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鳳縣中學1998年的校長是誰
趙升志校長,現在是政協副主席。
『貳』 鳳縣鳳州鎮中心小學怎麼樣
簡介:鳳州鎮中心小學始創於1956年,一所寄宿制完全小學。
注冊資本:919.77萬人民幣
『叄』 好心人!誰知道寶雞鳳縣有哪幾所初中以及高中謝謝!
鳳縣中學(高中)
鳳縣雙石鋪初級中學
鳳縣鳳州鎮初級中學
鳳縣黃牛鋪初級中學
『肆』 鳳縣鳳州初級中學怎麼樣
簡介:學校現有教職工106人,學生1206人,設25個教學班,服務范圍包括平木、岩灣、平坎、河口、鳳州和紅花鋪6個鄉鎮,計57個自然村、人口約4.5萬。
注冊資本:1530.3萬人民幣
『伍』 寶雞鳳縣鳳州初級中學侯維恆打人視頻
侯老師打學生雖然不對,但是他帶出來的學生都很好很有出息,他現在是我的政史老師,他已經不打人了,上課很有意思,我很喜歡他,而且自從他帶上我以來,我的政史成績也好了很多
『陸』 鳳縣中學怎麼樣
簡介來:鳳縣中學是陝西省寶雞市源鳳縣唯一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中,學校位於縣城西北1.5公里處,依巍巍豐禾山,傍清清嘉陵江。學校始建於1943年,佔地5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7200平方米,現有教職工144人,其中中高級職稱67人,特級教師2人,市縣級拔尖人才4人,市縣級教學能手(教學新秀)38人。學校現有29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700餘人。與此同時,教學工作也取得了突出成績,高考本科上線率連年攀升,社會影響日益擴大,兩次被市教育局評為「高考教學質量優秀學校」。2013年,鳳縣中學高考二本以上上線人數264人,一、二本上線率均列全市縣區第五,再創歷史新高。
注冊資本:12242.98萬人民幣
『柒』 鳳州初級中學 集體舞
偶像派
『捌』 在鳳縣上高中,是扶風人,在鳳縣能高考嗎。
只要是本省的戶口,就都可以在風縣高考,關鍵是看戶口在哪個省里,不能垮省市高考。
『玖』 鳳縣中學年級50名,高考能考多少分
鳳縣中學年級50名,
高考能考多少分,
不好說。
6月高考後,
才知道。
我不是諸葛亮,
不會神機妙算。
認真學習、
認真備考,
才是正道。
『拾』 鳳縣的教育
建國前,「工合」雙石鋪事務所在工合小學內附設幼稚園,招收3~5歲幼兒入園。除此,地方無幼兒教育場所。
建國後,1952年雙石鋪小學附設幼兒班,招收4~6歲兒童23名入學。1958年,成立機關托兒所,雙石鋪小學幼兒班遂停。當時,農村正建人民公社,為解決婦女拖累,提倡群眾辦園,民辦幼、託事業遂迅速發展。是年底,全縣城鄉共辦幼兒園、托兒所185所,入園、入托兒童2615人。隨著農村公共食堂解散,集體幼托園、所逐漸停辦。1962年,全縣僅公辦幼兒園1所,列入學校計劃,開設拼音、計算、識字等課目。
1971年,在原縣級機關托兒所基礎上,籌建幼兒園,1973年建成。是年招收5~6歲幼兒47名,設一個班,後逐年招生。
70年代「三線」廠礦遷入,幼托園所又有發展。園內分大、中、小班。大班5~6歲、中班4~5歲、小班3~4歲,國家逐年分配幼師畢業生任教。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幼教工作列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重要組成部分。1978年,新建路小學、雙石鋪小學及各鄉(鎮)中心小學,附設學前班,至1985年全縣有21所小學設有學前班。1988年,縣級機關幼兒園改為雙石鋪幼兒園,移交文教局管理。 民國初年,縣城有一所高等小學堂,鄉鎮無官辦學校,多數村莊仍以私塾為主。一些熱心教育人士,出資興辦起幾所私立小學。後,政府推行國民教育制度,縣城和一些大的鄉鎮逐漸辦起完全小學和初級小學。民國30年(1941),教育部規定各鄉鎮設中心國民小學,保設保國民小學。鳳州、雙石鋪兩所完全小學改為中心國民小學;留鳳關、唐藏、草涼驛、河口、靖口關等初級小學擴充為中心國民學校。到1949年上半年,全縣有中心國民小學7所、保國民小學54所。
建國初,成立校產保管委員會,先後對唐藏、黃牛鋪、雙石鋪等完全小學校舍產進行清理登記,對鳳州、黃牛鋪完全小學校作了維修,並在縣城鳳州舉辦了教師學習班。1950年全縣有5所完全小學(25個班,學生863人)和37所初級小學(43個班,學生1139人)開學上課。
1958年後,貫徹「兩條腿走路」辦學方針,全縣民辦小學發展到163所,公辦小學20所。至1960年,有公辦小學167所,入學學生9017人;民辦小學88所,學生1977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84%。
1962年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精減教職員工46人,學校並轉減少14.5%,班級合並減少14.3%。其中:公辦轉民辦15所,公、民合辦14所,在校學生5784人,入學率為74.8%。
1964年,試辦耕讀小學14所,入學兒童467人。教學辦法採取農忙少學、大忙放假、農閑多學,全年學時7個月。1966年瓦房壩、溫江寺、岩灣、坪坎4所初級小學升格為完全小學。新設三岔、溫江寺、瓦房壩、岩灣、坪坎5個輔導區。
「文化大革命」期間,部分民辦小學停辦,耕讀小學解體,教師隊伍削弱,學生造反、串聯,學校秩序混亂。社辦、隊辦小學自行開設初中班,教育質量下降。
1976年後,撤銷楊河、草店、紅花鋪、陰灣、南星5校初中班;平木、留鳳關、黃牛鋪、鳳州4所學校實行中、小學分設,建立公社(鎮)中心小學,取消輔導區。1983年開始普及初等教育,全縣15個鄉鎮都有一所中心小學。1985年10月,經省、市檢查驗收,頒發了「普及初等教育合格證書」,並被評為「普教」先進縣。是年底,全縣有小學143所,教學點94個,在校學生14453人,教職工855人。7~11周歲學齡兒童8699人,入學8569人,入學率98.5%。
1989年,全面開展普及6年制義務教育,平木、岩灣、紅光、龍口、黃牛鋪完成普及6年制義務教育,經寶雞市驗收合格。年末全縣有小學142所,其中:縣鎮小學15所,廠礦小學9所,農村小學118所。是年畢業學生961人,其中縣鎮337人,農村624人;在校學生12135人,其中縣鎮4148人,農村7987人。 民國31年(1942)前,鳳縣無普通中學。家境富裕的小學畢業生,赴漢中、西安等地上中學。31年(1942),縣長劉漢治與地方熱心教育人士黃錫九、朱致和等籌措資金,組織建校委員會,利用鳳州城內孔廟舊址修建校舍,創建縣立初級中學。32年(1943)秋,校舍落成,招生開學。至38年(1949)每年均為3個年級3個班,學生百餘人,女生很少。34年(1945),為培養小學師資,在校內增設簡易師范班,食宿公費。從此學生大增,多時達260多人,教師多聘請外地人士。
建國後,縣人民政府接管該校,更名鳳縣初級中學。1950年3月開學,招收新生41人,加上復習學生共91人。分3個年級3個班,教師12人。1954年春,校址由鳳州遷往雙石鋪傅家砭。1958年,更名鳳縣中學,增設高中。是年秋,招收首屆高中生27名。1960年,全縣有初、高中在校學生571人,是1950年的6.2倍。1961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縮減學生,下放教師。1962年,有中學生347人,教職工28人,其中專任教師20人。
1965年,鳳縣中學有初中6班,364名學生,高中3班,118名學生。是年在桑園成立農業中學,設農技班一個,學生48人。
1966年春,黃牛鋪小學、留鳳關小學增設農中班,各招生一班。秋,成立河口初級中學,招生一班。是年鳳縣中學附設簡師班,學制兩年,由生產隊保送政治思想好,家庭成分好,具有高小文化程度,年齡25周歲以下回鄉青年或復轉軍人入學,畢業後,回鄉擔任耕讀小學教師。
1967年,唐藏、平木兩公社辦初級中學。1968年秋,桑園農中停辦,改收兩個初中班。於1969年附設於鳳州、龍口小學各一班。是年,全縣有1所完全中學,7所初級中學。
1970年中學發展到16所,其中初中11所,高中5所。縣境內中央部、省屬廠礦也先後辦起中學。1975年,全縣中學發展到25所,其中初中15所,學生3445人,高中10所,學生1167人。
此期間,由於中學過多,出現師資不足,遂抽調小學教師教初中,初中教師教高中。加之1970年後,初、高中學制由6年改為4年,並廢除以考試成績決定升留級制度,採取推薦升學,嚴重影響教學質量。
1977年,改革招生制度,恢復升學考試。翌年,鳳縣中學被列為寶雞市重點中學之一。時全縣有中學31所,其中初中18所,學生5126人,高中13所,學生2377人,有教職工563人。
1983年,留鳳關中學高中部並入鳳縣中學。9月,改鳳州中學高中部為鳳州職業中學(屬高中)。1988年,龍口學校初中班與鳳州初級中學合並。至1989年,全縣有普通中學20所,其中縣鎮11所,在校學生2574人,農村9所,在校學生1668人。是年全縣有初中畢業學生1689人,高中畢業學生288人。 民國時期,鳳縣文化落後,文盲眾多。民國26年(1937),鳳州小學曾開辦青、少年短期掃盲班,不久即停。民國28~31年(1939~1942),全縣各學校都先後附設民校,還辦有婦女班。王鳴霜任縣長期間(1937~1940年)對民眾教育較為重視,其妻耿冰秋親自任掃盲教師,耐心教課,一度掀起婦女學文化熱潮。當時每期畢業生達四五十人,其識字、寫字和作文能力超過初小畢業水平。
建國後,1950年縣設冬學委員會,下設掃盲辦公室,區設掃盲專干。「文化大革命」中,掃盲機構撤銷。1979年12月,成立工農教育委員會,設辦公室。1985年辦公室有工作人員7人。1989年有工作人員5人。
1950~1966年,主要靠冬學進行掃盲。冬學以學校和社會機關為基點。學校少或無學校的地方,組織群眾自辦冬學;有初小、完小的地方設掃盲班,掃盲教師由學校教師義務擔任,掃盲對象自帶凳子、油燈,課本有自編和省編兩種,識3000字為脫盲。1951年,全縣7個區176個行政村成立冬學227所,學員9298名,其中8~13歲1266人,14~25歲3646人,26~45歲3703人,46歲以上683人,有348名教師或社會人士任冬學教師。
1953年大規模推行「速成識字法」,全縣組建4個識字班,有學員188名;135個冬學,有學員2480名;5所民校,有學員83名,231名專兼職教師投入掃盲。經過學習,大多數學員摘掉文盲帽子。以後遂把掃盲納入正常活動,堅持常年學習。按照「做什麼,學什麼,需要什麼,學什麼」的原則,因地因時因人施教,並採取集中、分散相結合和農閑多學,小忙少學,大忙放假的辦法,組織群眾堅持學習。當時的初級社、高級社以及人民公社化後的生產隊記工員、保管員、會計、出納等,大都由脫盲人員擔任。
1961年前後,自然災害頻繁,國家困難,群眾忙於生產自救,掃盲工作停頓。1963年後,隨著國民經濟好轉,業余掃盲教育又加快步伐,至1966年,全縣掃盲對象19800人中,已有3300人脫盲。
「文化大革命」期間,掃盲工作停頓,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掃盲工作恢復。
1979~1989年,在繼續掃盲的同時,引導群眾用科學技術脫貧致富。1980年,縣組織工作組赴15個鄉(鎮)開展掃盲工作。當年共掃除文盲3145人,青壯年脫盲率達89%,少年脫盲率達96%。1989年掃除文盲、半文盲241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