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雲南迪慶三支一扶往年進面分數線
2019年雲南三支一扶最低合格分數線:2019年雲南省「三支一扶」人員招募筆試最低合格分數線為56.5分,「三區三州」地區放寬到40分,未達到最低合格分數線的崗位視為無效崗位。
『貳』 從歷史根源角度,怎樣看待法蘭西第三、四共和國弱化總統權利,強調議會主權的特點。(用高中歷史知識回答
1870年代法國歷史變動,第二帝國亡於普法戰爭,巴黎公社為凡爾賽政權鎮壓,梯也爾擔任法蘭西共和國執政,修改憲法,第三共和國成立。
法蘭西憲法繼續維持選眾,舉參的模式,眾議院選舉產生,參議院薦舉推任。梯也爾自命為共和國之父,因而繼續擴大參議院權利,以此來控制選舉產生的眾議院,維持第二帝國帝國元老院-終身參議院的模式。同時為防止第3個霧月十八產生第三個拿破崙,剝奪了軍人的選舉被選舉權。
1870年代-1880年代後半兩次重要事件,1,麥克馬洪當選總統,他因仇視左翼政治力量,而為正統派秩序黨等右翼勢力看好,企圖強化總統力量及扶持參議院秩序黨勢力,但這一努力為左右翼聯合絞殺。被左派政黨視為對反動勢力勝利。
2,溫和派絞殺『民族英雄』布朗熱。布朗熱於比利時自殺
兩次事件都說明了一件事,法國政局已經三足鼎立,不需要一個能夠統和他們的強力人物。
要說法國第三共和國期間政局特色是什麼?那就是群魔亂舞。無論左中右,對他們而言一個強勢總統永遠不如一個隨時可以拆台的弱勢內閣
至於第四共和國成立之初,由於第三共和維西政府與納粹的合作,政府內上萬人被清算,導致政治真空。議會首席為法共,社會,人共的左翼聯盟,冷戰氛圍已經形成,東西方陣營嚴重對立,作為親西方代表唯一能被推舉的戴高樂不可能得到議會擁護,但是經過印度支那戰爭和北非阿爾及利亞戰爭的失敗,第四共和國也行將就木。
議會限制總統,削弱元首權利的唯一理由,府院政治為零和博弈,不存在權利博弈中雙方受益的情況。
從歷史角度追溯緣由,其肇因就在於1870年代,梯也爾對憲法進行修改確定下來的兩點不成文原則:1法蘭西不要強勢總統,2法蘭西不要軍人執政。
而之所以形成這兩點原則,則因為1804年拿破崙波拿巴由第一執政升職為皇帝,1852年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由法蘭西總統變為皇帝。
從歷史根源角度,這一情況古今中外改模能免,
因為,無論出於什麼樣的理由,職業政客們總喜歡自己制定游戲規則,而排斥新的玩家加入進來修改他們已經熟悉的規則。
而政治游戲的規律又總是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玩家,所以,一群玩家新陳代謝,總好過風吹蛋打贏家通吃。
『叄』 二戰時期的德國是否有女兵
在第二次世界來大戰中自,德國女性曾在德國軍隊和黨衛軍中的帝國輔助隊中服役。德國女兵曾在德軍中擔任護士、電話員以及秘書,但女兵一旦被俘往往會受到非人的虐待。
戰後,人們認為,在侵略戰爭中將女性用於軍事目的是違反道德的。因此,聯邦德國基本法規定,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女性接觸武器,只能從事醫療和文藝工作。至2000年1月1日前,德有女軍人4512人,佔全軍總人數的1.1%。除57人在軍樂隊服役之外,其他女軍人均在陸海空三軍醫務部隊服役。
但在2000年10月,德國議會修改了《士兵法》和《基本法》,向女性開放了德國戰斗部隊中所有的崗位,2001年起招收女兵,而軍校開始培養女軍官。這樣德國女性就有可能成為坦克手、戰斗機飛行員、特種部隊隊員。 到2001年1月11日這一天,首批244名女兵正式加入德國聯邦國防軍戰斗部隊序列。
『肆』 原子結構模型是怎樣發展的
原子的歷程:從哲學到科學
韓雪濤
哲學家的原子
萬物由什麼組成?物質可以被無休止地分割為愈來愈小的物質單元,還是存在構成世界的「磚塊」?
這是古代哲人們就開始思索的問題。
留基伯
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哲學家留基伯在致力於思考分割物質問題後,得出一個結論:分割過程不能永遠繼續下去,物質的碎片遲早會達到不可能分得更小的地步。他的學生德謨克里特接受了這種物質碎片會小到不可再分的觀念,並稱這種物質的最小組成單位為「原子」(意思是「不可分割」)。由留基伯與德謨克里特提出的原子論哲學作為「最系統、最始終一貫,並且可以應用於一切物體的學說」(亞里士多德語)是對早期希臘各派自然哲學的大綜合,並將早期希臘的自然哲學推上一個光輝的頂峰。
德謨克里特
在他們的觀點中,原子是最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質微粒,是堅實的、內部絕對充滿而沒有空隙的東西。原子數目有無限多,它們彼此間性質相同,其差別只表現在形狀、大小和排列上。原子在虛空中不停地運動,運動中原子間會發生碰撞,有時會粘著並組合在一起。於是,一組原子組合成一種東西,而另一組原子組合成另外的東西等等,這樣萬物就由作為實在的建築石料的原子和虛空構成了。
其後,哲學家伊壁鳩魯、盧克萊修先後接受了這種原子學說,後者在其著名詩作《物性論》中以動人的筆觸全面介紹了原子學說,使之成為古代原子學說理論知識的最主要來源。在中世紀,一些阿拉伯的思想家接受了原子論,而西方的經院神學家們卻因它與宗教學說教義相沖突而激烈反對這種觀點。文藝復興時期,與原子論相關的思想出現在布魯諾、伽利略、弗朗西斯•培根等人的著作中。
伽桑狄
在此之後,法國哲學家伽桑狄(1592-1655年)接受了原子學說,他的有說服力的著作,使人們對原子學說的關注得以復甦,並引發了科學家的興趣,從而將原子論引入到現代科學中。「古代哲學家的那些理論,現在又在大聲喝彩中復興了,彷彿是現代哲學家發現的」(玻意耳語)。原子學說在17世紀得以復活。更重要的是,哲學家的思想火炬開始傳遞到科學家手中。
化學家的原子
英國化學家玻意耳,受到伽桑狄著作的強烈影響。他相信:「宇宙中由普遍物質組成的混合物體的最初產物實際上是可以分成大小不同且形狀千變萬化的微小粒子,這種想法並不荒謬。」在《懷疑的化學家》(1661年)的書中,他提出「猜測世界可能由哪些基質組成是毫無用處的。人們必須通過實驗來確定它們究竟是什麼」。他把任何不能通過化學方法將其分解成更簡單組分的物質稱為元素。在他看來,「元素……是指某種原始的、簡單的、一點也沒有攙雜的物體。元素不能用任何其他物體造成,也不能彼此相互造成。元素是直接合成所謂完全混合物的成分,也是完全混合物最終分解成的要素」。後來的化學家拉瓦錫也把「元素或要素」定義為「分析所能達到的終點」。
19世紀初,化學家道爾頓更進一步闡述了化學原子學說的基本觀點:化學元素由非常微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質粒子――原子組成,原子在所有化學變化中均保持自己的獨特性質;同一元素的所有的原子,各方面性質特別是重量都完全相同,而不同的元素的原子有自己獨特的性質;有簡單數值比的元素的原子相結合時,就發生化合。道爾頓關於化學原子的偉大概括,最早記錄在1803年9月6日的筆記中,1808年正式發表於《化學哲學的新體系》一書,由此近代原子理論得以建立。
道爾頓
當時,經過18、19世紀許多化學家對化合物組成進行的定量研究,已逐漸得出一些定律,如定比、倍比和當量比例定律。原子理論作為一種可資運用的有效方案,可以成功地解釋這些定律,這為原子學說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然而,道爾頓的學說不能從化合比例決定原子的相對重量。比如原子學說可以解釋水總是由氫與氧按1:8的比例合成,但氫、氧的相對重量我們還是不知道,因為我們並不知道水中氫氧元素各有多少個原子。當然,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水分子由兩個氫原子與一個氧原子組成,因此水分子可表示為H2O,但在十九世紀很長的一段時間中,水分子卻被表示為HO。
水分子
為理解某種化合物中每種元素各有多少個原子以及得出正確的原子量所需要的東西實際上早在1811年就被提出了,這就是阿伏加德羅假說。這一假說認為:同溫同壓同體積的氣體含有相同數的分子。遺憾的是,這一假說長期未受重視。直到1860年,在卡爾斯魯厄舉行的首屆國際化學家會議上,有化學家強調了阿伏伽德羅假說對化學的重要性後,阿伏伽德羅假說才很快征服了化學家的心靈。
於是,在化學家眼中,被假設為不可再進一步分割的「元素」成為構成宇宙的基本成分。隨著人們發現的元素數目的增加,化學家手中的原子數也逐漸增長。20世紀早期這個數目就達到了92個,這意味著世界上有幾十種不同的「原子」。那麼尋找了2000多年的簡單的統一性在哪裡呢?是否存在更為基本的「原子」,幾十種不同的元素都由其組成呢?
1815和1816年,在倫敦行醫的醫學博士威廉•普勞特發表兩篇文章,在文章中分別提出:所有相對原子質量均為氫相對原子質量的整數倍;氫是原始物質或「第一物質」,而其他所有元素都只是氫原子的組合體。
「因為普勞特假說挺簡單,很誘人,所以,除了那些作相對原子質量的精確測定的人以外,一度為化學家欣然接受。」但化學家斯塔1860年以後所作的相對原子質量的精確測定表明相對原子質量實際上並非整數,如氯原子的相對重量是35.46,這與普勞特的想法是相沖突的。由此斯塔得出結論:普勞特假說「只不過是一個假象,是一個肯定與實驗矛盾的純粹假想」。命運無情,作為科學插曲的普勞特猜想被否定了。
漫畫:門捷列夫和他的元素周期表
1869年,俄國著名化學家門捷列夫發表他的元素周期表。周期表的結構性和規律性提示人們,原子自身必然存在不斷做周期性重復的結構。這背後隱藏的是什麼呢?在20世紀原子核和量子理論發現之前,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在周期表裡會出現這樣的規律性。不過,在邁進20世紀以前,且讓我們轉向對原子進行科學研究的另一方向。
物理學家的原子
早在17世紀,原子思想就已融入部分物理學家的思想中。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是原子學說的擁護者。在《光學》中他闡述了他的原子思想:「在我看來,上帝在最初造物時,可能使用的是固態的、有質量的、堅硬的、不可穿透的和可動的微粒;這些微粒的大小、形狀、所擁有的其他性質、在空間中的比例等等,都最適合於他造物的目的;這些固態的初始粒子無比地堅硬於由它們構成的多孔的物體,堅硬到絕不會磨損,不會破碎成小塊;任何普通的力量都不可能把上帝在第一次創造時的初始粒子破開。」
18世紀,物理學家羅傑•約瑟夫•博斯科維奇在牛頓力學的框架中,以沒有大小、只有力學作用的原子模型來說明已知的物理現象。丹尼爾•伯努利則在1738年首先於現在意義上提出了物質的原子結構的思想,並從分子運動推導出壓強公式,由此揭開分子運動論的序幕。不過,直到19世紀,氣體分子運動論才獲得真正發展。在這一世紀,偉大的物理學家麥克斯韋與玻爾茲曼採用當時的原子模型,把氣體看作由原子組成的分子的集合來處理,說明了氣體的溫度、壓力等構成氣體的分子的一般表現,並由此創建了「統計力學」的分支。
這樣,到19世紀中葉後,由於假設物質由原子和分子組成揭示了物理和化學現象間的許多關系,解釋了許多問題,因而日益增多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接受了原子假說。然而,原子真的存在嗎?
「我不相信原子的存在」
圍繞原子是否存在的問題,幾位重量級科學家在19世紀末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論。以統計力學研究而在物理學巨人中贏得一席之地的玻爾茲曼(1844-1906年)是原子存在的篤信者,站在他對立面的則是一大批著名的科學人士。
1895年9月17日,在呂貝克科學會議上,雙方就原子的實在性問題展開了激烈的正面交鋒。著名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在會議上發表了題為《克服科學的唯物論》的講演,玻爾茲曼當場對其觀點進行了反駁。會後,以玻爾茲曼為一方,以奧斯特瓦爾德為另一方,許多科學家都捲入到這場大論戰之中。這場論戰持續時間之久(十餘年),參與人數之多,爭論之激烈在科學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
奧斯特瓦爾德早先曾接受原子論,後來卻轉而致力於能量學研究和發展唯能論。在新的觀點中,他認為能量是唯一真實的實在,物質不是能量的負荷者,恰恰相反,它只不過是在同一地點同時找到的能量的復合。他堅持認為,能量學原理與分子運動論相比,能為化學和科學提供一個更為堅實、更為明確的基礎。進而他宣稱,物質概念是多餘的,現象能夠用能量及其轉化來滿意地加以解釋。作為唯能論者,他試圖僅僅藉助於純粹能量概念去理解所有的物理過程。對此,玻爾茲曼反駁說,用能量概念構造力學,並進而構造自然科學體系的做法孕育著許多困難。在玻爾茲曼看來,原子論才是所有力學現象的完全合適的圖像,眾多的物理現象都適用於這一框架。而從「運動的能量是第一位的而運動物體則是派生的」這一假設出發,去構造整個力學,是難以想像的,因而把能量學作為物理科學中不可解決的問題的靈葯是行不通。
玻爾茲曼
玻爾茲曼面對的另一個對手是在當時科學界具有巨大影響的馬赫。馬赫最初也接受原子論,但不久後他的觀點發生了重大改變。他開始堅持原子(和分子)僅是「思想之物」,是一種智力工具,而不是現象背後的實在。在他看來,把原子論當作一種啟發性假設是有價值的,但啟發性假設僅僅是一種工具,一種手段,他堅決反對把原子看作本體論意義上的實在。馬赫問道,原子是有色的、發熱的、發聲的、堅硬的?事實是,我們無論如何也沒有感覺到原子。
1897年,玻爾茲曼接連發表兩篇文章「論原子論在科學中的不可缺少性」和「再論原子論」,駁斥馬赫對原子理論的反對,為原子的真實存在而辯護。然而,爭論中,馬赫只是簡潔地說:「我不相信原子的存在。」玻爾茲曼對反原子論的巨浪感到泄氣。在他的名著《氣體理論講義》第二編的前言中他沮喪地承認:「我意識到在反對時代潮流中,我是孤軍奮戰,勢單力薄。」
現在我們都清楚地知道,懷疑原子的真實性是錯誤的。但那時反對原子論並不是沒有緣由的,這是由19世紀後期的科學和哲學的狀況決定的。
19世紀末,經典熱力學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理論體系,能夠用於物理學和化學的廣闊領域。在熱力學中,只要從整體上把握給定系統的參量就可以了,沒有必要把它們還原為原子、分子的力學運動。簡言之,放棄原子、分子概念,仍然能建立起包括熱力學在內的物理學、化學理論體系。然而,如果接受原子概念盡管能取得一些理論成果,但卻存在許多困難,比如會導致熱現象的不可逆性與單個粒子運動的可逆性的尖銳矛盾。對這一矛盾,玻爾茲曼雖然已經給出了一種解釋,但在當時未能當到普遍認同。
另一方面,當時實證主義思潮流行,不少科學家反對把所謂的形而上學的假設引入物理學,於是,原子、分子因被視為多餘的假設而成為拒斥的對象。
事實上,19世紀的原子論還屬於一種帶有強烈哲學色彩的科學理論。它雖然不再是抽象的哲學理論,但也不完全是純粹的物理學和化學理論。因而,在沒有原子或分子存在的確鑿證據之前,大多數科學家懷疑原子和分子的物理實在,而僅僅把原子論作為沒有實驗證據的工作假設和智力技巧是無足為怪的。我們或許還有必要指出,在實驗證據出現之前,奧斯特瓦爾德等對原子論的反對是完全正當的,無論對他還是對科學而言都不是一種過失。因為在任何情況下,科學都必須同批判和合理性的要求密切相關。對原子的信仰者而言,徹底解決爭論的辦法就是找到原子真實存在的實驗證據。
看見了原子
一項最終有力證明原子存在的證據意外地與一位蘇格蘭植物學家聯在一起。羅伯特•布朗1827年夏天對各種植物的花粉顆粒浸在水中時的運動做了研究。1828年,他寫了一本小冊子,描述了自己對此的考察。於是,這種浸泡在水中花粉粒子的奇異的、不規則的運動後來被稱為「布朗運動」。
布朗運動
義大利物理學家喬萬尼•康托尼於1868年寫了一篇文章,宣稱布朗運動是「熱的力學理論的基本原理的美妙而直接的證明」,即可通過假定物體在水中受到來自各個方向的運動水分子的撞擊來說明布朗運動。但這種定性解釋受到一些物理學家的反駁,未受到普遍認可。1905年愛因斯坦在其「奇跡年」中完成了一篇關於布朗運動的論文,在這篇論文中愛因斯坦對支配布朗運動的定律做了推導,首先將布朗運動的研究量化。1908年,法國物理學家佩蘭做了驗證實驗。這一出色實驗使分子實在性的證據變得明顯了。
對布朗運動的說明成為分子運動論的偉大成功,它不但說服了奧斯特瓦耳德,而且使絕大多數科學家都皈依了原子論。
奧斯特瓦爾德在1908年9月的《普通化學概論》第四版的序言中公開承認:「我現在確信,我們最近已經具有物質分立性或顆粒性的實驗證據了,這是千百年來原子假設徒勞地尋求的證據。一方面,分離和計數氣體離子,J•J•湯姆遜長期而傑出的研究已獲成功;另一方面,布朗運動與運動論的要求相一致,已由許多研究者並且最終由佩蘭建立起來;這一切使最審慎的科學家現在也理直氣壯地談論物質的原子本性的實驗證據了。原子假設於是已被提升到有充分科學根據的理論的地位……」。奧斯特瓦爾德還對自己的對手給予了贊揚:「這個人(玻爾茲曼)在智力上,在他的科學的明晰性上都超過我們大家。」在「鬥牛士」(奧斯特瓦爾德)和「公牛」(玻爾茲曼)的搏鬥中,「公牛」終於大獲全勝。唯一遺憾的是,勝利的一方已經無法享受勝利的喜悅了。1906年,在決定性戰役仍在進行時,玻爾茲曼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另一位偉大科學家彭加勒也由對原子的懷疑轉為支持。在1912年4月11日法國物理學會所作的講演中,他說:「原子的力學假設和原子理論近來已認為具有充分的可靠性,它們不再作為假設出現在我們面前了,原子不再是一種方便的虛構了;似乎可以說,我們能夠看到原子,因為我們知道如何去計算原子。……佩蘭先生出色地測定了計算出來的原子的數目,使原子論大獲全勝。使它變得更為可信的是通過完全不同的方法所得到的結果之間的多方面的一致。……化學家的原子現在是一種實在了;……」
然而,皈依者的名單中卻獨沒有馬赫。當人們試圖說服他時,他總是回答:「你看到了原子嗎?」1916年,他去世後,他兒子說他父親曾對他講過,「我不認為牛頓原理是完備的和完美的;可是在我的晚年,我不能接受相對論,正如我不能接受原子的存在和其他這樣的教條一樣。」直到去世,馬赫都否認原子的存在。
IBM的實驗室用鐵原子拼出的漢字「原子」
在馬赫去世後的歲月中,人們獲得了「真正存在不連續的微粒」的更多實驗證據:用眼睛,人們可以在威爾遜雲室和在照相感光乳劑中看到記錄下來的單個基本粒子的軌跡;用耳朵,人們可以通過聽蓋革計數器中的「咔噠」聲,對進入儀器的基本粒子計數。更為神奇的是1982年賓寧和羅雷爾在IBM公司蘇黎士實驗室發明的一項非凡表面成像技術:掃描隧道顯微鏡(STM)。通過這一技術,人們可以獲得漂亮清晰的原子圖像,從而第一次看到了原子!在道爾頓之後,經過180年的理論與實驗,原子論終於在硅原子表面那些引人入勝的圖像中最後宣告勝利了。如果馬赫有機會見證這一時刻,他或許會優雅地說:通過我的眼睛,我相信了原子的真實存在。
不過,一個領域要取得進展並不必等到完全了解了它的本質後才能取得,科學的進程往往是在交錯中行進的。在真的看到原子之前很久,原子的研究已經大大推進了。
不可分的盡頭
十九世紀末,在關於原子是否真實存在之爭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出現了一系列令人驚異又困惑的實驗發現。1895年,倫琴發現陰極射線。1896年,貝克勒耳意外發現放射現象。最初沒有人預料到,這些發現將把物理學帶入一個新的紀元。
1897年,J•J•湯姆遜證明陰極射線是帶負電的粒子,質量比氫原子小很多,這一粒子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電子」。湯姆遜通過實驗進一步發現這種粒子是所有原子的組成部分。這樣,化學家的原子被湯姆遜一舉擊碎了。以前人們認為化學原子沒有結構,不可分割。而電子的發現意味著,化學家的原子並非簡單的、不可分的實體。此後,20世紀頭十年出現了各種原子結構假說,但沒有一種能夠得到證實。1911年,盧瑟福在他「一生中最不可思議的實驗結果」基礎上提出一種原子模型。在這種新模型中,曾經是道爾頓的不可分割的原子,現在看起來每一個都像一個微型的太陽系,堅實的原子核居於中心,電子「行星」遠遠地圍繞著它旋轉。經過玻爾等的完善,這種原子模型被廣泛接受,並對門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給出了完美解釋。
1919年,盧瑟福與他的學生在做進一步實驗時,發現用α粒子轟擊各種元素的原子核,都會從中打出高速的氫原子核。這說明氫原子核是各種元素的原子核的重要組成部分。普勞特假說在某種意義上復活了。1920年,盧瑟福給氫原子核起了一個專門名字——質子。
原子模型
於是,構成宇宙間萬物的基本磚石由原子變成了質子和電子。科學家們還提出了原子的質子-電子模型。但進一步的研究,否定了這種模型。1932年,盧瑟福的學生查德威克從鈹原子核中打出一種質量與質子幾乎一樣大,但不帶電荷的粒子,查德威克把這種中性粒子叫做「中子」。這說明原子核中有中子。這樣一來,組成宇宙間萬物的基本磚石就又多了一種「中子」。中子發現後,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馬上意識到所有原子核可以通過質子與中子的組合來詮釋。這種原子核的質子-中子模型很快就被科學界所接受,並成為今天我們所熟知的常識。
道爾頓物質結構的繪景至此又一次發生了改變。道爾頓不可分的原子被分為:電子與原子核;而原子核又由質子和中子組合而成。各種元素的原子,不過是由質子、中子、電子這三種基本磚石造成的預製件而已。
在此之前,道爾頓關於同一元素的原子質量完全一樣的觀點也被修正了。從1911年開始,人們就開始認識到存在有相同的原子序數,因而化學性質無法區分,但原子質量卻不同的同位素。人們也了解到大多數元素都是同位素的混合物,如自然界中的氯是兩種同位素35Cl和37Cl的混合物,因而氯的相對原子質量35.46隻不過是平均值。普勞特猜想是由於錯誤的理由而被否定的!質子-中子這一原子核模型也使人們對同位素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同位素只不過是同種元素原子核內的中子數有所差別罷了。
一切都清楚、明白了。而這一切又是多麼簡潔明了啊。然而這一簡潔明了的物質世界圖景只保持了不長的時間。
1932年,安德遜在宇宙線中發現曾被狄拉克預言的正電子,反物質進入了物理學家的視野。隨著宇宙線的研究及20世紀50年代後加速器建設的迅猛發展,新粒子如雨後春筍一般涌現出來,其中被統稱為強子的粒子就有百種以上。這些基本粒子組成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多樣性的「動物園」,這既令人興奮,同時也讓人頭疼。理論物理學家們開始忙於將數目龐大的強子進行分類。
1964年,蓋爾曼提出誇克模型。經逐步完善的誇克模型包括六種誇克:上誇克、下誇克、粲誇克、奇異誇克、頂誇克(或稱真誇克,直到1995年,才由費米實驗室確認找到)、底誇克(或稱美誇克)。而作為基本粒子的電子則屬於輕子系列。輕子也包括六種,除我們熟知的電子外還包括電中微子、μ子、μ中微子、τ子和τ中微子。六種誇克與六種輕子可以劃分成三代。於是,這12種粒子可歸結到一個優美的表格型陣列中: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誇克 上誇克
下誇克 粲誇克
奇異誇克 頂誇克
底誇克
輕子 電中微子
電子 μ中微子
μ子 τ中微子
τ子
如果考慮全些,還要考慮反粒子與色。添加上反輕子,那麼輕子的數目要加倍,成為12種。如果考慮反誇克與誇克的色(每種誇克有3種色),於是誇克的數目增長到36種。正是這些誇克和輕子構成了物質。過去或現在的宇宙中所有的東西,都可以由它們來製造。而如果只關注我們周圍熟悉的大千世界,則只要有第一代基本粒子(上誇克、下誇克、電中微子、電子)就足夠了:上、下誇克組成了質子和中子,它們構成了原子核;原子核加上電子,就可以組成各式各樣的原子,最多再加上各種反應中必不可少的中微子。
從原子到誇克
在尋找物質基元的道路上,我們一層接著一層地發現物質「洋蔥」的不同層次分層。最初化學家的原子被認為是組成宇宙萬物的基元。後來原子被打開了,人們又認為組成原子的質子、中子和電子是物質基元。而到現在這個階段,物理學家眼中不可分的基元是誇克與輕子。那麼,誇克與輕子是否就是構成宇宙的終極粒子,是世界的始基?在探索物質的基本構成組元方面,我們是否已經行進到了道路的盡頭?原子論的命運在經歷了如此多的波折起伏後,是否已經到了劃上句號的時候?從美學角度而言,我們現在的「原子」是否數量還太多了些?我們是否會發現被稱為「前誇克」的東西,以減少基本組元的數目?或許,如現在物理學們所設想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出場可能會提供一種機制,以揭示復雜背後隱藏著的簡單世界?也或許,絕對的最小的構成萬物的基元的弦才是不可分的盡頭,才是物質的終極組成基元,才是哲學家的原子?或者,物質竟是可以無限可分的?
『伍』 少數民族 節日風俗
蒙古族習俗
獻哈達: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或贊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折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身,獻哈達者將哈達掛於賓客頸上。賓客應雙手合掌於胸前,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遊點上,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或服務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以誠相待。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
敬神:蒙古民族的禮宴上有敬神的習俗。據《蒙古風俗鑒》描述,廚師把羊割成九個相等的肉塊,「第一塊祭天,第二塊祭地、第三塊供佛、第四塊祭鬼,第五塊給人,第六塊祭山,第七塊祭墳墓,第八塊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塊獻給皇帝」。祭天則把肉拋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則拋入爐火之中;祭佛置於佛龕前;祭鬼置於包外;祭山則掛之於供奉的神樹枝上,祭墳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於包外,祭水神扔於河泊,最後祭成吉思汗,置於神龕前。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薩滿教,其崇拜多種神祗,爾後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間信仰,把眾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軌跡。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來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中來客,不管常客還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乳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還會請客人喝馬奶酒。有些地區用手扒肉招待客人,還有一定的規矩。例如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節肋骨及一段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後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尊老愛幼:蒙古人長幼有序,敬老愛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見到老人要問安。不在老人面前通過,不坐其上位,未經允許不要與老人並排而坐。稱呼老人要稱「您」,不許以「你」相稱或直呼其名。見到牧民孩子不要大聲斥責,更不能打孩子。不要當著家人的面說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對孩子和善、親切,被認為是對家長的尊重。
唱歌:蒙古民族的勸酒往往通過情真意切的歌唱表達出來,唱歌與勸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合唱,然後大家一起乾杯,如此數遍,酒意酣暢。歌唱有禮儀性的,也有即興盡興的,有一人或數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達旦。
熱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傳統美德,這種習俗從古代一直流傳到現在。
客來敬茶一種高尚的蒙古族傳統禮儀。在蒙古歷史上不論是富貴之家還是貧窮之家,不論是上層社會還是平民百姓,也不論在交際上或在家裡,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場合,莫不以茶為應酬品。家中有客來,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們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貴賓獻上一碗奶茶,接著主人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語稱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製品。
接著穿戴民族盛裝的家庭主婦端來清香撲鼻的奶酒款待客人,這也是蒙古族的傳統禮節。主人會用詩一般的語言勸酒:「遠方的客人請你喝一杯草原佳釀,這是我們民族傳統食品的菁華,也是我們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蒙古族人民尊重禮儀,習慣成自然,至今仍然如此。一事一物,無不依據其禮為之,敬長慈幼,同胞相見,長幼有序,賓朋有禮,客至如歸。當然其禮儀之表達形式,隨著時代的前進,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豐富,有所改進,如鞠躬、握手禮、互贈紀念品等等,均在蒙古族中盛行起來。
可以想見,洋溢在蒙古人民為人處事、待人接物中的那種高尚品質和道德情操下,我們感到的將是那種心地憨厚,熱情好客的民族美德。
選獵狗:蒙古族有獵狗打獵的習俗。因此,他們非常重視選留一隻好獵狗——「台格」,也就是經閹割的短毛細狗。選留獵狗要注重好的品種,即從良種小狗崽中挑選腰身長,尾巴長而勻稱,聽覺靈敏,視力敏銳,動作敏捷,跑起來快的小狗作獵狗。
當第一次出獵調馴獵狗時,先往狗鼻子里灌注狐狸熱血,使其與狐狸和狼成為冤家對頭。如果是專門獵取狐狸和狼的獵犬,那麼就要禁忌獵兔子。否則在追逐狐狸時一旦遇到兔子就會失去主要目標。
一隻訓練有素的獵狗必須領會以下幾點:吹口哨、示意、招手、指點、呼喚等暗示和要求。一隻好獵犬不僅能抓住野外奔跑的狐狸,而且能把竄進洞穴的狐狸從洞中咬住尾巴拽出來。
獵狗每日喂一次食。在喂米食的同時,還要適當補充一些兔肉和羊肉等肉食,但須將肉煮熟加鹽放晾後才喂。獵狗餵食量要少,掌握一定的標准,切忌喂得太飽。在冬季數九天,為預防狗掌冬裂需用蒜泥塗於狗掌。進入五九天,須將獵狗拴於帶漢漬的鞍屜上進行控腹吊膘。
秋末白露時節,開始吊控乘馬和獵狗。吊好之後,獵人們選一個叫作「紅喜鵲」的能見紅色的日子出獵。到達狩獵地點後,先祭祀神瑪乃汗,然後才開始打獵。牽獵狗的人一般都牽兩只以上獵狗。近十名獵手的狗加起來就有三四十隻。他們排列前進在寬三五華里的地段,有的人見獵物就撒狗,有的則只作準備先不撒狗,等到節骨眼上才撒狗。每隻獵狗平均一天能抓到二三隻狐狸。用獵狗打獵不以獵狗所抓到獵物之多少進行分配,仍按傳統習俗凡參加者都能分到一份獵獲物。
『陸』 鐵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結構示意圖
如圖所示:
對於某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情況,先專確定該原子的核外電子數(即原屬子序數、質子數、核電荷數),如26號元素鐵,其原子核外總共有26個電子,然後將這26個電子從能量最低的1s亞層依次往能量較高的亞層上排布,只有前面的亞層填滿後。
鐵在生活中分布較廣,佔地殼含量的4.75%,僅次於氧、硅、鋁,位居地殼含量第四。純鐵是柔韌而延展性較好的銀白色金屬,用於制發電機和電動機的鐵芯,鐵及其化合物還用於制磁鐵、葯物、墨水、顏料、磨料。
(6)維西第三中學的圖片擴展閱讀
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與軌道表示式、原子結構示意圖的關系: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式與軌道表示式描述的內容是完全相同的。
相對而言,軌道表示式要更加詳細一些,它既能明確表示出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在哪些電子層、電子亞層上, 還能表示出這些電子是處於自旋相同還是自旋相反的狀態,而核外電子排布式不具備後一項功能。
原子結構示意圖中可以看出電子在原子核外分層排布的情況,但它並沒有指明電子分布在哪些亞層上,也沒有指明每個電子的自旋情況,其優點在於可以直接看出原子的核電荷數(或核外電子總數)。
『柒』 各位大神,請問這是什麼牌子的山地車啊查了也不是維西尼呀!有幾張照片大神們幫我看看
一看就知道你是從網上復制的圖片,車架都看不到怎麼知道牌子
『捌』 迪慶總共有幾所高中
中甸一中 [有38個班級] 維西一中 [有31個班級] 中甸縣第五中學 [有22個班級] 雲南省迪版慶藏族自治州民族中權學 [有18個班級] 迪慶州民族中學 [有9個班級] 維西一中 [有8個班級] 中甸第五中學 [有7個班級] 中甸五中高二班 [有6個班級] 迪慶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學 [有6個班級] 中甸五中 [有6個班級] 中甸縣第三中學 [有5個班級] 中甸縣第一中學高45班 [有5個班級] 雲南省香格里拉第五中學初32班 [有4個班級] 迪慶香格里拉一中 [有4個班級] 迪慶州民族中學高13班 [有3個班級] 中甸縣第一中學 [有3個班級] 中甸五中初23班 [有3個班級] 維西二中 [有3個班級] 維西一中 [有3個班級] 迪慶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學 [有3個班級]
採納哦
『玖』 迪慶總共有幾所初中
香格里拉縣第六中學 / 上江鄉格蘭村 / 8835101 香格里拉縣第五中學關心青少年家長聯育協會 / 第五中學 / 8222840 中甸縣第一中學 / 建塘鎮老州街文化路11號 / 8222941 雲南省香格里拉縣第五中學 / 建塘鎮建塘東路33號 / 8222840 雲南省香格里拉縣第二中學 / 金江鄉吾竹村 / 8810225 雲南省香格里拉縣第三中學 / 虎跳峽鎮橋頭居民委員會 / 8806135 雲南省香格里拉縣第四中學 / 三壩鄉白地村 / 8866065 德欽縣第二中學 / 霞若鄉霞若村公所 / 8516162 德欽縣城鎮中學 / 昇平鎮南坪街 / 8412261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葉枝中學 / 葉枝鄉葉枝村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塔城中學 / 塔城鄉響古村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拖枝中學 / 永春鄉拖枝村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維瞪中學 / 維瞪鄉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第一中學 / 保和鎮 / 維西縣葉枝中學 / 葉枝鄉葉枝村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第二中學 / 保和鎮下北門 / 8626477 維西縣第二中學勤儉服務公司 / 保和鎮北街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白濟汛中學 / 白濟汛村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康普中學 / 康普中學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攀天閣中學 / 攀天閣鄉皆菊村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永春春色中學 / 永春鄉白帕村 / 維西縣巴迪中學 / 巴迪鄉巴迪村 / 維西縣康普中學 / 康普鄉康普村 /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藏文中學 / 香格里拉縣建塘鎮文化路 / 8224550 迪慶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學 / 香格里拉縣建塘鎮長征北路81號 / 8224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