歧路 王母獻計謀 第三九章 王公血海說冥河 巫族起兵伐龍族 第四十章 龍巫大戰太陽星 冥河初現血神子 第四一章 巫族戰罷太陽星 妖族再擺周天陣 第四二章 燭龍大破周天陣 妖巫齊戰太陽星 第四三章 都天陣惡吞天地 後土心慈走燭龍 第四四章 伏羲邀幫手 鎮元立山門 第四五章 鎮元開山惹是非 二仙東來爭氣運 第四六章 三清息干戈 鎮元助妖族 第四七章 鎮元觀陣太陽星 群仙兵發粟廣野 第四八章 鎮元大破盤龍陣 燭龍禍害太陽星 第四九章 燭龍殞命真身散 眾仙爭寶是非生 第五十章 太陽息征戰 火源化靈燈 第五一章 一爐化出六弟子 二氣催生兩仙人 第五二章 東皇謀紫府 帝俊論洪荒 第五三章 羲和驅日浴東海 鎮元授徒談玄機 第五四章 浴日激怒群仙主 揮旗驚退太陽神 第五五章 萬壽山再添福地 五庄觀初下二徒 第五六章 麒麟守山門 玄竹逢芝母 第五七章 玄穹玄竹逢故舊 參公芝母待嘉賓 第五八章 千般套話去 百計出山來 第五九章 師傅證聖道 弟子脫劫災 第六十章 鎮元子訓徒 西王母訪山 第六一章 金母問話萬壽山 黃中現身五庄觀 第六二章 金母贈靈根 帝俊謀巫族 第六三章 八臂仙獵殺巫族 眾祖巫攻擊紫府 第**章 妖族攻紫府 血海犯靈山 第六五章 靈山三陣斗 紫府二仙分 第六六章 紫府洲毀於一旦 東王公因果皆消 第六七章 紫府洲雲煙盡散 昆侖島精銳全出 第六八章 金母數相敵妖族 鎮元一擊退冥河 第六九章 道祖現身平量劫 妖巫分治定洪荒 第三卷 妖巫劫 第七十章 天庭誕下十太子 三清遷居玉京山 第七一章 鎮元戲紅塵 娘娘談大勢 第七二章 後土憂巫族 女媧惜生靈 第七三章 鎮元送精血 女媧造人族 第七四章 鎮元萬里遷人族 冥河一心害地仙 第七五章 明玄敵住血神子 五部進犯萬壽山 第七六章 太極之陣阻五部 五靈之陣退冥河 第七七章 人族方遷伊洛間 便有幽華驚世界 第七八章 三清二仙各有心 後土玄昊雙得寶 第七九章 洪荒出四聖 萬壽響一聲 第八十章 一仙轉世光嚴國 二巫爭戰部洲中 第八一章 心有執念偏生事 身出方寸自下山 第八二章 黃龍兩相遇 巫族戰不休 第八三章 誤作巫人戰 卻引血海來 第八四章 意被冥河誤 身遭血海囚 第八五章 共工怒觸不周山 元始暫消血海劫 第八六章 精氣還巫族 精血入洪荒 第八七章 天地傾血海 血煞破蓮花 第八八章 身為天地祭 命若一燈懸 第八九章 天地歸安定 女媧證聖人 第九十章 西天侵血海 天眾誦阿彌 第九一章 紅蓮浴火增異色 鎮元傳道有新篇 第九二章 功法傳一脈 元神助一巫 第九三章 神獸懷異寶 講道東海邊 第九四章 本是紅塵寶 便引是非來 第九五章 一仙借靈寶 二徒入紅塵 第九六章 至寶出世遭天嫉 地仙有術解危機 第九七章 寶傘內顯豪光色 葫蘆中藏日月星 第九八章 眾徒得靈寶 血海生陽神 第九九章 元嬰生紫府 後土化輪回 第100章 血海成虛妄 輪回聚幽魂 第101章 西方演教義 血海入幽冥 第102章 二聖論道法 地仙下洪荒 第103章 秋風起萍末 帝俊有遠謀 第104章 誇父逐日殞身 後羿矢志煉箭 第105章 玄雲收火羽 後羿下幽冥 第106章 魂魄織羅網 東行有奇聞 第107章 三族說生計 二仙悟自然 第108章 異人施異術 靈水治靈蟲 第109章 盤王傳妙道 生養有旁枝 第110章 妖巫戰暘谷 畢方顯神威 第111章 羲和退巫族 十日出洪荒 第112章 三清邀講混元道 常曦問計媧皇宮 第113章 求聖人清風當路 結善緣媽祖得珠 第114章 後羿箭射九日 妖皇怒下洪荒 第115章 帝俊挾恨煉凶器 玄雲著意探神宮 第116章 探暘谷二仙得寶 植扶桑玄雲游園 第117章 金烏託庇媧皇宮 羲和尋仇凶險地 第118章 中陷阱羲和殞身 持節義伏羲殉難 第119章 血淚鑄凶器 仇恨演殺機 第120章 妖巫皆死戰 兩陣齊損傷 第121章 妖皇仗劍誰能敵 金蟾報恩也堪憐 第122章 祖巫盡顯潑天勇 金烏也發耀日光 第123章 眾聖爭至寶 女媧破混沌 第124章 散妖巫塵埃落定 賜靈果金烏變身 第125章 陸壓入昆侖 女媧投紅線 第126章 紅顏循宿命 恩怨演悲歡 第127章 後羿求靈葯 嫦娥奔太陰 第128章 萬千紅線為誰主 兩世恩仇伴劍生 第129章 尋舊夢吳剛伐桂 助伏羲鎮元送寶 第130章 伏羲出人妖同治 鍾磬響地仙回山 第131章 歸山門地仙賽寶 說端的鎮元逐徒 第132章 地仙開枝散葉 巫族並育奇葩 第133章 道人兩度烈山氏 人巫皆有父母恩 第134章 五穀養人族 萬世誦神農 第135章 伏羲傳八卦 蚩尤作五金 第136章 軒轅出風雲始動 妖神聚再戰洪荒 第137章 妖巫縱起大雨水 金母遣下小徒兒 第138章 伏羲賜寶劍 軒轅展神威 第139章 蚩尤起大陣 玄女下洪荒 第140章 玄女授秘術 玄雲賜丹丸 第141章 逐鹿戰雲密 東海風雷疾 第142章 神符含妙計 金印克雷霆 第143章 貪靈寶東海生因果 論劫數夔牛得生機 第144章 造化鼎中生四足 玄圃園內見靈根 第145章 夔牛新得風雷翅 蚩尤欲招魑魅軍 第146章 魑魅魍魎陷軍陣 幽冥寶塔見神通 第147章 夔鼓響巫族敗走 神劍出蚩尤喪生 第148章 分勝負人主止兵戈 說巫族炎帝提舊事 第149章 凶器隱藏鋒銳 炎黃分治巫妖 第150章 地仙助人族 神農拜五庄 第151章 愚公移山增逸事 稚女問道有因緣 第152章 舌綻蓮花生煩惱 心出惡念釀劫災 第153章 遭暗算女娃殞命 存元神精衛填海 第154章 敖廣嫁禍多城府 瑤姬問罪欠思量 第155章 東海又見妖巫戰 洪荒為有風雨來 第156章 戰玉門妖巫再結怨 問氣數炎帝始寬懷 第157章 方為有熊客 又作阪泉兵 第158章 約三戰妖巫激斗 現真功聖母爭雄 第159章 闡教弟子下山 西方接引設局 第160章 一言激聖母 三圈縛飛熊 第161章 靈寶施威欺聖母 九頭得便敗妖王 第162章 燃燈西去邀道友 聖母回山稟事由 第163章 報舊怨陸壓出山 結因緣五佛赴戰 第164章 聽調派妖王探虛實 抗法寶刑天顯威風 第165章 簽軍令燃燈許諾 現靈火誇峨殞身 第166章 飛刀追舊恨 壯士斷頭顱 第167章 相柳六神失主 神農劃地成河 第168章 山河阻道怨難解 東海留波恨未平 第169章 傘中奔何急 鼎內戰猶酣 第170章 顯神通燃燈施法 代殺劫古佛殞命 第171章 應劫數再殞三佛 顯神通降服二妖 第172章 伏大鵬一翅入西天 脫靈殼金蟬承劫數 第173章 截教出手謀大興 炎帝一語定輸贏 第174章 佛道因果驚失色 父女重逢慰寬心 第175章 先將一寶歸原主 再約三戰定輸贏 第176章 現兇相燃燈推命數 撒五色怪鳥顯神通 第177章 錯玄機金烏仍食火 多妙算貪心反受咎 第178章 收妖族截教大興 聚萬仙法陣威風 第179章 明大勢炎帝終服命 助巫族五庄再傳功 第180章 本草經成得正果 陰謀敗露論前因 第181章 龍王送珠脫災禍 孔雀失羽反化形 第182章 問老君元始討功德 還因果玉鼎得玄功 第183章 問大道黃帝成正果 求功德當扈進讒言 第184章 爭靈草陸壓逢當扈 賽蠱術玄素會盤王 第185章 忠言恆逆耳 災禍總難防 第186章 三訪凶星到 一拜災禍來 第187章 水土相妨成非命 西南同路見異能 第188章 玄素尋遺寶 玄雲赴北冥 第189章 再聚周天陣 重煉妖師宮 第190章 北冥方消因果 西南又起紛爭 第191章 暗算巫族毒如蠍 問罪人皇威如獄 第192章 寶印功成歸舊主 娘娘意動納新徒 第四卷 封神劫 第193章 天地齊發殺劫 紫霄議立天庭 第194章 道祖一氣定三洲 鎮元十年育孤種 第195章 蟠桃會方收四將 幽冥教已戰九天 第196章 天庭鏖戰幽冥教 地仙欲下王屋山 第197章 寶甲薄如紗 師恩深似海 第198章 一方動引八方動 一事修行萬事空 第199章 天庭得道多助 地仙成竹在胸 第200章 腹中修大道 火里現紅蓮 第201章 血海浩盪凶星照 紫氣煌煌天帝來 第202章 妖巫族散堪一嘆 仙凡路迥實難求 第203章 十世才知誠意 一丹便見枯榮 第204章 五方五老成虛位 前生今世有姻緣 第205章 鯀竊息壤終亡命 仙配凡人釀大災 第206章 既有名師傳道術 豈無至寶劈桃山 第207章 假公濟私得至寶 齊心合力救母親 第208章 斧劈桃山年正少 力退天兵勇無窮 第209章 玉帝封神安仙子 大禹治水問應龍 第210章 瑞鳥方贈神針鐵 蛇妖又噴紫毒涎 第211章 收蛇妖二郎得兵刃 泄湖水義士遇凶猿 第212章 兄弟齊心雖奮勇 靈猴變化更高強 第213章 雷水拼真法 陰陽論玄機 第214章 靈猴率性誠難馴 錦鯉齊心不可驅 第215章 魚龍變化非難事 道體常新也易為 第216章 河津大開龍門陣 巫山又現理水文 第217章 年少怎知深淺 兩合便見高低 第218章 七彩神蟲多靈異 九首大巫絕生機 第219章 治水功成問大計 不做神仙也安然 第220章 蟠桃再會開因果 天帝一拜動聖人 第221章 言挑西方出口願 榜封神道入世仙 第222章 突聞殺劫起 卻報地府神 第223章 輕語如雷驚聖道 群仙作子議封神 第224章 天帝一怒因拂袖 二聖爭持果難和 第225章 元始收徒多謀劃 准提論寶別有心 第226章 七寶宮二議封神榜 闡教主功歸富貴人 第227章 鎮元子東海呈利害 截教主碧游問興衰 第228章 碧游宮三議封神榜 媧皇殿求取先行官 第229章 聖人言行能算計 靈珠去向尚多疑 第230章 乾坤圈裡爭先手 混天綾下動龍宮 第231章 哪吒無知傷性命 太乙有意助波瀾 第232章 太乙巧言推罪責 石磯受氣動無名 第233章 莫道頑石輸靈性 沖冠一怒問聖人 第234章 哪吒剔骨還父母 元始偏私喪石磯 第235章 只因魂魄無依處 萬壽山巔掛地書 第236章 壓榜尊神歸萬壽 靈珠童子脫闡門 第237章 入昆侖元始傳神榜 經戰陣哪吒建首功 第238章 四聖驅兵臨城下 西岐失榜問元龍 第239章 修羅血煞遺蹤跡 哪吒楊戩探幽冥 第240章 二探幽冥尋蹤跡 再回萬壽問聖人 第241章 哪吒三探封神榜 鎮元再謀一盤棋 第242章 天地和合生人寶 輪回逆轉注元靈 第243章 取回天書歸舊地 喝止異獸得靈珠 第244章 陣前易得千般勝 室內難防一劍仇 第245章 計賺混元傘 槍挑四天王 第246章 為憂劫中失大器 且將異寶授佳徒 第247章 陣前生死原多見 蘆篷相吊實堪驚 第248章 風吼何如金光利 無心難解有心圍 第249章 游龍帕中藏大秘 燭龍鞭里養真靈 第250章 燭龍遺寶雖神妙 金仙之身不等閑 第251章 天數焉能逆 道心不可違 第252章 金磚已賺公明去 金剪又引三霄來 第253章 大陣銷神如反掌 雲霄上榜費猜疑 第254章 金斗該落幽冥內 雲霄暫歸地書中 第255章 哪吒有福收奇寶 聞仲失機斷金鞭 第256章 聞仲喪師傾大廈 子牙東進戰金雞 第257章 遇神光哪吒激斗 觀氣運女媧出宮 第258章 女媧鼓琴集百鳥 哪吒救急戰青龍 第259章 哪吒妙計奪青龍 余化恃強戰汜水 第260章 神蟲顯法除奇毒 巫寶歸元去鉛華 第261章 神器發威結因果 忠臣殉國下雄關 第262章 通天擺下誅仙陣 闡截二教論雌雄 第263章 六聖鏖戰誅仙陣 三仙消卻會元功 第264章 鎮元造訪兜率宮 通天再擺萬仙陣 第265章 業果成捷徑 忿怒現明王 第266章 赤松子出世 九轉丹顯功 第267章 萬仙陣諸聖演道 受圍攻多寶護師 第268章 萬仙陣恩怨皆了 三大教興衰未明 第269章 談往生哪吒回命 化地獄酆都捨身 第270章 天庭兩拒封神 諸聖再議神位 第271章 西方教追索金蓮 鎮元子幽冥大戰 第272章 大曼荼羅現 鴻鈞道祖臨 第273章 斬將封神功方竟 懸棺鎮國禍暗埋 第274章 雷澤元神遁世 李玄異相尋仙 第275章 授神職諸仙觀禮 問法寶玉帝用謀 第276章 參周天玄雲煉寶 議改教諸聖逼宮 第277章 天人相犯知真假 禍國殃民是何人 第278章 戲烽火西周亡國 說順逆鎮元訓徒 第279章 游八方管仲相齊 說元始准提借寶 第280章 鼓舌如簧施毒計 投凡下界結聖胎 第281章 准提以儒亂道 老子出關化胡 第282章 輸賭約接引讓步 中毒計老子升仙 第283章 西方教興龍華會 鎮元子論再封神 第284章 現人書詳談神位 排眾議一意孤行 第285章 闡教徒代傳西法 媧皇宮獨得機緣 第286章 說秦君商鞅變法 別鬼谷蘇秦下山 第287章 反其道蘇秦用計 奪先機玄素請援 第288章 已乘變化居宮闕 再訪真龍亦枉然 第289章 二教主訪龍被戲 黃石公拜地成仙 第290章 長平戰起連山陣 殞命歸神喪二吒 第291章 甲乙干戊己 再戰喪土靈 第292章 鏖戰三仙成七轉 又約三陣見輸贏 第293章 三大陣生機一線 三大士返本還源 第294章 長平兩軍換將 天庭一語相激 第295章 法力通玄四方鎮 因果報應一時還 第296章 天羅傘下燃燈殞命 神火罩中精衛遭劫 第297章 起干戈天女喪命 中挑撥白起回秦 第298章 郭開用計又除李牧 白起無功轉問驪山 第299章 平隱患仙子授天機 挾三清准提論罪狀 第300章 諸仙論道動根基 秦王發兵平六國 第301章 截大道再出誅仙陣 伐崤山共聚曼荼羅 第302章 女媧陣前罵元始 冥河興教犯寶山 第303章 拒冥河再現盤龍陣 求大道雙散會元功 第304章 出金印老母解危機 斬三屍鎮元趟惡陣 第305章 封神榜督戰周天陣 鎮元子怒摘四神兵 第306章 大曼荼羅隨寂滅 金仙道果俱消融 第307章 鎮元子揮槍破道 黃石公去國封神 第308章 天人相犯難持久 大道欺凌困地仙 第五卷 天人劫 第309章 接引斬屍開世界 准提立誓證混元 第310章 如來興大教 後土掌幽冥 第311章 三清並道秦皇死 仙胞孕育石猴生 第312章 白馬西來爭鬥起 門徒匯聚聖人謀 第313章 鎮元子落子壓棋枰 四聖人擊掌盟誓約 第314章 金蟬子轉世求經 六耳猴脫身混世 第315章 福洞仙山堪嘯傲 名枷利鎖不逍遙 第316章 妒念生煩難守拙 心猿縱馬更無韁 第317章 話是真來卻作假 誠心待客又遭疑 第318章 不納良言遭挫折 難栓意馬俱西來 第319章 悟空辨真假 水母性歸真 第320章 玄羅涉險收水母 長老談詩會木仙 第321章 二仙歷劫回山 三妖當途取笑 第322章 孫悟空西天求救 三妖仙歷劫歸真 第323章 太清探問鎮元子 壯士尋仙太華山 第324章 扶搖子賭棋平亂世 三聖皇證道慶昌隆 第325章 說治說亂難為伍 論道演道再相爭 第326章 八景宮議論地仙界 五庄觀又品人參果 第327章 與世同君鎮元子 千年一飲元會功 第328章 女媧鞭退三聖皇 後土尺迫諸天主 第329章 六聖人大戰分勝負 寧封子出世定乾坤 後記 新書預告
⑻ 武則天 璇璣圖序 原文
原文:
《璇璣圖序》
唐 武則天
前秦苻堅時,秦州刺史扶民竇滔妻蘇氏,陳留令武功蘇道質第三女也。名蕙,字若蘭。智識精明,儀容秀麗;謙默自守,不求顯揚。年十六,歸於竇氏,滔甚愛之。然蘇氏性近於急,頗傷嫉妒。
滔字連波,右將軍於真之孫,朗之第二子也。風神秀偉,該通經史,允文允武,時論尚之。苻堅委以心膂之任,備歷顯職,皆有政聞。
遷秦州刺史,以忤旨謫戌敦煌。會堅克晉襄陽,慮有危逼,藉滔才略,詔拜安南將軍,留鎮襄陽。初,滔有寵姬趙陽台,歌舞之妙,無出其右。滔置之別所。蘇氏知之,求而獲焉,營加棰辱,滔深以為憾。
陽台又專伺蘇氏之短,讒毀交至,滔益忿恨。蘇氏時年二十一。及滔將鎮襄陽,邀蘇同往,蘇氏忿之,不與偕行。滔遂攜陽台之任,絕蘇音問。
蘇氏悔恨自傷,因織錦為迴文:五采相宣,瑩心耀目。縱橫八寸,題詩二百餘首,計八百餘言,縱橫反復,皆為文章。其文點畫無闕。才情之妙,超古邁今。
名《璇璣圖》。然讀者不能悉通。蘇氏笑曰:「徘徊宛轉,自為語言,非我家人,莫之能解。」遂發蒼頭齎至襄陽。滔覽之,感其妙絕,因送陽台之關中,而具車從盛禮迎蘇氏歸於漢南,恩好愈重。
蘇氏所著文詞五千餘言,屬隋季之亂,文字散落,而獨錦字迴文盛傳於世。朕聽政之暇,留心《墳典》,散帙之次,偶見斯圖。因述若蘭之多才,復美連波之悔過,遂制此記,聊以示將來也。大周天冊金輪皇帝制。
譯文:
前秦苻堅時,秦州刺史扶民寶我妻子蘇氏,陳留縣令武功蘇道質第三個女兒了。名蕙草,字若蘭。見識精明,容貌秀麗;於謙默默堅守,不求顯揚。十六歲,到竇氏,我很愛他。然而蘇氏性接近於急,很會嫉妒。
朱滔字連續波,右將軍在真的孫子,朗的第二個兒子啊。風神秀偉,博通經史,能文能武,當時人們還的。苻堅委以心腹之任,劉備歷任顯要的職務,都有政治報告。
任秦州刺史,因為違背皇帝旨意被日敦煌。適逢楊堅攻克晉襄陽,擔心有危險,憑借我才能,下詔任命安南將軍,留下鎮襄陽。當初,我有寵姬趙陽台,歌舞之妙,無出其右。
我設置的區別是。蘇氏知道了,要求而獲得了,營加拷打羞辱,我深為遺憾。陽台又專門等待蘇氏的短,讒言詆毀交到,我更加憤恨。蘇氏當時二十一歲。
及至朱滔將鎮守襄陽,邀請蘇同去,蘇氏生氣的,不與同行。我於是帶陽台的責任,沒有蘇音訊。
蘇氏後悔自己傷害,通過織錦為迴文:五彩相宣,瑩心耀目。縱橫八寸,題詩二百多首,計有八百多說,縱橫反復,都是文章。他的文字筆畫不缺。有情之妙,超古代超越現在。名為《璇璣圖》。
但讀者不能全部通曉。蘇氏笑著說:「徘徊曲折,為自己說話,不是我的家人,沒有人能理解。」於是打開僕人帶到襄陽。
我看了,感謝他的絕妙,通過把陽台的關中,而將車從盛禮迎接蘇氏回到漢南,恩好越重。
蘇氏所著文章五千餘言,適逢隋季的混亂,文字散落,而只有錦字迴文盛傳於世。我處理政事的閑暇,留心《經典》,散函的順序,偶爾看到這地圖。
通過闡述若蘭多的才能,又美連續波的悔過,於是制定這記,姑且以表示將來的事。大周天冊金輪皇帝制度。
(8)河津第三中學周天擴展閱讀:
璇璣圖簡介:
蘇惠之夫竇滔因拒不服從軍令被前秦苻堅左遷至甘肅敦煌,竇滔在這段時光中結識了善於歌舞的趙陽台,並納趙陽台為妾。
這令身為原配的蘇惠與趙陽台關系頓時緊張,兩人在竇滔面前相互詆毀,結果是竇滔對蘇惠日漸不滿。
在蘇惠21歲時,竇滔獲令鎮守襄陽,從甘肅動身時也將趙陽台帶在身邊,對丈夫攜小妾動身的蘇惠甚為不滿,拒絕與夫君一同前往襄陽。
這一舉動使竇滔與蘇惠之間的感情關系落入冰點,隨後竇滔斷絕了與蘇惠的聯系。
不久蘇惠就對與丈夫斷絕往來的事情悔不當初,獨守空房蘇惠將對丈夫的漫長思念之情寄託在自小的愛好——詩詞歌賦上,轉眼間已寫出幾百篇詩章。
蘇惠將詩篇進行了絕妙的編排,這就是璇璣圖——以五色絲線在八寸見方的錦緞上綉下了句句迴文的兩百餘首詩詞。璇璣圖無論正讀、反讀、縱橫反復都可以是一篇詩章。堪稱是一篇巧奪天工的名作。
當《璇璣圖》見世時一段時間里並沒有人能夠讀通全篇詩章,對此蘇惠笑答:「詩句章節徘徊宛轉,也依舊是一首詩賦。除了我的家人,誰也不會明白個中三味。」
於是蘇惠的家人將《璇璣圖》星夜送至襄陽竇滔手中。看到妻子詩文的竇滔感受到妻子蘇氏的愛意,最終決定將趙陽台送回關中,派出精心修飾的禮車將蘇氏接回襄陽。兩人恩愛如初。
此後璇璣圖被諸多名家解讀,其中唐朝武則天曾專門為蘇惠與《璇璣圖》撰寫序文。宋代才女朱淑真著有《璇璣圖記》,成為堪與武則天所撰序文媲美的研究文章。
⑼ 河津市第三中學怎麼樣
簡介:河津市第三中學,創建於1992年,原名山西鋁廠第二中學,建校初期隸屬於中國鋁業山版西分公司,為權企業辦學性質。2006年學校移交河津市政府管理,2007年通過運城市教育局評估驗收,成為運城市示範高中。學校位於山西省河津市鋁基地希望街19號,佔地80餘畝,總面積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校園綠樹成蔭,錯落有致,環境優美。學校硬體設施齊全,設備一流。
注冊資本:827萬人民幣
⑽ <<庄王伐陳>>的翻譯
春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到公元前476年(《史 記·十二諸侯年表》為前 477年,《史記·周本紀》為 前478年)周敬王卒的中國歷史時期,因魯史《春秋》記 錄了這一階段的歷史而得名。由於周的東遷,前人也稱 這時期為東周。
周東遷後,實力大為削弱。全國處於分裂割據的狀 態。見於《左傳》的大小國家約有一百二十多個。其中 以姬姓者為最多,有晉(在今山西侯馬)、魯(在今山 東曲阜)、曹(在今山東定陶)、衛(先在今河南淇縣, 後遷至今河南濮陽)、鄭(在今河南新鄭)、燕(在今 北京)、滕(在今山東滕縣)、虞(在今山西平陸)、虢 (在今河南陝縣)、邢(初在今河北邢台,後遷山東聊 城)等國;姜姓國有齊(在今山東臨淄)、許(原在今 河南許昌)、申(在今河南南陽)、紀(在今山東壽光);嬴 姓有秦(在今陝西鳳翔)、江(在今河南羅山西北)、黃 (在今河南潢川)、徐(在今江蘇泗洪);羋姓有楚(在 今湖北江陵);子姓有宋(在今河南商丘)、戴(在今 河南蘭考);姒姓有杞(原在今河南杞縣,後遷到今山 東濰坊);媯姓有陳(在今河南淮陽);曹姓有邾(在 今山東鄒縣)、小邾(在今山東滕縣);任姓有薛(在 今山東滕縣);曼姓有鄧(在今湖北襄樊)。另外還有 屬於風姓、己姓、□姓、偃姓等小國。各國之中最強大 者為晉、楚,其次為齊、秦,再次則為鄭、宋、魯、衛、 曹、邾等國。春秋末崛起者為吳、越兩國。除以華夏族 為主的大大小小國家之外,還有不少的戎、狄、蠻、夷 交錯其間。在長期的相互混戰之中,不少小國被強國所 吞並。見於《左傳》的一百二十餘國,到春秋末只剩下 原來的三分之一了。
經 濟
井田制和農業耕作狀況 春秋時各國都普遍實行井 田制。據《左傳》,楚人「井衍沃」,鄭「都鄙有章」, 「田 有封洫,廬井有伍」。所謂井田,是指田地被分劃成整 齊的小塊,田間的土埂和溝洫成為田與田之間的一種界 限。《國語》說齊桓公時,管仲以為「井田疇均則民不 憾」。這是為了消除農民之間的不滿情緒。所以強調把 田地一定要劃分成等量的面積。另方面則出於對農民征 收賦役的需要。與此同時,農民也被組織起來。如《國 語·齊語》說齊國是「制都三十家為邑,邑有司,十邑 為卒,卒有卒帥,十卒為鄉,鄉有鄉帥,三鄉為縣,縣 有縣帥,十縣為屬,屬有大夫,五屬故立五大夫」。把 許多分散的農戶,納入這類村社組織之中,再派官吏去 管理,可起到鞏固統治的作用。後來郡縣制下的鄉里制 就由此演化而來。
井田的最高所有權屬於國家或貴族,農民僅有使用 權而已。井田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小塊的私田由每戶 農民去耕種,收獲歸己。公田則由大家通力合作,收成歸 國家或貴族。但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種公田的積極性 日益衰退,從而影響了國家的收入。於是各國對稅收方 式也作了相應的改變。齊在桓公時就已實行按地畝征租 稅,魯則在宣公十五年(前594)也宣布「初稅畝」,長 期以來的力役租被履畝而稅的實物稅所取代。
除田稅外,農民還要在有戰爭時向國家交納軍賦。軍 賦按井徵收糧食、草料和牲畜。由於戰爭頻繁,國家不 斷加賦,如鄭作丘賦,魯季孫「用田賦」,都是違反舊 制而加重農民負擔的一種新措施。
除劃分為井田的用地之外,還有不劃井的零散土地。 如《周禮》說在國都附近有官田、士田、賈田、賞田等。 官田、賈田是分給供職於官府的小吏、工商的祿田,士田 是授予士家屬的份田,《孟子》所說的「士有圭田」,即 指這類形狀不規則的田。這些田的最高所有權也屬於國 家。當時卿大夫之間土地雖可以轉移,但在小貴族和平 民中缺乏土地所有權,特別是買賣土地的現象還未曾出 現。《禮記》說:「田裡不鬻」,與當時實際狀況相符。 耕作狀況 春秋時農業工具仍以木、石製品為主,耕 作工具多為木製的耒耜。青銅農具甚少,僅在春秋末,今 長江下游一帶才有過較多的銅農具。由於工具、技術都 和西周相差不遠,故耕作時仍須共同合作,耦耕到春秋 末年還未絕跡。
由於農業受工具、施肥等條件的限制,土地仍須輪 休。《周禮》說:「不易之田家百畝,一易之地家二百 畝,再易之地家三百畝。」即田地休閑的時間不等,長的 兩年,短的一年,也有不須休閑者,不過數量較少。《左 傳》中所說的「爰田」,和《周禮》中的「一易」、「再 易」之田相似,說明休閑田的普遍存在。
青銅器陶范 山西侯馬出土
青銅蟠螭紋曲尺形建築飾件 陝西鳳翔姚家崗出土 手工業和商業 手工業分民間的和官府的兩種。民 間如紡織不過是家庭的一種副業。官府工業則具有較大 規模,《周禮·考工記》提到的工種有攻木、攻金、攻 皮和刮磨、摶埴等項,冶鐵業大約出現於春秋末,但很 快就獲得了較大的發展。
青銅蟠螭紋長方形建築飾件 陝西鳳翔姚家崗出土 商業和手工業相似之處,除民間的相互交易外,就 是由官府經營或控制的工商業,《國語》說:「工商食 官」,正反映出手工業、商業都以官營為主的這一特點。 在各國中,可能出於地理位置的原因,鄭國的商業較為 發達。從文獻記載來看,有關鄭國商人的情況頗多,其 足跡遍於周、晉、楚等國。商人在出賣貴重物品時,必 須取得官府的許可,說明商人尚缺乏獨立的經濟地位。 在大的都邑中,都有專為交易所設的市,如《左傳》 提到鄭、魯、齊、晉諸國的市。當時民間交易仍以物易 物為主,但布、帛之類已作為一般等價物,起到貨幣的 作用。而使用金屬鑄幣則較晚,《國語》記周景王鑄大 錢是在公元前 524年,現在所見到的銅鑄空首布,其中 有一部分當為春秋末年所作。
庶人、工商和奴隸 庶人,或稱眾,是靠農耕而自食 其力的人數眾多的平民階層,也稱小人,以區別於貴族身 分的君子。《國語》說:「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庶人 多居於野中,故又稱為野人,或稱為□。庶人不同於貴 族之處是,只有小家庭而無家族組織,故無氏,時人稱 庶人為匹夫匹婦。
庶人勞動所得,其中一部分要上交,成為國家或貴 族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除租稅外,庶人負責沉重的徭 役,他們要為國家或貴族築路、修城和建造宮室。庶人 一般都被束縛於土地上面,缺乏遷徙的自由。盡管庶人 社會地位低下,但他們也能擁有一點財產,其中包括少 量的牲畜。
庶人以農穡為其職業,有時也可在官府充當秩位卑 微的府史,有軍功者有進仕之權利。在天下無道時,庶 人可以議政。《左傳》說:「國將興,聽於民」,即認 為君主能聽於民,才能使國家走向興盛和發達。由於民 在一國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故各國的賢明君主和政治 家都對庶民十分重視,提出了利民之類的政治主張。 工、商與庶人的社會身分比較接近。當時所謂的工 商主要是指為官府服務的手工業者和商人,與後來具有 獨立經濟地位的工商業者是有所不同的。工商本人有官 府之廩給,其家屬則仍須耕種官府頒發的「賈田」方能 生活。
工商都居於國中,身分世襲,不能隨意改變職業。但 與庶人一樣,享有一定的政治權利。當官府苛求無已時, 工商往往起而反抗,其中以衛國最為突出。春秋晚期,由 於經濟的發展,工商漸從官府的羈絆中解脫出來,因走向 獨立經營而致富。如春秋末,晉國絳地之富商可以「金 玉其車,文錯其服」。越的范蠡最後棄官從商,「十九 年之中三致千金」。孔子弟子子貢,經商於曹、魯之間, 成為孔門弟子中最富裕者。這種前所未有的現象,為以 後戰國進入發達的商品貨幣關系階段奠定了基礎。
奴隸名稱不一,一般稱為臣妾,也有稱為仆、豎或 牧、圉者。卿大夫家中都擁有較多的奴隸,奴隸往往來 自於賞賜,如晉景公曾賞給克狄有功的魏桓子「狄臣千 室」。除私家外,官府也有不少的奴隸,尤以罪犯奴隸為 多。所謂的奚、罪隸、胥靡就是指這一類的奴隸。《國 語》說:「皂隸食職」,即罪隸因有職事而受到官府的 供養。
臣妾或仆、豎一般多從事家內服役,而牧、圉則是 專管牧放牛馬的奴隸。官府還有一批具有手藝的奴隸,如 《左傳》有魯的孟孫曾賄賂給楚人「執斫、執□、執□皆 百人」的記載,這里所說的是木工、縫衣工和織工。《國 語》說當時有所謂隸農者,即使獲得肥沃的土地,但收 成多少都和自己無關,當是從事於農耕的官奴隸。由於 農業勞動中以庶人勞力為主。故奴隸勞動在生產中起不 到支配的作用。
政 治 制 度
國與野 春秋和西周相似,在王國或侯國之內,分 成國、野兩個部分。國是都城及其四郊,是君主直接統 治的區域;在郊以外到邊境為野,或稱野鄙,君主把野 的一部分分封給卿大夫,由卿大夫去統治。
國中所居者為國人,其中包括士和工、商或其他一 些平民。如齊國把國中分為二十一鄉,即士鄉十五和工 商之鄉六。士是貴族中地位最低者,他們世代服兵役,出 征時充當甲士;也可以仕進,國家授予他們小塊土地以 作為俸祿,故《國語》說:「士食田」。士在國人中屬 於主體部分,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包括士在內的國人 在發生暴亂或政變時,往往成為舉足輕重的力量,因此, 君主或貴族經常「禮國人」,或是對國人「餼粟」,如 他們能贏得國人的支持,將是政權能夠鞏固的重要保證。 在野鄙中,有大片的井田和一些都邑。如齊在野鄙 中設王屬,每屬之下有十縣,每縣之下有三鄉,鄉下有 十卒,卒下有十邑,每邑之下有三十家。《周禮》說野 中有六遂。「屬」或「遂」中的土地劃成井田,由農民 去耕種,其收成歸國家,成為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都、 縣是貴族的封邑,晉國稱封邑為縣,魯國則稱為都。卿 大夫從封邑所得的收入,其中一小部分要以貢的形式交 納給國君。
野中的居民稱野人或庶人、野□者。春秋前期,野 人的社會地位較低,不服兵役,僅承擔交稅和服徭役等 義務。到春秋晚期,野人也當兵,地位有所改變。但無 論何時,野人也仍屬具有自由民身份的平民階層。
世族與政治 春秋時各國的統治集團由國君的宗親 或少數異姓貴族所組成。《左傳》說:「天子建國,諸 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從天子到卿大夫都 是實行嫡長子繼承製,次子則分封。各諸侯國之中,長 子繼位後,次子或庶子為公子,公子之子為公孫,公子、 公孫的家族稱公族。由於其貴族身份世代相傳,又稱之 為世族。同姓或異姓貴族都有自己的氏名(見姓氏),並 享有封邑和田地。邑或田地的多少、大小,各國不盡相 同。如衛國的卿可以擁有百邑,大夫為六十,而晉人以 為大國之卿有一旅之田,上大夫有一卒之田。當時官祿 與土地是相應的,有官則有土,亦享有祿。擁有大片的 田地,是卿大夫在政治上具有強大實力的物質基礎。
卿大夫的其封邑上建立起一套較為完整的統治機構。 卿在封邑上修建起號稱為都的城堡,有的規模甚至可和 國都相埒;還設置有治事的內朝和官屬。治理都邑的有 邑宰。分管其他具體事務的有馬正、司馬、工師、賈師 等官職。貴族還有權誅戮或懲罰有罪的族眾或臣僚,為 了封邑的安全,一般都設有私人武裝的甲卒(或稱私屬), 國君出征時,貴族往往以其甲卒相從。可見在卿大夫都 邑中,不僅有農民為貴族提供租稅和力役,而且還有軍 隊、法庭和官屬。因而這類都邑實際上是侯國的一個縮 影。
當時稱這種實力強大的卿大夫家族為強家。各國都 有若干在侯國統治集團中占據舉足輕重地位的強家(公 族)。君主如得不到公族的支持,其統治就很難維持下 去。但公族勢力過於強大,又會削弱公室的力量。特別 到春秋晚期,同姓或異姓的強家,其實力越來越大,如 晉的□氏「其富半公室,家半三軍」,魯國的季氏「富 於周公」,君主已有名無實。這種「末大必折,尾大不 掉」的現象在當時非常普遍,造成權去公室,政在家門 的結局。所以不久之後,便出現了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 官制和兵制 王室或侯國中職位最重要者為卿士, 是君主之輔佐,當時簡稱為卿。一般高級官吏皆由大夫 充任,而大夫中能秉國政者則號為卿。在卿位者多為公 子、公孫。晉國情況略異,卿常由異姓大夫擔任。
卿除主政外,作戰時或充當將帥。春秋早期,周王 室之左、右卿士及齊之國、高二氏,分別擔任左、右軍 之軍帥。以後卿人數漸漸增多,如鄭、宋有六卿,晉最 多時可達十二卿,而掌實權者仍是其中的一二人,他們 被稱為正卿、□卿,鄭則稱為「為政」或「當國」,以 區別於其他的卿。在卿位者仍有具體官職,如魯的三桓, 分別擔任司徒、司馬和司空;宋的正卿任右師、大司馬、 左師、太宰等職;楚之二卿為令尹、司馬。卿的官位常 是世襲的,故當時稱之為「世卿」。
各國管具體事務的官職有司徒、司馬、司空 (見三有 事)、司寇等,這四種官職名稱之前或有加上一「大」者。 宰也是常見的官名,或稱太宰,有的國家其地位頗為重 要。屬於師傅之官有太師、少師、太傅。以上幾種官職 常由卿來擔任。此外還有祝、宗、卜、史之類的官職。再 有是掌管來往貴賓的行人,管理刑獄的理或大士和尉氏, 管理市場和手工業的褚師、工正和工師,管理山林川澤 的衡、麓和虞人,管理地方的封人、縣師或隧正。楚的 官名較特殊,最高執政官的卿為令尹,其他管理各種具 體事務者也多以尹為名,如有箴尹、沈尹、連尹、清尹 等十幾種名稱。秦國也有庶長、不更等他國所不見的官 名。
作戰時以車戰為主,故各國都有數量甚多的兵車。春 秋晚期,晉有兵車四五千乘,其他如楚、齊也有幾千乘。 出師作戰時,軍隊分為中、左、右三軍。中軍一般由君 主統率,左、右軍則歸卿率領。晉於春秋早期即由卿主 三軍,中軍帥稱元帥或將軍,同時又是晉之執政。軍隊 士兵主要由小貴族士所組成,庶人或牧、圉也有隨軍出 征者,但非軍中主要力量。中軍是王卒或公卒,即君主 之族眾,當時稱之為國士,是三軍中精銳部分。左、右軍 由卿大夫的族眾所組成。晉在軍師之下,有軍大夫、軍 尉、司馬、候等官職。
銅柄鐵劍 靈台景家莊出土
除戰車外,也有步卒。如晉國為了和戎、狄作戰,曾 經「毀車為行」,「行」就是步兵,鄭國稱步兵為徒兵。 但終春秋之世,車戰仍比步戰更重要。吳、越兩國設有 舟師,是一支重要的水上攻戰力量。
春秋時的刑罰以五刑為主,即墨、劓、宮、刖、殺 五種。殺為死刑,其餘皆為毀傷犯人身體某部的肉刑。特 別是刖刑,是當時經常使用的一種懲罰手段。《左傳》 說齊國於春秋末曾經「履賤踴貴」,表明被刖足者之多。 有些貴族因犯罪也受此刑,齊的鮑牽即被刖足。較輕的 刑罰有鞭刑,官吏有過者即遭鞭打。犯人也可用甲、盾 或銅塊來贖罪。還有將犯人或其家屬罰作奴隸者,《周 禮》說:「丈夫入於罪隸,婦人入於舂藁。」
到春秋晚期,由於社會經濟發生了變化,在刑法方面 也要求作相應的變革。公元前536年,鄭國「鑄刑書」,即 把刑法條文鑄於鼎上。公元前513年,晉國鑄刑鼎,以公 布范鞅所作的刑書。公元前501年,鄭國殺鄧析而用其竹 刑。在此以前,所謂「議事以制」,就是判決者往往臨 事作出懲罰標准,缺乏成文性材料的依據。而在刑法條 文公布之後,官吏或貴族的專橫獨斷受到抑制,這在歷 史上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並對以後戰國時期刑法條文 的完善具有深遠的影響。
強國的爭霸活動
周東遷和諸侯的強大 西周末年,關中因受戰爭和 自然災荒的破壞而變得十分蕭條,力量微弱的周王室已 無法再在鎬京一帶立足。公元前770年,平王依靠晉、鄭 諸侯的幫助而東遷洛邑。
東遷後的周,起初尚佔有今陝西東部和豫中一帶的 地方,後來這些領土漸被秦、虢等國所佔據,周所能控 制的范圍,僅限於洛邑四周。疆域的縮小,使周失去了 號令諸侯的能力,各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述職和納貢,周 王室的收入因此而減少。周經常向諸侯求車、求賻、求 金,失去了昔日的尊嚴,已和一般小國無別。
與周相鄰的鄭,也是西周末從關中遷到今河南新鄭 一帶的,但在春秋初中原的小國中,堪稱佼佼者。特別 到庄公時,鄭的武力較強,不僅戰敗戎人,而且還滅掉 了許國。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伐鄭,結果被鄭打得大敗。 此後,周王再也不敢用武力來制服諸侯,而野心勃勃的 鄭庄公則頗有稱霸中原之意。除鄭以外,宋、魯等國都 很強盛。西周「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為「禮樂征 伐自諸侯出」所替代。
齊桓公的霸業 齊在經濟、文化上都較為先進,是 春秋時東方的泱泱大國。春秋初年,齊內亂迭起,無暇 對外。桓公繼位後,任用管仲為輔佐,穩定了國內的局 勢,同時又注意發展經濟,國力大為充實。於是桓公積 極開展對外活動,首先拉攏宋、魯兩國,接著把鄭也爭 取過來。當時北方戎、狄勢力強大,華夏小國深受其害。 公元前661年,狄伐邢(今河北邢台);次年,狄又破衛 (今河南淇縣),衛只剩下遺民五千餘人。齊乃出兵救 邢存衛,遷邢於夷儀(今山東聊城),遷衛於楚丘(今 河南滑縣)。史稱「邢遷如歸」,「衛國忘亡」。由於 齊聯合其他諸侯摧折狄人南下的鋒芒,使邢、衛兩國轉 危為安並受到保護,齊桓公在中原國家中樹立起很高的 威信。
南方的楚國,在春秋初年還並不強,但經過武王到 文王的苦心經營,楚開始強大,先後滅掉了鄧、申、息 等國,並漸向北發展其勢力。到成王時,楚打算更進一 步向中原逼近,但正逢齊桓公的崛起,一向服屬於楚的 江、黃等小國都轉向齊。這使楚大為不滿,於是連年進 攻鄭,以此作為報復。公元前656年,齊桓公也採取相應 的舉動,率領魯、宋、陳、衛諸國之師,討伐追隨於楚 的蔡國。蔡不堪一擊而潰敗,齊遂進而伐楚。楚不甘示 弱,派人責問齊師。最後兩國無法壓倒對方,故在召陵 (今河南郾城)會盟。這次齊雖未勝楚,但楚北進的計 劃受到了阻力。
春秋時期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圖
公元前 651年,齊桓公大會諸侯於葵丘(今河南蘭 考),參加盟會者有魯、宋、鄭、衛等國的代表,周天 子也派人前往。盟會上規定:凡同盟之國,互不侵犯,還 須共同對敵。通過這次盟會,齊桓公成為霸主。霸主就 是代替天子而成為諸侯中的主宰力量。
桓公死,諸子爭立,內亂不息。齊失去其霸主地位。 齊稱霸時間雖不長,但對阻止戎、狄入侵和遏止楚的北 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武力強而好戰的宋國,在宋襄公時期,也躍躍欲試, 想乘齊中衰而成為霸主,但不久就被楚所摧敗。
晉的崛起和文公的霸業 晉在春秋初年比較弱小。 其疆域僅包括今晉南和汾、澮流域一帶,都城在翼(今 山西翼城)。《國語》說晉國是「景、霍以為城,而汾、 河、涑、澮以為渠。」《左傳》說:「晉居深山,戎狄 之與鄰」。由於晉國是「表裡山河」,有難攻易守的好 處,但這樣的地理環境對於晉和中原的交往則頗為不利。 公元前745年,晉昭侯封其弟桓叔於曲沃(今山西聞 喜)。桓叔實力超過晉君,雙方展開了不斷的激烈斗爭。 到公元前679年,桓叔之孫取勝而成為晉君,是為武公。到 其子獻公時,晉改一軍為二軍以擴大兵力,隨後滅耿(在 今山西河津)、霍(在今山西霍縣)、魏(在今山西芮 城)三個小國,接著又滅虢(在今河南陝縣)、虞(在今 山西平陸)兩國,晉國疆土從黃河北岸延伸到黃河以南。 這對晉以後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獻公時晉開始強大。獻公死,諸子因爭位而釀成內 亂。相繼在位的是碌碌無能的惠公和懷公,故一直受制 於秦。晉長期處於動盪不安的狀態。
公元前 636年,流亡在外達十九年之久的公子重耳, 在秦的援助下回國繼位,是為有名的晉文公。他備嘗「險 阻艱難」,所以即位後能奮發圖強,任用有才乾的趙衰、 狐偃等人,並注意發展農業、手工業生產。經過文公的 治理,晉政權不僅鞏固起來,而且還出現「政平民阜,財 用不匱」的局面。
同年,周王室發生內亂,周襄王出居鄭以避難。公 元前635年,文公利用這一機會,出兵平亂,護送襄王歸 國。襄王為了酬謝文公的功勞,把陽樊、溫、原和攢茅 之田(今河南濟源、武陟一帶)賜給晉文公。文公通過 興兵勤王,除得到土地外,還提高了晉在中原諸侯中的 威望。
自齊霸中衰,楚又乘虛而入,中原的一些小國都在 其支配之下。當時不僅魯、鄭屈服於楚,甚至象齊這樣 的大國也受到楚的威脅。由於晉的強盛,晉楚之爭勢在 必然。公元前632年,晉楚發生城濮之戰,楚人戰敗。晉 文公和齊、魯、宋、衛等七國之君盟於踐土(今河南原 陽),並得到周王的策命。是年冬,晉文公又會諸侯於 溫(今河南溫縣),周王也被召去赴會,晉躍升為中原 的霸主。
文公死,襄公立。襄公依靠文公手下的一批老臣,不 僅能使內部穩定,同時還打敗白狄與秦人,故晉仍能保 持其霸業。
秦霸西戎 周東遷時,秦襄公因護送平王有功而被 封為諸侯。秦原來居於今隴東,周東遷後,佔有岐西之 地。德公時居雍(今陝西鳳翔)。到穆公時秦漸強大。秦 和晉通婚,故關系較密切,兩國又因接壤而經常有矛盾。 在晉文公卒後,穆公即乘晉喪而東向派兵襲鄭,後因鄭 有備而退回,但在行經□(今河南澠池、洛寧一帶)地 時,遭到晉伏兵的狙擊,秦師全軍覆滅,三師被俘。此 後,秦不斷和晉較量,如公元前625年,秦伐晉,戰於彭 衙(今陝西白水),秦戰敗;一年後,穆公親自率兵伐 晉,渡過黃河後,燒毀乘舟,晉人見秦有決一死戰之心 而不敢應戰。秦由於國力不如晉,故屢與晉戰而很少得 利。而晉正好堵住秦東向的通道,故秦很難進入中原。出 於以上原因,秦只好向西發展,擊敗附近的戎人以增強 自己的力量。史稱穆公「益國十二,遂霸西戎」。同時, 秦與南面的楚國加強聯系,從穆公以後到春秋末,秦一直 和楚站在一起而與晉為敵。
楚莊王之勝晉 在晉文、襄時期,楚不敢與晉爭鋒。 到楚穆王時,楚不斷對其鄰近的小國尋釁,先後滅掉了 江(在今河南汝寧)、六(在今安徽六安)、蓼(在今 河南固始)等小國。晉自襄公卒後,大權旁落於趙盾之 手,趙盾為了樹立自己的勢力,排斥異己,殺靈公立成公, 晉放鬆了對外的爭霸活動。而這時楚的國勢正盛, 楚人 范山對穆王說:「晉君少,不在諸侯,北方可圖也。」楚 看出晉國的弱點,很想到中原建立霸業,但不久穆王即 死去。
繼穆王而立者是庄王。庄王初年,楚的局勢很不穩 定,接連發生貴族暴亂,又逢天災侵襲,而鄰近於楚的 群蠻、百濮也都乘機對楚進行騷擾。庄王平息亂事,並 在內政方面作過一些改革,能夠賞罰分明,大小貴族各 有所用,使「群臣輯睦」;對人民也有所加惠,即使經 常出兵,但國內也可以「商農工賈,不敗其業」。由於 庄王治國、治軍有方,楚國力日益強盛。
公元前606年,庄王伐陸渾之戎(今河南伊川一帶), 觀兵於周郊,並派人向周詢問周九鼎之輕重,以表示有 吞周之意。公元前598年,楚攻破陳的都城;次年又興兵 圍鄭,鄭被困三月因城破而降楚。這使晉難堪,故晉派 荀林父率大軍救鄭,晉楚兩軍大戰於□(今河南鄭州北)。 這時晉國政令不行,將帥不和,特別是副帥先□剛愎自 用,不肯服從命令,結果晉軍被楚打敗,狼狽逃歸。□之 戰是楚國在中原所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公元前594年,楚 又圍宋達九月之久,宋向晉告急,晉因畏楚而不敢出兵。 宋、鄭等國都屈服於楚,庄王成為中原的霸主。
鞍之戰和鄢陵之戰 隨著晉霸的中衰,常和晉站在 一起的齊,漸對晉藐視起來。齊頃公時,齊一面和楚連 結,一面又不斷對魯、衛兩國用兵。另外又不尊重晉的 使臣□克。公元前589年,魯、衛兩國因不堪齊的侵伐而 向晉求救,晉派□克率兵攻齊,兩軍激戰於鞍(今山東 濟南),齊師戰敗。齊與晉結盟,並答應歸還佔領魯、衛 之地。這次戰役表明,晉雖不如以前強盛,但齊仍不是 晉的對手。
鞍之戰晉獲勝後,又引起楚對晉的敵意。這年冬,楚 以救齊為名而大興師。接著楚在蜀(今山東泰安)舉行 了盟會,參與者有齊、秦、宋、鄭、衛等十國,聲勢頗 盛。晉不敢出來與楚抗爭。當然,楚也不敢攻晉,兩強 處於相持階段。
公元前580年,晉厲公立。厲公頗有重整晉國之意,於 即位之初就打敗了狄人和秦人。被晉人稱為「四強」的齊、 秦、狄、楚,這時除楚之外,都為晉所制服。
公元前579年,晉、楚兩國在宋華元的調停下議和,但 兩國均缺乏誠意,只能使矛盾獲得暫時的緩和。公元前 576年,楚首先違約而向鄭、衛發動進攻。次年,晉國以 鄭服於楚為借口而伐鄭,鄭向楚求援,楚恭王率大軍救 鄭,晉、楚兩軍大戰於鄢陵,楚戰敗而退兵。鄢陵之戰 後,晉在實力和條件上略勝於楚,晉厲公因此驕傲自滿 起來。次年,「欲去群大夫」,殺掉了□至、□犄、□ □,想以此來加強君權,但晉室弱而權在卿大夫的局面 已很難扭轉,所以次年厲公即被欒書、中行偃這些實力 很強的大臣所殺死。
晉悼公復霸 厲公被殺之後,晉國卿大夫之間的斗 爭也趨於緩和,故在悼公時期,晉勢復振。
悼公在對付戎人方面採取魏絳和戎的策略,即用財 物去換取戎人的土地,以代替過去的單純的軍事殺伐,借 此抽出部分的兵力來加強對中原的爭霸活動。
公元前571年,晉在虎牢(今河南□水)城以逼鄭。鄭 背楚而倒向於晉。這時晉、楚俱在走向下坡,但相比之 下,晉略占優勢,故楚不敢與其相抗。悼公能夠復霸,原 因就在於此。當然,晉的霸業,至此也已接近尾聲。 向戌弭兵 公元前546年,宋向戌繼華元而提出弭兵 之議,晉、楚、齊、秦四大國都表示同意。是年六、七月 間,晉、楚、齊、秦、宋、衛、鄭、魯等十四國在宋都 開弭兵之會。齊、秦是大國,邾、滕是齊、宋的屬國,這 四國不參加盟約。會上規定晉、楚之從必須交相見,就是 說兩國的仆從國既要朝晉又要朝楚,同時承認晉、楚為 霸主,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霸業由兩強來平分的現象。 弭兵之會後的幾十年中,由於晉、楚兩強力量的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