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淺談如何改善數學教學枯燥,乏味的教學現狀
一、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
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只要我們善於發現,處處都有數學的影子。比如在我們在吃水果時,我們可以給孩子舉這樣的例子:盤中有六個蘋果,小明吃了兩個,媽媽又拿來三個,請問現在盤中有幾個蘋果?還可以讓孩子們找一找生活中的數字……
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要盡量引用貼近孩子們生活的例子,以故事開頭,這樣不僅學生樂於接受,也更易於營造濃郁的學習氣氛。例如在教學《認識平均分》這一課時,給孩子們講了西遊記的故事,從孩子們愛看西遊記這部動畫片入手,讓孩子們告訴我們,徒弟三人的性格特徵,並知道豬八戒貪吃,以致把孫悟空摘來的桃子獨自享用,讓學生們想一想豬八戒的這種行為好嗎?這里就可以滲透德育教育,讓孩子們知道自私自利的這種行為不好。再次引導學生們思考,應該怎麼辦呢?從而引出要平均分配,揭示課題《認識平均分》。這樣引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興趣濃厚,注意力集中,教學效果也不錯。
二、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活躍的思維品質
我國思維科學的開拓者錢學森指出:「小孩子的思維也是從形象思維開始,然後到抽象的」根據低年級小朋友好奇好動的特點,上課時,我十分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動用多種感官,通過積極思維,獲取知識。這樣既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例如,我在教學「認識面積」這一板塊時,我製作了一些有關面積的圖形,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找一找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在玩中掌握面積的特點,從而區分面積和周長。這樣不僅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真正感受到數學的好玩,而且學生在生活情鏡中的學習所帶給學生的不僅是數學知識的獲得,數學思考方面的提高,動手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於學生在操作的思維活動和心理體驗為學生以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要建立平等、民主、親密的師生關系,實行民主教學
平等、民主、親密的師生關系是創設和諧愉快課堂氣氛的基礎,也是上好數學課的前提。這種關系應用於課堂,但建立在平時。所以,我們教師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必須首先愛其生,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這就要求我們平常就應不斷培養自己良好的心理修養,不斷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提高自己的政治業務素養。作為一名小學教師,不僅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在課下,應該多和孩子們交流、談心,讓孩子們把老師當作自己的好朋友。這樣孩子們對於數學的學習就會抱有一種想學、樂學、會學的態度。 四、幫學困生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自信」是人們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礎,是學生學好數學最基本的心理條件。學困生由於學習成績較差,往往會產生悲觀失望的自卑感,對自己失望,失去自信,會由學困變成厭學,最終棄學。幫助學困生樹立自信心是每位數學老師的首要任務。作為教師,教師的心目中要有學困生,在課上給予特別的關注,增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教師關注學困生,必須要用實實在在的具體幫助行為來體現。因此,我在課堂上對這些學生降低門檻,放寬要求,經常有意地把一些簡單的題留給他們完成,培養他們的成就感,從而增強其求知慾望。練習時,我也注意到分層要求,經常出兩組題,對學困生只要求做第一組。在練習巡視時,我主要關注學困生,及時給予輔導。使他們一節課下來有所收獲,久而久之,使他們樹立了「我也行」的自信。也可採用「閑談」、「面批作業」、「開小灶」等方法,幫助他們一點一滴補上漏洞。在這「修補」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有耐心和愛心,鼓勵他們的點滴進步,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自信心。
如我班有一位學生,數學基礎很差,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會聽課,作業經常出錯,也看得出做作業時很急躁、馬虎。於是我從寫字開始抓起,要求他把字寫端正,允許作業少做,要求做一題對一題,做錯的題目重新做兩遍,給他第二次得100分的機會,讓他認識到他也能做對,慢慢地樹立起學習的信心,發現優點及時大力地表揚,使他嘗到成功的喜悅,並且認識到學習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來,不能過於急躁。漸漸地,他對數學有些信心了,字寫端正了,成績也提高了。
五、適當的獎勵和表揚是上好小學數學課的添加劑
教師要給每一位學生成功的機會,關愛優秀學生是錦上添花,關愛學困生是雪中送炭。為師者,勿忘錦上添花,更須雪中送炭,尤其是應「偏愛」學習困難的學生。在這里,教師更要積極尋找學困生身上的閃光點,並且及時給予鼓勵與表揚,使其不斷增強積極向上的信心和勇氣,變「我不行」成為「我能行」。對於孩子們在課堂上良好的表現,教師要及時採用激勵性的評價和適當的表揚。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會活力無限,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現。如測試時,對於那些進步非常快的學生,我會獎勵他們一顆小紅星;對於成績非常優異的同學,我會獎勵他們一朵小紅花。只有不斷的鼓勵和表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會更高,創新能力才會不斷提升。
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但要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採用多種形式,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而且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能感受到數學的好玩;在民主教學中,要構建輕松和諧的師生雙邊關系,讓每個孩子都能充滿自信的學習數學。
總之,新的課程觀強調,課程是師生共建新知識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在課堂上應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體驗。而這一切都得由教師去組織去引導,去創設,所以說教師本身就是一種好的教學情境。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圍中學習,才能稱得上是有效的學習,如果是靠高壓的政策或管製得到的數學成績,我們犧牲的將是學生的興趣、自信、真誠,那是得不償失的,與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也相背離。所以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我們教師自身首先要學習,轉變觀念,提高教學水平,只有教師的發展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要引導學生善於觀察生活中的情境,善於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從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必要性,有挑戰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勇氣和自信。這樣也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B. 濱海中學的介紹
濱海中學在抗日的烽火中誕生,在改革的大潮中崛起,在創業的征程中騰飛。在專戰火屬紛飛的年代,校園曾幾度搬遷。建校之初,校址設在東坎都天廟,先後遷至陳濤大神籪、坎北徐三層、蔡橋東墩、射陽駁柴港、現東坎鎮新農小學等處。1952年搬遷至現址。學校現有附屬雙語小學、附屬初級中學、高級中學各一所,形成了集團化辦學態勢。
C. 同安濱海中學怎麼樣
挺好的。
濱海中學在抗日的烽火中誕生,在改革的大潮中崛起,在創業的征程中版騰飛。在戰權火紛飛的年代,校園曾幾度搬遷。
建校之初,校址設在東坎都天廟,先後遷至陳濤大神籪、坎北徐三層、蔡橋東墩、射陽駁柴港、現東坎鎮新農小學等處。1952年搬遷至現址。學校現有附屬雙語小學、附屬初級中學、高級中學各一所,形成了集團化辦學態勢。
濱海中學在抗日的烽火中誕生,在改革的大潮中崛起,在創業的征程中騰飛。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校園曾幾度搬遷。建校之初,校址設在東坎都天廟,先後遷至陳濤大神籪、坎北徐三層、蔡橋東墩、射陽駁柴港、現東坎鎮新農小學等處。1952年搬遷至現址。
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雨,一代又一代濱中人在濱海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前赴後繼,艱苦創業,取得了串串輝煌,鑄就了學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即協作、進取、敬業、奉獻的「濱中精神」,形成了「篤志、博學、求實、創新」的校風,「唯嚴、唯謹、唯真、唯實」的教風。
「不厭、不餒、不疏、不嬉」的學風。七十載春風化雨。濱海中學桃李滿天下,向社會輸送了4萬多名高中畢業生,為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優秀人才。
D. 興化市板橋初級中學好不好
創建於1926年的「興化縣立初級中學」後來發展初、高中一體的完全中學——江蘇省興化中學。1998年經市政府批准,初中部整體分流,在牌樓路25號省興化中學老校區創建「興化市初級中學」。1999年更名,以興化清代先賢——「詩書畫三絕奇才」、「揚州八怪」主要代表——鄭板橋的名字命名。2007年8月,城區高、初中事業布局調整,學校搬遷至現在的楚水路170號(原城北中學)。
學校現有佔地面積56630平方米,運動場地面積6301平方米,建築面積15196平方米;在職人員227人,專任教師192人,高級教師50人,中級教師92人。其中,省市表彰的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師德標兵、三級骨幹教師、省市教學競賽獲獎等教師136人。
學校以「做有根的板橋人」為校訓,以「文化名校,質量立校,特色亮校」為辦學理念,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堅毅」校風、「一種清孤不等閑」 的「卓越」師風、「一枝一葉總關情」 的「博愛」教風、「領異標新二月花」 的「創新」學風,精心培育「科學求真,人文揚善,藝術尚美」素質全面的板橋學子,致力於「書香怡情,書香益智,書香明理」書香校園建設和「生成性」課堂模式構建。
在上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協調下,學校積極推進教育均衡,先後結對濱海陳鑄初中、蔡橋初中,結對市內海河學校、周奮中心校、西鮑中心校。近三年,流入副校長1人,流出副校長1人;流入教師10人,流出教師29人。
板橋初級中學是「江蘇省示範初中」、泰州市「模範學校」,是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文明單位創建先進單位」、泰州市「文明單位標兵」、興化市「文明單位標兵」,江蘇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學校」、「綠色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先進單位」,江蘇省「千校萬師支援農村教育工程」先進學校,江蘇省教育學會系統初中教育研究「先進集體」,江蘇省「初中英語課程教材改革實驗工作先進集體」,江蘇省陶行知研究會「實驗學校」,教育部綜合實驗課題組「實驗基地」,綜合實踐活動「全國先進實驗學校」。
E. 周巷鎮的文教事業
周巷鎮現有27所學校,其中中學3所,完小6所,初小16所,教學點2所,中學生 3800人,小學生8200人,共開設225個教學班(中學53個,小學172個)。全鎮共有在職國家教職工421人,民辦教師86人,先後被評為省市縣級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25人,鎮級先進教師、做優秀班主任、優秀校長、優秀黨員78人。近幾年來,周巷鎮教育系統為深化落實教育改革方針,不斷優化、凈化、美化學校環境,提高教學質量,在人才培訓,校園建設等方面共投入資金近千萬元。先後建起教學樓11棟,擴大校園面積110畝,每年暑期對全鎮教師進行集中培訓,還組織了280人參加了省級語言協會、語音考試,80%的教師拿到語音等級合格證。
周巷鎮各類學校 孝昌縣周巷鎮三聯村小學 孝昌縣周巷鎮中學 孝昌縣周巷鎮中心小學 孝昌縣周巷鎮五泉村小學 孝昌縣周巷鎮公平小學 孝昌縣周巷鎮雙峰小學 孝昌縣周巷鎮葉山小學 孝昌縣周巷鎮合群村小學 孝昌縣周巷鎮大屋小學 孝昌縣周巷鎮安橋小學 孝昌縣周巷鎮希望小學 孝昌縣周巷鎮恆陽小學 孝昌縣周巷鎮慈心袁集中心小學 孝昌縣周巷鎮新農村小學 孝昌縣周巷鎮新張小學 孝昌縣周巷鎮新民小學 孝昌縣周巷鎮曹徐小學 孝昌縣周巷鎮李集小學 孝昌縣周巷鎮潘沖小學 孝昌縣周巷鎮肖彭小學 孝昌縣周巷鎮榮華村小學 孝昌縣周巷鎮蔡橋村小學 孝昌縣周巷鎮袁山小學 孝昌縣周巷鎮遼原村小學 孝昌縣周巷鎮陽崗初級中學 孝昌縣周巷鎮陽崗小學 孝昌縣周巷鎮陳廟村小學 孝昌縣周巷鎮青山中心小學 孝昌縣周巷鎮青山初級中學 孝昌縣周巷鎮青山小學 孝昌縣周巷鎮駱店小學 孝昌縣周巷鎮黃廟小學 孝昌縣周巷鎮龍泉村小學
F. 江蘇省鹽城市初級中學的歷史沿革
江蘇省鹽城中學創建於1927年,創建人是中央大學督學周宣德,現校黨委書記為李志成。初名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鹽城中學。學校校址原在淮美中學,曾遷至箭道巷,後購得附近彤華宮廟址擴展而成。1928年學校改名為江蘇大學鹽城中學,同年4月改為中央大學區立鹽城中學,9月改名江蘇省立鹽城中學。她是當時鹽城地區唯一的一所省立中學。
鹽城中學在辦學早期就恪守「辦學必成功,理事須公道」之原則,從嚴治校。學校提倡「以博學為門徑、以約修為指歸」,重視學法指導和學生能力培養。
1933年夏,江蘇省舉行首次全省高中會考,鹽城中學學生參加考試結果成績「乃屬上游」,在社會上產生較大影響。其後「淮之南,江之北,濱海區域之莘莘學子,由小學而初中而高中,遂多指斯校為歸宿焉」。曾任新中國外交部長、著名外交家喬冠華,台灣前「行政院長」郝柏村,1949年率部起義的中共地下黨員,原國民黨江陰炮台總台長唐秉琳以及原全國兵工學會彈道學會主任委員、彈道學專家鮑廷鈺等均是這一時期的鹽城中學學生。
大革命失敗後,中國革命暫時處於低潮時期。但時隔不久,鹽城地區中共黨組織恢復活動,鹽城中學是當時地下黨組織活動的主要陣地。地下黨組織積極組織領導進步青年學生開展反帝反封建斗爭。1928年10月初,鹽中、亭湖等學校舉行大遊行,行至城隍廟,一群學生搗毀了廟內的神像。國民黨縣政府僱用一些壞人縱火燒毀城隍廟,說學生得罪了神,火災是城隍顯聖,要懲罰學生,鹽城中學學生王長江對他們嚴加斥責竟被投入火中活活燒死,製造了震驚全縣的「一0?八慘案」。敵人的暴行並沒有嚇倒青年學生,一些青年學生在斗爭中鍛煉成長,學生宋子濱、姚英、劉景春、駱繼乾、宋金煜、張衍栻等先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是鹽城縣區較早的一批學生黨員。
1934年,鹽城中學改為鹽城高級應用化學職業學校。校長是王義珏,「初高級學生共六級」。抗日戰爭爆發後,不久,鹽城淪為敵占區,鹽城中學被迫遷至今鹽都縣樓王莊塔院寺。次年秋改名為江蘇省立第三臨時中學,簡稱「三臨中」,先後在鹽城、淮安鄉村流離遷徙,在艱難困苦中繼續辦學。到了1943年,日寇再次侵襲被迫解散。抗戰勝利後,「三臨中」在泰州復校,次年11月,復名江蘇省立鹽城中學,代理校長李西垣。
1947年1月,鹽中部分師生返回鹽城原校址復校,另一部分師生以鹽中泰州分校名義留泰州辦學,校務由李西垣的侄兒李景周代理,至1949年因時局變化自行解散。台灣國民黨陸軍總司令陳廷寵等一批在台灣校友有不少是這一時期畢業生。
抗戰以來,由於學校不穩定、碾轉遷移,鹽城中學有相當一部分師生流散在鹽阜各地,這為抗日民主政權建立新型學校播下了種子,未滅的「香火」使鹽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以繼承和發展。
1940年10月,八路軍五縱隊在司令員黃克誠的指揮下與新四軍在白駒鎮獅子口會師,創建了鹽阜區抗日民主根據地。11月,在原江蘇省立鹽城中學的校址上建立了抗日軍政大學五分校,陳毅同志兼校長。1941年7月,運籌華中全局的劉少奇同志特於駐地召見鹽阜區黨委書記劉彬、鹽阜行署主任宋乃德和行署文教處長戴伯韜等負責同志開會,研究恢復和發展鹽阜區的教育問題。在會上,劉少奇對大家說,這個地區知識分子很多,青少年也很多,但學校已經星散,為了避免這些人流到敵偽地區或摩擦「專家」韓德勤那裡去,我們應該開辦學校,團結他們,使他們有書可讀,有地方教書,希望你們辦一所聯立中學。為貫徹少奇同志指示,
1941年秋,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的第一所完全中學——鹽阜區聯立中學在阜寧縣郭墅張庄誕生。校長開始由行署主任宋乃德兼任,後請鹽阜地區著名教育家江重言擔任。另委早期中共地下黨員,在上海大學長期工作過的許德良同志任副校長。生活指導部主任是林珏,社會服務部主任是顧崇實,總務部主任是顧乃湘(女),師范部主任先為朱澤甫,後為陸維特。教師有不少是從軍部和行署派來的,有一部分是從本地區選聘的。學校設有初中部、高中部、師范部,後增設藝術專修班,學生來自蘇魯皖滬等省各地。
聯立中學成立後,新四軍軍部宣傳部長錢俊瑞和抗大五分校訓練部長薛暮橋以及學者孫冶芳等均來校作過報告。陳毅軍長對這所中學十分關心,他與其它有關領導特邀在周恩來副主席關心下成長壯大的全國聞名的「新安旅行團」到校聯歡演出,又請上海來的一批文化名人賀綠汀、魯莽等到校講課。軍部醫務主任、德國共產黨員羅中特也曾來聯中作過報告。 辦學一年後,日寇盪,學校分散到射東、東季、吳灘三個補習團。1943年秋反掃盪勝利後在阜寧邊胥董庄集中開學,校名未變。1944年春又遷至阜寧縣空寺陰辦學。這時學校有了較大發展,有學生500多人,教職工100多人。當時日軍「清鄉」、「掃盪」頻繁,斗爭尖銳,辦學條件極為困難。鹽阜聯中的領導和老師帶領廣大學生,採取軍事化、游擊式和時分時合等多樣靈活的形式,克服種種困難,在農村堅持辦學,是鹽阜地區一所非常有影響的學校,這時由於在阜東縣已建立了「二聯中」,聯立中學從此被稱之為「一聯中」。
根據劉少奇同志的指示精神,鹽阜區各縣都辦起了縣立中學,1942年8月阜東中學創立。1943年春,日寇「大掃盪」,學校適應戰時環境,化整為零,建立了新灘、五汛等補習團。1944年1月阜東中學在蔡橋北鄉東墩子(現濱海縣蔡橋鄉)復校,不久改稱鹽阜區聯立第二中學,簡稱「二聯中」,校長由阜東縣文教科長後為阜東縣縣長熊梯雲同志兼任,生活指導部主任是羅芒(女),學生增至100多人。開始聘請來的教師有姜觀吾、張正南、李旭東、李兆陽等,後加入的有蒯家義、周學源、左石清等;事務人員有左新樵、顧鋮先等,校醫是左作之,工人有裴鳳來、吉玉順、杜有才等。 一聯中、二聯中都是由我黨創辦的直屬鹽阜區民主政府領導的兩所新型學校。這兩所學校無論從辦學思想、辦學目的還是從辦學形式、方法、教育教學內容來看都不同於國統區的舊式學校。學校堅持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為革命戰爭和根據地建設服務,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眾的知識技能和民族自尊心為中心,努力把學校辦成既象抗大那樣注重政治,又象普通中學那樣重視知識技能。一方面注重對師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灌輸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講授新民主義革命和抗日救國的道理,廢除國民黨統治時期舊學校的「黨義」、「公民」等課程,代之以《社會發展史》、《中國革命問題》、《論持久戰》等。另一方面根據師資和設備條件盡可能地開設完全中學的課程。本著少而精、學用一致的原則制定教學計劃,開展各種教學活動。政治課主要講根據地建設,歷史課主要講中國近百年歷史,地理課主要講抗戰地理和解放區的地域概況,農業生產知識主要講解放區的主要農作物栽培,數學課除講定理法則外,還教學生怎樣做會計和計算土方。語文教學中還選用《蘇中報》、《黃海日報》、《鹽阜大眾報》登載的新華社電訊和文章。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及時地滿足了根據地建設的需要。 這兩所學校在辦學中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和教學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原則,勤工儉學和校辦工廠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一聯中建校不久,就蓬勃開展勤工儉學活動,老師帶領學生開荒、種菜、紡紗、織布,並由化學老師徐以達負責試制、生產肥皂,1943年辦起了小型實驗廠,後改名為「工專肥皂廠」,日產肥皂1000塊到2000塊,供應部隊和銷往各地。淮陰光華化學廠就是在「工專肥皂廠」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二聯中以「以生產養學校,以勞力換智力」為口號,大力開展勤工儉學活動,通過勤工儉學,一方面解決學校辦學經費困難和學生讀書困難,另一方面可使學生受到勞動鍛煉,加深和加強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鞏固。辦學一開始,師生就在學校數千畝土地上砍草、開荒、種植,並在學校附近數十畝土地上種植瓜、菜、蔥、辣椒、蘿卜、蕃茄等,解決了600多名師生日常食用的蔬菜問題。後來還在學校內建立造紙廠、紡織廠、榨油廠、肥皂廠等,由學生自己動手,邊學習、邊實踐,逐漸提高生產技能。二聯中生產的肥皂、毛巾、棉布等產品在根據地內甚為暢銷。 1945年5月,政府為適應抗戰勝利後需要工業建設人才的新形勢決定將一聯中更名為蘇北工業專門學校,高中部設有化工和土木兩個系,擔負著培養技術幹部的任務,由蘇皖區政府直接領導。同年9月,淮陰、淮安相繼解放,蘇北工業專門學校奉命遷往淮安,不久遷到淮陰。與此同時,二聯中改名為蘇北鹽墾專門學校,10月又改名為蘇皖邊區農紡專門學校,校長仍由熊梯雲同志兼任,副校長由王啟宇同志擔任,生活指導部主任是李方曙,姜光斗、孟君孝等均來此任教。1946年3月,蘇皖邊區政府教育廳決定將蘇北工專劃歸華中建大領導,改名為華中建設大學附設中學。校長仍為江重言先生,教導主任和副主任仍為李庚同志和李克同志,黨總支書記為楊海波同志。6月,國民黨反動派撕毀「停戰協定」,敵機常來空襲淮陰,建大附中被迫遷往城郊農村上課。就在這個時候,農紡專校的人事也發生了變化,李繼南同志由一高中(前身是1943年建立的阜淮中學)調來擔任校長,王正風、李聲宏、沈正超、龐天儀等同志也來此任教。9月中旬,敵軍侵犯淮陰、淮安,華中建設大學決定附中部分師生隨建大向山東撤退,同時決定江重言校長和徐以達老師率大部分師生利用完整保留下來的圖書、儀器設備留在本地辦學,9月19日附中部分師生近百人在楊海波和李庚同志率領下開始北撤。留在蘇北堅持辦學的江重言校長和部分師生在我軍撤出兩淮之後,將附中撤退到鹽阜老區農村復課。1947年初,蘇皖邊區五分區一高中遷至駁柴港。這時射陽境內的二高中大部分學生轉入一高中。二高中孫達人、陳汲三、吳子英等同志調到一高中工作。同年夏,附中搬到空寺陰庄招生辦學,學生增加到400多人,校長為江重言,生活指導部主任是徐以達。年底蔣軍入侵,縱火焚燒農紡專校校舍、設備、圖書。1948年初,建大附中、農紡專校遷校至駁柴港與一高中合並成立「蘇皖邊區五分區區立中學」,校長江重言,副校長鄭白,教師增至40餘人,學生200多人。1949年初學校遷至阜寧城。同年4月,蘇北行政公署派人從蘇南接回原省立淮安中學師生近200人,在區中經過短暫集訓後,絕大多數教師留在區中。這批教師學有專長、術有專攻,其中有數學教師朱占元、生物教師錢冰抱、化學教師韓席儒、歷史教師秦公超、英語教師王濟川等。 一聯中、二聯中、建大附中、農紡專校、—高中、二高中以及區中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辦學為鹽阜區根據地的政治建設、經濟建設和文化教育建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為我黨在解放區辦新民主主義基礎教育和建國後辦社會主義基礎教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學校在條件十分艱苦的環境里為我黨培養了3000多名人才。有些同志畢業不久,就血灑戰場,為民主革命的勝利貢獻了自己的青春;有不少同志經歷了從民主革命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光輝歷程,成為祖國各條戰線的骨幹力量。一聯中、建大附中畢業生在解放後大多數人擔任了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其中擔任部級領導幹部的就有近10人。原地礦部部長,現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秘書長朱訓,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政委、上將周克玉,原輕工部副部長王文哲,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政委陳潛等都是一聯中的畢業生。曾在一聯中(或建大附中)擔任過領導工作或從事過教育教學工作的有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楊海波,原外經部副部長李克,中國文聯書記處原書記李庚等。二聯中、農紡專校畢業生後來擔任部隊師以上、地方廳局級以上職務的有100多人,擔任縣團級幹部的有300多人。他們當中的突出代表有《光明日報》原總編輯姚錫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政治部主任、少將殷學潤,中國文學評論家、作家顧驤等。
1950年初,區中又遷至鹽城,與先期進鹽的葉挺中學(前身澤夫中學,初名亭湖中學,由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宋澤夫創辦於1924年)合並。在原來江蘇省立鹽城中學的舊址上建立蘇北鹽城中學,校長江重言,黨總支書記何夷白。
1953年,蘇南,蘇北,南京市三省級行政區恢復江蘇省,學校改為現名江蘇省鹽城中學,並確定為江蘇省首批重點中學。進城初期,學校有18個班級,在校學生743名,教職工45人。校園面積從原來的三十餘畝擴大近200畝,基本奠定了今日鹽中校園面積的基礎。 1951年,姜光斗任校長兼黨總支書記,1954年姜亞材任校長,呂浦克任總支書記,1958年薛一凡任校長兼總支書記,1964年邵沛任校長兼總支書記。 進入和平建設時期,鹽城中學發揚戰爭年代解放區的光榮辦學傳統,把培養保衛和建設新中國需要人才放在第一位。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鹽城中學學生踴躍參軍,先後有118名學生加入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行列。結合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鎮壓反革命的斗爭,對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際主義教育。在教學上由戰爭年代注重實用向學習系統基礎知識、進行扎實的基本技能訓練轉變。在校園內開展群眾性的演講活動和文藝演出活動。以學生為主要演員的大型歌劇《白毛女》演出轟動全城,學校軍樂隊聞名遐邇。學校田徑隊、籃球隊是鹽城地區最強的兩支中學生體育勁旅。為了美化校園,進城不久,校團委號召建造一座風景山,師生們積極響應,不到一月時間即壘起了一座還屹在的「共青山」。努力克服游擊作風,大力開展正規化管理。十分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在培養基礎人才的同時造就了一批名師。1960年,沈正超代表學校數學教研組出席全國群英會;王子仲、沈正超、萬恆德等教師榮獲「江蘇省先進工作者」稱號。形成了良好的校風、學風和教風,使鹽城中學很快成為一所有影響的學校,為鹽城中學後來的輝煌奠定了基礎。
60年代初,著名數學家,當時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華羅庚在一次會議上說:「在蘇北地區辦得最好的中學是鹽城中學」。 從1950年進城到1965年,鹽城中學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有不少人走上各級領導崗位,其中有安徽省副省長黃岳忠、鐵道部紀委書記張有明、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政委少將史有來、上海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總經理李萬新、南昌飛機製造廠總經理姜亮、馬鞍山鋼鐵公司總經理杭永益、三峽開發總公司副總經理李茂和、中科院計劃委員會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副主任孫九林、江蘇省人大常委會秘書長王學成、江蘇省計經委副主任管保宣、江蘇省煙草局局長鬍子林、南通市市長程亞民、鹽城市副市長谷容先、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長易慶瑤、江西銅業公司黨委副書記王振坤、合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主任、工委書記湯寶昌、上海申孚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裁左新之、原中國民航學院院長王文富、原南京鐵道醫學院黨委書記孫勛、北京大學副教務長吳同瑞、原鹽城工專校長胡乃定等。有不少人成為高等學校、學術機構、冶金製造、工程建築,國防科技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其中有金礦勘察專家范永春、水利專家季奎、機械工程專家楊鍾藩、生物學專家劉志禮、超導物理專家金新、有機化學專家錢長濤、加速物理及技術專家張武、吸血蟲病專家王在華、轎車製造專家智百年、微波技術專家邱學恆、激光技術專家陳建文和沈書泊、航天工業專家唐登斌、飛機製造專家陳治安、國防科技專家成自龍和宋成勤、化學工程專家游成培、數學專家王能超和趙林城、考古與先秦史專家徐錫台、中國古代思想史專家唐宇元、明史專家王春瑜等。 「文革」期間,鹽城中學的正常辦學秩序遭到嚴重破壞,尤其是在五六十年代辦學過程中培養起來的一支較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遭受嚴重損失。有些教師被極「左」思潮迫害致死,有些教師被辱為「牛鬼蛇神」打入牛棚,有些教師被下放到農村接受「再教育」。1973年,鹽城師范學校復校,鹽城中學有13名幹部、教師被調至該校。1976年,鹽城師范專科學校恢復,鹽城中學又被抽走了26名骨幹教師,幾乎囊括了各學科的教研組長到鹽城師專。1976年至1977年,學校一度改名為江蘇師院鹽城分院附屬中學。這一時期學校革委會主任先後是邵沛、仲吉、徐月亮。就在這困難時期,鹽城中學仍為國家培養不少人才,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研究室主任林中梁、江蘇省建材局局長王占成、南京金融高等專科學校黨委書記熊仁民、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博導、全國十大優秀中青年科學家王詩宬,南京理工大學飛行力學專業博士、教授商筱亭,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導吳康寧,我國自己培養的首批政治學博士之一北大教授王浦劬等均是這一時期的畢業生。 十年動亂結束,進入改革開放和「四化」建設新時期,鹽城中學重新煥發青春。1977年9月,劉則先任校長兼黨委書記。1978年學校被省教育廳列為全省首批辦好的十四所重點中學之一,並恢復江蘇省鹽城中學原名。學校致力於重新組織和培養師資隊伍,恢復和建立各項管理制度,使學校各項工作走上了正軌,優良校風基本得到恢復。1983年5月,龐天儀主持學校工作。學校大力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和常規建設,辦學質量基本恢復到文革前的水平。 1985年8月楊四海任黨委書記,陸雲翔任校長,王文蓀、朱五華任副校長。次年8月,王傑任黨委書記、陸雲翔繼續擔任校長。為適應改革開放深入發展和「四化」建設對中學教育的需要,鹽城中學認真貫徹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方針和《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從1987年開始,逐步深入地對學校內部管理體制進行了改革,建立起充滿活力、有利調動全體教職工積極性的「三結合三為主」的內部管理體制。強化德育工作,從1986年起,學校在每學年都要組織高一高二年級學生分別軍訓一周和下鄉勞動鍛煉一周,有效地增強了學生的國防意識和勞動觀念。1989年12月,學校被江蘇省教委授予「德育工作先進單位」。八十年代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姚曉東現任共青團江蘇省委副書記;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副所長茅矛,1995年在導師指導下發現了人類兩個新基因,為人類最終攻克癌症提供了依據,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副教授丁建東獲得第五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1992年11月,朱五華同志任校長兼黨委書記。前後擔任副校長的有周曉林(黨委副書記)、房天龍、李祝源、顧為建。 九十年代以來,鹽城中學進一步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積極實施素質教育,狠抓教育教學中心工作,辦學質量躍上新的台階。堅持德育為首,愛國主義教育從初一到高三形成序列教育特色。91年上半年,鹽城中學承擔了省「八五」科研項目《中學愛國主義教育總體設計及實施》,經過幾年的研究和實踐,於1995年4月完成了此項科研任務,並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公開發行。近幾年,鹽城中學愛國主義教育先進事跡先後被《新華日報》、《半月談》、《中國教育報》、《光明日報》等報刊報道,在省內外產生較大的影響。以課程改革為重點,大力實施素質教育。在90年代初,鹽城中學就根據國家教委頒布的《現行普通高中教學計劃的調整意見》,對現階段課程設置進行了積極而慎重的改革。壓縮必修課,根據學生興趣和成才需要增開選修課、勞技課和活動課,先後開設了學科深化類、方法技能類、體育藝術類、拓寬知識類四大類二十多門選修課,基本形成了有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新型課程體系。此項教改成果被《學校管理》雜志作了專題介紹,還被選入《江蘇省普遍高中改革經驗選編》向全國高中會議介紹。十分重視師資隊伍建設,以大力提高45分鍾課堂教學質量、效益為目標,為不同年齡層次的教師開展了「新秀杯」、「五四杯」、「而立杯」、「不惑杯」、「紅燭杯」等系列教學競賽活動。通過系列教學競賽活動使老教師發揮了傳幫帶作用,使一大批青年教師脫穎而出,先後有18名中青年教師在省優質課評比中獲獎。90年代以來,鹽城中學教師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論文近500篇、出版專著和各類教學參考書18部,數學、物理等學科有四位教師參加了國際學術討論會,他們的論文被收入論文集、翻譯介紹到國外。現有專職教師159人,其中特級教師4人,高級教師60人,中級教師72人,基本形成了一支年齡結構合理,教育教學水平較高的師資隊伍。進一步深化內部管理體制改革,「三結合三為主」的內部管理體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完善。同時還對分配製度進行了配套改革,基本形成了自我激勵、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內部管理運行機制,進一步增強了辦學活力,極大地調動了全體教職工的積極性。經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努力,近幾年鹽城中學的教育教學質量一直處於全省前列。高考本科升學率穩定在95%以上。94屆學生嚴挺以703分的總成績奪取了全省理科狀元。從1990年以來,鹽城中學學生參加省級以上數理化等學科競賽共有768人次獲獎,其中一等獎176人,二等獎240人,先後有12名學生進入國家冬令營,6名學生進入國家集訓隊。由於模範地貫徹了黨的教育方針,辦學成績突出,1991年12月學校被團中央授予「中學實踐教育活動合格單位」;1993年8月被國家教委、國家體委表彰為全國中學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1993年9月和1997年2月學校被省教委兩次評為江蘇省「模範學校」;1994年11月被共青團中央、國家教委、中國科協授予「中學實踐教育活動先進學校」;同時被省教委、省體委、省衛生廳授予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和《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先進單位」;1986年以來,學校一直是省市「文明單位」;1996年6月,學校黨委被中共江蘇省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同年10月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蘇省先進集體」。1997年4月率先通過了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驗收。1995年4月2日,李嵐清副總理來鹽城中學視察充分肯定了鹽城中學近幾年的辦學成績,認為鹽城中學的「辦學思路是對的,方法是正確的,教育教學效果是好的,注意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進入「九五」,江蘇省鹽城中學認真地制訂了「九五規劃」,根據基礎教育發展的整體趨勢和現有的辦學條件和發展可能性,瞄準二十一世紀,明確提出了「全國一流、國際先進」的宏偉的辦學目標,力爭到本世紀末基本實現學校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