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象山中學的學校布局
前區:大家所處的地方,是前區廣場,中間是瓷磚鋪面的寬闊廣場,廣場中間是象徵著騰飛的現代雕塑和噴泉,廣場兩邊是秀麗的草坪。東邊的亭子是躋同亭,為紀念著名的老校長段躋同而建。段躋同1941年至1945年任校長,力排眾議將學校由龍門書院搬遷到現址,創辦高中,延聘名師,保護地下黨組織,為學校發展和革命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段躋同校長的兒子段建仁與學校共同出資建設此亭。西邊是名人園,2007年校慶期間,將韓城歷史文化名人司馬遷、薛國觀、王傑、劉蔭樞、吉鴻昌、王捷三、杜鵬程、師哲等八人的胸像塑立與此,用以激勵廣大師生。
綜合樓:前邊的大樓是綜合樓,為學校的標志性建築。建於2003年,投資1300萬元。建築面積一萬多平方米,主體六層,局部七層,為合圍式庭院結構。綜合樓集圖書閱覽、試驗電教、行政辦公於一體,學校現代化設施和專門的館室大都集中在此樓。
圖書館:圖書館分上下兩層,一層為兩個藏書室,二層為兩個閱覽室。藏書15萬冊,其中有吉鴻昌將軍1930年捐1000大洋,購買的萬有文庫一套,彌足珍貴。高英傑、陳秀英夫婦捐書價值5萬元,設立了雙英書櫃。韓城黃河煤焦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劉英傑校慶期間捐資25萬元,用於圖書館建設,學校將圖書館冠名為「英傑圖書館」。
實驗室:實驗室共計十個,物理、化學各四個,生物兩個,葯品儲藏室、實驗准備室一應俱全,達到國家一類標准,試驗員均為大學學歷,實驗開出率達到百分之百。
網路中心:網路中心有國內先進的設施設備,既與互聯網相連接,又有校內區域網。網路遍布校園各處,形成了與外界溝通的信息平台。
天像館:天像館建於2003年,專門用於觀測天象,設備在國內是比較先進的,數據可以傳輸到校園網。
校史展室:校史展室最早建於1994年,2003年由原圖書樓搬遷到綜合樓,搬遷時對內容作了擴展。校史展室收集了很多珍貴的圖片,完整的反映了學校的發展歷程,展現了八十年輝煌的辦學成績,是進行愛校教育的理想場所。
書畫展室:書畫展室創建於2007年八十周年校慶,室內珍藏著著名書法家雷珍民、鍾明善、羅坤學、古松子等為學校的題詞,還有八十餘幅歷屆校友的書畫作品,在韓城書畫界頗有影響。
新建工程:前面的新建工程是李保平投資500萬捐建的教學樓,建築面積四千平方米,主體三層,局部四層,36個教室,暑假將投入使用,建成後,教學條件將得到根本改觀。
英才路:前面的這條道路為英才路,和它平行的東邊的道路為薈萃路,合起來是英才薈萃。
西文化牆:前面的牆是西文化牆。2003年,學校將原來石砌的粗糙牆面改建成磚砌瓷磚貼面的牆面,面貌煥然一新。牆面上建造有大型文化櫥窗,是教學區主要的文化園地。學校八十周年校慶時,又在牆面上鑲嵌了石碑,建成了碑林。碑林鐫刻著董繼昌、楊士傑、梁建國、焦浪亭等知名校友的題詞,及名言警句。
教學區:大家所處的位置是教學區。四棟教學樓是八十年代仿照蒲城縣堯山中學教學樓建的。近幾年,對院落和主體建築進行了加工改造。
清華路:這就是學校的清華路。取名清華路,旨在激勵莘莘學子努力學習,成就清華夢,將來有更大作為。
黨俊鴻塑像:韓城市象山中學教學區的中心,豎立著一座已故的象山中學老校長老書記黨俊鴻的塑像。老校長的漢白玉塑像嚴肅剛毅,塑像高1.25米,安置在高2米的基座上。基座呈工字型四稜柱,下部為三階黑色大理石座基,基座為褐紅色大理石四稜柱。正面(南)粘鑲黑色大理石板,上金字鐫刻「黨俊鴻 (1917——1978)」及簡介。背面(北)粘鑲的黑色大理石板上鐫刻由老三屆校友、韓城市文聯主席薛引生同志撰寫的碑記。東西兩側則鐫刻著從初36(1947)級至高1975級共23屆校友和原象山中學教師共348捐款人名單、捐款數和黨家村兩委會及捐款數。
厚甫亭:厚甫亭建於1944年,是民國三一級學生為樊老先生捐建的,時任校長段躋同給與了大力支持。厚甫亭建成後,一直是歷屆學子流連忘返的地方,登臨其上,東眺滔滔黃河、韓原古城,西望巍巍象山,俯瞰校園風貌,暢想未來,遐思人生,增添無窮的精神力量。老厚甫亭因年久失修,1994年坍塌。2003年,在石戰武局長、楊引強校長倡議下,重修厚甫亭,新添上亭台階。先19階,再27階,寓意學校創辦於1927年,再上99階,寓意攀登無止境。厚甫亭前後有三顆古柏,經百年而毅然蒼勁,為厚甫亭增添了魅力。厚甫亭的對聯是樊老先生的學生,時任陝西省教育廳廳長王捷三撰寫的。「禮樂三千士,千古一草亭」言簡意賅,寓意深刻,高度概括了樊老先生一生的功績和做人,是韓城現存的名聯。學校八十周年校慶時,樊老先生後人樊建吾親自為父親在厚甫亭立碑,碑的正面是樊老先生學生,原陝西師范大學校長、書記李綿為老師撰寫的一首詩;碑的後面是後人為樊老先生撰寫的生平事略。
攀登路:大家所走的道路叫攀登路,從地形上看,他的北邊是厚甫亭台階,另一層含義是鼓勵學生不斷攀登高峰,實現美好的人生理想。
公寓區:這是生活區,學生公寓6棟、教師公寓5棟,食堂一座。食堂取名黍育廳,旨在讓學生牢記「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的古訓,養成勤儉樸素的良好習慣。5、6號公寓樓內有衛生間、一般為6人、8人間。食堂、5、6號學生公寓,3、4號教師公寓是利用社會資金建設的,開拓了後勤社會化的新路子。
紫雲園:取名紫雲園是為了紀念紫雲庵末代主持楊智修。楊老先生在學校搬遷時,將105畝土地和全部庵產捐給學校,功德無量。
校慶紀念碑:校慶紀念碑為雙柱型,高柱9米,低柱3米,中間用條形碑相連。正面的「象山中學八十周年校慶紀念碑」,是著名書法家羅坤學撰寫的。背面的題詞「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是原陝西省省長程安東撰寫的。條形碑上鐫刻著碑記、校慶委員會人名單、所有捐款人的名單。
❷ 詩書樓怎麼樣好不好值不值得買
樓盤名稱:詩復書樓
別名制:東圃社區網
樓盤位置:天河天河區東圃鎮黃浦大道旁廣大飼料公司對面
產權年限:70年
公交線路:公交:404路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0平方米,容積率暫無數據,綠化率0%,共0棟樓,停車位
周邊配套:幼兒園:天河區車陂幼兒園 中小學:東明小學、廣州市第十八中學 大學:天河區同仁學校 商場:花花世界購物中心 醫院: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東院) 郵局:中國郵政嶺南郵所 銀行:中國農業銀行車陂支行 其他:天河廣場健身俱樂部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買新房,就上搜狐焦點網
❸ 茶陵縣第一中學的學校沿革
洣江書院創辦於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由知州林延玉倡建。
初在城南郊獅口山(今茶陵一中內),清乾隆六年(1741年)遷城內南關,五十九年復遷舊址。院舍有堂5,兩側列主敬、行恕、修德、凝道等書齋,並有御書樓、吸秀亭、鄉賢祠等附屬建築。
清代茶陵名儒肖錦忠(狀元)、曹治孫(榜眼)等曾任主講。書院有歷代士民所捐田產租額500餘石。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改為高等學堂。 ·1904年巡撫陸遠鼎奏派在藉陸軍部主事曾熙(1903年中進士)為南路師范學堂首任監督(即校長)。
·1905年6月10日正式開學,始稱湖南官立南路師范學堂,後改稱為「湖南省立三師范」、「湖南省立五中」、「湖南省立衡中」、「湖南省立二中」。
·1911年九月,辛亥革命爆發,學堂停辦。 湖南省立三師----湘南革命搖籃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譚延闓主席(茶陵人)督湘,令中、西、南三路師范分別改稱湖南省立第一、第二、第三師范學校,改監督為校長。抗戰時經三遷,於1941年落腳於距今有500年歷史的湖南茶陵洣江書院,1952年改稱「茶陵一中」。
·1912年2月,學校復辦改稱湖南省公立第三師范學校」。
·1914年4月,又改稱為「湖南省立第三師范學校」。
·1927年,將女三師初中部與原第三中學初中部並入,改稱「湖南省立第三初級中學」。同年5月21日,「馬日事變」發生,學校被迫停辦。
·1935年,又改稱「湖南省立衡陽中學」。·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敵機時擾衡陽.
·1938年,遷耒陽縣辦學。
·1939年,高中部與高師部搬常寧辦學,稱「省立衡陽中學本部」,初中部則留耒陽,稱「省立衡陽中學分校」。 ·1941年2月,將中學部改辦為「湖南省立第二中學」,師范部改辦為「湖南省立第二師范學校」,均暫留常寧辦學。6月後,省教育廳擇茶陵洣江書院為省立二中「永久校址.
·1942年春,湖南省立二中本部由常寧遷茶陵,取消「本部」、「分校」稱號,統稱「湖南省立二中。
·1944年6月,日軍入侵茶陵,學校停辦一期。是年下期,學校奉令與省立三中和十一中並為「湘南臨中」,設學於藍山。12月,學校則決定又獨立設學於資興青腰墟,仍稱「湖南省立二中」。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世界宣布無條件投降. 8月21日何應欽上將代表中國政府在西南大後方的前沿軍事基地,湖南芷江接受侵華日軍投降代表今井武夫代表日本政府簽字,向中國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消息傳來,舉國歡騰,八年艱苦抗戰終於勝利結束.
·1946年春,抗日戰勝利後,湖南省立二中搬回茶陵原址辦學。 ·1952年11月,全省中學均以所在地地名冠其校名,改稱「湖南省茶陵第一中學」,進入湖南省首批重點中學行列。·1968年4月,文化革命,茶陵一中停辦。·1969年8月,茶陵一中復辦。
·1969-1973年,文革期間,中國外交部在茶陵縣虎踞茶場設有「五七」幹校子弟入本校高中部116班,俗稱為「外交部子弟班」。·1980年6月,茶陵一中列為湖南省屬重點中學。
·1996年春,授予「湖南省重點中學」匾牌。
❹ 觀音中學的概述
大竹縣觀音中學創立於1942年春。
觀音中學,是在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由大竹縣的一些社會賢達仁人志士在周家、觀音、石橋等地募捐學田、籌措經費私人興辦的。開辦之初,校名為「干城中學」,其名緣於《詩經.周南.兔置》「赳赳武夫,公侯干城」之義。「干城」為捍衛之具。在那樣的時代潮流中,取那樣的學校名稱,辦學的主觀思想(宗旨)是顯然的。開辦之初,校址設在原觀文小學(觀音橋頭的文昌閣),而觀文小學則遷至觀音正街東側的禹王會議室、會客廳。正殿右端廂房,樓下為教導處辦公室、保管室,樓上也是教室。正殿前面兩邊是一樓一府的書樓,樓上為學生寢室,樓下為學生食堂。教師寢室散落在廟宇四周或正殿、神龕角落。舊式的廟宇,簡陋的校舍已盪然無存,代之而起的是以上、下兩個四合院為主體建築群的高大建築:上四合院主要為教學用房,下四合院為學生住房,原正殿右側是兩幢教工宿舍樓,之外是禮堂(兼作學生食堂)。
觀音中學,校名曾幾經變易。開辦之初稱大竹縣私立干城初級中學;1953年人民政府接管之後稱大竹縣初級中學;縣內其它中學相繼建立之後,稱大竹縣第一初級中學;1958年辦成高完中之後,稱大竹縣觀音中學;文化革命運動期間,隨觀音區更名為立新區而更名為立新中學;粉碎「四人幫」後,恢復原來名稱,觀音中學校名一直沿用至今。
干城中學開辦之初,就有黨的地下工作者支持,從而使師生受到共產黨的良好影響。那時,學生對極為苛酷的軍訓制度的抵制,對嚴厲體罰的反抗,乃至以後投筆從戎,奔赴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第一線英勇殺敵,全國解放後,又積極投入清匪反霸、減租退押的斗爭,所有這些都無不受益於共產黨思想的影響。
解放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學校相繼建立了黨團組織,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學校規模不斷擴大,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從學生看,由解放前的單班招生而漸次增加到四個班,到1958年增設高中,學校建成高完中體制。文化革命運動期間,學校發展雖受到一些干擾,但粉碎「四人幫」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學校發展速度加快,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1978年被確定為達縣地區二十一所重點中學之一,同時也為大竹縣的重點中學。在黨的領導下,學校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不斷端正辦學指導思想,堅持進行教學改革,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堅持面向全體學生,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培養了無數各種不同層次的人才。學校多次被縣委、縣府授予「文明單位」、「先進集體」光榮稱號。工會、團委也被上級機關評為「職工之家」,「五講四美,為人師表先進集體」、「工會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團支部」、「先進集體」。近幾年來,全校有數十名教職員工先後被國家教委、省、地、縣、區評為「模範教師」,「地區新長征突擊手」,「優秀黨務工作者」。學生的德、智、體諸方面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幾年來,每年都有三、四名學生被達縣地區評為「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新長征突擊手」。數百史學生被評為縣三好學生。有一名學生參加省運動會曾獲得三枚金牌、兩枚銀牌、一枚銅牌。高、初中畢業生,升學的比例也有一定提高,全國一些重點大學都有觀音中學畢業的學生。81高一個農家子弟的學生,第一次敲開了中國科技大學的校門,升入大學的,不少人成了高層次的科技人才,有的遠渡重洋,留學在外;有的在科研機構,刻苦攻關。沒能升學的,他們回到家鄉,大都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自己積極的貢獻,成為一代有文化、有理想的新型農民。不少人成了勞動模範,專業大戶,民辦教師,區鄉行政幹部,也有不少人經過實踐的鍛煉,在縣上有些部門擔負了領導職務,更有不少優秀青年,應征入伍,守衛著祖國的邊疆海防,保衛著祖國的四化建設。數十年來,學校工作成績顯著,「觀音中學」被登入1988年國家教委編印的《全國中學名錄》一書。
五十年來,觀音中學形成了自己的傳統,辦出了自己的特色,集中起來,主要的就是:
一、是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解放後,對教育方針的表述,盡管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提法,都認真學習全面貫徹執行。在教育界,在學校,除「四人幫」在「文革」期間的蓄意破壞外,其餘的則是一些或左或右的干擾而已。不管是1960年前後的自然災害,或是1974年「文革」中颳起的「開門辦學」之風的影響,觀音中學在那極其艱難的環境里,都始終沒有放棄「狠抓教學質量」的工作。文化革命運動後,在恢復招生制度考試之前,曾實行「推薦」升學的做法。觀音中學仍然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學生素質。
二、是在艱難困苦中滿懷信心地求得發展。觀音中學,在開辦之初,由於屬私立性質,僅靠募捐所得實難維系,曾數度瀕臨停辦、解體狀態。當時在冊教師中不少人受共產黨思想影響,以為民族培養人才為重,主動提出「只要有飯吃,學校就可以辦下去」的要求,面對經費的困難,他們自動放棄了薪金,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堅持辦下去,直到迎來全國的解放。
五十年代的觀音中學,面臨的困難多。學校要發展,對教師數量,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當時一方面要配合參加黨的中心工作,另一方面要抓好教學質量。在這種情況下觀音中學從領導到教師,認真分析研究增添措施,提出「三年改變落後面貌」的奮斗目標。由於勤懇踏實的工作,艱苦奮斗,逐年改變面貌。此後的55初、57初,質量穩步上升。有了這樣的基礎,到1958年招生首屆高中生,學校發展成為完全中學。1978年確定為地區重點中學。
三、是忠誠黨的教育事業。觀音中學的領導和廣大教職員工是有艱苦奮斗的精神的,共產黨員發揮了先鋒模範作用,包括在地下黨內擔任過一定的領導職務的同志。在那白色恐怖的日子裡,由於叛徒告密,有的同志暫時和黨組織失去了聯系。解放後,由於歷史的原因,或者某種誤會,他們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盡管如此,他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仍然恪守職責,忠誠黨的事業。全校教師,以黨的事業為重,以培養人才為自己的天職,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探索教學規律,大膽實踐,認真總結,從而使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出色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四、是認真貫徹執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觀音中學都十分注意充分調動全校教職員工積極性,在工作中大膽使用,從思想上幫助他們,在政治上關心他們,在業務上不光給他們加擔子,還給他提供各種進修學習的機會,他們很快成為教學的骨幹。學校還從教師中大膽提拔中層以上幹部,有的還向主管部門推薦,供上級選拔使用。
五、是學校內部管理嚴謹,科學系統,有條不紊。學校工作有它的自身規律。上課、下課。開學、放假,這是表象。怎樣組織教學,如何指導學生學習,全面提高教學質量,這才是實質。觀音中學的領導幹部是學有專長的,大多是學校一門學科教學的帶頭人。就某一學科講。他們不愧為行家裡手。但他們並不滿足於這一點,而是有著更高層次的追求,這主要表現在對學校的管理,對教學工作的組織與領導,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從理論上去研究,從更深層次去探索學校工作的規律。對領導政治思想、教學行政管理、後期等工作都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做到了有章可循,從不紊亂。為了使工作從一開始就走上正軌,學校特別重視對計劃的擬訂,對執行計劃情況的檢查,期末各項工作的總結,歷年來,這些都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這就從根本上杜絕了工作的盲目性。特別是工作總結,更有利於將零星的點滴經驗深化一個學期、任何一個部門、任何個人的計劃、總結來。
觀音中學雖經歷坎坷,但卻是蓬勃向上的七十年!今天,全校師生正以滿腔的熱情,學習黨中央的指示,領會黨的教育方針的精神實質,堅持深化改革,努力辦好學校,爭取培養出更多的祖國四化建設所需要的各類人才。
今天的觀音中學,已是桃李芬芳,春色滿園。明天,觀音中學的前程將更加光輝燦爛!
❺ 有關書樓中學的說明文
跨入汾江中學,一陣清風撲面而來,使我神清氣爽。抬頭仰望,是一簇簇豐茂的綠草紅花環抱著教學樓,給人一種身處和諧大自然的愜意。汾江中學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要深情地勾勒她如畫的美景,贊美她「綠」的生機,歌唱她「春」的活力。
走進生物園,我感覺到了一片盪漾的春意。瞧,水池裡的魚兒,枝頭上的鳥兒,草叢里的蝶兒,還有那撫摸著草木、水池的清風,親吻著這片熱土的陽光……這一切的一切讓我捕捉到春的神韻、詩的意境。流連忘返間,我心頭流淌著一種無以比擬的激情!
涉足地理園,那一座肅然屹立的假山、一幅幅濃縮的地理鳥瞰圖、一片片山河湖海模擬圖,為我展示了祖國的地大物博、寬廣胸懷、豐富物產和如畫美景。最讓我傾心琢磨的是那個精美的地球儀,這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大家庭」,其里有著我們美好如春、溫馨和諧的「家園」。這時,我想起了法國大作家雨果說過的「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是啊,人的寬闊胸懷,就應該裝得下我們的「大家庭」。我又想起了一句環保名言:「人類的最後一滴水,將是環境破壞後悔恨的淚」。多麼可怕呀!我們怎麼能叫我們的地球破涕流淚?不!我們要讓她永遠綻開著安慰的微笑!
置身校園,那一座座井然有序的大樓、一間間寬闊明亮的教室、一條條平坦干凈的校道,還有那先進齊全的教育教學設備、人文色彩濃厚的校園文化、別具一格的藝術教育……使我看到了汾江中學特有的風采!
最讓我賞心悅目的是「汾江人」。我的老師們敬崗愛業的職業精神,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高尚師德,忙忙碌碌的工作身影……無時不在闡釋著「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莘莘學子尊師愛學、銳意追求,以日益的長進、累累的碩果清晰地積累著充實的人生……這更使我領略到「汾江人」用心智和汗水構築起「汾江人」的靈魂和希望。
贊美你——我的校園!伴隨著歲月的腳步,您滿園綠意,生機盎然,煥發出春光般的容顏。您是增長知識的殿堂,您是培育祖國未來的搖籃,您是滿載春華秋實的帆船!讓琅琅的讀書聲響徹雲霄吧——我的校園!當太陽噴薄而出之時,您是閃爍在汾江河畔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
❻ 跪求舟山定海一中校史 詳細點最好!!!!!!
浙江省定海第一中學-----------「艱苦奮斗辦學,兢兢業業教書」是定海一中的優良傳統。學校創辦於1956年8月,最初借用舟嵊小學(原城關三小)的四間教室上課,命名城關民辦補爸醒В?957年在駐舟部隊、工商界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東海路興建校舍,定名為定海民辦東海中學,到1972年6月轉為公辦,1978年8月更名為定海第一中學,到2002年7月晉升為省二級重點中學,學校正是在艱苦創業中發展起來的,期間凝聚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1981年5月,學校被列為省第二批重點中學;1997年7月,初、高中分離後演變為高級中學;2002年7月,晉升為浙江省二級重點中學。2006年12月晉升為省一級重點中學。
學校位於昌國路103號古學宮內,這里辦學歷史悠遠,文化底蘊深厚,環境幽雅,「泮池」和「御書樓」更是校園的一道亮麗風景。據史書記載,早在宋淳熙十六年(1188年)就在芙蓉洲辦縣學,元朝時,縣學升為州學,清康熙四十三年,縣學規模盛極,學宮歷來是莘莘學子求學勝地。據史書統計,自南宋紹熙四年(1193年)至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縣學生員考取進士44名(內武進士2名),一人中狀元,舉人101人(內武舉人34名),貢生211名。
學校佔地50畝,建築面積18000平方米,有計算機房、語音室、實驗室、多媒體教室、電子閱覽室等教育設施,學生能利用校園區域網、網際網路、光碟庫、校本題庫查閱學習,遨遊知識的海洋。現有教職工114人,擁有省特級教師、省師德楷模、市學科帶頭人和市首屆「十佳滿意教師」,其中高級教師44人,中級教師29人,28班規模,在校學生1200餘人。
建校五十年來,學校以「勤奮、求實、文明、創新」為校訓,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為各類高校輸送了大批優秀畢業生,先後培養了韓志剛、方漢明、畢晴等全國數理化競賽一等獎獲得者,劉群、張少雲等亞運會金牌獲得者和一批各行各業中有建樹的畢業生。
近幾年來,學校堅持質量為本,取信社會滿意的辦學方針,以教學為中心,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大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廣大教職工敬業愛崗,努力構建和諧校園,凝聚力強,高考上線率一直位於全市前列,本科上線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社會知名度日益提高。
如今,學校已形成了一套具有一中特色的辦學模式,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學校先後被確定為浙江省文明學校,舟山市文明單位,省教科研先進單位,省現代教育技術學校,舟山市依法治校先進單位,舟山市班集體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❼ 湖南書院對聯大全
雙峰書院,位於湖南湘鄉(今屬雙峰)。原為義學,清乾隆十年(1745)知縣張天如建。二十五年知縣張董達改建為書院,以前有雙峰山,故名。嘉慶二年(1797)重修。道光五年(1825)知縣胡鈞率邑人程大閭修講堂、後齋。二十二年邑人黃道炳捐建文昌殿、東西齋各15間。同治二年(1853)增建文塔於書院對岸。從學者日眾。八年曾國潢、程以敬、朱堯階等擴建齋舍16間、廳堂3間,規制大備。羅澤南、王龍文等曾肄業其中。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校士館,次年改為高等小學堂,蔡和森曾就讀於此。1941年改為湘鄉縣初級中學。1951年始置雙峰縣時,與湘鄉第二女子職業學校合並為雙峰縣一中。
衡峰疊嶂千層秀;
湘水瀠波一派青。
清代呂南村題雙峰書院
兩派交流,好向此間尋活水;
雙峰對峙,更從何處仰高山。
清代朱堯階題雙峰書院
東山書院
東山書院,位於湖南茶陵。創建於元代,是宋末元初湖廣影響最大的三家書院之一,也是湖南元代最大的私家書院。創建人陳仁子,字同甫,號古迂。是茶陵東山(今腰陂鎮東山村)人,南宋咸淳十年(1274)中漕舉第一名,授登士郎。五年後,南宋滅亡,元朝定鼎後,他屢拒朝廷徵召,隱居東山,罄其家產,築東山書院。此後聚眾講課授徒,著書立說、刻印圖書。為元代著名私家刻書者之一,東山書院的刻書業為當時湖南第一家。東山書院是以刻印圖書為主的書院,著名藏書家、學者葉德輝在《書林清話》中載:「(東山書院)有名為書院,實為私刻者。」東山書院又名陳氏古遷書院、陳氏家塾,以此名稱刻印了大量圖書。據歷代諸家書目記載和現存傳本統計:刻有《增補六臣注文選》六十卷、《夢溪筆談》二十六卷、《文選補選》四十卷,《新刻續補文選纂注》十二卷、《牧萊脞語》二十卷、《二稿》八卷、《尹文子》二卷、《說苑》二十卷、《迂褚燕說》三十卷、《韻史》三百卷、《唐史卮言》三十卷、《葉十林詩話》三卷、《考古圖》十卷等。其中《增補六臣注文選》為陳仁子校補,《尹文子》、《文選補遺》、《續文選補遺》、《迂褚燕說》、《韻史》、《唐史卮言》、《牧萊脞語》等系陳仁子編撰。《增補六臣注文選》、《文選補遺》、《牧萊脞語》、《唐史卮言》被清代的《匹庫全書》輯錄。東山書院刻印的圖書印製精美,很有特色,紙張潔白有韌性,耐收藏,被歷代藏書家視為珍品。多為歷代朝廷內閣藏書,稱之為「茶陵本」。如《夢溪筆談》(東山書院刻本)自宮廷流落民間後,為清代著名藏書家汪士鍾「藝芸精舍」珍藏秘本。嗣後散出,流落香港,為香港某收藏家所得。1965年,這位收藏家家道中落,要拍賣這部書和其它古籍善本。引起了學術界關注。這年11月,由周恩來總理批准,高價買回,由北京圖書館收藏。1975年12月,國家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了這部古籍圖書,名為《元刊夢溪筆談》。由此可見東山書院的刻本之珍貴。今存傳世刻本在北京圖書館、北大圖書館和湖南、重慶、南京、浙江、河南以及台灣中央圖書館等大圖書館均有收藏。東山書院的圖書刻印對後世影響深遠。明、清兩朝,茶陵私刻圖書蔚然成風,成為當時湖南省三大刻書中心之一。即茶陵為全省私刻中心,長沙為全省官刻中心,寶靖為全省坊刻(商業性)中心。
萬世綱常第;
六經道義門。
元代陳仁子題東山書院
觀瀾書院
觀瀾書院,位於湖南武武岡(今屬洞口)。原為清武岡州同知駐地。清嘉慶十三年(1808,一作道光二年)邑人貢生袁敏捐錢萬緡創建。置田162畝,實為義學。光緒間湖南新政時期,受湘水校經書院、時務學堂影響,士紳陸孝達、王佐龍等將觀瀾與鰲山、峽江書院「一律改課實學」,課程分為經義、史事、時務、輿地、兵法、算學、方言、格致8門,因師資及經費關系,實開前5門課程。
千重山勢撐文筆;
一派川流見道心。
唐守中題觀瀾書院
無隱亦無言,俯察仰視,百物四季皆道妙;
善學還善晤,靜存動會,落花流水盡文章。
佚名題觀瀾書院
濂溪書院
濂溪書院,位於湖南永明(今屬江永)。原名宗元書院。明嘉靖中建於三元宮左,祀周敦頤。清康熙十四年(1675)知縣侯綬重建,改名「濂溪」。二十二年教諭徐尊昆修葺,訂學規16條,並置藏書,捐田畝。四十八年訂《田租條議章程》,設總理、經管等管理院產。嘉慶二十二年(1817)知縣楊耀曾重修。光堵十七年(1891)、二十六年兩增學田。本縣周兆龍、王明良、方正、周紹儀等曾為山長。清末廢。有《濂溪書院惠政錄》。
泉陵山高峰聳翠,瀟湘水兩派澄清,勝地共居游,論大局比衡岳洞庭,高高在上;
李式貞攮第英流,陳文肅匡時碩輔,鄉賢宜效法,願諸君把狀元宰相,早早安排。
佚名題濂溪書院
其它主要書院簡介
明經書院位於湖南茶陵火田鄉。宋紹興二年(1132)岳飛率部攻曹成至茶陵火田,邑人尹彥德「犒以牛酒」。飛以其為君長「當以一經教子」,乃書「一經堂」,並奏請國子生教其子弟。尹氏因建明經堂,同知李慶遠薦蜀人端木賢掌教其中。淳熙初,孝宗賜御書「明經書院」額。尹伯正、尹仲正、尹申等皆受業其中,並成進士。元初建雙忠祠,祀岳飛及宋末為國盡忠的族人尹谷。延祐間改為長生觀,尹氏子弟仍肄業其中,明、清皆然。1958年長生觀拆建為火田衛生院,舊址今為民房。
濂溪書院位於湖南道州(今屬道縣)城西。道州為理學家周敦頤故鄉,後人因建書院,以其號為名。宋景定三年(1262)知州楊允恭奏諸理宗皇帝賜御書「道州濂溪書院」6字,「以旌道學之源」。次年,請李挺祖為「濂溪書院掌御書臣」,「辟台門而摹揭」,並拓地擴建,「凡祠宇、講堂、齋舍咸新之」。既成,集諸生肄業其中,又作記告以興學之旨:「國家之建書院,宸筆之表道州,豈徒為觀美乎?豈使之傳習文詞為決科利祿計乎?蓋欲成就人才,將以傳斯道而濟斯民也。」時設山長、齋長、主祠掌書院事務。元至正十九年(1359)山長歐誠能等重新祠宇。二十二年通判吳宥率山長戴世榮修葺,建有應門、濂溪祠、楊公祠、兩廡、誠源堂、光風霽月堂、清遠樓、愛蓮亭、瞻德亭等。又援例以周氏子孫之賢能者,世為書院山長,「以奉專祠」。歐陽玄為作《重修濂溪書院記》,戒師生「師道自樹」,「善人自期」,成為「真儒」。明弘治間知州方瓊重建。正德、嘉靖間知府曹來旬、御史姚虞、知州王公接等均有修葺。萬曆間毀於火,二十年(1592)御史大夫李楨重建,捐置祭田,參政吳中傳作記,辟異說而「崇正學」。明末毀。清順治十三年(1656)知州高攀龍重修正祠、禮廳。康熙二十五年(1686)康熙帝賜御書「學達性天」額,三十年司馬史修御碑亭。乾隆十六年(1751,一作六十年)署知州李永埰、嘉慶二年(1797)知州龍舜耕均有修葺。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校士館。位於湖南邵陽。宋治平四年(1067)周敦頤(號濂溪)以永州通判攝邵州事,遷州學於東山。後歷代均建祠並祀濂溪。元末廢為東山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參議楊逢春集諸生講學其間,以「民居環列」,「遂遷僧眾於別處」,三十一年改建為書院,名「東山」。有景濂堂、濂溪祠、會心室等,「日集諸生於景濂堂,教以習經讀史。且講明心性之學,所造士,本末皆可觀」。崇禎末毀於兵火。清順治十五年(1658)知府張惟養始復濂溪祠。康熙元年(1652)知縣顏堯揆增修。「書院略有成規」。十一年,知府李益陽建講堂等,「規制大備」,李又建希濂書院於東山。不久,並兩書院為一,正式定名「濂溪」。然「無官師董治及置田膳養之法」。乾隆八年(1743)知縣高應遴置學田382畝,收租谷603石。二十四年知府鄭之僑重建,有三希、致道二堂,敦崇、實學二室,「進德」、「居業」二齋及濂溪祠、藏節樓、觀瀾閣等,「大觀備矣」。又作《濂溪書院勸學篇》、《濂溪書院興學編》等,大倡理學,以「明夫仁義禮智之性,以敦夫孝弟忠信之行」。後主講如蔣載熹,余廷燦、鄧顯鶴等皆一代名師。咸豐九年(1859)毀於兵。
鳳山書院位於湖南攸州(今屬攸縣)。元元貞二年(1295)邑人譚淵「以其里之士距州幾二百里,廟學瞻儀講肄之弗及」,乃創建書院。有講堂名「明德」,燕居室奉孔子,東西序祀先賢,置田250畝以資廩膳費,凡里中之士皆得肄業其中。次年聘入元不仕之宋代進士黎桂肇任講席,教諸生以德行為本,文藝為末,「善其相勸以擴充之,匿其自修以決去之」,譚氏「習聞理要」亦登壇講學,大倡「理學節義之風」。「鳳山」遂名聞遐邇,元末,江西吉安洪氏舉族西遷以就書院。明代院廢,崇禎間洪氏後人曾建金仙書院,「以繼元之鳳山」。
東萊書院位於湖南醴陵。原名萊山書院。相傳宋代呂祖謙曾讀書講學於縣境東沖鋪簡家村,後人因立書院祀之。元大德三年(1299)重修,宋渤作記,以倡其學。明正藩二年(1507)參議吳世忠遷至縣署後,取呂氏之號,改名「東萊」。清順治十七年(1660)知縣張法孔重修。康熙二十年(1681)改為營署,書院遂廢。
儒林書院位於湖南城步。其地「四山如屏,層環疊拱;一水漣漪,橫練映帶」,風景極佳。元皇慶二年(1313),武岡路總管延承直過此,嘆其勝概,而惜其「未有申孝弟,明教化,以淑人心者」。綏寧苗族人楊再成因「捐己財,創建書室,招集團峒子弟,立師帥之」,並取其鄉名名院。是為中國第一所苗族書院。有正殿、講堂、門壁、齋廡、牆垣、廚湢,祀先師十哲,規制完備。時「冠帶如雲,弦歌盈耳,化其民為君子士大夫,易其俗為禮義廉恥」,實有「教成之效」。明弘治前,廢為巡檢司。萬曆三年(1595),知縣元宗孔復建於隘頭山。天啟間廢。
浯溪書院位於湖南祁陽。元(後)至元三年(1337)零陵尉曾圭命其子堯臣捐家資獨建。規制宏偉,有大成殿、明倫堂、齋舍等,祀唐人元吉、顏真卿。割私田300畝,招多士肄業其中。元、明之際毀。明成化二十年(1484)中宮寺僧正禞募捐重建,副憲沈慶置田300畝以供經費。正德八年(1513)知府曹來旬游此,留有「朗讀殘燈夜,秋風共抑揚」詩句。嘉靖四年(1525)知府黃焯增建仰高亭。嘉靖末年廢。清康熙七年(1668)知縣王頤重建,然「書聲寂寞樵歌杳」,已非教學之地。乾隆間廢。同治元年(1862)知府楊翰再建,以為其退居之地。民國時邑人黃霦、唐茂栽等設經館於此。1949年後,祁陽三中遷入,院舍改作女生宿舍。1984年原建築全部拆除。
紫溪書院位於湖南東安。原名清溪書院。明嘉靖初知縣陳祥麟改清溪寺而成。嘉靖中,知縣吳允裕增建仰高軒,祀名宦鄉賢。萬曆中,知縣朱應辰改祀名宦鄉賢於學宮,而奉周敦頤於院中,時「以例禁書院」,遂改為景濂精舍。置田產,年收租谷900斤。集諸生講學其中,「縣中文雅始盛」。後廢。清康熙中守道朱士傑重建,改名濂溪書院,實為義學。後移建西門外。咸豐二年(1852)與創建於東門外的紫陽書院(祀朱熹)同毀於兵火。時院長周而溥合兩院公費重建新院於城中,取名紫溪書院,自後興學不斷。本縣羅澍昀等曾為院長。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小學堂。
洣江書院位於湖南茶陵。明弘治十七年(1504)知州林廷玉建於近獅口山地州學旁。有端教化、善風俗二坊,另有多賢祠、講堂、吸秀亭及「主敬」、「行恕」、「修德」、「凝道」等四列號房,並撰記教諸生「由言語文字之末,鉤深索賾,以求精微奧妙之理」。後廢為民居。清乾隆六年(1741)知州張廷琛重建於南關內,有前後中3棟,計19間。置學田146.8畝,年收租156.85石,以供膏火。「舉行修經明者為教學長」,招士子「日給其廩,月課其能,俾朝夕講肄其中,養其心體,習其恭讓」,「與其所可進,戒其所不率,務使人人復其性」。二十九年知州戴保豫改建於城南。三十七年知州陳廷柱諭令各都捐置田畝共600畝。五十九年知州王潤遷建至西郊。嘉慶十三年(1808)知州鮑炳禮重建,有大廳、講堂、御書樓、大成殿、院長室、崇道祠、齋舍等。道光二十九年(1849)監生周楊烈獨力重修。咸豐八年(1858)知州劉如玉免徵院田錢糧,並捐廉為獎賞之資。清代任山長者有長沙張啟鵬、寧鄉丁公路、本州尹學周、譚為坊等。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官立小學堂。今為茶陵一中。
鰲山書院位於湖南武岡。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同知蒙大賚改城內鰲山祠為文昌宮,「萃弟子之秀者為文會其中」。四十三年同知昌應時始拓建為書院。中建堂禮宋代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張栻「五先賢」,後為瞻雲樓,左右號舍30楹。崇禎末毀。清乾隆十一年(1746)知州童廣式重建於舊州學地,有大門、二門、講堂、正誼堂、惜陰堂,及進德、日新、修業、時習4齋,集諸生肄業其中,「文風一變」。又「酌定條規教十則,並取先賢學規備載於編」,成《鰲山書院志》,「俾後之學者宗以為法」。二十六年州學復歸舊址,知州席芬遷書院於岷藩府故址。嘉慶二年(1797)、十年、同治九年(1870)均有修葺。歷任山長有新化歐陽瑞、鄧瑔,羅廷灧、武岡夏陳常等。光緒二十四年(1898)受時務學堂影響,士紳陸孝達、王佐龍等將其與觀瀾、峽江等書院一律改課實學,擬分經義、史事、時務、輿地、兵法、算學、方言、格致8門課程,因師資及經費關系,實開前5門課士。位於湖南藍山。原名宗濂書院。明萬曆元年(1573)知縣鄭之韶建於先農壇側,為「萃群秀士」、「考德問業之地」。以藍山「密邇濂溪周夫子之鄉,流風余韻,足以使人興起,私淑而漸染之」,故名。四年教諭張朝臣作記,戒諸生「借書院為名利之階」。後廢。清乾隆二十年(1755)知縣李榮裕重建於東門外鰲山,改名「三藍」。二十九年知縣續相文改建。然「從未聘一山長,聽邑人士假館授徙,聚散無常」。五十六年知縣史克信重建,有坊、門、講堂、聽事廳、過亭、燕室、培元閣、主敬、存誠二齋,計35間。請縣學教官熊堂、湯禮秩「主其教,間嘗臨門而觀」。五十八年改名「鰲山」。嘉慶初始專聘名宿主講。道光二十二年(1842)成式南任主講,一改「課八比試帖」之例,「日以子臣弟友諸大端」等「本原之學」教士。咸豐間增置田畝,並於十一年(1861)修《書院膏火志》。同治間仍以教諭、訓導輪掌書院。光緒二十四年(1898)知縣王兆涵始購藏書。二十八年改為小學堂。1927年原建築拆毀。舊址今為縣人武部家屬宿舍。
崇正書院位於湖南寧遠。明萬曆元年(1573)(一作四年),知縣蔡光憂於士民多迷信佛教,其「去父母離宗族者,歲不知若幹人,至於7-8歲之童,負美質堪讀書者,父母又遣去投佛為徒,故讀佛書者較於讀儒書者為多」,因拆毀西門外勝因寺,而建書院,以「明聖學,端士習」,故名「崇正」。有講堂、齋舍,可居60人。後圮廢。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知縣詹爾廉以城東舂陵書院(建於乾隆十九年)「規模狹隘」,「地近市喧」,移建於城西火神廟左,仍名「崇正」。次年,聘門生曹雁主講,「生童踴躍從游,潛修者已大逾於昔時」。咸豐十年(1860),山長歐陽澤闓增建佳士園、百二十峰草堂。同治二年(1863),山長楊象繩刊《崇正書院制藝》。光緒中,楊宗恕主講其間,嚴學規、增膏火,旬日一講,反復於義利之辨,作《交警鐸言》,《秀才說》示諸生,成就甚眾。二十八年改為小學堂。1912年改為縣立高級小學校。
文昌書院位於湖南祁陽。明萬曆十二年(1584)(一作十六年),在天馬山南麓(前臨湘江),邑人、銅仁太守鄧球倡建文昌塔於江濱,並建書院於塔前,故名。有石坊、講堂等。堂前置三祠,一祀文昌神,一祀周敦頤、程顥、程頤,一祀前代寓賢與鄉先達名流。集諸生日講課其中。天啟間,邑人陳朝鼐「誤信形家邪說,倡眾毀塔,而書院亦廢」。清康熙九年(1670),知縣王頤建文昌閣於文昌塔廢址,「並於閣後仍構書院為肄業所」。後以「踵增無人」,閣猶存而書院則為僧院。至乾隆十年(1745),知縣陳大受重建文昌塔於原址,遷文昌閣於塔旁山阜。十四年,知縣李映岱重建書院於新閣,有講堂、大成殿、文昌祠、正誼堂、官廳、雨亭等建築。二十七年,知縣李蒔訂立《規制》,聘師、招生、考課等均有規定。諸生分為內肄業、外肄業、與課三類管理。道光二十年(1840),知縣易學超重建,以祁陽古稱永昌,改名「永昌」,並以「遵嶽麓、白鹿之規,體紫陽、南軒之訓,黜浮華而崇實學,敦孝友以重人倫」為宗旨,昌明道學,丕振人文。咸豐九年(1859),石達開軍曾駐此。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小學堂,兩年後改為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堂。1912年改稱學校。1930年改為鄉村師范學校。今為祁陽師范校址。
資江書院位於湖南新化。原名梅溪書院。清康熙四年(1665)知縣於肖龍建於城隍廟左(今縣政府),實為義學。乾隆十年(1745)知縣張宗衡遷建於廟右。十七年知縣戴高擴建學舍,增闢考棚。二十七年知縣王業欲另建書院,未果。四十年知縣黃九敘別建於考棚旁,講堂名「正誼」,眾人即以「正誼」為院名。嘉、道間多有修葺,道光十二年(1832)知縣林聯桂置學田160畝。二十七年邑人以院小難容諸生,請知縣李寅庵建於城南梅樹村承熙寺,改名「資江」,「講堂齋廡,高朗宏敞」,並增田租1000石以供經費。山長有王恆齋、周之瑞、黃聯俊、游昌豫、晏德孚、謝玉芝等,皆本縣名宿,陳天華、曾繼梧、游范程等皆受業其中,為佼佼者。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小學堂。舊址今為縣城關第三小學。
金城書院位於湖南新寧。原名清泉書院,又稱青泉書院。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知縣牟國鎮改城西北清泉庵而成。有學田206畝,年收租谷374石,乾隆二十年(1755)知縣溫元章遷建城西南蓮潭之上,改名「金城」,未竟而卒。二十五年知縣李騰淵繼成,並建祠於後,祀周敦頤,命名「蓮潭」。嘉慶十六年(1811)知縣羊拱辰重修,改周子祠為文昌閣,遂改名「文昌」。道光二十九年(1849)毀於兵火。同治八年(1869)邑人重建於城東寶安寺求忠書院故址,復名「金城」。光緒十一年(1885)改革課程,專授經義、古文辭,生童正附課皆以10名為限。邵陽楊修職、益陽熊光琿等曾為山長。二十八年,改為小學堂。
洣泉書院位於湖南酃縣(今炎陵縣)。原名黃龍書院。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知縣張瑤建於城西北。乾隆十九年(1754)知縣周仕魁重修,並撥官田充實經費,改名「烈山」。嘉慶二年(1797)知縣趙宗文增修齋舍,改名「洣泉」。道光五年(1825)知縣沈道寬遷建至北門外校場坪,改名「酃湖」。同治二年(1863)邑紳萬典璋遷回原址,復名「洣泉」。自後興學不斷,有學田272畝,年收租谷548石以供經費。山長有安仁周元和、寧鄉王開琸等。清末改為第一高級小學堂。1928年3月毛澤東率工農革命軍到酃縣,為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駐地,是年秋被毀,後經修復辦學。1968-1971年作為草命紀念地,按同治時書院原貌修復,並增建陳列館。
榜山書院位於湖南新田。清雍正五年(1727)知縣高岳建於縣城北門內。乾隆六十年(1795)知縣羅為孝、教諭張國藩改建於東門文昌閣後,有講堂、齋舍、魁星樓等,祀文昌帝君。嘉慶十年(1805)知縣張厚郿率邑紳增修。石門梅峰等曾為山長。清末廢。
白雲書院位於湖南城步。原為白石庵。清乾隆七年(1742)知縣張方佳改作書院,「以圳苗俗」。有門樓、講堂、書屋、齋舍、方亭、八角亭等。撥官田30餘畝以作膏火,延名師課迪生童。嘉慶二十四、五年間(1819-1820)知縣梁如鋼、署知縣施均重修,增闢後堂祀孔子,外建文昌閣、奎星樓。訓導文運升作記,教諸生「敦詩說禮」,「佩實銜華」,以成「功臣名儒」。道光十四年(1834)知縣戴鴻恩取青雲直上之意改名為「青雲」,並置田畝。至咸豐、同治間,學田增至599畝,收入分作束修膏火、館課獎賞等費用。山長如長沙胡隸萼、華容吳中孚、寧鄉程壽林、益陽段立敏、桃源文運升、本縣蕭燧等,皆一時名俊。「鄰邑聞而負笈者」嘗至數十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小學堂。三十一學堂遷至城內,院舍拆毀。今僅存遺址。
虎溪書院位於湖南綏寧。原名萬峰書塾。清乾隆七年(1742)知縣董琰建於虎溪山。十四年知縣程際泰增修,置學田80餘畝,因綏邑古為崇寧,遂改名「崇寧」。五十七年署知州葉鳴岡、嘉慶三年(1798)知縣越宗文重修,五年知縣李方谷改名「虎溪」。十五年署知縣唐古特復名「崇寧」。道光八年(1828)知縣林聯桂、十年知縣胡岩、咸豐二年(1852)知縣黃淳熙、六年知縣舒明皆有修葺。十年毀於兵。同治五年(1866)重建,仍改名「虎溪」。山長有廣東吳川林聯桂、本縣吳醇等。清末廢。
連璧書院位於湖南湘鄉(今屬婁底)。清乾隆十年(1745)知縣張天如率邑紳彭華翥等倡建於望湘門之東,取莊子「以日月為連璧」之義,故名。每年僅支「學田修金20兩,師生住齋者少」。嘉慶十八、九年(1813-1814)邑紳議移建,「以基地構訟」未果。二十一年知縣李世經重修。道光四年(1824)知縣胡鈞率邑紳遷建於觀化門左側,有門堂、齋舍、藏書樓、大成殿等,「規模之大乃更十倍」於前。九年山長謝琇、二十三年邑人李仁棠、咸豐二年(1852)劉象履、七年李竹航、同治三年(1864)顏次豪等或捐田,或增修,計有學田251畝,錢284.5千文,藏書萬余冊。
❽ 詩書樓周邊環境怎麼樣生活便利嗎
樓盤名來稱:詩書樓
別名:東圃社自區網
公交線路:公交:404路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0平方米,容積率暫無數據,綠化率0%,共0棟樓,停車位
周邊配套:幼兒園:天河區車陂幼兒園 中小學:東明小學、廣州市第十八中學 大學:天河區同仁學校 商場:花花世界購物中心 醫院: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東院) 郵局:中國郵政嶺南郵所 銀行:中國農業銀行車陂支行 其他:天河廣場健身俱樂部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買新房,就上搜狐焦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