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河內"在古文中是指黃河以北還是以西呢
越南首都河內 (Ha noi) 位於紅河三角洲,人口約400萬,是越南北部最大城市和全國第二大城市。氣侯四季分明,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攝氏15度;七月最熱,月平均氣溫攝氏29度。
河內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城,原稱大羅,曾為越南李、陳、後黎諸封建王朝的京城,被譽為「千年文物之地」。早在7世紀初,這里就開始構築城池,時稱紫城。1010年,李朝(公元1009-1225年)創建者李公蘊(即李太祖)從華閭遷都至此,定名升龍。隨著城垣的加固和擴大,在10世紀以前,曾先後被改稱宋平、羅城、大羅城。隨著歷史的變遷,升龍又先後稱為中京、東都、東關、東京、北城。直到阮朝明命十二年(1831年)才因城市被環抱在珥河(紅河)大堤之內,最終定名河內,並沿用至今。河內在法國殖民統治時期為「法屬印度支那聯邦」總督府所在地。1945年越南「八月革命」勝利後,越南民主共和國(1976年改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定都於此。
河內具有都城規模始自11世紀的李朝,當時升龍已是物產豐饒、交通發達的地區,在此以前所築之城,均屬軍事性質的城堡。河內分為內城(市區)和外城(郊區),內城歷史上為禁城、皇城和京城所在地。禁城是皇帝、後妃及其子孫、待從的住地。皇城在禁城之外,為皇帝和朝臣辦事場所。京城環繞皇城,是街坊、集市、居民區。李、陳朝時的61條街坊,黎、阮朝時的36條街坊,都集中在這里。河內市內的很多街道現在仍沿用舊時的稱謂,如棉行、麻行、糖行、桃行、皮行、帆行、銅行等,其中多數街道的專業性特點已逐漸消失而成為普通的街道。但有些卻仍保有專業性的老傳統,如皮行街全為皮貨,銅行街盡是經營銅器的店鋪。歷史上禁城、皇城內可見樓台殿閣金碧輝煌,御苑園林秀麗景色;漫步京城之中,四處是林立的寺廟和高聳的寶塔。近千年來,改朝換代和內亂外患使河內城區屢遭破壞,昔日金碧輝煌的樓台殿閣已盪然無存,過去的城垣目前也只殘留下正北門和席行街的官掌門。
胡志明陵墓
河內風光綺麗,具有亞熱帶城市的特色。由於樹木終年常青、鮮花四季盛開、市區內外湖泊星羅棋布,因此,河內又有「百花春城」的美稱。河內名勝古跡眾多,享有盛名的旅遊景點包括巴亭廣場、還劍湖、西湖、竹帛湖、百草公園、列寧公園、文廟、獨柱寺、玉山祠和龜塔等。
巴亭廣場位於河內市中心,是舉行集會和節日活動的場所。1945年9月2日,胡志明主席在此宣讀越南《獨立宣言》,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廣場原來面積較小,越南在20世紀70年代興建胡志明主席陵墓時對廣場進行擴建,使之可以容納一二十萬人。廣場背倚胡志明主席陵,東靠巴亭會堂,四周綠樹環繞。廣場還有數條呈輻射狀的林陰大道通往市區的其他地方。
竹帛湖原為西湖的一部分,1620年安阜、安光、竹安三村修築固御堤(今青年路),乃將西湖與竹帛湖一分為二。湖處竹安村域,黎朝權臣鄭杠又在此修築別院,作為避暑作樂的場所。後別院則建成行宮,令宮女在此以織綢為業。因所織之綢美觀耐用,故稱竹村綢。竹村綢漢字為「竹帛」,竹帛湖之名也因此而來。
百草公園位於雄王路以西,北面臨近西湖,面積約13公頃,內有100多種樹木和許多珍禽異獸。列寧公園,位於市區南面,面積60公頃,其中七畝湖約占公園的1/3。在市區南部的白梅街是建於18世紀上半葉的蓮派寺,寺內有一釋迦牟尼巨像十分有名,寺周圍有塔9座,其中寺山門前的一座,6棱11層,望之古勁清雅。另一塔名「和風」,靠近還劍湖,是名剎報恩寺唯一遺存下的古跡;報恩寺亦名蓮池寺,其規模寵大,惜於1889年被法國殖民者破壞。
河內是越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國許多著名的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集中在這里。河內的工業以機電、紡織、化工和其他輕工業為主,農作物以稻米為主,河內還盛產各類熱帶水果。
Ⅱ 中國現存的古城牆有哪些
西安城牆
陝西省西安市城牆是明朝洪武三年到洪武十一年(公元1370----1378年),在唐 代和元代城牆基礎上擴建的。平面呈長方形,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周長約13.7公里。城牆外有寬20米、深10米的護城河。牆面用青磚包 砌,厚重堅實,東西南北四面均開設城門。城門上建有城樓、箭樓、閘樓、巍峨凌空,氣勢宏偉。城樓與箭樓之間有瓮城。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樓。這是我國現存唯一 完整的古代大型城垣,現已將城牆辟為環城公園。
南京城牆
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建成於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城牆 內側周長33公里,現存21公里,高14----18米,上寬8----12米,磚石結構。有13座城門,現存4座。城牆與水道相通處設有水門、水閘或涵 洞。城牆上建有垛口13616個。南京城牆的規模,堪稱世界第一。
荊州城牆
即湖北省[荊州古城城牆,據傳為三國時關羽守荊州時所築。原為土城牆,南宋改建為磚牆。 現城牆為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所重建。城牆整體形狀呈不規則橢圓形,城牆高8.83米,底部寬10米,周長11.3公里,底部為大條石、糯米石灰 漿灌縫堆砌而成,城牆、城門、堞垛等,現在都保存較好,古色古香,呈游龍之勢。
襄陽城牆
位於湖北小襄陽縣。原城牆在元末被毀,現城牆為明初重建。城高8米,周長6公里,四面六門,四角都有角樓。登小北門城樓可北眺漢水南望峴山,憑弔古戰場。
興城城牆
即寧遠衛城城牆,位於遼寧興城。城牆保存完好,屬明代建築,南北和東西各長800多米,高10米,上寬4.5米,現存西、南兩座城門樓。城牆內至今還有許多明清時的鋪面和街道,整個城市像一座明代建築博物館。
平遙城牆
建於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位於山西省平遙縣。周長6公里,高8----10 米,底寬8----12米,頂寬3----6米,牆身素土夯築,外壁城磚,白灰包砌。環城辟城門6道,門外築瓮城。平遙城牆馬面多,造型美觀,防禦設施齊 備,為中國歷代築城之僅有,並以築城手法古拙著稱於世。現北、東、南三面城牆及東西隅的魁星樓,經修整而更加完好。
北京城牆
北京的城牆現在還有幾處遺存:
1、東南角樓附近城牆:位於崇文區崇文門以東到東便門一帶有一段保存最完整,且長度最長的北京內城城牆,外加一處箭樓——內城東南角樓。
2、西南城角附近城牆:位於西城區西二環西便門橋附近,是北京最早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城牆遺址,裡面有一座「八瞪眼」箭樓。
3、德勝門箭樓:位於西城區北二環德勝門橋北。
4、正陽門城樓及箭樓:正陽門俗稱前門,是北京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門,位於天安門南側。以前的北京城門包括:城樓、箭樓、瓮城三個部分,只有正陽門保持著城樓及箭樓。
可惜的是,由於修建二環路,大部分的城牆都被拆除。
商丘古城牆
是現在保存較好的四大古城牆之一。現存商丘古城始建於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五年(1502年),建成於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六年(1511年),由城牆、城湖、 護城堤三部分組成,城廓大致呈方形,南北略長,南北長1200米,東南長1000米。外圍周長4476米。古城外圓內方,成一巨大的古錢幣造型,建築十分 獨特。牆體由土夯實,外鑲青磚,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共3600個城牆垛口,為一座易守難攻的古代堡壘。城內地勢為龜背形。城內建築多為四合院建築。根據五 行相生相剋理論,為防金木相剋,古城東西兩門相錯一條街。這一特點是中國古城中的惟一。如今商丘古城內街道仍保持著古代的建築風貌。
開封古城牆
開封城牆位於河南省開封市,開封城牆系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高8米,寬5米,周長14.4公里,青磚結構,與東京內城規模大體相近。雖不及宋城之宏大,但仍為僅次於西安城牆的國內第二大城垣,並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傣族文化古城
始建於一二八九年的娜允古城,現保存面積為三十六公頃,由「三城兩鎮」組成。其中保護完好的建築群落傣族土司衙門――孟連宣撫司署,是研究傣族古典禮制、 建築、文化的「活化石」。但由於消防設施、文物保護等方面存在嚴重安全隱患,這座中國境內現存唯一保存完整的傣族文化古城,目前處在瀕危邊緣。
內蒙古黑水古城
黑水城位於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東南25公里處的弱水河東岸的戈壁上,是「絲綢之路」上現存最完整的古城。
雲南省孟連縣娜允傣族文化古城
始建 於一二八九年的娜允古城,現保存面積為三十六公頃,由「三城兩鎮」組成。其中保護完好的建築群落傣族土司衙門――孟連宣撫司署,是研究傣族古典禮制、建 築、文化的「活化石」。這座中國境內現存唯一保存完整的傣族文化古城,目前處在瀕危邊緣。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歷史悠久,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古樸自然,兼有水鄉之容、山城之貌,它作為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城市,從城市總體布局到工程、建築融漢、白、 彝、藏各民族精華,井自具納西族獨特風采。麗江古城從城鎮的整體布局到民居的形式,以及建築用材料、工藝裝飾、施工工藝、環境等方面,均完好地保存古代風 貌,首先是道路和水系維持原狀,五花石路面、石拱橋、木板橋、四方街商貿廣場一直得到保留。民居仍是採用傳統工藝和材料在修復和建造,不論是古城的街道、 廣場牌坊、水系、橋梁還是民居裝飾、庭院小品、檻聯匾額、碑刻條石,無不滲透納西人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無不充分體現地方民族宗教、美學、文學等多方面 的文化內涵、意境和神韻,展現歷史文化的深厚和豐富內容。尤其是具有豐富內涵的東巴文化、白沙壁畫等傳統文化藝術更是為人類文明史留下了燦爛的篇章。
平遙古城
位於山西的平遙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 功的古縣城。平遙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牆,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麵包磚。以後景德、正德、 嘉靖、隆慶和萬曆各代進行過十次在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 壯觀。平遙城牆總周長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牆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 城牆以外稱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代建築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平遙古城始建於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於此而 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實行「郡縣制」以來,平遙城一直是縣治所在地,延續至今。平遙古城歷盡滄桑、幾經變遷,成為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 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型。 現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進行擴建後的模樣。擴建後的平遙城規模宏大雄偉,城周長6.4公里,是山西也是中國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 一座縣城城牆。
興城
從山海關出了關,沿著遼東灣一直北行,第一個到達的城市就是興城。興城市地處遼西走廊中 部,遼東灣西海岸,依山傍海,景色秀麗,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素有「渤海明珠」之美譽。全市總面積平方公里,現有人口55萬。 興城是渤海之濱的古城,雖然風景無限,但是興城「城小言微」,養在深閨尚不為人所識。興城遼時開始建縣,未遭戰火,遠離工業,是我國現存古城中最完好的一 座.
瑪多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轄縣,位於州境西北部。 縣府駐瑪查里(黑河鄉境內),距西寧市497公里,距州府駐地289公里, 人口1.1萬,以藏族為主。瑪多是黃河上游第一個縣城,人口稀少,氣候惡劣,海拔4000多米,然而卻是值得一去的地方,因為中華文化的搖籃──黃河的源 頭就位於此縣境內,自古以來人們就紛紛來此尋根溯源。
澤當
澤當鎮位於拉薩東南雅魯藏布江南岸,海拔3551米,現為山南地區行署 駐地。澤當是藏民族的發祥地。這里有約2000年歷史的西藏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藏王墓以及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曾經居住的昌珠寺。 這個被稱為「猴子玩耍的壩子」,位於雅礱河與雅魯藏布江的交匯處。周圍被高山環繞,東面有貢布日神山,山上有傳說中的藏民族初衍之地——猴子洞。相傳在西 藏的神山「貢布山」上有三個仙洞,分別住著一位菩薩、一隻因犯了戒律而由神仙變成的猴子和一位美麗的妖女,後來猴子在菩薩的授意下娶了妖女,生下了六隻猴 子,猴子一代一代繁衍下去而進化成為今日的藏族。貢布山的猴子洞是藏族的發源地,而它的具體位置就在拉薩東南約200公里的澤當。在澤當,不僅有刻滿經符 的猴子洞,而且還有藏族的第一塊田和第一間屋。 第一塊田座落於澤當的北面,相傳這塊田是天神送給猴子種植食糧的,所以每逢播種時,人們都會在神田裡抓一把土撒在自己的田上,祈求豐收;第一間屋位於澤當 附近的乃東縣,相傳是藏民為他們的贊普修建的第一座房屋「雍布拉崗」,也是第一代贊普的王宮。
憑祥
憑祥位於祖國西南邊陲的友誼關下,是我國連接越南及東南亞最大的陸地邊境口岸城市,是通 往越南及東盟最大、最便捷的陸路通道。全市面積650平方公里,現有人口10萬,其中少數民族佔85%。 憑祥市西南與越南接壤,邊境線長97公里。市區距離越南諒山市32公里。我國322國道貫穿市區向南延伸至友誼關與越南一號公路連接。友誼關始建於明末, 時稱鎮夷關,明末為鎮南關。清時老將馮子才曾於此抗擊法軍,取得鎮南關大捷。解放後,中越交好,鎮南關改名睦南關、友誼關;70年代末,因為越南不自量力 入侵,中越交惡,友誼關又成鎮南關;80年代後,中越恢復邦交,鎮南關又成友誼關。
如今,憑祥成為中越邊境貿易第一大站,走在憑祥炎熱而狹窄的街道上,隨時都可以見到些頭 戴草帽、身材矮小、面龐黝黑的越南人,他們或者兜售越南土特產和走私品,或者大肆搶購中國物美價廉的日用品。憑祥多壯族人,口嚼檳榔如嚼口香糖,食五色 飯,並以檳榔和五色飯招待客人。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湧入,憑祥,這個昔日的軍事重鎮,如今商業氣氛濃郁,充滿異國情調,甚至有點光怪陸離。
吐魯番
吐魯番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部,烏魯木齊以西、中國最低的盆地吐魯番盆地中央,因「唐 三藏取經受阻火焰山,孫悟空三借芭蕉扇」而聞名於世。古稱姑師,自明代改稱吐魯番,意為「富庶豐饒之地」,這里盛產瓜果,尤其是葡萄,在風景秀麗的葡萄溝 里種植著各種優質葡萄,遊人可以一邊游覽,一邊採摘品嘗葡萄。
吐魯番的自然景觀神奇而獨特,大名鼎鼎的火焰山、雄奇壯美的土峪溝、浩瀚壯觀的庫姆塔格沙漠,世界第二窪地艾丁湖、神秘莫測的托克遜雅丹景區等都出自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吐魯番歷史悠久,曾是東西方文化和宗教錯綜交織與相互融合的交匯地,境內有交河故城、高 昌古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克爾鹼岩畫、蘇公塔、阿斯塔娜古墓、吐魯番烽燧、台藏塔等歷史人文景觀……此外,吐魯番還是維吾爾族文化兩大中心之一,在這 里,納孜爾庫木(吐魯番面具舞)、麥西來甫(維吾爾族傳統歌舞)、吐魯番木卡姆(維吾爾族民族樂曲)、鮮艷奪目的花裙、古樸典雅的建築……足以令遊人體驗 到經典的維吾爾民俗風情。維吾爾族人熱情好客,入吐魯番市,隨處可見頭戴四楞小花帽、著長袍的男子和著西裝上衣裙子的女子,並向你打招呼「牙克西姆斯孜 (您好)」。
湘西鳳凰
湘西鳳凰縣位於吉首市與懷化市之間偏西的地方,城區傍沱江而建,沱江如酒,沿江的吊角樓 就如美人醉酒一樣憨態可掬。城內大街小巷中辣子與熏肉的香味四季飄香,多情湘女,婆娑而過。有月光的晚上,苗民男女的對歌聲可驚醒每一扇臨水的窗戶。出了 城,見一山如利劍穿空,拔地而起,曰天星山。
鳳凰歷史悠久。春秋時屬楚國,唐設渭陽縣,清改鳳凰廳,民國初定名為鳳凰縣,距今已有 4000多年的歷史。境內古跡眾多,有建於唐代的黃絲橋石頭城,明萬曆年間的南方長城,清康熙時的鳳凰古城牆和古城樓。楚巫文化在這里張揚,多元文化交織 沉澱。是一個名聲遠播的歷史文化名城。
鳳凰風景秀麗。東嶺迎暉、南華疊翠、奇峰挺秀、溪橋夜月、龍潭漁火、梵閣回濤、山寺晨 鍾、蘭徑樵歌並稱鳳凰八大景。清亮的沱江水、翠綠的南華山、成排的吊腳樓、古樸的石板街、雄壯的「天下第一大石橋」、溶洞景王「奇梁洞」與中國南方長城、 黃絲橋石頭城、熊希齡故居、沈從文故居、虹橋風雨樓以及濃厚的民俗風情等構成一幅天人合一的風景畫,一道自然和人文相互交融的獨特旅遊景觀。是湖南省著名 的風景名勝區,有「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之譽。
鳳凰紅曬葉、柑桔、獼猴桃、板栗等土特產品馳名全國。民族扎染、蠟染、紙扎、石雕、服飾、獅頭乳豬、湘西黃牛、山野菜等在省內外享有盛名。
西昌
西昌市位於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國最大彝族聚居區——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西昌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南方古絲綢之路的重鎮,是川、滇結合部人流、物流和旅遊集散地和樞紐。古有「蜀滇咽喉」和「西南重鎮」之稱。
西昌,作為中國最大的衛星發射中心,已經伴隨著中國衛星以及其他國家的衛星的多次升空而 名聞遐邇。西昌可以說是中國高科技之旅的首站,在那裡,人們不僅可以看到巨大的火箭發射架,而且能了解衛星發射的全部過程。走出市區,城南約5公里的瀘山 上有「光福寺」。該寺特別之處在於其寺內的石碑記載了西昌及周邊地區的地震發生情況,此確為中國罕見,更印證了西昌是中國的科技城。 感受西昌的科技之餘,輕松一下,可去市東南2.5公里的邛海,邛海為湖,湖水晶瑩,蒲葦苒苒。邛海四時美景各異,秋冬尤佳,秋有明月推波若白鵝,冬雪皚皚 邛海暖,候鳥至;或去螺吉山原始森林,林中小熊貓噙竹,獐麂飛馳,有飛瀑,有海子。
平遙
平遙歷史文化名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平遙縣文物古跡甚多,有國家級3處(雙林寺.鎮國寺、 古城牆),省級2處(文廟大成殿、慈相寺)。「走進平遙,就如同走進一座大型的歷史博物館。」小城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前782年),距 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迄今為止,較為完好地保留了中國明清時期縣城的風貌,可以說它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完整的古城。
人稱平遙有三寶,其中由青磚砌成的古城牆便是其一。在建城之初,此城牆僅為夯土築成,規 模較小。到明洪武三年(1370年)才擴建成現在的規模,至今雖歷經600餘年的滄桑風雨,其雄風猶存。這座周長約6公里的古城牆,有3000個垛口、 72座敵樓,據說這象徵孔子的三千子弟及七十二賢人。平遙古城以市樓為中心,由四大街、 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經緯交織在一起,它們功能分明,布局井井有條。城內古居民宅全是清一色青磚灰瓦的四合院,軸線明確,左右對稱,特別是磚砌窯洞式的 民宅更是具有很濃的鄉土氣息。城池內還建有一些大小廟宇,老式鋪面亦是鱗次櫛比,這些古色古香的建築原汁原味地勾勒出明清時期市井繁華的風貌。
出古城北門向東北有鎮國寺,它是古城的又一寶。該寺的萬佛殿建於五代(公元十世紀)時期,目前是中國排名第三位的最珍貴木結構建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殿內的五代彩塑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珍品。
古城的另一寶則是位於城西南方向、重建於北齊武平二年(公元571年)的雙林寺。在該寺 的10餘座大殿內有元代至明代的彩色泥塑2000多尊,被人們譽為「彩塑藝術的寶庫」。事實上古城之寶不勝枚舉。像重建於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在 中國現存很少的文廟大成殿和始建於唐顯慶二年(公元657年)的清虛觀,它們無一不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的博大精深。
麗江
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具有800多年歷史,座落在麗江壩子中部,面積約3.8平方公里,始建於南宋末年。
麗江古城選址獨特,形成依山坐靠西北,放眼東南的整體格局。發源於城北象山腳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後,又分成無數支流,穿街繞巷,流布全城,形成了「家 家門前繞水流,戶戶屋後垂楊柳」的詩畫圖。街道不拘於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臨渠,300多座古石橋與河水、綠樹、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極具高原 水鄉古樹、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學意韻,被譽為「東主威尼斯」、「高原姑蘇」。充分利用城內湧泉修建的多座「三眼井」,上池飲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是 納西族先民智慧的象徵,是當地民眾利用水資源的典範傑作,充分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古城心臟四方街明清時已是滇西北商貿樞紐,是茶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 四方街以彩石鋪地,清水洗街,日中為市,薄暮滌場的獨特街景而聞名遐邇。置身其中,令人彷彿步入了「清明上河圖」的繁華景象。古城中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 建築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式的瓦屋樓房鱗次櫛比,既突出結構布局,又追求雕繪裝飾,外拙內秀,玲瓏清巧,被中外建築專家譽為「民 居博物館」。麗江古城文物古跡眾多,文化蘊含豐厚獨特,是我國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風格的古代城鎮。1997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國首批受人類 共同承擔保護責任的世界文化遺產城市。
延安
延安市位於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夏朝時延安屬雍州之域,隋朝始設延安郡,唐宋後為延 州或延安府。延安一直是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交融地,很早就成為陝北地區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1935年10月至1947年3月,延安是中共中 央的所在地,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領導全國人民奪取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在延安歷史上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一 頁。延安的寶塔山成了當時年輕人朝聖的地方。
雖然延安在中國早已婦孺皆知,並且名聲在外,但直到今天,延安人口還不過20萬,說它是小地 方實不為過。今天,延安還是最值得一去的地方,盡管許多人已經對楊家嶺的燈火、棗園的燈光、王家坪的舞會耳熟能詳,但歷史畢竟在這寶塔山、鳳凰山、清涼山 環峙的延河中轉了一個彎,親臨其境,觸摸每一片厚重沉實的黃土,穿越老人家們的舊居和窯洞,然後沉思,你會感悟到一種別處無法得到的東西。
荊州古城
5月19日,武 漢市政協文史學習委員會考察了荊州古城。荊州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腹地。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荊州城北五公里處的紀南城建都長達411年,留下了豐厚 的歷史文化遺存。荊州自秦漢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封王置府的重鎮。秦時,置南郡設江陵縣。漢時,沿習秦制,漢武帝劃全國為十三州,荊州是其一,為當時全國 的十大商業都會之一。三國時,荊州是爭霸的要津。此後,東晉末年的安帝,南朝時的齊和帝、梁元帝、後梁宣帝,隋時的後梁王以及唐末五代十國時的南平國王 等,先後有11個紛爭王侯在此稱帝(王)建都,長達100餘年。唐代荊州是陪都,稱「南郡」,與長安城南北呼應。元代時,曾是荊湖行省省會。明代洪武年 間,是湖廣分省的省會。明以後,一直是州(府、署)、縣的治所。
荊州歷史文化深厚,在城內及其城周附近,有著眾多的古跡名勝。大禹治水的息壤,雄楚立國的故都,三國紛爭的遺跡,歷代名人的勝蹤,似繁星點點,數不勝數。 荊州古城牆是其中最具代表、最有分量的古跡之一。據《後漢書·地理志》記載,荊州古城牆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荊州古城牆是我 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1998年3月,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時期的磚城;兩晉、三國時期的土城。 疊壓在現城牆10米以下的五代磚城的發現、使荊州城磚城的修造歷史從始於明代的普遍認同,又上溯了400多年。從三國時代起,荊州古城牆沒有發生過大的變 遷,移位距離僅在50米左右范圍內;土城牆遠遠早於磚城牆。2000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荊州城小北門西側,發現了一段長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間夯築的石 灰糯米漿城牆。此段城牆雖經500多年,至今仍堅如盤石,世所罕見。
荊州現存的古城牆為明清兩代所修造。磚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堅固,是我國府城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垣之一。磚城厚約1米,牆內垣用土夯築,下部寬約9米。 牆體外用條石和城磚砌築。磚城通高9米,周長11281米。磚城牆體用特製青磚加石灰糯米漿砌築。特製大青磚每塊重約4公斤,有的燒制有文字。在東門城樓 的馬道上即可見到部分已採取保護措施的文字磚。文字磚記載了操辦城磚的官府、官員和時間。從文字磚記載的產地得知,城磚非只出自原荊州地域,鄂豫陝三省交 界的均州、湘桂黔三省交界的靖州、江西省的茶陵以及湖南全省均有文字磚砌在荊州城垣上。文字磚是荊州古城牆修建史不可多得的檔案實證。
荊州古城牆四周,原有城門6座,即東門、小東門(亦稱公安門)、北門、小北門、西門、南門。每座城門均設「雙保險」,前後兩道門,二門之間建有瓮城。為緩 解城內交通,建國以後,新開城門3座,即新東門、新南門、新北門。新開的城門均無瓮城。6座古城門上原都建有城樓,現只有東門和大北門兩處有城樓。東門又 稱「寅賓門」。城樓為「賓陽樓」,始建於明代,現城樓為1988年重建。東門是迎接來使和賓客的城門。因此,門樓壯觀,瓮城也最大。大北門又稱拱極門,是 通向中原和京城的古驛道出口,人們在這里送親友遠行,習慣折柳相贈,祝福平安,故大北門又稱柳門。大北門城樓名「朝宗樓」,城樓脊枋下方書有重建此樓的時 間:大清道光十八年歲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時丁巳時重建。大北門城樓是古城牆上唯一尚存的城樓古建築。賓陽樓和朝宗樓內均設有樓梯,可登臨其上居高臨 下,飽覽古城的萬千神韻。
荊州古城牆作為古時的一項大型軍事防禦工事,除高大堅固的牆體和瓮城等建築外,城牆之上還有眾多配套的軍事設施,如今尚存且最具作戰防禦功能、最有特色的 要數暗設的四座藏兵洞,東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長10.5米,寬6.3米,深6米,分上下兩層,可容100多人。每層又有小藏兵洞,每個小洞可容2人,洞中 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牆體向外呈長方形突出,對攻城之敵,可從三面射孔暗箭齊發,使其猝不及防。
Ⅲ 2000年五華縣水寨中學高三二班班主任是誰
共有21地,具體如下: 廣 州 深 圳 珠 海 汕 頭 韶 關 佛 山 江 門 湛 江 茂 名 肇 慶 惠 州 梅 州 汕 尾 河 源 陽 江 清 遠 東 莞 中 山 潮 州 揭 陽 雲 浮 廣東省,簡稱粵,省會廣州。18萬多平方千米,人口萬(年)。 總 計 21地級 54轄區 23縣級 42縣 3自治縣 廣 州 越秀區 東山區 海珠區 荔灣區 天河區 白雲區 黃埔區 芳村區 花都區 番禺區 從化 增城 深 圳 福田區 羅湖區 南山區 寶安區 龍崗區 鹽田區 珠 海 香洲區 斗門區(井岸鎮) 金灣區 汕 頭 金平區 龍湖區 濠江區 澄海區 潮陽區 潮南區(峽山鎮) 南澳縣(後宅鎮) 韶 關 北江區 湞江區 武江區 樂昌 南雄 仁化縣(仁化鎮) 始興縣(太平鎮) 翁源縣(龍仙鎮) 曲江縣(馬壩鎮) 新豐縣(豐城鎮) 乳源瑤族自治縣(乳城鎮) 佛 山 禪城區 南海區 順德區 三水區 高明區 江 門 江海區 蓬江區 新會區(會城鎮) 台山 開平 鶴山 恩平 湛 江 赤坎區 霞山區 坡頭區 麻章區 廉江 雷州 吳川 遂溪縣(遂城鎮) 徐聞縣(徐城鎮) 茂 名 茂南區 茂港區 高州 化州 信宜 電白縣(水東鎮) 肇 慶 端州區 鼎湖區 高要 四會 廣寧縣(南街鎮) 德慶縣(德城鎮) 封開縣(江口鎮) 懷集縣(懷城鎮) 惠 州 惠城區 惠陽區(淡水鎮) 惠東縣(平山鎮) 博羅縣(羅陽鎮) 龍門縣(龍城鎮) 梅 州 梅江區 興寧 梅 縣(扶大鎮) 蕉嶺縣(蕉城鎮) 大埔縣(湖寮鎮) 豐順縣(湯坑鎮) 五華縣(水寨鎮) 平遠縣(大柘鎮) 汕 尾 城 區 陸豐 海豐縣(海城鎮) 陸河縣(河田鎮) 河 源 源城區 和平縣(陽明鎮) 龍川縣(老隆鎮) 紫金縣(紫城鎮) 連平縣(元善鎮) 東源縣(仙塘鎮) 陽 江 江城區 陽春 陽西縣(織篢鎮) 陽東縣(東城鎮) 清 遠 清城區 英德 連州 佛岡縣(石角鎮) 陽山縣(陽城鎮) 清新縣(太和鎮)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吉田鎮) 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江鎮) 東 莞 中 山 潮 州 湘橋區 潮安縣(庵埠鎮) 饒平縣(黃岡鎮) 揭 陽 榕城區 普寧 揭東縣(曲溪鎮) 揭西縣(河婆鎮) 惠來縣(惠城鎮) 雲 浮 雲城區 羅定 雲安縣(六都鎮) 新興縣(新城鎮) 鬱南縣(都城鎮
Ⅳ 湖北咸寧市咸安區高橋鎮澄水洞有沒有團田寺正在開發中,急急急
站名站地址
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阿尓山市
阿金在遼寧省阜蒙縣人民街
艾,遼寧省,友營阜新市阜蒙縣伊圖鎮艾友營村
中曾根吉林省大安市中曾根鎮
安平遼陽市弓長嶺區安平街
,吉林省安圖縣安圖縣明月鎮明安街187號
建國路,鞍山市,遼寧省,鞍山市
敖力布告通遼市,內蒙古科左中旗代,錦州市黑山縣,遼寧省,八溝八長山壕街西吉鎮
太和區,錦州市,遼寧省,八角形的表興隆街道
八面體市,遼寧省昌圖縣八面體委員會前鎮站
八仙筒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八仙筒鎮
白城,白城,吉林,遼寧北路,第60
白河安圖縣二道白河站前站
白狼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市白狼鎮...... />百泉吉林省157東交大街,東遼縣
白山市,吉林省白山市八江區東興街17日,
白石山吉林省鐵北大街上,蛟河市白石山鎮
白音胡碩內蒙古西藏自治區科右中旗鎮,巴彥胡叔
白音他拉,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白音他拉鎮
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寶龍山寶龍山鎮
,內蒙古通遼市保康鎮科爾沁大街
北撫順市,北票市南遼寧省,遼寧省,三,科左中旗保康北票市大板鎮金嶺寺村,清遠北三家鄉第六街北三家村
北台鋼鐵,本溪市平山區北台街道辦事處
遼寧省本溪市,本溪市平山區站3號本溪湖,本溪市,遼寧省民主路站街
馬球紅,波羅赤鎮,朝陽市,遼寧省,哇村
布海,吉林省德惠市布海鎮布海站,
蔡家溝吉林,松原市扶余縣蔡家鎮路,西大街的
蒼石,遼寧省,浙江省慶元縣紅透鎮蒼石村
的草河口本溪市,本溪滿族自治縣草河口鎮
>草市,遼寧省,清遠市草鎮市海淀區成府路20號
柴孔吉林省農安縣哈拉海鎮柴村
昌圖鐵嶺市,遼寧省昌圖縣站前街長白路,長春,吉林省,長春市寬城區
南吉林省,長春市開運街,朝陽區,長春市,3881
長的丹東市,遼寧省,奧斯汀寬甸滿族自治縣城鎮廠甸
長嶺旅順口區,大連市,長城街道
長山屯松原市市長鎮
友誼大道,雙塔,朝陽,遼寧省,朝陽市區1號
>吉林省延吉市朝陽川鎮朝陽川鐵路4
承德市圍場縣,河北省,北京市朝陽鎮朝陽地
朝陽區柳城鎮郭,朝陽縣,朝陽市,遼寧省,南村,朝陽鎮
,吉林省輝南縣朝陽鎮站前路42號
陳,陳,沉陽市蘇家屯區城鎮屯
城子坦普蘭店市,遼寧省第103號廣東道鎮,城子坦
市洪山區,赤峰市,內蒙古赤峰市昭烏達路分部第1
赤峰市,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西穆家營子鎮前站街 BR />春??陽吉林省汪清縣春陽鎮春村
達到家溝,吉林省德惠市達家鎮
大安大安
大安北吉林省大安市安全北街BR />匯流排村,鎮的阜新縣公車
堡鳳城市,遼寧省都代表遼寧,大進步
皇姑區,沉陽市,遼寧省,大成明廉街193號 BR />大官屯新撫區,撫順市,遼寧省,女兒第56
大紅旗,新民市,遼寧省,紅旗鎮北街8日
錦州市黑山縣大虎遼寧省,錦州市,鎮水泉路,大虎山
第29屆大連市,遼寧省,大連市中山區長江路259號,省
大林通遼市,內蒙古,大林鄉...... />大石橋市,遼寧省,遼寧省,朝陽市龍城區,大平房鎮大石橋
大石頭敦化市,吉林省,大石鎮金融界的3大平房,團結,組
大石寨,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大丹寨鎮
大屯,朝陽區,長春市,鎮,阜豐的環山路600,
大興溝大興鎮大興路吉林省汪清縣,吉林
大陽岔省
,白山市江源區,遼寧省,朝陽區,市龍樓花,山街道大陽岔鎮,大營子未完成的村
振興區丹東市,丹東市,遼寧省經街2
刀首爾戈登遼寧省凌源市刀奧爾登鎮
以確保在吉林省白城,以確保鎮
道清吉林市6市八道江區
勝利的台灣,遼寧省鐵嶺縣鎮阮
村博思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德博泗鎮
吉林省德惠市,??德惠市沐第66
燈塔,燈塔,燈塔市,遼寧省鎮車站街
遼寧省,大連市登沙河金州區登沙河鎮正陽
東大道大道鄉,朝陽德街遼寧省,朝陽市,縣,東大街村
東風東風縣,吉林省,東寶鎮,站街
東,內蒙古通遼市開魯縣,鎮
東梁遼寧省阜蒙縣梁鎮
東通化市通化市,吉林省,通化街東二道江區16號
東辛庄站,興城市,遼寧省,市東一街,東新
斗虎屯撫順市,遼寧省清原滿族縣斗虎屯鎮斗虎屯村站前
杜五常市,黑龍江省,杜鎮
敦化市,敦化市,吉林省東部的規則,因為環道,15日
長內蒙古自治州地區,赤峰市寧城縣汐子鎮
二密河在吉林省通化縣二密,鎮
公主嶺市的市范賈吞針勝利街瑞芳鎮錦州市,遼寧省黑山縣芳城
,鳳城市鳳山區,鳳凰扶余站,遼寧省,吉林省扶余縣西南街太祖
撫順北順城區新華大街,撫順市,遼寧省,於27日
阜新市海州區,阜新市,遼寧省第82振興??路
富路18號張家屯遼寧省圖縣付家鎮加什上甸子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東明鎮,加什上甸子村
,蓋州站前,遼寧省蓋州市
干溝通化,吉林,縣干溝村
菖蒲卡,通遼市,內蒙古科左後旗甜旗卡鎮
,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遼寧省,高嶺石,高嶺鎮
高橋鎮,葫蘆島市,遼寧省高橋鎮經濟開發區
高山子子鎮,遼寧省,北鎮高山站前
皮革皮具村甘井子區大連市,遼寧省,鎮,革鎮堡鎮堡 BR />格致黑龍江省
肇源縣義順鄉葛根廟內蒙古烏蘭浩特市葛根廟鎮
青蛙池塘元寶區金山鎮,丹東,
工人和農民的湖吉林省干安縣大布蘇工業園區
子喀左縣,朝陽市,遼寧省,公眾關子鎮
公主嶺市公主??嶺市七道街13
溝幫子,遼寧省北鎮溝幫子鎮站前街1號 BR />孤家子遼寧省沉陽市東陵區范錦忠
蘑菇園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區五省鎮
官方的消息,松原市,吉林省干安縣道字鄉
灌溉丹東市,遼寧省廣柯士甸滿族自治縣灌水鎮
大連市,遼寧省,廣寧寺金州區Ershilibao的鎮廣寧寺村
歸流河的內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迴流昌河
郭店梨樹縣郭店鎮
果松果松鎮,通化縣,吉林省
哈拉海吉林省農安縣
海城海城,站前街1號
海龍吉林省梅河口市海龍鎮前進街3號委員會15組
坨子,大安市海坨子,鎮
寒武統嶺遼陽市,遼寧省,遼寧省遼陽縣冷震
龍吉林省和龍市站前街46
黑山縣,遼寧省黑山龍興社區失望的胡同
黑水吉林省洮南市黑水鎮
紅花赤峰市松山區王府鎮
,遼寧省凌海市白表,紅旗鄉,
葫蘆島葫蘆島市,遼寧省葫蘆島市連山區站前街
葫蘆島北葫蘆島市連山區葫蘆島市,遼寧省北
虎石台沉陽市,遼寧省沉北新區,
虎石台鎮建設南一路01
中國吉林省農安縣的家鄉
沉陽市,遼寧省,市皇姑區皇姑屯的天山南路21
黃柏吉林省集安市雙安全村科克站
黃管,通遼市,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八仙筒鎮
吉林省敦化市黃泥河,黃泥鎮曙光委員會
黃松甸蛟河市黃松甸鎮中心委託
沉陽市東陵區,沉陽市,遼寧省渾河站西街道,渾??河渾河火車站
泥濘江西
新街,8萬江區,白山市,吉林省火甚至寨西湖區,本溪市,遼寧省,火更高等級
霍林郭勒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霍林郭勒
雞冠山遼寧省鳳城市雞冠山鎮
昌邑區,吉林,吉林,吉林,吉林希吉林省船營區新生街,重慶路
22
吉舒舒蘭市,吉林省吉樹街,迎賓路,第2個 BR />吉林省吉安,吉安站北大街34號
紀律家溝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克勒鎮
夾心子遼寧省普蘭店市皮口鎮夾心社區 BR />建昌建昌縣,遼寧省葫蘆島市,遼寧省,內置穗路9日吉林省大安市四棵樹鄉
建民黑龍江省肇源縣的民意鄉建民村
建設承德街,50,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江北
江密集的高峰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江密度高峰期鎮江密度峰街
江源白山市水源孫家進步 />吉林省蛟河市,蛟河市鐵西街
金寶屯,通遼市,內蒙古科左後旗金寶屯鎮
金溝朝陽市,遼寧省,市雙塔區
金坑拉高鄉金村,金坑村
補助金杖子,本溪市,遼寧省喀左縣山嘴子鎮,村
金州勇士隊的未來作出貢獻的遼寧省,大連市南芬區遼寧省金州區倉頡2
,延安,錦州市凌河區,錦州,遼寧省路二段IV
錦州,遼寧省,錦州市松山新區,南,南三溝
九道嶺遼寧省
巨大的黟縣九珍9嶺村
九台市九台市,吉林省九台街號76
老站東陵區,沉陽市,遼寧省省鎮高坎舊站街寶通榆縣蘇公坨子鄉
遼寧省開原市火車站廣場前的開放的安全吉林農業安全
開業的白城,吉林省通榆縣
張開嘴前口前鎮,吉林省永吉縣鐵北街站路5號
寬甸遼寧省寬甸滿族自治縣寬甸鎮站前街36
拉蛟河市,拉法街
老邊遼寧省營口市老邊區,省,松山區,赤峰市,內蒙古,舊政府,舊政府鎮河東村,龍山街道
老,內蒙古,赤峰市,元寶山區哈河
老溝吉林省龍井市的老鎮的錠社區
老營,李金遼寧省,吉林省,白山市6鎮8萬江區 BR />李家溝錦州市,遼寧省義縣頭,說鄉大榆樹村
錦州市義縣組高檯子鎮宅
加路連山道關麗,石家堡村,本溪滿族自治縣加路連山道縣的城關鎮
兩個大安兩鎮
亮甲店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亮甲山,震
遼陽市遼陽市,遼寧省,中國街1號,段。
遼源市,吉林省遼源市遼河路
遼寧省,遼寧省,沉陽市遼中縣孫家灣村
陽市蘇家屯區,沉陽市,遼寧省,林盛,林盛堡鎮堡
>臨江吉林省臨江市沙西街
凌海凌海站
179-11
凌源凌源市,遼寧省,紅山西段東凌源市凌源明亮,遼寧省公路。第127號
劉家店鎮吉林省榆樹市劉家發展在13街450之前
鳳城市劉家河,遼寧紅柳河吉林省柳河縣劉家鎮,通化市,站前路122號
柳樹屯葫蘆島市連山區寺兒童BU翔營盤村,遼寧省葫蘆島市,遼寧省,
遼寧省,龍爪,寬甸滿族自治縣,龍爪村,灌溉鎮
露水河的吉林省撫松縣露水河鎮站前街
鹿路黑龍江省寧安市馬鄉鹿路村
旅順,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區井崗街8號,
亂石山,遼寧省鐵嶺縣腰堡鎮
鎮馬林,馬林,元寶山區,赤峰市,內蒙古元寶山馬三家,馬三家鎮御道西道,於洪區,沉陽市,遼寧省的附近
吉林省雙遼市茂林鄉,茂林
梅河口吉林省梅河口市站前路
子吉林省,長春市寬城區米沙·麥斯基,關子鎮
廟嶺,大興鎮廟嶺村,吉林省汪清縣
閔家屯吉林省榆樹市閔家鎮
吉林省磐石市明城鎮
岷江在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市明水
木里圖木里,通遼市,內蒙古赤峰市,內蒙古自治區,圖鎮的鎮
森林喀麥隆的La秦標志是城市
,通遼市奈曼旗,內蒙古沁他拉鎮南芬遼寧省本溪市南芬區街
14
大連市,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南關嶺的區南嶺街40號
南口前撫順市,遼寧省清原滿族治自縣南口前鎮河北大街
南嶺北票市,遼寧省對元稹土寶營村
南橋黑山科鄉,建昌縣,葫蘆島市,遼寧省,
南台遼寧省海城市南台鎮
撫順市,遼寧省新賓縣治療,Nanzamu以來,縣,鎮Nanzamu站街
北票市南八家子鄉遼寧省 BR />泥河子,遼寧省錦州市,義縣組的意思州鎮前楊鄉
寧內蒙古科右前旗寧家的家
在牛心台本溪市明山區牛心台鎮 BR />農安縣吉林省農安縣站前199
女兒太和區,錦州市,遼寧省,河
盤錦雙檯子區,盤錦市,遼寧省,街道建設
>盤錦市,遼寧省盤山縣甜水鄉太陽村379號的
泡子,搖滾,,吉林省磐石市站前路1號,遼寧省盤錦北方,鎮的阜新縣泡子站前001
街
遼寧省普蘭店市皮口鎮建設的部分嶺,本溪市,遼寧省本溪縣高官鎮
北斗星兒童屯撫順市口的皮膚,吉林省,遼寧省,錦州路,望花區東37號
和平鎮白城,吉林省舒蘭市,平安鎮
平安鎮平東
平崗吉林省東遼縣泉太平台,白城,吉林洮北
區平台鎮
平庄,元寶山區,赤峰市,內蒙古平庄火車站
平Zhuangnan赤峰市,鎮內蒙古,喀拉拉邦秦旗鎮
普蘭店市普蘭店市,遼寧省,站前街-1
市七里河區錦州市,遼寧省,義縣七里鎮
齊總理本溪滿族自治縣草河口鎮齊家堡村
順城區前鎮的奧斯汀,奧斯汀撫順,
前衛遼寧省綏中縣,遼寧省,前衛鎮站前街5日
在遷安榆樹大安市四棵樹鄉松原市,干縣水字晶振
橋頭坪山新區,本溪市,遼寧省,橋
青堆鎮興隆村遼寧省北鎮市青堆子鎮是紅紅火火區168號南昌路,
阜新市,遼寧省,清河清河
清原,撫順市,遼寧省,浙江省慶元縣柴河路-49
30日,吉林省長嶺縣,慶豐鄉
泉陽,白山市撫松縣泉陽鎮長
楊河林街周圍錦州,遼寧省黑山縣繞陽河鎮
熱水,元寶山區赤峰市,內蒙古,美麗的小鎮
三江口昌圖縣,遼寧省,三江鎮
30遼寧省凌
來源三十家子鎮南街三十里堡大連市金州區三十里堡站民勝街38號,33在吉林省長嶺縣北鎮第十三屆村
三一三遼寧省,沉陽市於洪區光榮鄉井在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不敗鎮三義井村 />吉林省,通化市,柳河縣三源浦源浦鎮車輛
沙海,
大連市沙河口遼寧省建平縣沙海,在這條街上遼寧省城鎮龍街大連市沙河口
遼寧省,沙後所,鎮關村
山城鎮吉林省梅河口市山城鎮團結街
山海關山海關區,秦皇島市,南門大街的
山河屯,山城區在五常市興城市沙後,黑龍江省站前街
遼寧省北票市上園公園鎮園村
斯科舍省大安市舍力鎮
舍虎,通遼市,內蒙古奈曼旗大沁他拉鎮鋪村
沉陽市東陵區深井子,遼寧省鎮深井子
和平區,沉陽市,遼寧省,沉陽市勝利沉陽北南大街2號
沉河區,遼寧省,沉陽市北站路102號,
南東站街,沉陽市大東區,沉陽市,遼寧省,沉陽東
沉陽,楓楊路,蘇家屯區,沉陽市,1日
鳳城市,遼寧省,遼寧省,石城石鎮
獅嶺梨樹縣石嶺號西大街23
黨鄉石門嶺村,石門凌撫順,錦州市,遼寧省,本溪市,遼寧省縣章市橋字,鎮丹Qiaozai街,橋梓丹,遼寧省金橋路 -
石人溝白山市江源區石人鎮
石山,石鎮彭吞蹲的
石峴,圖們江,吉林石峴城七鎮,委託
第一山遼陽市,遼寧省,遼陽縣鎮7條委員會
熟爛,吉林省舒蘭市站前路
雙河鎮吉林省永吉縣雙河鎮
雙陽店通化市,吉林省,遼寧省凌海市雙羊鎮
水隧道二道江區鴨園城熱村
滿灰吉林省舒蘭市水曲柳鎮
水泉遼寧省凌源市宋杖子鎮泉水
赤峰市,內蒙古敖漢旗四灣四個海灣六環村
四合永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四合永鎮
四平白山市,四平市,吉林省,沉陽市鐵西區英雄大街
松江河撫松縣松江河鎮
松江鎮,松江鎮,安圖縣,吉林省
松瓦房店市松樹423
松樹鎮,吉林省白山市江源縣松樹街,松樹鎮
吉林省松原市松原市寧江區烏蘭大街
綏中鎮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站前4
,遼寧省綏中縣綏中北西花園村,
索倫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索倫鎮
>泰安市??,鞍山市,遼寧省,泰安縣杜村
吉林省,松原市,長嶺縣太平川鎮太平
,大慶葡萄花鎮大同區,太陽升起來了黑龍江湯山城省,遼寧省丹東市,唐山鎮唐家山
吉林省洮南市,洮南市廣場東路
陶家屯公主嶺市陶家屯
淘淘賴,賴朝吉林省扶余縣,趙鎮
幾天後,吉林省??蛟河市天崗
天橋嶺,天橋嶺鎮,吉林省汪清縣站前
天義赤峰市,內蒙古,
田師政府,寧城縣本溪滿族自治縣田師鎮政府的
條子河
鐵背山,遼寧省,撫順縣章黨鄉抑鬱症子合作夥伴LODS
鐵廠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區鐵廠鎮
鐵嶺市,遼寧省,鐵嶺光榮街38號,
通化市,吉林省柳河縣柳南鄉
通化市通化通過溝市,吉林省東昌區建設大街129號
通遼市,通遼市,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區南順街14號
通道吉林省松原市發站鎮
遠鳳城市,通遠堡的進步,勝利街站前委
圖們江圖們江,吉林,遼寧省,光明街18號
吐列毛杜內蒙古自治州地區興安盟科右中旗吐列發杜鎮
駱駝腰嶺通化市,吉林省柳河縣駝腰震
瓦房店市瓦房店市,遼寧省,東長春路,第1節,解放街38-5
歪頭山,
環,歪頭城區,西湖區,本溪市,遼寧省,劉紆忖溝白山市江源區灣頭鎮
汪清縣吉林省汪清縣汪清鎮45
在東城鎮??在宮中松原市前郭爾羅斯宮鎮
虎嶺,吉林省敦化市黃泥河鎮魏虎嶺村
葦溝吉林省圖們在市長城東興社區
衛東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市葛根廟鎮
>魏津,吉林省東遼縣渭津鎮凌源市劉杖子鄉魏杖子村,魏杖子,
東陵區,沉陽市,遼寧省,文官屯,遼寧省前進街道辦事處
Wopi,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市,吉林省德惠市陵園路13烏蘭浩特
吳家屯陽市蘇家屯區吳家屯村
五叉 - 內蒙古阿爾山之五鎮,溝,
五道溝,吉林省,通化市,柳河縣五大珍
五棵樹,吉林省榆樹市五棵樹鎮長安路499
五龍背,鎮安丹東市,區,
,西安,內蒙古赤峰市五龍背鎮,汐子,寧津縣溪子鎮,村
西川白山市江源區萬遮嗯西川村
在遼寧省西柳鎮西柳城市
西哲里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巴仁哲里木,科右中旗蘇木
下馬塘區,本溪市,遼寧省南芬馬塘鎮
仙人橋,吉林省白山市,撫松縣仙人鎮
小東鎮,黑山縣,遼寧省,,曉東
小河沿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四灣子鎮白廟子村的 BR />本溪滿族自治縣小城鎮朝陽市,遼寧省,遼寧省建平縣萬壽鎮安全村
城站前的小涼山新民市梁山鎮名村
小平房街長江路47號
新城沉陽市沉北新區金牛街
黑山縣,錦州市,遼寧省,新立屯,新的立法屯鎮鐵北社區的鐵,8號
在吉林省松原新廟市長鎮新廟村
新民,站前路36號,新民市,遼寧省,
阜新市,遼寧省,邱秋新邱大街在第二
檯子遼寧省鐵嶺市縣城新表勝利街委員會16日
新兵營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木頭營子鄉新營房村
新的肇源縣,黑龍江省肇站鎮新肇街
興隆店,興城,遼寧省興城市
寧花園街車站路,新民市,遼寧省,興隆鎮
大連市金州區杏樹屯,遼寧省,杏樹屯鎮
熊岳城營口市鮁魚圈區熊岳鎮站前街的
許家屯瓦房店市,遼寧省,徐屯鎮許突蒽街
薛家遼寧省太和區,錦州薛鄉...... />,二道江區鴨,元稹,吉林市,通化市鴨園花園街,鴨
煙筒吉林省磐石市煙筒鎮站前街1號
延吉市延吉市,吉林省站前街133
內蒙古赤峰市羊場,市敖漢旗種羊場
大陽岔大陽岔村,吉安市,吉林省
楊樹嶺河北省平泉縣楊樹嶺鎮
建昌縣,遼寧省楊樹灣白楊海灣小鎮
楊杖子,楊杖子,凌源市,遼寧省鎮
姚城堡新民市,遼寧省,姚堡鄉姚堡村
德惠市姚村,姚家市菜園子鎮,
沉陽市蘇家屯區,屯姚瑤,千千屯鎮
葉柏壽,建平縣葉柏壽鎮縣,朝陽市,遼寧省,中國鐵路南街
堡長春市寬市奮進鄉
側山的另一邊的門鎮,鳳城市,遼寧省
白細胞介素謝內蒙古興安盟阿尓山莊,伊爾謝鎮
伊拉克圖阜新市,遼寧省阜新縣在伊圖鎮在伊圖村
義縣遼寧省錦州市義縣組佚洲市軍用和民用街迎賓路46號
營城子大連市甘井子區營城子街道,
方
Ⅳ 我在釘釘消息中沒紫金縣紫城第三中學的標志,上的直播課我也看不了,什麼作業我也不知道,發的消息沒有
問學校老師去吧
Ⅵ 2013年河源紫金縣藍塘小學高級教師評審通過獲得專業技術資格名單
2012年的就有:
源城區東埔中學 李紅 政治
源城區嘯仙中學 阮碧先 政治
源城區文昌中學 刁新英 政治
源城區文昌中學 朱彩婷 政治
源城區寶源學校 江偉安 政治
源城區源西中學 劉娟媚 政治
源城區高埔崗學校 劉昌浩 政治
東源中學 歐陽偉敏 政治
東源中學 吳若 政治
東源柳城中學 廖祥海 政治
東源仙塘中學 邱雅琪 政治
東源高級中學 吳碧定 政治
和平縣古寨中學 梁 賢 政治
和平縣實驗初級中學 吳金華 政治
龍川縣實驗中學 馬成周 政治
龍川縣田家炳中學 李極宇 政治
龍川縣金安中學 孫琴 政治
龍川縣麻布崗中學 黃雪敏 政治
龍川縣麻布崗中學 陳欣 政治
龍川縣培英學校 鍾震球 政治
龍川縣培英學校 陳日勝 政治
龍川縣新城初級中學 鍾建明 政治
龍川縣黃布二中 黃金文 政治
龍川縣附城二中 劉演旋 政治
龍川縣義都中學 李接娣 政治
龍川縣四都振寰中學 鄭彩蘭 政治
龍川縣洋貝中學 黃秋宏 政治
龍川黃石職業中學 駱勝初 政治
龍川縣黎咀中學 謝瓊明 政治
龍川縣回龍二中 邱東明 政治
龍川縣麻布崗第二中學 鍾洪輝 政治
龍川縣上坪中學 劉青林 政治
紫金縣第二中學 黃仕華 政治
紫金縣第二中學 江曉 政治
紫金縣附城中學 李光明 政治
紫金縣臨江第二中學 鄧雄飛 政治
紫金縣臨江中學 利東明 政治
紫金縣龍窩鎮第三中學 宋惠英 政治
紫金縣龍興中學 吳潤航 政治
紫金縣琴江中學 葉向民 政治
紫金縣琴江中學 彭羅先 政治
紫金縣青溪中學 盧遠標 政治
紫金縣紫金中學 陳麗容 政治
紫金縣紫金中學 黃葉新 政治
紫金縣紫金中學實驗學校 江環珍 政治
連平縣連平中學 廖媛 政治
連平縣元善中學 周錦生 政治
連平縣元善中學 曾莉華 政治
連平縣忠信中學 鄔春曉 政治
河源市第二中學 王秀蘭 政治
源城區源西中學 楊媛 語文
源城區區一中 歐素容 語文
源城區區一中 張新梅 語文
源城區文昌中學 楊秋霞 語文
源城區文昌中學 歐瑞桃 語文
源城區文昌中學 黃愛萍 語文
源城區文昌中學 黃惠琴 語文
源城區埔前二中 鍾秋娥 語文
源城區埔前二中 宋東泉 語文
源城區寶源學校 葉志優 語文
源城區寶源學校 古育紅 語文
源城區源南學校 黃 娟 語文
源城區嘯仙中學 劉偉良 語文
源城區嘯仙中學 陳小嫦 語文
源城區嘯仙中學 張慧莉 語文
源城區嘯仙中學 葉莉 語文
東源燈塔中學 賴雨輝 語文
東源職業高級中學 劉武強 語文
東源新豐江中學 黃小瓊 語文
東源船塘中學 張偉瓊 語文
東源中學 劉育光 語文
東源黃田中學 曾橋養 語文
東源柳城中學 陳金紅 語文
東源仙塘中學 劉惠平 語文
東源駱湖中學 唐金燕 語文
東源高級中學 程坤華 語文
東源縣第二中學 羅秀鳳 語文
東源縣第二中學 李美英 語文
東源久社中心學校 藍潤芳 語文
和平縣福和高級中學 張南灶 語文
和平縣福和高級中學 林春茹 語文
和平縣陽明第二中學 黃萍可 語文
和平縣和平中學 黃紀雪 語文
和平縣和平中學 梁雪寫 語文
和平縣古寨中學 林觀托 語文
和平縣陽明中學 陳 靜 語文
和平縣實驗初級中學 唐世法 語文
龍川縣第一中學 劉龍昌 語文
龍川縣第一中學 馬偉國 語文
龍川縣一中初中部 黃小珍 語文
龍川縣一中初中部 朱石明 語文
龍川縣一中初中部 楊海濤 語文
龍川縣一中初中部 謝素勇 語文
龍川縣老隆中學 駱建文 語文
龍川縣實驗中學 彭建榮 語文
龍川縣田家炳中學 袁先平 語文
龍川縣金安中學 駱藝華 語文
龍川縣佗城中學 殷國勝 語文
龍川縣佗城中學 羅偉權 語文
龍川縣佗城中學 鄧立瑾 語文
龍川縣佗城中學 巫彩芳 語文
龍川縣鐵場中學 黃艷霞 語文
龍川縣鐵場中學 鍾錦雄 語文
龍川縣鐵場中學 李小璇 語文
龍川縣鐵場中學 黃偉凡 語文
龍川縣鐵場中學 黃向權 語文
龍川縣車田中學 張秀麗 語文
龍川縣車田中學 楊榮茂 語文
龍川縣車田中學 李邦聰 語文
龍川縣赤光中學 張平 語文
龍川縣赤光中學 袁學軍 語文
龍川縣赤光中學 巫遠清 語文
龍川縣赤光中學 陳小群 語文
龍川縣赤光中學 葉培祥 語文
龍川縣麻布崗中學 謝永忠 語文
龍川縣麻布崗中學 黃海源 語文
龍川縣培英學校 廖毅 語文
龍川縣培英學校 吳文娟 語文
龍川縣培英學校 曾偉梅 語文
龍川縣培英學校 羅國堅 語文
龍川縣培英學校 楊月妹 語文
龍川縣培英學校 謝志霞 語文
龍川縣新城初級中學 鄧俊平 語文
龍川縣新城初級中學 何小芬 語文
龍川縣新城初級中學 廖少純 語文
龍川縣新城初級中學 汪立冬 語文
龍川縣新城初級中學 楊雲平 語文
龍川縣黃布中學 黃惠燕 語文
龍川縣黃布二中 曾召華 語文
龍川縣紫市中學 黃文美 語文
龍川縣紫市中學 張麗珍 語文
龍川縣通衢中學 張振才 語文
龍川縣通衢中學 張燕輝 語文
龍川縣通衢中學 葉輝中 語文
龍川縣通衢中學 鄧聲龍 語文
龍川縣通衢中學 葉志育 語文
龍川縣登雲中學 鄧輝東 語文
龍川縣登雲中學 曾恆明 語文
龍川縣登雲中學 葉秀紅 語文
龍川縣附城二中 駱國輝 語文
龍川縣附城二中 鍾紅生 語文
龍川縣義都中學 葉春歡 語文
龍川縣義都中學 劉桂蘭 語文
龍川縣義都中學 葉及學 語文
龍川縣四都振寰中學 郭旭霞 語文
龍川縣豐稔中學 柳睿 語文
龍川縣豐稔中學 范才基 語文
龍川縣豐稔中學 黃紅琴 語文
龍川縣豐稔三中 葉細定 語文
龍川縣豐稔三中 王春連 語文
龍川縣谷前中學 駱春英 語文
龍川縣石坑中學 鄒新堅 語文
龍川縣石坑中學 鄒金華 語文
龍川縣洋貝中學 黃慶太 語文
龍川縣田心中學 吳秀英 語文
龍川縣田心中學 黃秀麗 語文
龍川縣田心中學 黃偉平 語文
龍川縣田心中學 謝海鷹 語文
龍川縣田心中學 黃春林 語文
龍川縣田心二中 黃麗 語文
龍川縣龍母中學 巫坤泉 語文
龍川縣龍母中學 曾小蘭 語文
龍川縣龍母職業中學 袁俊傑 語文
龍川黃石職業中學 謝麗華 語文
龍川黃石職業中學 伍思源 語文
龍川黃石職業中學 謝福海 語文
龍川黃石職業中學 鄧成紅 語文
龍川縣車田二中 陳鋼仕 語文
龍川縣車田二中 張志遠 語文
龍川縣車田二中 鄧興勤 語文
龍川縣車田二中 劉思芳 語文
龍川縣車田二中 陳輝燕 語文
龍川縣黎咀中學 謝偉澤 語文
龍川縣黎咀中學 駱秀萍 語文
龍川縣黎咀中學 張國平 語文
龍川縣回龍二中 袁文新 語文
龍川縣回龍二中 吳光龍 語文
龍川縣回龍二中 吳紅仁 語文
龍川縣新田中學 鄔青林 語文
龍川縣麻布崗第二中學 楊茂棣 語文
龍川縣麻布崗第二中學 楊祥俊 語文
龍川縣麻布崗第二中學 樂仁良 語文
龍川縣麻布崗第二中學 王錦紅 語文
龍川縣貝嶺中學 劉賤敏 語文
龍川縣貝嶺中學 歐冬娜 語文
龍川縣細坳中學 石中瑜 語文
龍川縣細坳中學 楊智偉 語文
龍川縣上坪中學 王汶海 語文
龍川縣上坪中學 劉建新 語文
龍川縣上坪二中 劉貴亮 語文
紫金縣附城中學 黃錦輝 語文
紫金縣第二中學 鄧文霞 語文
紫金縣第二中學 賀建良 語文
紫金縣爾崧中學 張小環 語文
紫金縣爾崧中學 張日嫻 語文
紫金縣爾崧中學 謝燕玲 語文
紫金縣爾崧中學 葉麗書 語文
紫金縣附城中學 朱運梅 語文
紫金縣附城中學 陳振煥 語文
紫金縣附城中學 李祝良 語文
紫金縣附城中學 朱曉紅 語文
紫金縣古竹中學 張麗霞 語文
紫金縣好義中學 黃向輝 語文
紫金縣黃塘中學 李浩平 語文
紫金縣九和中學 李國威 語文
紫金縣紫城鎮中學 彭建軍 語文
紫金縣藍塘第三中學 張昌發 語文
紫金縣藍塘第三中學 鍾國良 語文
紫金縣龍窩鎮第三中學 黃蔭其 語文
紫金縣龍窩鎮中 廖小紅 語文
紫金縣龍窩鎮中 廖茂強 語文
紫金縣龍興中學 陳笑容 語文
紫金縣龍興中學 鄧少波 語文
紫金縣琴江中學 黃華招 語文
紫金縣上義中學 張子群 語文
紫金縣士貴中學 黃林達 語文
紫金縣士貴中學 黃均奎 語文
紫金縣水墩中學 賀秀紅 語文
紫金縣瓦溪二中 劉輝英 語文
紫金縣瓦溪中學 林新鋒 語文
紫金縣烏石中學 洪春英 語文
紫金縣烏石中學 黃玉芳 語文
紫金縣義容中學 李志文 語文
紫金縣義容中學 傅作龍 語文
紫金縣義容中學 許雪敏 語文
紫金縣育新中學 朱錦標 語文
紫金縣育新中學 潘兆宏 語文
紫金縣育新中學 謝悅文 語文
紫金縣職業高級中學 徐海紅 語文
紫金縣職業高級中學 朱素霞 語文
紫金縣九和中學 鍾偉方 語文
紫金縣紫城鎮中學 龍美紅 語文
紫金縣紫城鎮中學 黃碧香 語文
紫金縣紫金中學 葉遠青 語文
紫金縣紫金中學實驗學校 張小蓮 語文
紫金縣紫金中學實驗學校 曾玉生 語文
紫金縣新智中學 劉乙梅 語文
紫金縣新智中學 戴惠連 語文
紫金縣新智中學 劉偉勇 語文
連平縣大湖中學 韋宏順 語文
連平縣附城中學 葉方曉 語文
連平縣附城中學 謝宏彪 語文
連平縣惠化中學 黃少勇 語文
連平縣隆街中學 謝東方 語文
連平縣隆街中學 朱錦雲 語文
連平縣雁橋中學 庄秋火 語文
連平縣油溪中學 何志玲 語文
連平縣元善中學 付少艷 語文
連平縣元善中學 賴滿妹 語文
連平縣第二初級中學 賴秀雲 語文
連平縣忠信鎮中學 陳彩瑞 語文
連平縣忠信中學 謝東周 語文
連平縣忠信中學 曾日明 語文
連平縣忠信中學 黃新位 語文
河源中學 鍾宇瓊 語文
河源中學 繆洪周 語文
河源市田家炳實驗中學 何花 語文
河源市第二中學 何慧娟 語文
河源市第二中學 鄧設花 語文
源城區東埔中學 諶群英 英語
源城區嘯仙中學 李紅妹 英語
源城區嘯仙中學 江敏娜 英語
源城區文昌中學 陳麗玲 英語
源城區區二中 鄺志如 英語
源城區寶源學校 朱周宜 英語
源城區源南學校 葉 麗 英語
東源燈塔中學 朱石明 英語
東源中學 鄒仲輝 英語
東源中學 劉淑紅 英語
東源中學 馮小梅 英語
東源中學 歐陽麗珍 英語
東源柳城中學 陳三英 英語
東源仙塘中學 高金蘭 英語
和平縣福和高級中學 郭愛民 英語
和平縣和平中學 陳霄丹 英語
和平縣陽明二中 羅飛玩 英語
和平縣陽明中學 許佩芬 英語
和平縣和平中學 袁學志 英語
龍川縣第一中學 曾秀連 英語
龍川縣第一中學 曾秋泰 英語
龍川縣一中初中部 黃平安 英語
龍川縣一中初中部 雷響妹 英語
龍川縣一中初中部 曾愛華 英語
龍川縣老隆中學 王滿珍 英語
龍川縣實驗中學 劉雲旋 英語
龍川縣田家炳中學 巫彩英 英語
龍川縣金安中學 黃禮平 英語
龍川縣佗城中學 陳麗平 英語
龍川縣佗城中學 劉仕琴 英語
龍川縣鐵場中學 袁彬彬 英語
龍川縣車田中學 張新芳 英語
龍川縣赤光中學 袁新華 英語
龍川縣培英學校 巫志新 英語
龍川縣培英學校 魏秀萍 英語
龍川縣新城初級中學 邱小瓊 英語
龍川縣黃布中學 楊永建 英語
龍川縣通衢中學 陳廣才 英語
龍川縣登雲中學 鄭小夫 英語
龍川縣義都中學 鄧旭輝 英語
龍川縣義都中學 徐周瓊 英語
龍川縣豐稔三中 吳雄英 英語
龍川縣谷前中學 戴紅星 英語
龍川縣田心二中 陳怡梅 英語
龍川縣車田二中 張勝穩 英語
龍川縣細坳中學 李石堯 英語
紫金縣第二中學 張廣平 英語
紫金縣爾崧中學 黃月娥 英語
紫金縣爾崧中學 李士傑 英語
紫金縣好義中學 廖遠梅 英語
紫金縣黃塘中學 鍾建青 英語
紫金縣敬梓中學 何秀明 英語
紫金縣臨江中學 劉小蘭 英語
紫金縣育新中學 黃偉文 英語
紫金縣義容中學 郭奕浩 英語
紫金縣職業高級中學 曾達林 英語
紫金縣職業高級中學 劉彬華 英語
紫金縣中山高級中學 羅雪秋 英語
紫金縣紫城鎮中學 袁曉紅 英語
紫金縣新智中學 黎新香 英語
紫金縣新智中學 賴志發 英語
連平縣附城中學 劉婷婷 英語
連平縣忠信中學 曾衍顏 英語
連平縣連平中學 黃仁嬌 英語
連平縣連平中學 李潔萍 英語
連平縣連平中學 賴文瓊 英語
連平縣溪山中學 劉獻聰 英語
連平縣雁橋中學 黃麗芬 英語
連平縣油溪中學 謝志紅 英語
連平縣元善中學 林雪姻 英語
連平縣忠信鎮中學 何媛媛 英語
河源中學 葉娟芬 英語
河源市田家炳實驗中學 黃建英 英語
河源市第二中學 朱淑芳 英語
河源市第二中學 朱麗雅 英語
河源市第二中學 朱麗娟 英語
源城區嘯仙中學 張志強 歷史
源城區文昌中學 朱秀花 歷史
和平縣和平中學 鍾 雨 歷史
龍川縣鐵場中學 楊永良 歷史
紫金縣臨江中學 李思強 歷史
紫金縣紫城鎮中學 黃永培 歷史
東源職業高級中學 朱新濱 地理
東源高級中學 許麗華 地理
龍川縣田家炳中學 刁世偉 地理
龍川縣麻布崗中學 謝江華 地理
紫金縣附城中學 葉利群 地理
紫金縣中山高級中學 鄒俊源 地理
紫金縣中山高級中學 黃百康 地理
連平縣忠信中學 何彩霞 地理
河源市田家炳實驗中學 王小妹 地理
河源市田家炳實驗中學 羅小夏 地理
源城區東埔中學 曾運輝 音樂
源城區東埔中學 葉漢顏 音樂
源城區豐源學校 楊王添 音樂
東源中學 黃彬強 音樂
紫金縣新智中學 王會強 音樂
連平縣附城中學 陳少惠 音樂
東源曾田中學 葉麗群 美術
和平縣福和高級中學 羅宴韓 美術
和平縣和平中學 謝文瓊 美術
龍川縣金安中學 刁權芳 美術
紫金縣紫金中學 張志紅 美術
紫金縣新智中學 曹明忠 美術
源城區源西中學 羅志通 數學
源城區嘯仙中學 葉萍 數學
源城區區一中 鄺小敏 數學
源城區寶源學校 陳秀雲 數學
源城區源南學校 張志洪 數學
東源燈塔中學 李東彪 數學
東源新回龍中學 羅水濃 數學
東源船塘中學 呂群星 數學
東源黃村中學 鍾君寶 數學
東源澗頭中學 李小芳 數學
和平縣和平中學 朱榮坤 數學
和平縣和平中學 袁玉萍 數學
和平縣陽明二中 陳門新 數學
和平縣浰江中學 陳爾學 數學
和平縣浰東中學 池景山 數學
和平縣上陵中學 吳慶青 數學
和平縣陽明中學 劉小巧 數學
龍川縣第一中學 劉佛連 數學
龍川縣第一中學 巫德初 數學
龍川縣一中初中部 鍾建洲 數學
龍川縣老隆中學 鄒國造 數學
龍川縣實驗中學 劉惠民 數學
龍川縣實驗中學 葉常青 數學
龍川縣田家炳中學 鄒勤霞 數學
龍川縣田家炳中學 胡洪波 數學
龍川縣車田中學 馮劍鋒 數學
龍川縣車田中學 李萬金 數學
龍川縣車田中學 鄧文衛 數學
龍川縣赤光中學 葉美蘭 數學
龍川縣培英學校 王越男 數學
龍川縣新城初級中學 羅海青 數學
龍川縣新城初級中學 李偉新 數學
龍川縣登雲中學 鄭伯強 數學
龍川縣義都中學 徐紅梅 數學
龍川縣豐稔中學 鄒信英 數學
龍川縣田心中學 楊富全 數學
龍川縣田心二中 楊春泉 數學
龍川縣車田二中 朱永良 數學
龍川縣車田二中 凌飛雪 數學
龍川縣新田中學 刁遠強 數學
龍川縣岩鎮中學 何玉梅 數學
紫金縣柏埔中學 周淑芳 數學
紫金縣古竹中學 余煥庭 數學
紫金縣敬梓中學 廖鳳集 數學
紫金縣藍塘第三中學 黎小紅 數學
紫金縣藍塘第三中學 陳菊蘭 數學
紫金縣上義中學 張東林 數學
紫金縣瓦溪二中 李偉權 數學
紫金縣義容中學 劉廣榮 數學
紫金縣紫城鎮中學 朱銘光 數學
紫金縣紫金中學 黃紹鋒 數學
連平縣附城中學 熊偉權 數學
連平縣附城中學 謝開田 數學
連平縣高莞中學 陳紅麗 數學
連平縣惠化中學 麥世添 數學
連平縣連平中學 廖咸忠 數學
連平縣連平中學 卓遠中 數學
連平縣連平中學 謝建敏 數學
連平縣連平中學 韋雪媚 數學
連平縣隆街中學 張文建 數學
連平縣油溪中學 邱聰 數學
連平縣元善中學 謝明生 數學
連平縣元善中學 肖妙輝 數學
連平縣元善中學 鍾秀芳 數學
河源中學 伍志雄 數學
河源市田家炳實驗中學 吳詠梅 數學
河源市第二中學 黃紫城 數學
源城區東埔中學 何水泉 物理
源城區區一中 游前 物理
源城區區二中 江德智 物理
源城區埔前二中 朱玉平 物理
源城區寶源學校 范家輝 物理
東源船塘中學 丘建彬 物理
東源燈塔中學 賴景芳 物理
東源燈塔中學 馮小東 物理
東源康禾中學 陳偉良 物理
東源中學 廖偉 物理
東源中學 陳彩宜 物理
東源高級中學 謝秀紅 物理
龍川縣佗城中學 鄭建蔚 物理
龍川縣鐵場中學 黃國新 物理
龍川縣新城初級中學 鍾薛猛 物理
龍川縣附城二中 鄧紅梅 物理
龍川縣四都振寰中學 朱海明 物理
龍川縣田心二中 黃世初 物理
紫金縣琴江中學 鄧達文 物理
紫金縣職業高級中學 廖建新 物理
連平縣連平中學 肖福平 物理
連平縣元善中學 寧挺 物理
河源市第一中學 吳海廣 物理
源城區區一中 羅燕燕 化學
源城區區二中 張秀文 化學
源城區寶源學校 黃輝敏 化學
東源東江中學 高國盛 化學
東源東江中學 許燕群 化學
東源實驗中學 藍育棠 化學
東源新豐江中學 李如壽 化學
東源黃村中學 鄒錦文 化學
東源高級中學 梁永光 化學
東源久社中心學校 李樹山 化學
和平縣東水中學 殷騰浩 化學
龍川縣金安中學 魏春源 化學
龍川縣佗城中學 吳培華 化學
龍川縣車田中學 袁小晉 化學
龍川縣車田中學 余國 化學
龍川縣麻布崗中學 王國才 化學
紫金縣鳳安中學 鄭勝生 化學
紫金縣職業高級中學 黃海軍 化學
紫金縣紫金中學 鄧仁飛 化學
紫金縣紫金中學 鍾光明 化學
連平縣連平中學 謝維朋 化學
連平縣上坪中學 蔡福明 化學
連平縣油溪中學 范建愈 化學
連平縣元善中學 歐陽翠紅 化學
連平縣第二初級中學 葉智華 化學
源城區寶源學校 劉偉燕 生物
東源東江中學 陳立明 生物
東源實驗中學 蔡立峰 生物
東源中學 廖志堅 生物
東源中學 羅秀瓊 生物
東源高級中學 朱碧容 生物
東源縣第二中學 歐輝平 生物
龍川縣老隆中學 古洪峰 生物
龍川縣實驗中學 魏繼雄 生物
龍川縣田家炳中學 鄒立廣 生物
龍川縣佗城中學 黃宏輝 生物
龍川縣鐵場中學 鍾宋娣 生物
龍川縣黃布中學 梁玉恆 生物
龍川縣附城二中 賴強輝 生物
龍川縣四都振寰中學 張鏡輝 生物
龍川縣黃石職業中學 鄧振偉 生物
龍川縣黎咀中學 鄒瑞麗 生物
龍川縣上坪二中 王炳 生物
紫金縣附城中學 劉勇軍 生物
紫金縣職業高級中學 謝福英 生物
紫金縣職業高級中學 葉遠哉 生物
紫金縣紫城鎮中學 張愛英 生物
紫金縣古竹中學 張煥生 生物
連平縣附城中學 葉祥瑜 生物
連平縣元善中學 唐少鋒 生物
連平縣忠信中學 何偉明 生物
河源市田家炳實驗中學 張積文 生物
東源康禾中學 楊偉雄 體育
東源藍口中學 陳萬寧 體育
東源中學 諸永光 體育
東源仙塘中學 葉偉林 體育
東源高級中學 童志祥 體育
和平縣和平中學 黃力生 體育
龍川縣第一中學 盧慧泉 體育
龍川縣老隆中學 楊志平 體育
龍川縣田家炳中學 鍾立堅 體育
龍川縣新城初級中學 余志強 體育
龍川縣黃布二中 黃旭平 體育
龍川縣回龍二中 吳培紅 體育
龍川縣新田中學 刁恆達 體育
紫金縣附城中學 藍育祥 體育
紫金縣古竹中學 許振東 體育
紫金縣藍塘中學 夏福濤 體育
紫金縣紫金中學 甘衛華 體育
連平縣三角中學 曾精武 體育
河源市田家炳實驗中學 黃捷 體育
東源中學 楊建輝 信息技術
紫金縣職業高級中學 袁小光 信息技術
Ⅶ 請問南蠻三苗部落,即黑苗,青苗,白苗有何不同(我是指上古傳說中的,比如他們用蠱有何不同等等)
、「黑苗」和「白苗」來源於現實中的什麼民族?
雖然新仙劍中的這兩個民族都自稱「苗裔」,而且其國家也稱為:「苗疆」,但是我認為它們與現實中的苗族沒有什麼關系!因為現實中有比苗族更符合黑白苗歷史背景的少數民族。這就是「黑苗」對應的彝族和「白苗」對應的白族。雖然在清代的《百苗圖》(現藏台灣)中有「黑苗」、「白苗」以及「花苗」、「青苗」的分類,但是那是由於西南地理的隔閡,使得苗族的各個支系崇尚不同顏色所致。還有,清代的民族分類很不科學,分類人將西南很多少數民族統歸到苗族,而僅僅靠服飾顏色的差異細分。因此不能單憑黑白苗中的「苗」字斷定趙靈兒來自苗族。根據我的考證,「黑苗」和「白苗」應該和現實中的彝族和白族有很大的聯系,即游戲中的「黑苗」來自彝族,「白苗」來自白族。
首先從族群分布來看,1990年苗族人口739.804萬人,52%分布在貴州,新仙劍故事中的地點南詔和大理都在雲南,卻只有15%的苗族在雲南居住。對彝族而言,1990年人口為657.217萬,60%分布在雲南。而1990年白族人口為159.483萬,90%都在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而大理白族自治州東部與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接壤。即使在大理州,白族雖然是占人口33%的最大少數民族,彝族也是占人口12%的第二大少數民族。
其次從語言來看,苗語屬於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而彝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白語也是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和彝語一樣。
然後從服飾習俗等民族特點來看,苗族喜歡銀制的頭飾,頭飾製作精美復雜。而彝族和白族明顯沒有這個風俗。彝族男子以黑布或藍布包頭,並在右前方扎出一個突出的細長錐形犄角――「英雄結」。女子則戴彩色或黑色頭帕,穿鑲邊或綉花右衽上衣,多褶曳地長裙(這很美)。外出時男女均披用羊毛線織成的黑色披風。白族男子喜以白布或藍布包頭,穿白色衣褲。白族有句俗語「要得俏,一身孝」就說明了他們對白色的偏愛。女子的頭飾就是有名的「鳳凰帽」(這個亦很美)。且此頭飾中有四個掌故:下關風(從左肩垂下來的白色長穗)、上關花(鑲嵌在帽沿一圈的紅色杜娟花)、蒼山雪(帽沿上周突出的白穗)、洱海月(劉海前帽子的形狀)。在新仙劍中神木林與阿奴同行時她的初始裝備就有鳳凰帽,但從外觀看與現在白族女子的頭飾不同。女子喜穿白上衣、藍色寬褂外套,系綉花飄帶的短圍腰。從游戲中看,那個故事開始時去仙靈島追殺靈兒的「黑苗」,無論是他的對話頭像還是戰斗畫面,都可以明顯看出大宇的美工是照彝族男子的服飾設計他的外觀的。而「白苗」的蓋羅嬌等人的造型就明顯借鑒了白族女子的服飾。另外,以前彝族和白族都以虎為圖騰,現在有名的「火把節」,彝族是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白族是在農歷六月二十五日。而苗族都沒有類似的習俗。
最後我們看看這幾個民族的起源與親緣關系。苗族來源很復雜,現在較普遍的觀點是苗族的祖先從長江中游一帶遷徙到祖國西南,同化了古越族和西南的一些民族而形成苗族。對彝族與白族,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它們均來源於上古生活在現甘肅西南和青海大部的氐羌,先秦至公元初其活動中心在現四川西昌和雲南滇池。3世紀(三國時期)以後逐漸南下到今雲南東北、南部,貴州西北等地。此時統治當地的是包括爨姓家族在內的四個家族,5~6世紀(南北朝時期)爨氏成為雲南地區最有勢力的大姓,故人們以「爨」稱呼其統帥的各個西南少數民族為爨(族)。在漢族的著作《蠻書》中分爨為東、西兩部,在族屬上東爨以烏蠻為主,西爨以白蠻為主。烏蠻和白蠻就是彝族和白族以及西南其他一些少數民族的共同祖先。需要指出此時稱「烏蠻」、「白蠻」是漢族對少數民族的不尊重。「烏」、「白」即為「生」、「熟」之意。與漢族來往多的,接受漢文化積極的就稱為白蠻,反之則為烏蠻。《蠻書》上說烏蠻的語言要三轉五轉(轉為翻譯之意)才與漢文相通,而白蠻語音最正(這里的「正」是與漢語相比較)。現在白文有50~60%採用漢字或漢語借詞。而採用漢字記錄白語的習俗可追溯到唐代。這一點可能給游戲中「黑苗」憎恨漢人,而「白苗」與漢人和睦相處提供了靈感。
歷史上的烏蠻、白蠻和現在的彝族、白族
既然已經可以肯定地說新仙劍中的「黑苗」和「白苗」分別對應於現實中的彝族和白族,那麼我們若想繼續了解其歷史背景,就不能不提到歷史中的烏蠻與白蠻。
首先指出,烏蠻與白蠻並非民族,而是當時漢族對西南少數民族的蔑稱。實際上那個時候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民族概念。一般認為,烏蠻與白蠻是彝族和白族的共同先祖。在烏蠻的基礎上,融合西南其他一些少數民族形成了後來的彝族,在白蠻的基礎上,融合一些漢族、烏蠻,形成了後來的白族。
前面說到5世紀時候西南地區由爨氏統治,直至隋朝實際上形成了一個西南的地方割據政權。隋文帝時候漢族大軍對爨氏進行了大規模的征伐,雖然沒有將其消滅,但沉重打擊了它的力量,為日後烏蠻的南詔王國的興起准備了條件。
唐朝貞觀年間(627~649)中原政權在爨統治地區先後設置92個羈縻州。開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封烏蠻首領皮羅閣為雲南王。後皮羅閣統一烏、白蠻各部建立南詔王國(「詔」即「王」的意思)。南詔(649~902)是中國西南地區的烏蠻聯合白蠻建立的奴隸制的邊疆民族政權。南詔最初的對外政策本來是打算依靠中原的唐王朝。可是這時的玄宗在楊國忠的操縱下施行對少數民族挑撥離間,使之相互征伐,以夷制夷的政策。不得已南詔站在了當時與唐朝激烈沖突的吐蕃一邊。但南詔還向唐朝不斷示好。玄宗後來派來征討的數萬大軍被南詔殺得片甲不留,南詔還將唐軍戰死將士的屍體埋葬,在萬人冢前立碑說明如此的無奈。安史之亂後,唐朝與吐蕃的力量對比明顯偏向吐蕃一邊,吐蕃不僅占據了唐西域、北庭兩個都護府(相當於現在陝西以西的甘肅、新疆和蒙古國),還殺入長安,逼得唐帝出逃。因此唐朝為斷吐蕃右臂,而改變了對南詔的政策。南詔也苦於吐蕃欺壓盤剝過甚。雙方一拍即合,關系比開始還熱乎了許多。南詔很快強大起來,統治地域包括今大渡河以南的四川西南部,雲南全部及貴州西北部廣大地區。甚至還征討過中南半島的緬甸和柬埔寨。南詔建立初期,第二代南詔王閣羅鳳將原分布在滇中的西爨白蠻強行遷徙到滇西北,使蒼山洱海地區成為南詔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在這里,白族作為一個民族生長壯大起來。唐中葉時南詔還突襲成都,掠走工匠和居民三萬餘人,這些漢人的技術和知識促進了南詔的發展,使其政治制度深受中原影響,文化教育亦多模仿中原。
南詔的歷史基本與唐朝相始終,到其末期,政權旁落到當時從成都掠來的漢人的後代鄭買嗣手裡,此時他已被同化為白蠻。鄭買嗣通過手腕登上了王座,但很快又被別人取代。政權在幾個大姓手中交替了三十多年,到五代十國的後晉天福二年(937),白蠻大姓段思平在南詔政權的廢墟上建立了大理王國(937~1253),這是以白族先人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在今雲南建立的民族政權。其統治區域東至普安路之橫山(今貴州普安),西至緬甸之江頭城(今緬甸傑沙),南至臨安路之鹿滄江(今越南萊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羅羅斯之大渡河。政治制度與南詔基本相同,但社會經濟較南詔時有較大發展。關於大理許多人最先是從金庸先生的武俠宗師大作《天龍八部》裡面了解到的。實際上大理的確是民族風情濃郁的旅遊勝地。如果列位看官誰有機會去了一定不要忘記在蝴蝶泉邊和白族姑娘合個影,再嘗嘗白族有名的三道茶哦!如果趕上火把節就更爽了,呵呵~
大理相比南詔,對此時中原的漢族政權宋王朝更加友好。大理國王不斷請宋帝加封稱號。但宋朝由於認為唐朝黃巢起義時唐軍主力在西南防禦南詔無法回援,導致長安城破,加速了唐朝的滅亡,所以對大理一直很有戒心。後來見大理的確奉行和平主義,與北部的遼、金、西夏大大不同,才加封大理王,並開設互市貿易。大理前期王權比較集中,到中期時,各地諸侯逐漸不受節制,很多建立了自己的獨立王國,有的甚至以武力威脅大理王的統治。此時一位高姓諸侯起兵勤王,依靠實力將各地諸侯削平,他也因功被封為宰相。但誰知此君另有打算,後來他竟然逼段氏國王讓位與他。不過此君在台上一段時間後發現當國王成為眾矢之的沒有站在國王背後操縱來得爽快,所以臨死前叮囑其子讓位於段氏。於是段氏復國,這以後的大理宰相一職均由高氏子孫出任(類似世襲的日本幕府),大理國的後期也稱後理國,此時政權把握在高氏手中,段氏國王不過傀儡耳。順便提一下,後理國第一個國王名叫段正淳,呵呵,並非《天龍八部》裡面那個情種哦!還有,他的兒子――下一任國王――的名字是段和譽(不是段譽),看來金庸老先生也參考了一些大理的歷史背景啊!
)「黑苗」和「白苗」的歷史背景
大理與北宋、南宋相始終,1253年,蒙古為攻滅南宋,進兵大理以對南宋形成合圍之勢。高氏宰相帶兵抵禦被殺,段氏國王出逃,後被俘。忽必烈封大理末代國王為大理世襲總管,管理大理城附近地區,並封一子為梁王,世襲監理雲南。後又設雲南行省。段氏感激忽必烈不殺之恩,徵召白蠻與烏蠻子弟組成「寸白軍」(即爨白軍)輔助元軍作戰,在江南戰場立下了不少戰功。
朱元璋崛起後,派兵進入雲南,並讓沐英(就是《鹿鼎記》裡面沐王府沐劍屏的祖先)永鎮雲南。至此,大理段氏才退出歷史舞台,大理國也成了人們記憶中的過去。
※ ※ ※ ※ ※ ※ ※ ※ ※ ※ ※ ※ ※ ※ ※ ※
以上說的是歷史,下面我們看看現在的彝族與白族。這兩個民族都是在元
明時期形成的。這時候彝族被稱為黑爨或羅羅,自稱「諾蘇」、「納蘇」(「諾」意為黑,「蘇」意為人)、羅羅等。解放後以其民族祭祀時一種禮器的名稱正式定族名為彝族。解放後彝族地區廢除奴隸制度,使69萬奴隸獲得人身自由和平等的政治地位。彝族以大米、玉米、蕎麥、薯類為主食,木製食器多以紅、黑、黃漆繪成圖案。彝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沒有證據說明其對女媧有特殊的崇拜。彝族實行火葬。民間流傳著「阿細跳月」和「阿詩瑪」的故事。元明時白族被稱為白爨、白人等,自稱「白子」、「白尼」。解放後正式定族名為白族。白族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善冶銅。手工業發達,大理石加工自唐代即聞名海內外。漆、銀、木工都以技藝精湛著稱。大理「三月街」、鄧川「漁潭會」都是貿易集市(現在也是旅遊項目)。白族主食為稻米、小麥、玉米和蕎麥。白族信奉佛教和本主(村社神)。本主一般不是單獨一個,而是本主夫婦、侍從子孫,少則20多,多則80餘。本主各地各村不同,包括有自然神、歷史上的大將顯官、民族英雄和義婦節女。也信巫鬼。同樣沒有證據證明其信奉女媧娘娘。白族行土葬不用棺材,而在墳前懸掛死者生前用的弩箭或織布工具。白族也有很多的民間傳說,「五朵金花」就是其中最有名的。
太和城在元代被廢棄,故今日對城內的宮室、住宅及街道等布局了解不多。今太和城遺址只有南北兩道城牆遺跡;北牆的西端從蒼山佛頂峰起,向東延伸至洱海之濱,全長約2公里;南城牆的西端從五指山北麓起,向東延伸至洱海邊村,全長約1.5公里。兩道城牆都是用夯土一層一層夯實築成,十分堅固結實,其中保存較好的南城牆東段至今還高出地面3米左右;佛頂峰是全城的制高點,原先還有一個小城,稱「金剛城」或「南詔避暑宮」,作不規則圓形,周約1公里,與北城牆相連,城內有土台一個,應是原建築的台基,面積約3600米;此小城當是太和城的一部分。在今太和村周圍及佛頂峰緩坡上,解放前後還偶有布紋厚瓦及橙黃色陶片等南詔遺物。
為拱衛太和城,南詔王還在其上下築龍口城和龍尾城,在較晚的記載中稱「龍首關」和「龍尾關」,同時又屢加興修。前者在今大理上關,後者在大理下關,但均只存遺址。
大歷十四年(779),南詔與吐蕃合兵進攻成都,大敗。南詔王憂懼吐蕃遷怒與己,遂將都城從太和城遷往陽苴哶城(即後來的大理城),「築袤十五里」。陽苴哶城遺址在今大理舊城西,後又稱「紫城」及「大理」。其歷經南詔中後期至大理國滅國,一直是地方政權的首府,前後凡470餘年。
選擇陽苴哶城為首府,與當年以太和城為首府一樣,因它「西倚蒼山之險,東挾洱海之厄」,即也可以蒼山洱海為天然屏障,只需築南北兩道城牆。大理城的城內布局、房屋建築風格和內地是一樣的,其大廳的建築,也是中原自六朝以來流行的一種無梁殿式的建築形式。此城除了華麗的南詔王宮室和官員的住宅外,據載南詔後期還修築有五華樓。今陽苴哶城遺址只保存北城牆一道,在梅溪兩岸,西起蒼山中和峰麓,東至大理舊城西北角,城牆斷斷續續以石塊及土夯成,只有近蒼山處保存完整,殘存部分高出地面4至5米,全長約1公里,基厚6至8米,頂厚1米,以天然的溪水作護城河。
終、最後的話
從上面所有這些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新仙劍中的「黑苗」和「白苗」並非是作者憑空虛構的,而是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的。也許作者在創作中並沒有明確的虛構與現實的一一對應,即「黑苗」對應彝族,「白苗」對應白族,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游戲的情節變化中發現一些蛛絲馬跡。很有可能,作者只是利用了他積累的歷史知識來寫劇本的,但所有的創作都是來源於歷史又沒有離開真實的歷史背景很遠。看著「黑苗」、「白苗」的服飾,聽著南詔、大理的名字,我真的感到了新仙劍中的歷史觀的親切。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之間我不禁感嘆仙劍世界的神奇,讓我在明知道故事虛構的前提下仍為其中人物的生死喜悲而唏噓感嘆命運無常與造化弄人。我想,新仙劍的歷史背景也許只是一個包裝,剝開層層的外表,我們可以發現,裡面的故事中有著一些人類永恆的話題……
Ⅷ 河源源城區有多少人口
全市人口334萬(2006年)。 源城區人口約3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