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呼倫貝爾鄂溫克旗初級中學多少所
旗幼兒園 昕輝學校
旗一小 旗二小
鄂溫克中學 職業中學
旗第二中學 旗第三中學
錫尼河學校 輝蘇木學校
伊敏中心校 紅花爾基學校
伊敏河鎮學前 伊敏第一小學
伊敏第二小學 伊敏第一學校
伊敏第二學校 大雁第一學前
大雁第二學前 大雁第三學前
大雁一小 大雁二小
大雁三小 大雁五小
大雁二中 大雁四中
大雁五中 巴彥嵯崗學前
東蘇木學前 孟根學前學校
這是 鄂溫克 的所有學校
⑵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用來寫作文的。初中的。
【端午節對聯】
1、千載招魂悲楚仕
萬人撫卷嘆離騷
2、去穢除邪,千戶門前懸虎艾
尊賢弔古,萬人江岸喝龍舟
3、汨羅沉沒一流恨
湘楚長懷千古羞
4、難得鍾情 兩遭流放離騷賦
惟懷義膽 一佐報國厄運橫
5、義報祖國 放逐難泯詩人志
魂牽桑梓 情愛唯傾荊楚山
6、包粽子,舉國歡宴聚親友,
賽龍舟,把酒吟詩慰聖賢
7、我為他哭屈落水
他為我輩壯升天
8、不畏汨羅河水深
甘冒東海浪濤激
9、時逢端午思屈子
每見龍舟想汩羅
10、應懸虎艾賽龍舟吃粽子
莫賦閑詩撒怨氣嘆屈公
11、報國遭讒兩放逐,痴心不改九章出。
汨羅滾滾萬人淚,惟有離騷千古流。
12、念故人,萬戶千家包粽子
慶佳節,敲鑼打鼓賽龍舟
13、芳草美人屈子賦
冰心潔玉大夫詩
14、賽龍奪錦 鼓聲催發健兒奮;
端日弄波 漿拍浩湯舟隊威。
15、箬葉飄香,一粽嘗來千古事;
龍舟逐水,百橈劃出四時情。
初一吃糕;
初二吃粽子;
初三吃螺;
初四持艾草;
初五吃一天。
唱著這首不很和諧的童謠,又迎來了端午節。
端午是傳統節日,在莆田就有這么一首不和諧的童謠,五月初一便拉開了端午節的序幕。從初一開始,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准備端午節的用品,雖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讓人眼饞的自然要屬端午中的美食了。
一提端午節,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粽子了。粽子長得玲瓏可愛,有鹹味的和甜味的。我對於肉粽子不感興趣,卻對糯米粽情有獨鍾,尤其是裡面大大的棗子,家裡自己做的總是包的大大的。糯米的濃香夾雜著縷縷蛋草葉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裡,越嚼越有滋味。逢過端午,奶奶動要包上N個粽子讓我這只饞貓大飽口服。街上也有到處吆喝的,不過賣的粽子比家裡的要小很多,卻很貴,糯米粽里的棗子也不大,貌似插倆花生大的就了事了。有時嘴饞了,就道街邊買一個解饞,卻再也沒有那種余香了。
除了香噴噴的粽子外,穿新衣也是一大美景。用五味草煮上一大鍋熱水沐浴,然後再換上新衣,顯得格外清爽。雖然我穿的依舊是穿過N次的衣服,不過香味仍然無法抵擋。
我們這兒瞧不見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大遺憾。不過我們很快又找到了新的樂子――舉辦砸蛋大賽。端午節的蛋不再是拿來吃的,而是拿來砸的,或兩兩相碰比誰的更硬,有或者拿來當子彈,瞄準射擊。當砸蛋大賽落下帷幕時,只留下滿地瘡痍,一股腥臭,確實其樂無窮。
端午節那天,媽媽都會用根根細繩細致地編成筐,按以往的習俗,編8個層,奶奶煮好蛋後就拿出3個最光滑的。底層放一個,接著是桃子。每種都是3個,用了6層。第2層就是一個步老虎,是看護這些東西的。最後掛在門口,按照長輩說的,紀念屈原。取下來時,就把筐整理好,放在一個盒子里,與比她早出生的姐妹團聚。
而就在初五吃一天的享受中,端午節就順利閉幕了。
耐人尋味的端午——為紀念一個忠心愛國的詩人
五月初五,淚羅江邊,你——屈原,內心充滿矛盾,充滿無奈,你是多麼希望能夠報效國家,為國捐軀,可是天妒英才,不識人才得大王不給你機會,他昏庸無能,把大好江山毀於一旦,你被眼睜睜地看著國土被一次次侵蝕,直到再無楚國存在。大江彭湃,洶涌著向東流去,你的心隨著這江水那樣起伏不定,江水流逝了多少滄桑,楚國已不復存在,而你更感到前路茫茫。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你輕輕地哀嘆,眼角間流下難以掩飾的淚水,一滴滴那麼晶瑩,發出多麼柔弱的淚光,蒼白的臉色中,勾住過往,遙望藍天長長地哀嘆一聲,無奈的吟唱起一句句詩歌,歌聲響徹天地,似乎想激起高高在上的人的「仁義」。悲哀的聲音中,表達了你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表達了你懷才不遇的無奈心情;表達了你對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哀憐之情!但不管你如何大聲,可「伯樂」卻不知在何處,你的一腔熱血只能演變成滿腹悲憤。你無奈,發出千嘆萬哀都言不了你那悲痛的心情!
淚羅江邊,大風狂吹,江水更加洶涌,憤怒地拍打著江岸,一男子輕輕一躍,就此殉身。
你,就是這一躍。從此,大地上就少了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從此,中國傳統節日中就多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端午節。你可知,就在你殉身之後,有多少人為你而淚流滿面,直至今日,仍有多少人為你感概不已。你那可歌可泣的愛國情懷讓我們贊嘆不已,身為炎黃子孫的我們一定會繼承和發揚你的愛國精神。從你殉身的那一日,「賽龍舟」便出現了,和「吃粽子」一起成為端午節的特色,和你一起成為中國的傳說。為了什麼呢?為了紀念你——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和緬懷你的愛國精神!
一本《離騷》,使中華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一個端午節,使中華民族擁有傳奇的一面;一種愛國情懷,更使中華人民的情操更高尚!而這一切,都是源自你——屈原。或許在你投江之前,你為自己無法救黎民於水深火熱之中,而感到遺憾,但是我想你現在知道你為中華民族的人民做了那麼多事,一定會感到很欣慰。
我為你而驕傲,又為你而悲哀。驕傲的是我們有這樣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而自豪;悲哀的是時代的背景讓你的才華無法施展,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卻不常有,你是何其不幸地遇到這樣的「主」啊!
今天,我們仍然過著這耐人尋味的端午節,為的是紀念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耐人尋味的端午——為紀念一個忠心愛國的詩人
五月初五,淚羅江邊,你——屈原,內心充滿矛盾,充滿無奈,你是多麼希望能夠報效國家,為國捐軀,可是天妒英才,不識人才得大王不給你機會,他昏庸無能,把大好江山毀於一旦,你被眼睜睜地看著國土被一次次侵蝕,直到再無楚國存在。大江彭湃,洶涌著向東流去,你的心隨著這江水那樣起伏不定,江水流逝了多少滄桑,楚國已不復存在,而你更感到前路茫茫。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你輕輕地哀嘆,眼角間流下難以掩飾的淚水,一滴滴那麼晶瑩,發出多麼柔弱的淚光,蒼白的臉色中,勾住過往,遙望藍天長長地哀嘆一聲,無奈的吟唱起一句句詩歌,歌聲響徹天地,似乎想激起高高在上的人的「仁義」。悲哀的聲音中,表達了你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表達了你懷才不遇的無奈心情;表達了你對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哀憐之情!但不管你如何大聲,可「伯樂」卻不知在何處,你的一腔熱血只能演變成滿腹悲憤。你無奈,發出千嘆萬哀都言不了你那悲痛的心情!
淚羅江邊,大風狂吹,江水更加洶涌,憤怒地拍打著江岸,一男子輕輕一躍,就此殉身。
你,就是這一躍。從此,大地上就少了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從此,中國傳統節日中就多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端午節。你可知,就在你殉身之後,有多少人為你而淚流滿面,直至今日,仍有多少人為你感概不已。你那可歌可泣的愛國情懷讓我們贊嘆不已,身為炎黃子孫的我們一定會繼承和發揚你的愛國精神。從你殉身的那一日,「賽龍舟」便出現了,和「吃粽子」一起成為端午節的特色,和你一起成為中國的傳說。為了什麼呢?為了紀念你——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和緬懷你的愛國精神!
一本《離騷》,使中華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一個端午節,使中華民族擁有傳奇的一面;一種愛國情懷,更使中華人民的情操更高尚!而這一切,都是源自你——屈原。或許在你投江之前,你為自己無法救黎民於水深火熱之中,而感到遺憾,但是我想你現在知道你為中華民族的人民做了那麼多事,一定會感到很欣慰。
我為你而驕傲,又為你而悲哀。驕傲的是我們有這樣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而自豪;悲哀的是時代的背景讓你的才華無法施展,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卻不常有,你是何其不幸地遇到這樣的「主」啊!
今天,我們仍然過著這耐人尋味的端午節,為的是紀念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那個,我就是櫻雪1沁夢,因為內容太多了,所以我就用這個了,請我給分撒
⑶ 為維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我們中學生該做些什麼
民族團結的概念解釋 它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含義: 1、反對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上,長期存在著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制度。新中國成立後,通過對民族地區進行民主改造和社會主義改造,從根本上廢除了這一反動制度,開辟了民族平等團結的新紀元。此外,中國共產黨和政府還運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壓迫和歧視行為。 2、維護促進民族團結。民族團結包括不同民族之間的團結,也包含著民族內部的團結。 3、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共同促進祖國的繁榮發展。民族團結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進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的大好山河,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形成了誰也離不開誰的密切關系。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今天,56個民族要進一步鞏固和發展這一關系,團結一致,形成強大的合力,共同推進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4、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是社會安定、國家昌盛和民族進步繁榮的必要條件。中國的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有著內在的聯系。民族團結的原則要求各族人民熱愛祖國、維護統一,反對一切破壞團結、分裂祖國的活動。
編輯本段歷史淵源
中國各民族的大團結,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這是我們的民族國情的重要特點。把中國各民族維系於一個統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傳承的有三個紐帶:一是國家的長期統一;二是各民族相依並存的經濟文化聯系;三是近代以來各民族在抵禦外來侵略和長期革命斗爭中結成的休戚與共的關系。 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就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結束了長期諸侯割據的局面,統一了戰亂頻仍的中國,建立起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從秦朝以後,兩千多年中,特別是經過漢、唐、元、明、清幾朝的努力,統一不但得以維持,而且不斷地鞏固和發展。雖然在一些朝代,一些地區某種程度上仍舊保留過封建割據的狀態,有時還出現過公開的分裂,但從整個歷史發展來看,統一始終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中國古代各民族大體上早已以中原為中心頻繁交往,漸成統一之勢。秦朝以後國家基本統一的局面,進一步強化了中國各族人民長期交錯雜居,共同勞動,開拓疆土,密切往來的在經濟、政治、文化上的互相依存的關系。這就造成了中國一個民族完全集中在一個地方的情況很少。比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就是少數民族較為集中的地方,除了維吾爾族之外,還有12個世居民族長期交錯雜居在這里。西藏自治區,藏族佔了人口的絕大部分,但仍有漢、回、門巴、珞巴等民族雜處其中;而從整個藏族來看,居住在西藏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其餘的則同其他民族交錯雜居在四川、雲南、甘肅、青海等省區。雲南省也是20多個民族雜居在一起。現在全國大部分的縣,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雜居在一起。就是漢族這個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長期由許多民族混血形成的,並且經過人口的遷移、流動,又造成許多漢族人口與少數民族相互雜居的局面。 歷史上各民族的經濟與文化交流,極大地促進彼此之間的實物交換、技術傳授以及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相互吸收,更重要的是,由於人口遷移和交錯雜居所形成的媒介紐帶作用和產生的深遠影響,成為各民族及其相互之間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這種不可分割的聯系還表現為各種生產品相互需要,在長期歷史過程中互通有無,由來已久。這正是中國各民族在歷史上不可分割的經濟聯系的反映。這些經濟聯系又是各民族政治上密切結合的物質基礎。到了近代,全國各民族間的經濟,都通過國內一系列的大小市場而更加密切聯系起來。從歷史的全過程來看,各民族的互助合作、取長補短,國家的長期統一對各民族的發展是有利的。當然,也應該指出,舊中國兩千餘年的漫長的封建社會和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本質上仍然是民族不平等的社會,存在著民族歧視、民族隔閡、民族壓迫,甚至在一些歷史時期和一些地區,民族關系中也出現過民族戰爭和民族仇殺。中央王朝實行的民族壓迫政策,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少數民族社會的發展,也破壞了各族人民的友好關系。 特別要指出,到了近代,由於遭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剝削和壓迫,共同的命運和斗爭更是把各族人民緊緊團結在統一的祖國懷抱之中。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在東南沿海,滿族、蒙古族、藏族、土家族、苗族、羌族、彝族等民族的官兵就參加了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斗爭,涌現出像土家族的陳連升、蒙古族的裕謙、滿族的海齡等一批少數民族的愛國將領。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沙皇俄國通過不平等的條約割佔了中國東北、西北約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激起了中國東北、西北邊疆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東北的滿族、朝鮮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赫哲族人民都參與了反抗沙俄侵略者的斗爭。在新疆,維吾爾族、回族、哈薩克族、蒙古族、滿族、漢族、柯爾克孜族、達斡爾族、錫伯族、塔吉克族等族人民也同沙俄侵略者展開了英勇的斗爭。在這之後,新疆各族人民又挫敗了英、俄等帝國主義企圖分裂中國新疆的陰謀。 在西南邊疆,藏族等少數民族與英、俄帝國主義進行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斗爭。1888年和1904年,英帝國主義兩次發動了侵略中國西藏的斗爭。西藏軍民奮起抗擊侵略者,其斗爭精神可歌可泣。「九一八」事變後,東北的少數民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與漢族人民一起,積極參加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斗爭。1936年成立的東北抗日聯軍就是由各族人民組成的抗日軍隊,曾發展到5萬人,在極端艱苦 民族團結
的條件下,始終堅持戰斗,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在內蒙古,在烏蘭夫等共產黨人的領導下,蒙古族人民也積極投入抗日戰爭,建立了革命根據地。在冀中地區,由馬本齋領導的回民支隊,成為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的一部分,長期堅持抗戰,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表現出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近代以來各少數民族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維護祖國統一的斗爭,是全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族人民共同的革命斗爭把中國各民族的利益和命運緊緊聯結在一起,進一步加強了各族人民結成的血肉相連親如手足的關系,為形成各民族一律平等、團結互助、友愛合作、和睦共處的統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奠定了堅實牢固的基礎。
編輯本段重要性
1.民族團結是一種精神、一種思想整合力量、一種追求,它對凝聚人心、整合社會起著重要作用。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關繫到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關繫到國家的安危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沒有民族團結,就沒有社會的穩定;沒有民族團結,就沒有經濟的發展;沒有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無從談起。加強民族團結是順應歷史發展趨勢的國策,是符合全國廣大人民群眾情感和意願的大舉。面對總體穩定、局部動盪的世界政治格局和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我們要堅持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強對民族團結重要性的認識。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60年,是中國各民族在黨的領導下,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少數民族的面貌、民族關系的面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面貌發生歷史性巨大變化的60年。60年來,民族團結為祖國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今天,我們可以從歷史和現實的結合上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民族團結的重大意義,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民族團結是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中國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團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前途命運與祖國的前途命運始終緊密聯系在一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始終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在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少數民族有1億多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8%以上,分布在全國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國土總面積的64%左右,西部和邊疆絕大部分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區。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的民族團結在維護國家統一和長期穩定方面具有更為重要的地位和分量。6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黨的民族政策,不斷鞏固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保證了國家長治久安。 3.民族團結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綜合國力的必然要求。團結就是力量。民族團結形成的力量,既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體現,也極大地影響著綜合國力。在綜合國力構成中,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固然屬於重要因素,但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科技實力、軍事實力,沒有民族團結所凝聚的力量來貫穿,終究形不成合力,形不成強大的國力。60年來,民族團結始終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內核,是中國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60年發展,中國綜合國力大大增強,這與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產生的巨大力量有著密切關系。 4.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標。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根本動力來自全國各族人民。只有各民族大團結,各族人民共同當家作主,才能確保各族人民的主體地位落到實處,使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參與熱情和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使社會主義制度下一切物質的和精神的、現實的和潛在的積極因素競相迸發其能量,一切有利於造福社會和人民的源泉充分涌流,從而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真正變為現實。經過60年艱苦奮斗,中華民族迎來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靠的就是全國各族人民精誠團結、萬眾一心、共同奮斗。 5.民族團結是牢牢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客觀需要。當前,中國正處於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面臨著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現在所處的戰略機遇期,既是黃金發展期,也是矛盾凸顯期。新中國成立60年來的實踐充分證明:民族團結是福,民族分裂是禍。要牢牢抓住並切實用好當前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來,就必須在全社會高舉各民族大團結的旗幟,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團結起來,把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調動起來,把各民族的力量凝聚起來。 6.民族團結是國家統一、繁榮昌盛的前提和保證。民族關系和睦,政治就穩定,經濟就會發展;民族關系惡化,國家的統一就會受到威脅,經濟就會受到破壞。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⑷ 急!!!求開學第一課《我愛你中國》的觀後感,小學六年級文筆的!!300字就行了!!!!!!
祖國,對於每個人的一生來說,就猶如一個無法替代的神聖圖騰。
猶如母親和老師,對我們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她們傳授給我們一生成長所必需的各類知識,亦或是教導我們為人處事,亦或是解惑傳道。對於她們,我們唯有熱愛和感激。而對祖國,我們更是有著無比的崇敬和時刻願意奉獻的一顆虔誠的赤子之心!因為無論我們身居何處,在什麼時候,心中隨時會浮現庄嚴聳立、不可動搖的的崇高華表和一個能包容萬物、厚實溫暖懷抱的神聖形象——那就是祖 國母親。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從書本上、從課堂上,知道了我們的祖國是如此的地大物博、人傑地靈: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廣闊疆土,世人具曉:令人驚訝的「四大發明」、綿延萬里、工程浩大的巍峨長城、神秘莫測、壯麗雄偉的北京故宮,但也飽受了常年戰火的蹂躪以及外虜的侵略等,這一切都展現著祖國母親飽經滄桑的臉和那堅強不屈的身軀。就是因為我們的祖輩心中懷著對祖國母親的摯愛,為了祖國的繁榮和富強,「國家興亡,匹夫有則」 是先輩們的豪言壯語,面對破碎的河山、哭泣的母親,多少革命先烈舍家業,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與祖國同甘苦共命運,用鮮血和生命,使母親掙脫鎖鏈,獲得新生,才有了我們今天富足而寧靜的生活,才有了我們今天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的偉大祖國。
⑸ 滿族明星有哪些純正的八旗子弟。
滿族明星: 關之琳、周海媚、吳京、胡軍等。
1.關之琳:1982年便已經出道的香港女星關之琳也是滿族人,她的滿族姓氏是瓜爾佳氏,出道多年的關之琳在香港電影鼎盛時期給我們演出了N部經典的電影。
2.周海媚:和關之琳一樣都是大美人一個的香港女星周海媚,也是滿族人,她是滿洲鑲白旗人。不過周海媚在電影上沒多大建樹,不過在電視劇方面卻取得了很多的成績。
3.吳京:中國內地男演員、導演。畢業於北京體育大學。6歲開始在北京市什剎海體校練習武術,1989年進入北京市武術隊從事專業訓練,師傅是吳彬。1991年獲得全國武術比賽槍術、對練冠軍。1994年獲得全國武術比賽精英賽槍術、對練冠軍。
4.胡軍:滿族,1968年3月18日生於北京,中國內地男演員。1987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1991年就職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從事話劇表演。
拓展資料:
清代八旗子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是由不同民族共同組成的,除了滿族、蒙古族和漢族外,還有鄂溫克、達斡爾、錫伯等。
「八旗子弟」是什麼?很多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但是年輕人知道的可能不多了。清兵入關以前,17世紀初,努爾哈赤(清太祖)把滿洲軍隊分成了四旗,每一旗,起初是七千五百人(以滿人為主,也包括少量蒙、漢等族人)。
後來因為人數一天天增加,又由四旗擴充為八旗。八旗旗色的分別,是除了原來的正黃、正紅、正白、正藍之外,再加上鑲黃、鑲紅、鑲白、鑲藍。
這些旗的編制,是合軍政、民政於一體的。滿洲的貴、賤,軍、民,都編了進去,受旗制的約束。
後來,隨著軍事的發展,又增編了「蒙古旗」和「漢軍旗」。三類軍旗各有八旗,實際上共為二十四旗。這三旗所屬部眾統稱旗人,後來的滿族。原來的本部,由於區別上的需要就專稱「滿洲旗」了。
⑹ 以端午節為題的400字作文,初中水平,不要復制的
端午節簡介
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夏歷五月初五,也叫「端陽」、「蒲節」、「天中節」、「大長節」、「沐蘭節」、「女兒節」、「小兒節」。它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艾節、端五、夏節、重午、午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是全年四大節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端午節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個熱天的開端,五毒蛇開始活躍,鬼魅魍魎也會猖獗,這些都會給人特別是會給無所顧忌又無抵抗能力的孩子帶來災難,必須在五月端這天集中地為孩子消災防毒,因此,人們又把五月端午節說成是「小孩節」或「娃娃節」。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納西族、達斡爾、仫佬、羌、仡佬、錫伯族、普米、鄂溫克、裕固、鄂倫春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端午祭正式被韓國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已獲得成功,這對我們中國人本國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訓。
【端午節由來】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
河北省民俗文化協會會長袁學駿研究認為,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端午節」概念。
袁學駿說,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中歷來就有數字重疊的概念,如正月正(陰歷一月初一)春節,二月二日龍頭節,三月三日相傳是王 母娘娘的蟠桃會,此外還有七月七日七夕節、九月九日重陽節等,這些節日都有其自身內涵,它們都和中國幾千年來的農業文明緊密相連。五月五日被當作節日來過和上述這些節日形成早晚相當,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形成。
「在中國的歷史傳統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按照《易經》等典籍記載,陰惡從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陽氣運行到端點的端陽之時,這種日子惡癘病疫多泛濫,因此,這一天人們便插艾葉、掛菖蒲、喝雄黃酒、配香囊等,以驅邪辟邪、保健健身。」袁學駿說,屈原在農歷五月初五投江自盡,可能有意在端午節,表達對國家民族的忠心。
袁學駿認為,現在流傳下來的端午節時吃粽子、賽龍舟,是兩千多年前屈原跳江之後,後人在打撈屈原遺體時逐漸演變的紀念方式。人們在江中撒米是為了讓魚吃飽後避免吃屈原遺體,打撈屈原要用船,船多了自然形成競爭,於是比賽逐漸展開,至於龍舟,則更晚一些。
【端午節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很豐富,從早晨天蒙蒙亮開始,一直持續到正午才結束。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2、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煮粽子的鍋里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粽鍋里的煮雞蛋主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里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愛意。
4、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5、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相傳鍾馗為唐代人,到長安應試考中狀元,因其貌不揚被廢,憤而觸殿階而亡。後來托夢給唐明皇,決心殲除天下魔鬼。當時皇宮內正鬧鬼邪,唐明皇召大畫家吳道子依夢中所見,畫《鍾馗捉鬼圖》。並將此畫懸掛後宰門用以驅妖鎮邪,宮中遂得安寧。唐明皇加封鍾馗為"驅魔大神",鍾馗像因此遍行天下,剪除鬼魅,立下大功,後神話傳說被玉帝封為"驅魔帝君"。人們在端陽節懸掛鍾馗像,用來鎮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6、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葯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類似還有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7、躲五
農歷五月,酷暑將臨,瘟疫毒蟲滋生,古時稱五月為"惡月"。並認為五月初五日是不吉利的日子。這一天父母要將未滿周歲的兒童帶到外婆家躲藏,以避不吉。
8、送時
中原地區端陽節到來之際,凡新嫁姑娘之娘家,在節前或節日里要給男方送草帽、雨散扇子、涼席等物以備防熱防雨,故端陽節又稱做"送時節"。
9、驅五毒
五毒是指蠍子、蜈蚣、毒蛇、蝦螈壁虎五種毒蟲。"端陽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所以到端陽節這天人們便在門上貼上紙剪的五毒圖象,以避其毒。有些地方還要把五毒圖的頭上再紮上一根針,表示要把它們釘死除掉。驅五毒反映了人們除害防病的良好願望。
10、滾吃雞鴨鵝蛋
全國各地均為流行。端午早晨,東北一帶是由長者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放在兒童的肚皮上滾動,然後剝皮讓兒童吃下,據說這樣做可免去兒童的肚子疼,實則為節日的一種嬉兒游戲。其它地區均以煮食為主,據說原為投入河水中飼喂魚蝦而拯救屈原,以免其屍骨被魚蝦所害,後演化為煮食紀念。
11、煮大蒜
大蒜是一種中葯,味辛甘,能殺毒滅菌,熟食能清腸胃毒素,疏通血脈。端陽節早晨,全國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煮食新蒜頭,以疏通血脈,消毒滅菌。
12、破火眼
江蘇南京一帶端午節習俗。是日,在一碗清水裡放適量雄黃,丟進兩枚銅錢,全家人用此水洗眼,據說可以防治眼玻雄黃有殺菌滅毒的功效,這樣做有一定的好處。
13、游百病
貴州地區端午風俗。端陽節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帶上食品到外面遊玩一天,並在山間田野採集野花香草,晚上帶回用水煮後洗澡。當地人稱此舉為游百病或洗百病,並認為這樣做會使一年內吉利平安。
14、剪綵葫蘆
用彩色紙剪成葫蘆狀,於端陽節倒貼於門首,取將毒氣倒出之意。
15、飲雄黃酒
雄黃是一種中葯材,中醫葯書籍說雄黃能治百蟲毒、蟲獸傷,故民間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五月五日飲雄黃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蟲"、"帶雄黃進山不怕蛇"等俗言。在碘酒未發明年代,我國人民就是用白酒調配雄黃和白礬水來塗抹毒蟲蜇傷和蚊叮蟲咬的。人們熟悉的《白蛇傳》曾描繪:端陽節,許仙聽信了法海的話,讓白娘子飲了雄黃酒而顯露出了原形。現在不少地方在端陽節還要在屋內外噴灑雄黃水,並在兒童的耳、鼻、額頭上塗抹雄黃。不過據現代科學分析,雄黃有毒,不宜內服。
【端午節詩選】
1、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3、競渡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4、競渡曲
(唐)劉禹錫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揚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耆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
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雲委江之湄。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
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車注。
5、乙卯重五詩
(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葯,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6、節令門·端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7、七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8、已酉端午
貝 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端午節對聯】
1、千載招魂悲楚仕
萬人撫卷嘆離騷
2、去穢除邪,千戶門前懸虎艾
尊賢弔古,萬人江岸喝龍舟
3、汨羅沉沒一流恨
湘楚長懷千古羞
4、難得鍾情 兩遭流放離騷賦
惟懷義膽 一佐報國厄運橫
5、義報祖國 放逐難泯詩人志
魂牽桑梓 情愛唯傾荊楚山
6、包粽子,舉國歡宴聚親友,
賽龍舟,把酒吟詩慰聖賢
7、我為他哭屈落水
他為我輩壯升天
8、不畏汨羅河水深
甘冒東海浪濤激
9、時逢端午思屈子
每見龍舟想汩羅
10、應懸虎艾賽龍舟吃粽子
莫賦閑詩撒怨氣嘆屈公
11、報國遭讒兩放逐,痴心不改九章出。
汨羅滾滾萬人淚,惟有離騷千古流。
12、念故人,萬戶千家包粽子
慶佳節,敲鑼打鼓賽龍舟
13、芳草美人屈子賦
冰心潔玉大夫詩
14、賽龍奪錦 鼓聲催發健兒奮;
端日弄波 漿拍浩湯舟隊威。
15、箬葉飄香,一粽嘗來千古事;
龍舟逐水,百橈劃出四時情。
⑺ 鄂溫克人
歷史上異地而住的鄂溫克族居民,曾分別被稱為「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1957年,根據本民族意願,統一民族名稱為鄂溫克。「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的鄂溫克族自治旗、陳巴爾虎旗、布特哈旗、阿榮旗、額爾古納左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及黑龍江省訥河縣等地。人口少而分布廣,多與蒙古、達斡爾、漢、鄂倫春等族交錯雜居。鄂溫克族自治旗是其主要聚居區,地屬大興安嶺西側緩坡和草原。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鄂溫克族人口數為30505。使用鄂溫克語,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分海拉爾、陳巴爾虎、敖魯古雅三個方言。沒有本民族文字。牧區學校通用蒙古語、蒙古文,農業區和靠山區通用漢語、漢文。
據考古學和人類的研究,早在公元前2000年,即銅石器並用時代,鄂溫克族的祖先就居住在外貝加爾湖和貝加爾湖沿岸地區。在黑龍江,七游,石勒喀河洞穴中發現了具備鄂溫克族體質特徵的頭蓋骨,與頭蓋骨一起還發現了貝加爾湖地方特有文化與裝飾。符合鄂溫克人的傳說。傳說中鄂溫克人的祖先生活在勒拿河、「拉瑪」湖(即貝加爾湖)。另一傳說,他們的故鄉在黑龍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帶。總之,鄂溫克人生活在貝加爾湖以東和黑龍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帶的山林中,使用弓箭、扎槍,從事打獵和捕魚。食物用火燒著吃,或把石頭燒熱,放入盛水的皮樺桶中煮肉吃。取火用兩塊石頭打擊出火星,用樺皮纖維引火。住樺樹皮蓋的「撮羅子」。當時正處在母權制氏族社會階段。他們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北朝與隋唐時期室韋各部中的某些地理、習俗與鄂溫克族有淵源關系的部落,特別是其中的『『北室韋」、「缽室韋」、「深未沮室韋」,以及唐代在貝加爾湖東北苔原森林區使鹿的「鞠」部落等。後來,他們向東發展,其中一支來到黑龍江中游雅克薩(今俄羅斯阿爾巴津)一帶,明代文獻中記述的「乘鹿出入」的「北山野人」,一般認為即鄂溫克與鄂倫春人的直接祖先。清代文獻中的「索倫部」,廣義包括達斡爾族、鄂倫春族和鄂溫克族,專指則是鄂溫克族。此外,稱為「索倫別部」的「喀穆尼堪」,也指鄂溫克的一支。
在沙俄殖民者入侵黑龍江流域以前,上述各部的鄂溫克居民都已歸順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的大汗政權。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以前,即已在鄂溫克地區確立管轄制度,以後又日趨嚴密。清廷將鄂溫克族以氏族為單位編成「佐」,選拔了佐領等官,每年向清朝進貢貂皮。17世紀中葉後,由於沙俄的侵略,清朝將鄂溫克族遷到大興安嶺嫩江各支流(甘河、諾敏河、阿倫河、濟心河、雅魯河、納莫爾河等)流域居住。這是「布特哈打牲部」之一,共分5個「阿巴」(即圍獵場)。雍正九年(1731)將5個圍獵場的鄂溫克壯丁按住地規定旗色,編成八旗。次年,清朝從布特哈地區抽調1600多名鄂溫克族兵丁,攜帶家屬遷至呼倫貝爾草原,駐守邊防。其後代即現在居於鄂溫克族自治縣的鄂溫克族。清廷還曾派鄂溫克族的八旗官兵駐防愛輝、墨爾根、齊齊哈爾、伊犁、塔城、科布多、烏里雅蘇台、烏魯木齊等地。他們在維護祖國的統一、保衛邊疆方面作出了貢獻。1732年,清朝從布特哈地區抽調一千六百名鄂溫克兵丁,攜帶家屬遷至呼倫貝爾草原地區,其後裔就是今天的鄂溫克族自治旗的鄂溫克族。
社會經濟
由於鄂溫克族居住分散,各地自然條件不同,社會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聚居於鄂溫克族自治旗和陳巴爾虎旗的鄂溫克族占本族人口的半數以上,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住蒙古包,過游牧生活。早在17世紀末,鄂溫克族已處於由原始社會末期向階階社會過渡的階段。至1945年8月解放前,鄂溫克地區已處於小家庭為主體,組成「尼莫爾」的游牧小集團。「尼莫爾」原是由三、五戶以至十多戶有血緣關系的保留部落外殼的游牧封建社會,其社會結構是以若干小家庭組成的生產互助單位,成員屬同一氏族,沒有剝削關系。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建立在封建依附關系基礎上的社會生產組織,一般由一戶封建牧主和若干貧苦牧民共同組成。牧主與牧民佔有牲畜的數量相差懸殊,牧場形式上是「尼莫爾」佔有,實際上已產生了封建剝削。從事農業和半農半獵的鄂溫克族居民早已進入封建社會。此時只有居住在額爾古納左旗的極少數人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父系家族公社階段,生活在原始森林中,飄泊不定,住著簡陋的帳幕——「撮羅子」。因他們飼養馴鹿,常被稱為使用馴鹿的鄂溫克人,過著共同狩獵、平均分配的原始社會生活。
在漫長的舊社會里,鄂溫克族人民深受苦難,處於日趨貧困衰亡的境地。在清代,統治者驅使他們去打仗,大多死於戰場。日本侵略者實行種族滅絕政策,加上天花、傷寒、性病等蔓延,人口急劇下降。1931年輝河沿岸鄂溫克族居民為3000多人,到1945年只剩存1000餘人。1945年8月,鄂溫克族獲得新生。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幫助他們恢復和發展生產。1947年開始在經濟比較發達的牧區、農區(包括靠山區)進行民主改革;在尚保留原始社會殘余的游獵區,則大力扶助他們發展生產,通過合作化使之直接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到1958年基本上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同年8月1日成立了鄂溫克族自治旗,還先後建立5個民族鄉和一個民族索木(區)。培養出許多本族幹部。自治旗成立以來,逐步改變了過去「逐水草而居」的狀況,實行定居放牧,一批獵民、牧民新村相繼出現在林區和草原。採取「以牧為主,結合畜牧業發展多種經濟」的方針,使畜牧業迅速發展;興修水利,開發缺水牧場2000多平方公里,基本上實現了割草、運草、提水、葯浴、彈毛、制氈等方面的機械化。牲畜頭數比1949年增長7倍多,牲畜和畜產品有20多種跨入出口物資行列。農業、編織、養鹿、捕魚以及採集木耳、榛子、蘑菇等多種經營逐步發展起來。輝河兩岸有200多里長的天然蘆葦資源,每年都為國家提供大批優質造紙原料。鄂溫克族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有了較顯著的改善。1945年前,他們幾乎全是文盲,自治旗成立時僅有9所小學,現在小學教育已普及,並有了18所中學,還有不少青年邁進大學之門,一支本民族的知識分子隊伍正在成長。在鄂溫克地區基本上建成了醫療衛生防疫網,「克山病」已經得到控制,舊社會流行的瘟疫已絕跡。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各項事業更是蒸蒸日上。
文化藝術
鄂溫克族的民間文學十分豐富,有歷史傳說、神話、故事、諺語、謎語等,生動感人。雖產生於不同時代,但都反映了現實的生活。例如:「人類來源的傳說」對他們的遷徙歷史、古代生活和自然景象都作了樸素的描繪和解釋。當代文學的著名作家有烏熱爾圖,他的代表作有《一個獵人的懇求》等。他們能歌善舞,民歌優美動聽,風格獨特,即景生情,即情填詞。特別是牧歌和獵歌,表現了鄂溫克族勇敢而質朴的性格。每逢年節或舉行婚禮時,多由婦女跳鄂溫克舞蹈。「努給勒」舞步獨特,剛健有力,節奏性強,以「跟靠步」和「跺步」為其舞蹈特點。獵區的舞會多在晚間圍繞篝火舉行,主要跳「跳虎」和「獵人舞」等舞蹈。鄂溫克族居民從青少年時即開展射擊、跳高、跳遠、撐桿跳、滑雪等運動。造型藝術有刺綉、雕刻、繪畫等,喜在器皿上飾以多種花紋圖案,並善於用樺皮作原料製成禽獸形狀的兒童玩具。
生活和風俗習慣
鄂溫克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尚保有氏族外婚及姑舅表婚的特點,婚姻只能在不同氏族之間進行,同一氏族內禁止通婚。他們也與蒙古、鄂倫春、達斡爾等族通婚。在陳巴爾虎旗的鄂溫克人中尚保有「逃婚」習俗,互戀的青年男女決定結婚日期後,女方乘黑夜逃至男方所塔的「撮羅子蟹里,由候在此處的老婦把姑娘八根小辮改梳成兩根,即成為合法的婚姻。人死後,以前曾行天葬(即風葬),後因受鄰近兄弟民族的影響,多改土葬。
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中,樺皮佔有一定的位置,可稱之為「樺皮文化」。其打獵、捕魚、擠奶用的製品很多都是用樺皮製作的。餐具、釀酒具、容器、住房「撮羅子」、籬笆、皮般。甚至人死後裹屍都用樺皮製作。除此外,鄂溫克族許多服飾也是用樺皮做的。象樺樹皮帽、樺樹皮鞋等十分廣泛。各種樺樹皮製品,尤其是樺樹皮容器,除了輕便實用外,還配有花紋圖案裝飾。一般婦女從七八歲開始學習世代相傳的雕刻、壓印、繪畫、拼貼等手藝,逐步產生了鑽研技藝的熱情,對器皿用具進行美術創作。圖樣多源於生產、生活之中,有花草、樹木、山峰、蟲魚、石崖等模仿自然構圖,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鄂溫克族人不但勤勞、勇敢、純朴、爽快,而且具有誠實的美德。在鄂溫克族獵人和牧人中,不知道什麼叫偷竊。獵人和牧民在森林和草原上設有倉庫,存食品、衣物、工具等,從不上鎖,如果有人途中斷糧、缺衣,可以到任何二個倉庫去取。鄂溫克族講究禮節,非常好客。年輕人見到長輩,要施禮問安和敬煙。最通常的禮節是屈膝、側身、拱手作揖。家中來了客人被認為是喜事,牧區對客人敬以奶茶,獵區則以鹿或犴的胸口肉以及馴鹿奶待客。節日主要有祭敖包、陰歷年和「米闊勒」節等。祭敖包時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每次敖包會上還要舉行賽馬、摔跤等活動。「米闊勒」節是生產節日,每年夏歷五月二十二日舉行,這一天要給馬烙印、剪鬃、去勢、除壞牙,給羊剪耳記號等,並舉行宴會。
宗教信仰
過去,鄂溫克族多信薩滿教,牧區的居民同時信喇嘛教。1945年前還保留有動物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等殘余,部分氏族以鳥類和熊等為圖騰崇拜對象。各氏族或大家族有巫師「薩滿」,多由頭人(酋長)擔任。
⑻ 1968年內蒙古海拉爾下鄉知青名單
建議:幾個途徑
1、到海拉爾檔案館查閱當年的下鄉資料,人員名單;
2、到該中學去查閱當年的老三屆畢業生名單及其去向材料;
3、鄂溫克旗去查閱當年下鄉知青資料。
難度應該不大,只要有時間下功夫。
順便說一下,我們就是這樣解決的——用第二種方法。
⑼ <吉祥三寶>三人簡介
一首載滿草原人家親情、風格清新的《吉祥三寶》,正讓城裡的青年們如痴如狂。詞曲作者、演唱者布仁巴雅爾沒想到,一首寫給女兒的曲子竟然這樣大受歡迎。《吉祥三寶》在各大電台歌曲榜上久居不下,出訪與演出不斷,不少計程車司機得知布仁與《吉祥三寶》的關系後,免收車費……
爸爸「反悔」,留下兒子
布仁巴雅爾出生在呼倫貝爾盟的新巴爾虎左旗,他到底是出生在3月的6日還是10日,父母一直爭論不休。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在布仁巴雅爾出生的前一天,一隻白色的牝牛也在產仔。
「布仁」在蒙語里是「全」的意思,布仁的大哥叫布仁特古斯,就是「全勝」。當時父母對鄰居允諾,如果第二個孩子生下來還是個男孩,就過繼出去;但孩子的出生改變了父親的初衷,看到自己的第二個兒子,父親喜上眉梢,為他取名「布仁巴雅爾」,就是「全喜」之意,這個孩子沒有送人而是留在了家中。
布仁巴雅爾之後,家裡陸續又添了幾個孩子:大弟弟布仁滿達胡(太陽完全升起之意),小弟弟布仁巴圖(非常堅定之意),妹妹布仁其木格(完美之意)。布仁其木格9歲時因吞咽氣球碎片身亡,視女兒為掌上明珠的父母傷心不已。
媽媽的好幫手,收音機是老師
布仁是父母的好幫手,弟弟妹妹都是布仁幫著帶大。所以,當13歲的布仁上學離開家時,媽媽傷心地抹著眼淚說:「你走了,我該怎麼辦,誰來幫我?」
布仁巴雅爾父親的名字是霍其德·巴音那木拉,布仁巴雅爾在寫文章的時候經常這樣署名:巴音那木拉的布仁巴雅爾。母親的名字是哈拉格納·西日布帕格瑪,「西日布帕格瑪」是藏語,雖然母親是蒙古族,但名字是佛教的喇嘛給起的。
蒙人喜歌舞,父親母親常常放聲高歌,如果母親沒有被結婚生子所耽擱,她應該是內蒙古軍區文工團或者內蒙古歌舞團的演員了。布仁從小唱歌無師自通,在各種聚會上聽大人唱歌,一遍兩遍就學會了。收音機也充當了布仁的老師,在還沒上小學時,不會說漢語的布仁就學會了不少樣板戲。一去商店買東西,他就會被拉住,因為售貨員喜歡聽樣板戲,非讓布仁唱幾段才放過他。
和愛人分居6年團聚在北京
1978年,布仁考入鄂溫克族自治旗烏蘭牧旗文工團,擔任獨唱演員和馬頭琴伴奏。1980年,他考入了呼倫貝爾盟藝術學校聲樂班,在這里,布仁遇到了中學時代的同學烏日娜,兩個人的戀情由此開始。
1984年,烏日娜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學,他們開始了長達六年的分居生活。1990年,布仁追隨烏日娜來到北京,在國際人民廣播電台擔任對蒙廣播的記者、編輯。
1991年6月21日,布仁和烏日娜的女兒諾爾曼出生。妻子烏日娜畢業後留在民族大學任教,烏日娜同時還是歌唱演員,經常要出差, 布仁很自然地擔當起了照顧女兒的責任。
為愛女創作《吉祥三寶》,
最早流行朋友間
小諾爾曼是幸運的,她的生活不缺少音樂。為了讓諾爾曼從小接觸到蒙語,布仁常創作歌曲唱給女兒聽。
諾爾曼3歲生日的時候,布仁寫下了《吉祥三寶》,這首用愛心創作的歌後來成了在朋友聚會、幼兒園演出時一家三口的保留節目,受到了大家的歡迎。
去年,《天邊》要錄制時,出版方堅持要將這首家庭歌曲加進專輯,但諾爾曼已經13歲,不適合童音部分。現在大家聽到的那個可愛的童音,是由烏日娜弟弟的女兒英格瑪所唱。小英格瑪7歲,從未離開過草原,從未坐過火車,從未接受過正規訓練,但面對麥克風,不不躁,流暢高歌烏日娜是鄂溫克族,布仁是蒙古族,兩人的婚姻超越了民族界線,相敬如賓十幾年,音樂是兩人的共同愛好。同來自草原的夫妻倆還有另一項重要的共同事業:關注草原。
布仁的姥爺對草原的熱愛深深影響著他。布仁小時候很淘氣,挖坑捉老鼠。姥爺發現後會狠狠地懲罰他,因為老鼠是狼的糧食,捉了老鼠就是與狼爭食,會破壞生物鏈。
布仁還將國家頒發的《集體土地所有證》等政令翻譯成蒙文,在朋友們的資助下印製成冊。布仁在出了唱片、稍有名氣後,今年夏天帶了自費印製的2萬本國家政策小冊子,到草原各旗為牧民免費演出,騎馬發放宣傳冊,宣傳國家政策。
烏日娜現在是一家環保協會的會長,她與丈夫一起密切關注著家鄉。在布仁的專輯里,幾乎每首歌都在訴說對家鄉的愛戀。其中一首叫《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的歌唱道:「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雖然已經不能用母語來訴說,請接納我的悲傷,我的歡樂。」