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武漢市第三中學的學校規章制度
2012年8月27日早上8點30分,武漢三中領導班子、管理骨幹以及各年級核心小組成員一同來到梅子山軍事管理區召開行政學習例會。會議由校黨委副書記李忠同志主持,會上校領導班子分別對新學年的工作進行了部署與規劃。
會議之初,校黨委書記、校長汪玉明同志站在教育家和管理者的雙重角度就全校工作進行了宏觀部署和微觀指導,打開了管理團隊的工作思路,提升了管理團隊的工作理念。汪校長圍繞 「如何促進學校持續性的發展」這一核心問題從教師隊伍的管理、教育教學常規的管理、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以及行政管理四個方面分層指導,提出了高屋建瓴的想法,與會者紛紛表示受益匪淺。
隨後,劉平華副校長就其分管的教務處、教科室工作談了自己的想法,他表示要繼續強力推進「131」教學模式的運行,充分發揮名師的作用,積極探索和構建培養優秀人才的有效模式;張才清副校長則從班主任育人、家校聯合育人、學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三個方面談了全員育人實施有效德育的具體措施;張勁松副校長以及黨委副書記李忠同志分別就學校行政管理和幹部隊伍建設提了新的希望和要求。
此次行政學習例會的召開,將全體三中管理人員凝聚在一起,共謀發展,為三中再創輝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深信,在三中團結協作的領導班子的帶領下,在全體管理人員齊心協力的努力下,三中將走向科學化、精細化發展道路。
⑵ 武漢三中和武漢第三中學
武漢三中和第三中學是一個,位置在鍾家村攔江路鸚鵡花園對面,你最後先熟悉下考場
⑶ 武漢市第三中學的介紹
武漢市第三中學1創建於1905年,解放前即是聞名全省的「湖北省立漢陽高中」,解放後為武漢市重點中學。武漢市第三中學系湖北省示範高中,武漢市十所市區共管學校之一。該校佔地面積25481.88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23411平方米(其中教室9000平方,實驗室2335平方,圖書館、體育館6000平方,宿舍食堂3370平方)。該校現有特級教師2人,高級教師93人、武漢市學科帶頭人11人,漢陽區學科帶頭人38人,碩士學歷教師24人。
⑷ 武漢,三中好還是武大外校好希望能認真回答。謝謝!!!感謝!!!
武大外校是武大附屬外國語學校吧,一般吧,也不算蠻好。
又不是武漢外國語學校。
相比之下,應該是三中好些,是武漢市第一額。
⑸ 武漢市第三中學的所獲榮譽
武漢市第三中學系湖北省示範高中,武漢市十所市區共管學校之一。
三中被評為市、區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學校,雙文明先進學校,先進黨委;校團委被評為市級紅旗團委。
1987年,三中被市教委、市體委命名為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培養了既文化課成績好,又具有體育特長的優秀人才。同年高考,沈智紅以文科604分的成績被北京大學錄取。
1988年,汪勁松同學獲全國高中物理競賽湖北賽區一等獎。1989年代鐵軍同學獲全國高中數學競賽湖北賽區一等獎,五年間,三中三次問鼎這國內中學數學最高獎項。89年5月,在全市中學生運動會上,三中獲基層團體總分第一名,朱文忠同學以14秒3的成績刷新男子甲組110米欄記錄。
學校中的民盟、民進、民革、致公、九三等民主黨派先後恢復了組織活動,黨委一班人統戰意識強,充分調動民主黨派成員參與學校建設、參政議政的積極性。
2002年9月,湖北省政府教育督導室曾慶紅、紀登訓、史紹典等同志來三中進行省級辦學水平綜合督導評估,終以93.28分通過了復評。2003年2月21日,湖北省政府督導室[2003]1號文件批准三中為「省級示範學校」並正式掛牌。這是三中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
2003年中考錄取劃線分前進到全市第8,而且由外區流入的考生首次超過本區外流的考生,實現了「逆差」變「順差」!2003年高考,又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全省600分以上只900餘人,三中有12名;詹純、趙爽、瞿清明、陳旭等4人考入清華、北大,丁璇、詹純分別以596分、654分的成績獲得武漢市文、理科第8名;從招生入口看出口,重點本科、本科率都躍居全市同類學校第三名。
2004年2月,三中將原十里鋪中學並入並更名為「武漢三中分校」,派出副校長頓源誠任分校校長,在漢陽西大門擴大了辦學影響。3月,三中向市教育局申辦國有民營的四新分校,作為與武漢新區建設相配合的一種擴張措施。2004年高考,三中再創佳績:600分以上86人,居全市第六;晏子律以683分成績考入清華。王皎、汪昕考入北大。重本率居全市第八,本科率為98.3%,居全市第三,其中文科本科率為98.28%,居全市第一。
⑹ 武漢市漢陽三中全名叫什麼
武漢漢陽三中又叫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陽三中。
漢陽三中地處黃陵古鎮版,學校佔地面積400餘畝,權是武漢市校園面積最大的高中學校。她坐落在美麗的東荊河畔,風景秀麗的珠山腳下,東接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鄰常福新城,南望華中商貿園和「地球村」,107國道從校門前經過。學校環境優雅、綠樹成蔭、鳥語花香、風景怡人、琴聲陣陣、丹青飄香。學校現有27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000人左右。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教職工160餘人,專職教師130人。其中中高級教師70餘人,全部具有本科學歷;在職研究生8人;省級優秀教師2人;市、區級學科帶頭人。
⑺ 武漢三中簡介
省級重點中學
武漢三中創建於1905年,初名漢陽府晴川書院,抗戰勝利後更名湖北省漢陽高中(簡稱陽高),1953年定名為武漢市第三中學,現為湖北省示範高中,湖北省文明單位。 學校有綜合教學大樓、教學行政樓、科技實驗樓、學術報告廳、學生公寓、食堂以及圖書館、體育館、學術大會堂、塑膠運動場、籃排球場等,辦學硬體完善,設施現代,校園綠樹成蔭,環境幽雅。經省教育廳批准,學校開辦了省級科學與人文實驗班,培養既有科學素質又有人文素養的優秀人才。三中與華中科技大學聯辦的英語特色班,對提高學生語言及交際能力卓有成效。三中長期與美國匹茲堡市斯威克利學校的合作與交流,對三中的開放辦學和外語師資建設正發揮著良好作用。武漢三中四新分校堅持「以德立校」,始終不渝以中國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榮辱觀和三中精神教育學生,促進了學風建設。學生在各類聯考中成績提升的狀態受到有關方面的稱贊,文科藝術班、外語班(與華科大聯辦)等辦學特色受到社會各方的關注。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名師薈萃。現有任課教師193人,其中有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1人、武漢市十大名師1人、特級教師5人、省管專家1人、市管專家8人、市區學科帶頭人42人、優秀青年教師44人、研究生學歷教師35人、高級教師102人,有40餘名教師(幹部)受到國家、省、市級表彰獎勵。有50餘名教師參加了全國、省、市教學競賽,成績斐然。學生在各級各類學科競賽中成績優異,教學科研成果不斷涌現,高考升學率逐年攀升,綜合辦學實力位居武漢市前列。
學校有很強的教學實力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能力,培養了1984年全國高考理科狀元何立強、1992年高考湖北省外語類第二名(武漢市第一名)陳小凌、1994年高考湖北省理科總分第二名(武漢市第一名)范一、武漢市理科總分第四名李永茂等。近幾年高考成績更是令人矚目,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03年600分以上12人,位居武漢市第六,其中詹純、丁璇在全市理科、文科中分別排名第八,是當年武漢市文、理科都有學生進入前十名的三所學校之一,上清華北大4人;2004年600分以上86人,位居武漢市第六,考取清華、北大3人,本科升學率98.3%,位居全市第三,其中文科本科升學率為98.28%,位居全市第一;2005年640分以上5人,位居全市第四,考取清華北大4人;2006年,600分以上70人,位居全市第四,其中熊鶯626分,位居全市文科第三,考取清華、北大4人,重本率45.7%,位居全市第五。2007年高考,三中又取得優異成績:徐懋祺以685分奪得武漢市理科狀元,方芳677分奪得武漢市理科第八名。徐懋祺、方芳、李夢恂、張欣考取北京大學;劉青、吉賽奧、汪靜、杜純考取中科大;600分以上83人(其中分校1人),上重點大學49.1%,位居全市第四。2008年600分以上63人,有兩人勇奪全省理科前50名,1名奪得全省文科第十一名,考取清華北大六人,武大,華科大以上重點名校175人。2009年三中學生再接再厲,在文理科上取得了雙豐收,理科謝夢雅682分獲武漢市第三名,張升681分獲武漢市第四名,施逸豪、張雲飛679分並列武漢市第六,魏玉婷、羅智669分並列獲得武漢市第十三名,600分以上78人,居全市第四,文科劉雅雪595分獲武漢第八名,楊林590分獲武漢市第十一名。
三中是全國學聯常委學校,學生會主席劉濤曾受到中央總書記接見並合影。近三年,學校在學生中發展黨員21名,400多名學生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獲省、市三好學生、優秀幹部、優秀團員稱號者達100多人。
銳意改革抓機遇,勇於創新求發展。目前全校師生在市、區政府和教育局的領導和關心下,正在為創建質量一流、特色鮮明的湖北省五十強學校而努力奮斗。
公元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漢陽府建晴川,院址初在漢陽城南紀門內。1742年(乾隆七年)取義學廢址,擴充修建。1799年(嘉慶四年),郡守劉斌用賑濟餘款購置張姓民宅改建書院,晴川書院遂遷址至試院西(今武漢三中校址),「晴川書院」為劉斌親手所書。
1852年(咸豐二年),太平軍攻漢陽,書院毀於兵火,1865年(同治四年),郡守鍾謙鈞率僚屬集資重建。此時書院與地處鳳棲山麓的鳳山書院共有生員百人。書院仿效白鹿等名院的訓導制度,治學嚴謹,賞罰嚴明,學子舉試多得功名。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晴川書院是頗具規模的。據漢陽知縣裘行怒《改建晴川書院》載:書院「棟宇南面辟崇門,入門為院落,地可五弓。延北為二門,門以內院寬半畝。再北為講堂,宏敞軒豁,勢極堂皇。東西列長案,為諸生應課設也。由堂而北為穿堂,再入為南樓,復有小院,繚以廊房。再北為二堂,山長設講席。再為三堂,再為皰,隔為後院。又於講堂後,由穿堂之西折西南有小屋,小楹中設神龕,作匡床式階,植雙桂如蓋……。其以晴川名者,本崔灝詩也。」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由封建社會向半封建半殖民地急劇演變,西方文化侵入,國勢傾危。許多有識之士呼籲廢科舉,興學堂,以教育強國。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制定近代教育體制,漢陽各書院紛紛改制為新式學堂。晴川書院改制為「漢陽中學前堂」,與鳳山書院改制的「漢陽中學後堂」共有男生300餘人。學堂學制初訂四年,後改為五年,按「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開設課程。但剛從封建書院脫胎而出的近代學堂仍有許多封建的教學內容,課程中談經論道的課時比重還很大,當然也設置了算學、歷史、地理、外語、體操、圖畫、手工等課程。
1904年,在漢陽中學前堂內先後設漢陽府中學堂和漢陽府師范學堂,至此晴川書院完成了向新式學堂的變化,書院延續了近200年。其後近代學堂向現代化中學的演變,又經歷了百年之久。我們所言百年三中,自然是指學堂出現後的歷程,若論更深遠淵源,當提三百年耳。
⑻ 武漢市第三中學的文化傳統
一百年來,三中屢經社會變遷,幾遭政治風雨,但她沒有被歲月淹沒,沒有被歷史淘汰,她依然光彩四射。這當然與她的文化淵源有關。漢陽擁漢水,抱長江,坐守荊沙川沔門戶,三中所在地的棉花街、河泊所,曾記錄過當年與川陝、湘鄂西商貿的繁華。荊楚文化、知音文化以及歸元禪宗文化都匯聚於此,自然形成了厚重的「重教尚讀」的文化傳統與社會風尚。但是,最主要的,還是三中在百年的求生存、求發展的奮斗中,形成了自己的優良傳統與學校精神。
——艱苦奮斗傳統。三中多寒門子弟,生活朴實節儉,有勞動本色。長期以來辦學條件簡陋,環境的改善多為自己動手。校園苦讀風氣濃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覺性很高。
——素質教育傳統。三中教師講課多有文化韻味,不少教師多才多藝。對學生充分容納個性,注意培養獨立人格和活躍的性格。課外活動豐富多彩,有特色。
——教書育人傳統。三中在不同時期都能形成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三中教師有做學人型教師、做賢人型教師、做哲人型教師的傳統,與學生平等交流,對學生寬容但不放縱,誨人不倦。
——造福桑梓的傳統。歷史上漢陽地域廣闊,影響遠及川漢沔。群眾中有的上下幾代,有的兄弟姊妹數人,有的夫妻子女,皆為三中的學生,三中為漢陽子弟提供親情服務。任何一所基礎教育的學校都應紮根於本地區百姓的情感之中,學校的力量在於此。 三中的精神,是在三中的傳統、三中的校園文化以及由此積淀出的優良校風、學風的土壤上培育出來的。它成為三中人的精神特徵和行動動力。三中的精神表現為:
——追求光明、獻身祖國的精神。從殷崇周、張執一,從省陽高的學生運動、進步學生投奔解放區,從抗美援朝、援越抗美,從服從國家需要放棄個人理想,從踴躍上山下鄉、投身邊疆建設……都充分體現了這種精神。
——自強不息的精神。身有殘疾自強不息,身處逆境自強不息,遭受挫折甚至打擊仍自強不息,正如青年作家徐世立所說:人可以被放逐,但歷史名校及她一脈相承的治學育人傳統和精神是不會被放逐的,因為它根植在人心的深處。
——以人為本的精神。人本精神是教育的核心精神,三中的教育所以具有良效,就是把這種精神發揚到極致。在這種精神的作用下,線下生龔政上了上海交大,線下生梁定梁進了華科大少年班,線下生鄭曉蕾成了漢陽文科狀元,中考成績不起眼的何立強奪取了高考理科全國總分第一名。三中的精神是塑造人、發展人、提高人。
——與時俱進的精神。從「誠敬勤樸」到「嚴勤禮毅」,從「嚴勤禮毅」到「勵志、樹人、發展、創新」,理念不斷更新,制度不斷創新,教育方法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的精神永遠指引著三中人開拓進取,不斷開創美好的未來。
三中的傳統與精神,是三中的力量所在,價值所在,是百年老校永遠年青的底力。
歷歷晴川越百年,萋萋芳草碧連天!三中人銳意進取,勇求發展,決心進一步發揚百年老校優良傳統,弘揚三中的文化與精神,朝著省級五十強名校,進而朝著全國一千所示範高中,奮斗,再奮斗! 武漢三中創建於1905年,初名漢陽府晴川書院,抗戰勝利後更名湖北省漢陽高中(簡稱陽高),1953年定名為武漢市第三中學,現為湖北省示範高中,湖北省文明單位。05年11月6日,省、市、區近百名領導參加我校百年華誕慶典活動,他們是:全國人大常委程貽舉、教育部科技司司長張酉水、省政協副主席周宜開、湖北省副省長韓宏樹、武漢大學校長劉經南、省教育廳廳長路鋼、副廳長黃儉、武漢市政協主席劉善壁、市委副書記殷增濤、市委常委副市長袁善臘、市人大副主任胡國璋、市教育工委市教育局領導羅國軒、譚仁傑、靳雁、謝世腰、漢陽區委書記劉傳鐵、區長李詩偉等。湖北省副省長辜勝阻、省政協副主席王少階、武漢市市長李憲生等領導及國家教育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北大學、江漢大學等發來賀電。百年華誕慶典活動的成功舉行,標志著武漢三中又進入一個嶄新發展時期。
⑼ 武漢三中好不好啊
好,超好來,是重點中學
武漢三源中創建於1905年,初名漢陽府晴川書院,抗戰勝利後更名湖北省漢陽高中(簡稱陽高),1953年定名為武漢市第三中學,現為湖北省示範高中,湖北省文明單位,武漢市重點中學。地址:武漢市漢陽區攔江路15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