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汶川地震中有一個中學因平日安全教育得當,倖免於難,是哪個呀
一個災區農村中學校長的避險意識
他矮,胖胖的。
他所在的中學,是四川安縣桑棗中學,是一所初級中學,在綿陽周邊非常有名。學校因教學質量高,連續13年都是全縣中考第一名,周圍家長都拚命把孩子往裡送。學生最多的班,有80多名學生,最前排的學生幾乎坐在老師下巴前。
地震來臨時,他正在綿陽辦事。大地震動,他站不穩,只好與學校的總務長互相抱著。
手機打不通,電話斷了,第一波震盪過去後,他立即驅車往地處重災區的學校趕。
車開得飛快,路上他一句話也不說。
他惦記著學校那棟沒有通過驗收的實驗教學樓,心裡最怕的是那棟樓出事。
上世紀80年代中,那棟樓建設時,學校沒有找正規的建築公司,斷斷續續地蓋了兩年多。到後來,沒有人敢為這棟樓驗收。
新的實驗教學樓蓋好了,老師和學生誰也不願意搬進去,哪個都知道沒有人敢驗收的樓,建築質量是什麼樣的成色。
當時,他還是普通教師,是學校為數不多的黨員之一,別人不敢搬,他只好帶頭搬。
搬進新樓時,新樓的樓梯欄桿都是搖搖晃晃的。燈泡各式各樣,參差不齊,教室本應雪白的牆上,只有底灰,什麼都沒有。
後來,他當領導了,下決心一定要修這棟樓。 1997年,他把與這棟新樓相連的一棟廁所樓拆除了。因為他發現,廁所樓的建築質量很差,污水銹蝕了鋼筋。他怕建築質量不高的廁所樓牽連同樣質量可疑的新樓,要求施工隊重新在一樓的安全處搭建了廁所,這樣,雖然高層教室上課的同學上廁所不太方便,但是,孩子們安全。
1998年,他發現新樓的樓板縫中填的不是水泥,而是水泥紙袋。他生氣,找正規建築公司,重新在板縫中老老實實地灌注了混凝土。
1999年,他又花錢,將已經不太新的樓原來華而不實、卻又很沉重的磚欄桿拆掉,換上輕巧美觀結實的鋼管欄桿。接著,他又對這棟樓動了大手術,將整棟樓的22根承重柱子,按正規的要求,從37厘米直徑的三七柱,重新灌水泥,加粗為50厘米以上的五零柱,他動手測量,每根柱子直徑加粗了15厘米。
這棟實驗教學樓,建築時才花了17萬元,光加固就花了40多萬元。
學校沒有錢,他一點點向教育局要,領導支持,他修樓的錢就這樣左一個5萬元、右一個5萬元的化緣而來。
教學樓時刻要用,他就與施工單位協調,利用寒暑假和周末,螞蟻啃骨頭般,一點點將這棟有16個教室的樓修好。
對新建的樓,他的要求更是嚴。樓外立面貼的大理石面,只貼一下不行,他不放心,怕掉下來砸到學生,他讓施工者每塊大理石板都打四個孔,然後用四個金屬釘掛在外牆上,再粘好。建築外檐裝修的術語講,這叫「干掛」。
因此,即使是如前些天的大地震,教學樓的大理石面,沒有一塊掉下來。
他知道,教學樓不建結實,早晚會出事,出了事,沒法向娃娃家長交代。
不是沒有見過出事的學校,有的學校牆沒弄結實倒塌砸到學生,有的學校組織不好,造成學生踩踏事故。
他不能讓這樣的危險降臨在自己學生的身上。於是,他從2005年開始,每學期要在全校組織一次緊急疏散的演習。 會事先告知學生,本周有演習,但娃娃們具體不知道是哪一天。等到特定的一天,課間操或者學生休息時,學校會突然用高音喇叭喊:全校緊急疏散!
每個班的疏散路線都是固定的,學校早已規劃好。兩個班疏散時合用一個樓梯,每班必須排成單行。每個班級疏散到操場上的位置也是固定的,每次各班級都站在自己的地方,不會錯。
教室裡面一般是9列8行,前4行從前門撤離,後4行從後門撤離,每列走哪條通道,娃娃們早已被事先教育好。孩子們事先還被告知的有,在2樓、3樓教室里的學生要跑得快些,以免堵塞逃生通道;在4樓、5樓的學生要跑得慢些,否則會在樓道中造成人流積壓。
學校緊急疏散時,他讓人記時,不比速度,只講評各班級存在的問題。
剛搞緊急疏散時,學生當是娛樂,半大孩子除了覺得好玩外,還認為多此一舉,有反對意見,但他堅持。
後來,學生老師都習慣了,每次疏散都井然有序。
他對老師的站位都有要求。老師不是上完課甩手就走,而是在適當的時候要站在適當的位置,他認為適當的時候是:下課後、課間操、午飯晚飯,放晚自習和緊急疏散時——都是教學樓中人流量最大的時候;他認為適當的位置是:各層的樓梯拐彎處。
老師之所以被要求站在那裡的原因是,拐彎處最容易摔,孩子如果在這里摔了,老師畢竟是成人,力氣大些,可以一把把孩子從人流中抓住提起來,不至於讓別人踩到娃娃。
每周二都是學校規定的安全教育時間,讓老師專門講交通安全和飲食衛生等。他管得嚴,集體開會時,他不允許學生拖著自己的椅子走,要求大家必須平端椅子——因為拖著的椅子會絆倒人,後面的學生看不到前面倒的人,還會往前涌,所有的踩踏都是這樣出現的。
那天地震,他不在。學生們正是按著平時學校要求、他們也練熟了的方式疏散的。地震波一來,老師喊:所有人趴在桌子下!學生們立即趴下去。
老師們把教室的前後門都打開了,怕地震扭曲了房門。
震波一過,學生們立即沖出了教室,老師站在樓梯上,喊:「快一點,慢一點!」
老師們說,喊出的話自己事後想想,都覺得矛盾和可笑。但當時的心情,既怕學生跑得太慢,再遇到地震,又怕學生跑得太快,摔倒了——關鍵時候的摔倒,可不是玩的。
那天,連懷孕的老師都按照平時的學校要求行事。地震強烈得使挺著大肚子的女老師站不住,抓緊黑板跪在講台上,但也沒有先於學生逃走。唯一不合學校要求的是,幾個男生護送著懷孕的老師同時下了樓。
由於平時的多次演習,地震發生後,全校師生,2200多名學生,上百名老師,從不同的教學樓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沖到操場,以班級為組織站好,用時1分36秒。
學校所在的安縣緊臨著地震最為慘烈的北川,學校外的房子百分之百受損,90多位教師的房子都垮塌了,其中70多位老師,家裡砸得什麼都沒有了。
他從綿陽瘋了似地沖回來,沖進學校,看到的是這樣的情景:8棟教學樓部分坍塌,全部成為危樓。他的學生,11歲到15歲的娃娃們,都挨得緊緊地站在操場上,老師們站在最外圈,四周是教學樓。
他最為擔心的那棟他主持修理了多年的實驗教學樓,沒有塌,那座樓上的教室里,地震時坐著700多名學生和他們的老師。
老師們迎著他報告:學生沒事,老師們都沒事。
他後來說,那時,他渾身都軟了。55歲的他,哭了。
通信恢復後,老師們接到家長的電話,會扯著大聲驕傲地告訴家長:我們學校,學生無一傷亡,老師無一傷亡——說話時眼中噙著淚。
他的老師們收入都不高,教師平均月收入1126.78元。學校的牆上寫著:「責任高於一切,成就源於付出。」
那時,在大震時分布四處的學生家長們的傷亡數尚在統計中,學校牆外的鎮子上,也是房倒屋塌,求救聲一片。但是一個鎮里的農村初中,卻在大震之後,把孩子們帶到了家長面前,告訴家長,娃娃連汗毛也沒有傷一根。
他叫葉志平,是安縣桑棗中學校長,四川省優秀校長。(
Ⅱ 汶川縣第一中學的辦學歷史
四川省汶川縣第一中學由原汶川縣威州中學、桑坪中學、七盤溝中學三校合並而成,以威州中學為主要歷史背景。汶川威州中學創辦於1964年,校址位於阿壩州的南大門——汶川縣縣府所在地威州鎮。學校始建僅兩個初中班,招收學生45名。剛起步不久就受到文化大革命的沖擊,停辦三年。1970年秋復校,縣上將威師附小、紅星小學兩個戴帽的初中班歸入威中,12月學校建立了「革命委員會」。當時,全校教職工(包括兼課教師)不到20人。1972年秋,上級決定在威中增設一個高中班;與此同時,「工宣隊」進駐學校參與領導、管理;同年,為貫徹「五.七」指示,實行開門辦學,學校又舉辦了「紅醫」、「農技」兩個高中班。自此,全校師生員工年年都要走出校門進行學工、學農、學軍的教育鍛煉。
為適應藏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阿壩州經濟建設的需要,1980年,阿壩州人民政府決定在威州中學試辦寄宿制民族重點高中班,並招收南坪、松潘、黑水、茂縣、理縣和汶川六縣內的藏、羌、回等少數民族學生。民族重點班「一屆一個目標,一步一個腳印」,每年的高考升學率均保持在85%以上,為阿壩州培養較高層次人才和合格的建設者做出了巨大貢獻,學校在1987年和1989年連續兩次獲得四川省民委、省教委頒發的民族教育獎勵基金獎。由於辦學成績突出,1984年12月20日被列為四川省首批擴大辦好的重點中學,1986年被省委、省教育工會授予「教育系統民主管理先進單位」稱號。
上世紀九十年代,威州中學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在校學生由1993年的16個教學班,658名學生擴展到2000年30個教學班,1500餘名學生;學校佔地面積31100平方米,校舍佔地面積25300平方米,固定資產達2200萬元,成為全州辦學規模最大的學校。
「5.12」汶川特大地震後,學校被迫遷至成都市龍泉驛區陽光體育城,遷移路途十分艱辛,途經馬爾康、金川、丹巴、雅安等地,路程逾千里,經全校師生齊心協力,於2008年9月全部平安轉移至過渡校區。在過渡的一年時間里,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全力支持,全校師生同甘共苦。災後以原四川省首批省重點中學、省級示範校、省級文明示範單位威州中學為歷史文化背景,合並原汶川縣初級中學中發展水平較高的桑坪中學、七盤溝中學,斥資2.4億人民幣建成汶川一中新校區。2009年8月,汶川一中建成。威州中學順利完成過渡,遷回汶川。2013年12月23日,經四川省教育廳復核正式批准四川省汶川縣第一中學校成為四川省二級示範高中。
Ⅲ 汶川縣第一中學的校園環境
學校來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自治州,這里是全省第二大藏區和全國羌族主要聚居區,其中藏族佔52.3%,羌族佔17.7%,回族佔3.2%,漢族佔26.6%,其他民族佔0.2%。校園佔地面積168畝,建築面積近7萬平方米。在校學生4000餘名。
Ⅳ 汶川縣第一中學的辦學理念
為民族塑魂,為藏區強本。
辦一所以「民族教育」和「藏區教育」為發展特色的學校,為師生養心、為民族塑魂、為藏區強本,以突顯學校的民族教育特色,創建藏區中學教育第一峰。
Ⅳ 汶川一中有多少人
汶川一中由原汶川縣威州中學、桑坪中學、七盤溝中學三校合並而成,以威州中學版為主要歷史背景。
汶川第權一中學位於汶川縣城北大門——雁門,西依岷江,東臨羌山,是災後以原四川省首批省重點中學、省級示範校、省級文明示範單位威州中學為歷史文化背景,合並原汶川縣初級中學中發展水平較高的桑坪中學、七盤溝中學,斥資2.4億人民幣建成。學校佔地面積一百六十八畝,建築面積近7萬平方米,建築規模宏大,設計理念先進。學校現有學生4000餘名,教職員工350名左右:其中有特級教師3人,有高級教師106人,中級教師107人。有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教師、省州「十大」傑出青年教師,有省級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是阿壩州辦學規模最大的學校
Ⅵ 汶川縣第一中學的介紹
四川省汶川第一中學復(汶川制中學)隸屬於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這里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區和全國羌族主要聚居區,其中藏族佔52.3%,羌族佔17.7%,回族佔3.2%,漢族佔26.6%,其他民族佔0.2%。汶川第一中學位於汶川縣城北大門——雁門,西依岷江,東臨羌山,是災後以原四川省首批省重點中學、省級示範校、省級文明示範單位威州中學為歷史文化背景,合並原汶川縣初級中學中發展水平較高的桑坪中學、七盤溝中學,斥資2.4億人民幣建成。學校佔地面積一百六十八畝,建築面積近7萬平方米,建築規模宏大,設計理念先進。學校現有學生4000餘名,教職員工350名左右:其中有特級教師3人,有高級教師106人,中級教師107人。有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教師、省州「十大」傑出青年教師,有省級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是阿壩州辦學規模最大的學校。
Ⅶ 汶川縣第一中學的人才願景
(1)幹部發展目標:民族共進 ,勵志創新。
在「為民族塑魂,為藏區強本」的版文化引領下權,逐步形成「尊重民族傳統、促進和諧共存,不斷奮發進取、努力創新管理」的品質與能力。
(2)教師發展目標:靈動教育,多彩生命。
在「為民族塑魂,為藏區強本」的文化引領下,逐步形成「智慧靈動,關愛和發展各民族學生,促進各民族學生個性發展」的品質與能力。
(3)學生發展目標:自信自律,品學兼優。
在「為民族塑魂,為藏區強本」的文化引領下,逐步形成「自信自律、人格健全、品學兼優、做創俱能,彼此尊重、共同發展」的品質與能力。
Ⅷ 請教下各位知不知道汶川縣第一中學地址在什麼地方。如要坐車過去的話要怎麼走呢。。謝謝各位了。。急啊。
汶川抄縣第一中學的地址:汶川縣雁門鄉境內的過街樓村。離汶川縣城2.5公里多,可坐麵包車(車費2-3元),也可打的(10-15元),5、6分鍾就可到達。
車站:過師專大橋,十字路口右就是汶川汽車站。但到雁門(建設中的汶川一中)在德超市附近趕車較方便。
Ⅸ 汶川縣第一中學的辦學成果
汶川一中(汶川中學)以威州中學為主要歷史背景。威州中學創建於回1964年,1984年列為四川省答重點中學,2002年被四川省教育廳授予四川省示範性普通高中。在短短40餘年歷程中,威州中學以校風良好,治學嚴謹和教育教學質量高而享譽全州,被譽為民族教育的一面旗幟,為民族地區培養了大批棟梁之才。
學校先後獲得 「全國教育系統抗震救災英雄集體」、 「全國巾幗文明示範崗」、「四川省最佳文明單位」、「四川省德育工作先進單位」、「四川省校風示範校」、「四川省教育系統民主管理先進單位」、「四川省職業道德建設先進單位」、「四川省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四川省實驗教學示範學校」、「四川省衛生先進單位」、「四川省五四紅旗團委」、「四川省青少年科技活動先進集體」、「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四川省綠化示範校」、「四川省綠色學校」、「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學校」、「四川省十年行動計劃先進集體」、「四川省依法辦學示範學校」、「四川省青少年國防教育基地」;多年來均獲得阿壩州教學質量一等獎以及汶川縣中小學校綜合考核評估一等獎等270餘項榮譽稱號和獎勵。
Ⅹ 汶川有哪些高中
高中就只有威州中學 但是地震學校也在異地過渡了 在龍泉 所以汶川現在沒有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